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經典歷史典故(14篇)

經典歷史典故(14篇)

經典歷史典故 篇1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

經典歷史典故(14篇)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地廣人多,實力最強。公元263年,司馬昭執政時,準備一舉滅蜀。於是派出三路人馬:鄧艾和諸葛緒各統率3萬大軍,鍾會帶領10萬大軍,分路出擊。此時的鄧艾已是一位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大將了。

魏軍攻勢兇猛,連連獲勝,不久就攻佔了蜀國許多座城池。鄧艾一直攻到陰平一帶。鍾會合並了諸葛緒的人馬,兵力更強。他率大軍直逼劍閣。蜀軍統帥姜維,帶領將士,依憑着劍閣險要的地勢,頑強地抵擋住了鍾會大軍的進攻。鍾會兵力雖強,卻奈何姜維不得。加上軍糧供應跟不上,就想退兵回去。

這時,鄧艾從陰平趕來。當時,鄧艾手下只有3萬人馬,而鍾會卻統領着13萬大軍。他自恃兵多將廣,根本不把鄧艾放在眼裏。

鄧艾早已聞知鍾會在劍閣受阻。他心裏暗自盤算:劍閣過不去,能否找到別的通道可直通蜀國都城呢?於是,在陰平時,他派出。許多探馬,讓他們查明當地地形、環境,終於探得一條從陰平通往成都的小路。這條小路,四面都是奇山峻嶺,很難行走。據説是漢武帝南征時開鑿的,已有三四百年無人通行了。

鄧艾聞報,心中大喜。心想:真乃天助我也2此路既是有好幾百年無人行走,那蜀軍必定做夢也想不到我能率軍從此路偷襲成都,更不會加以防範了。

於是,他先趕到劍閣,把他的想法告訴了鍾會。鍾會本來就瞧不起鄧艾,又聽他講出這種異想天開的計策,更是隻限於嗤之以鼻。但他很想看鄧艾出醜,於是也不加阻攔。

鄧艾不知這些情況,一心想着完成自己的計劃。他馬上率人馬回到陰平,集合隊伍,給大家講清了他的打算。眾人士氣很高,都表示願聽鄧艾吩咐,為國立功。鄧艾派兒子鄧忠率5000名精兵,手執斧頭、鐵鑿,作開路先鋒。他帶領大軍,備足了乾糧、繩索,緊隨其後。途中道路非常險阻,但每個人都堅持下來了。大軍每前進100裏,就留下幾千士兵紮下一個營寨,以保證前進的軍隊能與後方保持聯繫。

大軍最後只剩下20xx餘人了。這一天,鄧忠匆匆地跑來向鄧艾報告説前面碰到一座陡峭的懸崖,人馬難以通過。鄧艾忙帶領將士前去觀看,果然看見那懸崖十分陡峭,崖下山谷深不見底。有些士兵膽怵了,心裏直打退堂鼓。有人説:“白費了這麼多功夫,撤回去算了!”

鄧艾見狀,嚴厲地説:“我們已經克服了那麼多困難,現在勝利在望,成功與否,就在此一舉了。我們要堅持住,就算再難過去,也一定要設法通過。”説到這兒,他忽然計上心來,轉身下令讓大家先把行裝、兵器扔下懸崖,然後自己拿過一條氈毯,裹住身子,高喊一聲:“大家照我的`樣子,滾下懸崖!”話音未落,帶頭滾了下去。

將士們深受感動,都像鄧艾那樣,紛紛越過了懸崖。鄧艾重新集合隊伍,未傷一兵一卒,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江油城。接着又向綿竹進發,經過一番苦戰,又勝利地佔領了棉竹。

這時,鄧艾大軍已迫近成都。蜀國皇帝劉禪接到戰報,想調回劍閣姜維的人馬,已經來不及了,只得出城投降。

鄧艾一舉滅亡了蜀國。此時的鐘會,還在劍閣城外攻城呢!

[評析]

此計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全稱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原是楚漢戰爭時韓信運用的一個計謀。此計適合在我方不便正面進攻,而又另有可“渡”之路的情況下使用。一明一暗,使敵人不能正確判斷我方的意圖,從而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經典歷史典故 篇2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五次諸侯會盟的盟主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説指齊桓公,晉襄公,楚莊公,武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七雄指戰國時期的.七個最強的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經典歷史典故 篇3

魯國的國君想讓孔子擔任司寇,便去徵求左丘明的意見。丘明回答:孔丘是當今公認的聖人,聖人擔任官職,其他人就得離開官位,您與那些因此事而可能離開官位的人去商議,能有什麼結果呢?我聽説過這樣一個故事:周朝時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穿皮衣服,還愛吃精美的飯食。他打算縫製一件價值昂貴的狐狸皮袍子,於是就與狐狸商量説:把你們的毛皮送給我幾張吧。狐狸一聽,全逃到山林裏去了。他又想辦一桌肥美的羊肉宴席,於是去找羊説:請幫幫我的忙,把你們的肉割下二斤,我準備辦宴席,沒等他説完,羊就嚇得狂呼亂叫;互相報信,一齊鑽進樹林裏藏了起來。這樣,那人十年也沒縫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沒辦成一桌羊肉宴席。這是什麼道理呢?原因就在於他找錯了商議的對象!你現在打算讓孔丘當司寇,卻與那些因此而辭官的`人商議,這不是與狐謀皮,與羊要肉嗎?二者有何不同?

【釋讀】與老虎商量,要謀取它的皮。本作與狐謀皮。比喻跟所謀求的對象有利害衝突,一定不能成功。現多用來形容跟惡人商量,要其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定辦不到。

【出處】出處《太平御覽》卷二0八引《符子》

經典歷史典故 篇4

以管窺天

【出處】《史記·扁鵲列傳》。

【釋義】以:用或從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窺是從小孔或縫隙裏看。本意是從竹管裏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見聞狹隘,看問題片面。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的名醫扁鵲,原名秦越人。因為他救活了許多瀕於死亡的人,所以當時人們把他稱作傳説中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而不去提他真實的姓名了。傳説,扁鵲曾得到過仙藥和祕方,能隔牆給人看病,並能看清病人的五臟六腑,病灶在什麼地方。

有一年,扁鵲帶領弟子外出巡醫,路過虢國都城的王宮,隔牆聽到宮內一片哭聲,不知除了什麼事,他就向宮外守門人詢問。方才得知是太子剛剛去世。扁鵲又問:“他什麼時候去世的?得了什麼病?”守門人回答:“今天早晨雞叫二遍的時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氣運行沒有規律,陰陽交錯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鵲憑藉自己的經驗,已經知道太子得了什麼病。於是,他對守門人説:“請稟告君王,我是齊國的醫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復活。”守門人瞧了瞧扁鵲,説:“先生該不是胡説吧?人死了還能治活?我聽説上古有個姓俞的醫生,治病不用湯劑、藥酒及其他東西。一解開衣服診視,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後剖開皮膚,疏通經脈。先生的醫術能如此,那麼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話,要使他再生是騙人。”扁鵲再三請求守門人,他就是不答應。扁鵲歎息説:“您説的那些治療方法,就像從管子裏去看天,從縫隙中看花紋一樣。我用的治療方法,不用給病人切脈、察看臉色、聽聲音,只要觀察病人的體態神情,就能説出病因在什麼地方。”

