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有關狡兔三窟的歷史典故

有關狡兔三窟的歷史典故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典故吧,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説、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你知道經典的典故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狡兔三窟的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狡兔三窟的歷史典故

馮驩雖然沒收回賬來,可是孟嘗君的名聲就更大了。秦昭襄王沒能追上孟嘗君,本來已經不高興了,如今聽説齊湣王又重用了他,更擔了一份心。他就暗中打發心腹上齊國去散佈謠言,説:“孟嘗君收買人心,齊國的人光知道有孟嘗君,不知道有齊王。孟嘗君眼瞧着快要當上齊國的君王了。”他又打發使臣上楚國去對楚頃襄王説:“楚王死在敝國,實在是敝國上了齊國的當。秦王屢次三番要把楚王送回去,都給孟嘗君攔住了。他如今執掌着齊國的大權,聽説就要當齊王了。他要當上齊王,準得來打貴國和敝國。敝國情願跟貴國聯合起來,一塊兒對抗孟嘗君。請大王別計較以往,重新跟敝國和好吧。”

楚頃襄王聽了秦國使臣的話,也打發人上齊國去散佈謠言。齊湣王聽見這些謠言,果然起了疑,收回了孟嘗君的相印,叫他回到薛城去。

“樹倒猢猻散”,孟嘗君革了職,那些門客全都散了。孟嘗君覺得挺淒涼。只有這位收賬的馮先生還一步不離地跟着他,替他趕車,一塊兒上薛城去。薛城的老百姓一聽説孟嘗君來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來迎接他。有的帶了一隻雞,有的拿着一瓶酒,有的拿着牛肉,有的提着一筐子雞子兒。大夥兒連擁帶擠地都來獻給孟嘗君。孟嘗君一見,感動得掉下眼淚來。他對馮驩説:“這就是先生給我買來的情義呀!”馮驩説:“這一點算得了什麼?如今您能安居的地方只有這個薛城。俗話説,‘狡兔三窟’,您至少得有三個能安身的地方才能踏實。您要是能借給我這輛車馬,讓我上秦國去一趟,我準能再叫齊王重用您,增加您的俸祿。那時候薛城、咸陽、臨淄三個地方,都會歡迎您。好不好?”孟嘗君説:“全憑先生!”

馮驩到了咸陽,對秦昭襄王説:“如今天下有才幹的人,不投奔秦國就投奔齊國。上秦國來的都想叫秦國強,齊國弱;上齊國去的都想叫齊國強,秦國弱。可見當今之世,不是秦國得天下,就是齊國得天下,這兩個大國是勢不兩立的。”秦昭襄王聽了他的話之後,您猜怎麼着?他跪起來了,説:“先生有什麼計策能叫秦國強大吶?”馮驩連忙請他坐下,説:“齊國把孟嘗君革了職,大王知道了嗎?”秦王裝模做樣地説:“我聽説倒是聽説了,可不大清楚。”馮驩説:“齊國能夠有現在這樣的地位,全仗着孟嘗君。如今齊王聽了謠言,革了他的官職,收回了相印。他這麼以怨報德地對待孟嘗君,孟嘗君當然也怨恨齊王,大王趁着他怨恨齊王的時候,趕緊把他請來。要是他能夠給大王出力,還怕齊國不來歸附嗎?齊國要一歸附,天下可就是秦國的了。大王趕緊打發人用車馬帶着禮物上薛城去請他,還來得及。萬一齊王反悔,再拜他為相國,齊國可又要跟秦國爭高低了。”

這時候正巧樗裏疾死了,秦王正要找人才,就依了馮驩的話,打發使臣帶了十輛車馬,一百斤黃金,用迎接丞相的儀式上薛城去迎接孟嘗君。馮驩就告辭了,他説:“我先回去告訴孟嘗君一聲,免得臨時匆促。”

馮驩來不及去報告孟嘗君,就急急忙忙地一直到了臨淄,求見齊湣王。他對齊湣王説:“齊國跟秦國是勢不兩立的兩個大國,誰要是得到人才,誰就能夠號令天下。我在道兒上聽説秦國暗中去拉攏孟嘗君,打發使臣帶了十輛車馬,一百斤黃金,用迎接丞相的儀式上薛城去迎接他。真要是孟嘗君當上了秦國的丞相去號令天下,臨淄、即墨不就危險了嗎?”齊湣王真沒防到這一招兒,挺着急地説:“怎麼辦吶?”馮驩説:“不能再耽誤了,趁着秦國的人還沒到,趕緊先恢復孟嘗君的官職,再加封給他一些土地,孟嘗君準得樂意。他做了相國,難道説秦國沒得到大王的認可,就可以隨便接走人家的大臣嗎?”

齊湣王答應重新重用孟嘗君。可是他嘴裏雖是答應了,心裏頭還有點疑惑。他背地裏打發人上邊境上去打聽秦國的動靜。派去的人一到了邊界上,就見那邊大隊的車馬已經來了,一問果然是來接孟嘗君的。他就連夜趕回臨淄,向齊湣王報告。齊湣王連忙吩咐馮驩帶了節杖去接孟嘗君來做相國,另外又封給他一千户的土地。趕到秦國的使臣到了薛城,孟嘗君已經官復原職了。秦國的使臣白跑了一趟。秦昭襄王只怪自己晚了一步。

早已散了的門客一聽説孟嘗君又當上了相國,爭先恐後地都回來了。孟嘗君生了大氣,他跟馮驩説:“哼!他們還有臉來見我?”馮驩説:“人情本來就是這樣的。倒不如好好地招待他們吧!”孟嘗君向馮驩拜了一拜,説:“先生的話對。我就收留他們吧。”

孟嘗君官復原職以後,秦昭襄王接連打敗了韓國和魏國,佔領了好幾百裏土地,就覺得秦國不應該再跟其餘的六國並列着。七國的諸侯都稱為“王”,怎麼能夠分別出來吶?秦昭襄王要把“王”改稱為“帝”,可是他又不敢單獨行動,就在公元前288年(周赧王27年,秦昭襄王19年,齊湣王36年),打發使臣上齊國去,請齊湣王也稱為“帝”:秦王號令西方,稱為“西帝”;齊王號令東方,稱為“東帝”。這麼着,秦國和齊國就能平分天下了。齊湣王聽了秦國使臣的話,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問孟嘗君。孟嘗君説:“諸侯沒有不恨秦國的,大王千萬別跟他一塊兒幹。”

呆了一個月,秦國又打發使臣來約會齊國一塊兒去打趙國。可巧蘇秦的兄弟蘇代從燕國到齊國來。齊湣王問他對於改“王”為“帝”和進攻趙國的意見。蘇代説:“秦國只請大王稱帝,原是尊重貴國。不答應吶,得罪了秦國;答應吶,可就得罪了諸侯。我想還不如答應秦國所給的‘帝號’,可先別公開稱呼。秦王改稱了,讓他先試試。要是秦國稱帝之後,諸侯不反對,大王再稱‘帝’也不晚。説到去打趙國,實在沒有名目。趙國離秦國近,離齊國遠,大王要是幫秦國去打趙國,打了勝仗,得到土地的是秦國,對齊國有什麼好處吶?要打還不如去打鄰近的宋國。宋王無道,宋國的人都管他叫‘暴君’。大王要打宋國,一來有徵伐暴君的名目,二來有擴展土地的好處。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齊湣王挺贊成蘇代的話,就接受了帝號,可是不公開用,準備去打宋國的暴君。後來“東帝”、“西帝”的稱號用了兩個月,就都取消了,仍然恢復了“秦王”、“齊王”的稱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5601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