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三年級評課稿(15篇)

三年級評課稿(1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評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年級評課稿(15篇)

三年級評課稿1

《放飛蜻蜓》評課5月13日,聽了沈玉芬老師的《放飛蜻蜓》第二課時。

這一課敍述了陶行知先生髮現一羣孩子在捉蜻蜓,他沒有呵斥,沒有批評,而是因勢利導,跟學生講起了蜻蜓的有關知識,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學生自覺自願地放飛了蜻蜓的一個小故事。

在課上,沈老師跟孩子們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親切的態度,啟發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可親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沈老師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着,傾聽着,啟發着,點撥着。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着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脣間動情地傾吐着。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沈老師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撫摸”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詞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展開討論。學生進入角色,邊讀文、邊體悟,因此學生能獨立思考,體悟得較深,討論時也是有話可講。

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後,沈老師出示了圖片,讓大家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説什麼,並讓他們自由表達:你們有什麼想對小蜻蜓説嗎?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臨下課時,沈老師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説關於蜻蜓的,有説關於陶行知的,有説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

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部動力。作為一名教師,要設法去調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於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三年級評課稿2

曹老師上的內容是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搭配問題,結合聽課的實際情況,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

1、曹老師先從親自和每位小朋友握手的實際情境中,導出握手中存在着搭配的問題,為了保證能做到和每位小朋友握手,從而引出搭配的有序性,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課堂的一開始,老師就切入到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親密接觸後,引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在解決搭配問題中,老師做到了抓住中心:“有序性,不遺漏,不重複”。

2、課堂設計巧妙,在早餐搭配中,先出示2種飲料,3種點心,學生動手操作後得出結論2×3=6種搭配方法,緊接着老師説如果再增加1種飲料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搭配情況?學生思考總結3×3=6種搭配方法,,再反過來,如果增加的是1種點心呢?會是什麼樣的搭配情況,學生思維發生高漲,然後對兩種情況發生對比,從而總結出搭配中的算法。這樣的設計,體現的數學思維的遞進性,師生之間發生思維的碰撞,達到課堂的高潮。

3、體現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方法的多樣性。學生過生日,讓學生動手搭配衣服,在搭配中存在着符號的多樣性,有用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還有用天地、花草等方式搭配的。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探究,方法靈活多樣。

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1、學生在學習和理解2×3=6的時候,可不可直接出示一幅圖片,用連線法直接出示,1件上裝配3件下裝,2件上裝就有6種搭配法。這樣是不是更直觀一些,沒必要大費周折。

2、曹老師的語言很清晰,吐詞清楚,學生在動手操作完搭配後,可以用投影儀把學生的效果圖展示出來,用圖形結合的方法演示,效果可能會好些。

三年級評課稿3

自從剛畢業那一年教了三年級,我一直就徘徊在高段。今天,又十分有幸聆聽諸葛老師的這堂《女媧補天》,看到新教師在課堂上能自然大方、引領自如和得心應手,着實讓人覺得這不像是新教師,更像是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

諸葛老師整堂課的教學,緊緊圍繞“天哪,太可怕了!”整堂課下來,借用“可怕”來説,我的感受是——可貴、可行和可觀。

一、緊抓學生心理,展開設計——可貴

《温州市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常規(試行)》裏指出: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考慮學生學習的心理邏輯,設計適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課文學語文。諸葛老師的課堂也是如此,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規律和接受能力,展開“由易到難”的教學流程——看圖導入,揭示課題;初讀感知,瞭解故事(補天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圍繞“可怕”,品味詞句;總結寫法,拓展練筆。四個清晰的大板塊,讓學生可以輕輕鬆鬆地進行學習,得到不錯的效果。

二、落實詞語理解,展開教學——可行

新課標對中段語文閲讀的要求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這節課最大的亮點乃在於諸葛老師對詞語的教學。

1、解字解題結合,簡單有效讀題。

剛開始揭示課題“女媧補天”,諸葛老師對易錯詞“補”偏旁的強調,告訴孩子要注意這是衣字旁,不要寫成示字旁。這樣的強調十分有必要,但又不會花很長時間,讓學生一下子就注意到了這個字。

2、字形詞義結合,讀出語境意味。

到品讀板塊,諸葛老師緊抓“可怕”一詞,來延伸“塌下”“震撼”“熊熊大火”等詞語的教學——無不看出教師課前文本解讀的滲透,和試教過程中一次次地認真修改。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板書中出現的三個同偏旁的詞語“燃燒”、“圍困”和“掙扎”。諸葛老師板書“燃燒”,強調他的偏旁,然後引出:三個火真厲害啊!這樣的“熊熊大火”,難怪讓很多人都會被“圍困”山頂上。然後,很自然地拋出一個問題:從“圍困”這個詞得偏旁,你來猜猜他是什麼意思?學生自然而然就能説的出來了!

