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典故(集合14篇)

關於歷史典故(集合14篇)

關於歷史典故 篇1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説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關於歷史典故(集合14篇)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於世的精神。

與薛丁山的相知相識

隋末唐初,唐王李淵奪取隋朝政權,建立了唐朝。由於治理有方,國力強盛,聲望很高,西域各地紛紛遣使到中原與大唐修好,伊吾城主石萬年舉七城首先歸附大唐。但自持強大的突劂勢力不甘衰敗,常常出兵侵撓唐王朝控制的西州和伊州,還挾制焉耆王,挑動高昌王和伊州城主與大唐為敵,甚至阻斷交通,劫掠各國使臣。

當時,鎮守河西鎖陽城的大唐名將薜仁貴,智勇雙全,頓食鬥米,膂力過人,單臂可以扶起被狂風颳倒的營帳旗杆,在唐初是東征西戰中一位勇猛強悍的老將。

為阻止突厥侵撓,唐王朝遣守邊將軍薜仁貴發兵西征,當大軍開赴東天山腳下,與突厥兵馬對陣準備廝殺時,只見薜仁貴身披戰袍,手持方天畫戟,英姿勃發,氣度非凡,為了邊陣的安定,為了絲路暢通,大唐的統一,他在短兵相交之刻,向敵陣張弓連發三箭,射中敵陣大小頭目三人。這在敵軍陣營中立即引起一片驚慌。敵陣首領深感薜仁貴久經沙場,武功高強,非等閒之輩,自知絕不是對手,便立即下馬請降議和,使即將血染東天山的一場惡仗才沒有重演。這就是“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凱歌入漢關”這一美傳的由來。

當薜仁貴回師白虎關(在今安西與柳園之間)休整時,傳説前來支援薜仁貴之子薜丁山誤以為營帳內突然顯現白虎星下凡,慌亂中張弓就射,竟然把薜仁貴當白虎星射殺身亡,這個帶有神化色彩的故事雖然不足為信,但薜仁貴三箭定天山的美言卻千百年來廣泛流傳在民間。

樊梨花是參與唐王朝西征中的一員女將。據傳樊梨花原本是唐朝蕃邦一個山寨的首領,並不依附唐軍,只因為西突厥不斷東侵騷撓,具有愛國熱情的樊梨花在唐將程咬金的勸説和邀請下,才毅然起兵西征。在她轉戰天山南北過程中,配合唐軍確實打了不少勝仗,表現非常英勇,不僅為唐軍弘揚了軍威,也為後人留下了不少生動感人的傳説,像在東天山煥彩溝點將換裝的故事,在鳴沙山同敵人遭遇,欲血奮戰,最後流傳下來的沙山藏營典故等……如今,你若沿哈巴公路老路前往山北,在走進南山口不遠,便可看到一個叫煥彩溝的地方,這裏有一塊巨大的漢碑,就曾是唐代樊梨花行軍途中休整的地方。因為從這裏越往山裏走,天氣會越涼,若回頭往山外走,天氣則會越熱,所以樊梨花才傳令人馬在此停留,進行了點將換裝,併為死難將士在這裏準備了棺木。當時人們見此情景,便給此處留名叫棺材溝。延用到清代,一次寧遠大將軍嶽鍾琪路過這裏,聽説這條溝叫棺材溝,覺得很不好聽,也不吉祥,便下令更改為今日的'名子叫煥彩溝。

沙山藏營則是説樊犁花在西征中,先派一營女兵探路,在走進草原柳條河邊的沙山子時,沒想到突然同埋伏在沙山附近的突厥鐵騎遭遇,戰鬥打得非常激烈,結果終因援軍未能及時趕到,女營寡不敵眾,傷亡殘重。當樊犁花率大軍趕來把敵軍打跑,才將壯烈犧牲的戰士埋葬於沙山之下。另有一説是西征女兵有一營當時先紮營於沙山之下,沒想到一夜之間,天氣突變,狂風大作,越刮越猛,鋪天蓋地,防不勝防,第二天女兵全被埋在厚重的沙山之下。後來每到風天或者有人上山滑沙,沙山就會發出各種響聲,音量隨着震動大小變化不同,時而像戰鼓雷鳴,時而像戰馬衝鋒,時而似精靈哭泣,時而又如萬眾歡呼,時隱時現,若幻若真,人們説這是長眠在沙山下的征戰將士忠魂不散。其實呢,仔細想想,這不過是人民羣眾把古代征戰將士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精神總願同大自然的物理現象相結合罷了,以表達後人對傳説中的遠征將士的一種緬懷之情。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巾幗英雄。和花木蘭、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説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仁貴徵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並且敢於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説的是在大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寶座之後,以現在甘肅武威為中心的西涼國等一些西北小國不願接受唐王朝的管轄,並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對抗。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決定派薛仁貴前去征討。所有關於樊梨花的傳説便都發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上。

