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精】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精】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歷史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精】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

每一個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歎,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接受課堂所反饋的信息,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於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提供可靠依據,也有助於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像、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麼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後,教師都能對自己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來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進步,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2

摘要:

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向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挑戰。“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就曾明確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學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就必須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隨着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工程項目的全面實施和教學觀念的轉變,計算機網絡技術開始應用於中學的課堂教學中,為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願意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課堂教學,那“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課堂教學”就成為中學歷史教師比較關心的問題。本文通過親身經歷的一堂優質課教學,結合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就如何實現遠程網絡教育與現代教育理論的整合,對網絡環境下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網絡環境 歷史教學 反思

隨着計算機技術的迅速興起與蓬勃發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WEI(Web—Based Instruction基於)正在學校悄然興起,WBI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諸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由此,教學設計主要圍繞“教學內容”、“自主學習策略”兩方面進行,課程表現形式是通過網頁用超鏈接的方式組織起來的教學表現。

例如我在參加瀘州市現代遠程教育基於網絡環境下優質課競賽中選擇了教學《紅軍長征》這一課時,我利用Flash及DW製作的《紅軍長征》的課件,包括教學目標、思考問題、文本資料、圖形資料、媒體播放、課後練習、BBS等,網頁之間用超鏈接的方式鏈接。並設計大量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資源,促進學生的思維深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資源有:討論論題、疑問及解答、課程輔助資源、測驗試題、自主學習活動、相關鏈接等。學生可以利用BBS(論壇)、協作(交互性)、意義建構(知識網絡),教學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面向全體學生。因此,網絡技術、超媒體的優勢最適合建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通過這次基於網絡環境優質課競賽,我對這一新興的教學模式有了一些心得與體會,在此提出與同行共勉。

一、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的優勢與成效

通過對這種嶄新的教學模式的初步嘗試,產生了較好的成效,現將幾點體會與大家共饗,總結如下:

1、網絡資源進入課堂優於以前的單純的課件進入課堂,更有利於體現新課改的精神。

20世紀90年代,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CAI概念得到教育界的廣泛認同,計算機課件被引入課堂教學,許多教師在各種各樣的教學大賽中展示出了自己精心設計的精美的教學課件,展示了自己在這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不管課件作得如何精美,學生基本上還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則不同,老師將學生引入網絡知識的海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選擇任務,對網絡資源進行篩選,主動的完成任務,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學生個性的發展。所以,從課件進課堂到網絡進課堂是課改的一個進步,它體現的是新課改的精神,要實現的是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去索取知識轉變。

2、網絡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可以變革學生原來的學習方式。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和開放式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網絡資源浩如煙海,極為豐富。我在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中輸入“長征”,只用了0.11秒就搜到274,000 項查詢結果。豐富多樣的網絡資源為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和舞台。歷史是已經發生過了的人物和事情,單靠老師的講授並不能夠讓學生消化理解知識,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歷史、感悟歷史,去與歷史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説:“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是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而網絡手段的引入,就為學生創造了一個體驗歷史、探究歷史、實現學習方式轉變的機會,學生的這種體驗和探究歷史的過程,就是他獲得豐富的理智和情感的體驗過程,和發展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與方法的過程以及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的過程。“讀史使人明智”,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發展學生的優秀的智慧品質,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

3、網絡資源應用於歷史教學,能構建出新型的師生關係。

新課標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突出以人為本,把握教育的本質,即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都需要更新原有的師生關係,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而網絡資源引入歷史教學以後,正好能夠帶來這種可喜的變化,課堂教學結構也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學生在課堂上不必再按照老師所設計的固定模式去展開,他們可能會根據自己的思考去探究歷史。因此,在原來的師生問答的環節中間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根據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實際情況,不斷的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學思路,做到與學生的同步發展,師生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關係了,教師已經成了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學習上的夥伴和朋友。正因為有了以上的可喜變化,教學質量想不提高恐怕都不行了。

二、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1、歷史網絡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行為。

在網絡課堂教學中老師到底應該做些什麼?在我上完《紅軍長征》一課後,有的老師認為老師只要給學生布置任務以後簡直就可以袖手旁觀了。其實不然。歷史教師在一堂網絡課的前前後後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説是編導、導演、演員,同時也是導遊和技術專家。在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裏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引,學生很有可能會迷失方向;有些學生可能在計算機操作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老師應該給予他們技術上的幫助;網絡課堂上不能單單依靠學生們在組內交流、在BBS 論壇上的交流,還應該有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而要充當好這些重要角色,必須要求我們歷史老師不斷的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理念來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歷史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發揮網絡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2、歷史網絡課堂的問題設計及課堂學習在課後的延續。

按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應適應“最近發展區”,從而走在發展的前面,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所以,網絡教學,必須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網上探索新的想法,模仿專家在體驗中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面向真實世界,問題要略高於學生目前水平,以便發展學生的高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以,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整合,有一個過程,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師和學生都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最終才能夠實現從一堂課到一門課的整合。

