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典故[優秀14篇]

關於歷史典故[優秀14篇]

關於歷史典故 篇1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關於歷史典故[優秀14篇]

明朝有個叫李汰的主考官,有一次考生私下賄賂他,他斬釘截鐵地説:“這一回由我主持考試,金錢是打不開通路的,你把銀子收起來,回去把心思用在考試上吧。”第二天,他命人懸出一副大匾,上書:“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

反思一些領導幹部違規違紀,甚至走向違法犯罪深淵,都是僥倖心理作祟,總認為做事很隱蔽,手段很高明,不會出問題。(

關於歷史典故 篇2

千叟宴

千叟宴始於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是清宮中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響力比現在的春節團拜會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慣例,每五十年才舉辦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陽春園宴請全國七十歲以上老人兩千四百一十七人。後來雍正、乾隆兩朝也舉辦過類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清朝慶典,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宴會場面之大,實為空前。被邀請的老人約有三千名,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飽學鴻儒,當眾吟詩聯句,即席用柏梁體選百聯句被史官記錄入史。乾隆皇帝還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一一斟酒。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老人,據説已有141歲。當時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做了一個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堪稱絕對。

這場酒局體現出來的皇家氣派自與民間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廚精心製作的免費滿漢全席,所有皇家貢品酒水也都全免。在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們爭先恐後,一邊説着“多虧了朝廷的政策好”,一邊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據説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數。千叟宴這場浩大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關於歷史典故 篇3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説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説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説:"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着,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着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説?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説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説: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關於歷史典故 篇4

1、大約四千多年前,軒轅(即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後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又稱為“炎黃子孫”。

2、堯是黃帝以後比較著名部落聯盟首領,堯去世後,舜建議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諸侯不拜丹朱卻拜舜,推舜為帝。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

3、鯀(gun)的兒子禹採取“開通、疏、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為部落聯盟首領。

4、禹禪讓帝位給伯益,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自此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堯”、“桀驁不馴”都出於此人。

6、“湯”以“網開一面”展示他的仁慈,並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擁戴,後打敗夏桀,滅夏建商;湯又名成湯,是堯舜時期契(qi)的後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開國功臣,也是中國第一位賢臣,歷史上被視為臣道的楷模,後輔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執政,親作《伊訓》、《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從商朝開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紂和夏桀一樣是典型的暴君,歷史上有“桀紂”並稱。紂創造了“炮烙”、“蠆(chai)池”等刑罰,造“鹿台、酒池、肉林”,勞民傷財,草菅人命。

10、姬昌,後人尊稱周文王,實施仁政,有太顛、辛甲大夫、閎(hong)夭、散宜生等賢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輔佐下奠定了滅商的基礎,著有《周易》,將八卦演為64卦,並做卦辭、辭。

11、殷商“讒言進用,忠良遠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裝瘋、微子出走,周武王興兵伐紂,奴隸倒戈,紂王鹿台自焚,奸臣惡來、費忠被斬首,殷商滅亡,周王朝誕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齊、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後有周公輔成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難求妃子(褒姒)笑,烽火連台戲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都鎬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太子即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13、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與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起,在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

14、“管鮑之交”指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子牙之交。

15、“秦晉之好”指秦穆公幫助流亡在秦國的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並將自己的女兒文嬴(ying)嫁給了重耳,成就了“秦晉之好”。

16、鼎是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徵,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於此。

關於歷史典故 篇5

1、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

宋太祖親自出徵,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

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裏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説:“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趙普説:“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讚賞趙普説得好。

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説:“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説:“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説:“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説:“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裏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乾了杯,説:“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説,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説:“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説:“陛下為什麼説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説:“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裏,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着眼淚説:“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説:“我替你們着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閒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説:“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説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過了一段時期,又有一些節度使到京城來朝見。宋太祖在御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説:“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在藩鎮的事務那麼繁忙,還要你們幹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

有個乖巧的節度使馬上接口説:“我本來沒什麼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

也有個節度使不知趣,嘮嘮叼叼地把自己的經歷誇説了一番,説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説:

“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幹什麼?”