關於樊梨花的身世,民間的傳説多數認為和她的出生有關。説她出生之時就因有人預言她會弒父殺兄,而被自己的父親,也就是西涼國寒江關守將樊洪扔在了野河灘上。後來,據説是一位得道的高人梨山老母途徑此地將她帶到山中。在撫養她長大的同時,教會了她移山倒海的法術。也許是因為人的天性,18歲的樊梨花在一次遊歷中偶然遇見了薛丁山,也就是唐王朝徵西元帥薛仁貴的公子,並一見傾心。從此之後,她便開始了對理想愛情的苦苦追求與守候。為了愛情,她將薛丁山抓了三次放了三次;為了愛情,她在勸説自己的父兄歸順唐王朝而沒有結果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兄。可即使這樣,滿腦子正統思想並抱有偏見的薛丁山對她卻依然不冷不熱。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與她結了婚,也還要將樊梨花一休再休。只是後來戰事吃緊,所以才又有了“三請樊梨花”的故事。據説後來還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了聖旨,由程咬金做媒,才最終促成了他們兩人的婚事,也才有了後來因為反唐而被人們記住名字的薛剛。

關於歷史典故 篇2

典故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着,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典故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典故4、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後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典故5、車胤囊螢

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於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典故6、王恭身無長物

王恭是東晉時的名士。他從會稽當官後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蓆上便説,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蓆了。那人聽説後非常驚訝,對王恭説,我本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蓆。王恭則回答,我為人平日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典故7、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三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典故8、荀巨伯捨身救友

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典故9、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典故10、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着摘梨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有人問他,他説,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典故11、程門立雪

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遊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着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典故12、範式張劭交友重誠信

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同住在太學裏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別離時,兩人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後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範式果然從數千裏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典故13、緹縈救父

西漢時,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于緹縈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典故14、孟母三遷

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後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關於歷史典故 篇3

清同治十年,在南洋經商的張弼士參加了法國領事館舉辦的一個酒會。當時,來了不少貴賓,工作人員端來了法蘭西上等葡萄酒。張弼士拿起酒杯,輕輕啜了一小口,細細品味,香甜爽口,一股綿綿的習習酒香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貴賓們端着酒杯,都久久不願放下。

法國領事見狀,説出了一段有趣的往事。

那是咸豐年間,他隨英法聯軍進駐煙台,因無葡萄酒相伴,感覺分外枯燥無味。這時,有人來報告説,在附近的山中,發現了大片大片的野生葡萄林。士兵們歡呼雀躍,他們採回野生葡萄,並用自制的小型制酒機來榨汁釀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用野生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別有風味,令人陶醉。

法國領事講這則逸事時,現場不少人聽後只是笑笑而已。然而,張弼士卻將法國領事的話牢牢記在心中,並且,一個宏大的`構想逐漸清晰起來。張弼士來到煙台經過周密的考察和籌備後,張裕葡萄酒釀造公司便在煙台橫空出世了。

如今,張裕葡萄酒的營業額已經高達數十億元,名列中國葡萄酒業的榜首。煙台也被國際葡萄酒局列為中國唯一一座國際葡萄酒城。

有時,別人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就會藴含着巨大商機。如果,當時張弼士聽後只是把它當成一句玩笑話並哈哈一笑,那麼,我們今天就很難在煙台看到張裕葡萄酒的輝煌了。

關於歷史典故 篇4

風箏的歷史典故

墨子(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説,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説:「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傳説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製作,稱之為“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説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鳶。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説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樑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樑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風箏源於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户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

子醒目的寫着:“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風箏的介紹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xx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户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與風箏有關的傳説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四種傳説。一是斗笠、樹葉説;二是帆船、帳篷説;三是飛鳥説;四是李鄴説。

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説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繫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説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繫繩。恰巧這繫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説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説古時候人們對風捲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着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麪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説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xx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説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説,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遊樂活動。