守門人見他説得很有把握,終於答應替他去稟報國君。國君一聽太子有救了,非常高興,即刻請扁鵲進宮給太子看病。扁鵲仔細檢查了太子的身體,切了太子的脈,然後為太子實施鍼灸。當銀針扎進太子身體後,太子就慢慢睜開眼,嘴脣微微動了動,周圍的人們都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扎完針後,扁鵲又為太子配製了幾副藥,同時告訴太子侍從如何煎服。最後,他對君主説:“太子不出一個月,身體就會康復。”果然,沒出一個月,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

從此,扁鵲的名聲就更大了。

【成長心語】

守門人一開始不把扁鵲看在眼裏,他不相信也不瞭解扁鵲有如此高的醫術,只能説明他見識狹隘。而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不但見識狹隘,心胸也狹隘,他們用厚厚的殼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生活在自己狹小冷漠的世界裏。他們處處以自我利益為核心,無朋友之情,無惻隱之心,不懂得寬容、謙讓、理解、體貼、關心別人。他們始終生活在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種豁達、寬容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木人石心

【出處】《晉書·隱逸傳·夏統》。

【釋義】本義為“木頭人,石頭心”,比喻人全無感情,不為外物所動。

【歷史典故】

晉朝有個名士叫夏統,會稽人,是位超凡脱俗的隱士。他多才善辯,很有名氣。當時,許多人勸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

一次,他來到了京城洛陽,太尉賈充聽説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學和名望來擴充自己的勢力,於是就勸他到自己身邊來任職,被他婉言謝絕。賈充不甘心,調來整齊的軍隊,裝飾上華麗的車馬,吹着響亮的.號角,從夏統面前走過。賈充對夏統説:“如果你同意到我身邊來做官,就可以指揮這些軍隊,乘坐這樣華美的車子,那該有多威風啊!”夏統對眼前豪華顯赫的場面就像沒有看見似的,根本不動心。

賈充仍不死心,又招來一些美女,在夏統面前輕歌曼舞。賈充心想,這下你總該動心了吧。不料,夏統漠然如初,毫不動搖。賈充見全然打動不了夏統的心,不解地説:“天下竟有這樣的人!真像木頭做的人,石頭做的心啊!”

【成長心語】

誘惑,是一個會讓人心動的詞彙。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轟轟烈烈,殊不知,這轟轟烈烈中便包含了無數次誘惑的考驗。誘惑是從來都有的,差別在於面對誘惑,每個人所作出的不同反應。有的人享受誘惑,讓自己沉醉於誘惑之中,一步步地淪陷;有的人潔身自好,他們不同流合污,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我們身處的社會雖然不是物慾橫流,但也有太多的誘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貴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顆禪定的心去抵禦誘惑。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牽着鼻子走,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負米養親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

【釋義】借米以贍養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順。

【歷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石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懷念雙親,感歎説:“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揹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孔子讚揚他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成長心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皋魚在父母死後發出的歎息。這與子路的心態不謀而合。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尊重長輩的美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想想看,一個連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麼能算一個好孩子?他怎麼能算一個好學生?長大後,他怎麼能尊重老人、贍養老人?怎麼能擔負起家庭和社會的重任?“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子路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鴻鵠之志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士容》和(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釋義】鴻鵠:天鵝,叫聲洪亮,飛得很高;志:志向。天鵝翱翔於天空的遠大志向。比喻志向遠大和有抱負的人。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統治者昏庸無道,不斷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僅要交納沉重的賦税,還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個人名叫陳勝,字涉。他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以替別人耕種為生。他深刻地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疾苦,也為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嚴重的貧富差異而憤憤不平,於是,他便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局面。

一天,他和別人一起在地裏勞作,中間休息的時候,他們談起了現在過的苦日子。陳勝因失望而歎息了好長時間以後,對同伴們説:“假如以後誰發達了,一定不要忘記曾經一起受苦的人啊!”同伴們都覺得他是異想天開,笑着回答他説:“我們都是被人僱來耕地的農民,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哪裏談得上富貴啊?別做白日夢了!”陳勝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説:“燕子和麻雀又怎麼會知道天鵝凌空飛翔的遠大志向呢!”

胸懷大志的陳勝,後來揭竿而起,成為秦朝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成長心語】

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舒爾茨説:“理想猶如天上的星星,我們猶如水手,雖然不能到達天上,但我們的航程可憑它指引。”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吳王夫差滅了越國,越王勾踐懷着復國之志,卧薪嚐膽,發憤圖強,終於打敗了吳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他以此為目標,奮鬥終生,實現了他的抱負。讓我們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向着遠大的目標前進吧!

鵬程萬里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逍遙遊》。

【釋義】鵬:傳説中的大鳥;程:路程;萬里:遠大。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理想宏偉,前程遠大。

【歷史典故】

傳説,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裏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裏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裏,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隻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雲一樣。

大鵬鳥乘着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風,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衝入雲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裏。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隻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為然地笑笑説:“它將飛到哪裏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裏外的地方,是為什麼呢?”

後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為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鵬正舉。”

【成長心語】

俗話説:“石看紋理山看脈,人看志氣樹看材。”一個人如果沒有志氣,就不會奮發向上,也成不了一個有成就的人。立志是成功的起點,一個人只有具備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才會朝氣蓬勃,勇往直前。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像登山一樣。有的人發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卻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堅持到底,必能如願。那種“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豈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唯有具備遠大的理想,經過努力之後,才能取得驕人的成就,因為偉大的動力來自偉大的目標。

夸父逐日

【出處】《山海經·海外北經》。

【釋義】夸父:古傳説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歷史典故】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着一羣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這羣人就叫夸父族。他們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而且心地善良,過着與世無爭的日子。但是當時的大地上毒蛇猛獸橫行,夸父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

有一年,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乾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紛紛死去。夸父看到這種情景心裏很難過,他仰頭望着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有的人説:“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有的人説:“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但是夸父心意已決,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説:“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於是,夸父告別族人,從東海邊上向着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夸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拼命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跑累的時候,就打個盹,餓的時候,就摘野果充飢。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但是,他沒有害怕,一直鼓勵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九天九夜之後,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終於追上了它。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抱住太陽。可是太陽熾熱異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裏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裏的水足夠夸父解渴。但是,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成長心語】

