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楊氏之子評課稿10篇

楊氏之子評課稿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楊氏之子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氏之子評課稿10篇

楊氏之子評課稿1

本週三的集體教研活動主題是聽課,一連四節課聽下來,真可謂是品賞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言文盛宴。

四位做課教師講得是同一篇課文《楊氏之子》,同課異構的巧妙設計,讓在座的聽課老師收穫連連,感受頗多。呂老師的課行雲流水、環環緊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紮實。張老師指導學生邊學邊練,運用文言文評價的句式恰到好處。周老師以學生為主體巧妙點撥,引導得法。郭老師平實的課堂,豐富的語言表達,更是語文老師的典範。

四位老師沒有提前商量,同課異構的巧妙設計卻各有千秋,對教材精準把握更是體現了語文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

一、不同形式的導入之後,都從解題入手將文言文融入了學生的生活

楊為姓楊,氏為人家,之為的,子為兒子,“楊氏之子”即姓楊人家的兒子。讓學生也試着介紹自己,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望而生畏的文言文頓感親切。

二、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準字音,讀好斷句,最終讓熟讀成誦變得輕而易舉

文言文雖然簡短,但通假字,多音字,斷句是易錯點,四位老師難點突破,由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再到斷句的恰當引導,既為課文的理解做好了鋪墊,又為背誦課文打下了基礎。

三、學習方法的歸納總結,讓自學猶如有了扶梯

逐句的'學習交流中,每一句都畫出了停頓的節奏,既便於字詞的理解,又降低了句子翻譯的難度。其中呂老師設計的問題思考:從哪裏看出楊氏之子的機智?體會句子的言外之意?對比閲讀……為學習目標的達成起到了畫龍點睛效果。

四、課堂練習是檢測目標達成的有效環節

呂老師的課堂練習深入淺出的題型設計,如:如果孔君平不姓孔,而姓黃,楊氏之子如何回答?未聞是夫子家。把下列語句換成文言文形式。“這是你家的貓”……此類題型的練習讓學生頗有成功感,文言文不僅不難還很有趣。

這樣緊張有序的四節課,不但不覺得累,反而有種滿滿的幸福。聽這樣的語文課真是一種享受,期待外小的語文課堂蒸蒸日上。

楊氏之子評課稿2

今天有幸聆聽了吳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這節課,讓我收穫頗多。《楊氏之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課文。這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5字,語言簡潔、淺顯,主要講孔君平拿楊氏子的姓開玩笑,而楊氏子以同樣的方法予以回敬,表現楊氏子的“聰惠”。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通過“品析”,加上及時的朗讀指導來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展示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我認為吳老師這節課努力做到了“五實”:教學功底紮實、課堂知識充實、情感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吳老師在課上風趣、幽默地和學生在輕鬆自主的氛圍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顯了自主式課堂的高效性。這節課給我的總體感覺是:

一、課堂導入的趣味性——未成曲調先有情

有效的課堂導入就是在短時間內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進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中去。上課伊始,吳老師便和學生一起玩了兩個遊戲。第一個是以不同的語氣、輕重、停頓來接讀已學過的古文名句。如: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不僅複習舊知,而且營造出濃濃的古文味。第二個遊戲是讓學生區分古文中

“我”“你”的稱呼,像吾、爾、在下、閣下、小生、君、朕,並且讓學生用這樣的方式稱呼自己。這樣,讓學生在遊戲中不知不覺進行歸類積累。

二、課堂誦讀的有效性——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1、初讀課文做到讀正確、流利、有節奏。吳老師在本堂課中引導學生讀出三個層次,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由易到難,讀出文言味道,為學生理解、感悟全文做準備。吳老師通過範讀,讓學生畫出節奏線,然後再讓學生下水一試,學生一下就掌握了讀的要領,效果可見一斑。

