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考試 >

語文考試作文3篇(經典)

語文考試作文3篇(經典)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考試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考試作文3篇(經典)

語文考試作文 篇1

本次語文考試的作文題目是“那一刻,我們 ”。這是教研員 武老師經過認真揣摩09年天津市會考作文趨勢後精心選擇安排的一個作文題目。眾所周知,09年天津市會考作文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師選擇安排的“那一刻,我們 ”這個作文題也恰恰突出了對學生審題能力的考查。

由“我”到“我們”只是多了一個字,看似變化不大,實則難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為這是第一次寫這樣的題目(以前多少年來我們主要寫的是“我”)。學生寫作的難度增大了,教師閲卷的難度也增大了。我們都知道,只有教師對作文題目的把握和學生對作文題目的把握水平相當,甚至超越學生,教師才有可能相對輕鬆自如,坦然公正地對學生的作文做出評判。但是就這樣一個題目,如果第一次呈現給我們教師,教師如果不好好備備課,恐怕也難以全面、準確、深刻地給進行學生講解和指導。但是我們所有的老師和學生一樣在考試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題目,這就出現了一個挑戰,十幾位老師的智慧能不能覆蓋、超越全區兩千八百多名九年級學生的思維。在一天半的閲卷過程中我們認真聆聽武老師的指導意見,反覆研討對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評分標準,不斷交流各種新出現的問題,本着“既要愛惜人才,又要為學生前途着想”的原則,艱難地完成了這一工作。不盡人意的地方也許是有的,實際上歷次作文考試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它,今後還應繼續想辦法把它解決地更好。因為這一問題關係到教師作文教學和學生作文寫作的動力和導向。

考試雖然結束,但教學仍在繼續。“那一刻,我們 ”這個作文,我們絕對有必要重新指導學生認真審題,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講講如何理解、把握這個作文題,這也是全體作文閲卷老師經過思考、交流、討論達成的共識。

“我們”是題目中的第一關鍵詞。這個代詞,要求文章表現包括“我”在內的一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的羣體的生活感受,文章須採取第一人稱的寫法。羣體中所包括的這個“我”嚴格來説就應該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試來説作文中所包括的這個“我”給人的感覺應該是與考生現在的身份(天津市紅橋區某中學距離20xx年會考還有不到六個月時間的一名九年級學生)能理解得通,否則就會給人胡編亂造的感覺。像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寫到九年級生活,説“課間我們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場玩……”。閲卷老師就給寫了批語“操場設在山上嗎?”這是空間理解不通;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畢業了”,回顧國中畢業時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別人的東西,時間理解不通。這裏有三點補充:一、雖説強調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要與考生現在的身份理解得通,但是要是在會考中也沒必要讓人把“紅橋區”這一身份因素讓人理解出來;二、“理解得通”不是説作文中包括的那個“我”一定要完全和現在的自己一樣,因為還有“那一刻”這個限定語,既然是“那一刻”,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可以還沒上國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紅橋區(要求或倡導國中生寫真人真事,但我們都知道,沒有哪個老師在閲卷中給派出所打電話查問過有無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邏輯規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不是自己也沒有絕對地算不扣題,像有的學生把“我”假象成“沙塵暴”這個羣體中的一員,有的學生把“我”寫成是“一片樹葉”,有的學生把“我”寫成是“一滴海水”從文學的角度理解還是可以的,扣不扣題主要是看寫的是“我們”還是“我”。當然有的老師會認為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如果不是自己就有點擦邊,所以個別學生喜歡這樣寫,也能寫好,不必反對,但不宜在班內提倡。

下面説説如何理解把握“我們”。我們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謂特指就是“我們”等於“我”加“你”或“我”加“他”或“我”加“你”再加“他”,即作文中不僅要記敍描寫“我”的言行表現,還要記敍描寫別人的言行表現。幾個人的言行表現要麼形成一種互動,要麼具有共同的特徵。

先説幾個人的言行表現怎麼形成一種互動。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手牽手”,在最後寫到,“我走過去,拉住他的手説:‘我們永遠都是最好的朋友’”這樣就沒有表現出互動,因而“我們”也沒得到落實。如果寫成“我走過去,拉住他的手説:‘我們永遠都是最好的朋友。’他抬起頭用閃着淚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緊緊地握住了我的手……”這樣就好一些了。還有像“那一刻,我們緊緊擁抱”“那一刻,我們彼此理解了”……這樣的作文,因為“我們”只包括兩個人,所以都格外強調互動。互動的前提一般是在同一時空下才可以進行,但是不完全具備這個條件有時也可以。如,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網絡聊天等手段也能實現不在同一空間下的互動。互動強調的'是一種“我有來言,你有去語”“我投之以桃,你報之以李”。即便連這個條件也不具備,依然能寫,因為互動除了可以理解為言語、行為上的呼應,還可以理解為心靈和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在一起”,寫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廢墟中的一個女孩。他沒寫好,因為他既沒寫出言語、行為上的呼應,也沒寫好心靈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電視直播這個“我”“你”聯繫點用鏡頭對照的方式一面描述“你”被困在廢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看到每一情景時的對應反應,再加以想象也能給人互動的感覺。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緊張地喘息;斷落的水泥板壓斷了你的腿,卻分明從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着怎麼才能救你;救援隊員到來了,你的臉上綻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隨之平靜下來……”最後再能從“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們的心在那一刻緊連在一起,我們永遠在一起”來總結一下,也能成為一篇不錯的作文。也有寫好的例子,像我們印的例文“那一刻,我們溝通於墨香之中”就是藉助歷史書或文學作品,實現了和不在同一時空下的幾位古人的互動,這種互動就是典型的心靈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所以,無論如何,要寫好我們,“我”和別人之間一定要有個聯繫點。

