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經典歷史典故(15篇)

經典歷史典故(15篇)

經典歷史典故1

經典歷史典故(15篇)

篇一:乞漿見女

唐代詩人崔護到京城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沒有考中。於是,他在城中借了間房子,刻苦攻讀,準備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時分,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崔護也暫時忘了考試落榜的不快,興致勃勃地往城南遊覽。

崔護一邊走,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他遊玩了大半天,覺得口乾舌燥,看到附近花木叢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門,想討杯水喝。可是等了很久,卻沒有人開門。崔護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離開,只見一個年輕的姑娘打開了門,瞧了崔護一眼,問:“你是誰呀!幹嗎敲我家的門?”

崔護拱手説:“我是來長安應試的舉子,名叫崔護。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討杯水喝。”

姑娘見崔護長得一表人材,舉止彬彬有禮,便利索地搬了張椅子,請崔護坐下休息,然後端來一杯清茶遞給崔護。

這户人家的庭院中種着不少桃樹,桃花盛開,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樹下,羞怯地注視着崔護。在桃花的映襯下,姑娘美麗的俏臉更顯得撫媚動人。崔護見了,頓生愛慕之心,與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心。姑娘沒正面回答他,但從她那含情脈脈的眼神中,崔護知道姑娘也很喜歡自己。

不知不覺,太陽快下山了,崔護見時光不早,便告別姑娘,動身回城。

這以後,崔護忙於讀書應考,沒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節,他又去尋訪自己心愛的姑娘。他來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鐵鎖把門,不見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並在最後署上崔護之名,戀戀不捨地離去。

那麼,這一天姑娘哪兒去了呢?原來,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親到親戚家去了。幾天後,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護的題詩,才知道崔護來訪不遇。她感到再也見不到崔護了,不由失聲痛哭。一連幾天,她卧牀不起,茶飯不思,精神恍惚,最後竟昏死過去。

過了幾天,崔護又到南郊尋訪。他剛來到姑娘家的門外,就聽到門內有老人的哭聲,不由非常驚異,忙上前敲門。一個老翁出來開門,問清他就是崔護,便把自己女兒因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説了。

崔護悲慟欲絕,請求再見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護便來到姑娘房中,哭着説:“姑娘,崔護來遲了!來遲了!”

他抱起姑娘的頭,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淚落到姑娘的臉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暫時昏迷,並未真正死去。崔護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崔護。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後來,“乞漿見女”這一典故,用來指豔遇或遇豔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悵和感歎;而用“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篇二:春蚓秋蛇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蕭)子云近世擅名匯表,然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樑朝的蕭子云,自幼喜歡書法。他的書法雖出於近世,卻獨具一格,因而是聞名於長江一帶。但當時有人卻有不同看法,認為蕭子云的書法“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意思是:只能説他會寫字,他的字沒有骨氣,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個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後人用“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跡一樣,彎彎曲曲的。

篇三:白衣送酒

典出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大詩人都喜歡喝酒,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裏説自己生性最愛好飲酒。但隱居山鄉,家境貧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親朋故舊知道他的嗜好,有時便備辦了酒菜請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盡興之後,便立即向主人告辭。他性格中的灑脱豪放,也可略見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陽節,菊花盛開,南山清晰可辨,秋風吹拂,飛鳥翩然。這麼美好的佳節,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這天陶淵明家中一滴酒也沒有。他只好無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從中,有意無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來消磨時光。正在百無聊賴之時,陶淵明遠遠望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來。走近一看,此人手裏還抱了一大壇酒。原來,這個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僕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給陶淵明送來一罈酒。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他連忙向白衣人表示對朋友王弘的謝意,收下了這壇酒。

白衣使者剛走,陶淵明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壇蓋,陣陣酒香向他襲來,他立即開始喝了起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屋裏。

後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贈酒、飲酒。或詠重陽風物。

篇四:坦腹東牀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牀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後,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為當時周凱的聲譽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一句,身價就會很高。當時太尉郗鑑,有一個女兒,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學,一時找不到適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後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生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的人。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敦説明來意,王敦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説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着肚子,盤坐在東邊的牀上吃東西,意態自如,旁若無人的樣子。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回去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説:“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自如坦腹東牀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於是就把女兒許配給那個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於郗鑑擇婿的故事,後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牀,也有人稱“東牀快婿”,這句話含讚美的意思。

篇五:一鱗半爪

典出清·趙執信《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

清代有一個詩人,名叫王士禎,他作詩要求有神韻。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談論作詩之法,講到神韻時説:“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意思是:神韻這個東西,就如神龍相似,它在雲霧之中,東現一個頭,西現一個尾,有時則這裏現一隻腳爪,那裏現幾片鱗甲,時隱時現,不可捉摸。)

後人把“一爪一鱗”説成“一鱗半爪”,用來比喻事物零星片斷,不夠完整。

篇六:漢陰丈人

典出《莊子·天地》: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

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湯,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子貢往南方的楚國去遊歷,回晉國途中,經過漢水南岸,遇見一位老人正要去務菜園子。只見他從挖開的一個隧道下到井裏,雙手抱一隻大甕汲水出來灌園,萬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貢説:“我有一種機械,一天可灌一百畝地,用力少而見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嗎?”務園子的老漢抬頭望了望他説:“什麼樣的機械?”子貢説:“在木頭中鑿一個機關,後半重前半輕,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樣,接連不斷,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務園子的老漢勃然大怒,一下變了臉色,譏笑説:“我從我的老師那裏聽到説,有機械的人一定有投機取巧之事,有機巧之事的,一定有機變巧詐之心。胸中存留着機心,人的純粹潔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壞;純粹潔白的天性不完備,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並非不知道桔槔這種機械,我是恥於做這種事情!”

後人用“漢陰丈人”比喻頑固分子反對新事物,往往會拿出一套歪道理為自己的守舊行為辯護。

經典歷史典故2

秦國的白起,是一位非常善於打仗的將軍。由他指揮的戰爭沒有失敗的時候,所以人們稱他為“常勝將軍”。有一年,秦王派白起率兵前去攻打魏國。如果魏國被秦國攻下,會在多個諸侯國之間引起連鎖反應,為此很多人都非常擔憂。有個名叫蘇厲的謀士,奉命前去遊説白起不要攻打魏國。蘇厲設法拜見白起,向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養由基從小就練成一手好箭法,能在百步之外準確地射中楊樹葉。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箭術也非常高超。一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前來圍觀。

比賽的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裏撐起一塊木板,木板上畫出一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靶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

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説:“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太近、太大了。咱們還是比賽射百步以外的楊樹葉吧。”

説罷,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楊樹,叫人在樹上選了一片葉子,塗成紅色作為靶子。接着,他拉開弓,“嗖”的一聲,人們放眼望去,箭頭正好貫穿那片紅楊樹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全部目瞪口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樹葉,便走到那棵楊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樹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到樹下,看清楊樹葉上的編號後,便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連發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樹葉。這樣一來,圍觀的人羣大聲喝采,潘虎雖然輸了,卻輸得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聲中,不料有個站在養由基身旁的人冷冷地説:“嗯,有了百步穿楊的本領,才配受我的指教。”