2、品讀課文做到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這個環節中吳老師抓住重點語句,精心指導朗讀,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吳老師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這個故事最精彩,最有趣的在哪?學生不約而同地回答“此是君家果,未聞孔雀識符自家禽。”吳老師抓住契機又問孩子:“你喜歡孔君平的話,還是楊氏子的話?”“楊氏之子”大家又是不約而同。“為什麼?”大家無語了,在孩子看來,喜歡不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刨根問底。吳老師一句巧妙的點撥:“楊氏子為什麼説孔雀是夫子家禽而不説大象,熊貓呢?”一石掀起千層浪,孩子的話多了起來,課堂氣氛活了起來。孩子們各抒己見,説出了楊氏的回答的絕妙。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在體會“應聲大曰”時,王老師更是引導的巧妙。她和學生對話,並且面帶微笑,伴隨着動作,惟妙惟肖地説;“此是君家果。”學生對答不及時,吳老師笑着説應答不夠及時,僅這又示範了一次,孩子這次迅速應答。吳老師又通過同桌對答,指明對話等形式讓學生體會語言的絕妙,孩子的.敏捷。最妙是將“未聞”加上好還是去掉好進行對比,吳老師創設了一個情境,同時出示一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説法語氣上的不同。

然後,吳老師又把句子放在語境中讓大家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吳老師當孔君平,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接着吳老師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孩子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這一環節的設計,我認為是恰到好處,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學生卻體會不到。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即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教學的有效性。

吳老師在課文學習之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來的是李君平,該怎樣回答?”學生幾乎是脱口而出,説明了這節課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

三、學習方法的指導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吳老師放手讓孩子參考課文註釋,自己學習課文內容。此時,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們明顯地感受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發揮,在全班彙報交流時,孩子讀得越來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讀懂了故事內容。這也很好的完成了“讀懂文言文的句子,瞭解故事內容”這個學習目標。更值得一提的是,吳老師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還相繼教給了學生兩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在理解這句時,學生回答正確後,老師追問“甚”這個字的理解,學生答曰課文有註釋,老師點明這就是學習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參考註釋理解句子意思。並且讓學生用這種方法再學習其他句子,靈活運用。再比如,學習“為設果,果有楊梅”這句話時,老師問“誰為誰設果?你怎樣知道的?”從而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二種方法——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讀懂了這則文言小故事,而且還學會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有效完成。

當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不足之處表現在: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這篇文章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這樣一個問題,我以為此環節設計多餘,可刪掉,把時間花在課外拓展《世説新語》上,給學生補充更多的課外知識,那這節課就更成功了。

楊氏之子評課稿3

鍾老師執教的第10課《楊氏之子》是第十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第三單元訓練的主題是“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積累精妙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而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教學本課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讀通古文,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鍾老師的課堂能緊緊地圍繞重點精心設計,落實了教學環節的有效性。

聽完課後,我最大的感覺是這節課裏書聲朗朗的,確實很有學古文的味道。下面我來分析一下鍾老師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的.。

第一步,學生自由讀,要求學生讀準確,讀通順,使初次接觸古文的學生感受到古文的特點。起初,學生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於是鍾老師就出示標有停頓的課文,並進行範讀,學生多次練讀,就這樣,同學們終於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鍾老師引導學生於無痕,卻讓學生真切體會到了讀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步,在完成了第一步“讀通、讀準”的目標後,鍾老師開始引導學生完成第二個目標:讀懂故事。在這個環節中,鍾老師不但“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相機教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參考註釋理解句子意思;讀中感悟文章意思等。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學得有滋有味,不但讀懂了這則文言文的故事,還學會了學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目標完成了,鍾老師又抓住重點語句,通過精心指導朗讀,巧妙的點撥,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生體會到了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這個環節中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值得一提的是,鍾老師不但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而且鼓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進行拓展。在理解了課文後,設計了“講故事,讓學生補充語言”的環節,再次讓學生感受到了語文乃至古文的魅力。最後,老師還相機介紹了《世説新語》一書,以吸引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拓展視野。

