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教學總結三篇

關於歷史教學總結三篇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通過它可以正確認識以往學習和工作中的優缺點,為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那麼如何把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教學總結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歷史教學總結三篇

歷史教學總結 篇1

在充實、忙碌和愉悦中,一學年的工作即將劃上圓滿的句號,我擔任高二歷史教學工作三個理科班、兩個文科班,在年級組的領導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現對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1、制定計劃,研究中學教學理論

根據備課組的安排,我認真制定計劃,明確了本學期的主要工作目標:本學期前六週做好學業水平復習,從第七週開始,學習選修模塊中外歷史人物評説,第十六週完成新課,第十七週全面複習,應對期末素質調研。

此外,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教研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並經常聽同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

2、改變教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這一門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但也容易引發他們的興趣。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歷史人物故事,把課堂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會”,讓他們瞭解歷史,喜歡歷史。此外,在課外時間放一些歷史紀錄片或電影提高學生的認知度,本學期放過《甲午海戰》、《東京審判》、《南京南京》、《孔子》等等

3、認真鑽研教材,以本為本,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在備課過程中能處理好通史與專題史之間的關係,注意專題之間的聯繫。專

題史體系跳躍性大,缺乏連續性、系統性,對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而言,存在理解上困難,對此,我對每課知識按進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膽取捨,深入淺出,形成系統性。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同時以一些知識點為切入口,尋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創設教學情境或者是聯繫現實,適時利用知識容量大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多參與到我的教學中來,以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教材中原本枯燥的知識。

4、.認真落實集體備課,發揚備課組協作精神。

本學期備課組十分重視集體的力量,每週二下午是我們備課組探討、解決疑難問題的固定時間,在備課時,我們共同交流授課心得、分享教學成功案例,共同解決疑難問題、探討教育教學新思路,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式的選擇,歷史知識的整合,課程資源的利用等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討,我們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資源共享,怎樣處理好教材、每節課的教學設計如何導入、講授新課中採用哪種方式更合理、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怎樣落實課標要求等一一進行切磋,以免在的教學過程中走彎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並在交流、探討的基礎上,基本上做到了教學上的“四個統一”即:“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統一目標、統一要求”。

5、以本為本、 強化基礎。

本學期分單元對學生的作業進行了批閲,我們歷史備課組實行“排雷式”複習法,強化單元知識點,構建知識網絡體系,查漏補缺,以本為本鞏固基礎提升能力,在期末複習時為進一步落實基礎知識以提高成績,對一些精選材料題進行了全面分析和講解,對學習認為較難的問答題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和帶領學生集體背誦。

6.積極參加網絡培訓和業務培訓,提高業務水平。

在本學期3月份開始參加中學骨幹教師項目培訓,通過三個多月的學習,在教育教學方面有了和大的提高,已經完成了40小時的學習任務,按時提交了作業,網絡培訓收穫頗豐。此外,積極參與校本研修,在校本研修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分擔任務,思考並實踐課題遇到的新問題,我代表課題組作了中期小結報告,校本研修的初步成果已經成型,今後需要進一步的潤色與完善。

7.本學期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在本學期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學校的一些臨時活動會耽誤正常的教學秩序。高二年級學生兩極分化非常嚴重,學習的學生不貪學、不好學、後面普通班的學生幾乎就不學,有時候上課連書本都找不到,部分學生基礎非常差,連國中生掌握的基礎知識都不知道。作業不能按時交,上課的時候騙假逃課。這給正常教學帶來的困惑。儘管學生的問題非常突出。但在後半期的複習中,我們歷史備課組實行“排雷式”複習法,強化單元知識點,構建知識網絡體系,查漏補缺,以本為本鞏固基礎提升能力,爭取考個好成績。

本學期,做了很多工作,也付出了很多,但我深知自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和學生的溝通交流不夠,對尖子生能力的培養稍嫌不足。在教育科研方面,沒有寫出什麼好文章。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力爭改正不足,繼續努力提高自已的思想和業務素質,改進工作方法,為我們的學生和學校的發展再創佳績。

歷史教學總結 篇2

我擔任七年級年級六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按照學校的各項要求,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為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我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歷史課,就連以前極討厭歷史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不但聽國中的,也聽高中的。做到邊聽邊學,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