卓越者和平庸者最根本的差別,並不在於天賦,而在於有沒有人生的目標。人生沒有目標,正如生活沒有方向,讓人意志消沉,碌碌無為而虛度一生。平淡而有規律的日子,使人愜意,但讓人容易失去方向。不甘於平庸一生,不願意永遠被埋沒,則需要樹立目標,然後向着既定的目標努力奮鬥。樹立自己人生的目標,就如同黑夜中燃起不滅的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只要有了目標,平淡的日子亦能放射出絢麗的光芒,生活才會變得充實和有意義。

紙上談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紙:書;兵:用兵之道。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他一談起用兵之道來,連趙奢都説不過他。日子久了,趙括便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趙奢深知兒子並沒有帶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臨終前囑咐趙括,千萬不要擔任將軍的職務,否則必定會給趙國帶來失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犯趙國。趙孝成王任命廉頗為大將,率軍抵抗。久經沙場的廉頗領軍20萬前去抗敵,兩軍在長平展開了大戰。廉頗見秦軍強大,不能硬拼,便決定在長平築壘固守,等到秦軍糧草供給不足的時候再出兵作戰。於是廉頗下令閉門不出,進行嚴密防守,不管秦軍如何挑釁,都不應戰。就這樣,廉頗在長平堅守達三年之久,秦軍沒能得逞。

秦國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去散佈流言,説廉頗懼怕秦兵,秦國特別怕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果然中計,下令由趙括取代廉頗為大將。

趙括根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一上任便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向秦軍發起全面攻擊。秦軍假裝戰敗,一直將趙軍引到秦軍大營前。趙括知道中計,可為時已晚。趙軍成了甕中之鼈。幾十萬趙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陷入了絕境。

46天后,趙括決心孤注一擲地向外突圍,還沒衝到秦軍的陣地前,就被亂箭射死了。主帥一死,趙軍全線崩潰,40萬大軍全被秦軍活埋。從此以後,趙國一蹶不振。

【成長心語】

做人如果沒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沒有太陽。如果有了理想卻沒有行動,理想永遠只是理想。在“想要”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那就是“做到”。行動才是實現夢想的關鍵。趙括空有理論,卻忽視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他將自己所想的當成一種真知灼見,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做”與“想”是不一樣的,它需要耗費腦力和體力,需要面對過程中的許多困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將我們心中的所想變為現實,才能驗證它是否可行。

經典歷史典故 篇5

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為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後人因稱氣味相投為“沆瀣一氣 ”。今多用於貶義。(典見《南部新書》、《唐語林》)

經典歷史典故 篇6

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沒有當過太子。整個康熙朝只有康熙的二兒子曾被兩度立為太子,但最後因圖謀不軌被康熙廢掉了,其他人都沒有當過太子。

一、 雍正即位

説法一,修改遺詔説。在單田芳的《童林傳》,梁羽生的《彈指驚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繼位寫成由國舅隆科多將正大光明匾後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於四皇子”。隨着電視劇的熱播,這種説法在民間形成了絕對的權威。但是細細想來,這簡直純屬胡編亂造。首先,繁體中“於”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絕對的難度。而且這裏可以將紀連海推翻紀曉嵐諷刺和珅家“個個草包”的故事作為佐證。有故事説,和珅建一亭子,請紀曉嵐題字,紀題曰“竹苞”。於是便有了讚美紀曉嵐聰明絕頂,罵和珅家個個草包(將竹苞拆開)的傳説。但是繁體個作個,竹字拆開不是字,可見兩個故事一樣,只是今人的主觀臆斷。其次,根據道光帝立儲詔書“皇四子奕寧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為親王.”詔書以漢滿兩種文字書寫。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稱呼不對,而應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稱呼皇十四子,遺詔便無從改起,更重要的是,滿文的十和於沒法互該。再次,據清史稿記載“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宮,密書上名,緘藏世祖所書正大光明匾額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莊親王允祿等啟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詔,宣詔即位。”這是最早祕密立儲的記載,——將立儲遺詔置於正大光明匾後始於雍正,至於是否這種做法更早始於康熙末年,沒有任何文字記錄。至此,可以毫無疑問的説,修改詔書説,純屬子虛烏有。

雍正皇帝

説法二,改詔篡位説。就是説,雍正篡改康熙遺詔,篡奪皇位。那就不合法了,這種意見也有理由,第一個理由康熙讓雍親王代他天壇祭天,不能證明把皇位讓他繼承啊,那你説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軍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撫遠大將軍,按照這個邏輯那也是讓繼承皇位,所以這個理由不成立。第二,剛才説康熙臨終前那個口諭,宣讀口諭的時候,雍正沒在場,因為雍正在天壇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沒在場,但是就在這一天,雍親王三次奉召到暢春園去見他父親,上午八點鐘左右,第一次見到他父親。《清聖祖實錄》有記載,康熙對雍親王説,“朕病勢日臻”,就是説我的病的情況逐漸見好,那這説明康熙這時候還不糊塗,還能説話,但是為什麼沒有告訴雍正説,你將來繼我的位呀?有人説康熙保密,他跟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説了,怎麼會跟繼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學者就説,康熙的這個諭旨是偽造的。

説法三,就是剛才説那個康熙遺詔,在康熙54年的時候,康熙頒佈一個詔書,很長。最後康熙説“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現在看到的這個康熙的遺詔,基本上是這個諭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見。就是最後加了一句話,就是我們剛才説那句話:“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這些學者就提出來,你這個康熙遺詔應該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時候沒有宣佈。康熙13號故去了,16號才拿出來,那這中間你雍正做了手腳。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康熙的這個遺詔,漏洞百出。懷疑前頭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後頭關鍵這句話是雍正加上去的。

説法四,蔘湯弒父説。有一種説法,康熙染疾,養病暢春園,後四皇子胤禛進蔘湯一碗,康熙服用後,不久便駕崩。但是據記載,頗懂醫術的康熙生前並不愛食人蔘,他曾説過,人蔘對南方人合適,對北方人並不適合,[見康熙《起居注》]江寧織造曹寅病重之時,蘇州織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請賜藥。康熙在奏摺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蔘,今得此病亦是人蔘中來。”康熙不喜人蔘對於暗中關注着父皇的雍正來説. 不可能不知,俗話説,送其所愛,投其所好,故蔘湯弒父之説也無法立足。

説法五,年羹堯遺子説。一種説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宮八月即產下雍正,因而有人懷疑年羹堯曾與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對於這種説法,也是後人胡編亂造的一段風流韻事。首先,當雍正還只是親王時,就曾在信中大罵年羹堯是個惡少。試想,兒子怎會罵父親惡少呢?更加有力的證據是在雍正《起居注》一書中曾有言“朕長於年羹堯…..”因此斷言,從雍正是私生子説到年羹堯助其繼位説純屬後人主觀臆斷。