總之,綜觀鍾老師的整個課堂,我感覺到了鍾老師高超的課堂智慧,深厚的語文涵養。這節課中,每個教學環節都落到了實處,是一堂高效的語文課。

楊氏之子評課稿4

今天,我們聽了學科組長柳老師的文言文教學《楊氏之子》,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我個人的幾點收穫,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朗讀訓練和指導的有效性。

二、學習方法的指導性

三、重視書寫訓練的指導和訓練。

總之,柳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條例清晰,層層深入緊扣主題,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紮實有效,從課堂的積累展示到結課的推薦書目,每一個環節都是在為學生服務,沒有多餘的、無用的環節,可以説這樣的課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真正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楊氏之子評課稿通用5

橋下一小老師執教的第10課《楊氏之子》,是五年級第10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語言藝術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下面,我就這節課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重視朗讀訓練,較好地把握了教學的重點。

本篇課文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而指導學生把文章讀通順、讀流利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位老師在教學中採用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男女生分組讀、聽錄音朗讀等多種形式,達到了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的目的,從而為理解課文內容這一壞節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提問設計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本文另一個教學的重點是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在幫助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壞節:你認為楊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裏?學生經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説孔雀是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的直接説:“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説“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鳥”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這足以反映出一個九歲的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絕。這一環節的設計,我認為是恰到好處,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

當然,再完美的課也有它的不足之處,這位老師的`這節課,我認為有下列值得探討的地方。

一、對文言文的認識這一環節有蜻蜓點水之嫌。

《楊氏之子》是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我覺得應讓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它與現代文的不同之處,從而真正認識文言文。而老師雖然設計了這一環節,但只有一個學生回答了它是文言文,就一帶而過了。並未讓學生通過交流,達到真正認識文言文的目的。

二、對文言文的朗讀停頓落的不實。

《楊氏之子》這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我認為,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這一環節公老師也處理得有點欠缺。我覺得在學生反覆讀了之後,讓他們動筆畫一畫停頓,互相交流,教師再統一意見,這樣,就能使學生真正達到感情朗讀、理解文意的目的。

總之,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條例清晰,層層深入緊扣主題,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紮實有效,從課堂的積累展示到結課的推薦書目,每一個環節都是在為學生服務,沒有多餘的、無用的環節,可以説這樣的課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真正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楊氏之子評課稿通用6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看得出易老師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他查閲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説新語》,《古代漢語》書,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

在課堂教學中,易老師先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學生在掌握學習方法以後,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就變得容易多了。

接着易老師就引導同學們讀古文,我明顯地感受到了這些學生在易老師的指導下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着讀着,學生就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易老師拋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點:體會楊氏之子的聰慧。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易老師主要抓住了孔君平和楊氏之子的對話來進行,通過比較讀、師生合作讀、分角色讀等形式,引導學生品味文言文的語言,感受楊氏之子的聰慧。

聽完這節課後,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於今後的教學,很有幫助。

楊氏之子評課稿5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説。《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户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國小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練,全文只有53個字。但對於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講,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李老師通過短短40分鐘的教學,激起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並交給學生閲讀的方法,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標和《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的教學理念。李老師的這節課整個過程自然,流暢。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一、激發和培養興趣

課始從老師的導語中,捕捉古文開始,到揭題理解“楊氏之子”,繼而引導學生學習課題的命名方法,給自己命名,如“李氏之子”、“王氏之子”等,學生立刻對文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如:先從簡易的入手,拉近了遙遠的古文距離。再如課末的延伸:請你也當一回機智、聰慧的“楊氏之子”,如是姓“柳”、姓“李”的人來拜訪,該如何應答呢?學生答曰:未聞柳樹是夫子家樹、未聞李子是夫子家果。雖是簡單的一個練習,學生容易上手,但其實其中包含了對學生聽説讀寫的一個綜合考查,既要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又要掌握文言文的`遣詞用句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化難為易、化複雜為簡單的教學理想。

