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典故合集14篇

關於歷史典故合集14篇

關於歷史典故 篇1

事例內容

關於歷史典故合集14篇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慾,存天理”的學説進行了質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説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於懷疑和批判傳統的經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一章》,老師説:“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麼説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麼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註釋裏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麼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麼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麼遠,那朱熹怎麼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關於歷史典故 篇2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後殿,閒聊幾句後拿出一首詩對他説:“聽説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説:“這詩不通!明月怎麼會上竿叫,黃犬怎麼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麼,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説:“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説:“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於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聖命難違,只好帶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鬥豔,便隨手摺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伕:“這是什麼蟲子?”

轎伕一瞧,笑着説:“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鑽。”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説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着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悦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麼鳥在叫?”店主回答説:“這是明月鳥,這隻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裏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麼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後,辭官回鄉,他特別後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説:“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關於歷史典故 篇3

墨絰從戎

亦作墨縗從戎。絰(déī),古代喪服中圍在頭上和腰間的散麻繩。意指在守喪期間從軍作戰。語本《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晉人杜預注:“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以凶服從戎。”

秦晉崤之戰發生於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戰役經過已如前載。戰前對於秦、晉、鄭、周王室來説,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繼齊桓公稱霸諸侯的晉文公重耳卒,誰接替晉文公成為諸侯霸主,秦穆公的戰略通過襲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晉襄公新繼位,能不能繼續高擎晉文公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過崤之戰給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敵不可縱”“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關於歷史典故 篇4

一、“六尺巷”

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毛主席在建國後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説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後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二、 “絕纓盡歡”

楚莊王賜羣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矣,趣火來上,視絕纓者。”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羣臣百有餘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歡而罷。居二年,晉與楚戰,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甲首,卻敵,卒得勝之。莊王怪而問曰:“寡人德薄,又未嘗異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對曰:“臣當死,往者醉失禮,王隱忍不暴而誅也。臣終不敢以廕庇之德而不顯報王也。常願肝腦塗地,用頸血湔敵久矣。臣乃夜絕纓者也。”(《韓詩外傳》亦載)

楚莊王寬容臣下酒後失禮,並巧妙地為失禮者遮醜,暗地施德於臣,因而取得了失禮者的忠心,換來了以死相報的忠臣。故劉向在這則故事後議論道:“賢王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如此則名號業矣,國土得矣。”

楚莊王明明可以知道誰是那個非禮的大臣,但卻故意想法放過了他,裝作不知道這事。結果得到那人出生入死的報答。這就是明知故昧所見的奇效。它既是一種處世策略,又是一種領導藝術。

對一般人來説,生活在紛繁複雜、人際關係險惡的社會之中,明哲保身不過是一種避免禍害的態度,明知故昧也不失為一種少惹是非的策略。

三、“宰相肚裏能撐船”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人,太平興國二年擢進士第一。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未幾,擢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蒙正陽為不聞而過之。同列不能平,詰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為愈也。”時皆服其量。(《宋史·呂蒙正傳》)

這則説明:別説是一般百姓,就是那三度為宰相,以敢説敢言著稱的呂蒙正,當初入朝參政時,曾有人不滿而發出譏諷,呂蒙正也明知故昧,裝作沒聽見。有人想為他追查那譏諷的人,呂蒙正卻阻止説:“不必了,如果知道了他是誰,必然會終生記在心頭,對雙方都不好,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 這就是“宰相肚裏能撐船”,大人有大量。作為領導藝術,明知故昧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非原則問題,能夠放過去的就放過去。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人官》)也就是這個意思。

四、“丙吉碎玉”

西漢時期,丙吉在做相國的.時候,他有一個馬伕很好喝酒,又一次在送丙吉上朝的時候,馬伕忍不住嘔吐,把污穢吐在了丙吉的車駕上。他的管家很生氣,就跟丙吉説了,想要把馬伕給辭掉。丙吉説:他只不過是吐了丞相的車嘛,有什麼大不了的。如果你把他趕走,那要他以後到哪裏去謀生呢?你就認了吧。這個馬伕就因此留了下來。

宋朝有個著名的開國元勛叫曹彬,他曾被封為王。在戰爭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件價值連城的美玉,每天都要玩賞很長時間。又一次,他大宴賓客的時候,想要向客人炫耀一下這塊美玉。於是就讓屬下去拿這塊玉,所有的客人也都伸長了脖子,想要一睹這塊美玉的風采。當這名屬下正拿着這塊玉走進殿堂的時候,不小心搬到了門檻,摔倒了,把玉也打得粉碎。眾人都大驚失色,那名屬下非常惶恐,都害怕曹彬發怒。沒想到曹彬只是笑笑説:它註定這個時候毀掉,誰也攔不住。你也不必害怕。就讓那名屬下出去了。

