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典故(薦)

關於歷史典故(薦)

關於歷史典故1

誤殺呂伯奢

關於歷史典故(薦)

當年曹操刺殺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並四處張貼告示,到處設下捉拿曹操的羅網,情勢十分險惡。

曹操和救他脱險的陳宮逃到曹操父親的.老友呂伯奢家。呂伯奢熱情款待,因家中無酒,便急忙出去買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聽見後面有磨刀聲,頓時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後院,聽裏面説:“綁起來,殺吧!”立即大驚失色,沒等再認真觀察,就決定先下手。於是提劍闖入內宅,見一人殺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殺到廚房,看見一隻豬剛剛被困上司蹄待宰。這才明白是因為誤會而錯殺了真誠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陳宮時又匆匆逃離呂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興沖沖、喜滋滋買酒而歸的老翁呂伯奢碰上了!陳宮滿面愧疚,抬不起頭。曹操卻在兩馬相錯之機,一揮劍,又把慈祥的老翁殺死了!

陳宮大驚:“前面殺人,是由於誤會,現在明知是恩人,卻還要殺害,太不像話了!”

曹操道:“呂伯奢到家,一見被殺之人,必定告官,追殺我們!”

“你這樣做,也太不仁義了!”陳宮道。

曹操冷笑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關於歷史典故2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他都會設法辦到,因此廣受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項羽兵敗後,季布孤身一人殺出重圍,開始了他亡命天涯的生活。而當了皇帝的劉邦一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於是下令通緝季布。

那些仰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化裝後,到山東一户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去找汝?侯夏侯嬰説情。在夏侯嬰的勸説下,劉邦不僅撤銷了對季布的'通緝,還封他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季布有一個同鄉曹邱生,聽説季布做了大官,就馬上去見季布。但季布對他有些誤會,知道他要來,就虎着臉,準備發落幾句,讓他下不了台。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沉,話語多麼難聽,只是對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敍舊,並説:“你我都是楚地人,既是同鄉,便應該珍視鄉情才對。我聽説楚地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您是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樑、楚兩地的呢?皆因你是我的同鄉,我才到處宣揚你啊。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與我結為朋友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對於他的誤解頓時消除了,兩人從此成為至交。

【成長心語】

誠實守信、信守諾言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更是為人處世之本。如果一個人言而無信,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還寶貴的東西。誠實的人能忠實於事物的本來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實,同時也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光明磊落,言語真切,處世實在。誠實的人反對投機取巧,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爭功推過,弄虛作假,口是心非。誠實守信首先是一種社會公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關於歷史典故3

樂此不疲的意思

[釋義] 樂:喜愛;愛好;疲:疲倦。樂於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覺疲倦。形容對某種事物特別感興趣。

[語出]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如此;倒也樂此不疲。”

[正音] 樂;不能讀作“yuè”。

[辨形] 疲;不能寫作“皮”。

[近義] 樂而忘返 專心致志 沉迷不醒

[反義] 心猿意馬 心不在焉

樂此不疲的成語典故

漢光武劉秀為建立東漢政權,東征西戰,歷盡艱辛。劉秀登基後,為鞏固政權,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他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提高國力。他每天很早上朝,處理國家大事,很晚散朝回宮,還要與文武公卿們談論治理國家的道理,商量和處理一些問題,稍有空閒,他還要伏案讀書、批文。每天很晚才能休息。他的兒子劉莊,見父親每天如此勞累,滿分作文,心中很不安。劉莊便勸劉秀説:“父王爭戰半生,如今臨朝秉政,又如此操勞,兒臣實在放心不下,兒望父王效仿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使生活更悠閒、寧靜。”

劉秀聽罷,説:“皇兒之心,為父要以理解。只因我樂此道,不為疲也。”這話的意思是:我自己樂於這樣,也不覺得疲勞。

用樂此不疲造句

1) 再美味的菜,吃久了都會膩;再愜意的生活,過久了都會倦。但唯獨“愛你”這件事,樂此不疲,始終不變!

2) 他們又最愛自創新招,四兄弟個個三頭六臂,一心幾用,奏樂同時又玩雜耍,我撥你的結他絃線,你按他的笛孔仍然合拍,又樂此不疲戲弄別人,總之絕無冷場,最緊要好玩!

3) 六一六一,祝福穿上花衣,祝你萬事如意,生活無憂無慮,沒事打打太極,模樣更加神氣,心情保持美麗,天天樂此不疲!

