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推薦】有關歷史典故

【推薦】有關歷史典故

有關歷史典故1

咄咄逼人

【推薦】有關歷史典故

典故一: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説“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大家説的高興時,忽然旁邊一位參軍插嘴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由於當時在場的'殷仲堪正好是瞎了一隻眼睛的,聽了此話自覺難堪,但又不便當眾發怒,只好説了一句語雙關的話聊做解嘲:“呦,真是咄咄逼人呀。”

典故二: 出自晉?衞鑠《與釋某書》:“衞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衞真書,咄咄逼人。”衞鑠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啟蒙老師。其書中説的王逸少就是烏衣巷裏的王羲之。

有關歷史典故2

在南橋鎮北數百米,原有座小石橋,名彈琴橋.相傳很早以前地有個錢姓官宦,生養三女,小女彈得一手好琴.附近有個青年名韓重,也是彈琴高手.日子一久,兩人知音相愛,可錢老爺不允,小女只得勸韓重進京城修琴藝,求得功名,好讓父親答應他倆婚事.韓灑淚而別.但錢強逼小女嫁於權貴,小女思念韓重,含恨而死.不久,韓重歸來,得知情人已故,就盤坐於小石橋上,彈起傷心之曲,表達懷念.彈罷,抱琴投河而亡.

橋的歷史典故(三):乾隆皇帝看高橋

有關歷史典故3

刮目相看

【釋義】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語出】宋朝楊萬里《送鄉僧德璘監寺緣化結夏歸天童山》:“一別璘公十二年;故當刮目為相看。”

【人物】呂蒙小的時候家裏很窮,沒有機會讀書,後來跟着姐夫打帳很勇敢,得到了孫權的`賞識。有一次。孫權很認真地對呂蒙説:“你現在是國家的棟樑,要好好讀書啊”。呂蒙嘻皮笑臉的回答説:“我現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裏有時間讀書啊。” 孫權很嚴肅:“我這個當國王的要比你還忙吧?我讀了那麼多書還嫌不夠用,現在還抽空讀許多史書和兵書,很有好處啊。你看現在曹操這麼老了,還很好學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話當玩笑啊。”後來呂蒙下定決心,一有空就讀書,學識長見得很快。有一次,當時的大知識分子魯肅和呂蒙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魯肅常常被呂蒙問得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魯肅很高興地輕輕地拍拍呂蒙的背説:“以前我以為你這個大老粗只是在軍事方面有本事,現在才知道你學問很好啊,看法獨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吳下(吳國)的那個阿蒙了!” 呂蒙很自信地笑着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怎麼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有關歷史典故4

【河南省湯陰岳飛廟】

湯陰岳飛廟,原為精忠廟,又稱宋嶽忠武王廟。

岳飛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受人們敬仰的民族英雄,他的家鄉在安陽市湯陰縣。從京廣鐵路湯陰站下車,一出站,即可望見雄居於花崗巖基石上的岳飛銅像。湯陰縣有許多與岳飛有關的遺址,岳飛廟就在縣城內。

岳飛廟始建年代不詳,現址為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面積為四千三百多平方米,殿宇建築九十餘間,是一處較完整的古建築羣。精忠坊是岳飛廟的頭間,為一座營造精美的木結構樣牌樓。兩側八字牆上刻有18米高的大字“忠”、“孝”。

進入門檻,便見石階下跪着五具鐵鑄像,即當年殺害岳飛的秦檜、王氏、万俟卨、張俊。跪像背後立一尊金銅像,怒目執劍,對秦檜等人呈居高臨下鎮壓之勢。

出身於農民家庭的岳飛是南宋著名軍事家、抗金名將。其母曾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率軍抗擊金兵,六戰六捷,屢建奇功。宋高宗卻夥同奸相秦檜一心與金求和,一天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撤兵,並解除了他的軍權。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三十九歲的岳飛殺害於杭州。

家鄉人民對岳飛寄予無恨的'敬仰之情,對秦檜等奸臣恨之入骨。精忠坊建於明正德七年(關於1512年),是一座建造精美的木結構牌樓。它由六根大木柱托起五間屋頂,在古建築學上稱之為“三間六柱五樓柱不出頭”式。斗拱型制屬九踩四昂重翹式。它排列緊湊,吻合嚴密,飛檐尖聳、勾心鬥角,在力學、美學、建築學方面很有研究價值。