網絡既然可以從課外延伸到課堂,它當然也可以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中去。我在上完《紅軍長征》一課後,要求有興趣的同學繼續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學習和探究,學生在課後將自己找到的資源放到論壇裏,和其他同學一起實現資源共享,和老師、同學作後的進一步的交流。這不但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在無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3、網絡課堂中呈現給學生的教學信息。

歷史網絡課堂中呈現給學生的信息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我們都知道,現在已經是信息時代、知識爆炸的時代,所以有些人認為我們在使用網絡教學時,應該儘可能的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經過這堂課的實踐後,我認為不一定如此。雖説網絡上的資源異常豐富,但是在教學中應該而且只能給學生呈現有效的教學信息。太多、太豐富的教學信息不但不可能提高教學效率,相反,它會使學生出現“信息過載”,學生面對巨大的網絡信息資源,思維會處於休眠狀態。如果是這樣的話,網絡教學也就成為了一種新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新的“注入式教學”的唯一進步只不過是由原來的“人灌”進化成了“機灌”、“電灌”,它同樣容易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惰性和依賴性,又從何談起啟迪學生的思維呢?

當然,關於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索,這樣的課程也不應該有固定的模式,也並不是説每節課都得用網絡來教學,教師應該靈活處理。網絡技術的發展,是新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網絡正日益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敢於實踐、勇於探索,網絡技術必將會給沉悶的歷史教學帶來勃勃生機。就讓我們積極投身課程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時代洪流中,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做當潮而立的弄潮兒吧!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3

新人教版歷史教材的知識點大幅度降低,重點更加突出,教師如果因循守舊,沿用過去舊的習慣“學”教材的話,勢必會使課堂顯得十分單薄。其實,新人教版歷史教材是支持我們創設教學情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識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讓學生學會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判斷、選擇,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樹立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更加豐滿,視野更加開闊,效果更加理想。

教學反思與探究:

1、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科學備課,尋找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3、創設情境,以情入學。

4、教學形式多樣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這一課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講學”,由扮演“孔子”的同學向學生傳授“仁”和“禮”的思想,“孔子”還對兩個性格相異的“學生”傳授不同的處事方法,學生在表演中,瞭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為什麼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體現主動學習,也體現合作精神。

②畫畫。

如畫“山頂洞人的一天”,要從中體現出山頂洞人的生活、社會或已經掌握的生產技術。有的同學畫出了男的出外打獵,女的在山洞裏做衣服、做飯、帶小孩、穿項鍊……既反映了古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加進了自己現代生活的影子,通過老師的點撥,大家也瞭解了古人類的生活實在是很原始的。

③ 講故事。

④辯論和競賽。

如學習“百家爭鳴”這一內容,讓四個小組的同學分別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觀點進行辯論,辯論哪家的觀點在當時更有用,哪家的觀點在今天社會更適用。假設一個現實問題,如“針對破壞校園班集體環境的現象,用哪一家的觀點處理最好?”進行辯論。再如兩組學生扮演秦漢時期的文人,兩組學生扮演春秋時期的文人展開歷史成語故事的知識競賽,在競賽前,兩組學生都要主動收集資料,並作歸納整理,既主動學習,又有羣體合作,學習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進行。

⑤ 展示歷史模型、圖片與資料、小製作等。

如在學習“青銅器”這一內容時,我們在課室裏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課室的牆上展出幾十幅精美的青銅器的圖片,上課時由學生作講解員,帶領大家如同走進了青銅時代,欣賞青銅文化。

又如學習“甲骨文”這一內容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甲骨文”,同學們在家長的支持下,把煮過的牛扇骨、豬扇骨、烏龜甲洗乾淨,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符號。上課時,同學們拿着自己的小製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説:“很難刻,刻了三個小時才完成幾個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麼來刻的?”“看見許多螞蟻、蒼蠅來吃骨片,不知這些骨片是怎樣保留下來的。”有的説:“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幾天就發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麼來保存這些骨片的?”還有的説:“那些字很怪,我一個也不認識。”之後,我們還進行了解讀甲骨文的活動,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與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創設的形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實踐,並且不斷完善。

5、設計多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積極思考探究

例如:教師在講授春秋戰國的爭霸問題時可將課文設計成需要探究的問題:

第一、面對現實形勢,假如你是秦國的最高指揮官,你希望中原地區呈現什麼景象?你會如何去統治你的國家?但是你的國民又會怎樣對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國的最高領導人,面對中原的形勢,你將用什麼辦法度過難關,對付秦國?

第三、研究課文內容,分析當時的平民和富人會支持哪一方,為什麼?

第四、商鞅變法的意義是什麼?歷史的結果是什麼?

