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1

由於要上六數教研組的公開課,又要與區級的“幾何直觀教學”研究專題相對應,所以我選擇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在“國小數學教學網”找到了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國小吳鼕鼕執教的這一課的教學視頻,趁着雙休日在家好好地揣摩了一下,現對這節課談幾點體會:

1、切一個土豆,理清三個概念。

面、稜和頂點,這三個概念對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關鍵性的作用。課堂上,如果僅僅是讓學生面對現成的教具或學具,學生得到的經驗是膚淺的、模糊的。吳老師通過切土豆,讓學生感悟到了面、稜、頂點不是三個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第一刀切下去,學生感受到面是平平的,而切之前土豆的面是凹凸不平的,數學上的“面”有別於生活中的“面”;第二刀切下去,增加了一個面,兩個面相交形成了稜,立體圖形中的稜不同於平面圖形中的邊;第三刀切下去,還多了一個“角”。一個普普通通的土豆,在吳老師的引導下,面、稜、頂點被一個個神奇地創造出來。

2、獨具匠心,探究“稜”的特徵。

長方體特徵的認知難點在於稜的特徵的認識。吳老師獨具匠心引導學生探究“稜”的特徵。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搭框架,發現顏色相同的稜長度就相等;再通過直覺判斷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明白從一個角度看長方體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9條稜,從而認識直觀圖;最後通過逐次擦去稜,在想象長方體的過程中感知長方體的大小是由從同一頂點出發的三條稜決定的,長、寬、高的認識水到渠成。

吳老師沒有讓學生根據現成的長方體物體總結稜的特徵,而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直覺判斷、變式呈現中發現稜的特徵,認識長、寬、高,然後由稜及面,發現面的特徵,體現了由“線——面——體”螺旋上升的認識。

3、簡約的練習設計,促進空間觀念的形成。

在練習時,吳老師讓學生根據看到的冰箱長、寬、高的數據,説一説知道了冰箱的哪些信息的練習,讓學生尋求腦中冰箱的表象與三個數據之間的聯繫。再通過看到一些長、寬、高的數據猜猜是什麼物體的練習,讓學生學會根據長寬高的數據構建出一個整體的長方體模型,然後與選項比對,從而確定答案;也有學生先在腦海裏再現出三個選項的簡約表象,再與長寬高的數據比對。

吳老師這樣的練習設計,看似簡約,但我相信長方體最終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的一定是一個既清晰又簡約的形象。

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2

最近教研組正在進行全員參與的公開課展示活動,今天有幸聆聽了陳老師執教的《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以及對長方體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開始,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秉着學習借鑑的精神,走進了陳老師的課堂,聽後也有一絲感慨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注重感知體驗,自主建構新知

陳老師從生活情景入手,讓學生在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讓學生在頭腦中檢索生活的長方體形狀,為學習新知打下了基礎,由“關於長方體你都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識?”一問,有效的.把握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並以此展開教學。為了讓學生建構起長方體的特徵,陳老師在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了面、稜、頂點的概念之後,又通過讓學生動手去摸這些部位,親身去感受。接着是從數量上來認識,數數看有幾個面?有幾條稜?有幾個頂點?進而更深入地認識面、和稜還有哪些特徵。這樣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議一議、數一數、想一想,使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生親自感受的基礎上建構起長方體的印象更加深刻,不但記得牢,而且用得上,不易忘。

二、尊重個性差異、注重學法指導

《新課程標準》修訂版明確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從教學方法上來看,陳老師注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

由於長方體的面和稜都比較多,特別是稜,學生在數的時候,很容易漏掉或重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老師提出了“誰能有順序地指出長方體有哪些面和稜?”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談論中有序的數出面和稜。特別是在有順序地數長方體的稜時,有意地指出按照稜的方向不同來數的方法,及時、有效的指導也為接下來得到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借鑑,不留遺憾

1、課堂節奏上有些前鬆後緊,導致後面的鞏固練習的處理上有些趕。

2、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老師引導的過多,留給學生觀察談論交流的時間有些少,小組合作交流流於形式。

四、聽後所思

1、如何有效、高效的進行課堂教學,在教學中讓學生提高到什麼程度?

