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楊氏之子》評課稿範文五篇

《楊氏之子》評課稿範文五篇

篇一:《楊氏之子》的評課稿

《楊氏之子》評課稿範文五篇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説。《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户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國小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練,全文只有53個字。但對於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講,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李老師通過短短40分鐘的教學,激起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並交給學生閲讀的方法, 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標和《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的教學理念。李老師的這節課整個過程自然,流暢。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一、激發和培養興趣

課始從老師的導語中,捕捉古文開始,到揭題理解“楊氏之子”,繼而引導學生學習課題的命名方法,給自己命名,如“李氏之子”、“王氏之子”等,學生立刻對文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如:先從簡易的入手,拉近了遙遠的古文距離。再如課末的延伸:請你也當一回機智、聰慧的“楊氏之子”,如是姓“柳”、姓“李”的人來拜訪,該如何應答呢?學生答曰:未聞柳樹是夫子家樹、未聞李子是夫子家果。雖是簡單的一個練習,學生容易上手,但其實其中包含了對學生聽説讀寫的一個綜合考查,既要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又要掌握文言文的遣詞用句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化難為易、化複雜為簡單的教學理想。

二、以朗讀為主線

在教學中,李老師自始至終引導學生反覆地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範讀,師生合作讀。放手讓學生充分朗讀之後,對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首先是讀音的問題,“為設果”wèi“應聲答曰”yìng ,這兩個字都是多音字,在文中究竟該怎麼讀,讓學生根據上下問的理解,根據語境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然後是朗讀的停頓,“孔/指以示兒/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對於這些在朗讀中不易掌握的停頓,先讓同學朗讀,並給孩子進行示範朗讀,特別是“家禽”“家/禽”,因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現代意義的“家禽”含義不同,但學生對此卻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所以不能理解。老師的範讀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説的能力,還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讀中體會了句子的意思。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

三、探究文義,指導學法

俗話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要讓學生讀懂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中那些典型的單音節詞的意思,在教學中,李老師敢於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去讀通,去讀懂,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先舉出註釋中有的“詣”指拜見。再讓孩子去研讀,又如“甚”、“乃”、“示”等,讓學生學會藉助註釋學習,帶領學生疏通文句,並詞詞落實,句句落實。這是一種學習文言文習慣的培養。在理解“為設果”中,李老師質疑誰為誰設果,引導孩子聯繫上下文學習古文的方法。方法的滲透簡單明瞭,自然流暢。

同時引導學生去文中感受楊氏之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讓學生反覆品句、揣摩,讓學生對楊氏之子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反駁孔君平説的“此是君家果”的理解。更顯示了李老師在教學預設上的獨具匠心。

四、商榷之處

“未聞”語氣委婉,一開始學生有點體會不出,如讓學生演一演,可能感悟會更好點。李老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如開始讓學生模仿説説自己是“X氏之子(女)”是個很有意思的設計,要是在拓展中,請學生用文言文説説:這是你家的貓。我們班的某某很聰明。老師你家在哪裏?等句子。這種遷移運用不但加強了學習的趣味性,也讓學生即時運用所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篇二:《楊氏之子》評課稿

《楊氏之子》是本單元第一篇簡短、風趣的語言藝術類的課文。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黃老師根據本文所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以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感情的薰陶、感染、昇華,思維的撞擊為目的的,使本課教學成為了全方位、多層次、主動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過程。黃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通過“品析”,加上及時的朗讀指導來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展示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我認為黃老師這節課努力做到了“五實”:教學功底紮實、課堂知識充實、情感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黃老師在課上風趣、幽默地和學生在輕鬆自主的氛圍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顯了自主式課堂的高效性。這節課給我的總體感覺是:

課堂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

有效的課堂導入就是在短時間內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進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中去。黃老師的課前談話十分精妙:“俗話説,聰明的人用心説話。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走近一些善於表達的人,從中學習語言表達的藝術,感悟語言表達中透出的智慧。現在,我們先來認識‘楊氏之子’,看看楊家九歲的小孩子是怎樣和大人交流的,從中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在導入課題後黃老師讓學生説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這一下就撥動了學生的心絃,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朦朧地感受到了文言文語言藝術的魅力,為整節課的順利進行定下了完美的基調。

教學環節——一枝一葉總關情

我校正在實施的自主性課堂模式為三段六步,黃老師的教學環節設計十分合理,導入新課,確定學習目標用時5分鐘,黃老師用簡練的語言將教師的預設和學生的生成進行完美整合,接着進入下一環節: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用時15分鐘,這期間黃老師在各個小組巡視指導,密切關注學生的動向。教師導學

全班交流用時15分鐘,在這個過程中,黃老師用心傾聽學生的彙報,並及時進行靈活調控,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做出恰當點評。學生髮言面廣,積極性高。檢測交流用時5分鐘,時間雖短,可是由於學生在黃老師的引領下對這篇古文的意思掌握得較紮實,所以對黃老師設計的練習能很快完成。整節課上黃老師用簡潔明快,自然得體的過渡語將各個環節緊密聯繫在一起,如行雲流水,天衣無縫。從導課到結束語,都是在為學生服務,沒有多餘的、無用的環節,每個教學環節的落實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既教會了學生學習古文的一些方法,又真正體會到語言的藝術。

課中導學——萬紫千紅總是春

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韻美和節奏美,以及特有的氣勢和神韻,而且篇幅短小,佔時不多,特別適合朗讀。本文的學習重點也是把文章讀正確。黃老師在整體感知課文環節中第一步先讓學生自由試讀,引導學生比較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讓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第二步,指導學生讀準課文的停頓,使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就喜歡讀文言文。起初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於是黃老師就進行範讀,然後讓學生練讀,就這樣孩子終於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精讀課文做到讀懂句子,明白故事內容。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黃老師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後放手讓孩子參考課文註釋,運用連詞成句的方法自己學習課文內容。我們明顯地感受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發揮,在全班彙報交流時,孩子讀得越來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讀懂了故事內容。這也很好的完成了“讀懂文言文的句子,瞭解故事內容”這個學習目標。更值得一提的是,黃老師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還相機教給了學生三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在理解這句時,學生回答正確後,黃老師追問“甚”這個字的理解,學生答曰課文有註釋,黃老師點明這就是學習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參考註釋理解句子意思。並且讓學生用這種方法再學習其他句子,靈活運用。再比如,學習“為設果,果有楊梅”這句話時,黃老師問“誰為誰設果?你怎樣知道的?”從而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二種方法——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讀懂了這則文言小故事,而且還學會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有效完成。

品讀課文做到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這個環節中黃老師抓住重點語句,精心指導朗讀,進行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黃老師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你怎麼評價楊氏子?學生不約而同地回答:“聰惠、機智??”黃老師抓住契機又問:“從這一問一答中,你悟到了什麼?”學生經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説孔雀是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的直接説:“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説“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鳥”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這足以反映出一個九歲的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絕。接着黃老師也加入到角色扮演中,和學生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孩子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這一環節的設計,我認為是恰到好處,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即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教學的有效性。

隨機點撥——嫁於春風不用媒

《楊氏之子》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難免晦澀難懂,又不好讀,所以在自主性課堂模式中如何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消除學生學習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着學習興趣,學得主動,學得投入就需要老師巧妙的引導、點撥。黃老師在導學了課文的第一句話,教給了學生學習古文的一些方法後馬上放手讓學生根據掌握的方法自主學習,這期間黃老師穿插在各個小組中,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進行指導並及時評價。不難看出,黃老師對學生的激勵既不形式化,又具體誠懇,對學生出現的錯誤,能及時以恰當的方式指出。比如發現學生的斷句不正確時,黃老師立即進行糾正,學生在彙報理解“為設果,果有楊梅”這句話的意思時答道這是楊氏子為孔君平擺放水果,黃老師抓住契機問道:“在這句話中,並沒有出現兩個人的名字,你是這樣翻譯出來的?”巧妙地引出方法指導——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在這堂課中,學生能夠自學的內容,教師讓學生自學;學生能夠自己表達的,教師鼓勵