關於歷史典故 篇5

事例內容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於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説:“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説:“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兑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説:“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吞併六國,一統華夏。

關於歷史典故 篇6

1、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羣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歎息、沉淪,而是鋭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2、有一次上課時,蘇格拉底佈置了一道作業,讓他的弟子們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過一個星期後,他問有多少人現在還堅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堅持做了。一個月後,他又問了,現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後,他再問了,現在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了,那個人就是柏拉圖。

3、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其間不 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 被人們授與“發明大王”的美稱。

4、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趁老師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説:“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説: “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憤讀書,終於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並被稱為“詩仙”。

5、梵高的執着的繪畫夢想,雖然很遺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沒有受到是人的欣賞,但在那種世人漠視、窮困潦倒的環境下,仍堅持着自己的夢想,畫自己想畫的畫,這也着實非常人所能的。

6、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裏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牀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着事物,僅僅憑着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7、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管颳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 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資料。這樣,他才在《大衞·科波菲 爾》中寫下精彩的人物對話描寫,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從而成為英國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學事業上的巨大成功。

8、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家境貧寒,沒有文憑、沒有導師,地處窮鄉僻壤,但他卻成功了。他靠的是什麼?正是鍥而不捨這一精神!他卧牀三月翻書不止就可以作證。

9、松下剛剛陷入事業的困境,這天他無助地走在路上。一對姐弟的談話,引起了他的注意。 姐姐正在燙衣服,弟弟想讀書,卻無法開燈,因為那時插頭只有一個。 “你能不能快一點開燈,讓我怎麼看書呀?”“好了,好了,就快了。”“老是説好了,都過了30分鐘了。”松下突然想:只有一根電線,的確太不方便了,何不想個可以兩用的插頭呢?他認真地研究這個問題,不久,就想出了兩用插頭的構造。試用品問世後,很快就賣光了,訂貨的人越來越多,簡直供不應求,松下的事業也從此走上軌道,利潤大增。 遭遇任何問題,都是激發創意的好機會。

10、30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他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寫了3個字:不要怕。然後抬起頭來,望着年輕人説:“孩子,人生的祕訣只有6個字,今天先告訴你3個,供你半生受用。’”30年後,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歸程漫漫,到了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他到了族長家裏,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封對他説:“這是老先生留給你的,他説有一天你會再來。”還鄉的'遊子這才想起來,30年前他在這裏聽到人生的一半祕密,拆開信封,裏面赫然又是3個大字:不要悔。 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後不要悔,這是經驗的提煉,智慧的濃縮。

11、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化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閲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於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

12、亞歷山大大帝在遠征波斯之前,將他所有的財產分給了臣下。其中一個叫皮爾底加斯的大臣非常驚奇。問道:“陛下,那你帶什麼起程呢?”“希望,我只帶這一種財寶。”亞歷山大回答説。聽到這個回答,皮爾底加斯説:“那麼請讓我們也來分享它吧。”於是,他謝絕了分配給他的財產。 希望是創造人生的路標,在任何時候都別放棄它。

13、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意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説:“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關於歷史典故 篇7

公元1853年的陽春三月,太平天國起義軍攻克南京。天王洪秀全滿足於半壁江山到手,開始關門當太平天子,全心投入到金碧輝煌的“小天堂”的營造中。

洪秀全從四十一歲進南京,到1864年6月52歲時自殺,十一年中從未邁出過京城一步。只有一次坐六十四人抬的大轎出宮,去探視生病的東王楊秀清。

那時他正值壯年,卻既不指揮殺敵,也不過問朝政,搞得老對頭曾國藩也莫名其妙:他在幹什麼呢?一句話,在他的太陽城金龍殿坐享榮華,在後宮與他的“嬪妃娘娘”們飲酒作樂去了。

鄉村塾師出身的洪秀全,雖説不上有啥出眾的文韜武略,卻擅長“數字化”管理,尤其表現在他對後宮妃嬪的約束上。

洪秀全是個一夫多妻主義者,而且規定多妻制是太平天國高級文武官員的特權:“大員妻不止,無職之人,只娶一妻”。

金田起義後洪秀全即選美納妃十五人。一年後至廣西永安,“有三十六個女人”。

進南京後,每做生日,部下蒙得恩就要為他獻上美女六人;每年春暖花開之際,蒙得恩還要在天京十三道城門口為洪秀全選美女;後來乾脆明文規定:“所有少婦美女俱備天王選用。”