2、如何處理好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時間與課堂實際教學時間之間的關係,以避免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

五、教育感言

教學是一門藝術,把課上好是每一位老師的應該做又必須做到了,不管是常態課,還是公開課、展示課都應該關注學生,而不應該把學生當作是訓練自己教學藝術的試驗品,因為孩子們傷不起,教學不足可以後續彌補,但誰又能為孩子所受到的影響買單。上好常態課,把每一節當作一件藝術品去雕琢,我想:孩子們的數學素養一定能有所提高。

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3

由我們五年級五位數學老師共同設計的這節《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由魏老師精彩的展示給了大家。下面就由我來對本節做一下點評,如有説的不到和歉缺之處還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多多包涵。我認為本節課有四個亮點。

第一個亮點:教師講的“實”,學生學的“透”。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的明確,落實的有效。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掌握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思想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而本節課很好的完成了這兩個目標。通過學生的自學——學生的動手實踐——教師課件的生動的展示。學生很好的掌握了面、稜、頂點的特徵很好的認識了長方體的長、寬、高。

第二個方面:本節課教學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和長、寬、高的認識,難點是長方體a和長方體b的區別。教師始終圍繞着重點和難點來展開教學,比如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驗證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初步認識長方體各部分的特徵。再通過教師的面、稜、頂點,的課件的演示進一步的認識長方體的特徵,使學生很好的區別了長方體a和長方體b的特徵,紮實的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輕鬆的排除了本節課的難點。尤其是長方體a和長方體b的命名,使學生很清晰的知道長方體有兩種情況,很有創意。

第二個亮點:教學思路“清晰”。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面圖形以及對長方體有初步瞭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學生學習立體圖形的開始。

而本節課最可貴之處就是教師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對教材進行處理和設計。

為了達到知識的連貫性教師設計了由點——線——面——體的課前導入,這樣設計既滲透了“面”與“體”的關係,又使學生的認識由平面過渡到立體,使本節課的知識和以前學過的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知識的系統性。在新課學習中教師的教學思路更加清晰可見,通過認識長方體——探究長方體——做長方體——計算長方體四個教學環節逐步抽象出長方體的特徵,教學思路清晰可見。

第三個亮點:教師基本功強,課堂氣氛活躍。

大家可以看到本節課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當的高,為什麼?因為教師的自身魅力贏得了學生;教師過硬的基本功征服了學生;巧妙的課堂設計吸引了學生;課件的生動演示激活了學生;高超的課堂調空能力抓住了學生。在這樣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細胞,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正因如此才會有本節課可喜的效果。

第四個亮點:課件直觀、具體、為課堂增光添彩。

本節課的課件直觀、具體,惟妙惟肖,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體現了高科技教學的優越性,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空間觀念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本節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當然再好的課堂也不能面面具到,聽完這節課之後我覺得少了一些相應的練習,為此我覺得是不是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教師的評價語言應該再豐富一些,教師的激情應該再高漲一些。

以上是我個人的幾點不成熟的意見,還望各位評委和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認為這節課許老師做的好的方面。

一、教師能深入鑽研教材,基本功紮實,教師思路清晰,教學方法得當,問題具有啟發性,層層遞進,感覺很舒服。

二、課始,通過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平面圖形,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不但讓學生把兩種圖形做一個初步的比較,揭示出長方體是立體圖形,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課的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課前讓學生獨立歸納總結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知識,學生對新知有了初步的認識。課上在老師的引導下逐一展示彙報,學生的回答很精彩,這一環節教師思路清晰,引導有法。

建議:

1、學生對面、稜、頂點的形成過程,缺乏知識。可以做實驗,土豆通過一刀切,讓學生觀察並認識面,再切一刀,讓學生對稜有了認識,緊接着一刀,讓學生有了對頂點的認識,實驗加深了學生形象直觀認識。

2、學生的發言很精彩,但發言面不廣,優等生髮言的機會多。

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5

xx老師執教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師能深入鑽研教材,基本功紮實,教師思路清晰,教學方法得當,問題具有啟發性,層層遞進,感覺很舒服。