再説幾個人的言行表現怎麼具有共同的特徵。這樣寫相對要好操作一些,一般來説可以採用“‘我’怎樣,a怎樣,b怎樣,c怎樣”的形式,或者,“有的怎樣,有的怎樣”這樣的表達思路。看似“我們”的言行各不一樣,但卻具有共同的特徵。這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題目後面補充的內容,或者能被題目後邊補充的內容統攝起來。比較典型的,像我們在閲卷中讀到的一篇《那一刻,我們沸騰了》。

剛才説的是從特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們”,下面説説如何從泛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們”。所謂泛指,就是説“我們”中除了“我”身份特徵明確,其他人都不太明確,也不在行文中交代,只是用“我們”來表述,但是讀者能知道這個“我們”説的是“中國人”或者“同齡人”,或者“同班學生”等等。從泛指的角度寫“我們”,選材上強調選擇眾所周知,人人都有感觸的事例、情節。如“抗震救災”“北京奧運”“社會普遍現象”“同齡人都有的遭遇”,“同班人都經歷的事情”等等。從泛指的角度寫“我們” 相對來説好套用原來寫“我”的一些素材。但是要善於變化。比如原來寫過的片段是某一羣體共有的經歷感受,現在把文中的“我”變成“我們”就可以了,如原來是“每天早上,媽媽都會來喊我起牀……”,可以變為“每天早上,我們的媽媽都會來喊我們起牀……”;如果原來寫過的片段是針對我個人的,要改變表述句式、內容,使其能反映某一羣體共有的經歷感受,如“失落時一句關心的話語,得意時一句善意的提醒,運動會上一條擰乾的毛巾,考試場上一塊小小的橡皮,甚至有時,只是彼此一抹心有靈犀的眼神……”這樣的句式和內容用來寫我們就比較妥當。

“那一刻”是題目中的第二個關鍵詞。限定了時間和情境,但可以寫多個那一刻,所以“三個片段”“若干個排比鏡頭”這些方式依然可用。可以以小見大、小題大作,如以“我們”關注四川地震災區為內容——“那一刻,我們在一起”“那一刻,我們手牽手”;如以“我們”用實際行動關注北京奧運會為內容——“那一刻,我們在歡呼”“那一刻,我們哭了”。這樣,寫作內容具有時代感,大氣不俗。但這兩個素材都有點“過時”了,可以引導學生看看《時事政治》,新近有什麼發生的事可寫。此外,還可寫凡人小事,如“我們”共同面對困難、承擔任務,“我們”共同探索、分享成功。或者讓學生想想有沒有一篇課文或文章、一節班會課、一次老師的教誨、一首歌、一幅圖片、一個情景……讓“我們”產生過表現不同而實質共同的東西?——“那一刻,我們低下了頭” “那一刻,我們笑了” “那一刻,我們沉默了” “那一刻,我們長大了” 。

當然不把“那一刻”理解為一個限定語也可以,像在我們閲卷中遇到一位學生寫的就是“那一刻,我們永遠銘記”,賓語前置,倒過來就是“我們永遠銘記那一刻”,想一想也是可以的。

理解把握住了“那一刻”,再説説如何將題目補充好。強調兩點:一要簡明,二要便於操作。這也是我們指導學生寫任何半命題作文時應注意的問題。“簡”就是説,補充的內容不宜太長,“明”就是説要讓人通過題目基本清楚你所要表達的東西或所要表達的方向。“題好一半文”如果説一篇作文是由“題目”、“開頭”、“主體”、“結尾”這幾塊材料構成的話,題目不簡明就等於首先浪費了一塊材料,這樣這個作品就失去了一次“優秀”的機會。“便於操作”是説補充的內容要保證自己能寫出來,能寫好,追求新穎是第二位的,再説新穎不新穎不只是看題目。本來就是“二鍋頭”,你給它起個名字叫“瓊漿玉液”也還是“二鍋頭”。普通的題目只要構思巧妙一樣可以寫得新穎。像有的學生擬定的題目是“那一刻,我們長大了”,題目很普通,但是他採用對照的寫法“以前總是媽媽幫我們洗衣服,當媽媽因為工作繁忙忘記給我們洗衣服時,我們想到了自己也應該學學洗衣服。當我們把自己的髒衣服放進洗衣機或

