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企業家讀後感(通用3篇)

企業家讀後感(通用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企業家讀後感(通用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企業家讀後感(通用3篇)
  企業家讀後感1

作者把企業家作為企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抓住了中小型、創業型企業的本質特徵。長期以來,理論界一直充斥着主流企業理論對成熟企業的分析,而缺乏對創業型企業的深入理解。該著作的理論貢獻突出地體現在對企業家融資契約的分析上。作者不僅詳盡地考察了外部投資者(資本家)所擁有的各項權能的基穿內涵、外延、相互關係,和企業家的創意、能力、財富,並且將兩者結合起來,從一般意義上深入分析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出了很多有意義的觀點。

第一章

作者注意到主流企業理論基本上是以“資本家”作為邏輯起點和研究焦點,在本質上是“資本家的企業理論”:要麼以“股東利益至上”為理論基礎,着重研究制度應該如何安排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和增進股東的利益;要麼以“資本強權觀”為理論基礎,着重研究財產所有權應該如何配置才最有效率。雖然該框架對很多現象具有強大的解釋力,但這並不意味它已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嚴謹的邏輯,因為該框架還存在着一些不應該被忽視的缺陷:

第一,許多關鍵性的權利(rights)(比如剩餘索取權)或者權力(power)(比如剩餘控制權)都是先驗給定的,其內涵、外延以及存在基礎並未得到嚴格考察;

第二,過分依賴規範分析方法,卻往往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忽視了對企業實際的形成過程和運行規律的考察;

第三,過分關注道德風險,尤其是與專用性投資相關的敲竹槓風險,以至於防止道德風險似乎成了企業制度安排或者企業治理的唯一內容;

第四,基本上是以成熟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作為研究背景,而缺乏對創業階段的研究。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主要的經濟體日益呈現出“企業家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性質,大量缺乏初始財富的企業家成功創業。在這些企業中,企業家並非一個簡單地聽命於外部投資者的代理人,他們所獲的權利/權力也難以單純地依靠非人力資本投資來解釋。與此同時,許多企業的關鍵資源不再是那些專用性很強的實物資產,而且不少企業制度也並非為激勵專用性投資而設計。由於主流分析框架難以對這些現象給出滿意的解釋,因此有必要換一個視角來審視企業,以便為企業理論找到一個更為合理的邏輯起點和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穿。

“企業家”及其“創業活動”也許就是一個好的切入點。人們必須特別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即企業並不是天然物,而是企業家所創造的一種特殊組織。這就意味着,企業家及其創業活動是企業及其各種契約關係發生發展的天然起點,而且是一個相對潔淨的起點,因為在這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企業,當然就更談不上企業內部的權利/權力關係。鑑於此,作者嘗試着站在企業家的角度,採用比較徹底的個體主義的實證分析方法來研究企業內部的契約關係和組織。

從概念承繼關係來看,該章主要回顧了已有企業理論中“資本家”這一核心概念的承繼關係,以及從“資本家”角色中分離出來的“企業家”的視角討論企業理論的意義。在已有的企業理論中,新古典經濟學中強調的是“資本家”,後來發展起來的主流企業理論強調的是資本家與經營者之間的關係,最後由於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作者認為應該在主流企業理論的基礎上,討論企業的誕生過程,細緻分析企業家與資本家之間的契約關係。

由此討論,可以看出“企業家”在不同理論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很大區別的。在新古典經濟學當中,為了描述價格機制對資源配置的作用,把企業抽象為生產函數,把企業的決策功能簡單的概括為確定產品的產量和價格,從而忽略了企業家的作用。此時,資本家是該理論默定的經營決策者,資本家既承擔了企業家的角色,也承擔了經營者的角色。

在主流的企業理論當中,為了探究企業內部複雜的權利配置關係,把企業看成是一個可以節約交易成本的市場的替代合約。把企業內部的關係抽象為資本家和經營者之間的關係,而且把企業家和經營者的角色重疊起來,把企業視為實現資本家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此時,經營者從新古典經濟學的“資本家”角色中分離出來,得到了大量的分析,而且承擔了企業家的角色。