二、 對雍正正常繼位的推理

首先,人們懷疑雍正主要是因為他繼位後對兄弟和隆科多以及年羹堯的做法。他登基後,其餘六個兄弟或被軟禁,或被迫害,特別是十四皇子,從新疆前線趕回北京後,雍正直接將其囚於景陵。但這些從維護皇權角度看完全講的通,如果不除異己,如何保住皇位?而對於年羹堯,《清史稿》記載:“羹堯才氣凌厲,恃上眷遇,師出屢有功,驕傲……入覲,令總督李維鈞、巡撫範時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於廣寧門外,年(羹堯)策馬過,毫不動容;王公有下馬問候者,年頷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無人臣禮。”《清代軼聞》作者説“年挾擁戴功,驕益盛”。且年羹堯扼守巴陝重地,實力逐步擴大,而雍正這個人本來就很挑剔,疑心病也很重,他怎能養虎為患呢?而要解釋殺隆科多的原因,首先要承認,兄弟七人有過皇位之爭,而且,在爭鬥中有過陰謀,且隆科多是每個陰謀的參與者,特別他親自負責了對每位皇子的囚禁。但是雍正繼位後,遠不如預想那樣,朝中許多反對派借皇子遭到囚禁滋事。於是,雍正便殺了代罪羔羊隆科多,既除了心腹大患,又平息了朝中的部分爭議。

其次,現存的`康熙傳位遺詔是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其中寫明“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恐怕是雍正正當繼承大統最有力的證據;但有人懷疑其為雍正偽造,但是有一點,雍正在繼位五年後曾經説,康熙駕崩前曾將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詔至榻前,宣佈立四皇子為新皇。而雍正五年,除兩位皇子逝世外,其餘尚在人間。如果雍正是將一個極其容易被拆穿的謊言公佈天下,那麼造成的動亂可想而知。即使他是皇帝,當他登基的前提不合法後,還可以立足嗎?況且,其餘皇子雖身陷囹圄,但肯定也不會少了支持者。如果雍正要這樣博弈,那麼他是去拿一堆黃金去賭一堆垃圾。

再次,弘曆天資聰穎,膽色過人,自少年起,就跟隨在康熙左右,由康熙親自教導,深受康熙喜愛,成為密立的儲君。於是,出於讓弘曆順理成章繼承皇位的原因,讓已上年紀的雍正登基也似乎理所應當。但是,這也只能是佐證,不可能有任何事實依據。

經過以上分析,我認為各種版本的傳説已經不攻自破,且雍正謀權篡位説證據匱乏,而其順理成章繼位的説法,史實記載清楚,而其做法亦可解釋的通,故我認為雍正正常繼位,傳説只是後人的臆斷或者當時人的栽贓。

經典歷史典故 篇7

風馬牛不相及意思出處:

【解釋】:風: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轉載]古代歷史成語典故故事大全

【示例】:咱們彼此其實沒有絲毫關聯,望帝和杜鵑也~。 ◎郭沫若《百花齊放·杜鵑花》

【近義詞】:驢脣不對馬嘴

【反義詞】:脣齒相依、息息相關

【語法】:複句式;作賓語、定語、補語;用於事情

經典歷史典故 篇8

1、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託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鍾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鍾子期歎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鍾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後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意思説,我一定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小心謹慎地辦事,為國家大事用盡我的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劉禪繼位,他只知享樂,不知如何管理國家,就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 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前夕給後主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3、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説,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即用此典。

4、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歎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5、既生瑜,何生亮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以其經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為演義黨所不齒。原因很簡單,因為其沒有正確的心態。面對一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鬥甚至陷害,這種要不得的心態終究使自己心願難遂下英年早逝。

這句話來自三國演義,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造的。三國演義這本小説是著名的'褒蜀,抑曹,貶吳的文學作品,歷史上的周瑜心胸寬廣深受孫權及文武百官乃至後世英雄的敬重與懷念。

6、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僕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後,大為感動,終於讓他們夫婦團聚。

後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後重新團圓。

7、五絃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絃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琴貼》,自謂曾先後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當其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官至舍人,學士以後,奔走於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因雲:“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玄也可。”

蘇軾《琴詩》雲;“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匝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此均言聲音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絃琴”一事翻出。典見《昭明太子集。陶靖傳》

經典歷史典故 篇9

單騎救主

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宮前來報仇。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到天明才擺脱曹兵的追趕,護衞劉備家小的趙雲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

趙雲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牆後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説: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説完,趁趙雲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雲含淚推倒土牆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衝。曹將殺來,戰三回合,被趙雲殺死。沒走多遠,又碰上曹將張鎘,戰十餘回合,趙雲奪路而走,不料連人帶馬落入陷井。張鎘挺槍來刺,忽然趙雲的馬平空一路,跳出陷井,張鎘嚇得一個勁後退。趙雲力戰眾將,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觀戰的曹操見趙雲勢不可擋,傳令一定要活捉。趙雲利用這個機會衝出包圍,終於將阿斗交給了劉

欲擒故縱

欲擒故縱的意思: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鬆戒備,充分暴露,然後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

原文為:“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譯義: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於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鬥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有同名電影《欲擒故縱》。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大人這裏還不要就答應他,放出一個欲擒故縱的手段,然後許其成事。”

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是一對矛盾。上,“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説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把敵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撲。不如暫時放鬆一步,使敵人喪失警惕,鬥志鬆懈,然後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例。蜀漢建立之後,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後顧之憂,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兵敗被擒。

按説,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鬥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悦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擾,後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採取“攻心”戰,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隻,據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防的下流偷渡過河,並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於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後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後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於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後,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採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痺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並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説,現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説得王浚心裏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遊統的,伺機謀叛王浚。遊統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遊統,將遊統首級送給王浚。這一着,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税,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矇在鼓裏,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備應戰。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孺子可教

【成語】:孺子可教

【拼音】:rú zǐ kě jiào

【解釋】:孺子:小孩子。指年輕人可培養。

【成語故事】:

“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裏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

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説:“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説,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裏把路,返身回來,説:“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説;“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説:“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於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矇矇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説;“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説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説:“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後,老人揚長而去。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寒酸落魄

寒酸落魄的成語故事説的是范雎隨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須賈懷疑他通齊,回國後魏相。范雎含冤被打傷,改名張祿逃到秦國當上宰相。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窮人去見他。須賈見他一寒如此送他綈袍,待發現他是秦相時嚇得一再謝罪。范雎沒有殺他。

如臨大敵

【拼音】rú lín dà dí

【典故】到了撫院,又碰了止轅,衙門裏紮了許多兵,如臨大敵。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八回

【釋義】臨:面臨。好像面對着強大的敵人。形容把本來不是很緊迫的形勢看得十分嚴重。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非常緊張

【相近詞】小題大作、如臨深淵

【相反詞】臨危不懼、如坐春風

【押韻詞】乾端坤倪、射像止啼、嘖嘖稱奇、鶴髮雞皮、酣痛淋漓、面命耳提、匡牀蒻席、繼天立極、貧賤不能移、貌合情離、......

