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國小生歷史成語故事

國小生歷史成語故事

導語:關於國小生歷史成語故事,人們將“對症下藥”作為成語,來比喻針對不同的客觀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加以應對,從而妥善地處理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國小生歷史成語故事

  (一)國小生歷史成語故事:對症下藥

東漢末年,有一位神醫名叫華佗(huàtuó)。他救死扶傷,醫術高超,給人治病的時候總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作出準確的診斷,並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深受人們的敬仰。

有一次,兩個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裏看病,碰巧的是兩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覺頭疼發熱。華佗仔細為兩個病人作了檢查,然後説:“倪尋應該用瀉藥,而李延要吃發汗的藥。”

這兩個小官吏感到很不解,於是便問:“我們兩個人的病情是一樣的,為什麼吃的藥卻並不相同呢?”

華佗解釋説:“倪尋的身體外部並沒有什麼毛病,病是由於身體內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體內部很健康,病是由於外感風寒,受了涼而引起的。所以,雖然你們兩位的病情表現是一樣的,但是藥方卻應該根據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華佗隨即給兩人分別開了藥方,他們兩人買了華佗開的藥,剛剛吃了兩天,病就全好了。

當時的人們知道這件事情後,就用“對症下藥”來稱讚華佗的這種治療方法。

後來,人們將“對症下藥”作為成語,來比喻針對不同的客觀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加以應對,從而妥善地處理問題。

 (二)國小生歷史成語故事: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善於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着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於是他撥動琴絃,對着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着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絃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絃,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説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説話不看對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7p5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