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通用3篇)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通用3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大歷史讀後感(通用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通用3篇)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1

為積極響應公司號召,提升項目青年員工文化素養和思想境界,項目部舉辦了“青年讀書推介會”活動。項目部購買了許多書籍供大家借閲,我借閲的是史學大家呂思勉的著作《中國大歷史》。

讀了《中國大歷史》,我對春秋戰國史中的楚史很有感觸。

楚國從立國到滅亡歷經八百年,楚國自熊繹號為子男五十里、以啟山林建都於丹陽,熊通“開疆擴土,為問鼎中原奠定基礎”,楚成王“雄心勃勃,但屢受挫折”楚莊王“沉浮三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終成霸主,“昭惠中興”楚國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國。

楚國的成功不單單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還有厚重的文化。“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楚文化如水,表面柔弱,實際持久。這使楚國不僅成為華夏大地上文化最燦爛輝煌的諸侯國,也曾經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峯,甚至一度領先北方中原文明。對一個國家而言,軍事實力是硬實力,民族文化是軟實力,不能一味追求強大的武力,而忽略了文化。硬實力是骨,軟實力是肉。沒有文化底藴的國家是有骨無肉,外表看似強大,但經不起任何挫折,註定是不長久的。而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國家的凝聚力的保證,凝聚力是民族團結的前提,而民族團結延續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只有國家內部團結,才能在波瀾中經久不衰。所以,只有武力和文化共同發展,剛柔並濟,骨肉齊全,才能實現一個強國夢。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國際大環境下,為實現富民強國的中國夢,我們國家的軟硬實力正經受着巨大的考驗。為實現中國夢所楚文化給了我們提示,楚文化的精髓是崇尚文明,兼收幷蓄。它的獨立自主、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楚人又崇尚七德“制止暴力,防止戰爭,保障強大,鞏固勝利,穩定社會,團結人民,發展經濟”,我覺得這就是實現中國夢所需要做的事,所要走的路。

“向下紮根、向上生長”的中國夢,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未來與希望。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今以後,我們要奮勇前行,大力弘揚中國文化,團結各民族,借鑑歷史,結合實際,走出屬於中國的強國路。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2

《中國大歷史》的作者黃仁宇以其宏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來解析中國歷史。

之所以把它稱為“中國大歷史”,是因為中國在過去的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蜕變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影響到13億中國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它着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他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實在需要很強的取捨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所以為“大”歷史的理由在於,黃仁宇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歷程,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他是以一種全新的手法,從長遠的社會、經濟、財政、社會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環境等多種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的脈動。在歷史的圖景中為我們描繪出了歷朝歷代的大政治,大財政,大文化,大軍事,大法令,而這些都是我們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圖上,作者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又前後連貫的綱領。

在文字中,他還加了很多與歐美歷史的比較,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狀態描述,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因此,我們不必要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鑑,不必要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給我們更多的借鑑。

《中國大歷史》從小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查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衝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合。它不以一種民族狹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而是將中國的歷史放在一個龐大的歷史背景下來探討,或者放在西方觀點下來評價。黃仁宇一直在西方研究中國歷史,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觀點來思考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不同於傳統歷史書籍的原因所在。

歷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歷史轉向的背後,都是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結果。歷史是需要客觀評價的,這點對於歷史學家來説尤難做到,因為作者在敍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自己的主觀成分,但是當你讀了這篇書以後你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生動,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書式的羅列,將歷史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今日的現實有着很好的借鑑意義。相對於今,當代的許多重要事件,在宏觀歷史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將視野拉開,許多歷史上經歷 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發生。尤其是中國人的政治、官僚體然依然存在,讀古驗今、令人驚詫。

《中國大歷史》成功之處是黃仁宇把專業的歷史知識寫成了趣味讀物,卻又藴含歷史沉重感與深刻的歷史的反思。特別是書中對當今社會的預言的兑現讓我們佩服不已。由此也實現了歷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鑑今。《中國大歷史》對我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輪迴,如果把自己置身於“人生大歷史”中來看,最大的收穫便是領悟在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的生命極為渺小,因此對於生活中的許多紛擾,片刻的痛苦與偶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也許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笑看人生。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3

讀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一書,覺得他寫書的思路和別人不一樣,他是以經濟學的角度來寫歷史的,他覺得朝代的更迭與經濟有很大的關係,或者説經濟決定上層建築

黃先生寫過這樣一段話:“我們是否要責備宋代的改革者,他們過於輕舉妄動?要不是他們的失敗,為何1000年後,無人再敢嘗試以貨幣作管制的基礎?是否咎在忽必烈?他一心只顧到戰勝取功,而未將中國本部構成一種系統?是否我們又要譴責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否對宋朝的失敗反應過甚,因此才把鐘錶向後倒撥,超過了任何合理的程度?是否清代的皇帝也有罪愆?他們一心只想做中國式的天子,而不敢真實地恢復中國固有文化的長處。”

這一段話的開始説宋代的改革者是指王安石,由於王安石的失敗引起一系列的社會的變遷,以至於影響1000年後整個社會的發展,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發展。我認為王安石的失敗可能能影響一個朝代,但能影響1000多年,我認為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中國如此之發展,主要是每個朝代的開國者的思想有很大的關係。忽必烈武功很好,而且崇尚武功,他的元朝所佔有的面積最大,但統治的時間較短。朱元璋乞丐出身,他的目的要能守住他的天下,並沒想有大的發展。清朝是滿族,少數民族,他們能得天下,守住他們的天下,要向漢族學習,最好照搬照抄,也沒有與其他國家有太多的交往,並沒想有大的變革。

標籤: 讀後感 通用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pk3q6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