飛鳥説

從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誌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説》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説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第四種説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關於歷史典故 篇5

1、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羣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歎息、沉淪,而是鋭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2、有一次上課時,蘇格拉底佈置了一道作業,讓他的弟子們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過一個星期後,他問有多少人現在還堅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堅持做了。一個月後,他又問了,現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後,他再問了,現在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了,那個人就是柏拉圖。

3、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其間不 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 被人們授與“發明大王”的美稱。

4、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趁老師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説:“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説: “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憤讀書,終於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並被稱為“詩仙”。

5、梵高的執着的繪畫夢想,雖然很遺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沒有受到是人的欣賞,但在那種世人漠視、窮困潦倒的環境下,仍堅持着自己的夢想,畫自己想畫的畫,這也着實非常人所能的。

6、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裏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牀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着事物,僅僅憑着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7、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管颳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 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資料。這樣,他才在《大衞·科波菲 爾》中寫下精彩的人物對話描寫,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從而成為英國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學事業上的巨大成功。

8、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家境貧寒,沒有文憑、沒有導師,地處窮鄉僻壤,但他卻成功了。他靠的是什麼?正是鍥而不捨這一精神!他卧牀三月翻書不止就可以作證。

9、松下剛剛陷入事業的困境,這天他無助地走在路上。一對姐弟的談話,引起了他的注意。 姐姐正在燙衣服,弟弟想讀書,卻無法開燈,因為那時插頭只有一個。 “你能不能快一點開燈,讓我怎麼看書呀?”“好了,好了,就快了。”“老是説好了,都過了30分鐘了。”松下突然想:只有一根電線,的確太不方便了,何不想個可以兩用的插頭呢?他認真地研究這個問題,不久,就想出了兩用插頭的構造。試用品問世後,很快就賣光了,訂貨的人越來越多,簡直供不應求,松下的事業也從此走上軌道,利潤大增。 遭遇任何問題,都是激發創意的好機會。

10、30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他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寫了3個字:不要怕。然後抬起頭來,望着年輕人説:“孩子,人生的祕訣只有6個字,今天先告訴你3個,供你半生受用。’”30年後,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歸程漫漫,到了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他到了族長家裏,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封對他説:“這是老先生留給你的,他説有一天你會再來。”還鄉的遊子這才想起來,30年前他在這裏聽到人生的一半祕密,拆開信封,裏面赫然又是3個大字:不要悔。 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後不要悔,這是經驗的提煉,智慧的濃縮。

11、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化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閲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於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

12、亞歷山大大帝在遠征波斯之前,將他所有的財產分給了臣下。其中一個叫皮爾底加斯的大臣非常驚奇。問道:“陛下,那你帶什麼起程呢?”“希望,我只帶這一種財寶。”亞歷山大回答説。聽到這個回答,皮爾底加斯説:“那麼請讓我們也來分享它吧。”於是,他謝絕了分配給他的財產。 希望是創造人生的路標,在任何時候都別放棄它。

13、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意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説:“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關於歷史典故 篇6

1、山雞舞鏡

又叫山雞起舞,典出《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鑑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三國時,曹植有一子名曹衝,年歲尚幼,已聰明無比,有成人之智。一日,南方遣人送來一珍禽名“山雞”。

此“山雞”喜在清澈之水旁,見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無法使之在殿上表演。年僅五六歲之幼童曹衝思得一法,命人取來大鏡,置於山雞之前。

山雞自鏡中見其美麗之身影,彷彿身臨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勁,不肯休止,終於精疲力竭而死。

“山雞舞鏡”原指山雞對鏡起舞。後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常用此語。

2、呆若木雞

這一成語與鬥雞有關,語出《莊子》和《列子》。

據傳,周宣王愛好鬥雞,紀子是一個有名的鬥雞專家,被命去負責飼養鬥雞。

10天后,宣王催問道:“訓練成了嗎?”紀子説:“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

又過了10天,宣王問訓練好了沒有,紀子説:“還不行,心神還相當活躍,火氣還沒有消退。”

再過了10天,宣王又説道:“怎麼樣?難道還沒訓練好嗎?”紀子説:“現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雖然別的雞叫,它也好像沒有聽到似的,毫無反應,不論遇見什麼突然的情況它都不動、不驚,看起來真像木雞一樣。這樣的鬥雞,才算訓練到家了,別的鬥雞一看見它,準會轉身就逃,鬥也不敢鬥。”