【成語故事】唐朝末年,黃巢率軍起義,攻佔了京城長安,唐僖宗倉惶出逃,任命進士出身的鄭畋為鳳翔節度使,讓他堅守鳳翔。鄭畋到鳳翔修造戰車、擴充軍隊、加固城牆,把自己的家產分給士兵,軍隊日夜都如臨大敵,打敗尚讓率領的5萬大軍。

【成語示列】他們全副武裝地散開,如臨大敵。

經典歷史典故 篇10

郵局不負責任

有位女生,愛上了自己的老師。無法自拔的她忍不住給老師寄去了信。然而,信投進郵箱,女生立即後悔了:老師已經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自己還那麼小,老師看完信後會怎麼看待?要是讓同學、父母知道了,自己怎麼面對?

女生越想越怕,原來熾熱的愛霎時被恐懼嚇得無影無蹤。為能躲過此劫,她甚至想到了死。可是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老師表情一如往常,他照樣春風滿面地上課。

有一天,在和學生聊天時,老師指責郵局不負責任,他的信件經常遺失。

直至此時,女生才全身釋然:自己的那封信被幸運丟失了。

數年後,當大學畢業的該生去拜訪自己曾愛上現在仍很尊敬的這位老師時,老師將保存了多年的這封信交給了她。這時,她才恍然大悟,連忙站起來向老師鞠躬:謝謝老師!謝謝老師!

沒有負擔

有這樣一個家庭,兒子的成績很不好而且越來越差,有一次考了全班最後一名。

父親接過兒子的試卷微笑着説:太好了兒子,以後你沒有什麼負擔了!

兒子大吃一驚,忙問:爸爸,你是不是病了?

父親説:沒病,你想一想,一個跑在最後的人還有什麼負擔呢?不用擔心再有人超過你,但你只要往前跑,肯定有進步。

兒子受到啟發,心裏就高興起來。

第二次,考了全班第29名,父親看到了兒子的試卷,興奮地説:太好了兒子,你比上回前進了十幾名了!

第三次,兒子考到了全班第10名,父親激動地説;太好了兒子,你真了不起!離第一名只差9名了。

就這樣,不管孩子的成績是好是壞,父親總是堅持正面激勵,從不訓斥責罵,而孩子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是你教我的

有一天,母親和孩子到一棟大廈去辦事,走進大廳時,電梯正在進人,她們加快腳步想趕上這趟電梯。這時從後面走進一位老婆婆,年輕的母親本能地向後一讓,請老婆婆先進了電梯,這時電梯已經滿員了,母女倆只好靜靜地站在電梯門口,等着下一趟。

辦完事出來又乘電梯,這一回,電梯裏只有母女倆和一位老爺爺。

電梯開到底層,門開了,站在門口的女兒卻把身體向後一讓,説:老爺爺,你先請。

老爺爺説:孩子,你先請,爺爺走得慢。女兒仍不肯自己先走,堅持讓爺爺先走出電梯。

母親倖福地撫着女兒的頭,問:你為什麼要請爺爺先走出電梯呢?

女兒説:是你剛才教我的呀!

這真遺憾

美國的斯特娜夫人是一位享譽盛名的早期教育家。

有一天,孩子問斯特娜夫人:我想到同學家裏去玩,可以嗎?

母親説:可以,但必須在12點前回來。

可那天孩子比預定的時間晚了20分鐘才到家。

斯特娜夫人見孩子回來了,什麼也沒説,只是指了指牆上的鐘。

孩子知道回來遲了,馬上歉疚地説:是我不對。

吃完飯,孩子趕緊換了衣服,因為每到星期二她都要和母親去看電影。

這時,斯特娜夫人又讓孩子看看鐘,並説:今天來不及了,戲和電影是看不成了。孩子難過地流下了眼淚。

斯特娜夫人並未就此止步,而是説了一句十分惋惜而又耐人尋味的話:這真遺憾!

面對孩子的過錯,儘管斯特娜夫人只説了寥寥幾個字,並未採取其它任何處罰手段,但是使孩子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母親的要求如果是正確的,那就必須絕對照辦,否則你就得為此付出代價。

父親的策略

兒子很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他忿忿地對父親説:我的上司根本不把我放在眼裏,改天我要對他拍桌子,然後辭職不幹。

父親説:我建議你好好地把你們公司的一切貿易技巧、商業文書和公司組織完全搞通,甚至連怎樣修理影印機的小故障都學會,然後再辭職不幹。這樣你將公司當作免費學習的地方,什麼東西都通了之後,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氣,又有許多收穫嗎?

兒子聽了父親的建議,從此默記偷學,甚至下班之後,還留在辦公室研究商業文書的方法。

一年之後,父親問起兒子的工作:你現在大概多半都學會了,準備拍桌子不幹了吧!

可我發現這半年來,老闆對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委以重任,如今我已經成為公司的紅人了!兒子自豪地説。

這是我早就預料到的,父親笑着説,當初,你的老闆不重視你,是因為你的能力不足,卻又不努力學習,而後來你痛下苦功,當然會對你刮目相看。只知抱怨上司,卻不會反省自己,這是人們常犯的錯誤。

四塊糖果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長時,曾經遇到了兩個學生打架,當時其中的一個學生正用磚頭砸向對方。陶行知先生及時制止了他們,並讓拿磚頭的'學生到他的辦公室去。

沒想到陶先生讓學生坐下後,微笑着拿出一塊水果糖説: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讓你來,你反而比我先到了。學生聽後一臉困惑。

接着,先生又拿出第二塊水果糖説:這也是獎勵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來,你馬上就停下了,表示對我的尊重,我應該感謝你。學生聽後更加不解其意。

先生又拿出第三塊糖説:與你打架的學生是一個經常欺負女同學的學生,我對你的俠義精神表示敬意。

這時那位學生已經泣不成聲了:先生,不管怎麼説,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

先生拿出了第四塊糖説: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咱們的談話也應該到此結束了……

隨意挑的

一所學校成績總是搞不上去,請一個著名教育專家幫助學校發現人才。

專家先是讓校長將所有教師的教案拿來,他選出了3名教師,説他們是學校最有發展前途的教師。然後他從一年級的考卷中隨意抽出50份試卷,説這50個學生是最優秀的,將來前途不可限量,如果由這3位教師來教,學校會創造一個奇蹟。

果然,三年後,學校一炮打響,這50名學生全部考入了重點高中。

在學生畢業後不久,學校收到了教授的來信:3名教師和50名學生都是我隨意挑選的。

美麗的帽子

俊俏、可愛的小女孩蘇珊讀一年級的時候,小小的身體裏竟然長了腫瘤。經過化療,她的頭髮全部掉光了。一個亮亮的腦袋對於一個7歲的女孩來説是多麼的殘酷!她的心靈中瀰漫着痛苦和悲傷。

蘇珊即將返校時,她的班主任,一個年輕的女教師鄭重地對全班宣佈:從下星期開始,我們要認識各種帽子,所有的同學都要戴着自己的帽子來學校上課,越新奇越好!孩子們並不知道教師的良苦用心。