精忠坊兩側壁間鑲嵌的“忠”、“孝”石刻大字,為明萬曆年間彰德府推官張應登所題。岳飛廟正殿,巍峨莊嚴。廟內碑碣林立,存放明、清兩代官員及文人學士所題的詩詞歌賦和修廟記實。東西小院中各有一亭子一座,東為“肅瞻”,西曰“觀光”。

院中碑刻近三百通,是中原地區一個較大的書法、文學藝術寶庫,其中著名的有朱元璋、乾隆、徐達、董其昌、海瑞、何紹基等人的碑刻,還有岳飛所作千古絕唱《滿江紅》祠、《還我河山》、《寶刀歌》和手書前、後《出師表》等。是中原大地上一處彌足珍貴的書法文學藝術和史學研究的寶庫。

再進儀門,出御碑亭北望,即為雄偉莊嚴的大殿。大殿高十米,氣勢恢宏。殿內正中是岳飛的彩色座像,英武魁偉,氣宇軒昂,栩栩如生。座像上方為貼金鉅額“還我河山”。東西廂房為岳飛事蹟陳列館。

後院為寢殿,殿內陳列着岳飛著名的書法珍品《出師表》石刻。寢殿後還有岳雲祠、四子祠、岳珂祠、孝娥祠等。20xx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關歷史典故5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土地制度是我國古代生產關係的基礎與核心。歷代統治者都不斷調整土地制度以適應不斷髮展的生產力。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即井田制);封建社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三個部分。

一、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在原始社會前期,由於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們只有聯合起來,集體勞動,才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求得生存和繁衍的機會。集體勞動必然要求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於是,土地便由氏族成員共同佔有和使用,這便是人類最早的土地制度。其特點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共同開發管理,共享土地收益。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餘產品,產生了私有制,土地逐漸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共耕地,由村社成員集體耕種,收穫用於祭祖、聚餐等公共開支;另一部分是分給各户的“份地”,由各户自己耕作和收穫。土地開始由公有向私有過渡。

二、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井田制出現於商代(一説夏代),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廢除於戰國。井田一般由九塊百畝的方田組成。當時,長、寬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面積為百畝(約合今三十一點二畝),作為一“夫”,即一個勞動力耕種的土地。因為九塊方田擺在一起,恰好是一個“井”字形,故名“井田”。井田名義上歸國王(國家)所有,國王把土地分封給各級貴族,受封者(奴隸主)可以世代享用,但不得轉讓和買賣,並要交一定的貢賦。奴隸主強迫奴隸集體耕種井田,無償佔有奴隸的勞動成果。因此,井田制的實質不是土地國有制,而是一種名為國有,實為奴隸主貴族所有的土地制度。

春秋時期,鐵器牛耕的出現,使私田的開墾越來越多,各諸侯國的改革(如齊國“相地而衰徵”、魯國“初税畝”等)都在客觀上承認了土地私有,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

到了戰國,秦國商鞅變法明確規定: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此後,各國在改革中也先後以法律形式規定了土地私有,標誌着井田制徹底崩潰,代之而起的是多種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封建社會: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

1.國家土地所有制

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都會竭力控制一定數量的土地,以保證維護強大的國家機器所必需的財政收入。為了利用好這部分國有土地,統治者曾採取過多種土地經營制度。主要有:王莽時的'“王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西晉的佔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但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封建國家不可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併,甚至聽任地主、官僚、貴族兼併土地。於是,土地佔有狀況不斷變化,基本趨勢是:地主、官僚和貴族通過各種

手段不斷兼併農民和國家的土地,最終導致“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同時,封建國家控制的土地數量急劇減少,中央政府統治力量嚴重削弱。

2.地主土地所有制

這是封建社會中佔支配地位的一種土地制度,是封建生產關係的基礎。地主階級憑藉其對土地的佔有和壟斷,迫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不得不依附他們。為了榨取更多地租,地主不斷兼併農民乃至國家的土地,致使土地愈來愈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

