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一曝十寒的成語故事-民間故事精選

一曝十寒的成語故事-民間故事精選

導語:民間故事就是勞動人民創作並傳頌的、具有虛構內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本文為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一些民間故事,歡迎閲讀.。

一曝十寒的成語故事-民間故事精選

一曝十寒的成語故事_民間故事精選

一曝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説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説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説:“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着,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着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

人便將孟子所説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説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説: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相關閲讀

一事無成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人當了省郎的官,因官運不怎麼亨通,不管做甚麼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意,所以時時出去,想藉遊玩散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國寺,遊倦了,就寄宿在寺裏。晚上做了一個夢;他夢中走到一處巖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的面前,有一個極小香爐,爐檀香煙裊裊上升。老和尚對省官説道:“這小香爐中的香煙還是你許願時留存下來的,現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你一世你是唐玄宗時代的劍南安撫巡官;第二世你是憲宗時候的`西蜀書記,第三世就是現在的省郎官。”他聽了老和尚這番話,恍然有點覺悟,彷佛記憶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於是,再也不願意在宦海里浮沈,對人生似乎恍然徹悟。

又王中的詩句,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無成兩鬢絲”的感歎語。

現在上了年紀的人,事業上要是沒有成就的話,通常都是拿一事無成來感歎。有時年紀不大的人,你問他事業做得怎樣,他也會説“一事無成”呀!

一木難支

南北朝(劉)宋順帝的時候,蕭道成把持政權,殺害忠良,橫行恣肆,大有篡奪王室的企圖,當時大臣袁粲和劉東兩人,祕密商量要殺死蕭道成,但事機不密,被蕭道成同黨褚淵知道了,把祕密告訴蕭道成,蕭道成十分惱怒,立刻派部將戴僧靜率領了很多人馬去攻打袁粲,把城池團團圍住了。這時,袁藥對他的兒子袁最説:“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廈的崩塌,但為了名譽義節,不得不死守下去。”

後來,戴僧靜率領部下越牆衝進城裏去,在敵人的刀槍下,袁最勇敢地用身體去掩護他的父親,這時,袁粲對他的兒子袁最説:

“我是個忠臣,你是個孝子,我們死而無愧。”

結果他們父子倆都為正義而犧牲了。

後人便把袁粲當時所説“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廈的崩塌”這句話,引伸成為“一木難支”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事情到了艱難危急的時候,並不是一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

一箭雙鵰

南北朝時,北周有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叫長孫晟。具有百發百中的射箭技藝,無人敢與他相比。

北周的國王為子安定北方的少數民族突厥人,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突玉攝圖。為了安全起見,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了突厥。攝圖大擺酒宴。宴請長孫晟。酒過三巡,按照實晟人的習慣要比武助興。突厥王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線。只聽得“格勒勒”—聲,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枝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好!”大家齊聲喝采。

從此攝圖對長孫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並經常讓他陪着自己一塊兒去打獵。有一次,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猛抬起頭,看見天空中有兩隻大雕在爭奪一塊肉。他忙送給長孫晟兩枝箭説:“能把這兩隻射下來嗎?”“一枝箭就夠了!”長孫晟邊説邊接過箭,策馬馳去。他搭上箭,拉開弓,對準兩隻厥打得難分難解的大雕。“嗖”的一聲,兩隻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2v1yn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