4) 今天我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上山,走了半小時的路上了山頂我們樂此不疲,我們難以抑制自己的高興,不約而同的.大喊起來。最後,我們步履匆匆的下山了。

5) 我們在學習上勁頭十足,可謂學而不厭;老師看在眼裏喜在心頭,悉心輔導,可謂誨人不倦;我們和老師都可以説是樂此不疲啊!

6) 當別的同學問題問到我時,我都會不勝其煩地説不知道,但查田君都會很樂意地教他們,樂此不疲。

7) 不錯,你現在是正當年,流連於歲的瑜伽教練和酒店服務生美眉之間,樂此不疲。但總不能永遠這麼下去吧。

8) 她成天躲在家,她凡事嫌麻煩,她不愛出門,她常常不修邊幅,她不戀愛,過着枯燥無味的生活她樂此不疲。

9) 人生樂此不疲為哪般?佛曰:下班。

10) 青春就像是切洋葱,我們都淚流滿面,卻還樂此不疲。

11) 他對這件工作倍感興趣,雖常夜以繼日,但卻樂此不疲。

12) 小明很喜愛園藝,一個人在自家的後院樂此不疲地重複着掘土種花的時光。

13) 世界各國樂此不疲的尋找着全球貿易路線並且不斷派遣船隻探路,這次他們看到了希望。

14)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樂此不疲地玩微博。

15) 他總是沒日沒夜地搞研究,每天樂此不疲。

16) 有時,在他人看來這些事情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她卻樂此不疲地追求這些微不足道的快樂。

17) 他每天都在馬戲團表演小丑,真可謂是樂此不疲。

18) 老趙天天去公園慢跑,樂此不疲。

19) 小明總是幫助同學,樂此不疲。

20) 我在家裏樂此不疲的做着家務。

21) 他樂此不疲地嘗試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使美聯儲能夠應對金融崩潰,即使美國的政客們已無力迴天。

22) 這個小明,管起閒事來樂此不疲。

23) 跟facebook一樣,用户心甘情願、樂此不疲地免費為它做這項工作。

24) 有些人對麻將是樂此不疲。

25) 雖然植樹很累,但同學們都為綠化我們的家園而樂此不疲。

26) 我十分愛看書,每當有書擺在我面前時,總能讓我樂此不疲的樂在其中。

27) 小弟弟不是玩他的遙控飛機,就是玩他的奧特曼,真是樂此不疲。

28) 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

29) 父親是一個堅毅冷峻的男人,似乎永遠不會屈服。但是,父親卻願意低下頭讓我坐上他的肩頭,而又樂此不疲。

30) 我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上天給我的恩賜,我並沒多要財產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點對人類、民族、國家長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樂此不疲的。

31)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不斷地重複決絕,又重複幸福終有綠洲搖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樂此不疲。泰戈爾

32) 此決定對和平年代本已緊張的太平洋地區鄰邦關係報道紛至沓來;穆帥自己火上澆油;記者們也樂此不疲,決心將熱鬧進行到底。

33) 親情友情愛情情情相系,思念想念掛念念念不忘,官運財運鴻運運運亨通,短信真心誠心衷心祝願你,賜福祈福祝福福福傳到,重陽節歡樂喜樂快樂樂此不疲!

34) 六一六一,送你一件新衣,讓你心情美麗,模樣更加神氣,沒事打打太極,生活紙醉金迷,天天樂此不疲,心底無限歡喜,開心天下無敵!老小孩們,節日快樂。

35) 由於依靠政府救助基金才得以倖存下來,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除了欣然同意外別無選擇,但是福特也同樣樂此不疲。

36) 我從小便愛上了天文星相學,每每有關此類書籍擺在我面前總能讓我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37) 重慶是中國西南的一個著名的大城市,全城羣山遍佈,倩影幽幽,讓人樂此不疲。

38) 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無論什麼疑難,每問必知,據知而答,無答不即詳且盡,並且樂此不疲。

39) 他在這權力的兩極之間左右逢源又左右為難,既是遊刃有餘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誘惑使之樂此不疲,但暗藏的殺機又不得不讓他盼望早日解脱。