養由基聽這個人説話的口氣這麼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地説:“我並不是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或者稍稍出一點兒偏差,只要射不中,你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當注意保持名聲。”

蘇厲對白起説:“你號稱常勝將軍,但魏國並不是一個非常容易打敗的國家,如果你不能馬上取勝,便破壞了自己的名聲。”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藉口身體狀況不佳,取消了進攻魏國的計劃。

——《戰國策·西周策》

【求解驛站】春秋時楚國養由基善於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後用來形容箭法或槍法非常高明。

【活學活用】隊長打靶十發全中,不愧“~神槍手”的稱號。

【妙語點撥】秦王派素有“常勝將軍”雅稱的白起攻打魏國,很多諸侯國紛紛自危。蘇厲授命於危難之中,遊説白起。他抓住人們愛惜名譽的心理,列舉養由基百步穿楊的事例,借他人之口,側面暗示白起不要憑藉一時之勇,將來之不易的“常勝將軍”名譽毀於一旦。最終,蘇厲憑着“三寸不爛之舌”,在沒有動用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成功擊退秦國的百萬之師,讓我們着實領略了口才的巨大威力!

【近義百發百中

【反義】無的放矢

經典歷史典故3

以管窺天

【出處】《史記·扁鵲列傳》。

【釋義】以:用或從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窺是從小孔或縫隙裏看。本意是從竹管裏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見聞狹隘,看問題片面。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的名醫扁鵲,原名秦越人。因為他救活了許多瀕於死亡的人,所以當時人們把他稱作傳説中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而不去提他真實的姓名了。傳説,扁鵲曾得到過仙藥和祕方,能隔牆給人看病,並能看清病人的五臟六腑,病灶在什麼地方。

有一年,扁鵲帶領弟子外出巡醫,路過虢國都城的王宮,隔牆聽到宮內一片哭聲,不知除了什麼事,他就向宮外守門人詢問。方才得知是太子剛剛去世。扁鵲又問:“他什麼時候去世的?得了什麼病?”守門人回答:“今天早晨雞叫二遍的時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氣運行沒有規律,陰陽交錯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鵲憑藉自己的經驗,已經知道太子得了什麼病。於是,他對守門人説:“請稟告君王,我是齊國的醫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復活。”守門人瞧了瞧扁鵲,説:“先生該不是胡説吧?人死了還能治活?我聽説上古有個姓俞的醫生,治病不用湯劑、藥酒及其他東西。一解開衣服診視,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後剖開皮膚,疏通經脈。先生的醫術能如此,那麼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話,要使他再生是騙人。”扁鵲再三請求守門人,他就是不答應。扁鵲歎息説:“您説的那些治療方法,就像從管子裏去看天,從縫隙中看花紋一樣。我用的治療方法,不用給病人切脈、察看臉色、聽聲音,只要觀察病人的體態神情,就能説出病因在什麼地方。”

守門人見他説得很有把握,終於答應替他去稟報國君。國君一聽太子有救了,非常高興,即刻請扁鵲進宮給太子看病。扁鵲仔細檢查了太子的身體,切了太子的脈,然後為太子實施鍼灸。當銀針扎進太子身體後,太子就慢慢睜開眼,嘴脣微微動了動,周圍的人們都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扎完針後,扁鵲又為太子配製了幾副藥,同時告訴太子侍從如何煎服。最後,他對君主説:“太子不出一個月,身體就會康復。”果然,沒出一個月,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

從此,扁鵲的名聲就更大了。

【成長心語】

守門人一開始不把扁鵲看在眼裏,他不相信也不瞭解扁鵲有如此高的醫術,只能説明他見識狹隘。而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不但見識狹隘,心胸也狹隘,他們用厚厚的殼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生活在自己狹小冷漠的世界裏。他們處處以自我利益為核心,無朋友之情,無惻隱之心,不懂得寬容、謙讓、理解、體貼、關心別人。他們始終生活在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種豁達、寬容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木人石心

【出處】《晉書·隱逸傳·夏統》。

【釋義】本義為“木頭人,石頭心”,比喻人全無感情,不為外物所動。

【歷史典故】

晉朝有個名士叫夏統,會稽人,是位超凡脱俗的隱士。他多才善辯,很有名氣。當時,許多人勸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

一次,他來到了京城洛陽,太尉賈充聽説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學和名望來擴充自己的勢力,於是就勸他到自己身邊來任職,被他婉言謝絕。賈充不甘心,調來整齊的軍隊,裝飾上華麗的車馬,吹着響亮的號角,從夏統面前走過。賈充對夏統説:“如果你同意到我身邊來做官,就可以指揮這些軍隊,乘坐這樣華美的車子,那該有多威風啊!”夏統對眼前豪華顯赫的場面就像沒有看見似的,根本不動心。

賈充仍不死心,又招來一些美女,在夏統面前輕歌曼舞。賈充心想,這下你總該動心了吧。不料,夏統漠然如初,毫不動搖。賈充見全然打動不了夏統的心,不解地説:“天下竟有這樣的人!真像木頭做的人,石頭做的心啊!”

【成長心語】

誘惑,是一個會讓人心動的詞彙。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轟轟烈烈,殊不知,這轟轟烈烈中便包含了無數次誘惑的考驗。誘惑是從來都有的,差別在於面對誘惑,每個人所作出的不同反應。有的人享受誘惑,讓自己沉醉於誘惑之中,一步步地淪陷;有的人潔身自好,他們不同流合污,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我們身處的社會雖然不是物慾橫流,但也有太多的誘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貴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顆禪定的心去抵禦誘惑。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牽着鼻子走,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負米養親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

【釋義】借米以贍養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順。

【歷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石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懷念雙親,感歎説:“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揹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孔子讚揚他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成長心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皋魚在父母死後發出的歎息。這與子路的心態不謀而合。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尊重長輩的美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想想看,一個連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麼能算一個好孩子?他怎麼能算一個好學生?長大後,他怎麼能尊重老人、贍養老人?怎麼能擔負起家庭和社會的重任?“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子路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鴻鵠之志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士容》和(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釋義】鴻鵠:天鵝,叫聲洪亮,飛得很高;志:志向。天鵝翱翔於天空的遠大志向。比喻志向遠大和有抱負的人。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統治者昏庸無道,不斷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僅要交納沉重的賦税,還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個人名叫陳勝,字涉。他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以替別人耕種為生。他深刻地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疾苦,也為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嚴重的貧富差異而憤憤不平,於是,他便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局面。

一天,他和別人一起在地裏勞作,中間休息的時候,他們談起了現在過的苦日子。陳勝因失望而歎息了好長時間以後,對同伴們説:“假如以後誰發達了,一定不要忘記曾經一起受苦的人啊!”同伴們都覺得他是異想天開,笑着回答他説:“我們都是被人僱來耕地的農民,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哪裏談得上富貴啊?別做白日夢了!”陳勝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説:“燕子和麻雀又怎麼會知道天鵝凌空飛翔的遠大志向呢!”