到了星期一,蘇珊站在校門口卻遲遲沒進去,她擔心,她猶豫,因為她戴了一頂帽子。

可讓她感到無比意外的是,她的每個同學都戴着帽子。與同學們那五花八門的帽子比起來,她的那頂帽子顯得那樣普通。

這不是理由

九年級時,第一天,上生理衞生課,老師就在後面的牆上掛了一幅人體解剖圖。圖上標明瞭重要的骨骼、肌肉的名稱和部位。整個學期那幅圖都掛在那裏。

期末考試時,我們一走進教室,那幅解剖圖便被收了起來,整張試卷只有一道試題:列舉人體各主要骨骼的名稱和部位。

我們幾乎異口同聲地提出抗議:我們從來沒有學過。

這不是理由老師微笑着説,那些知識已經掛在牆上好幾個月了。

我們勉強回答了一會兒以後,老師便把試卷收起來,然後撕得粉碎。永遠記住。他忠告我們,教育不僅僅是學別人告訴你的東西。

利息

在一次階段測驗中,一個男生的語文得了59分。

他找到我説:老師,您就再給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

我説:作文絕對不給加分;但是,我可以給你把總分改成60分&&我借給你1分。不過你可要想好啊,這1分不能白借,是要還利息的,借1還10,下次考試我要扣掉你10分,怎麼樣?要是覺得不划算就不要借了。

男生咬了咬牙説:我借。

結果,在下一次測驗中,他語文得了91分,扣掉10分,淨剩81分。

玻璃門

學校大廳的門自打安上的那天起就幾乎沒有一天不挨踢,學校想了很多辦法,大門還是經常被踢破,修了補,補了修。

新校長剛上任,後勤主任就向校長説明了這種情況,並建議換成大鐵門。校長笑着説:放心吧,我已經訂做了最堅固的門。

很快,舊門被拆了下來,新門被裝上去。裝上以後,居然沒有捱過一次踢。孩子走到門口,總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原來,這是一道玻璃門。

暗號

課堂上老師提問的時候,一個同學總是舉手,可老師叫他回答問題時卻答不上來,引得下面的同學竊笑不已。

課後老師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説如果老師提問時他不舉手,同學會在課下叫他傻瓜。

於是,老師就和他約定,當他真會的時候就高高地舉起左手,不會的時候就舉起右手。

漸漸地,這名同學越來越多地舉起他驕傲的左手,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地回答出老師的課堂提問,這個原本極可能在太多的嘲笑中沉淪的孩子也由一個差生轉變成了一個好學生。

無聲勝有聲

剛接一個班的第一節課,就碰上麻煩事。

那天,當我拿着書興沖沖走進教室時,看到的卻是班上兩個男生正在打架,此時,同學們的目光一齊射向我,而那兩個男生也停止了打架。其中一個雙手叉腰,昂着頭,不屑地看着我,顯然不把我放在眼裏。

其實在此之前,我已瞭解了他的底細---調皮搗蛋,老師都拿他沒辦法。看着他趾高氣揚的樣子,我知道此時無論説什麼他都聽不進去的,最好的辦法是採取冷處理。

於是,我只當什麼都沒有發生,徑直走上講台,説:同學們,請大家坐好,我們開始上課……他迷惑地看着我,有點不知所措地坐到座位上。

下課後,我對那件事仍然隻字未提。直到下午,他見我仍沒有批評的意思,便顯得有些忐忑不安了,終於,放學後,他敲開了我辦公室的門,主動承認了錯誤,從那以後,他很少再惹事。

出乎意料的批評

在師範上學的某個晚上,我們幾個在寢室鬧着玩,把盛滿水的塑料袋放在門的上面等一位同學進門。

就在這時,班主任王老師去寢室找人,見門虛掩着就推門而進,嘩的一聲,一袋子水順身而下,衣服全濕了。房間裏的學生都嚇得目瞪口呆,靜等老師的訓斥。

誰知王老師卻笑着説:今天是不是潑水節?我怎麼不知道啊!再説咱們這兒也不過這個節呀。大家都笑了,那個往門上放水的同學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這時,王老師走過去摸着他的頭説:以後同學之間開玩笑要講究一個‘度’,適可而止,但不要這樣。

它會哭的

著名教育家孫敬修遇到國小生攀折樹木,便把耳朵湊過去,裝出聽什麼的樣子。孩子們好奇地問爺爺在聽什麼?

他説:在聽小樹苗哭泣。

小樹苗會哭嗎?

是呀,你們折了它,它會疼的,當然要哭了,等他們長大了還要為祖國建設服務呢。

孩子們一聽,一個個紅着臉低下了頭。以後,再也沒攀折過小樹。

美麗的歧視

英語課上,張老師讓大偉背單詞,當時他正在下面讀一本武俠小説,回答不上來。

張老師很生氣,説:大偉,你真沒出息,你不僅糟蹋爹孃的錢還耗費自己的青春,你如果能考是大學,全世界就沒有文盲了。

面對老師的歧視,大偉噌地跳離座位,跨到講台上指着老師説: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學。説完,大偉把武俠小説撕得粉碎。結果,第一次大學聯考差了100多分的大偉,第二年只差了17分,到了第三年竟超出分數線80多分。

升入大學的大偉多想見到張老師,當着面告訴他自己已經考上了大學,而且是重點大學。

然而一年以後,他收到了張老師的一封信:大偉,對於有的同學,一般的鼓勵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用鋒利的刀子去做他心靈的手術,很多時候,別人的歧視能使我們激發出心底最堅強的力量。我説的對嗎?此時此刻,大偉才明白是老師美麗的歧視挽救了他。

撒謊

一次週末,和兒子約好,下班後他騎車去接我,可是按約定時間過了兩個小時,兒子還沒有回來。

等待中,正好遇到兒子的同事,他説兒子和幾個人看電影去了,我只好耐心地等。

過了一會兒,兒子回來了,令我吃驚的是,他竟撒謊説路上車壞了。

我可以等上10個小時,但我無法容忍你對我撒謊,兒子。我氣憤地轉過身來,決定自己走回家去。兒子迎上去,想要解釋什麼。

我接着説:我很生氣,不是對你,是對我自己。你看,我已經認識到,作為一個父親我很失敗,我現在要走回家去,並在這18公里的路上進行反省。

在3個多小時的路途中,兒子始終推着車跟在我身後,也是從那以後,兒子再沒有撒過謊。

欺騙

有一次,學校開家長會,姥姥代替了在外工作的父母去了學校。小順一下午都惶惶不安,想:老師一定會對姥姥講自己的成績如何如何的一塌糊塗。

終於等到姥姥回來,小順低着頭只等姥姥數落。可是姥姥容光滿面,看起來十分高興的樣子,他一臉的詫異。想不到老師竟對姥姥説他表現得很出色。

後來,小順上了大學,暑假裏他第一個去拜訪了國小老師。談起這件事時,只聽這位老師懺悔地對他説:那天,我説了你很多不好的話,可第二天,你的反應讓我吃驚。從那以後,你的成績直線上升,我一直都在納悶兒……