公元1861年太平軍進取蘇浙的`時候,洪秀全又從李秀成選送到京城的三千名美女中挑出一百八十人收入天王府。天王府宮中有橫直均八尺的大雕花牀,幹什麼用的,不言而喻。

洪秀全一共擁有多少個女人,恐怕永遠難以準確統計。據一本叫做《江南春夢筆記》的書説,天王府連太監也不設,妃嬪加上服役的女官,總計有二千三百多名美女,陪侍洪秀全一個男人。

公元1864年京城淪陷,其子洪天在被俘後的口供中説:“我現年十六歲,老天王是我父親。我八十八個母后,我是第二個賴氏所生,我九歲時就給我娶了四個妻子。”

天王洪秀全的八十八個后妃,已超過了歷代帝王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數了。當時愛好聲色犬馬的咸豐也只有十八個妃嬪,相比之下遜色多了。

這八十八個后妃,一律沒有封號,統稱為妻。因妻妾太多,洪秀全自己連姓名都記不住,怎麼傳喚享用呢?洪秀全來了個古今中外後宮史無前例的創舉,數字化依次編號,於是就有了第25妻、第73妻等曠古未聞的名目。

至於上千個如花似玉的宮女,更是比妻妾還要等而下之的備用享樂工具,所以連個數字編號都攤不上。

洪秀全不理朝政,把精力放在了管理後宮上。他制定了許多奇怪的“數字化”清規戒律,使後宮女人終日生活在非人的苛政之下,動輒得咎,比牛馬都不如。

在攻克南京前十七天,天王在蕪湖江面的龍舟上突然頒發了一道嚴分男女界限的詔令:“女理內事,外事非宜所聞。”並且,用四個“斬不赦”限制身邊婦女與外界聯繫。

天王雖對朝政不發令旨,卻平均三四天寫一首詩管教美人。

公元1857年太平天國刊印頒行的經典官書之一《天父詩》,收選了五百首天王大作,其中四百七十六首是洪秀全進入南京初期三年中寫給后妃的夫權獨白,實際上就是苛刻的數字化教條,叫妻妾宮女們背誦。

如在詩17、詩18中。他訂了個數字化的“十該打”條規:

服事不虔誠一該打。硬頸不聽教二該打。

起眼看丈夫三該打。問王不虔誠四該打。

躁氣不純靜五該打。講話極大聲六該打。

有喚不應聲七該打。面情不喜歡八該打。

眼左望右九該打。講話不悠然十該打。

洪秀全還不厭其煩地進行説教,要求妃嬪們從細節抓起,侍候好他這位宮中“太陽”。如詩197:“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點罪萬千。”

詩237:“看主單準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

詩294:“因何當睡又不睡,因何不當睡又睡。因何不顧主顧睡,因何到今還敢睡。”

在這些“天父詩”裏,哪裏還有洪秀全在初創拜上帝教時所倡導的“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羣”的平等思想?而且看畢天王的這些“詩歌創作”,人們就會明白他為什麼四次參加科舉都考不上!

洪秀全在美女羣中享受了十一年的帝王生活,終於在湘軍的隆隆炮聲中,不得不拋下他的後宮粉黛魂歸天外。一個掌握了天朝大權的鄉村塾師,所編列的數字化後宮,真實地反映了洪秀全的荒淫無恥和極端腐敗。

關於歷史典故 篇8

貴妃醉酒歷來被公推為中國傳統四大美人圖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楊貴妃美中見醉,醉中見美,與太監宮女們演了一出好戲。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選。

卻説這天傍晚,皇宮院內涼風習習,皓月當空。唐玄宗與楊貴妃本來相約在百花亭品酒賞花,屆時玄宗卻沒有赴約,而是移駕到西宮與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雖然景色撩人慾醉,楊貴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悶悶獨飲,喝了一會不覺沉醉,邊飲邊舞,嘴裏唸叨着“李二郎你枉為人君,説話不算數……” 萬般春情,此時竟難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腸,立時便醉。一時春情萌動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對高力士等一干太監宮女,楊貴妃頻頻作出種種求歡猥褻狀,倦極才怏怏回宮。