胸懷大志的陳勝,後來揭竿而起,成為秦朝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成長心語】

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舒爾茨説:“理想猶如天上的星星,我們猶如水手,雖然不能到達天上,但我們的航程可憑它指引。”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吳王夫差滅了越國,越王勾踐懷着復國之志,卧薪嚐膽,發憤圖強,終於打敗了吳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他以此為目標,奮鬥終生,實現了他的抱負。讓我們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向着遠大的目標前進吧!

鵬程萬里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逍遙遊》。

【釋義】鵬:傳説中的大鳥;程:路程;萬里:遠大。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理想宏偉,前程遠大。

【歷史典故】

傳説,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裏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裏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裏,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隻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雲一樣。

大鵬鳥乘着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風,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衝入雲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裏。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隻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為然地笑笑説:“它將飛到哪裏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裏外的地方,是為什麼呢?”

後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為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鵬正舉。”

【成長心語】

俗話説:“石看紋理山看脈,人看志氣樹看材。”一個人如果沒有志氣,就不會奮發向上,也成不了一個有成就的人。立志是成功的起點,一個人只有具備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才會朝氣蓬勃,勇往直前。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像登山一樣。有的人發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卻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堅持到底,必能如願。那種“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豈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唯有具備遠大的理想,經過努力之後,才能取得驕人的成就,因為偉大的動力來自偉大的目標。

夸父逐日

【出處】《山海經·海外北經》。

【釋義】夸父:古傳説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歷史典故】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着一羣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這羣人就叫夸父族。他們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而且心地善良,過着與世無爭的日子。但是當時的大地上毒蛇猛獸橫行,夸父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

有一年,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乾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紛紛死去。夸父看到這種情景心裏很難過,他仰頭望着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有的人説:“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有的人説:“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但是夸父心意已決,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説:“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於是,夸父告別族人,從東海邊上向着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夸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拼命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跑累的時候,就打個盹,餓的時候,就摘野果充飢。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但是,他沒有害怕,一直鼓勵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九天九夜之後,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終於追上了它。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抱住太陽。可是太陽熾熱異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裏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裏的水足夠夸父解渴。但是,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成長心語】

卓越者和平庸者最根本的差別,並不在於天賦,而在於有沒有人生的目標。人生沒有目標,正如生活沒有方向,讓人意志消沉,碌碌無為而虛度一生。平淡而有規律的日子,使人愜意,但讓人容易失去方向。不甘於平庸一生,不願意永遠被埋沒,則需要樹立目標,然後向着既定的目標努力奮鬥。樹立自己人生的目標,就如同黑夜中燃起不滅的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只要有了目標,平淡的日子亦能放射出絢麗的光芒,生活才會變得充實和有意義。

紙上談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紙:書;兵:用兵之道。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他一談起用兵之道來,連趙奢都説不過他。日子久了,趙括便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趙奢深知兒子並沒有帶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臨終前囑咐趙括,千萬不要擔任將軍的職務,否則必定會給趙國帶來失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犯趙國。趙孝成王任命廉頗為大將,率軍抵抗。久經沙場的廉頗領軍20萬前去抗敵,兩軍在長平展開了大戰。廉頗見秦軍強大,不能硬拼,便決定在長平築壘固守,等到秦軍糧草供給不足的時候再出兵作戰。於是廉頗下令閉門不出,進行嚴密防守,不管秦軍如何挑釁,都不應戰。就這樣,廉頗在長平堅守達三年之久,秦軍沒能得逞。

秦國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去散佈流言,説廉頗懼怕秦兵,秦國特別怕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果然中計,下令由趙括取代廉頗為大將。

趙括根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一上任便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向秦軍發起全面攻擊。秦軍假裝戰敗,一直將趙軍引到秦軍大營前。趙括知道中計,可為時已晚。趙軍成了甕中之鼈。幾十萬趙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陷入了絕境。

46天后,趙括決心孤注一擲地向外突圍,還沒衝到秦軍的陣地前,就被亂箭射死了。主帥一死,趙軍全線崩潰,40萬大軍全被秦軍活埋。從此以後,趙國一蹶不振。

【成長心語】

做人如果沒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沒有太陽。如果有了理想卻沒有行動,理想永遠只是理想。在“想要”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那就是“做到”。行動才是實現夢想的關鍵。趙括空有理論,卻忽視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他將自己所想的當成一種真知灼見,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做”與“想”是不一樣的,它需要耗費腦力和體力,需要面對過程中的許多困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將我們心中的所想變為現實,才能驗證它是否可行。

經典歷史典故4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裏?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説,現在魏國精鋭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叁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經典歷史典故5

出自《論語》“憲問”篇

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註釋:原壤:魯國人,孔子的舊友。夷俟:夷,有解釋為蹲的,也有解釋為箕踞,雙腿分開而坐。俟,等待。夷俟是説他蹲着或坐着等在那裏,很沒有禮貌。孫弟:同遜悌。

譯文:原壤叉開雙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説:“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説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説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評析:據説原壤和孔子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老熟人,遺憾的是直到老了之後,原壤還是那麼為老不尊。因此孔子才將他從小到老的一生加以數落,並指出這樣為老不尊的老人簡直就是害人蟲。從這個故事中我們體會到,每個人的年齡雖然隨着日月的流逝會一天天增長,但是如果一個人不學習,不提高自己,那麼不管年齡多麼增長,他的素養也不會提高。因此我們應該以此警示自己:不要放鬆對學習和個人修養的追求,到老了還被別人看成是為老不尊的“賊”。人必自重,然後人重之。當然,也有人覺得孔子對這位原壤老人太過嚴厲了一點,如果他覺得那樣度過一生也很快樂,我們又何必去苛求他呢?現代社會講究尊重多元文化,講究尊重個性,所以許多時候,對別人還是應該寬容一些為好。

經典歷史典故6

筆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説:“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説一,昭王絕不説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説:“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説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他便藉着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説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着,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着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經典歷史典故7

我聽説是這樣子:那時,佛陀住在王舍城郊的寒林丘冢間。當時給孤獨長者有事情來到王舍城裏,住在某長者的家裏。晚上看到某長者吩咐他的妻子、僕人、工人説:“你們都起來,早點劈柴燒火、煮飯揉麪,烹調各種料理,打掃、佈置客廳房舍。”給孤獨長者看了之後,心裏猜想:今天長者要做什麼呢?是要嫁女兒、娶媳婦呢?還是要宴請賓客、國王、大臣呢?心裏這麼想,就問長者:“您要做什麼?要嫁女兒、娶媳婦呢?還是要宴請賓客、國王、大臣呢?”當時那位長者回答給孤獨長者説:“我不是要嫁女兒、娶媳婦,也不是要宴請國王、大臣,只是為了迎請佛陀和比丘僧,才準備這些供養。”那時給孤獨長者聽到從未聽説過的“佛陀”名字之後,心裏非常歡喜,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怡悦的感受,就問那位長者説:“什麼叫做佛陀呢?”長者回答説:“有個出家人名叫瞿曇,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中剃除鬚髮,穿上袈裟衣,確實舍離家庭,出家修習正道,得到無上真正的覺悟,因此稱為佛陀。”給孤獨長者又問:“僧伽又是什麼呢?”那位長者回答説:“如果婆羅門(祭司)階級的族人剃除鬚髮穿上袈裟衣,確實舍離家庭而追隨佛陀出家,或是剎利(貴族、武士)階級的族人;或是毗舍(平民)階級的族人;或是首陀羅(奴隸)階級的族人中的善男子等,剃除鬚髮,穿上袈裟衣,確實舍離家庭,追隨佛陀出家,就是僧伽。今天我就是要迎請佛陀和伴隨佛陀身邊的僧伽而準備各種供養的。”給孤獨長者問那位長者説:“我現在可以去看世尊嗎?”那位長者回答説:“您就住在這兒,我會迎請世尊到我家裏來的,您會在這兒見到世尊的。”

