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有關《中國大歷史》讀書筆記

有關《中國大歷史》讀書筆記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中國大歷史》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中國大歷史》讀書筆記

  有關《中國大歷史》讀書筆記篇1

近期,拜讀了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加深了原來記憶中有關中國古今歷史的條線印象,體會到作者負笈海外轉換視角、重點提取綜合評判的良苦用心。鑑於讀得有些散漫,而中國歷史之漫漫征途、悠悠流長,其間奧妙玄機,非著説之人一冊黃卷可以蔽之,亦非捧冊之人一時可以察之、一刻可以識之,進而揣測作者或是沒有言盡,寬宥鄙人亦是體嘗有限。故此,作者以宏觀綜合論之,鄙人從小我主觀臆想,讀史於此冊,品讀在其外,隨着零星感悟,簡要、散漫作一讀書筆記。

一、本書架構及史學觀點

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樣,以“中國大歷史”命名本書,作者旨在將宏觀視野這一觀念引導到中國歷史研究裏去。

(一)由於負笈海外,授課對象是非本族的異國子民,作者曾懷疑講述歷史知識的意義及實用價值,輾轉反思之後,最終決定廣泛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在與西歐史及美國史有了幅度與層次上比較的基礎上再加以研究。

(二)對既成事實、不可逆轉的史實,更多專注於考慮其積極意義及前後連貫的出處,而不以個人之恩怨愛憎當作歷史轉折點。

(三)不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而是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着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促成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鄙人在閲讀“安祿山的反叛”、“王安石的變法”、“數字管理還沒成熟”、“張居正與萬曆皇帝”等篇章時,對作者的宏觀綜合分析法逐漸熟悉並認可,對其通過講説分析不同階段、不同朝代有關“政府抽税”的歷史演變,論證“傳統社會不容產生現代型經濟體制”的觀點慢慢領會逐步接受。或許這些觀點在歷史課本中有所提及、野史小説中早有影射,不敢確説是作者首創或獨創,但確是鄙人第一次跳出政治形態、道德意識去讀史,改作因循本書倡導的“大歷史”似的敍述、點評去理解一段歷史,體會經濟體制、技術條件等其他因素對於歷史、社會、國家(朝代)演進的重要意義,以及它們是如何作用於當時、廣泛影響於後世的。

自序篇中,作者還曾自問對美國學子講解中國歷史的意義,史實講解(以韓非、李斯、始皇等為例),“與他們日後立身處世有何用場”?作一中外比較(以女皇為例),“尚有何實用之處”?於是閲讀過程中,鄙人亦自追問,現階段捧冊讀史的目的意義何在,究竟如何讀史方能進益的問題也縈繞不去~

二、讀史,開眼與壯懷

本書自華夏文明起源至近代中國景象作一行串講,特點是宏觀看去,擇要點説。隨書穿越,朝代更迭、烽火硝煙、分合之勢、民族聚散的轉換都在須臾之間,幾百年換作寥寥數語一筆帶過,人流羣眾幻作嬉笑怒罵的臉譜閃過,有秉承的共通之處,也有相異相左的發展。讀史讀得人百感交集,時而心潮澎湃慷慨激昂,時而悵然若失默默無語。

一些大事件,攬得天時地利人和,機緣巧合順勢發生或無可避免,一些大人物,受命艱險危難,亂世逐鹿問鼎,盛世大筆擘劃,有的光耀佇立、有的黯然離去,波瀾壯闊中感受世事無常、時事造人造物;一些奇物件,大到奇絕的建築構造小到精細的生活瑣碎,教人讚歎勞動者的聰慧與神工;一些對立融通的思想,儒、法、道、墨等各家並舉,佛説禪學、基督天主、伊斯蘭等各家宗教信仰,包羅萬象,交互輝映,爭鳴衝撞中不斷迸發出新的生命光彩來……當即豁然開朗有所頓悟,一來知識積澱當是慢慢打開了眼界和胸懷的,穿越今古,跨越民族,交匯智慧,拓展思想。再者,有道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若讀史讀得清醒,是否亦可提點當下呢?或有補足和進益之功。

三、遊歷,豐富且印證

讀史過程中,突然想起“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警語來。比如文中讀到“從畫像磚看漢代社會”、“西湖與南宋”、“蒙古人的插曲”等篇章時,因為曾經遊歷身臨其境,親見過、觸摸過、聆聽過、體味過,感覺就較其他更真實而親切,舊景、人物、故事都可以對上號,再回味歷史品讀作者點評時,條理更清晰,印象更深刻,或是豐富或是印證或是異議,更易得到共鳴或形成辨識,甚至生出更多遙想和猜度……因此,竊以為讀史學史可分四個階段:初為史實識志階段,其後博覽深入階段,再者遊歷豐富階段,最後致用開創階段。