學生去表達;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做,絕不越俎代庖。 課後拓展——似曾相識燕歸來

在國小高年段學習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户,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隧道,走近歷史先賢,在閲讀與思考中汲取古代優秀文化的精髓。黃老師對內容的拓展處理非常成功。課伊始交流文本出處,課中間還原作品全貌,課結束進行延伸閲讀。讓學生帶着好奇走進文本,帶着對古人的尊敬走向更為廣闊的歷史空間。

這是一節高品味的語文課,課堂上洋溢着濃濃的語文味,有品詞析句,潛心會文的過程,有抑揚頓挫、入情入境的朗讀,有妙語連珠、針鋒相對的討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科學合理地進行分工合作,會傾聽別人的意見,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同時,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十分藝術,有巧妙地點撥,由衷的讚美,熱情的鼓勵。這一切如春風化雨,點點滋潤着學生的心田。

在聽黃老師的課,總感覺很輕鬆,他那親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態,都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覺得,黃老師的這節課上得圓滿,很成功,但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非得挑刺的話,我只能淺薄地談談我們幾個的建議,供黃老師參考:

1、 新課標強調閲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所以一個小小建議:黃老師能不能加強朗讀指導,比如配樂朗讀等,把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這樣也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

不足:一、對文言文的認識不夠深

二、對孩子的機敏回答體會不夠透徹

篇三:楊氏之子評課稿

一、注重朗讀的指導

課堂教學中,老師以“教學生學會並且會學”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並且培養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因為學生初學文言文,讀課文停頓不準確。於是老師採取範讀、指名讀、學生練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使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讀了一遍又一遍。雖然比較費時,但我明顯地感受到學生讀得一次比一次好,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入情入境地品味。

二、注重把學習方法交給學生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因此,在課堂上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過程中,老師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註釋”和“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三、教學設計條理清晰,層層深入緊扣主題

老師在揭示課題前給孩子講了馬克.吐温的故事,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在拓展環節,應用了綜合性學習裏體現語言藝術的生活中的語言的資料,離孩子的生活很近。有了這開課的鋪墊,課後的拓展,孩子對於語言的藝術就領悟得比較深切了。

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老師又拋出了本文的中心問題: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有學生馬上輕鬆地作了解答:楊氏之子也順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但在體會“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此舉的奧妙時,老師講的還是多了些。若能這樣設計:老師創設一個情境,同時出示一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説法語氣上的不同,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意會,就能實現既使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又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及突破難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的教學的有效性。

篇四:楊氏之子評課稿

《楊氏之子》評課稿

今天,我們聽了陳老師的文言文教學《楊氏之子》,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我個人的幾點收穫,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朗讀指導的有效性

指導學生讀準課文的停頓,使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就喜歡讀文言文,起初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老師就進行範讀,然後讓學生練讀,這樣孩子終於找到讀古文的感覺。

二、學習方法的指導性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她們指導怎樣翻譯古詩,因此陳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學生在交換自己理解的過程中,老師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礎方法:“看註釋”和“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有法,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孩子學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三、注重以學生為主體

總之,陳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條理清晰,層層深入緊扣主題,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紮實有效,從課堂的積累展示到結課的推薦書目,每一個環節都是在為學生服務,沒有多餘的、無用的環節,可以説這樣的課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真正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篇五:楊氏之子評課稿