當天晚上,給孤獨長者就在全心全意想念着佛陀之中睡着了。天還沒亮,忽然看到了天色已亮的樣子,以為已經破曉了,就走出他的房間,走向城門去。來到城門下,夜才二更,城門未開。王家的慣例,為了等待遠方的傳令使節來往,都要等到初夜結束的時候才關城門;中夜結束了,又再打開城門,好讓行人早點上路。當時,給孤獨長者看城門開了,心想:一定是夜晚已經過去了,天色破曉了,城門開了,趁着天色已亮出城去,等到出了城門之後,天亮立刻消失了,又回到黑暗裏。給孤獨長者立即心生恐怖,身上的汗毛都豎起來了,莫非是人、非人或是奸詐狡猾的人要來恐嚇我?就想要立刻轉回去。那時,城門邊有個天神住在那兒,那位天神就放出身上的光明,從那城門直到寒林丘冢間,一片光明普照。天神告訴給孤獨長者説:“你要繼續前進,將可得到殊勝的利益,千萬不要退回去!”天神那時就以韻語説道:

“良馬百匹,黃金百斤,騾車馬車,各有百輛,種種奇珍重寶載在車上,宿生種了善根而得到這樣的福報。如果有人懷着敬重之心,向着佛陀走一步,這一步的功德就遠超過前述的福報之上了。所以長者你應當繼續前進,千萬不要退回去!”接着又再以韻語説道:

“雪山稀有的大白象,以純金打造的金網做裝飾,龐大的身軀配着長大的象牙。如果用這樣名貴的大象來佈施給別人,這樣還是遠不及心向佛陀的福德。所以長者應當快點前進,將會得到大利益,不要退回去了。”接着又再以韻語説道:

“一百個金菩闇國的女人,以種種妙寶、瓔珞予以粧飾,把她們佈施給別人,還是遠不及向着佛陀前進一步的功德。所以長者應當快點前進,將會得到殊勝的利益,不要退回去了。”

當時給孤獨長者就問天神説:“賢者,您是什麼人?”天神回答説:“我是摩頭息健大摩那婆,是你以前的好朋友。我在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那兒對三寶生起了信敬之心,由於這個功德,現在得以生為天神,負責掌管這城門一帶。因此才告訴長者應當前進,千萬不要退回去,前進得利益,不要退回去。”

那時給孤獨長者心裏這麼想着:佛陀出現在世間,這不是小事情。能夠聽到正法,這也不是小事情。所以天神勸我前進,前往謁見世尊。於是給孤獨長者就順着天身所放出的光明,一直走到寒林丘冢間。那時,世尊正巧走出房舍,在室外經行。給孤獨長者遠遠就看到世尊,於是走到世尊面前,用世俗的禮節方式,恭敬地問候:“世尊您睡得還好嗎?”世尊以韻語回答説:“淨居於涅槃,因此常安樂,愛慾所不能染着,解脱之境不再有束縛。斷絕一切希望,調伏熾燃的心火,內心得到寂靜的止息,止息之下睡眠自然很安隱。”

那時,世尊帶着給孤獨長者進入房舍之中,就座而坐,端身專注於心念。當時,世尊為他説法,予以開示教導,啟發鼓勵。世尊説世間諸法無常,應當力行佈施、持戒等有利於生天的福德事業。又解説欲貪的染着,欲貪的過患,以及遠離欲貪的福利。給孤獨長者聽聞正法,當下見法、得法、入法、解法,超越了疑惑,不必再藉助其他的信仰、度化,就直接進入了正法律,內心毫無畏懼猶豫。於是從座位上站起來,整理衣服,敬禮佛陀,右膝着地,雙手合掌稟告佛陀説:“世尊,我已經超越了世間的疑惑;善逝,我已經超越了一般世俗的信仰。我從今天起直到壽命終了,終生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做一個在家居士。請為我作鑑證!”這時,世尊才問給孤獨長者:“你叫什麼名字?”長者稟告佛陀:“名叫須達多。因為常常供給孤貧辛苦的人,大家都叫我給孤獨。”世尊又問:“你住在那裏?”長者稟告佛陀説:“世尊,我住在拘薩羅國境內的舍衞城裏。但願世尊能到舍衞城來,我當終生供養衣被、飲食、房舍、牀卧、隨病湯藥。”佛陀問長者:“舍衞城有精舍嗎?”長者稟告佛陀:“沒有,世尊!”佛陀告訴長者:“你可在那裏建立精舍,讓比丘們往來時可以住宿。”長者稟告佛陀:“只要世尊肯到舍衞城來,我一定會建造精舍、僧房,讓比丘們來往時可以住宿。”這時,世尊默然接受他的請求,那時長者知道世尊默然接受了他的請求,就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而後離去。

經典歷史典故8

滿城盡帶黃金甲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寫的一首歌詠菊花的詩。黃巢年輕時,到京城長安應考,沒有考上。他在長安看到了朝廷的腐敗,憤慨地寫下了這首詩,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統治的決心。

唐朝晚年,特別是唐宣宗以後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尋歡作樂。朝廷政治黑暗,民間賦税繁重。貴族、官僚霸佔了大量土地,老百姓卻沒有地種,只得到處流亡。有些地方發生了災荒,農民靠吃草根樹葉過活,官吏卻照舊向他們催逼賦税。廣大農民已經沒法活下去了。唐懿宗即位的那年,浙東地區就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公元868年,又發生了龐勛領導的桂林守軍的起義。

鮑元875年,濮州(在今山東鄄城北)人王仙芝領導幾千人在長垣(在今河南新練)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很快攻佔了曹州(今山東曹縣)和濮州。附近農民紛紛參加,起義隊伍一下子發展到幾萬人。

黃巢是冤句(在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他的家鄉正是王仙芝起義軍佔領的地區。黃巢精通武藝,讀過經書,販過私鹽,結交了不少江湖好漢。他本來就想推翻唐朝,這時看到王仙芝起義,就也組織幾千人,起兵響應,並加入了王仙芝的起義隊伍。

王仙芝、黃巢在山東、河南一帶,到處攻打州縣,聲勢越來越大。朝廷派兵去鎮壓,可是老是吃敗仗。於是有些官員提議,把王仙芝招降過去。

王仙芝官迷心竅,準備接受招安。這事給黃巢知道了。他去找王仙芝,憤怒地説:“當初我們立下大誓,一定要把天下那些害國害民的壞人掃清。現在事情還沒有成功,你卻想去做官,你怎麼對得起這些弟兄!”