40) 小貓對毛線團的喜愛眾所周知,只要有機會得到,小貓就會樂此不疲的玩下去,總也不厭。

關於歷史典故4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是琴不是箏),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在《勸學 篇》中説:“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就是説瓠巴彈瑟時,連水裏的魚都要躍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時,正吃草料的馬也仰 首而聽,高度評價了伯牙的演奏技術。

據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 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 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着。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絃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説:“先 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伯牙藉着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着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説説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絃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説:“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 説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説:” 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説:“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 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伯牙大笑。道:“你真是我知音啊!”於是兩人便結為兄弟。一起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轉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又抱琴來楚國漢陽,向一位白鬍皓須的老翁問路:“請問老公,這裏可是集賢村?”老翁説:“集賢村有上下兩個灣子,不曉得先 生找的是哪個?” 伯牙説:“找我的知音朋友鍾子期。”老翁一聽説是找鍾子期,眼圈就紅了,眼淚一灑,號哭説:“您家莫是那個伯牙大人伯牙先生?我期兒墳上都長草了,今晝是 他的百日,他閉眼那暫,還要聽先生彈琴哪!”伯牙一聽,跌腳捶胸,三泡眼淚四泡流,嗚嗚哭了一大場。他跟着鍾父到子期墳頭,把琴擱在拜石上,打起盤腳,愈 哭愈彈。那上下左右灣的伢兒老小,聽説大臣都跟子期上墳,一窩蜂趕來看稀奇,一見伯牙打坐彈琴,以為他好不懂事,還在取樂,就都噓之啦沙、嘰嘰哄哄地走 了。伯牙一見,越發傷心,搜出解刀,割斷琴絃,舉起瑤琴,卯起來往拜石上一摔,高聲哭唱:“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後人忘不了這一對琴師的深情厚誼,就把當年伯牙江邊鼓琴覓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台;把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斷口;把鍾子期的家鄉集賢村,起名鍾家台。

關於歷史典故5

依舊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依舊是孔子的弟子。閔損,字子騫。他的生母早亡,父親續絃。繼母生了兩個兒子,經常虐待閔損。冬天的時候,給閔損穿蘆花做的衣服,而給弟弟們用的是棉花。

這一天,隨父親出門,牽車的時候因為太冷而打顫,繩子掉在地上。父親很生氣,提鞭就抽,抽破衣服飛出來的'卻是蘆花。父親回家要休妻,閔損跪在地上求父親放過繼母。

説:“如果母親留下,那麼只有我一個人受凍,如果您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受凍”父親十分感動,留下了母親。

而他的繼母聽説此事,痛改前非,自此待閔損如親兒子一樣。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關於歷史典故6

子貢在理財和生意上也有着卓越的成績,但是他的性格十分的古怪。孔子學術授於老子,他經常帶領子貢去周遊列國。

子貢那張嘴能言善辯,所以為自己爭取了不少的機會,孔子對他的評價很高,而且子貢對孔子十分的謙虛,每當孔子拿他跟顏回比較的時候,由於子貢對顏回有着較深的瞭解,也知道孔子很得意顏回,所以每次孔子説這個問題,子貢總是謙虛地聽教。

有一天子貢對孔子説,我的櫃子裏有一塊美玉,我是繼續把美玉收放起來呢?還是找一個有眼光的買者把美玉賣掉呢?孔子不懂得經商,為什麼子貢還要問孔子這種問題呢?子貢的心裏認為,像孔子這樣學術淵博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貪的官,但是卻不願意出來做官,不願意為天下人付出,古代的君子個個都配有美玉,因為那是身份的象徵,所以子貢就借物喻人。孔子回答子貢説賣掉吧,要是打算把它賣了的話,一定要等遇到欣賞他的人再賣。於是子貢明白了,孔子並不是不願為天下人做事,而是在等待欣賞他的人,不要遇到不識貨的人,把好好的美玉看成了玻璃。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為什麼要這麼説,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麼優秀,等遇到欣賞你的人,再去為他服務,如果是不懂欣賞的人,大可不必着急,等待合適的時機即可。

子貢贖人的典故

子貢贖人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子貢。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善於經商,是一位大商人。當時的魯國很多人都淪為其他諸侯國的奴隸,於是魯國頒佈了這樣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見到自己國家的子民淪為奴隸,便可以自己先墊錢將他們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回到魯國後,魯國便會從國庫裏面拿出大筆錢作為贖人的獎金。子貢有一次贖回一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但他卻拒絕接受獎金。子貢是成功的商人,根本不在乎這點獎金,他覺得救人是做善事,不求回報。可這件事被他的老師孔子知道了,卻批評了他,説他做了一件錯事,告訴他人做好事,是為了能改變周圍的風氣。要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不僅僅是一個人做到就可以。然而當時魯國有錢的人少,貧窮的人多。如果再有人贖人回來,領獎金,會顯得自己品格不高。但不領獎金,又會讓自己蒙受損失,以後便沒有人願意去贖人了。