3.農民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社會裏,大量存在着擁有小塊土地的自耕農,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從事一家一户的分散勞動,“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就是這種小農經濟的寫照。在這種土地制度下,農民只承擔國家的租賦徭役,不向地主交納租税,勞動積極性較高。但他們是地主兼併的主要對象,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在演變過程中還有一些非主流的所有制形式。除了原始社會早期,私有制產生之前,幾乎每一歷史階段都不是單純實行某一種土地制度,而是以一種土地制度為主,幾種土地制度並行。

有關歷史典故6

量體裁衣

典故:南朝時南京有個叫張融的人,頗有才華,齊太祖蕭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蕭道成把自己穿過的一件衣服送給張融,並附手詔一道,説這是我穿過的`衣服,已經讓人按照你的體格重新修改,送給你穿很合適。

有關歷史典故7

寄人籬下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時張融一貫主張寫作要有自己的獨創性,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寫道,大丈夫做文章應當像孔子刪編《詩》、《書》、制定《禮》《樂》那樣,而不能一味寄人籬下,模仿別人。

有關歷史典故8

【岳飛墓前的四奸像】

人們在杭州西湖嶽王廟裏的岳飛墓前遊覽、憑弔的時候,在追憶岳飛抗金的壯麗業績的同時,總是要對四個面向嶽墓而跪的鐵鑄四奸像咒罵一番。然而,這四奸像的鑄造簡史是怎樣的呢?

宋、元時期,岳飛墓前還沒有羣奸像,最早出現於明朝中期,是浙江都指揮使李隆在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命令工匠鑄造的。當時鑄造的只是秦檜和其妻王氏及万俟卨三個,也不是鐵鑄的,而是銅鑄的。這三個銅鑄的奸像都赤身裸體、反剪雙手跪在岳墳前。

由於人們熱愛忠良,憎惡奸佞,銅奸像經常遭到砸擊和敲打,長此經往就破爛不堪了。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浙江按察副使範來,鑑於銅像破不成形,就令人重新鑄造,還增添了迫害岳飛要犯張俊的奸像。

範來調離浙江以後,浙江巡撫王汝訓將張俊、王氏兩奸像拋沉於西湖中,又把秦檜、万俟卨兩奸像移跪於嶽王廟前。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範來再次來浙江任提刑按察使,他發現原來他令人鑄造的岳墳前面的四奸像沒有了,就不惜解囊捐獻,又重新鑄造。這樣,秦檜、王氏、万俟卨、張俊四奸像再度跪在岳飛墓前。

約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岳飛墓前曾經一度出現了五個鐵奸像,新增加的就產參與謀害岳飛的重要罪犯羅汝輯。到了清雍正年間,五奸鐵像又破損,王氏的鐵頭已被打落在地。

鑑此浙江總督李衞又重鑄了四奸像。乾隆年間四奸像又毀,浙江巡撫熊學鵬又再鑄,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乾隆年間鑄的。

嶽墓前的四奸像給予我們揭示了一條真理:凡是做過有益於人民的事的人,永遠受到人民的敬仰。凡是做過有害於人民的事的人,將永遠受到歷史的審判,被人們唾棄!

有關歷史典故9

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是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後,劉邦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漢朝。在這場戰役中,劉邦將項羽圍困在垓下(今中國安徽省固鎮縣)。項羽在四面楚歌當中率800騎兵突圍,渡過淮河後被漢兵追上,最後項羽只剩下28人。項羽逃到烏江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劉邦徹底贏得勝利。

漢王四年 (公元前203年)九月,在成皋爭奪戰中,項羽與劉邦議和,以鴻溝為界,東屬楚,西屬漢。不久項羽率軍東歸,劉邦也想退兵。這時,張良、陳平建議説,我們已奪了大半河山,四方諸侯又都歸附,項羽兵疲糧盡,眾叛親離,正是消滅他的大好時機,若放他回去,必然養虎為患。劉邦一聽,立刻改變了主意,決心東進。劉邦率軍追項羽至固陵,本來與韓信、彭越約好合力攻楚,結果二將未至。項羽反攻,劉邦大敗,遂堅壁固守。後用張良計,籠絡手下幾員大將,遣使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樑王,英布為淮南王,又策反了楚大司馬周殷叛楚。