第二天,宋太祖把這些節度使的兵權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2、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現在晉朝陳壽寫的《三國志。韋曜傳》裏,“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

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於子孫亮,後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台。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哪知屍骨未寒,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廢太子孫和的兒子,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他是孫休的侄子。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孫皓不知感恩戴德,上台不到3個月就要了這兩個“顧命”的命,因為,他聽説這二位見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後悔立他為君的意思。

其實一點不錯,這孫皓就是一個好酒之徒,經常擺酒設宴,羣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個規矩:每個人以七升為限,不管你會不會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這酒是不是進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須見底的。如果按照現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會喝爆肚皮的。可是陳壽的《三國志》是這麼記載的,這裏照抄無誤。

羣臣中有一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難為他了。就算他的.嘴是個大漏勺,也漏不掉這麼多啊。孫皓是個暴君,説一不二,動輒殺人,但是對韋曜卻格外照顧,看着他喝不動了,就告訴人悄悄給他換上茶,這韋曜是何人?他原來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也就是太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地位相當特殊。而且當時韋曜正奉命寫孫河的回憶錄,孫皓還指望着他在裏面美言自己幾句呢,當然也不想看他一個人喝不下酒攪了大家的興,就偷偷使出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韋曜碰到的是個嗜酒如命,貪圖享受的平庸幼稚糊塗之主。孫皓竟把宴會演變成了"過家家","皓每於會,因酒酣,輒令侍臣嘲虐公卿,以為笑樂。"韋曜認為這樣下去,"外相毀傷,內長尤恨",徹底墮落的孫皓不聽韋曜的勸阻,最終,孫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孫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處死。

這樣一個暴虐的君主,當然不能治好國。280年,吳國為西晉所滅,孫皓也做了俘虜,被遣送到了洛陽,受封的爵位是“歸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樂公”還要低!這個殘暴無能的傢伙苟延殘喘了四年,病故洛陽,時年42歲。

關於歷史典故 篇6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説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着對他開玩笑説:“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關於歷史典故 篇7

誤殺呂伯奢

當年曹操刺殺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並四處張貼告示,到處設下捉拿曹操的羅網,情勢十分險惡。

曹操和救他脱險的陳宮逃到曹操父親的老友呂伯奢家。呂伯奢熱情款待,因家中無酒,便急忙出去買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聽見後面有磨刀聲,頓時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後院,聽裏面説:“綁起來,殺吧!”立即大驚失色,沒等再認真觀察,就決定先下手。於是提劍闖入內宅,見一人殺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殺到廚房,看見一隻豬剛剛被困上司蹄待宰。這才明白是因為誤會而錯殺了真誠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陳宮時又匆匆逃離呂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興沖沖、喜滋滋買酒而歸的老翁呂伯奢碰上了!陳宮滿面愧疚,抬不起頭。曹操卻在兩馬相錯之機,一揮劍,又把慈祥的老翁殺死了!

陳宮大驚:“前面殺人,是由於誤會,現在明知是恩人,卻還要殺害,太不像話了!”

曹操道:“呂伯奢到家,一見被殺之人,必定告官,追殺我們!”

“你這樣做,也太不仁義了!”陳宮道。

曹操冷笑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關於歷史典故 篇8

鼠竊狗盜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載,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農民起義烈火熊熊燃燒。秦二世憂心忡忡,博士官們紛紛建議秦二世迅速派兵鎮壓,只有候補博士叔孫通出於對個人安全的.考慮,假作不以為然地阿諛二世説,陳勝等不過是一小羣“鼠竊狗盜”之徒,根本無足輕重。

後用“鼠竊狗盜”形容那些沒有政治目的,只會小偷小摸的人。亦作“鼠竊狗盜”。《舊唐書·蕭銑傳論》:“自隋朝維絕,宇縣瓜分,小則鼠竊狗偷,大則鯨吞虎據。”

關於歷史典故 篇9

夸父逐日

夸父,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逐日:追趕太陽。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表現了古代人民決心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堅強意志。比喻決心大或自不量力。語出《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為使光明永駐人間,翻山越嶺,跨河涉澤,追趕太陽。也不知走了幾千幾萬裏,他才追到禺谷(今靈寶秦嶺山下),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一團又紅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熱炙烤得口乾舌燥。於是,他就去喝水,喝乾了黃河、渭河的'水,還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澤裏的水。

夸父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渴死了。臨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邊,手杖立刻變成一片桃林。死後,他的屍體化成了一座高山,後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約當今河南靈寶以西、陝西潼關以東地區。商朝靈寶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於今靈寶陽平鎮東南十公里處。現夸父山下有一村莊,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銘:夸父村。

關於歷史典故 篇10

春秋時期的郯子,生性至孝,歷來為人所稱道,被視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曆史上盛傳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説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羣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

《弟子規》中説:“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孝的理念,那麼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