子貢贖人的`故事中,子貢雖然做了好事,幫助了他人。但他把原本的道德標準提高了,讓很多人都難以達到此標準。這讓道德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讓人們害怕道德反而離得更遠。其實道德是人人都能達到的,是既不損傷自己,又有利於他人的。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的典故

某一天,子貢碰到孔子後問到:“我這裏有一塊不錯的美玉,我是把它藏到櫃子裏放起來呢?還是説找一個懂貨的商人把它賣掉呢?”孔子沉思了一下説道:“把它賣掉吧,我也是在等待懂貨識貨的商人呢。”這個對話就是對子貢曰有美玉於斯的通俗説法,古代的中國,很多事物都不明説的,經常會用物用事來做一些含蓄的比喻。子貢這個關於美玉賣和藏的問話,真的不是問孔子這玉是賣了還是收藏。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的話裏還有別的話,説起做買賣子貢可是比孔子在行多了。子貢的話真正意思是他自己就是一塊美玉,他是等待真正的伯樂認識他重用他呢,還是迴歸山林隱居終老一生呢?孔子回答他的話自然就是説希望能有真正的伯樂能夠發現並重用子貢。

這樣的一番話也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要求有用的人才要進入人世間,發揮自己的一切才能,儘可能的為這個社會服務貢獻才華和智慧。雖然説孔子的一生都顛沛流離的,但是他和他的弟子都明白什麼是責任,他們都在期盼能遇到真正聖明的君主,發揮自己的作用。

關於歷史典故7

典故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着,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典故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典故4、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後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典故5、車胤囊螢

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於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典故6、王恭身無長物

王恭是東晉時的名士。他從會稽當官後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蓆上便説,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蓆了。那人聽説後非常驚訝,對王恭説,我本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蓆。王恭則回答,我為人平日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典故7、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三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典故8、荀巨伯捨身救友

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典故9、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典故10、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着摘梨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有人問他,他説,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典故11、程門立雪

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遊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着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典故12、範式張劭交友重誠信

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同住在太學裏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別離時,兩人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後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範式果然從數千裏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典故13、緹縈救父

西漢時,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于緹縈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典故14、孟母三遷

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後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關於歷史典故8

1、山雞舞鏡

又叫山雞起舞,典出《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鑑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三國時,曹植有一子名曹衝,年歲尚幼,已聰明無比,有成人之智。一日,南方遣人送來一珍禽名“山雞”。

此“山雞”喜在清澈之水旁,見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無法使之在殿上表演。年僅五六歲之幼童曹衝思得一法,命人取來大鏡,置於山雞之前。

山雞自鏡中見其美麗之身影,彷彿身臨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勁,不肯休止,終於精疲力竭而死。

“山雞舞鏡”原指山雞對鏡起舞。後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常用此語。

2、呆若木雞

這一成語與鬥雞有關,語出《莊子》和《列子》。

據傳,周宣王愛好鬥雞,紀子是一個有名的鬥雞專家,被命去負責飼養鬥雞。

10天后,宣王催問道:“訓練成了嗎?”紀子説:“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

又過了10天,宣王問訓練好了沒有,紀子説:“還不行,心神還相當活躍,火氣還沒有消退。”

再過了10天,宣王又説道:“怎麼樣?難道還沒訓練好嗎?”紀子説:“現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雖然別的雞叫,它也好像沒有聽到似的,毫無反應,不論遇見什麼突然的情況它都不動、不驚,看起來真像木雞一樣。這樣的鬥雞,才算訓練到家了,別的鬥雞一看見它,準會轉身就逃,鬥也不敢鬥。”

宣王於是去看雞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內,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看見它就走開了。

“呆若木雞”本來比喻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後來“呆若木雞”的意義演變為比喻人呆木不靈,失去知覺的樣子,或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關於歷史典故9