這四個問題的編排緊緊銜接,形成一個思維遞進的程序,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化,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問,作為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力求難易結合;但要注意,脱離教材和學生實際,或深或淺,或缺乏針對性的提問,都將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倡導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塑造學生的批判精神

如:學生學到“屈原以身殉國”時,老師講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是偉大的,流傳千古,萬人傳誦。多數學生認同,認為屈原以死抗爭,是為了喚醒民眾,死得其所。死得重於泰山。但有的學生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樣,誰來繼續鬥爭?”更有的學生認為屈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因為當國家滅亡時,他作為一個楚國人,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積極組織反抗鬥爭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殺,是為了逃避現實,是軟弱的表現。教師應因勢利導,不急於給學生一個“標準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想法,鼓勵學生繼續收集資料,用具體實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學習思維。這樣不僅化解了學生的誤解,又尊重了學生的真實感受,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表象內在的本質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難的過程中多角度、全方位來認識和理解歷史。

7、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探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8、開展課堂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如,在講奴隸社會問題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好,還是奴隸社會的私有制好?奴隸社會對歷史有什麼作用?”時就有學生提出“如果原始社會不進入奴隸社會,好不好”的問題,雖然不盡科學合理,教師卻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甚至辯論,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

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也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掃清了道路。如何讓新歷史課程成為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的“體驗課程”,這就需要在教學中起着主導作用、在教學改革中是生力軍的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出發,運用多種方式着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成為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總之,課改後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新教材對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它能夠幫助教師很好的整合知識,引導與點撥學生,駕馭開放性課堂,達到課改的要求。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4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幾年的歷史教學,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

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

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

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

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

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裏盡情暢遊。

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

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

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

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

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

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

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

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

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温故知新”。

首先温歷史之“故”而知新。

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

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

這樣通過温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繫各學科的知識)。

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

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繫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

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

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

再次温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

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

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衞民族,捍衞國土的高尚氣節。

講到華盛頓創建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曆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

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鑑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可以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

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

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

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信息。

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

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

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信息。

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

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國中歷史教師教學工作總結 嘉積中學海桂學校國中歷史組:江育英

本學期,本人任教七年級年級和九年級年級的歷史課。

一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作為年輕教師,能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公開課和平衡課,並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

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

按照「國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

還注意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愛心事業,為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本人時刻從現實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於個別差生,利用課間多次傾談,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面對人生,而對優生,教育其戒驕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典範,讓學生樹立自覺地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去發展自己的觀念,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

作為教國中歷史課的老師,明白自己對教材的生疏,故在課前做到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

為提高每節課的進行效果,教學質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採用多媒體教學,如:投影、幻燈、漫畫、錄音等多樣形式。

通過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5

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是實施核心素養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核心素養目標進行的。歷史學科要適應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而歷史課往往給人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所謂“貝多芬”(背多分)就是這樣來的。學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這樣歷史課成為歷史只是的單一傳授進取記,教和學又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於是上課時出現了學生做其他科作業的,打瞌睡的,還有一些學生在下頭筆聊的,即便有的同學機械的記下一些歷史知識,但過不久,也全面還給教師了。

怎樣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僅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進取的探索,敏鋭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歷史學科因其資料龐大時間久遠,即逝性強的特點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上,要點燃學生探索的慾望,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簡便,幽默,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僅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簡便愉快的學習環境,還應當加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並且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我們經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能夠讓教師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於捕捉學生的優點,哪怕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都會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經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中成長。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6

本週對第二單元試卷進行講評,講評課上首先讓各小組及各“將兵團”算出平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組及“將兵團”分別評為“優秀小組”和“星級將兵團”。當各組平均分出現在黑板上時,我發現二組的分值最低,同時我便鼓勵道:“你們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這時,組長李永強心裏有些失落感,並向我抱怨道“潘珠峯不聽指揮,叫他複習他也不復習”。

於是我對潘珠峯進行了説教:“你的成績很重要,既影響到你自己,又影響到將兵團,還影響到本組成績,你盡最大努力去學習,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嗎”?他點了點頭,下節課我故意提問他,結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進步。希望在前面,我們在路上。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7

1.蒐集相關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就是做好歷史故事的搜索工作,這要求教師廣泛蒐集材料,儘可能掌握歷史故事的第一手資料,同時要選擇那些有憑有據、真實可靠的歷史故事,弄明白歷史故事的來源和來源,儘量選擇一些比較典型的故事素材用於國中歷史教學之中,這樣不僅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且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此外,歷史故事一般是相對真實的,雖然有些歷史故事是後人虛構出來的,可是在必須程度上,能夠對當時的基本歷史面貌進行準確反映,例如史籍《山海經》中所提及的黃帝擒蚩尤、精衞填海等故事,雖然是經過藝術化的創作、加工而成的故事,可是其能夠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然而對於一些完全是編造和杜撰的歷史故事,例如穿越類、野史亂史類故事,最好不要應用於課堂教學之中。國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史為鑑,古為今用,所以,在選擇歷史故事過程中,教師最好對其歷史和現實的聯繫進行分析,能夠從中總結歷史的發展規律,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從而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學有所獲。此外,國中歷史教師要儘可能地開發口述性史料,例如對《社會生活的變遷》中改革前後生活狀態的變化過程進行適當講述,此時教師能夠鼓勵學生回家後,讓長輩講那個時代的歷史故事,從而幫忙學生對這段歷史