《貴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戲。據説《貴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崑曲。原曲目中楊貴妃大醉後自賞懷春,輕解羅衣,春光乍瀉。當然高力士們不解這種風情,倒也無傷大雅。後來梅蘭芳同志親自出手,以霹靂手段對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處理”,所有少兒不宜內容統統被切掉了。於是,《貴妃醉酒》也就從當初的.**變成了今日8歲以上孩童也可觀賞的正劇。

關於歷史典故 篇9

戰國齊湣王時,燕、秦等國聯合攻齊,燕將樂毅領兵侵入齊都臨淄,齊湣王逃亡衞國。楚國派大將淖齒率領軍隊前去援助齊國,其實楚國並非真心救齊,淖齒殺死了齊湣王,和燕國分佔齊國領土和寶器。直到田單大破燕軍,才收復了齊國的失地。

齊王的宗族王孫賈,十五歲就被召進宮當齊王的侍臣。他母親很愛他,每當他入朝,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地倚在門外等他。

齊湣王外逃時,王孫賈沒有跟在身邊,後來想要去尋找的時候,卻失去了齊王的消息,於是便回家了。王孫賈的'母親見兒子回來了,便問他:“燕兵來了,你為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回答説:“我不知道大王在什麼地方。”

母親聽了很生氣地説:“平時你早上出去,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見回來,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歲起就跟在大王身邊,身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裏了,那你還回家幹什麼!”王孫賈聽了,很慚愧,連忙去尋找齊湣王,多方打聽下落。當得知齊湣王已經被害時,立即號召百姓,宣誓起義,當場就有四百人響應。

關於歷史典故 篇10

王維是哪個朝代的

王維的出生日期存在爭議,有人説是699年,也有人説是701年,而他的離世時間是761年。所以,王維所處的朝代是可以確定的,他是唐朝的人。

699年是聖歷二年,而701年是武則天大足元年或長安元年,所以無論他的出生日期是其中的哪一年,他都出生於武則天執政時期。而武則天是李治的皇后,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

761年是唐肅宗李亨執政時期,而唐肅宗是唐朝的皇帝,唐玄宗的繼位者。所以,從王維出生,到王維死亡,他所處的年代都是唐朝時期。

王維經歷了開元盛世的景象,也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元氣大傷。安史之亂後,唐朝逐漸開始衰落,政局不穩。也正是政局的動盪,使原本壯志凌雲的王維漸漸變得心灰意冷了。消沉以後的王維,開始過着半隱的生活,他將名利看得很淡,悠閒自然地過着自己的生活。在隱居期間,他寫下了不少的詩作,其中不少詩句都體現了他淡薄的心態。

王維出生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卒於李亨執政時期。所以,王維是唐代的人,而他的詩在唐代的詩壇中有着十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力。

王維和太平公主

王維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有傳言他中狀元是走了太平公主的後門。王維與貴族交好。 一天,一位王爺看到王維很煩惱,於是上前詢問以示關心。在知道他是在擔心科舉考試的事後,便拍着胸脯告訴王維這件事他可以幫忙。

這個王爺是太平的侄子 ,他讓王維準備幾首詩,並帶着他去了公主府。對於這位公主,王維是有所而聞的。王爺把他介紹給了太平,太平表示她很欣賞王維的詩才。王維明白這個公主是看上自己了。可王維畢竟是流傳千古的'大詩人,如果沒有點節操,他也就不會被後世推崇了。王維不想靠色相取得官職 ,便想要告辭了。但好色的公主哪裏會放過這樣一塊美玉。她腦子一轉,要換一種方式拿下他。他不是喜歡做詩嗎,好,就用詩打動你。公主給王維講了個故事, 一個貴族子弟搶了一個美貌的燒餅店老闆娘,可她終日不開口説話,那位貴公子就把她的燒餅老公叫來,她一見到她老公,就不説話,開始哭,場面非常動人。公主讓王維以這個故事為主題賦詩一首。王維不慌不忙寫了五言絕句,並對太平講訴了楚國息夫人與這個老闆娘同樣的遭遇。聰明的太平聽出了弦外之音,問王維是否有舊情,王維大大方方地承認了。公主還是不死心,給王維看畫在名貴紙張上的宮圖,可王維仍然不為所動。公主對於崇高的王維漸漸開始欣賞起來,可恨自己怎麼不早點遇到這樣的人物。

後來,太平見王維意志堅決,實在打動不了他,又不想逼迫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就放他離開了。

關於歷史典故 篇11

春秋時期的郯子,生性至孝,歷來為人所稱道,被視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曆史上盛傳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説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羣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