二、以朗讀為主線

在教學中,李老師自始至終引導學生反覆地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範讀,師生合作讀。放手讓學生充分朗讀之後,對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首先是讀音的問題,“為設果”wèi“應聲答曰”yìng,這兩個字都是多音字,在文中究竟該怎麼讀,讓學生根據上下問的理解,根據語境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然後是朗讀的停頓,“孔/指以示兒/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對於這些在朗讀中不易掌握的停頓,先讓同學朗讀,並給孩子進行示範朗讀,特別是“家禽”“家/禽”,因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現代意義的“家禽”含義不同,但學生對此卻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所以不能理解。老師的範讀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説的能力,還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讀中體會了句子的意思。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

三、探究文義,指導學法

俗話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要讓學生讀懂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中那些典型的單音節詞的意思,在教學中,李老師敢於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去讀通,去讀懂,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先舉出註釋中有的“詣”指拜見。再讓孩子去研讀,又如“甚”、“乃”、“示”等,讓學生學會藉助註釋學習,帶領學生疏通文句,並詞詞落實,句句落實。這是一種學習文言文習慣的培養。在理解“為設果”中,李老師質疑誰為誰設果,引導孩子聯繫上下文學習古文的方法。方法的滲透簡單明瞭,自然流暢。

同時引導學生去文中感受楊氏之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讓學生反覆品句、揣摩,讓學生對楊氏之子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反駁孔君平説的“此是君家果”的理解。更顯示了李老師在教學預設上的獨具匠心。

四、商榷之處

“未聞”語氣委婉,一開始學生有點體會不出,如讓學生演一演,可能感悟會更好點。李老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如開始讓學生模仿説説自己是“X氏之子(女)”是個很有意思的設計,要是在拓展中,請學生用文言文説説:這是你家的貓。我們班的某某很聰明。老師你家在哪裏?等句子。這種遷移運用不但加強了學習的趣味性,也讓學生即時運用所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楊氏之子評課稿6

公永紅老師執教的第10課《楊氏之子》,是五年級第10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語言藝術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下面,我就公老師的這節課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粗淺認識,和大家共同切磋,有不到之處,懇請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指正。

一、課前準備充分,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上課之前,公老師從教材內容的挖掘、教學壞節的設計及教學資源合理使用等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犧牲休息時間製作幻燈片、備教案,並虛心向組內教師請教,不斷完善、充實教學設計及教案,使得教學任務得以較好完成。

二、重視朗讀訓練,較好地把握了教學的重點。

本篇課文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而指導學生把文章讀通順、讀流利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公老師在教學中採用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男女生分組讀、聽錄音朗讀等多種形式,達到了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的目的,從而為理解課文內容這一壞節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提問設計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本文另一個教學的重點是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在幫助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公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壞節:你認為楊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裏?學生經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説孔雀是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的直接説:“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説“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鳥”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這足以反映出一個九歲的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絕。這一環節的設計,我認為是恰到好處,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

四、交流拓展,緊扣本組專題,較好地體現了語言藝術的魅力。

本組專題是語言藝術,公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語言藝術方面的資料,這一環節既體現了專題特點,又是對我們組教研專題的一個很好的拓展和延伸。

我們組的.教研專題是:遨遊漢字王國。而語言又是由一個個漢字組成的。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淵源流長,而文言文可以説是語言文字中的瑰寶,有的精練得當,表達準確,有的機智巧妙,幽默風趣。俗話説: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就是這樣奇妙。凡是精煉、幽默、生動的語言都是被藝術化了的語言,都充滿了藝術的魅力。

此外,本課課後編排了綜合性學習,其主旨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去發現、蒐集精妙的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積累並學習運用有藝術性、有魅力的語言,感受祖國語言的豐富美好。而公老師設計的這一交流拓展活動,對此次綜合性學習活動起了一個引子的作用,我覺得真是一舉兩得,恰到好處。

當然,再完美的課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公老師的這節課,我認為有下列值得探討的地方。