語文考試作文 篇2

“叮叮叮”,上課鈴一響,我緊張得汗珠也流下來了,但我看見其他同學那麼勇敢,於是我也壯着膽子,決心要和難題挑戰。

考試後,語文老師把試卷發下來,我一看試卷,非常驚訝,因為我交了一個不該交的朋友—95分!當時,我心裏很不好受,心想:這張試卷不是我的吧!可能是老師發錯了。可是試卷上明明寫了“劉奕含”這三個字。快受不了,95分!恨不得把它撕成碎片。可是……我不得不把試卷帶回家。

就這樣,我的心理負擔也漸漸跑到了九霄雲外。 同學們,讓我們一塊為自己加油吧!好學習,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正如古人所説“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穫!居里夫人曾説過“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想要成功,就定有敗。我們只有有過失敗,才能為成功打下一個好的基礎。成功與失敗缺一不可。

整個下午,我一直沉浸在這沉悶的氣氛中,我多麼希望這只是“夢”,讓我在考一次。但這個天真、浪漫的`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一次,我語文失敗了,是因為我對基礎知識還沒有掌握,對作文也沒有把握。

放學路上,我恐怖得想起父親可能會藉此機會練練“降龍十八掌”,媽媽可能會藉此機會練練“九陰白骨爪”。一想到這兩種絕世武功會拿我當試驗品,我下得渾身發抖,便安慰自己:有人想看絕世武功還要坐時間輪迴器呢,我這可是現成的……

回到家,我忍不住再次翻開試卷,趴在桌子上傷心起來。我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努力,在期末考試中一定要考個好成績,證明我的實力,我是能行的。我一定要證明自己。 媽媽看過卷子後,眼睛像兩把屠龍刀,刀鋒已經罩住我全身的要害。爸爸的眼神像柄倚天劍,直衝我的腦門。我已經落花流水。

現在,我一回想起來又後悔又悲傷……

語文考試作文 篇3

人的一生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啊!有開心、有難過、有高興、有後悔許多事情,我也有一件後悔的事 。已經有五年多了。

記得我五歲那年,幹過一件後悔的事。

五歲的一天,媽媽給我兩元錢讓我自由支配,我不知道該買什麼?就去精品店看看。精品店的東西可真多啊:有毛茸茸的玩具狗、有可愛的小燕子等許多玩具。

最後我要了一個毛茸茸可愛的小鴨子。我拿着小鴨子高高興興的出了精品店的門。在一家的小攤上有買芭比娃娃,芭比娃娃真漂亮,好想買它埃可沒錢,攤主説:“小朋友,想買芭比娃娃?”“恩......恩,可我沒帶錢。”我結結巴巴的説。“沒事,我給你留着,”攤主説。“謝謝阿姨,”我説。説完我便蹦蹦跳跳回家了。怎麼搞到錢呀?

媽媽是掌管財政大權的人。她那才有錢,“月月(小名),我回來了”媽媽邊穿鞋邊説。“天氣真熱,我要洗個澡。”媽媽接着説。“月月(小名)怎麼了?不舒服啊?”“我沒事。”“我回來了”哥哥説。“媽,媽,媽,媽,媽,媽”“幹嗎?我還沒死了。叫那多媽幹嗎?”“媽,你看飛機模型一律兩元出售。”“這事跟我們有什麼事啊!”“媽,我想要,給我買吧。”“不行,有那麼多了,還買。我去洗澡了,你們倆好好寫作業。”

媽媽説完就去洗澡了。媽媽的衣服放在客廳裏。哥哥在裏屋寫作業。如果我去拿兩元的話沒人會注意到。可我偷偷拿兩元錢的話,媽媽會打我的`。再説了老師也教導我們不要去偷,會被關進監獄裏去的。沒事,大不了我有了錢還給媽媽。

我的腦子似乎有倆個小人在吵架。一個小人説“月月,你應該拿,大不了以後有錢了還給媽媽。不然的話那個芭比娃娃就沒有了。以後想買也買不成了”“對呀,我應該拿錢買。”另一個小人説:“月月,老師不是教導過我們偷偷摸摸不是好習慣。有一句話説的好,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偷東西是要進監獄的。”對哦,我不應該拿錢買。他們倆舊一直吵啊吵,分不出勝負。你們別吵了。

我輕手輕腳的拿起媽媽的衣服。媽媽一叫嚇了我一跳。幸好媽媽沒出來,否則命喪黃泉。我悄悄的把手伸進媽媽口袋裏,拿出的兩元錢。我的心裏面猶豫不決,拿出來又放回去。我不知道該不該拿兩元錢,我彷彿看見那個芭比娃娃在向我招手,彷彿在説:快呀,我要被別人買了,我一狠心拿了媽媽兜裏兩元錢。放進自己的兜裏。就悄悄離開了,媽媽也從廁所裏出來了,我跑回到自己的房間裏。

最終我還是買了芭比娃娃。當我買回來的時候,我覺的所有玩具都在嘲笑我,我覺得我應該向媽媽承認不對,我向媽媽承認了不對媽媽原諒了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kaoshi/9okv5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