課始,通過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平面圖形,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不但讓學生把兩種圖形做一個初步的比較,揭示出長方體是立體圖形,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課的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課前讓學生獨立歸納總結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知識,學生對新知有了初步的認識。課上在老師的引導下逐一展示彙報,學生的回答很精彩,這一環節教師思路清晰,引導有法。

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6

整體感知這節課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但再好的課在細節上也有需要改進的細節:

1、在教學中,本來估計學生對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12條稜分為3組,每組的4條稜完全相等認識不到,老師再發揮多媒體優勢,對學生進行適時點撥。但是,課上學生偏偏完全説出來了,這時老師再用多媒體演示就顯得蒼白無力了。老師這時要進一步讓學生説出是怎樣知道這些特徵的,充分發現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研究問題的片面性。適時地告訴學生只憑猜測或者看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下結論是不科學的,任何一個結論都是要通過反覆驗證的,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讓學生利用直尺或三角板量一量方法去驗證,老師再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知道驗證一個結論還可以用比一比的方法,這樣就使學生更直觀的,準確地認識到: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12條稜按長、寬、高分為3組,每組的4條稜完全相等。再給長方體的特徵下結論就比較嚴密了。

2、對集合圈的處理上,如果能讓學生説出長方體包含正方體,用一個大集合圈表示長方體時,就可以在這個大集合圈內,畫一個小集合圈表示正方體。就更能體現關注學生探究過程教育理念。

3、在處理“有三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這一判斷題的處理上,學生無從考慮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當三個面是相鄰的面時其他三個面就是和他們相對的面也是正方形,那麼這個圖形就是正方體。如果有一組是相對的面,另一個面相對的面也是正方形,剩下的一組對面一定正方形,既幫學生認識到三個面是正方形的本質,又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4、關注學生不是隻停留在關注他們學習知識上,更要時時刻刻關注孩子性格、品質的培養。在小組彙報這一環節上,有一女生作為小組代表對正方體特徵的彙報時,孩子因為緊張説錯答案,而另一組有一男生又急於糾錯,造成這個女生更緊張。老師要對男生説咱們一起聽完同學的彙報好嗎,向學生傳遞學會傾聽是對發言者最起碼的尊重。同時鼓勵那個女生大膽發言。這樣就可同時保護兩個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今後形成一種充滿自信,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具有積極意義。

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7

本節課,王老師在教學中做到了教學內容“知識性”和“趣味性”統一。教師很善於激發矛盾衝突,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王老師教學過程中講解的同時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一步步的質疑,一次次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渏,不斷激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熱情和信心。王老師將學生的學法潛移默化的藴藏在教學之中。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意味着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把握好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學生原有認知水平上組織及展開學習活動。如引入新課部分,媒體出示可工廠的'包裝箱、食品包裝箱、課本、電冰箱等實物讓學生判斷這些物體的形狀;“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這些問題的答案雖然五花八門,但是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在這方面的真實水平。

從開課初學生實物觀察到知識探究到練習鞏固,老師自始自終是一個聆聽者,在學生的彙報交流中抓住學生思維的亮點、敗點、難點、疑點進行鼓勵、點撥、引導,如老師抓住學生彙報——“長方體六個面都是長方形”這一疑點,放手讓學生找一找——有沒有誰的長方體六個面不是這樣的?從而得出長方體還有可能有兩個面是正方形這一知識點。如抓住學生交流——“長方體相對的面都相等”這一亮點,鼓勵學生大膽操作驗證。

教學內容是一個靜止的知識庫,學生接受知識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王老師在教學中抓住課堂中生成的問題進行鼓勵、牽引、點撥、指導,可謂靈活機智,做到教學內容的開放和教學方法的開放。

本課中,注重培養學習方法。教師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式學習。如:通過自主交流來感受長方體的特徵。“探究”是新課改的一個主題詞,所謂探究,是對問題做出猜想、假設、預測、收集數據、證明的過程。這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兒童的發展來説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在本堂課中比較突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內容一步一步推進,使學生逐步掌握了探究這類問題的一些方法。

讓學生多實踐、多操作,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這也是本堂課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老師曾多次讓學生運用數一數、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發現長方體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等的特徵。讓學生在“觸摸”中掌握知識,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內驅力。