一、對文言文的認識這一環節有蜻蜓點水之嫌。

《楊氏之子》是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我覺得應讓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它與現代文的不同之處,從而真正認識文言文。而公老師雖然設計了這一環節,但只有一個學生回答了它是文言文,就一帶而過了。並未讓學生通過交流,達到真正認識文言文的目的。

二、對文言文的朗讀停頓落的不實。

《楊氏之子》這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我認為,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這一環節公老師也處理得有點欠缺。我覺得在學生反覆讀了之後,讓他們動筆畫一畫停頓,互相交流,教師再統一意見,這樣,就能使學生真正達到感情朗讀、理解文意的目的。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不知對否,懇請各位老師共同探討。

總之,本節課公老師也給我們起了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有待於我們教研組老師進一步探討,從而更加準確把握文言文的教學尺度。當然,作為一位虛心好學、與時俱進的年輕教師,相信她會在教研、教學改革路上一路走好,越走越好。

楊氏之子評課稿7

今天,我們聽了陳老師的文言文教學《楊氏之子》,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我個人的幾點收穫,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朗讀指導的有效性

指導學生讀準課文的停頓,使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就喜歡讀文言文,起初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老師就進行範讀,然後讓學生練讀,這樣孩子終於找到讀古文的感覺。

  二、學習方法的指導性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她們指導怎樣翻譯古詩,因此陳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學生在交換自己理解的過程中,老師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礎方法:“看註釋”和“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有法,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孩子學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三、注重以學生為主體

總之,陳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條理清晰,層層深入緊扣主題,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紮實有效,從課堂的積累展示到結課的推薦書目,每一個環節都是在為學生服務,沒有多餘的、無用的環節,可以説這樣的課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真正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楊氏之子評課稿8

陳老師執教的第10課《楊氏之子》,是五年級第十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語言藝術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在陳老師的課上充分地體現了課堂的有效性。

一、課堂導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導入就是在短時間內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進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中去。陳老師導入課題後讓學生説説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朦朧地感受到了語言藝術的魅力,為學習課文創設良好氛圍。

二、課文誦讀的有效性。

1、初讀課文做到讀準確、通順,不讀破句子,即讀對停頓。陳老師一班的學生功底紮實,達到了“讀準確、通順,不讀破句子”的要求,但沒能讀出古文味,這時,陳老師採用了範讀,即老師讀一句學生跟一句,一下子將孩子帶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讓孩子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2、精讀課文做到讀懂句子,明白故事內容。陳老師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還相機教給了學生兩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在理解這句時,學生回答正確後,陳老師追問“甚”這個字的理解,學生答曰課文有註釋,陳老師點明這就是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參考註釋理解句子意思。並且讓學生用這種方法再學習其他句子,靈活運用。再比如,學習“為設果,果有楊梅”這句話時,陳老師問“誰為誰設果?你怎樣知道的?”從而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二種方法——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讀懂了這則文言小故事,而且還學會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有效完成。

3、品讀課文做到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這個環節中陳老師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解讀“甚聰惠”。陳老師抓住重點語句,創設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説法語氣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教學的有效性。

縱觀這堂課從教學環節到導課到總結語,每個教學環節落實的一步一個腳印,既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語言的藝術。有效的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一起構建的,這裏需要教師的課堂智慧、深厚涵養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靈。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就是它施展的場所,讓我們的課堂少一點熱鬧多一點熱度,少一點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語文學科的特性落到實處。

楊氏之子評課稿9

一、注重朗讀的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以“教學生學會並且會學”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並且培養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因為學生初學文言文,讀課文停頓不準確。於是老師採取範讀、指名讀、學生練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使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讀了一遍又一遍。雖然比較費時,但我明顯地感受到學生讀得一次比一次好,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入情入境地品味。

二、注重把學習方法交給學生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因此,在課堂上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過程中,老師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註釋”和“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三、教學設計條理清晰,層層深入緊扣主題

老師在揭示課題前給孩子講了馬克·吐温的故事,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在拓展環節,應用了綜合性學習裏體現語言藝術的生活中的語言的資料,離孩子的生活很近。有了這開課的鋪墊,課後的拓展,孩子對於語言的藝術就領悟得比較深切了。