而在企業家的企業理論中,為了探究新企業的.創立過程,把企業看成是一個以企業家為誕生邏輯起點的契約。把企業誕生過程中的契約關係抽象為企業家與資本家之間的關係,而且把企業家與“經營者”的角色也分離開來,認為經營者是在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由企業家或者參加企業的其他關鍵成員扮演的一個角色。但在企業的創立過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企業家。

企業家的企業理論與之前的主流企業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學的企業理論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把“企業家”的角色在創業背景下分離出來,作為與“資本家”相對等的概念來考察。而且分析企業誕生和內部結構的核心概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由“剩餘控制權”發展成為“企業家的人力資本”。

在古典經濟學當中,企業是一個生產函數,資本家為了實現自己的利潤最大化而進行着產量和價格的決策;在主流企業理論中,企業是一組契約的集合,資本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投資收益的最大化而激勵控制着經營者的偷懶和盜竊等道德風險;而在該著作中,作者提出,企業是為了實現企業家個人利益最大化而與投資者之間訂立的一個契約,企業家通過發揮自己的企業家才能,也就是提出創意的能力和整合投入品的能力,創立了新企業。

第二章

當作者強調企業是企業家所創立的時候,就必須首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即企業家可否直接出售其創意而不必親自創立企業?第二章對此作了回答。在批判“科斯設想”的基礎上,作者指出,由於現實中企業家的創意和企業家能力難以被直接買賣,因此在通常情況下企業家必須親自建立企業,以便把自己專有的企業家人力資本物化到這個特殊裝置之中,從而轉變為易於讓度和定價的資產。由此可見,企業是作為企業家人力資本的“自我定價器”而被企業家創造出來的,而這也正是企業最初的性質。作者也由此推斷:如果國家限制創業活動,或者限制企業家在企業中的權利,那就會阻礙企業家人力資本的價值實現過程,從而會降低經濟的活力。

該章重點論述了企業誕生的原因,並把這一原因歸結到企業家個人人力資本的特徵上來。認為企業家人力資本的產權性質是特殊的,其特殊性在於:企業家發現的創意具有信息悖論的性質,一旦創意被企業家向他人描述,那麼其他人也就無成本的得到了創意的內容;其次,企業家自身的人力資本在未發揮之前無法得到正確的評價,因為在企業家人力資本未發揮作用之前,市場中的其他交易方是無法準確評估其價值的;第三,企業家人力資本也具有不可讓渡性和非從屬性,所謂不可讓渡性就是指企業家人力資本不可轉讓,而且只有通過企業家個人才能夠得以實現。這些特徵決定了企業家必須通過建立企業,然後到一定時期將企業銷售,或者將企業家的人力資本長久的物化到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中去,才能夠得以間接的實現。企業家之所以創建企業就是因為他們要通過企業來實現自己所擁有的創意、能力和財富的價值。

這一章在整本書的角度來説,是後面理論模型提出的基石,同時也是對已有企業理論的創新。在這一章中,作者提出了企業家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徵決定了企業家是企業誕生的邏輯起點,這樣企業家的創意和實現創意的能力就成為企業家與資本家在企業誕生過程中談判力的基穿這為後面模型的構建提供了論證的基穿同時,從以往的主流企業理論來看,資本家是企業誕生的邏輯起點,實現資本家的利益最大化是企業制度建立的核心目標。也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説,企業家的企業理論從企業發生的原點上就顛覆了已有理論的判斷。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理論。

這一章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徵。並通過這一概念解釋了為什麼企業家是企業誕生的邏輯原點,是企業誕生的真正原因。

第三章

由於充足的資本是開展創業活動的先決條件,所以企業家與外部投資者之間的契約關係值得特別關注,自然也就成為本文的研究重點。在第三章中,作者首先認識到現有的絕大多數所謂的“企業家融資模型”在本質上仍然是“資本家的投資理論”,而且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投資者的主要風險來自於企業家創意的可靠性和企業家能力的不足,而非企業家的“偷懶”等機會主義行為。更重要的是,投資者並不擁有先驗性的超級權力/權利。作為產權交易的結果,外部投資者天然的或者必須獲得的權利只是保留投資報酬索取權r和控制投資風險的權利——直接約束和影響企業家和企業活動的控制權C,直接從企業抽回投資的贖回權T,以及將企業產權讓度給第三方的流動權L。當然,這些控制投資風險的權利(C,T,L)能夠弱化投資者的參與條件;而且所有的這些契約權利之間存在複雜的互補和替代關係。