宣王於是去看雞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內,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看見它就走開了。

“呆若木雞”本來比喻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後來“呆若木雞”的意義演變為比喻人呆木不靈,失去知覺的樣子,或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關於歷史典故 篇7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他都會設法辦到,因此廣受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項羽兵敗後,季布孤身一人殺出重圍,開始了他亡命天涯的生活。而當了皇帝的劉邦一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於是下令通緝季布。

那些仰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化裝後,到山東一户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去找汝?侯夏侯嬰説情。在夏侯嬰的勸説下,劉邦不僅撤銷了對季布的通緝,還封他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季布有一個同鄉曹邱生,聽説季布做了大官,就馬上去見季布。但季布對他有些誤會,知道他要來,就虎着臉,準備發落幾句,讓他下不了台。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沉,話語多麼難聽,只是對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敍舊,並説:“你我都是楚地人,既是同鄉,便應該珍視鄉情才對。我聽説楚地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您是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樑、楚兩地的呢?皆因你是我的同鄉,我才到處宣揚你啊。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與我結為朋友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對於他的誤解頓時消除了,兩人從此成為至交。

【成長心語】

誠實守信、信守諾言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更是為人處世之本。如果一個人言而無信,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還寶貴的東西。誠實的人能忠實於事物的本來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實,同時也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光明磊落,言語真切,處世實在。誠實的人反對投機取巧,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爭功推過,弄虛作假,口是心非。誠實守信首先是一種社會公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關於歷史典故 篇8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後殿,閒聊幾句後拿出一首詩對他説:“聽説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説:“這詩不通!明月怎麼會上竿叫,黃犬怎麼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麼,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説:“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説:“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於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聖命難違,只好帶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鬥豔,便隨手摺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伕:“這是什麼蟲子?”

轎伕一瞧,笑着説:“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鑽。”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説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着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悦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麼鳥在叫?”店主回答説:“這是明月鳥,這隻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裏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麼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後,辭官回鄉,他特別後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説:“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關於歷史典故 篇9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着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説,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裏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説,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説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説:“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着,黃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説:“此問甚好!”接着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粧形,無搖粧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説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採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鬚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鬚。結果龍鬚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説龍鬚草便是那些龍鬚變的。

關於歷史典故 篇10

明史記載“大吏令不便,輒寢閣不行。有所擊斷,直行己意”,即上級的命令不切實際就束之高閣,不去執行。與上司有所爭執,就徑自照自己的意思辦。

針對吳淞江下游水旱災害,重點考察了三江古道,撰寫、、等一批考察報告和研究文章,對疏浚吳淞江水道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他主張制定治田規矩,對沿吳淞江一帶被人私佔圍墾的'茭蘆地,限期清退疏通;對官府攤派的各種不合理税賦予以廢除;在災情發生之時,應及時召募災民,採取“”的措施,儘快興修水利工程等等。

在自己的文章中,揭露了惡霸橫行、吏治腐朽的現實,為一名被流氓羣兇殺害的弱女子張氏鳴冤。在歸有光和昆、嘉兩縣鄉紳、舉子的聲援和努力下,肆惡元兇終被法辦。

在長興縣做縣令時,歸有光一心要為民作主,憑着書生意氣,公開貼出,要求大户們不許“刻剝小民”,這完全違反了官場的“潛規則”。

歸有光由大學士、等引薦升任南京太僕寺丞,且他被留在北京內閣,負責纂修時,京城有權貴想籠絡他,歸有光不為所動,後某權貴日益為皇上所寵,他則“遂絕不與通”,深受時人讚歎。

一個小的事情也可以從側面反映,他一直信奉“惟有讀書高”、“”的理念,以60歲高齡考上進士。

關於歷史典故 篇11

某喜讀雜文,曾經看一篇雜文寫道一市委書記喜好書法,經常有經商者求字,並送潤筆若干,一時間滿城皆是X體書法(這個X當然是書記大姓)後來書記事發,鉅額財產來源剖析,光潤筆就收了一千多萬,其中還不乏美刀,這筆錢若是折算古代貨幣,恐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獨創一派書法的顏真卿,柳公權也自歎不如。