這時,小順才明白是姥姥善意的欺騙挽救了他。

凳子拿的

老師,我的錢丟了,30多塊呢。張滑邊説邊掉眼淚,我一聽,氣就不打一處來,班裏竟發生這樣的事。

我氣沖沖地走進教室,就在走向講台的一霎那,突然意識到:如果此時去批評全班,效果一定不會好,畢竟拿錢的是一個人。倒不如……

於是,我掃視了一下全班同學,高聲告訴大家:同學們,不要慌,我知道誰拿了張滑的錢了。同學們都驚訝地望着我。

是凳子,請大家對凳子説一句話。聰明的孩子馬上領會了我的意圖。

一個同學説:凳子,你這樣做不對,快還給人家吧。一位説:你是一時糊塗,改了還是好孩子。……

孩子一個個激動不已,只有劉虎紅着臉,低着頭,一句話也不説,此時,我心裏已經明白了。

第二天,劉虎早早地來到學校,把30元錢交給了我。我告訴他:你真勇敢,這件事是我們倆之間的祕密,誰都不要告訴別人。他哭了。

子教父

一個人特別不孝順老人,總嫌自己的父親年老多病,是個負擔。有一天,他把父親放進了一個竹筐中,與自己的兒子一起把老人抬到山中無人之處,放下後就往回走。

兒子説:爹,把那個竹筐拿回來。

此人大惑不解,兒子接着説:等你老了好用來抬你呀!

這位父親幡然悔悟,又回頭把老人抬了回來,以後對老人也孝順起來。

假如你是老師

一天早讀,去教室輔導,看到後排有一同學趴在桌上,我順手拿起一本書朝他背上輕輕拍了一下,他猛抬頭,摔出一句:幹什麼?我沒有睡覺!滿臉驕橫。

當時我恨不得立即趕他出去。此時,同學們並不知道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我儘量剋制自己,努力保持平靜的心態,微笑着説:那你説,你趴在桌上,老師該怎麼辦?噢,對了,聽説你的作文寫的不錯,你寫一篇《假如我是老師》的文章吧。

當時,他沒有説話,我繼續在教室裏巡迴輔導。

當天午飯後,這位同學到辦公室找我,説:老師,我錯了,我不該那樣沒禮貌。看得出,他是真心悔過,我自然原諒了他。

當範文

李老師在批改一個女孩的作文時,發現是抄襲的。當時,他很想在的作文本上寫上大大的抄襲二字。可靜下來想想,這樣做,她會改正自己的錯誤嗎?

考慮再三,李老師把她叫到辦公室,微笑着對她説:你的作文有進步,相信你一定花了不少時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老師想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你,請你把作文好好改一改,然後在班上朗讀,好嗎?小姑娘沒説話,低着頭走了。

第二天,她拿着改好的作文來了,李老師發現她重寫了作文,雖沒抄襲的精彩,卻是她自己寫的,老師還是表揚了她。

在班上朗讀時,她念得十分自信,並贏得了掌聲。

從那以後,女孩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編程高手

北大附中老師張思明曾遇到這樣的一件事:班上有一個學生非常喜歡擺弄計算機,可以説達到了痴迷的境界和較高的編程水平,但由此耽誤了不少功課。特別是他不愛學習化學公式,認為那是靠記憶的東西,有了計算機,學着些東西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結果他的化學考試很不理想。

張老師便去找他談心,給他出了一道計算機難題:計算機能不能對輸入的某個公式自動配平呢?這位同學一聽立刻來了精神,回家以後就開始了研究。可他為了編寫程序,就必須先把化學公式的配平原理搞清楚,不久,他在理解化學公式配平方法的基礎上編好了程序。

張老師抓住他想證實自己編程實力的迫切心情,又接連提出了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是不是書上任何一個化學公式用你的編程都能配平呢?你的編程除了適用簡單的公式外,是不是還適用於比較複雜的公式?這兩個問題不但促進該生對化學公式的複習和記憶,而且使對化學公式的學習更加深入。

面對學生的進步,張老師充分肯定了他的編程實力,鼓勵他學好各門功課,為自己考入大學計算機系創造前提條件。

從此,該生的學習更加自覺和主動。因為通過張老師的引導,他知道了兩件事:一是自己能學好,二是自己必須學好。

經典歷史典故 篇11

歷史典故故事1:甘拜下風的典故

原句為“敢在下風”。《左傳·僖公十五年》中記載,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後,秦穆公將晉公子夷吾送回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晉惠公以前曾答應過秦穆公,要把黃河環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給秦國。

但晉惠公執政後卻沒有遵守諾言。晉國發生饑荒時,秦穆公曾送糧食給晉國,可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時,晉惠公卻關閉了兩國的糧食貿易市場。

秦穆公決定攻打晉國,面對強大的秦軍,剛愎自用的晉惠公反而主動下戰書。開戰之時,本就對這場自取滅亡之戰極度不滿的晉國大臣們不但袖手旁觀,而後又處處解救秦穆公於危難之時,直到秦軍俘虜了晉惠公。獲勝的秦穆公表示不殺晉侯。

晉國大臣們紛紛叩頭下拜説:“賢君腳踏后土,頭頂皇天,皇天后土都聽到你的話,我們也敢於在下風頭證實聽到你在上風頭的講話呀。”“敢在下風”日後便演變為“甘拜下風”。

歷史典故故事2:覆水難收的典故

《拾遺記》中記載,姜太公隱居時,家境窘困。妻子馬氏不願與他共同生活,任憑姜太公如何挽留卻兀自離去。

後來,姜太后在周文王的重用下,聯合各路諸侯攻滅商朝,建起了西周王朝,馬氏見其登臨高位執掌重權,請求重新恢復夫妻關係。

姜太公令人將壺中水全部倒在地下,而後讓馬氏收起,馬氏急忙趴地取水卻只能收到星點泥漿,姜太公此時冷冷説道:“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複合,好比這倒在地上的水再難收回。”《漢書·朱買臣傳》也記載了朱買臣與其妻的類似故事。

歷史典故故事3:赴湯蹈火的典故

語出《東漢·晁錯傳》。劉啟繼位稱作漢景帝后,經常聽從“智囊”晁錯的.意見。晁錯主張中央集權,鞏固邊防,重農粟的政策,並在一篇奏章中具體提出鼓勵將士保衞邊疆,能打勝仗或堅守不退的就升級,攻破敵人城池或陣地的就獎賞,這樣才能使將士們“冒着敵人的利箭和石炮,甘願奔向滾湯烈火,奮不顧身去拼命”。原句中的“赴湯火”日後漸擴充、演化為“赴湯蹈火”。

