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淺談新課改背景下歷史優質課評價標準問題

淺談新課改背景下歷史優質課評價標準問題

一、這樣的課算不上好課

淺談新課改背景下歷史優質課評價標準問題

1、教師唱主角,學生演配角的課算不上好課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及教育方式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知識核心”向“能力核心”轉變的觀念逐漸被廣大教師理解和接受。教學中那種教師把持着課堂,操縱着學生,圍繞着學科知識單向的進行“滿堂灌”的傳統局面已得到了很大改觀。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的主體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迴歸。但是實踐中發現,隨之而來的卻出現了另一種情況,即把傳統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如“知不知”、“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等之類的沒有任何啟發性和思維容量的問題常常充斥課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樣的一問一答,表面上是師生、生生在互動交流,實質上則是教師在用提問的方式向學生去“灌”,這樣問來問去便讓學生鑽進教師事先設好的套子裏,知識的各方面價值沒有得到任何體現。這裏學生只是為突出教師的表演充當了搖旗吶喊的角色。

因此,建議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儘量少問幾個“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的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的問題,全方位多角度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價值。更好的啟迪和培養學生的思維。

常聽有的老師在講完一節優質課或觀摩課時下來埋怨學生“不配合”。“不配合”這三個字表達了老師複雜的思想感情。其實也正是這句無奈的怨言,反映了教師在觀念和認識上存在的問題,即教師是課堂上的主角,學生在課堂上是扮演着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配角。課堂上教師所期望的是學生能按照預先的設計做出回答,而努力誘導學生得出預設答案。可是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課堂上沒有出現教師預設的那種局面,甚至出現“悶課”現象,為此教師便埋怨説學生“不配合”。因此,究竟是教服務於學,還是學為教服務,這是目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教師必須明確的一個重要的觀念性問題。

記得有某位課改專家曾説過,“我無法送你到對岸,只能送你一葉小舟;我無法送你到山頂,只能指給你上山之路;我無法送給你智慧,只能教給你獲取知識的方法”。這形象地道出了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定位與教師的行為準則。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的行為和作用應是啟發、誘導和幫助。所以課堂上仍然教師唱主角,學生演配角的課不能算是好課。

現在的教學提倡構建生成性的課堂,即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觀念等主要是通過師生之間課堂上的積極有效的交往交流自然生成出來的,而不是主要靠教師的預設傳授出來的。(教學中發現,課程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的老師也把它像講解知識點一樣,通過教師講解的方式把它“教”給學生)

誠然,出現學生“不配合”的局面,原因應是多方面的,首先我認為它一定不是學生主觀上故意不配合,使老師冷場,我想這應該與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比如你的問題的設置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要求,即是否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情景的創設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等特點;教師對問題的啟發、點撥的是否到位和越位等。 因此,我認為“教師唱主角,學生演配角”的課不是好課。

2、中看不中用,有形式無內涵的課不是好課

“活動性”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以活動促發展”是活動教學理論的精髓。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主要學習形式。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的語文教師為了能夠體現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在沒有指導,沒有提示,沒有具體的要求,也沒有必備的知識、原理或儀器、裝置準備等前提下,一開始便要求學生對某課題進行所謂的“探究”,學生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課堂上只見學生一會忙活這,一會忙活那,三人倆人,桌前桌後,議論紛紛,吵吵嚷嚷,表面看學生是動起來了,且活動量還挺大。但實質上學生的活動完全是拘泥於表面,活動的目的性極不明確,只有表面的形式,沒有內在的思考和體驗。還有的課堂,教師片面追求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合作學習的目的和作用不明確,合作學習的時機也把握不準。學生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無論問題的價值有多大,無論該問題能否靠學生個人的思考而得以解決,統統都要進行小組合作,甚至對課本上已呈現的一些陳述性的或毫無討論價值的知識也要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等。

這樣的課堂為合作而合作,為討論而討論,為活動而活動,只有表面的活動形式,沒有實質性的活動內涵,中看不中用。事實上,從活動的實質來看,活動的形式有顯性活動和隱性活動。顯性活動是外在的活動,隱性活動是內在的實質性的活動,主要是指學生的思維活動。而思維能力應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所以我認為,我們教師在組織和開展教學時,既要關注學生的顯性活動,更要關注學生的隱性活動,重視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相信老師們都有這樣的體驗,有時聽完一堂課下來對這節課進行回味,如果按照評課的指標去一一對應評判這節課,如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媒體的運用直到教師的儀表儀態等都好象無可非議,但換個角度對這節課重新審視,比方想想通過這節課學生到底收穫了什麼(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我們也許會發現這節課表面的東西太多了,許多環節的設計和內容的處理都是為迎合評課人的口味而設計的',或者説是為聽課和評課而設計的,其實學生的收效並不是很理想。因此我認為那些“中看不中用,有形式無內涵”的課的課不算好課。

二、怎樣的課才算好課

那到底什麼樣的課算好課呢?即一堂好課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現代教育觀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人的發展。“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確立的核心理念。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注重教師的課堂表現、忽視學生行為表現”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樹立“以學論教”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理念。我認為,課堂教學,只要能促進學生髮展、素質提高的課就是好課。

1、好課要讓學生主體參與、主動發展

本次課程改革使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正本清源。而課堂上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好課要讓學生主體參與,主動發展。

新的語文課程在理念上把語文學習定位為一種問題的解決活動。而科學探究則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實際上科學探究主要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過程。此時教師可順水推舟,給學生提供一些必備的條件,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獲得結論。所有這些過程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解決的。即使最後的實驗誤差也要在老師的誘導下,啟發學生自己分析得出解釋。這樣的教學,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能動性,主體參與,主動發展。

所以,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教學中最上位的策略。好課要讓學生主體參與,主動發展。

2、好課要使學生全面發展

新的語文課程提出,要通過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併為此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這三維目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是一個有機的整合體。任何割裂三維目標的課都不能算是好課。一堂好課就是要能夠使學生從三位一體的教學中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傳統的知識本位、知識核心的課堂教學,教師只是把完成認知性目標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新課程強調,既要重視和加強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教學,同時更要重視學生科學的學習過程及科學方法、學習方法的把握以及正確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教學過程應該是以知識為載體,使學生通過科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獲取知識和技能,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訓練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所以我們認為,一節好課不能只關注知識的授受,更要關心學生是怎麼學會的,以及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有什麼樣的體驗。好課要使學生全面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51lp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