故事有全面認識。

2.在教學中根據需求恰當地引入歷史故事。

與正常課文相比,雖然歷史故事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可是不可能一節課的所有時間都用在歷史故事講解上,因為這樣一來不僅僅無法到達預想的教學效果,反而會使課堂教學失控。可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以便他們能夠長時間堅持良好的聽課狀態,以確保課堂教學資料被充分理解和吸收,此時就需要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某個環節適當引入一些與教學資料相符的歷史故事。例如在講解東漢歷史時,教師能夠向同學們講解與神醫華佗有關的故事。而在講解楚漢之爭時,能夠將著名的鴻門宴講解給學生聽。在講解西漢時期相關的人物和歷史時,能夠為學生講述《史記》作者司馬遷的故事,尤其是他所寫的歷史鉅作。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適當插入歷史故事,不僅僅能夠調整學生的聽課狀態,並且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他們能夠對歷史資料有深刻認識和掌握,從而有助於課堂教學的開展。

3.在課堂結束後穿插歷史故事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即將結束的時候,歷史教師能夠為學生講解一個或多個與課堂教學資料相關的歷史故事,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課堂資料的理解和掌握。在講解歷史資料時,對於一些學生有自我的看法或者不太清楚的問題,能夠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這樣能夠幫忙學生更好地瞭解課堂知識。例如商鞅變法,雖然在秦國的發展歷程中,商鞅變法起到了進取的推動作用,可是最終商鞅被施以車裂之刑,這時大部分學生會替商鞅惋惜。此時,教師就能夠經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對商鞅變法的重要作用有正確認識,能夠將秦王派兵追殺商鞅的片段講給學生聽,講述商鞅逃亡入住客棧的過程中,客棧人員藉助商鞅的法令拒絕了他的請求,這樣能夠讓學生明確即使商鞅被殺,可是商鞅變法仍在繼續實施這一事實。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8

一、課題背景: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真正體現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的新觀念。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實現個性發展,使自身素質優化,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組織、文化、觀念來一個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對教學模式、教學組織、教學觀念來一個巨大的轉變。簡言之,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變“講堂”為“學堂”,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而且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合作,使學習不再僅僅為了獲取“分數”,而且在學習中獲得成長的經驗。總之,“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教是為了不教”,需要對現有教學方式的一種來一個根本的轉變。

三、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學説高度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在教育中我們需要高揚“人”的旗幟,旗幟鮮明地反對對人的摧殘和人的異化。

2、人本主義理論。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而不是以分數為本。

四、研究的目標

1、改變注入式的教學程式,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2、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逐漸為教師和學生所接受併成為教學的常態,追求師生共同發展的生態課堂。

3、使教學變得高效和輕負擔,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使學校和課堂成為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的快樂家園。

五、研究內容

1、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究。所謂“發展”,就是變化和改變,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變化。“發展”是與自身的原有狀況做比較,是縱向比較,而非橫向比較。發展性課堂教學是為學生一生服務的教學,它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讓學生“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

2、教學案一體化研究。教學案一體化有利於溝通教與學、講與練、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能夠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從而使“素質”發展有了時間和空間。

3、基於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研究。要教學高效,首要在於模式的高效。要積極研究和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

六、研究的過程

1、學習當代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我們認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學説,學習生本教育、發展性課堂的有關理論,學習了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理論主張,積極開展討論,逐步確立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

2、先進教學模式的引進和應用。到外地學教取經,積極探索高效教學模式。從集體備課入手,教師相互聽課切磋,積極探索學生自主、積極高效的教學模式。

3、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實踐。在班級中嘗試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嘗試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為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七、困惑與建議

1、長期注入式的教學使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觀念逐漸固化,新的教學模式和觀念在部分教師和學生的心中很難紮根,任務還很艱鉅。

2、老師個體的探索終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須全體教師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堅克難,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係如何處理,尚須認真探索。仰望 “素質教育”的星空,但面對的是功利教育“分數至上”的現實。如何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能夠在“應試”上不輸,需要一個高效的應對模式。

八、研究對象

林州市臨淇鎮第一初級中學的全體學生。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9

本課主要是從傳説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印證原始農耕文化的成就與特點,同時通過中華人文始祖、禪讓和大禹治水的傳説,激發學生探索中華文明之根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關於這一課,我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利用新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教案,結合學生實際,認真組織教學。從上課的效果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我以為和過去上的課比較而言較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這一課選擇了較為恰當的教學形式和進行了有效的教學活動,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

這一點,印證於課堂上學生髮自內心的情感抒發。就本課而言,“情”主要凝結於“中國情”和“民族情”。通過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祖先的傳説,激發了學生探索中華文明之根的興趣,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同時,又在遠古的傳説中使學生不斷地認識到以黃帝、炎帝、堯舜禹為代表的中華先祖們為中華民族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尤其是使學生感受到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寶貴精神和優秀品質。以此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繼承發揚中華輝煌文明以及創造燦爛現代文明的“責任感”。