四、認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書店、到圖書室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缺,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授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存在的不足是,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是很完整,對所學的知識系統還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這些都有待以後改進。

歷史教學總結 篇3

20xx年9月,遼陽縣各鄉鎮25所中學(現24所)參加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並選用人教版教材作為實驗教科書。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獲得了一些經驗和體會。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是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前提

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就是要解放思想,突破傳統的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教育新理念。為了落實新的教育理念,使新課改一開始就步入正軌,早在20xx年10月末,教師學校中學部慄丙林主任就深入各中學對各校一線教師進行有關實施新課程的培訓。我當時作為一名普通的歷史教師參加了培訓,之後還進行了交流、討論。讓我們受益非淺。之前,只是知道課程改革是必然,是趨勢,卻不知怎麼改、改什麼,培訓後猶如在教學的道路上點燃了一盞明燈,給我們指明瞭方向。之後,歷史學科教研員徐恩元老師多次到校組織聽課、講課等研討活動,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關鍵是交流,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積極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而教師的角色必須由傳統教學中的權威轉向師生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組織者、引導者以及學生髮展的促進者。這一傳統教學觀念的更新,為課程標準的實施創造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發揮教研導向作用是實現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途徑

為使新課改真正落到實處,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我們歷史學科充分發揮教研工作的教學導向作用。集思廣益,羣策羣力。首先採用集體備課的形式,我們作為研訓人員,都有自己負責研訓的學校。走下去,走進教師之間,親自參與集體備課,具體做法是一人主講一課,眾人共同參與。對教材分析、教材運用,學法指導、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等教學全過程進行研討、分析,這樣即使個人的.業務能力得到了鍛鍊,又使集體智慧發揮了作用。其次是通過開展大大小小的歷史教學觀摩,在講課、聽課、評課過程中體驗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檢驗備課效果的得失,從中找出差距,提出改進方法,這是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學觀念轉變的有效途徑。20xx年4月在首山鎮一中搞的一次大規模全縣歷史教師參與的教學觀摩,課題是《三國鼎立》,效果就特別好。再次是通過撰寫教學心得體會,積累教學案例,重視案例的導向功能和教學設計等教學資料。這個途徑我們主要是由一些骨幹教師來完成,進而帶動其他教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交流、總結、提高,從而逐步實現觀念的轉變。

三、時刻關注教師的發展是關係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

隨着下鄉調研次數的增多和對基層教師瞭解的深入,讓我越來越真切的認識到教師能否快速成長,對於今天的新課程改革中可以説起着決定作用。因為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過程,是一個由國家課程轉為教師實施課程再轉為學生學得的過程,而教師是中間的橋樑、樞紐,其地位舉足輕重,所以説,課改的成敗,教師肩負着十分重大的歷史使命。那麼,課程改革對教師有哪些要求呢?

首先,教師能否經受住了職業道德的考驗。

在剛開始課改時,有的教師認為自己教了十幾、二十幾年的歷史,可謂倒背如流,一味固守自己原有的上課模式。他們或是“填鴨式”、“一言堂”,不顧下邊學生的反應如何,一骨腦地把課“講”完,或是,講的少之又少,用題海戰術“狂練”,把原本教材中的大字小字面面俱到,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這樣做了,還會振振有詞:“我都累死了,講得嘴丫子冒沫,你還不會,那怪誰呢?”“所有題型,我們都練到了,‘修行’就在個人了!”殊不知,新的時代需要真正意義的人才,而不是隻會背幾個人物、幾個年代、幾個事件等的讀死書,死讀書的“人才”,而教師只有真正認識到你的學生將如何適應現在乃至未來的社會這一層面,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重要性,並真正地熱愛教育事業,與些同時,就要考慮如何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等等,需要教師在掌握課程標準、駕駛教材內容的前提下,設置問題,設計思考討論題目,並指導學生蒐集、查閲、整理有關新課程內容,而這無形當中就會加大教師的工作量,花費教師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多的精力,倘若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是很難擔負這一教育任務的。