潤筆這個典故出自二十四史的《隋書》,這是《鄭譯列傳》裏的一段玩笑話,鄭譯曾為朝廷重臣,後來被劾疏於職守,不孝母親而遭貶官。但是不久隋文帝重新起復鄭譯,“上顧謂侍臣曰:‘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念此,何日忘之!’譯因奉觥上壽。”鄭譯畢竟是個人才,又是開國將相,所以文帝下詔讓他參與制定律令給予沛國公爵位,任上柱國,説完上面那段話後當即命令內史令李德林作詔書。這個時候和鄭譯一起跟着皇上打天下的丞相高穎就開起了老朋友的玩笑:“老鄭,筆幹了哎,這詔書寫不了啊。”“譯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這鄭譯假裝一本正經的把玩笑話接了下來,產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所以把心情本來就不錯的皇帝也逗樂了,你看人家這官當的,一頭討好皇帝,一頭在五千年曆史上留下一道筆墨,後來人一提起潤筆,大多一下就想到了這位1400多年前的幽默大師了。

其實稿費這個東西並非鄭譯獨創,包括高穎調侃的筆幹,其實也是古代文人不好意思開口討取稿費的旁敲側擊。經鄭譯這麼一説,文人討取潤筆就稍微理直氣壯了。

最正當討取潤筆的理由是幫人寫墓碑,中國人信奉人死為大,而這人死後的墓誌銘,就是重中之重,不僅顯示死者的身份,也與生者混的怎麼樣有關。古代大家族,高官一般都是請名士或者書法名家來寫墓誌銘,故而不少中國古代書法家的書法都是通過墓誌流傳下來,可謂是墓誌銘對中國文化的一大意外貢獻吧。

柳公權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請他寫墓誌銘的人就很多,潤筆費用也高的嚇人。柳老頭倒是不很在乎錢,就圖寫了個樂,後來這潤筆越來越多,家人監守自盜柳公權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乃至他把寫墓誌賺來的銀器放在一個櫃子裏,過一段時間銀器消失了,他叫管家來問怎麼回事,管家還理直氣壯的説真怪事啊,柳公權笑笑説:“是啊,大概這些銀器都昇仙了吧。”

還有一位寫墓誌收潤筆很有名,那就是韓愈,連他的弟子都嫌老師給別人寫墓誌寫的太多了。為什麼呢,因為幫人寫墓誌,尤其是收了潤筆的,就不能寫的太實在,多半是隻講優點有大的缺點實在不能不談的一筆帶過,象著名的鮮于仲通神道碑就是這樣的情況。韓愈的弟子就譏諷韓愈寫的都是阿諛奉承的“諛墓”,但是老韓一生寫的最優秀的墓誌銘,可是沒收錢的,那是為老朋友寫下的《柳子厚墓誌銘》,韓愈,柳宗元一生相交,讀了這份墓誌銘,那份盡在不言中的友情與哀傷不知不覺的就把人往那個時代扯,也許生活在古代的中國人遠比我們更重情義,更懂生活。

開頭説的那位書記,大家知道生活中是有原形的,他的潤筆不是因為道德文章或者書法超過了古代的某位大家,而是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已經足夠我們整個民族唾棄了。

青州從事與平原督郵

這事啊,發生在三國的時候。

下面有看官説了:“哦,知道了,這是要説張翼德怒鞭督郵的事。”

這位卻錯了,首先怒鞭督郵的是劉備,其次我們這裏説的是酒而不是人。

《世説新語》是本好書,可謂魏晉笑話大全,裏面記載曹操為了節約糧食,曾明令禁酒,恆温手下有一名書記官善飲,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善飲,只要酒一入口,就能知道是好酒壞酒,但是喝酒明説出去可是要殺頭的,於是他就賣弄個關子,好酒稱之為青州從事,壞酒則為平原督郵。

這是為什麼呢?説來很有意思,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通“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後,酒氣芳香可以一直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通“膈”,大約就是盲腸一帶,意思是説壞酒喝下去,酒就全奔膈部去了。