《弟子規》中説:“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孝的理念,那麼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

關於歷史典故 篇12

應避“瓜田李下”之嫌

北齊時期有個官員叫袁聿修,少年老成,性格沉穩,很有見識。後來他升任博陵太守,有一次外出考察工作,路過山東兗州。時任兗州刺史的邢邵是他的老朋友,便準備贈送袁聿修一匹當地產的.白緞。袁聿修得悉後,很是為難,於是便先一步離開了兗州。

部屬問他緣由,他説,應避“瓜田李下”之嫌。兗州乃盛產綢緞之鄉,人家把東西早準備好了,咱們還是走開的為好。正是由於袁聿修為官清廉自守,他不但政績突出享有聲望,還贏得了一個“清郎”的雅號,受到後人的廣泛讚譽。

關於歷史典故 篇13

某喜讀雜文,曾經看一篇雜文寫道一市委書記喜好書法,經常有經商者求字,並送潤筆若干,一時間滿城皆是X體書法(這個X當然是書記大姓)後來書記事發,鉅額財產來源剖析,光潤筆就收了一千多萬,其中還不乏美刀,這筆錢若是折算古代貨幣,恐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獨創一派書法的顏真卿,柳公權也自歎不如。

潤筆這個典故出自二十四史的《隋書》,這是《鄭譯列傳》裏的一段玩笑話,鄭譯曾為朝廷重臣,後來被劾疏於職守,不孝母親而遭貶官。但是不久隋文帝重新起復鄭譯,“上顧謂侍臣曰:‘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念此,何日忘之!’譯因奉觥上壽。”鄭譯畢竟是個人才,又是開國將相,所以文帝下詔讓他參與制定律令給予沛國公爵位,任上柱國,説完上面那段話後當即命令內史令李德林作詔書。這個時候和鄭譯一起跟着皇上打天下的丞相高穎就開起了老朋友的玩笑:“老鄭,筆幹了哎,這詔書寫不了啊。”“譯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這鄭譯假裝一本正經的把玩笑話接了下來,產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所以把心情本來就不錯的皇帝也逗樂了,你看人家這官當的,一頭討好皇帝,一頭在五千年曆史上留下一道筆墨,後來人一提起潤筆,大多一下就想到了這位1400多年前的幽默大師了。

其實稿費這個東西並非鄭譯獨創,包括高穎調侃的筆幹,其實也是古代文人不好意思開口討取稿費的旁敲側擊。經鄭譯這麼一説,文人討取潤筆就稍微理直氣壯了。

最正當討取潤筆的理由是幫人寫墓碑,中國人信奉人死為大,而這人死後的墓誌銘,就是重中之重,不僅顯示死者的身份,也與生者混的怎麼樣有關。古代大家族,高官一般都是請名士或者書法名家來寫墓誌銘,故而不少中國古代書法家的書法都是通過墓誌流傳下來,可謂是墓誌銘對中國文化的一大意外貢獻吧。

柳公權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請他寫墓誌銘的人就很多,潤筆費用也高的嚇人。柳老頭倒是不很在乎錢,就圖寫了個樂,後來這潤筆越來越多,家人監守自盜柳公權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乃至他把寫墓誌賺來的銀器放在一個櫃子裏,過一段時間銀器消失了,他叫管家來問怎麼回事,管家還理直氣壯的説真怪事啊,柳公權笑笑説:“是啊,大概這些銀器都昇仙了吧。”

還有一位寫墓誌收潤筆很有名,那就是韓愈,連他的弟子都嫌老師給別人寫墓誌寫的太多了。為什麼呢,因為幫人寫墓誌,尤其是收了潤筆的,就不能寫的太實在,多半是隻講優點有大的缺點實在不能不談的一筆帶過,象著名的鮮于仲通神道碑就是這樣的情況。韓愈的弟子就譏諷韓愈寫的都是阿諛奉承的“諛墓”,但是老韓一生寫的`最優秀的墓誌銘,可是沒收錢的,那是為老朋友寫下的《柳子厚墓誌銘》,韓愈,柳宗元一生相交,讀了這份墓誌銘,那份盡在不言中的友情與哀傷不知不覺的就把人往那個時代扯,也許生活在古代的中國人遠比我們更重情義,更懂生活。

開頭説的那位書記,大家知道生活中是有原形的,他的潤筆不是因為道德文章或者書法超過了古代的某位大家,而是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已經足夠我們整個民族唾棄了。