黃巢越講越氣憤,忍不住拔出拳頭,朝王仙芝臉上狠狠打了一拳。黃巢不願再跟從王仙芝,他帶領一支軍隊,開始單獨作戰。

兩人一分兵,王仙芝的力量大大削弱。他一心想當官,多次派人向唐朝官員求降。唐朝官員見他已沒有多大能耐,便不再理會他。不久,王仙芝兵敗被殺,他留下的隊伍也趕去投奔黃巢了。

兩支起義軍重新會合後,大家推黃巢為黃王,號“沖天大將軍”。黃巢開始設置官職,管理起義軍內部的事務。從此,起義軍才算有了初步的組織。

黃巢帶領起義軍,準備去攻打洛陽。唐僖宗急忙調兵遣將,增援洛陽。黃巢見唐軍兵力強大,就渡過淮河,向唐軍力量空虛的南方挺進。他們轉戰了大半個中國,一直打到了福州、廣州。

黃巢到了廣州,沒想到那裏發生瘟疫。起義軍將領勸黃巢離開南方,舉行北伐。於是,黃巢休整了一下隊伍,又帶兵北上。

這時,起義軍已發展到幾十萬人,成了一支強大的隊伍。他們一路上勢如破竹,把各地的官軍打得一敗塗地,很快渡過了長江,隨後又渡過了淮河。

鮑元880年十二月,黃巢打到了洛陽,洛陽官員馬上開城投降了。黃巢進城以後,由於起義軍紀律嚴明,洛陽城裏商店照常營業,街上完全跟平常一樣。

黃巢又下令向潼關進軍。他的前鋒部隊很快到達了關外。起義軍都打着白旗,那些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盡頭,簡直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一會兒,黃巢來了,起義軍高聲大喊,好像晴天霹靂。駐守關外的唐軍看到這聲勢,嚇得各自逃命去了。

潼關左面有個山谷,谷中有條小路直通關後。起義軍通過這條小路,繞到關後,前後夾攻,一下子攻破了潼關。

潼關一破,整個長安亂成一團。唐僖宗騎了一匹快馬,由幾百個士兵保衞着,慌慌張張地逃往成都去了。

當天下午,黃巢帶領起義軍,開進長安。長安百姓興高采烈地歡迎起義軍進城,街道兩旁站滿了歡迎的人羣。

黃巢部下的大將尚讓,對歡迎的人説:“黃王起兵,都是為了百姓。我們決不像唐朝皇帝那樣,不把你們當人看待。大家安居樂業,放心好了。”人們聽了,都很感動。起義軍對罪大惡極的官僚,捉到就殺,但看到路旁的窮人,卻常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他們。

就在這年年底,黃巢在長安當了皇帝,國號叫大齊。長安成了起義軍的天下,黃巢也終於實現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是黃金甲”的願望。

新政權建立了,但黃巢控制的地方卻非常小,只有長安及其附近的幾小塊地方。原來黃巢一直流動作戰,打下的地方,都沒有派兵把守。他一走,這些地方又全給敵人佔領去了。

唐僖宗逃到成都以後,就糾集軍隊,把長安包圍起來。幾十萬起義軍擠在這一小塊地方,日子一長,糧食都吃光了。就在起義軍出現嚴重困難的時刻,黃巢手下的一個大將朱温投降了唐朝。

這時,唐僖宗又調來了沙陀族的酋長李克用的騎兵。李克用帶領沙陀騎兵,和唐軍一道作戰,擊敗了起義軍。

黃巢見形勢不利,撤出了長安。一路上,他作戰又老是失利,最後退到泰山狼虎谷,兵敗自殺了。

這次大起義歷時十年,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的腐朽統治。沒有多久,唐朝就滅亡了。

經典歷史典故9

有備無患

出處《傳·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釋義】“患”,禍患。事先有了充分的準備,就不會產生禍患。

【故事】春秋時,晉悼公當了國君以後,想重振晉國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晉文公一樣,稱霸諸侯。這時,鄭國是一個小國,一會兒和晉結盟,一會兒又歸順楚國。晉悼公很生氣,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魯、衞、劉等11國的部隊出兵伐鄭。鄰簡公兵敗投降,給晉國送去大批禮物,計有兵車一百輛,樂師數名,一批名貴樂器和十六個能歌善舞的女子。晉悼公很高興,把這些禮物的一半賞賜給魏絳,説:“魏絳,是你勸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國;八年來,我們九次召集各國諸侯會盟。現在我們和各國的關係,就象一曲動聽的樂曲一樣和諧。鄭國送來這麼多禮物,讓我和你同享吧!”魏絳説:“能和狄、戎和好相處,這是我們國家的福氣,大王做了中原諸侯的盟主,這是憑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過,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樂的時候,能夠多考慮一些國家的未來。《尚書》裏説:“在安定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您想到了,就會有所準備,有所準備,就不會發生禍患。’我願意用這些話來提醒大王!”

經典歷史典故10

趨炎附勢

【出處】《宋史·李垂傳》。

【釋義】趨:奔走,巴結;炎:熱,顯赫,指權勢;附:依附,依靠。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用於指斥那些巴結、投靠有權有勢者的行為。

【歷史典故】

李垂,字舜工,山東聊城人,北宋官員。鹹平年間考中進士,先後擔任著作郎、館閣校理等職。他曾編寫了三卷《導河形勝書》,對治理舊河道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他博學多才,為人正直,對當時官場中奉承拍馬的庸俗風氣非常反感,因不肯同流合污而得罪了許多權貴,一直得不到重用。

當時的宰相丁謂就是一個善於阿諛奉承之人,他用卑劣的手法獲取了宋真宗的歡心,從而掌握有大權,加上他玩弄權術,排擠異己,最後獨攬朝政。許多想要升官發財的人見他炙手可熱,便都爭相吹捧他、奉承他,希望可以獲得他的賞識,平步青雲。

有人見李垂從來不去刻意地討好丁謂,十分不解,便問他為何從未去拜謁過當朝的宰相。李垂説:“丁謂身為宰相,不但不以身作則,公正地處理政事,反而仗勢欺人,實在有負於朝廷對他的重託和百姓對他的期望。這樣的人我為什麼要去拜謁?”這話很快就傳到了丁謂的耳朵裏,丁謂對此非常惱火,便藉故把李垂貶到外地去了。

宋仁宗即位後,丁謂倒台,而李垂則被召回京都。一些關心他的朋友對他説:“朝廷裏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學過人,都想推舉你做知制詔。不過,當今的宰相還不認識你,你是不是應該去拜訪他呢?讓他認識認識你,一定會有好處的。”李垂淡淡地回答説:“如果我三十年前就去拜謁當時的宰相丁謂,可能早就當上翰林學士了,但是我並沒有這樣做。我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見到有的大臣辦事不公,就當面指責他,以我現在的年紀,又怎麼能趨炎附勢,看別人的眼色行事,藉以來換取他們的提攜呢?”他的這番話又傳到了新任宰相的耳朵裏。結果,他再次被排擠出了京都。