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貫穿教學始終,並不斷加強、層層推進,在《祭黃帝文》的朗誦中將這樣的情感體驗推進到了最高峯。這條“情感線”是本課的“魂”之所在。同時,我個人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我們歷史教學的“魂”。

其次,本課的教學設計環節簡明,自然流暢,將教學三目標自然和諧地構建於教學設計中,緊密生成。

從新課導入,到教授新課中的“學生講述傳説”、“學生再現傳説”、“學生觀看傳説”,再到師生一起課堂小結,到最後的尾聲昇華課文,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魂”貫穿教學始終,落實識記與理解目標,又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合作、歷史情景再現、啟發學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較好地實現了對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

再次,本課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探究發現的引領者、學生學習活動的顧問、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發現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發展方面的主體作用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教學中展開了經常性的、良性的師生互動,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了一種開放的課堂氛圍。

第四,本課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有效整合。 新課導入時播放的《黃帝頌》,渲染了課堂的現場氛圍,營造了本課的情感基調;講述完華夏族的形成之後播放的“華夏兒女對黃帝

陵的祭拜”,不僅增強了學生對中華人文始祖的敬仰感恩之情和民族認同感,也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統一、認祖歸根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大禹治水”的動畫片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古史傳説。最後播放的《祭黃帝》,將整堂課的情感體驗推到最高峯。本課較為適時適度地將圖、文、聲、動畫等綜合信息穿插於教學中,較好地利用了信息技術的優勢去服務和優化歷史教學,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有比較好的效果是與我課前學習歷史課程標準,體會新教材的特點,聯繫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分不開的。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特點,我把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説,華夏族的形成,“禪讓”的含義和實質,傳説和史實的區別與聯繫作為學生識記與理解的目標;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對遠古時代歷史面貌進行合理想象以及培養學生從傳説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動探究的能力;同時,將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豪感作為本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將“華夏族的形成”作為重點,讓學生認識到華夏族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同時,將“禪讓制”的含義和特徵作為難點,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政治文明的起源。

在上這一課和平時的教學中,我深感,“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上好每一課都是需要自身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也要不斷學習和吸收別人的長處,在借鑑的基礎上創新。由於我教學經驗的不足,功底還不夠紮實,所以在教學中也反應出了相關的問題,比如説:

1、我的教學機智有待進一步加強。例如:上課前叫學生將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拿出來時,並未逐一檢查。上課時,有名學生在講述阪泉之戰的時候實則講述的是涿鹿之戰,我並沒有及時的打斷學生的講述,沒有及時的做出更正和強調。在課堂中學生的發言,我的點評還不夠到位。

2、我的語言表達的生動豐富性不夠。在本課的講述中,我的形體語言、表情不夠豐富,雖然教學設計中用多媒體在聲音、圖像、音樂等方面來進行了彌補,但是在我以後的教學中還有待加強自身在這方面的修養。

3、我對學生情緒的有效調動和課堂氛圍的調控不夠。上課一開始的時候,感覺學生略顯拘束,而我並沒有及時的調動起學生的熱情來改變課堂的氛圍。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0

一、創設氛圍,激發思維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除遺址遺蹟遺物可資證明,大量的保存在文字記述的歷史文獻中。歷史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和不可再現性,這可以説是歷史教學面臨的一大困惑。單純的文字信息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動的歷史場景靠語言難以再現。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和錄音,是一種非常重要且容易獲取的歷史課程資源。文獻記錄片更能夠真實生動地再現某段歷史,刻畫某個歷史人物,敍述某些重大歷史事件,對學生理解和體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鮮活的歷史信息呈現出來,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強烈刺激,從而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所以根據所授內容,創設情境,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從而使學生產生內心體驗,誘發學生思維。如在本課導入時,我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段及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在聲畫的陶醉聲中,設問:“大家知道這是一首什麼歌嗎?它反映了什麼時期的戰爭場景?”“你想了解一下那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場景究竟是怎麼回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三國鼎立》這一課。學生聽後就會勾起對三國演義歷史劇的記憶,三國人物將歷歷在目,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的形象就會浮現在學生眼前,就會有參與學習的慾望。

二、質疑問難,標新立異,掌握思維的鑰匙。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有疑則思,無疑則無思。一句話,巧妙質疑可以開啟學生心智。教師要創設疑境,讓學生帶着問題自主探索,使學生在追根究底中發展個性,強化思維。如“曹操為什麼能夠在官渡之戰中取勝?”、“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原因是什麼?”、“曹操是奸雄嗎?” “諸葛亮是我們沂南人的驕傲,你心目中諸葛亮是什麼樣的?”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最終解決了問題。通過此問題設疑,學生通過自學,然後分組合作討論得出了完整的、創新的答案。學生爭先恐後,答案多而且新,撞出了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了學生多向思維。