聽完這節課我注意到王老師在教學中自始自終運用的是長方體的紙盒作教具,能否考慮增加實際操作的效果,將學生彙報“面、稜、頂點”配合實物演示出來,根據我的不成熟想法,我建議在這節課中如果老師可以用蘿蔔通過切一刀,讓學生觀察並認識了面,通過再切一刀,讓學生對稜有了認識,緊接着切一刀,讓學生對頂點也有了掌握,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也可以減少交流時間,提高教學的效果。

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8

一、真正體現以生為本。

概念課的教學,老師往往通過簡單的講解讓學生掌握此種概念。這是一種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能力。但本節課中,方老師緊扣體驗式學習主題,創建情境,通過兩次小組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引導學生在動態的學習中感悟知識的生成,從而在過程中獲得積極的體驗,並積極思考。整節課中,老師沒有強加給學生知識,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

二、利用白板助力數學課堂。

白板的使用是方老師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在教學時,教師利用拖拽、蒙層、克隆、旋轉等功能,展示了長方體的面、稜的特點,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把靜態的數學知識動態地展現給學生,提高學生學習內驅力。

三、製作模型,訓練能力。

方老師創設了製作長方體框架的`活動。學生在製作過程中,通過選擇方案,動手操作,再次加深了對長方體基本特徵的理解,也得出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一結論。對正方體的學習也就變得簡單起來,加深了知識間的聯繫。

經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9

首先感謝縣教研室為我們搭建了這個平台,能和這麼多優秀老師們一起交流、學習,我感到很高興。下面我就陳秀梅老師執教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談幾點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們指正。

陳老師能夠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能夠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整個教學過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總體呈現四大特點:

一、準確把握目標,體現新課標理念

本課有3個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交流、歸納等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過程。

2、知道長方體、正方體各部分名稱,瞭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3、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總結和歸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關係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陳老師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時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和教學要求,給出學生要探究的目標,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進行探究,讓學生通過觸摸、觀察,比較、思考、討論、整合,先在小組內達成共識,小組代表回報,最後總結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讓每位學生都能通過有效地合作學習,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及它們關係。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達成共識、歸納總結”的數學學習方式。既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又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悦。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民主、平等、寬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3個教學目標。彰顯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的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二、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

本節課教學內容包括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各部分的名稱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聯繫。

數學本身是枯燥的,陳老師呢,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圖形美,意識到數學源於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喜愛數學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陳老師是按照:整體感知---初步認識——深入理解——熟練掌握的順序進行教學的。

1,整體感知: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前,先讓學生説説自己對長方體,正方體有哪些認識,在讓每個學生從學具中拿出長方體、正方體舉起來讓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有一個外觀上的認識。

2、初步認識,通過觸摸、觀察,交流達到認識其各部分名稱,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3、深入理解:讓學生同桌共同探討正方體的特徵,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利用探究正方體的方法自主探究長方體的特徵,並及時利用多媒體演示進行點撥,幫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到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稜按長、寬、高可分為三組,每組的四條稜相等。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了一個進一步的認識。

4、熟練掌握:通過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比較,歸納出這兩個立體圖形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使學生更深層次的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整個教學環節緊湊,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過渡自然。後兩個環節看書質疑和全課小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梳理,整合、歸納。使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尤為突出。

三、合理運用課件,輔助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當今課堂教學的熱點之一,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否則它就是一個花架子。多如:認識長方體的特徵時,陳老師用多媒體演示,通過大屏幕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更直觀的去發現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12條稜按長寬高分為三組,每組的4條稜完全相等,同時向學生傳遞了“比一比”這樣一種探究方式。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時,陳老師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把一個具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慢慢變成正方體,讓學生通過演示發現當長方體的長、寬、高相等時,就變成了正方體,使學生體會到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既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練習設計體現針對性、層次性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練習作為學生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它不僅是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手段,而且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對練習題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自我建構數學知識,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陳老師根據本節課的知識點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首先讓學生通過判斷對錯,使學生更科學地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的名稱,通過填空鞏固並加深了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第二題既讓學生,又為以後求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打下基礎。第三題,較第二題難一些,讓學生通過部分數據想出與之有關的數據,抽象出立體圖形的空間概念。整個練習設計由易到難,體現了練習設計的針對性和層次性。起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一點點延伸,一步步提高,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955q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