【成長心語】

在生活中,美醜、賢愚、善惡、強弱、貧富、成敗、得失等等,都會轉化為人與人之間的“高度”之差。那些處於優勢地位的人,難免居高臨下盛氣凌人;那些處於弱勢地位的人,則難免自慚形穢妄自菲薄。這種“高度”的比較,往往影響着人們的心態,控制着人們的心理平衡。看透“高度”的比較特性,有助於人們清醒地認識自己,身在高處的時候,既能看到低處的踏實又能看到低處的苦痛,不得意忘形,不忘乎所以;身在低處的時候,能看到高處的榮耀又能看到高處的風險,不自輕自賤,不自暴自棄。這是因為,要尊重別人,先決條件就是要尊重自己。

奴顏婢膝

【出處】(唐代)陸龜蒙《江湖散人歌》。

【釋義】奴:奴才;顏:面孔;婢:女僕;膝:膝蓋,借指下跪。像奴才一樣的諂媚臉孔,像女僕般討好地下跪的膝蓋。形容奴才相十足,無恥地諂媚、奉承他人的樣子。

【歷史典故】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如入無人之境,迅速攻破了汴梁(今河南開封),並俘虜了徽宗和欽宗二帝,史稱“靖康之恥”。事變後,欽宗趙桓的弟弟趙構,在大臣們的幫助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當起了皇帝,建立了南宋王朝。此後,又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苟延殘喘,對金人提出的無理要求全部答應。到了宋理宗時,任用奸臣賈似道為相,而使得朝政更加混亂。

賈似道,字師憲,因其姐姐被選入宮中做了貴妃,依靠裙帶關係才得以入朝為官。賈似道此人極善奉迎之事,很快就做了地方大官,之後,升任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鄂州被蒙古人圍困。賈似道領兵增援,還沒開戰,他就私下向蒙古人稱臣納貢。得到了實惠的蒙古人,很快就退了兵。賈似道卻謊報此戰“大捷”,理宗不明究竟,還升他做了右丞相。之後,他用計除掉異己勢力,獨攬了整個朝政大權。

理宗死後,度宗即位,賈似道被加封為太師,朝中一切政事都在他的私宅中商議。襄陽被圍四年,他只是一味地向蒙古乞憐。朝中的大臣們大多都是他的心腹,只有一個叫陳仲微的人敢站出來揭露他的罪行。陳仲微,字致廣,曾因得罪賈似道而被罷官。他復官後,依然上書指責時政,説:“君道相業,兩有所虧!”批評國君和宰相的昏庸,還説宋徽宗和宋高宗的時候,也是如此,君是昏君,相是奸相,那些佞臣們起初竭力奉承皇帝,享受榮華,到頭來卻又投降敵人,向敵人稱臣。陳仲微要求宋度宗和賈似道等人以徽宗、高宗時的舊事為鑑,切勿把國家大事繼續耽誤下去。陳仲微在其向度宗的諫書中,用“俯首吐心,奴顏婢膝”來形容那些奸佞的權臣。

【成長心語】

俗話説:“男兒膝下有黃金。”從這一句千百年來流傳的話語中,我們便可窺得歷代人們心中的一種觀念——骨氣是一個人的“脊樑”。越是面對沉重的苦難,越是要挺起我們的脊樑。心手相連、團結互助、永不言棄、眾志成城,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骨氣。我們之所以崇拜那些流傳千古的英雄,是因為他們都有不屈的“脊樑”。但在這個世上,總是會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像軟骨動物一樣,隨意地改變自己,他們沒有可以挺立的“脊樑”,沒有值得稱道的骨氣,所以,他們的人生是可悲的。

安步當車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釋義】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人能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歷史典故】

戰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前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説:“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説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説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生氣地説:“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説:“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為萬户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着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裏,才覺得自己理虧,於是對顏蜀説:“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為師,今後您就住在這裏,飲食有肉吃,出門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着華麗。”顏蜀拒絕道:“玉,產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仍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到點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淨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顏蜀説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成長心語】

在大富大貴面前,顏蜀能夠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幾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有時候追求的目標因能力所限無法達到,並不能代表沒有獲得或距離成功很遠,只要思想達到了,結果必然是一樣的。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榮辱、得失、進退,其實是人生命中最為可貴的品格。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被我們漸染了內心的色彩,如果我們先把內心描繪得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后羿射箭

【出處】(前秦)苻朗《苻子》。

【釋義】后羿:史上留名的,共有兩位后羿。一位生於堯帝時代,一位生於夏朝時代,本文中指後者。

【歷史典故】

神射手后羿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箭箭都射中靶心,從來沒有失手過。人們爭相傳頌他高超的射技,對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從旁人那裏聽説了這位神射手的本領,也目睹過後羿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宮中來,單獨給他一個人演習一番,好盡情領略后羿爐火純青的射技。

於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來,帶他到御花園裏找了個開闊地帶,叫人拿來了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用手指着説:“今天請先生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為了使這次表演不至於因為沒有競爭而沉悶乏味,我來給你定個賞罰規則:如果射中了的話,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減你一千户的封地。現在請先生開始吧。”

后羿聽了夏王的話,一言不發,面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腳步顯得相當沉重。然後,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

想到自己這一箭射出去可能發生的結果,一向鎮定的后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終於下定決心鬆開了弦,箭應聲而出,“啪”地一下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后羿臉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離譜。

后羿收拾弓箭,勉強賠笑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

【成長心語】

后羿平日射箭,不過是一般練習,在一顆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當射箭的成績直接關係到切身利益時,他就無法靜下心來充分施展技術。患得患失、過分計較自己的利益是我們獲得成功的大礙。我們應當從后羿身上吸取教訓,面臨任何情況時都應儘量保持平常心。在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在平時學習時的成績很好,但到考試時卻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其實是因為過於注重考試的結果而無法集中精力於眼前的考試而導致的。所以,在面臨重大的事件時,擁有平和的心態對於一個人來講尤為重要。

子產放生

【出處】《孟子·萬章上》。

【釋義】子產:春秋時,鄭國人,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個賢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心地仁厚。他常濟貧並救人於危難,喜歡行善,特別是從不殺生。

一天,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後吩咐僕人:“把這些魚放到院子裏的魚池裏。”他的僕人説:“老爺,這種魚是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裏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鬆軟,味道也就不會那麼好了。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子產笑了:“這裏我説了算,照我説的做。我怎麼會因為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僕人只得遵照命令。當僕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悠遊水中,浮沉其間,子產不禁感歎説:“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麼你們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成長心語】

孔子稱讚子產:“有仁愛之德古遺風,敬事長上,體恤百姓。”子產因其聰明和善良,而被人們傳誦至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因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去做。因為生活其實就是由這些小事堆積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善和小惡會成為日後那些大善和大惡的基礎。人人都應該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會覺得生活很充實。人的行為都要符合道德的準則,要對的起自己的良知,這是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的前提條件,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哲理。