三、鼓勵參與實踐活動,活躍思維

把握學生認知規律,提煉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注意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入手,抓住學生疑點,找準歷史與現實、與學生實際結合點;再次,教師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把枯燥的歷史有針對性地變成慷慨激昂的歷史詩詞、扣人心絃的戰場鬥爭,幽默詼諧的漫畫,引人入勝的故事、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每個事件都讓學生有新感覺,新發現,新體驗,從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活躍的思維狀態,使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意識,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本課中利用《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的故事,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教師適當點撥,學生就會對三國的歷史的認識有了解的激情。可以寫劇本、分配角色並排練,編寫歷史短劇。學習“官渡之戰”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還編演了一個“許攸與曹操”的歷史短劇呢。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1

探索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基於核心素養的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新課程標準,探索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方式。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主繪製思維導圖,將歷史事件串聯起來,並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時空和歷史事件緊密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時空觀念,瞭解時空裏的歷史事件。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教材“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人民解放戰爭的歷程,掌握解放區、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實,知道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要意義是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的開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分組,讓小組蒐集和整理人民解放戰爭的資料,對歷史事件建立時間軸。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史實發生的時間脈絡,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國中歷史知識點較多且枯燥,導致學生不能主動探索歷史知識。因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歷史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教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虢國夫人春遊圖”,展現出一個充滿朝氣、開放的時代情境,引出唐朝的繁榮盛世。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況和貞觀之治出現的基於核心素養的國中歷史教學思考與分析原因,通過多媒體直觀展示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歷史問題的答案。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

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國中歷史教學更加註重對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促進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把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突出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蒐集和整理教材中的歷史史料,培養學生嚴謹的探究態度,以及史料實證的素養。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教材“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鬥爭”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歷史問題,全面瞭解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過程。然後,教師讓學生分組探究,蒐集並整理殖民地人民反抗鬥爭的歷史史實,自主歸納總結反抗殖民統治戰爭的主要事蹟,並且從歷史事件中學習愛國主義的優秀品質,培養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拓展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

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分析和挖掘歷史教材的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結合特定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教師要對教材中的歷史知識、歷史事件進行拓展延伸,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讓歷史學習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這樣,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敏感性才能得到提升,從而提升歷史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教材“鴉片戰爭”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影片片段,並對教材中鴉片戰爭的背景進行介紹,拓展鴉片對國家和人民造成的影響和危害。這樣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情懷。

總而言之,在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採用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並且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拓展延伸教材中的歷史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基於核心素養的國中歷史教學要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使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時空觀念、歷史價值觀得到發展。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2

民族融合是我國曆史發展的主流。我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由50多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國。中華民族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

在歷史上,各族人民互通有無,平等互利,這是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民族融合經歷了原始社會末期、西周至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至遼宋夏金元和明清等七個歷史階段,而三國兩晉南北朝和五代遼宋夏金元則是兩次民族大融合時期。

民族融合主要有六大途徑:一是生產鬥爭促進融合,二是階級鬥爭促進融合,三是社會改革促進融合,四是“和親”和冊封促進融合,五是戰爭促進融合,六是國家統一促進融合。民族融合的主要特點是:落後民族在征服先進民族後反被先進民族同化,落後的少數民族吸收漢族先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知識,大都是非強制性的,漢族也是在不斷吸收兄弟民族的長處和人口的過程中發展着。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3

是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邁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在這裏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這次上課中的好的一面與不足之處。首先,是整個課堂很有秩序。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其次,就是部分課堂展示還算有效。比如説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設計了不同的方式,有“一幫一”互相檢查、同號抽查及搶答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加入了競爭機制,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的動起來。再者,就是在基礎知識方面,學生都能明確,而且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通過這一課,學生明白了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以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基礎知識,還算是有一點成績的。40分鐘的講課,值得一説的優點卻只有這些,真是慚愧。看來以後努力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4

反思性教學迄今為止有很多種定義,其中經驗性與科學性給出的兩種定義得到了普遍認可。經驗性反思強調批判性,但這種定義缺少實踐驗證,且個人主觀性比較強,因此並不具備很強的説服力。而科學性反思則不僅包括批判性,還包括實驗性及羣體性。這就需要國中歷史教師從實踐出發,切實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並不斷反思教學中遇到的相關內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1.反思性教學的特點

第一,反思性教學將創造性教學方式融入解決基礎教學問題中。首先,國中歷史教師在反思性教學這種模式下,會不斷深入反思重複教學實踐中各種教學相關問題,而不是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教學後對其所教內容與教學情況的簡單反饋;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一些問題時,不僅包括教師自身的問題,還可以是學生、教材等問題,運用反思性教學模式解決這些問題,使解決問題的方式更科學合理、更具人文性。

第二,反思性教學的動力為確保教學實踐科學合理。國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情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反思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有效改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還可以找到開展教學實踐與研究的更好教學方式。反思在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修養越高的教師反思能力越高,推進反思性教學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興起。

第三,反思性教學促進教師掌握好兩個學會。其一,學會學習。國中歷史教師應該教學生如何高效地學習,這裏的學習不僅指學習技術和方法,還指學生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其二,學會教學。需要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思想,在教學的同時注重自身能力提高,在教學中進行良好的學習。學習教學不僅包括對教學技術和方法的學習,還包括對教學道德與倫理知識的學習。反思性教學模式使教師有機地將教育學生如何學習和提高教育水平結合起來,讓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得到提升。