醉劉伶

像楊貴妃一樣,西晉劉伶在酒後也經常失態,但與楊貴妃不同的是,劉伶的酒後失態不是酒後亂性,似乎是刻意而為,以示其雅緻高格,與眾不同。劉伶每次大醉後,喜歡在大道上裸奔,還自稱以天為衣被,以地為牀第。他是當時的名士,名氣太大了,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時人不但不斥責他這種有違傳統的做法,反而稱讚他這種行為是名士風流,是“率真”,“瀟灑”,“有個性”的表現。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酒量好,詩文更好。他經常“借杯中之醇醪,澆胸中之塊壘”,可謂意氣風發。他的《酒德頌》曾説“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太行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酒醉後渾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杜康酒是當時的名酒。曹操有詩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見杜康酒在當時已是是最好的美酒。這“杜康美酒醉劉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個神話傳説,兩人也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在這個故事裏,劉伶慕名來到杜康的酒館,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釀美酒,一醉就是三年。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劉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後,河南的汝陽杜康與伊川杜康兀自為誰是正宗杜康打個不亦樂乎,官司甚至打到了國務院周恩來那裏,這裏且按下不表。

關於歷史典故10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母很有教養,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孟子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裏。

到了城裏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可是他家處於鬧市中,打鐵聲、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聽着聽着,他就讀不下去了。接着,他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孟母覺得這個地方,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居住。學宮那裏的環境很好,書聲琅琅,讀書的氛圍很濃。孟子很快的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學宮裏張望,觀看裏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的,回到家裏,也模仿起來。一天,孟母發現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心裏很難,在聽兒子説是在演習周禮後,就又高興起來。

後來孟母把孟子送進了學宮,學習《詩經》、《尚書》。“孟母三遷”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

《斷機教子》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説:“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説:“你背給我聽聽。”可是孟子總是翻來覆去地背誦這麼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裏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孟母教訓兒子説:“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説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薰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還有一個版本: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選自《列女傳》

《買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譯文: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説:"東家為什麼殺豬?"孟母説:"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後悔了,説:"我懷着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東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關於歷史典故11

周武王滅商後第二年,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姬誦繼位,即周成王,而此時的周成王還是個毫不懂事的少年。面對剛打下來的江山和年幼無知的侄兒,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代行天子之事,替成王攝政。

此舉引起管叔和蔡叔(周武王的.堂兄弟)的猜忌,他們牢騷滿腹,四處造謠,許多人信以為真,連年少的成王也充滿了疑慮,對周公旦的行為產生懷疑。管叔和蔡叔在嫉妒和權力慾望的驅使下,聯合商紂王之子武庚舉旗反叛,發動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管蔡之亂”。消息傳來,周王室上下十分驚恐。

成王雖然年少,但也知道情況嚴重,完全依賴周公。經過大家的商議和安排,最後決定由周公親自率領大軍迎敵。經過三年苦戰,贏得了勝利,武庚在戰鬥中被打死,管叔被誅殺,蔡叔成了俘虜,被流放到人煙稀少的蠻荒地區。

大軍回師那天,周成王親自到城外去迎接周公,滿臉歉疚地説:“予其懲,而毖後患。”“懲前毖後”從此而來。意思為:要從以前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防止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

關於歷史典故12

每年農曆四月間,公曆5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45°時開始。民間習慣把它作為夏季的開始。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温暖,莊稼生長漸旺,多進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農諺:“立夏三朝遍地鋤。”並以立夏日之陰晴占卜一年的豐歉。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的農諺。 舊俗立夏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那麼,關於立夏的由來有什麼呢?

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迎夏儀式宮廷裏“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有關立夏的歷史典故有關立夏的歷史典故。

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S在賦裏説:“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説:“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

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裏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鈎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秤老人要説“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説“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説“立夏“稱人”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裏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裏。

民間相傳諸葛亮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據説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託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斗。從此以後,每年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過了數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囑託,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鬥,每次去則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有關立夏的歷史典故素材庫。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

阿斗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獲進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麼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説,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

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關於歷史典故13

柴紹(588年-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洪洞縣(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柴村)人,唐朝初期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平陽昭公主為妻,唐朝建國以後封為霍國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户。 柴紹幼以任俠聞。補隋為太子千牛備身,淵起兵,紹兼領馬軍總管,率先登陷陣。高祖武德初,從李世民征戰,以功封霍國公。太宗貞觀初,轉左衞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後加鎮軍大將軍。