曾經和一朋友逛民俗村,見一仿古酒肆,內書一聯,“盡是青州從事哪有平原督郵”某大喜,不待朋友看水牌就大叫一聲:“小二,拿酒來”上的是桂花米酒,果然芬芳醇厚。

古人其實很善於用身體部分打比方的做借喻的,這裏有件比較近的事,大家回去問問家裏的老人興許還知道,説兩三百年前康熙朝的時候吧,康熙到自己的`重臣明珠家裏去做客。明珠人稱明中堂,本是落魄旗人,和康熙是患難之交,位極人臣,不過呢明珠這學問可就不咋的,雖然也是進士出身,但是他這個進士水分相當大,首先他這個是相當於一科補考的進士,其次當時主流的漢族文人都拒絕滿清的科考,所以明珠呢也就是個工農兵大學生的水平吧,可是明珠畢竟做到了一品大員,也就好附庸個風雅,自己學着寫幾首詩,還讓府裏的師爺幫忙點評一下。這天師爺出去玩,恰巧師爺給明珠詩句留下的評語就被康熙看見了,這評語是兩句:“似在杜下,又在息上。”康熙文武全才,學究天人一看這兩句就犯了嘀咕了:“似乎在杜甫之下?哎呀那我這明中堂這詩可不會太差,可是這息上是什麼意思呢?有姓息的著名詩人嗎?我怎麼就不知道呢”這個時候旁邊近侍的帶刀侍衞大老粗一個什麼也不懂,也跟着皇帝嚼開了:“皇上?這?肚子以下,膝蓋以上……那不就是嗎”…………………………………………………………………………

呵呵,寫了兩段酒,不小心把酒蟲勾了上來,隨便寫段不入流的笑話壓壓癮,這裏再向大家推薦一首五言絕句,短小精緻,回味無窮,酒香四溢,與天下好酒者共品: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哎,收筆時又是一聲長歎,真羨慕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活的如此瀟灑,一不小心,名字就寫入了中國的典籍,刻印在了一民族的心裏流傳千年萬年,劉十九,你一定是一個好酒客,某十分願意與你共飲一杯,順便聊聊白居易邀你喝酒時寫下的《問劉十九》

關於歷史典故 篇12

事例內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慾,存天理”的學説進行了質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説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於懷疑和批判傳統的經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一章》,老師説:“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麼説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麼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註釋裏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麼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麼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麼遠,那朱熹怎麼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關於歷史典故 篇13

柴紹(588年-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洪洞縣(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柴村)人,唐朝初期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平陽昭公主為妻,唐朝建國以後封為霍國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户。 柴紹幼以任俠聞。補隋為太子千牛備身,淵起兵,紹兼領馬軍總管,率先登陷陣。高祖武德初,從李世民征戰,以功封霍國公。太宗貞觀初,轉左衞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後加鎮軍大將軍。

負心漢之説

紀錄平陽公主事蹟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一作於後晉,一作於北宋,但無一記載平陽公主的名字和年齡。唐高祖李淵共有19個女兒,平陽公主排行老三。平陽公主的母親是李淵 的原配竇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親。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歲,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兩歲,這樣推斷,平陽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 ,李世民的姐姐。

平陽公主在李淵太原起兵前就嫁給了柴紹。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淵起兵前讓家人親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兒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紹等人。這時柴紹和平陽公主在京城洛陽,柴紹接到李淵的信後,對 平陽公主説:“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會合。我們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會有危險,你説怎麼辦?”平陽公主立刻説:“你儘管一個人走,我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到時候自有辦法。”於是柴紹就丟下老婆獨自逃走了。

平陽公主回到李家在武功縣的別宅,遂散家資 ,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得到數百人,起兵響應李淵。又派家僮馬三寶説服附近的“盜賊”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投誠,攻克長安附近不少縣城。她嚴明法令,禁止士兵搶劫,附近的人都來投奔,最後集結兵力七萬人之多,威振關中。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這時他發現平陽公主已經為他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於是派柴紹帶了幾百騎兵去迎接平陽公主。接下來,平陽 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與平陽公主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幕府,平陽公主的這一萬多精兵就稱為“娘子軍”。唐軍能南渡黃河進入關中,不作一戰就包圍長安,然後很快攻克之,平陽公主的功勞是至關重要的。關中平定之後,這才被封為"平陽公主",因為獨有軍功,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長安之戰後,平陽公主的事蹟就不再見於史籍,直到她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去逝。史書上記載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於她的葬禮與眾不同,有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禮官提意見説女人下葬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李淵則説:“鼓吹就是軍樂 ,從前公主親臨戰陣,擂鼓鳴金,參謀軍務,古時候有這樣的女子嗎?以軍禮來葬公主,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特地破例以軍禮下葬平陽公主,並且詔命按照諡法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諡平陽公主為“昭”。

關於歷史典故 篇14

以前,有個地主有很多地,找了很多長工幹活,地主給長工們蓋了一批團結樓住着,一天,地主的謀士對地主説:“東家,長工們這幾年手上有點錢了,他們住你的房子,每月交租子,不划算,反正他們永遠住下去,你乾脆把房子賣給他們起個名堂叫做-----公房出售!告訴他們房子永遠歸他們了,可以把他們這幾年攢的錢收回來。”地主説:“不錯,那租金怎麼辦?”謀士説:照收不誤,起個日本名兒,叫物業費!地主很快實行了,賺了好多錢,長工們那個高興啊!