關於歷史典故 篇11

清同治十年,在南洋經商的張弼士參加了法國領事館舉辦的一個酒會。當時,來了不少貴賓,工作人員端來了法蘭西上等葡萄酒。張弼士拿起酒杯,輕輕啜了一小口,細細品味,香甜爽口,一股綿綿的習習酒香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貴賓們端着酒杯,都久久不願放下。

法國領事見狀,説出了一段有趣的往事。

那是咸豐年間,他隨英法聯軍進駐煙台,因無葡萄酒相伴,感覺分外枯燥無味。這時,有人來報告説,在附近的山中,發現了大片大片的野生葡萄林。士兵們歡呼雀躍,他們採回野生葡萄,並用自制的`小型制酒機來榨汁釀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用野生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別有風味,令人陶醉。

法國領事講這則逸事時,現場不少人聽後只是笑笑而已。然而,張弼士卻將法國領事的話牢牢記在心中,並且,一個宏大的構想逐漸清晰起來。張弼士來到煙台經過周密的考察和籌備後,張裕葡萄酒釀造公司便在煙台橫空出世了。

如今,張裕葡萄酒的營業額已經高達數十億元,名列中國葡萄酒業的榜首。煙台也被國際葡萄酒局列為中國唯一一座國際葡萄酒城。

有時,別人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就會藴含着巨大商機。如果,當時張弼士聽後只是把它當成一句玩笑話並哈哈一笑,那麼,我們今天就很難在煙台看到張裕葡萄酒的輝煌了。

關於歷史典故 篇12

1、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羣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歎息、沉淪,而是鋭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2、有一次上課時,蘇格拉底佈置了一道作業,讓他的弟子們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過一個星期後,他問有多少人現在還堅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堅持做了。一個月後,他又問了,現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後,他再問了,現在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了,那個人就是柏拉圖。

3、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其間不 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 被人們授與“發明大王”的美稱。

4、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趁老師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説:“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説: “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憤讀書,終於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並被稱為“詩仙”。

5、梵高的執着的繪畫夢想,雖然很遺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沒有受到是人的欣賞,但在那種世人漠視、窮困潦倒的環境下,仍堅持着自己的夢想,畫自己想畫的畫,這也着實非常人所能的。

6、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裏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牀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着事物,僅僅憑着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7、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管颳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 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資料。這樣,他才在《大衞·科波菲 爾》中寫下精彩的人物對話描寫,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從而成為英國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學事業上的巨大成功。

8、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家境貧寒,沒有文憑、沒有導師,地處窮鄉僻壤,但他卻成功了。他靠的是什麼?正是鍥而不捨這一精神!他卧牀三月翻書不止就可以作證。

9、松下剛剛陷入事業的困境,這天他無助地走在路上。一對姐弟的談話,引起了他的注意。 姐姐正在燙衣服,弟弟想讀書,卻無法開燈,因為那時插頭只有一個。 “你能不能快一點開燈,讓我怎麼看書呀?”“好了,好了,就快了。”“老是説好了,都過了30分鐘了。”松下突然想:只有一根電線,的確太不方便了,何不想個可以兩用的插頭呢?他認真地研究這個問題,不久,就想出了兩用插頭的構造。試用品問世後,很快就賣光了,訂貨的人越來越多,簡直供不應求,松下的事業也從此走上軌道,利潤大增。 遭遇任何問題,都是激發創意的好機會。

10、30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他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寫了3個字:不要怕。然後抬起頭來,望着年輕人説:“孩子,人生的祕訣只有6個字,今天先告訴你3個,供你半生受用。’”30年後,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歸程漫漫,到了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他到了族長家裏,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封對他説:“這是老先生留給你的,他説有一天你會再來。”還鄉的遊子這才想起來,30年前他在這裏聽到人生的一半祕密,拆開信封,裏面赫然又是3個大字:不要悔。 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後不要悔,這是經驗的提煉,智慧的`濃縮。

11、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化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閲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於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

12、亞歷山大大帝在遠征波斯之前,將他所有的財產分給了臣下。其中一個叫皮爾底加斯的大臣非常驚奇。問道:“陛下,那你帶什麼起程呢?”“希望,我只帶這一種財寶。”亞歷山大回答説。聽到這個回答,皮爾底加斯説:“那麼請讓我們也來分享它吧。”於是,他謝絕了分配給他的財產。 希望是創造人生的路標,在任何時候都別放棄它。

13、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意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説:“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關於歷史典故 篇13