其次,教師要有創新意識。

課程標準的主導思想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積極思維,並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教師要有創新意識。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指出:沒有創新精神的教師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而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也確實如此。那些靈活的創造性使用教材、創造性使用教學方法、手段的教師,他的學生也被帶到了當時的歷史氛圍中,興致盎然地學習着。比如同樣是講夏商西周的文化時,涉及到日食、月食的發生、記載,有的教師依照教材或是自己描述或由學生講解,一帶而過,而有的教師此時啟發幾位學生走到講台,分角色扮演太陽、月亮、地球(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過程),其他學生飾演此天象出現時當時的老百姓的狀態(驚恐、四處奔逃等),並及時提出問題:出現這種驚恐現象的原因?這樣通過教師精心的設計、學生精彩(教師一定要堅信學生所具備的能力)的表演,這樣創新的教學,打開了學生想象的心扉,也就達到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目的。反之,那種千篇一律的泛講空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再次,教師要博覽羣書,形成厚積薄發的文化底藴。

當學生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走進新課程,參與課堂活動時,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複雜性,另外教科書的一些隱性問題含而不露也需要研究。開放性的教學使歷史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哲學、心理、科技、文化、自然、地理等學科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而教師如果沒有廣泛的各領域的知識是很難師生交流、討論合作的。比如在講到《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一課中,為什麼首先在意大利出現文藝復興?涉及手工工場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經濟理論;經濟決定政治、文化的政治理念;新航路的開闢涉及地理中的空間知識;殖民地建立後給世界帶來的影響,軍事侵略等等,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各領域的知識是很難上好本課的。所以教師,尤其是做為一名歷史教師,一定要多看書、勤思考。授以滴水,應有滴泉。

第四,要有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技能。

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其積極思維,強化其記憶效果,提高學習效率。雖然我們只是縣內各鄉鎮學校,條件有限,但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及縣教體局本年度加大遠程教育的投入,運用電視、錄像、課件製作等電化手段輔助歷史教學已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因此,現代教學手段是新課程標實施必須掌握的教學技能之一。

四、實施新課程標準,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一)如何理解繼續與創新的關係。

歷史是發展的,歷史發展本身具有繼承性,任何教學改革都是在吸收原有教學方式積極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的。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我們課程改革的原則。因此,必須正確理解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國中歷史課程改革,主要轉變學生死記硬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理念,但不能因為要以學生為主體就談“講”色變,似乎一“講”就背離了課改精神。其實這是一種錯誤認識。教師自己講,關鍵在於怎樣講,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有利於學生產生想象,有利於學生理想情操的薰陶,那麼這樣的講述也主是無可厚非的。因此,在改變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教學中,要注意在批判中繼承,在創新中發展,要避免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二)如何認識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係

有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理論:課程改革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但在具體操作時卻不知從何處着手,或者做得還不夠。奎裏特説:“在課堂上,一名教師應該告訴他的學生應該怎樣看世界,教師要教會學生必要的知識,點燃他們求知的火花,還要和他們並肩學習。”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在理解課標精神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進行宏觀調控,適時創設情境,點擊學生靈感火花,質疑設問,激發學生髮散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處於最佳狀態之中。而加強學生的主體作用則要求教師在微觀的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他們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他們對書本的懷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有創意和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使他們積極思維、大膽發問、勤于思考、樂於探究,為今後的發展創造條件。

(三)如何處理個別與羣體的差異關係

課程改革的靈魂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課程標準的實施,傳統教學觀念的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方法的多姿多彩,使那些天資聰慧,勤勉好學的學生有了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新感覺。他們在課堂上情緒活躍,思維敏捷,積極發問,搶答問題,個人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發揮,而大多數的學生卻因受社區環境、家庭環境等客觀條件的影響,侷限了他們的接觸資料、圖片、信息等教學資料的視野,限制了他們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因此,教師應如何面對這大多數的學生,正確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發展關係呢?這也是我們正在研究的問題。

(四)如何衡量教學過程與考試評價的關係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改成敗與否,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給予評價。而現在應試考試的評價機制,一張捲紙定成敗仍然成為束縛教師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的主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有一種更為科學、全面的評價機制來應用,才能更好的促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標籤: 三篇 教學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nv09o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