四、讀史、觀史、研史

很久沒有耐下性子閲讀以史實為依據,並加以專業評判的歷史讀物了,相較一些歷史小説、野史傳奇,本書讀起來有些艱澀,翻翻停停好多回。一遍讀下來,除了對中國大歷史進行史實梳理和印象加深外,關於作者的一些新角度觀點或綜合考量評價雖然讓人新奇,作為讀者的體悟不足、尚處於一知半解,這或許跟標新立異野史印象已先入為主有關,也間或鄙人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知識積累不足或綜合視野狹窄的因素。

如此,倒也促成另一番感悟。史實雖已既定、不可逆轉,但隨着研讀之人知識拓展、視野拓寬、閲歷豐富、境遇變化等,是可以常讀常新的。於是乎,讀史,知識是奠基,尊重客觀是基礎。觀史者,可隨個人喜好憎惡品讀一段歷史,逐漸深入一段體悟,在蒼茫天地間、滾滾史輪下尋找共鳴與撫慰。而研史者,禮學心誠,治學嚴謹,理當作客觀解讀、綜合評判、正確指引,有根有據,有禮有節,有的放矢。

五、學史致用於無形

過去的歷史雖不可能重新來過,卻可以通過尚存的元素、歷代史家的評説解讀、滾滾後浪推前浪的深深積澱,啟發後世之人。今人置身於自然天地之間、歷史長河之流,辨識,理解,思考,終可體味渺小與偉大、積極與消極、紮根與流浪、堅持與放棄的奧妙,藴藏在“殊途同歸”與“過程無可比擬”兩種價值理念背後的追求差別。爾後懂得漫漫長路上下求索間,把眼界放得更寬敞,把胸懷放得更寬大,放下身段,汲取精華剔除糟粕,積極當下,勇敢嘗試大膽創新,用今天去繪就明天的光彩~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作者倡導“大歷史”(macro—history),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納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着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蜕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10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不以道德論史,不以考據為文,縱橫捭闔梳理千年歷史,三言兩語點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處尢見黃仁宇獨到的史家眼光。

黃仁宇這部書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物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為“大”歷史的理由在於,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進路,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在著作的意圖上,首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和西歐與美國史有了互相比較的幅度與層次,”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

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湯因比所説的文明類型,或斯賓格勒所説的文化形態)的狀描,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這種歷史著述,固然沒有引經據典滿篇考證那樣的學理感,沒有繼承傳統史學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卻可以使我們免除習史的價值負累。因此,我們不必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鑑”,不必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應當如是”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習史對歷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關係的好奇心。

  有關《中國大歷史》讀書筆記篇2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先生對中國歷史將行了概括,極其精煉,讀後的總體感覺是:挺喜歡看他的.文字,當然在他的書中可以讀出他對一些歷史事件的傾向性,添加了個人的看法,但很準確,同時也覺得他看得比較透徹,撥開了擋在歷史面前的愁雲慘霧,所以挺耐看的。

《中國大歷史》札記

讀了《中國大歷史》這本書,我看來主線有三條:

其一,作者説了黃土地帶是中國歷史的源流,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針對這一點,作者提到了千百年來,中國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而黃土地帶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源頭,可見黃土地帶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這又為黃土地代添了幾許功績。同時黃河流域的治理問題更影響到中央集權的產生,因為當上層建築不適用於經濟基礎時,適合時下發展的上層建築便會呼之欲出。還有,黃土地區的氣候使得農業問題的產生,而解決問題需要強有力的中央體系。這一切都體現了黃土地區作為客觀條件,對我國曆史的影響。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國歷史的產生,發展,輝煌,都和中國歷史發展的源頭是黃土地帶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其實細細想來,西安的作用卻是留存至今,凡是對中國歷史有些瞭解的人對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國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體現。還有,在西安興起的周朝,其興盛可見一斑,遠遠超過在東部發展起來的商朝,所以西安這一地帶,註定要對歷史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認為儒家的思想對歷史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以及對中央集權都頗有影響。首先,作者認為亞聖孟子的觀念更為成熟,對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更有幫助。孟子的觀念作為客觀條件對秦的發展鞏固很有幫助,他認為君主是必要的,等級是要有的。而後,漢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時也沿襲了嚴酷的刑法來維持人民秩序,所以説漢的政治文明是多種思想的結合體。總的來説,書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説是歷史發展的風向標,對中國的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這點我承認,但與此同時我個人有幾個不同觀點;我認為儒家重農抑商的觀點就值得考量,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對西方商業的發展望塵莫及,也就突顯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當時看,確有它的先進性。另外,書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實在很難理解,難道是説中國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經到達這個地步了麼!

的確,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最燦爛的部分之一,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們學習,”仁””仁愛”也一直被人們所提倡。

另外,就是中央集權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清朝是先構成集權體制,並沒有等待社會多元化,集權也沒有國家的象徵,所以遠不如西方的法制化,西方更加民主,自然。在我看來,時至今日,中央集權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大力量。

通過着本書,我將中國的歷史以一個新的角度又理解了一次,很有感覺。

標籤: 讀書筆記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0kw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