這一章,作者主要闡述了投資者意願加入企業家創業活動的風險和為防範風險所可能獲得的權力。

在已有的企業理論中認為,投資者所承擔的最大風險就是企業家的偷懶和盜竊等道德風險。但作者認為在新企業創建的過程中,企業家往往是企業剩餘權力的控制和索取者,這也就意味着他們並不象經營者那樣通過偷懶和盜竊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相反,他們有激勵努力工作,並實現自身人力資本價值的最大化。

在創業階段,投資者面臨的真正風險是由企業家本身的能力帶來的。確切的説是由於企業家創意實現的不確定性,企業家組織整合資源的能力不足,以及由於企業家在創業過程中所形成的企業內部其他資源所有者對其能力的依賴而造成的企業家事後不履行企業初始契約的敲竹槓風險。

為了防止這些可能的風險發生,在創業階段,投資者不僅希望能夠獲得事先約定的資本報酬,同時也希望掌握企業經營的一些控制權、贖回權和流動權。

  企業家讀後感2

本書中主要體現的是"家",家,是一束陽光,可以融化心坎上的冰雪寒霜;是一盞明燈,為夜行人照亮晚歸的路程;是温馨的港灣,遮擋人生風風雨雨;是一潭清澈的溪水,洗滌繁雜的世事,迴歸安靜的心靈;家是孤雁嚮往的巢,船舶停靠的岸,落葉迴歸的根。我們琴行是一個放大了的家庭,是社會構成的細胞。琴行中有了"家"的温馨,就可以把琴行和老師緊密連結在一起,老師在企業中找到了家的幸福感、歸屬感,就能像對待兄弟姐妹一樣對待同事,互相關愛、互相幫助、團結一心,向着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就能把琴行的事情當做自家的事情去對待,把琴行的榮譽當成自家的榮譽去珍惜。

"以琴行為家,視同事為親人"

我們琴行這個大家庭中,就是一個大的"團隊",要想讓這個團隊能夠思想統一、齊心協力,充分發揮出團隊精神,就需要我們每一位員工在集體利益面前放棄自己的個人利益和個人主義,磨去自己的稜角,積極地投入到團隊之中,在團隊中進一步地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當然,在"團隊"這個大家庭中,團隊又要給教職員工提供一個寬鬆、向上的環境和氛圍,給教職員工提供一個得以施展自己的風采和才華的平台,因為教職員工是琴行的主人,是我們琴行得以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給教職員工提供寬鬆的發展環境,才能在教職員工的思想和內心深處,讓他們深刻地感受到"以琴行為家"的深刻內涵,才能真正地把琴行當做自己的家去管理、去經營,如果每名員工都能夠這樣地"以琴行為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充分地發揮個人的潛能,履職盡責、好好教學,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和每一個學生,那"家"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才會得以成效。在琴行的發展的進程中,團隊的協作精神是至為重要的,:"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團結可以使一個團隊更加堅強,團結也可以使一個團隊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團結的力量是無窮的。

總之,在琴行"家文化"建設中,我們琴行已初步具備"家文化"的感覺,"家"的強大和興衰取決於我們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老師與教務老師、店校長要充分發揮相互監督、相互促進的權利,與企業共進取、同興衰,真正"以琴行為家",作為自己,也更要從中起到表率作用,視大家為兄弟姐妹,只有琴行大家庭建設好了,我們教職員工自己的小家才會過得更好。這樣我們的琴行才會煥發一新,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才會越做越大、越走越遠。

  企業家讀後感3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一本經典着作,管理學方面的書以前也讀得很少,因為印象中就覺得管理學就是一門很水的專業,是一些枯燥空洞的理論,這本書看下來雖然還是有很多地方沒有很深的體會,但是看到了很多顛覆於一般思維的想法,對於創新有一些全新認知。下面我談談自己的想法:

第一,什麼是創新?