賣狗嫁女

【出處】《晉書原傳》。

【釋義】用賣狗的錢嫁女兒,形容人非常節儉。

【歷史典故】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由於家境貧困,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等到他做官以後,本來可以享受生活,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裏。

不久,吳隱之的女兒出嫁,人們猜想他這回一定能好好操辦一下。誰知結婚當日,吳家仍然冷冷清清。大將軍謝石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僕人牽着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麼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僕人皺着眉説:“你可別提了,我家主人太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我還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説,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

謝石的管家感歎道:“人人都説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以節儉出了名,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成長心語】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意思就是: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勤儉是一種美德,還可以讓人避免因為貪心而招來禍患。任何事物都是來之不易的,如果輕易浪費,則是在糟蹋他人的勞動成果,是一種對他人不尊重的行為;勤儉節約,則會讓他人對你生出崇敬之情。

經典歷史典故11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字退之,貞元中進士以後,先後任過監察御史、國子監博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因直言鍼砭時弊,諫阻唐憲宗,曾經兩次被貶。當他諫阻唐憲宗李純迎佛骨一事時,被貶為潮州刺史。上任後,他看到當地鱷魚為患,百姓不堪其苦,曾寫下有名的《祭鱷魚文》,並用炮轟、鼓樂助威等手段驅逐鱷魚,致使鱷魚銷聲匿跡,百姓得以生息,史書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據傳,在退鱷魚之後,一位地方名士為紀念韓退之的功績,曾擬下了這樣半副對聯:“惡水惡魚,韓退之退之。”

千百年來,此聯無人對出,一直被視為絕對。我黨老一輩革命家謝覺哉博學多才,當他讀完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後,豁然開朗,靈感湧發,奮筆疾書寫道:“好書好語,謝覺哉覺哉。”此聯對得虛實恰到好處,可謂天衣無縫,終於使千年絕對有了完美的答案。

經典歷史典故12

信仰是一種無堅不催的力量,當你堅信自己能成功時,你必能成功。一天,我發現,一隻黑蜘蛛在後院的兩檐之間結了一張很大的網。難道蜘蛛會飛?要不,從這個檐頭到那個檐頭,中間有一丈餘寬,第一根線是怎麼拉過去的?後來,我發現蜘蛛走了許多彎路--從一個檐頭起,打結,順牆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翹起尾部,不讓絲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別的物體上,走過空地,再爬上對面的檐頭,高度差不多了,再把絲收緊,以後也是如此!

人生哲理:蜘蛛不會飛翔,但它能夠把網凌結在半空中。它是勤奮、敏感、沉默而堅韌的昆蟲,它的網製得精巧而規矩,八卦形地張開,彷彿得到神助。這樣的成績,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於是,我記住了蜘蛛不會飛翔,但它照樣把網結在空中。奇蹟是執着者造成的!

經典歷史典故13

我從小就愛聽故事,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成語故事》,我一下就被它的內容吸引住了。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懂得了許多學習的道理。

“半途而廢”這個故事讓我深有感觸。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東漢時,有個人叫樂羊子,在外出學習過程中想家了,就中途放棄學業回了老家。到家後,他的妻子聽了他回家的原因,拿起一把剪刀,將織布機上未織完的布一刀剪斷。樂羊子覺得剪斷的布很可惜,妻子卻説:“一匹布是一根根絲線積累起來的,我將它剪斷,從前的努力就白費了。中斷的學業又何嘗不可惜呢?這和剪斷織絲又有什麼兩樣?”樂羊子聽了,恍然大悟,又回到老師那,繼續學習。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做事沒有恆心,任務沒完成就放棄。它讓我明白了:學習不能中斷,有的時候,你離成功也許只有一步之遙,你放棄了,是多麼的可惜。

經典歷史典故14

唐代《朝野僉載》裏記載:房玄齡怕老婆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有名到皇帝下旨,欲賜十二名女子於房玄齡照顧飲食其居,以表彰房丞相為國操勞之苦。

詔曰:“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意思就是:如果你(房氏)應允這件事,那麼這裏有美酒一杯,自此以後和和美美,如果你要嫉妒你們家老公,不允此事,嗯,朕賜你毒酒一杯。

房氏“寧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飲而盡。結果呢?不過一杯醋而已,濃濃的酸意裏卻浸透着對夫君無限的愛,寧可死,也要吃醋。吃醋的女人是不講道理的,吃醋的女人也不能説是錯的。

經典歷史典故15

強項令

【出處】《後漢書·酷吏傳·董宣》。

【釋義】本義是強硬的頸項,借喻人性格剛強,不肯低頭屈服。後以“強項令”泛指剛直不阿的官吏。

【歷史典故】

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後,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賦税,釋放奴婢,減少官差。因此,東漢初年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卻需要有效的法令。不過法令只能威懾百姓,卻無法約束達官貴人。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橫行無忌,她的奴僕也不把法紀放在眼中。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耿直的人,他認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兇殺了人,躲在公主府裏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着,只等家奴出來。

一天,湖陽公主坐着馬車外出,跟隨她的正是那個殺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大怒:“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阻攔我的馬車!”

董宣毫不畏懼,當面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逮起來,當場處決。

湖陽公主十分生氣,馬上趕到宮裏,向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光武帝聽了也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着湖陽公主的面,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説:“先別動手,微臣有話要上奏。”

光武帝怒氣衝衝地問道:“你還有什麼話可説?”

董宣説:“陛下是一箇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僕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如果微臣因為維護法令而獲罪,懇請以死謝天下!”説罷,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經撞得頭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頭賠禮。董宣寧死不磕,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着脖子。

內侍回報説:“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好放了他。

湖陽公主見光武帝放了董宣,並不服氣,諷刺光武帝沒有權威,光武帝無奈地説:“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那樣肆意為之。”

【成長心語】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古代法治思想的精華,沿用至今。董宣敢於挑戰有權勢之人,堅持原則不退讓、寧折不彎的精神值得我們後人尊敬,他無論官品與人品皆屬上乘。每個人都有一個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容忍程度不一。作為一個執法者,對自己、對他人都應該嚴格要求;如果是普通人,就要嚴於律己。敢於堅持原則,寧折不彎的堅韌精神,這些都將成為青少年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條件和原因。

雪中送炭

【出處】(宋代)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

【釋義】炭:木炭。在寒冷的下雪天給人送去木炭,以供取暖。比喻在別人極其困難和危急的時候,給予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歷史典故】

宋太宗即位後,因其深知創業的艱難,故生活非常儉樸,甚至禁止在皇宮之中使用金銀做裝飾品。他也很能夠體會百姓的甘苦,處處為百姓、為社稷着想。

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冷,鵝毛大雪下起來沒完沒了。宋太宗在屋子裏,身上披着狐狸皮外套,仍然覺得渾身發冷,宮外更是天寒地凍。太宗命人端來取暖的火盆,奉上温熱的美酒。他烤着火,品嚐着美酒,忽然看到院中樹上的枯枝隨着寒風,被吹落到了地上。他心中不禁一動,暗想:這麼寒冷的天氣,汴梁城中的百姓,有許多缺柴少米的,他們的日子要怎麼過呢?