生活中,我們常常打敗別人,卻很難戰勝自己,也就是説,自己的那顆心像一匹脱韁的野馬,去了不該去、不能去的草原。心丟了,“我”也就不復存在了,成了形同虛設的行屍走肉。

那麼,該怎樣讓自己擁有一顆積極、進取、樂觀的心呢?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為心靈設置一個節制的.閘。有了它,慾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夠被擋在心門之外,人才會變得寧靜。只有心靜了,我們才能有正確的想法和願望,才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沒有節制,心往往盛了不該盛的東西,比如忌妒、貪婪、仇恨等,而這些正是噩運的種子。秦國的太醫李醯自知醫術不如扁鵲,於是派人殺了他。可是到現在,天下談論診脈的人還是遵從扁鵲的理論和實踐。其實忌妒之心人人都有,如果李醯能化忌妒為動力,發憤提高自己,那麼他就有可能迎頭趕上甚至超過別人,從而真正地改變命運。

沒有節制,常常丟了自己。晉獻公想向虞國借路去討伐虢國,荀息建議晉獻公用最好的寶玉和良馬賄賂虞國君主,向他要求借路。晉獻公説:“假如他接受我的禮物又不借路,怎麼辦?”荀息説:“他不借路,必不敢接受我們的禮物。”晉獻公説:“好吧。”就讓荀息帶着兩樣寶貝去賄賂虞公,向他借路。虞公見良馬和寶玉如此大禮,大喜之餘,就打算答應借路。宮之奇勸諫説:“不能答應。虞有虢,好比車兩邊有護木,護木依靠車子,車子也依靠護木,虞虢兩國的地理形勢正是這樣。假如借路給他們,那麼虢國早上滅亡,虞國晚上就要跟着滅亡了……”虞公不聽,堅持借路給晉國。荀息討伐虢國取得了勝利,三年後又發兵打敗了虞國……可見,虞公心裏沒有設置節制這個閘,因此丟了自己和江山。

淺水大魚不遊,淺土大木不長。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節制,就離不開很高的修養、淵博的知識、良好的習慣,只有具備這些條件,我們才能很好地為心靈設置這個閘,讓它擋住慾望、貪念、醜陋、邪惡……讓心靈裝滿人間真情,裝滿人間美好。

關於歷史典故 篇14

廉頗負荊請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佔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澠音miǎn)去會見。趙惠文王開始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去。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

趙惠文王決定硬着頭皮去冒一趟險。他叫藺相如隨同他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

為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將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

到了預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並且舉行了宴會,高興地喝酒談天。

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着醉意對趙惠文王説:“聽説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給大夥兒湊個熱鬧。”説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趙惠文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一個曲兒。

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並且念着説:“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氣得臉都發紫了。正在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缶(音fǒu,一種瓦器,可以打擊配樂),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説:“趙王聽説秦王挺會秦國的樂器。我這裏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昭襄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

藺相如的眼睛射出憤怒的光,説:“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內,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見藺相如這股勢頭,十分吃驚,只好拿起擊棒在缶上胡亂敲了幾下。

藺相如回過頭來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件事記下來,説:“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給趙王擊缶。”

秦國的大臣見藺相如竟敢這樣傷秦王的體面,很不服氣。

有人站起來説:“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給秦王上壽。”

藺相如也站起來説:“請秦王把咸陽城割讓給趙國,為趙王上壽。”

秦昭襄王眼看這個局面十分緊張。他事先已探知趙國派大軍駐紮在臨近地方,真的動起武來,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國大臣,説:“今天是兩國君王歡會的日子,諸位不必多説。”

這樣,兩國澠池之會總算圓滿而散。

藺相如兩次出使,保全趙國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信任藺相如,拜他為上聊,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説:“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藺相如,總要給他個顏色看看。”

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帶着門客坐車出門,正是冤家路窄,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叫趕車的退到小巷裏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這件事可把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他們責怪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

藺相如對他們説:“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勢力大?”

他們説:“當然是秦王勢力大。”

藺相如説:“對呀!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為了保衞趙國,我就敢當面責備他。怎麼我見了廉將軍倒反怕了呢。因為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就為了這個,我寧願容讓點兒。”

有人把這件事傳給廉頗聽,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他就裸着上身,揹着荊條,跑到藺相如的家裏去請罪。他見了藺相如説:“我是個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哪兒知道您竟這麼容讓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請您責打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説:“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個人都激動得流了眼淚。打這以後,兩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vw7j3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