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彭越、英布會師,共約 30餘萬人, 由韓信指揮,全力追擊楚軍,在垓(該) 下(今河南鹿邑東,一説今安徽靈壁東南)將 10萬楚軍團團圍住。韓信命各路軍分作十隊,在四面埋伏,連環接應。韓信出陣挑戰,項羽幾次突圍衝殺均被伏兵截擊而回,人數越來越少。夜晚,韓信命手下士兵唱起楚地歌謠。項羽聽見四面楚歌之聲,以為楚地盡失,遂告別心愛的虞姬,率領 800子弟兵突圍南走,被漢軍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身亡。楚漢戰爭以劉邦全勝而告終。次年二月,劉邦稱帝,建立漢朝,中國重歸一統。

破釜沉舟,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鉅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迫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功臣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趁機殺掉漢高祖以除後患,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説:“現在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持劍闖入宴會廳,當面喝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壯士氣勢所折服,因而與其對飲。漢高祖藉故脱離險境。

還鄉定都,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韓生勸項羽説:“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藉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歎道:“人們説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烹殺了説這話的人。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因為項羽的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各路諸侯和天下百姓的.支持,亞夫范增也因項羽過度猜忌而含恨病逝。因此“孤身一人”的項羽軍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漢高祖軍隊圍得水泄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心灰意冷,遂率數十麾下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力竭自刎身亡。

武藝小傳

項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獨愛百兵之王--槍!傳説項羽起兵之前會稽郡曾天降隕石,後項樑私下請當地鑄造兵器的名人們來用此石取鐵為項羽鍛造兵器,經九天九夜終鍛成一杆巨型鏨金虎頭槍,長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僅槍桿就有碗口般粗細,項羽為其起名曰“霸王”!此槍常人需兩人齊力方可抬動,然項羽天生神力使此槍只有單手,後來更自創出一套無敵的槍法“單手十八挑”!

有關歷史典故10

趙飛燕體態極其輕盈,每當她纖腰款擺、迎風飛舞時,就好像要乘風而去一般。一天她穿了一件雲英紫裙來到太液池邊,再笙歌鼓樂中翩翩起舞,突然間狂風大 作,像風箏一樣飄起來。於是成帝趕緊叫樂師們拉住趙飛燕的裙襬,免得他被風吹走。待風停時,發現趙飛燕的雲英紫裙竟被抓得皺皺的,從此宮女們盛行穿摺疊出 褶皺的'裙子,美名其曰“留仙裙”。其後漢成帝為防止趙飛燕被風吹走,還修建了一座七寶避風台供她跳舞使用。

有關歷史典故11

奉城高橋鎮有座石拱橋,建於明永樂六年.相傳當地有個鄉紳外出,有人問他出生何處?他説高橋.那人又問高橋有多高?他誇耀説:“七年級跌下去,月半咚聲響.”此事傳到乾隆皇帝那裏,引起遊興,欲下江南看高橋.船從澱山湖進黃浦江直駛奉賢,途徑得勝港.乾隆問:“此處何地?”侍從答道:“此乃得勝港.”乾隆一聽“得勝”兩字,大悦,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樂煞高橋鄉紳,慶幸免卻一場欺君殺身大禍.

橋的歷史典故(四):碎盤橋

有關歷史典故12

對牛彈琴

古時有個音樂家叫公明儀,擅長彈琴。有一天,他看到一頭十分健壯的牛在低頭吃草,就地給牛彈奏一曲清趣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一個勁地吃草,不理他。公明儀仔細揣摩後領悟到了,不是牛沒有聽到琴聲,而是這種曲子太高雅,它根本聽不進去。

有關歷史典故13

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期,秦始皇發動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蘇州有個書生叫萬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處躲藏,誤入孟家花園,無意中發現了孟姜女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萬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半年過去了,萬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孟姜女惦記丈夫,就啟程到萬里長城尋夫。一路上吃盡千辛萬苦,誰知到了工地後才知道萬喜良已經累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裏。明代,政府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泄對封建統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樑",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説。

有關歷史典故14

衣錦還鄉

發生地:南京新亭,典故:南朝柳慶遠治兵有方,梁武帝蕭衍在還沒當皇帝前就很賞識他。蕭衍做了皇帝后,封他重安侯,食邑千户。公元505年,又封他為雍州刺史,並在新亭為他送行。蕭衍説,你這次衣錦還鄉,有你鎮守西部我也就可以無憂了。

有關歷史典故15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歎説:“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做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説:“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裏,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裏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牀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gkl4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