負心漢之説

紀錄平陽公主事蹟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一作於後晉,一作於北宋,但無一記載平陽公主的名字和年齡。唐高祖李淵共有19個女兒,平陽公主排行老三。平陽公主的母親是李淵 的原配竇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親。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歲,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兩歲,這樣推斷,平陽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 ,李世民的`姐姐。

平陽公主在李淵太原起兵前就嫁給了柴紹。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淵起兵前讓家人親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兒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紹等人。這時柴紹和平陽公主在京城洛陽,柴紹接到李淵的信後,對 平陽公主説:“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會合。我們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會有危險,你説怎麼辦?”平陽公主立刻説:“你儘管一個人走,我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到時候自有辦法。”於是柴紹就丟下老婆獨自逃走了。

平陽公主回到李家在武功縣的別宅,遂散家資 ,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得到數百人,起兵響應李淵。又派家僮馬三寶説服附近的“盜賊”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投誠,攻克長安附近不少縣城。她嚴明法令,禁止士兵搶劫,附近的人都來投奔,最後集結兵力七萬人之多,威振關中。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這時他發現平陽公主已經為他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於是派柴紹帶了幾百騎兵去迎接平陽公主。接下來,平陽 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與平陽公主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幕府,平陽公主的這一萬多精兵就稱為“娘子軍”。唐軍能南渡黃河進入關中,不作一戰就包圍長安,然後很快攻克之,平陽公主的功勞是至關重要的。關中平定之後,這才被封為"平陽公主",因為獨有軍功,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長安之戰後,平陽公主的事蹟就不再見於史籍,直到她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去逝。史書上記載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於她的葬禮與眾不同,有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禮官提意見説女人下葬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李淵則説:“鼓吹就是軍樂 ,從前公主親臨戰陣,擂鼓鳴金,參謀軍務,古時候有這樣的女子嗎?以軍禮來葬公主,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特地破例以軍禮下葬平陽公主,並且詔命按照諡法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諡平陽公主為“昭”。

關於歷史典故14

【人物簡介】

李時珍-明朝醫學家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13年-明神宗萬曆21年,即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生於蘄州亦卒於蘄州。李時珍是中國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綱目》是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對後世的醫學和博物學研究影響深遠。

李時珍,好讀醫書,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樑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蘇恭增一百一十四種,宋劉翰又增一百二十種,至掌禹錫、唐慎微輩,先後增補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種,時稱大備。然品類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時珍病之。乃窮搜博採,芟煩補闕,歷三十年,閲書八百餘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釐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餘各附釋為目,次以集解詳其出產、形色,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書成,將上之朝,時珍遽卒。未幾,神宗詔修國史,購四方書籍。其子建元以父遺表及是書來獻,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書。時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縣。

故事典籍

1.一天,李時珍的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羣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裏直往外流血。王廣和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羣,説:“快停下來,棺材裏的人還有救啊!”眾人聽了,面面相覷,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開棺驚動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嗎?可萬一……王廣和當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便反覆勸説,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一試。王廣和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紮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竟然醒了,於是,人羣歡動。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於是人們都傳言王廣和一根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這就是王廣和一針救兩命的故事。

2.還有傳言李時珍“活人斷其死”的故事。傳説李時珍在以一根針救活母子兩人後,許多人都想見一見這位神醫。一天,有家藥店老闆的兒子正在櫃枱上大吃大喝,聽説了之後,也想去看看熱鬧。他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擠到李時珍面前,問道:“先生,你看我有什麼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後,十分惋惜地説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裏人到處找。”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後來在眾人的.勸説下,方才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由此,人們更是驚歎李時珍的神奇醫術了。

盡信書上所説的。古書上也説過,『食黃金能成神仙』,但有誰見過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漢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長生,結果還不是死了嗎?所謂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質,吃了不但不能長壽,反而會令人中毒死。

關於歷史典故15

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託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鍾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鍾子期歎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無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現某一主題或意象時,鍾子期必能領會其意。一日,伯牙與鍾子期共遊於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於巖下。伯牙心情鬱悶,於是彈奏了一會琴。

琴曲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着模擬山流暴漲和巖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彈奏完畢,鍾子期“輒窮其趣”,把曲中意象説的窮極通透。伯牙於是離開琴而歎道:“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裏能隱藏的`了我的音聲呢?”於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並無伯牙因鍾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容。”後來鍾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後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0wqq5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