今天有幸聆聽了吳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這節課,讓我收穫頗多。《楊氏之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課文。這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5字,語言簡潔、淺顯,主要講孔君平拿楊氏子的姓開玩笑,而楊氏子以同樣的方法予以回敬,表現楊氏子的“聰惠”。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通過“品析”,加上及時的朗讀指導來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展示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我認為吳老師這節課努力做到了“五實”:教學功底紮實、課堂知識充實、情感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吳老師在課上風趣、幽默地和學生在輕鬆自主的氛圍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顯了自主式課堂的高效性。這節課給我的總體感覺是:

一、課堂導入的趣味性——未成曲調先有情

有效的課堂導入就是在短時間內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進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中去。上課伊始,吳老師便和學生一起玩了兩個遊戲。第一個是以不同的語氣、輕重、停頓來接讀已學過的古文名句。如: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不僅複習舊知,而且營造出濃濃的古文味。第二個遊戲是讓學生區分古文中 “我”“你”的稱呼,像吾、爾、在下、閣下、小生、君、朕,並且讓學生用這樣的方式稱呼自己。這樣,讓學生在遊戲中不知不覺進行歸類積累。

二、課堂誦讀的有效性——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1、初讀課文做到讀正確、流利、有節奏。吳老師在本堂課中引導學生讀出三個層次,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由易到難,讀出文言味道,為學生理解、感悟全文做準備。吳老師通過範讀,讓學生畫出節奏線,然後再讓學生下水一試,學生一下就掌握了讀的要領,效果可見一斑。

2、品讀課文做到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這個環節中吳老師抓住重點語句,精心指導朗讀,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吳老師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這個故事最精彩,最有趣的在哪?學生不約而同地回答“此是君家果,未聞孔雀識符自家禽。”吳老師抓住契機又問孩子:“你喜歡孔君平的話,還是楊氏子的話?”“楊氏之子”大家又是不約而同。“為什麼?”大家無語了,在孩子看來,喜歡不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刨根問底。吳老師一句巧妙的點撥:“楊氏子為什麼説孔雀是夫子家禽而不説大象,熊貓呢?”一石掀起千層浪,孩子的話多了起來,課堂氣氛活了起來。孩子們各抒己見,説出了楊氏的回答的絕妙。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在體會“應聲大曰”時,王老師更是引導的巧妙。她和學生對話,並且面帶微笑,伴隨着動作,惟妙惟肖地説;“此是君家果。”學生對答不及時,吳老師笑着説應答不夠及時,僅這又示範了一次,孩子這次迅速應答。吳老師又通過同桌對答,指明對話等形式讓學生體會語言的絕妙,孩子的敏捷。最妙是將“未聞”加上好還是去掉好進行對比,吳老師創設了一個情境,同時出示一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説法語氣上的不同。

然後,吳老師又把句子放在語境中讓大家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吳老師當孔君平,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接着吳老師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孩子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這一環節的設計,我認為是恰到好處,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學生卻體會不到。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即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教學的有效性。

吳老師在課文學習之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來的是李君平,該怎樣回答?”學生幾乎是脱口而出,説明了這節課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

三、學習方法的指導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吳老師放手讓孩子參考課文註釋,自己學習課文內容。此時,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們明顯地感受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發揮,在全班彙報交流時,孩子讀得越來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讀懂了故事內容。這也很好的完成了“讀懂文言文的句子,瞭解故事內容”這個學習目標。更值得一提的是,吳老師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還相繼教給了學生兩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在理解這句時,學生回答正確後,老師追問“甚”這個字的理解,學生答曰課文有註釋,老師點明這就是學習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參考註釋理解句子意思。並且讓學生用這種方法再學習其他句子,靈活運用。再比如,學習“為設果,果有楊梅”這句話時,老師問“誰為誰設果?你怎樣知道的?”從而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二種方法——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讀懂了這則文言小故事,而且還學會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有效完成。

當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不足之處表現在: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這篇文章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這樣一個問題,我以為此環節設計多餘,可刪掉,把時間花在課外拓展《世説新語》上,給學生補充更多的課外知識,那這節課就更成功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wved0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