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老師又拋出了本文的中心問題: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有學生馬上輕鬆地作了解答:楊氏之子也順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但在體會“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此舉的奧妙時,老師講的還是多了些。若能這樣設計:老師創設一個情境,同時出示一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説法語氣上的不同,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意會,就能實現既使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又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及突破難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的教學的有效性。

楊氏之子評課稿10

《楊氏之子》是五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的第一篇,本單元訓練的主題是“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積累精妙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而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教學本課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讀通古文,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馬老師的課堂圍繞重點精心設計,落實了教學環節的有效性。

首先,學生自由讀,相機學習生字,並要求學生讀準確,讀通順,使初次接觸古文的學生感受到古文的特點。起初,學生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於是馬老師就出示標有停頓的課文,並進行範讀,學生多次練讀,使學生讀出了古文的韻味。馬老師引導學生於無痕,卻讓學生真切體會到了讀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然後,在完成了第一步“讀通、讀準”的目標後,馬老師開始引導學生完成第二個目標:讀懂故事。在這個環節中,馬老師不但“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相機教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參考註釋理解句子意思;聯繫上下文結合課文插圖等。尤其讓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加入動作,使課堂變得活潑有趣,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學得有滋有味,不但讀懂了這則文言文的故事,學會了學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還感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接下來,馬老師提出問題“楊氏子是個什麼樣的孩子?”讓學生思考交流,通過精心指導,巧妙的點撥,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的聰慧禮貌和語言的風趣,這個環節中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難能可貴的是這節課上配樂朗誦時,多數學生已經能將課文全部背誦下來,讓我們感到課堂的高效性。

最後,老師還相機介紹了《世説新語》一書,以吸引學生進行課外閲讀,鼓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進行拓展。

總之,綜觀馬老師的`整個課堂,我感覺到了老師高超的課堂智慧,深厚的語文涵養。這節課中,每個教學環節都落到了實處,是一堂高效紮實的語文課。

楊氏之子評課稿通用3

聽了林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受益匪淺。我認為本堂課的教學體現出林老師教學紮實,感受到課堂知識充實,情感受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這五實中又透露出“巧”:

一、課堂導入“巧”——未成曲調先有情

老師在揭示課題的時候就在多媒體課件上出示了羅斯福的故事,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並播放課文的誦讀,配上畫面。在課前,林老師讓學生誦讀古詩,體會古文特點,這樣很輕巧地讓學生以舊知拉近古今語言的距離,在心理上順利地接受語言,讀課題讀得有節奏,並以課題入手,舉例子,我是林家女,就稱“林氏之女”然後由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説自己姓什麼,是“之子或之女”,學生答得其樂融融,激發了學習的興趣,為繼續學習做了態度定勢。

二、借信息技術“巧”授學習方法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因此,在課堂上老師一個問題:怎麼才能能讀懂它呢?讓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藉助工具書,看插圖。而這些方法都利用信息技術展現在多媒體課件上,然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過程中,老師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註釋”和“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頻頻看大屏幕。感覺到這個方法是我們學習古詩總結出來的,在學習中總結,在總結中運用,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三、運用信息技術觀節奏變化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以“教學生學會並且會學”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並且培養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因為學生初學文言文,讀課文停頓不準確。而林老師則是讓學生到多媒體的屏幕前,自己動手劃分朗讀的停頓和節奏,讓學生產生了主動探究的念頭。於是老師採取範讀、指名讀、學生練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使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讀了一遍又一遍。入情入境地品味。

四、運用信息技術悟主題“巧”

品讀課文做到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這個環節中林老師抓住重點語句,精心指導朗讀,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老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一個情境,同時出示一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説法語氣上的不同,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意會,就能實現既使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又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及突破難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的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聰明的人用心説話,高明的老師用平實的語言牽引着學生的心思,這堂課足見林老師的大智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757l0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