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四年級語文《井底之蛙》評課稿(2篇)

四年級語文《井底之蛙》評課稿(2篇)

四年級語文《井底之蛙》評課稿1

剛才,聽劉老師執教了《井底之蛙》一課,劉老師在教學中嚴格踐行了“三環五步”教學模式,給我的感受是:學生學得更主動、更紮實;老師教得更輕鬆、教學思路更清晰。縱觀整節課,它所遵循的教學理念和《新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的“讓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和“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完全吻合。

四年級語文《井底之蛙》評課稿(2篇)

從事語文教學十幾年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大多時候是從個人積累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習慣出發來預設和實施課堂教學,有時感覺捉襟見肘,甚至力不從心,難以在完成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拓展語文教學的內涵。“三環五步”教學模式,就像一把密集的梳子,把我原本紛亂的教學思路梳理得有序而清晰。當然,它對於我們一線教師最大的益處是可行性強,易實施。

下面,就劉老師上的《井底之蛙》一課,我將結合《新語文課程標準》和對“三環五步”教學模式的粗淺認識,談談自己的見解,不妥之處,請各位專家和老師批評指正。

一、“三環五步”教學模式,更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

上海特級教師賈志敏説過:評價一節好課的標準,首先要看學生是否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要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從“三環五步”教學模式緊扣“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三個教學環節,突出“預習、提問、梳理、探究、練習”五步教學流程的思想中,能明顯感受到其是把學生擺在課堂教學的中心位置。劉老師在實施教學時,完全秉承了這樣的理念。從課前預習,到課堂分小組探討梳理問題,再以問題生成單的形式羅列問題,學生最後自己找出本課教學的中心問題井底之蛙為什麼後來“覺得自己非常渺小”呢?一氣呵成。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習氛圍濃,學習主動性較傳統課堂大大提高。

二、“三環五步”教學模式,更明確了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定位。

正是因為“三環五步”教學模式,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所以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定位更明確了。劉老師在突破本課教學難點(井底之蛙為什麼後來“覺得自己非常渺小”呢?)時,並沒有直接通過分析講解急於讓學生尋找答案,而是不斷引導啟發學生,採取讓學生反覆誦讀文本,在小組中交流探討,再集體交流,循循善誘,讓學生自讀自究自悟。最終水到渠成,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三環五步”教學模式,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環五步”教學模式,注重的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收穫的不只有知識,更主要的是學習能力的提高。我們都知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會學習比收穫知識更重要。如果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信守此種理念並樂於實踐,我相信,量變必然發生質變,我們的學生到國小畢業時其學習能力一定有很大的進步。

四、“三環五步”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更富有成效。

“三環五步”教學模式力爭實現課堂教學“六化”目標,即複雜問題簡單化;深奧問題淺顯化;模糊問題清晰化;抽象問題形象化;零散問題系統化;具體問題理論化。劉老師在本節課教學中智慧地運用了“問題生成單”,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梳理出各種問題,經過小組討論交流,解決了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最後篩選出主體問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經常要求學生質疑,學生提出的問題雜七雜八,有時和文本相去甚遠,有的問題還表達不清。作為教師,我們自己有時提出的問題,表達上也模糊,讓學生難以回答。而“問題生成單”這種形式大大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值得推廣。

總體來説,劉老師的這堂課是成功的,但有些細節方面個人覺得有待完善。以下建議不一定正確,和劉老師商榷。

1、在分析青蛙的“小快樂”時,劉老師緊扣文本,用讓學生做批註的方法,得出青蛙的“小快樂”有:躍出井外之樂,回到井中之樂,跳進井水之樂,文本分析準確透徹。如果老師在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得出:青蛙的快樂都侷限於這口水井,範圍很狹小,就能和後文中鼈在大海中的“大快樂”形成鮮明對比,為突破教學難點奠定基石。

2、教學表現鼈的“大快樂”的內容,在分析“用千里之遙,不能形容海的'遼闊;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時,劉老師問學生:“這一句表現了大海的什麼特點?”學生回答:“表現了大海的遼闊。”劉老師給予了肯定。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劉老師始終以“遼闊”一詞概括大海的特點。這是理解文本的偏差。上句除了表現大海的遼闊特點,還表現了大海“深”的特點。

3、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中心詞是“誇耀”,而不是“小快樂”。劉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來體會青蛙的“小快樂”,這屬於沒有抓住教學基點。應該讓學生在朗讀中讀出青蛙誇耀的語氣,這樣更能表現青蛙的目光短淺、盲目自大。“小快樂”沒有錯,錯在青蛙不斷“誇耀”,給人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覺。

“三環五步”教學模式,我也在摸索中實踐着。在實踐中,我還有很多的疑惑,其中兩點我始終在思索:

1、《新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三環五步”教學模式應如何發揮它的靈活性,避免流於形式,以適應此種教學指導思想。

2、“三環五步”既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它旨在“全力打造開放、自主、合作、探究性高效課堂。”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較高的語文學習能力。基於農村學生現狀,又應如何逐步轉變學生固有的學習習慣。

我們常説:理論和實踐是辯證的統一體。站在理論的高度,我們的課堂教學會更科學、更有深度;立於課堂教學的基點,我們的教學理論會不斷豐富、不斷提升,反過來又能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我相信:“三環五步”教學模式的提出和推廣,必將把我區的新課程改革向更深層次推進。

最後,我以戰國思想家荀況的一句名言總結,與大家共勉之: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四年級語文《井底之蛙》評課稿2

一、教學策略運用得當,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比如許老師教學的第三個策略“對比辯證,領悟寓意”,在課堂的最後環節,讓學生選擇願意當“井底之蛙”還是“東海之鼈”,老師尊重學生的想法,認為選擇沒有高低之分,“井底之蛙”和“東海之鼈”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快樂。許老師還延伸拓展,滲透辨證思想,問學生:“你們覺得老師是井底之蛙還是東海之鼈呢?”繼而又問“那老師和孔子比,誰是井底之蛙?”通過師生對答讓學生領悟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下對比結果不同。許老師最後也揭示了本寓言的寓意,井底之蛙是用來比喻目光短淺、見識淺薄的人,用“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這個對子自然地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應盡職盡責做好每件事,有機會應該向偉人學習,樹立遠大理想。

二、教學目標把握準確,符合年段學情

許老師採用古今對照,滲透學習古文的方法。在學詞的時候,老師先出示詞語,並告訴學生有些詞語是從文中提煉出來的,再相機讓學生去找古今對應的詞句。在學習第二自然段這個環節中,老師先出示白話文,讓學生去找對應的古文,還詢問如何找到的,學生説是從頁腳的註釋找到的。這在無形中滲透學習古文的方法。文言文較枯燥,四年級的學生又是初步接觸,可能會覺得很難,學起來很吃力,甚至會有厭煩情緒。但在許老師的教授下,相信學生今後遇到類似的文章,就懂得如何運用古今對照學習文言文,足以可見方法比知識重要。

三、困惑(整合教學目標?適時引導?)

年段老師存在一個小小的困惑,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否可以把目標2和3整合一下?另外,目標2中“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感受井底之蛙見識淺陋,目光短小,孤陋寡聞,只見一井之水,不知滄海之大。”而在教學中,教師對於學生“假如讓你選擇,你願意當什麼?學生選擇當井底之蛙,豈不是要當一個見識淺薄的人,這裏老師是否需要引導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4lv5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