青州從事與平原督郵

這事啊,發生在三國的時候。

下面有看官説了:“哦,知道了,這是要説張翼德怒鞭督郵的事。”

這位卻錯了,首先怒鞭督郵的是劉備,其次我們這裏説的是酒而不是人。

《世説新語》是本好書,可謂魏晉笑話大全,裏面記載曹操為了節約糧食,曾明令禁酒,恆温手下有一名書記官善飲,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善飲,只要酒一入口,就能知道是好酒壞酒,但是喝酒明説出去可是要殺頭的,於是他就賣弄個關子,好酒稱之為青州從事,壞酒則為平原督郵。

這是為什麼呢?説來很有意思,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通“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後,酒氣芳香可以一直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通“膈”,大約就是盲腸一帶,意思是説壞酒喝下去,酒就全奔膈部去了。

曾經和一朋友逛民俗村,見一仿古酒肆,內書一聯,“盡是青州從事哪有平原督郵”某大喜,不待朋友看水牌就大叫一聲:“小二,拿酒來”上的是桂花米酒,果然芬芳醇厚。

古人其實很善於用身體部分打比方的做借喻的,這裏有件比較近的事,大家回去問問家裏的老人興許還知道,説兩三百年前康熙朝的時候吧,康熙到自己的重臣明珠家裏去做客。明珠人稱明中堂,本是落魄旗人,和康熙是患難之交,位極人臣,不過呢明珠這學問可就不咋的,雖然也是進士出身,但是他這個進士水分相當大,首先他這個是相當於一科補考的進士,其次當時主流的漢族文人都拒絕滿清的科考,所以明珠呢也就是個工農兵大學生的水平吧,可是明珠畢竟做到了一品大員,也就好附庸個風雅,自己學着寫幾首詩,還讓府裏的師爺幫忙點評一下。這天師爺出去玩,恰巧師爺給明珠詩句留下的評語就被康熙看見了,這評語是兩句:“似在杜下,又在息上。”康熙文武全才,學究天人一看這兩句就犯了嘀咕了:“似乎在杜甫之下?哎呀那我這明中堂這詩可不會太差,可是這息上是什麼意思呢?有姓息的著名詩人嗎?我怎麼就不知道呢”這個時候旁邊近侍的帶刀侍衞大老粗一個什麼也不懂,也跟着皇帝嚼開了:“皇上?這?肚子以下,膝蓋以上……那不就是嗎”…………………………………………………………………………

呵呵,寫了兩段酒,不小心把酒蟲勾了上來,隨便寫段不入流的笑話壓壓癮,這裏再向大家推薦一首五言絕句,短小精緻,回味無窮,酒香四溢,與天下好酒者共品: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哎,收筆時又是一聲長歎,真羨慕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活的如此瀟灑,一不小心,名字就寫入了中國的典籍,刻印在了一民族的心裏流傳千年萬年,劉十九,你一定是一個好酒客,某十分願意與你共飲一杯,順便聊聊白居易邀你喝酒時寫下的《問劉十九》

關於歷史典故 篇14

清同治十年,在南洋經商的張弼士參加了法國領事館舉辦的一個酒會。當時,來了不少貴賓,工作人員端來了法蘭西上等葡萄酒。張弼士拿起酒杯,輕輕啜了一小口,細細品味,香甜爽口,一股綿綿的習習酒香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貴賓們端着酒杯,都久久不願放下。

法國領事見狀,説出了一段有趣的往事。

那是咸豐年間,他隨英法聯軍進駐煙台,因無葡萄酒相伴,感覺分外枯燥無味。這時,有人來報告説,在附近的山中,發現了大片大片的野生葡萄林。士兵們歡呼雀躍,他們採回野生葡萄,並用自制的小型制酒機來榨汁釀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用野生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別有風味,令人陶醉。

法國領事講這則逸事時,現場不少人聽後只是笑笑而已。然而,張弼士卻將法國領事的.話牢牢記在心中,並且,一個宏大的構想逐漸清晰起來。張弼士來到煙台經過周密的考察和籌備後,張裕葡萄酒釀造公司便在煙台橫空出世了。

如今,張裕葡萄酒的營業額已經高達數十億元,名列中國葡萄酒業的榜首。煙台也被國際葡萄酒局列為中國唯一一座國際葡萄酒城。

有時,別人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就會藴含着巨大商機。如果,當時張弼士聽後只是把它當成一句玩笑話並哈哈一笑,那麼,我們今天就很難在煙台看到張裕葡萄酒的輝煌了。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jjep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