想到這裏,他馬上下令召府尹進宮,他對府尹説:“如今天寒地凍,城中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如何受得了?你馬上帶些衣食和木炭去城中走走看看,幫助那些無法過冬的人們,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府尹領旨,帶領衙役,備好衣食和木炭,給有困難的人家都留下足夠的東西。受到救助的百姓感激萬分,於是,便有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成長心語】

俗話説:“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人們總是樂於好上加好,做那個錦上添花的人,這樣既顯示了自己的好,又不會有任何的危險性。相比之下,雪中送炭則有了一定的危險性。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遭受挫折,如果平時你所做的只是錦上添花,那麼當你落魄的時候,就不要指望別人會對你伸出援手。錦上添花是可有可無的,雪中送炭卻如救命稻草,在你有能力的時候,以一顆體恤的心去幫助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才是最大的善意。

寵辱不驚

【出處】(晉代)潘岳《在懷縣》詩。

【釋義】寵:寵愛。受寵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歷史典故】

唐太宗時期,有個叫盧承慶的人,字子餘,他被任命為考功員外郎,是專管官吏考績的。因為他做事認真、公正,深受人們的敬重。

一次,盧承慶奉命調查漕運船隻失事的責任問題,他給負責此事的一個官員評定了“中下”的評語,並通知了本人。受到懲處的官員聽説後,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盧承慶事後想了想,覺得糧船翻沉,並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挽救的,給他一個“中下”的評語未免太過嚴苛了,於是,就把評語改成了“中中”,並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員依然沒有發表意見,既不説一句虛偽的感激的話,也沒有什麼激動的神色。盧承慶得知此事,脱口稱讚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於是,又把他的評語改成了“中上”。

後來,盧承慶本人也經歷過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但他的心情始終平靜如水,並不因命運的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為人的原則。

【成長心語】

《幽窗小記》中有一副抒情志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大意是:為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寥寥數語深刻地道出了對待名譽和地位應持的正確態度。

在現實生活中,要想做到去留無意,寵辱不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總是在順利時趾高氣揚,一經失意、挫折就一敗塗地,失去勃勃生氣,要麼精神沮喪,要麼完全陷入絕望的深淵,最終自己斷送了自己。讓我們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對待人生路上的順利與挫折,讓一切順其自然。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釋義】鞠躬:彎着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歷史典故】

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四書五經,無所不曉。

47歲時,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心跡。

為了統一中原,諸葛亮曾經多次兵出祁山,前幾次出兵,都是因為糧食不繼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訓,非常重視糧食供應。他設計了一種叫做木牛(改進的獨輪車)的運輸工具,用它把糧食運到斜谷口囤積備用。

公元234年,諸葛亮用木牛流馬運糧,做好充分準備後,約孫權同時對魏國發起進攻,兩面夾擊魏國。他率領10萬大軍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構築營壘,準備長期作戰: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當地老百姓一起耕種,以為久計。司馬懿率領魏軍也渡過渭水,築起營壘準備和蜀軍長期對峙。魏明帝命令司馬懿只許堅守,不準出戰。

與此同時,孫權應約派出三路大軍進攻魏國,配合蜀國的行動。魏明帝親自率領大軍南下,大敗吳軍。諸葛亮只好孤軍作戰。蜀軍很想跟魏軍速戰速決,但司馬懿固守營壘,堅守不出,決心要打持久戰。雙方相持了一百多天。

有一次,司馬懿虛情假意地接待前來下挑戰書的使者,問道:“你們丞相很忙吧,身體還好嗎?”使者回答説:“丞相很忙,軍營裏大小事都親自過問。他每天早起晚睡。近來胃口也不太好,飯量很小。”使者走後,司馬懿對將士們説:“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撐長久呢?”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就在這年八月病故,年僅54歲。

按照諸葛亮生前囑咐,蜀軍密不發喪,各路人馬按序撤退。

司馬懿探得蜀軍因諸葛亮病死而退兵的消息,立即率軍追趕。剛過五丈原,忽然蜀軍旗幟轉向,戰鼓雷鳴,蜀軍將士們轉身掩殺過來。司馬懿大吃一驚,趕快掉轉馬頭,下令撤退。待魏軍退遠了,蜀軍才緩緩撤出五丈原。

雖然,諸葛亮沒能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但是,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盡瘁、忠於職守的品格,永遠師儀後世。

【成長心語】

諸葛亮用生命實踐了自己對蜀漢集團的忠誠。為理想、事業而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獻身精神,在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奮鬥精神,為後人做出了最好的表率。盡職盡責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我們應具備的素質,也是我們成長和成功的基本要素。

大禹治水

【出處】《尚書·大禹謨》。

【釋義】禹:三皇五帝時中原的領袖。大禹治理水患為百姓謀福。

【歷史典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説:“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了,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他吸取了父親的經驗教訓,採取了疏導的辦法,帶領百姓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田。

傳説禹在治水的十三年當中,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沒進去探望。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禍害,莊稼被淹,房子被毀,於是,三次經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着箬帽,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過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終於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部落聯盟首領。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就被舜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舜死後,大禹繼任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成長心語】

大禹率領民眾,與洪水作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蹟更是其強烈責任感的最好體現。具有責任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一個沒有責任心、價值感的孩子,將來很難獲得成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啟蒙教師,要培養子女的責任感、事業心,家長首先就要敬業愛崗,有強烈的責任感、事業心。小時候對自己有責任感、對家庭有責任感、對集體有責任感的孩子,長大以後才可能對社會有責任感。

扇枕温席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

【釋義】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歷史典故】

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

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一人來養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裏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黃香的父親幹完活,坐在院子裏乘涼。黃香就用扇子把牀扇涼,然後伺候父親上牀就寢。冬天,天寒地凍,他先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暖熱,才讓父親躺下睡覺。日久天長,黃香對父親的孝道深得鄉鄰的稱讚。

在黃香12歲時,江夏的太守稱他為“至孝”,漢和帝也曾嘉獎過他。

長大後,人們推舉黃香當地方官。黃香擔任太守時,體恤百姓們的飢苦,愛護子民,為百姓謀利。有一次,黃香出任太守的地區遭受了特大水災,他毫不猶豫拿出自己歷年的俸祿,賑濟受災的百姓;同時上奏皇帝,請求減免百姓當年的税務。百姓們都十分愛戴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在當時流行着這樣的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成長心語】

有句古語説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説,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好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定要以黃香為榜樣,做一個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好孩子。

結草銜環

結草銜環:永懷感恩之心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後漢書·楊震傳》。

【釋義】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歷史典故】

“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有個愛妾。魏武子生病後,對他的兒子魏顆説:“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説:“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説:“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後來,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打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裏,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説:“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銜環”典故則見於《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説:“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説:“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瑕。”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成長心語】

平時,如果別人對自己有恩惠,往往會用“結草銜環”來表示要感恩報德。懂得感恩的心靈,是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最美的心靈;懂得感恩的生命,是行走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值得敬重的生命。同時,這兩個典故也旨在告誡人們“善有善報”,“勿以善小而不為”。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94l3r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