過了幾年,地主的村子發展成城鎮了,有錢人越來越多,沒地方住,謀士對地主説:“東家,長工們這幾年手上又有錢了,咱們給他們蓋新房子,起個名堂叫做舊城改造,他們把手上的錢給我們,我們拆了房子蓋新的,叫他們再買回去,可以多蓋一些賣給別人。”地主又實行了,這次,有些長工們不高興了,地主的家丁派上用途了,長工們打掉牙只好往肚子裏咽,地主又賺了好多錢。

又過了幾年,地主的村子發展成大城市了,有錢人更多了,地主的土地更值錢了,謀士對地主説:“東家,咱們把這些長工的房子拆了,在這個地方建別墅,拆出來的地蓋好房子賣給那些有錢的大款還能賺一筆。”地主説:“長工們不幹怎麼辦?”謀士説:“咱給他們錢多點兒,起個名堂叫貨幣化安置,咱再到咱們的豬圈旁邊建房子,起個名堂叫經濟適用房,給他們修個馬車道讓他們到那邊買房住。”地主説:“他們錢不夠怎麼辦?”謀士説:“從咱家的錢莊借前給他們,一年6分利,咱這錢還能生錢崽,又沒風險,再起個洋名兒叫房屋貸款。”地主又實行了,長工們拿到錢,地主的經濟適用房到現在才建了一間,長工們只好排隊等房子,直到現在,還等着呢------

於是,長工們開始鬧事了,地主有點慌,忙問謀士怎麼辦?謀士説:“趕緊通知長工們,房子要跌價了,別買了,租房住吧,正好把我們的豬圈租給他們。”結果,這麼多年後,長工們的錢全沒了,還在租房住,直到永遠!

故事完了,你笑了嗎?!笑了?那説明你家是“地主”或者你家有大房子住,最起碼住的不是“豬圈旁邊”的那套。反正我沒笑,這其中飽含了太多的辛酸苦辣!!!

蘇東坡買房的歷史典故

北宋那年的春天,蘇洵帶着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來到了汴京。汴京寬闊的大街上,兄弟二人左顧右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世上還有這麼繁華的城市。在一處幽深的巷子裏,那個花蝴蝶般的妓、女朝蘇洵招了招手,蘇洵的臉立即漲成了豬肝色。他看了兩個兒子一眼,對這座城市剎那間充滿了無名的恐懼。

照蘇洵的意思,在汴京租一處房子住下算了,等謀取了功名,説不準都是要外放的`。蘇軾不同意。蘇軾説:“租房子哪如買房子!”蘇軾又説:“租的房子永遠是人家的,買的房子才是自家的。”

蘇轍也附和哥哥,説:“我們應該買一處房子。”

於是,他們就有了一棟房子。這棟房子在儀秋門附近,房前房後遍栽高大的榆樹和槐樹。房子的後面,是一處佔地約半畝的小花園,園內的花兒已開始含苞吐蕾,有早熟的蝴蝶在花蕾上扇動翅膀。

不久,朝廷的任命下達,蘇洵被任命為校書郎,在京城任職。蘇轍只有辭去外補職務,陪同父親住在汴京,這是宋朝的規矩,無須贅言。

蘇軾卻去了鳳翔府,出任籤書判官,不得不告別剛剛入住的房子。蘇軾的這一西行,在他以後人生的旅途中,或許埋下了某種暗示。

以後的若干年,蘇軾輾轉於鳳翔、杭州、徐州等地方任上,居住的都是官舍。年輕的蘇軾,一心想建立功業,還沒有出現過為自己造房築屋的念頭。

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在這裏,他開始築建他一生中最有田園風味的“雪堂”。

這一年的冬天,黃州飄起了鵝毛大雪,雪稍霽,蘇軾就開始在黃州東門外東坡故營地築造房屋。房屋建好,蘇軾給它取名雪堂。

蘇軾在雪堂的四壁畫上了森林、河流及漁夫垂釣的景緻。雪堂的石階下有一座小橋跨溝而過,除了下雨天,這條水溝都是乾涸的。溝裏常有野兔出沒。在雪堂的東邊,蘇軾栽了一棵柳樹,每天早晨,枝頭有黃雀梳理着羽毛。蘇軾僱人在柳樹下打了一眼土井,井水清澈,除了汲水做飯,蘇軾還用井裏的水澆花、洗衣服。繞過柳樹,走下山坡,是一望無際的稻田,稻田旁栽着幾棵高大的桑葚樹,桑葚成熟時,小孩子吃得滿嘴紅紫。