創新是企業家精神最重要的特徵,書中舉了很多實際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創新是什麼,它並不只侷限於科技、發明,我印象很深地是日本的社會創新,二戰後的日本,沒有資源優勢也沒有技術積累,但它卻完成了迅速崛起的神話,它的策略就是創造性模仿,在別人的原創上加以改進,通過市場創新去打敗原創者。我最近在幫我同學找供應商管理方面的資料,發現日本人在生產及運作管理上很厲害,比如豐田,它的精益生產,JIT生產讓管理創新滲透到產品開發設計的整個過程,並且它讓這種創新在一代又一代的豐田人中保持下去,不僅讓豐田在數十年內成為世界汽車第三生產商,也讓世界各地企業爭相效仿。這種社會創新或市場創新也是彼得德魯克所推崇的。他認為,雖然很多創新與科技有關,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會創新,不但機會更多,而且效益更大。

第二,為什麼要創新?

作者引用了許多實際中的大企業、公司例子來説明創新的重要性,書裏也提到了企業家精神並不僅僅侷限在經濟性機構,在公共服務機構,如政府、學校、醫院,其實更需要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書中第14章有分析),引用德魯克的話來説:“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能讓任何社會、經濟、產業、公共服務機構和商業機構保持高度的靈活性與自我更新能力。這首先是因為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不是對原有的一切”斬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這次推出一個新產品,下次實施一項新政策,再下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務。其次,因為它們並沒有事先規劃,而是專注於每個機會和各種需求。再次,是因為它們是試驗性的,如果它們沒有產生預期的和所需的結果,就會很快消失。”創新固然可以令一個企業成功並贏得財富,但是創新的意義不僅限於此。在本書的“結論”中,德魯克把創新引申到企業家社會的。

第三,如何進行創新?

我想這個問題在座的每個人應該都思考過,創新是處於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的精神,但我以前就覺得很難實行。在這本書,告訴我們創新是可以作為一門學科去學習的,創新需要訓練。我自己讀下來,歸為以下三方面:

其一,要擁抱變化、專注機遇。

德魯克提出創新機遇的七個來源,三個內部來源:意外事件、不協調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個外部來源:產業和市場結構、人口統計數據、認知的變化及新知識。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來發現創新機遇,系統的創新要有目的、有組織地尋找變化,要對這些變化本身可能提供的經濟或社會創新的機遇進行系統化的分析,所以我們要主動擁抱變化、專注機遇。(梅西百貨)

其二,要成為一名創新實踐者。

這一點可以聯繫工作實際,書中提到我們要做的有:學會思考(要對創新機遇有組織、有系統地分析和研究),多看、多問、多聽(要清楚別人缺少什麼,需要什麼,提供服務時才知道什麼是能夠被更好地接受的),目標明確(多樣化往往容易分心),從細微處入手(以便於調整),不斷地學習;禁忌:不要太聰明(制度出台的時候要考慮到制度實行起來,人員是否能夠承受,比如過於複雜、細節的東西,看似很全面,但基層人員實行起來可操作性太小),不要嘗試為未來進行創新(這個觀點不是很同意),創新也需要勤奮、毅力等。

其三,形成創新的機制,要有戰略。

德魯克就三種企業模式:新企業、服務機構及現有企業,分別指導如何建立良好的機制,以保持企業的創新動力。在此基礎上還要有戰略,在書中的第三部分,詳細介紹了企業的創新戰略。比如,孤注一擲(就是將所有資源導向一個方向,全力以赴,以佔據行業領頭羊為目標)攻其軟肋(就是重視行業領導者忽視的成功或失敗的機遇,在對手麻痺大意的之時大力發展,最終取而代之)生態利基(則適合小企業,目標是在行業領導者不肖一顧或不能兼顧的小眾市場中有所作為,持續發展)改變價值和特徵(則從價格、客户現時狀況及客户價值等方面,由表及裏,滿足客户深層次的需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kml7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