第四,反思性教學的突破口是增強教師的道德感。道德感不夠高的教師一般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重大失誤的時候,反思教學問題所在,平時教學後不主動自我反思。具有較高道德感的教師則會在每次教學任務結束後,自主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因此,為了在國中歷史學科中更好地開展反思性教學,就必須提高教師的道德感。

2.如何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反思性教學

反思性教學包括教與學的雙重反思,要求國中歷史教師不僅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還需帶動學生一起反思,並將這兩個反思相結合,開展相互提高的互動反思。

2.1教的反思

教的反思具體指教師所做的反思,即國中歷史教師在給學生上歷史課的過程中進行的反思,其中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及教學後反思。

教學前反思強調教師對教材知識準備工作進行的反思,教師應充分熟悉教材內容,做好教案,力爭將授課內容安排得科學、有趣。教學中的反思強調教師在授課期間發現的一些問題,並及時調整相應教學方案,對教學方式進行及時反思,有效提升授課效率。教學後的反思強調教師在授課內容完成後,對學生進行課堂練習、提問、測試,以及課後作業等方式對學生掌握情況進行測試,通過學生反饋檢測自己的教學質量。

例如,講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課前準備時對會議召開的背景、時間、地點及會議重點內容、意義等做好充分了解,並且要有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意識,爭取打破常規講課方法,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給學生聽。授課過程中,遇到學生反應不積極、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教師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及語調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講故事的方式讓會議更形象地展現在學生腦海中。當課堂練習及課後作業不理想時,教師要反思學生的預習、複習情況是否到位,可以在下次上課時帶領學生回顧一下上一堂課的重點知識。

2.2學的反思

學的反思指的是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其中包括對學習態度的反思、對學習目標的反思及對學習方法的反思。第一,學生對其學習態度進行反思。學習態度是否端正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端正的學習態度可以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第二,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學生要想知道自己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就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第三,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歷史作為一門需要大量背誦的科目,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事半功倍。國中生在歷史學習中應該勇於嘗試不一樣的學習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例如,教育現狀下,很多學生依舊脱離不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因此得不到有效提升。國中教師應積極帶領學生對學習進行反思,找出學生學習歷史時存在的問題,通過同學互助和教師指導等方式改進。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歷史故事會,鼓勵同學們將學過的歷史內容編寫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上台講解,不僅提高故事講述者對自己所講內容的理解,還帶領大家鞏固學過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輕鬆靈活的氛圍內全面加深對教材的掌握情況,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效果。

2.3教與學的反思

教與學並不是互相分裂的兩個過程,國中歷史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將這兩個過程有機結合在一起,真正實現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因此,將反思性教學這種模式運用到國中歷史這門學科過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教的反思和學的反思,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互動反思。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反思性教學已經在國中歷史這門學科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國中歷史教師應該乘勝追擊,進行更深入的反思性教學,大力推廣並實施教與學的雙向反思,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程度更上一層樓。

例如,國中教師給學生上歷史課的時候,應該引入不同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積極獲取學生的反饋,看學生更適應什麼樣的教學方式,今後課程實踐中多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師在課上應該多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積極同學生進行廣泛、深入的溝通,及時掌握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自身存在的學習陋習,採用科學合理的鼓勵性手段幫助學生改進這些問題和陋習,讓國中歷史教學更順利高效地開展。在教與學的互動反思中,教師應注意避免採取生硬的管理手段,影響學生學習熱情,從而降低整體教學效果。

平時教學活動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我們應該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無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主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積極性。例如,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討論法史研究的特點。歷史課上討論應該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氛圍,不僅可以討論這類問題,還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討論時聊其他事,需要老師經常督促。

3.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反思性教學的意義

首先,教師在反思過程中可以有效激發其自主發展意識;其次,有助於改善教師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科學合理性;再者,可以幫助教師總結授課經驗,作為教育智慧運用到今後教學中;最後,有助於教師反思職業素養的同時提升專業精神。

4.總結

目前,反思性教學模式在國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想要取得更大進步,就要不斷研究,進一步對教學方法進行實踐,確保教師教學質量,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僅使學生真正學習到課本知識,還可以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5

回顧一學期以來的教學情況,總的感覺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腳步都是來去匆匆,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雖匆匆,但無悔,雖忙碌,但實在。教學工作中,如何完全達到《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如何在內容、形式上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平時思考最多的問題。為此,我總結了一些平時教學中的案例以及經驗,並渴望尋求更好的對策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以前的歷史課堂,那是一個在舊課程下老師一言堂,學生記筆記的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在我的腦海裏,學生沒有思考問題的過程,只有在老師講解完整的知識結構下,按照細緻的板書識記歷史知識的過程。我當時的認識是:歷史=死記硬背。然而,新課程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設計問題的能力,設計出發散的、擴展的,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方案。

