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包拯智審“藏硯”案

歷史:包拯智審“藏硯”案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將離任。端州一向有“一方石,一座城”之説,它是名聞遐邇的“中國硯都”。

歷史:包拯智審“藏硯”案

包公手下有一個姓吳的文人,頗會弄權謀取私利。眼看包公即將離任,吳文書決定抓住最後一次機會,撈一個“大的”離開。他的目標是一方名貴的端硯。都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個文人,在中國的硯都呆了三年,竟然一塊硯都不能“弄”走,將來肯定會後悔的。

吳文書正想睡覺,就有人送個好枕頭來了。在一個有名的採石制硯村落裏,有兩兄弟因為父親突然過世爭奪家產,鬧得不可開交。多大家產呢?説起來真的大,有八家硯廠,但不是每兄弟分四家硯廠那麼簡單。需要根據硯石的價值來估算了分,那麼,兩兄弟就想請包公做個決斷。表面上事情很好辦,事實上不好辦。因為弟弟事前藏了幾方名硯,哥哥心有疑慮,卻又苦無證據。吳文書從中調和,兩邊出主意做好人,又在包公面前替弟弟説好話遮掩。最後,家產順利分割,哥哥給了吳文書一筆銀子,弟弟送給了他一方“雨過天青硯”。“雨過天青”石出產於端州的大西洞,是端硯中最名貴的一種。吳文書獲得“雨過天青硯”以後,欣喜若狂。

吳文書還沒來得及想好怎麼把這一方“雨過天青硯”送回老家,包公突然接到上司命令,必須儘快離開端州,限期去開封上任。由於走得匆忙,名貴的“雨過天青硯”放在隨身行李裏又怕被人發現,吳文書急中生智,就喬裝打扮,選了開船前一天的傍晚時分,趕到給包公僱好的大船上,説是要檢查船上的安全設施,躲到船上的“東司”(廁所)處,將硯台藏好了,若無其事地下了船。

第二日早上,包公乘坐的船離開端州,沿着西江向東行駛,剛剛穿過狹窄的羚羊峽,晴朗的天空忽然變了色,烏雲密佈,霎時間風狂雨驟,白浪滔天,把船一會上掀上浪峯,一會拋向浪底。艄公和水手怕出事,急忙將船泊到岸邊,拋下了鐵錨,停了下來。

包公擔心誤了行程,他望着暴雨思考了一會,忽然命令隨行家丁設起了香案,祈求上天開恩放行。

祈求完上天,包公將同船隨員都召集到一起訓話。他説:“我想上天突然變臉,必有原因。俗話説,人眼不見天眼見,我和你們都要向上天禱告發誓,沒有做有愧於百姓的事。如果有誰發現有人貪贓枉法,一定要向我舉報。”包公説這段話時,臉色更黑了,聲若洪鐘,閃電在他身後炸響,他看起來就像天神下凡一樣,極具威懾力。

包公説完話,自己先向上天禱告,立下了莊重的誓言。

這時,家人包興捧出一方端硯,説是一名老硯工感激包公為官的清正,代表百姓們送給包大人的,但怕直接送給大人不收,就託他帶上船來了。包公聽了,深感百姓的愛戴之情,但還是將硯丟到了江裏。

此時,風雨小了些,但下屬們向上天禱告的儀式還在進行。下屬們的表情都很自然。只有那個吳文書對天發誓時,聲音越來越小,還發抖。

接下來,包公命令所有下屬將行李放到一起,攤開檢查,所有物件都被翻了個底朝天。吳文書的銀子最多,有一千三百兩之多,沒等包公問他,他就説是這三年的俸銀。包公也就沒再説什麼。

向上天禱告的儀式結束,包公命令:“全船搜查,看有無貪受之物,一個角落不要放過!”聽到 “角落”二字,吳文書不由自主的鬆了口氣。他帶的硯,藏在人們想也想不到的地方。

全船搜了一個遍,仍然沒有一點貴重的物品。

過了一會,包公突然大聲對艄公説道:“把它拉上來,我要看個究竟!”下屬們聞言大驚,不知何事發生,就跟着艄公去到“東司”處,看他彎腰跪下去,摸到一根綠色的繩子,拉上來以後,才發現繩頭繫着一個油紙層層包着的東西,打開一眼,裏面裹着一方硯,濕濕的,看上去似藍非藍,似綠非綠。

正巧,這時雨也住了,雨過天晴。人們暗自稱奇。

包公看了一下硯,問左右下屬值多少錢?大家都説不上來,因為硯和玉一樣,價很不好估算。就連身為端州人的艄公,也説不知道它的具體價值。

吳文書見眾人都不會估價,又怕包公把硯不還給他了,就斗膽主動上前説到:“包大人,這方硯實是屬下買來的,為怕同行人員懷疑來路不正,故放到船底下隨行。其實它不是太貴,只值三百多兩銀子。請您理解我作為文人的愛硯之心。”

包公聽了,朗聲問道:“那你這方硯在哪個鋪子買的?它總有個名字吧?”那年頭,“雨過天青”硯的名頭已頗響,吳文書哪敢説出它的真名來?他就不想説,但至少得説清在哪買的吧?結果急忙之間,他也胡亂答不上來。就是胡亂答了也沒用,包公會派人去查訪的。

吳文書急得滿臉是汗。包公又問道:“你一年的`俸銀是多少?”這個難不到吳文書,他連忙説:“每年俸銀四百多兩。”

包公指着他行李裏面帶的銀子,問:“你既然買硯花掉了三百多兩銀子,為何行李裏還有這麼多銀子?你快快照實説來,不然罪加一等!”

沒想到,吳文書跟着包公三年,明裏暗裏弄點小銀子相安無事,最後弄了個名硯,卻弄得如此難堪。吳文書只好照實交待。等他交待完,包公説:“你的罪行等到了開封再查辦,現在,你把這方硯丟到江裏去!”

吳文書在心裏暗叫包老黑不識貨,白白地把硯當普通石頭一般丟棄,還要治我的罪。吳文書只好垂頭喪氣地將硯丟到了江心裏。他有心想跟包公求情,説明這方硯是塊寶,不要扔了,但又怕使自己罪責更大,只好忍住了。

吳文書的“藏硯”一事,其實是艄公發現他藏硯的不雅行徑以後,很為端硯不平,在人們忙亂着往船上裝行李時,艄公就悄悄地跟包公報告了,他説:“包大人,硯是石中君子,就是我這個粗人,也知道視它若寶,萬不可繫於東司處,讓它置身於人的胯下,與便溺為伍。我拉起繩子看了,雖不認得它是什麼硯石做的,但它只要是硯,就是文房四寶之一,是應當受到所有人尊敬的!”

由於吳文書“藏硯”時喬裝打扮過,艄公無法説清他的真實長相,就只能報告有包公的下屬上船“藏硯”。船剛開出離岸時,有很多百姓為包公送行,他不能停止與百姓告別而審“藏硯”案。等到船出了羚羊峽時,正好變天了,“藏硯”案再不審,就時過境遷了,也會縱容下屬的貪心。包公於是就借天氣行事,利用人對上天的恐懼,把“雨過天青”硯審了一個水落石出。

包公自己扔硯的事,被記入了《宋史.包拯傳》,流傳至今,簡稱為“不持一硯歸”,成為一段佳話。而他下屬吳文書藏硯被審的事,只是傳為笑柄。

包拯扔端硯的地方,後來突然隆出一片陸洲,變成了硯州島,狀如端硯,當地人出於對包拯的愛戴,在硯洲島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猶存,這就是如今廣東肇慶西江二十景之一的“硯渚清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wv564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