歷史典故故事4:扶搖直上的典故

《莊子·逍遙遊》中引用《齊諧》的記述:“鵬遷往南海時,水花被激起三千里高,它的翅膀拍打着颶風上升到九萬里高,它的背如同泰山般大,兩翅如同懸掛在天邊的雲彩,揹負青天乘着六月大風飛向南海。”莊子通過這般描述,主要表現無往而不利的精神境界。

歷史典故故事5:奉公守法的典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趙國大將趙奢原本是個收税小官,某次他來到平原君趙勝家收取田税,管家仗勢欺人,拒付税款,趙奢依照法令殺掉了他。

趙勝聞後怒氣沖天,定要其以命償命,趙奢找上門誠懇地説道:“您是趙國棟樑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應該遵守國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現在您的管家卻倚仗權勢公然違反國家法令。

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麼天下還會太平嗎?國家還會富強嗎?到那時候,您還會有現在這樣顯赫的地位?若是您能奉公守法,百姓定會以此為榜樣,那樣天下就會穩定,國家就會富強,您怎麼能輕視呢?”趙勝聽後慚愧萬分,當場拜服。

經典歷史典故 篇12

龍虎榜

唐德宗貞元八年(729)會試,當時天下名士韓俞、李觀、李絳、崔羣、王涯、馮宿、瘐承宣、歐陽詹等二十三人同登進士第,得人才之盛。於是時人稱為龍虎榜。後凡會試中選者亦被呼為登龍虎榜。在北宋孫僅舉進士第一,王禹偁以詩賀之,曰:“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終屬鶺鴒原。”龍虎榜亦稱虎榜(但清代以後,虎榜專指武科),元方回《石峽書院賦》:“領袖者誰?予同姓兮,又同登於虎榜”;薩都刺《及第謝恩崇天門》“虎榜姓名書敕紙”,均用此典。(典見《新唐書?歐陽詹傳》)

經典歷史典故 篇13

西漢時的一位將官名叫灌夫,性格剛直,交遊廣闊,但對貴族常表現出不屑的態度,時常與人起衝突。有一回,在丞相田蚡娶妻的喜宴上,酒酣耳熱之際,灌夫向田蚡敬酒。由於兩人過去有嫌隙,田蚡斷然拒絕,引起灌夫十分不悦,轉而向臨汝侯(灌賢)敬酒。灌賢正與護衞程不識耳語,沒注意到灌夫來敬酒,因此沒有理會他。連續受到兩次怠慢的灌夫,加上幾分醉意,頓時怒火中燒,大發雷霆,向灌賢罵道:「我平常就説程不識不值一錢,你還學女人和他咬耳朵講俏俏話!」經過這麼一鬧,原本就與他結怨的丞相更為憤怒,上書彈劾他大不敬,派人逮捕灌夫,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上書武帝替他説好話,卻因此受到牽連,被讒言所害,也遭來殺身之禍。

這也就是「灌夫罵座」的故事。

於是後來的人就用「灌夫罵座(坐)」、「使酒罵座」等指酗酒任性罵人,亦表示剛直不屈,不諛權勢。

經典歷史典故 篇14

安步當車的典故

【安步當車的典故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安步當車的典故釋義】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人能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安步當車的歷史典故】

戰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前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説:“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説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説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生氣地説:“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説:“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為萬户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着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裏,才覺得自己理虧,於是對顏蜀説:“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為師,今後您就住在這裏,有肉吃,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着華麗。”顏蜀拒絕道:“玉,產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仍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到點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淨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顏蜀説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成長心語】

在大富大貴面前,顏蜀能夠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幾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有時候追求的目標因能力所限無法達到,並不能代表沒有獲得或距離成功很遠,只要思想達到了,結果必然是一樣的。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榮辱、得失、進退,其實是人生命中最為可貴的品格。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被我們漸染了內心的色彩,如果我們先把內心描繪得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中流擊楫的典故

【出處】

《晉書·祖逖傳》。

【釋義】

中流:河流的中央;擊:敲打;楫:船槳。渡河時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槳。比喻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昂之氣。

【歷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於西晉末年的北方大族,後來家道中落。在當時的亂世之中,祖逖帶了幾百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過程中,祖逖主動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糧食、衣服也分給大家。鄉親們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難的人羣來到了泗口(今江蘇靖江北)。這時,祖逖手下已經聚集了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園被外族侵佔,都很憤恨,見祖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就推選祖逖做了首領,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打回家鄉去。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勸説他領兵收復失地,司馬睿當時並沒有收復中原的打算,但聽祖逖説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辭,就勉強答應了祖逖的請求,並派他做豫州(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他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給他戰衣和兵器,還讓他自己想辦法集結士兵。

祖逖帶着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着船槳,在船舷邊拍打,向大家發誓説:“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佔領中原的敵人,絕不再過這條大江!”他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祖逖停了下來,一面製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等到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後,才向北進發。當時,長江以北的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佔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説服他們停止內爭,隨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來越高。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了許多失地。後來,祖逖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領土,許多敵軍也陸續向祖逖投降。晉元帝即位後,覺得祖逖功勞太大,於是封他為鎮西將軍以節制其權力。

【成長心語】

孔子説:言必信,行必果。説話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能半途而廢。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實現了對自己、對眾人的承諾。他也讓我們領悟到了誓言的真諦,它不應該是一種決心,而應該是一種實際的行動與作為。當你想要許下誓言的時候,請先想想你真的願意去做嗎?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嗎?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去維護誓言的可信度。

白頭如新的典故

【出處】

(漢代)鄒陽《獄中上書自明》。

【釋義】

白頭:頭髮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認識的時間雖久,卻跟剛認識一樣。形容交朋友彼此不瞭解。

【歷史典故】

鄒陽是西漢時期的齊國人,他聽説樑孝王禮賢下士,就到樑國來遊學,並上書給樑孝王,縱談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羊勝和公孫詭都是鄒陽的朋友,他們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勝嫉妒鄒陽的才華,幾次在樑孝王面前説他的壞話,終於有一天,樑孝王信以為真,下令將鄒陽關進監牢,準備處死。

鄒陽十分激憤,他不甘心就這樣被人陷害,於是,在獄中給樑孝王寫了一封信,信中列舉事實説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一句空話。他寫道:“荊軻冒死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為燕國報仇,可是太子丹還一度懷疑他膽小畏懼,不敢立即出發;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説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雙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政,使秦國富強,結果被秦二世處死。俗話説:‘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雙方互不瞭解,即使交往一輩子,頭髮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一樣;真正相互瞭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一樣。相知與否,不在於相處時間的長短。”

樑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後,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並奉為上賓。

【成長心語】

友情是一種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對待的情感。兩個人之間的友誼,與地位無關,與年齡無關,與時間亦無關。有些人,你即使與他相處一生,他也無法瞭解你內心深處的想法;但有些人,你們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經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處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講究緣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你不僅要知道財富為何物,還要善於創造財富,善於從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個知你心的朋友,並及時將那些永遠無法溝通的人從朋友行列中驅逐出去。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q5jv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