在備課過程中,我首先將教材內容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上學期,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的:把問題的設計分為課前、課上、課後三部分。課前問題的設計,最初我是依據"課標"把這一課內容這樣設計後,上課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體現在課堂提問時,沒有太多的學生知道答案並回答出來。經過這樣效果不明顯的問題設計之後,使我感到課前問題設計的內容應該變換了,嘗試課前的問題設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比如講第二課《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之前,我佈置的問題是:1、查閲有關秦始皇的資料,説説你對秦始皇的認識。2、你知道傳説中的"三皇"、"五帝"嗎?他們與秦始皇稱自己為"皇帝"有着什麼樣的關係?這樣一系列輕鬆、有趣並且與教材重點知識無關的內容反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授課前,學生積極發言談自己的認識,我給予每一名發言同學鼓勵。這樣做,一方面,使發言的學生在身邊同學中顯示出知識面廣,得到同學的欽佩,另一方面,傾聽的同學不僅滿足了求知慾,而且把羨慕同學的情愫轉變為自己也要比別人知道更多的動力。在現實教學中,我逐漸體會到:同齡人之間的激發和促進作用比教師的教育和批評更有效果。

課上,我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藉自己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的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一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我的學生由於底子薄,對於一些問題可能因為認知水平的侷限很難答出來,所以他們不敢發言,即使發言也很難答到點子上。於是,我就把難懂的問題要先講解明白,並且注意引導他們從多方面思考問題(比如: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把思考問題的方法教給他們,還要經常的訓練,得到的效果是明顯的。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比會完整的背出一道題要更有價值。在講解完難懂的知識後,我要設計一些與現實聯繫的探究小題目,發現效果不錯。比如:在講到《農耕時代的商業和城市》這一課,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談談城市化對今天社會的影響"。學生回答的效果超出我的預想。有些同學能夠從積極、消極兩大方面談出城鎮化的影響,而且還以自己家農村親戚進城務工的例子來談利、弊,既生動又有説服力。他的回答給我的啟發是:學生其實很注意觀察生活,而且有自己對生活中出現問題的思考。鼓勵他們發言,把表揚的話時常掛在嘴邊,使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更加願意思考,更加熱愛生活。我對新課改的理解是:不是把問題變難,而是把問題變活。

課後問題的設計基本上是針對基礎知識而進行的。因為學生要真正掌握基礎知識就必須要課後回去看教科書。我認為該識記的內容有必要強化。每堂課結束,我都回佈置他們做書後的自我測評和同步導學。引導他們做題前先看每一課的知能導向,有利於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然後再做題強化基礎知識。在輔導課上,我會及時總結批改作業中發現的學生答題的思路偏差,把正確的思維方法教給他們,把可供參考的答案帶給他們(注意答案不是唯一的)。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係。

首先,我要選那些最適用的,最具有説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典型材料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例如:在講授《新中國的外交》這一課時,為了能激發學生學習外交家的遠見卓識和為國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我在課堂上就引用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是在人民大會堂發表講話的一段話:"美利堅合眾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國家。我們兩國之間存在着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鴻溝雖難以填平,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想方設法在上面架座橋,今天我就是來架橋的!"當我飽含激情把這段話説完後,沒想到學生給予我熱烈的掌聲。他們説外交家真厲害,能一切從國家利益出發來做事情。這次引用給我的啟示就是:不用講解,學生就能從真人真事上領悟國家利益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根本所在。他們還對外交家的演講和口才驚歎不已,達到了情感和知識教育的雙重目的。課後有位同學還專門買了本尼克松的《1999不戰而勝》閲讀後並和我交流。他説都是老師上課引用的話激發他渴望瞭解更多尼克松的外交思想。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我上歷史課之前都會提前兩分鐘進班級,充分利用好預鈴打響到正式上課鈴打響的兩分鐘,讓他們快速思考上節課的基礎知識,上課後馬上提問。我發現兩分鐘如果利用好,學習的效率也會很高。現在,利用課前兩分鐘回顧舊知識在我教的六個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每當正式鈴打響之後,不用我提問,他們都會主動站起來回答。我時常鼓勵他們主動發言要比老師點名字得的學分多。因此,大家都認真準備,積極發言,在我的課堂上回答問題不用舉手,思考好了就直接站起來説。這樣既體現了師生的平等,又有助於我們之間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有的時候回答問題一下站起來幾個人,我就分別給他們每個人機會説,不讓任何同學感到失望和遺憾。受課改專家連建平老師的影響,我在課堂上也常對學生説:"你們回答的問題沒有對錯之分,只要大家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可以成為一家之言!"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探索和嘗試,我的歷史課堂變得更加輕鬆,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

以上方面是我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學案例和經驗方法的總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和困惑,我準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的積累,着手解決,具體成文。我認為最好的教學就是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是既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正像我的一位老師説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傾注自己的愛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課程下,我要學會用智慧和愛心打造自己的風格,不斷思考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是否有風格?我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愛,一切就會做得更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rrl7j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