雪堂後邊,是一個小土崗,遍栽青翠的毛竹,蔭翳蔽日,蘇軾搬一把躺椅,就在這下邊乘涼,間或打個小盹兒,立即就有蝴蝶飛來,在他眉毛上翩翩起舞。

這一段時間,蘇軾喜歡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賦。在田間耕作時,他將《歸去來兮》中的句子打亂,重新組合起來,配上當地民歌小調,教家人吟唱。他用竹枝敲擊着接牛角,敲出了優美的旋律。

一幅多麼美妙的田園圖啊!

然而,這種生活不久就被打破。朝廷一張詔書,蘇軾由黃州遷任汝州。是夜,蘇軾站在雪堂的院子裏,遙望滿天星辰,長久地沉默不語。

蘇軾九月抵達金陵,和王安石在一起數日,飽覽了秦淮河兩岸的美景,他懷戀雪堂,想在這兒再置一處房子。他想,朝廷這樣把他調來調去,每到一地都得尋找房屋,很是操勞,不如趁早找一個養老的去處。

消息傳出,儀真的太守邀請蘇軾,讓他把養老的房子建在儀真。

儀真靠近金陵,有着優越的地理條件。

湖州太守騰元發是蘇軾的好朋友,親自登上門來,迎接蘇軾去湖州小住,並勸他在山清水秀的宜興買上一塊田地,還出主意,讓蘇軾上表朝廷,一家老小需要靠種田謀生,申請朝廷允許他把家安在宜興。

恰巧,騰元發有一個親戚,在宜興城外二十里的深山中有一處田地,每年可產八百擔大米,蘇家可以憑此衣食無憂了。蘇軾有點兒動心。託人賣掉了他父親當年在汴京買下的那處住宅,籌了銀兩,用來購買田產。

一天清晨,蘇軾去看那片田地。船在荊溪裏行走,兩岸繁樹濃蔭,恍如仙境。想到將來要在這樣的環境中頤養天年,蘇軾幾乎陶醉了。

那果然是一片肥沃異常的土地,可以説旱澇都能保住好的收成。

蘇軾站在那片田地上,開始謀劃起來,那兒種水稻,那兒種桑椹,那兒種柑橘。等等。他手舞足蹈,像一個小孩子。

蘇軾把這片地買了下來,又寫信給騰元發,説已決定在荊溪邊買上一處房子,然後把家小接來,要長期定居於此了。

過幾天,房子找到了,這是一棟老宅子,房子建得古樸而精巧。

幾經説合,原房主人同意五十萬錢出手,蘇軾掏乾淨所有口袋,才湊齊這筆錢。買下房子,蘇軾掐着手指頭定了個黃道吉日,準備在那一天搬進新房子裏去。

離搬進新房子的日子越來越近了。這天晚上,有着很好的月亮,蘇軾與朋友邵民瞻在月下散步,邵氏就是這所房子的説合者。他們偶然進了一個村子,聽到一個老婦人在一間茅舍裏很傷心地痛哭。蘇軾聽得心酸,就推門進去問個究竟。

老婦人説:“我有一套房子,世代相傳好幾百年了,可我生個不爭氣的兒子,賣掉了房子,把我攆到這間茅屋裏來了。看到明晃晃的月亮,想起祖宅,很是心酸。”

蘇軾一問之下,暗自吃驚。老婦人所説的房子正是自己剛買下的那所。蘇軾彎下腰安慰那位老婦人説:“你不用傷心了,我就是買你房子的人,現在我就把房子還給你。”蘇軾掏出買房的字據,當着老婦人的面撕掉了。

蘇軾帶着家眷要離開宜興了。小船在荊溪裏穿行,兩岸有怪鳥驚起。小兒子問蘇軾:“父親,我們的房子呢?”蘇軾站在船頭,抬目望向遠處。

遠處一片迷濛。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pe49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