3、藉助詞語理解,展開畫面想象。

在理解“掙扎”時,老師並沒有用視頻或是圖片來讓學生直觀去感受這個動詞的意思,而是問學生:此時此刻,你彷彿都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從而進一步去理解“掙扎”一詞的運用。

三、讀寫結合適度,展開練筆——可觀

《温州市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常規(試行)》裏指出:教學過程要體現“以學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上至少安排10分鐘在教師隨堂練習寫字。我們看到諸葛老師在最後一板塊的設計,就是讀寫結合。

首先,諸葛老師總結了第一段的寫法:在寫可怕畫面時圍繞天、地、山崗、田野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描述。讓我們也學着作者的樣子來寫一寫地震時可怕的情景吧!

接着,配樂圖片出示汶川地震畫面,老師旁白:20xx年xx月xx日,汶川發生了八級地震……引出:天哪,太可怕了!然後,讓學生根據課堂練筆單進行練筆。從後來學生的反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也都能用上剛學過的詞語進行習作。這樣,既檢驗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效果,又對文章的表達順序加深了印象,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我還要來提提我的一點疑惑。

我們知道這是一篇神話故事,文章最後的題目講到“這個故事真神奇”。那麼,我們是否要在教學中凸顯出神話故事本身的一個特點——神奇?或者説,可以在結尾來一個“天哪,這太可怕了!”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就是神話故事“神奇”的地方。還有,我們是否還要留給學生更多讀與思考的時間,真正讓學生作為主體去學習?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探討與研究的。

三年級評課稿4

《平行四邊行的面積》一課的教學,老師着重培養了學生通過剪、拼、擺等動手操作的活動來讓學生主動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掌握了平行四邊行面積計算公式並能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我覺得這是一堂充滿生命活動力的課堂,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課堂。從中我們得了一些鮮活的經驗和有益的啟示,具體概括以下幾點:

一、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這節課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指導探究——電腦演示等”為線索,整個教學思路清晰。教師突出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通過剪、拼、擺等活動來加深對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做到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創設情境,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教師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由新課開始,如,盧老師用電腦演示一個不規則的圖形來轉化成一個長方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猜測平行四邊行面積可能與它的什麼有關?然後,讓學生隨意拿一個平行四邊行翦拼,看能不能把它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從而證實學生的猜想。最後,老師又讓學生動手去剪兩個完全相同的平行四邊行,一個剪拼,一個不動來比較,然後去轉化,並組織學生討論:平行四邊行和轉化後的長方形有什麼關係?在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基礎上怎樣去計算平行四邊行的面積?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剪、拼,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人人蔘與學習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剪拼的圖來説數理,降低了數理表述的難度,落實減負的要求。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推導了平行四邊行的公式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時,又在課堂上通過學生選擇清潔區時對此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三、教師素質

教師教態自然,語言清晰,數學語言表述準確,電腦操作演示熟練,提問率達到85%,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科學、凝鍊。

三年級評課稿5

本課教學有如下亮點:

一、教者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1、從字、詞上入手,詞語的設計由易到難,讓學生書寫字形,朗讀字詞,教給了學生理詞、讀閲的方法,真正訓練了他們的語文基本功;板書軍神,問指誰,誰如此稱讚他,用軍神、劉伯承、沃克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輕鬆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2、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並有針對性性的選擇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根據這三個詞學會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一個學生説:“軍神是誰?”王老師立刻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接着另一個學生回答:“沃克醫生為什麼稱劉伯承為軍神?”這個問題一下子難住了大家。王老師緊接着評價:“這個問題提得太有價值了!”我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孩子們對提問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指導學生朗讀有方,多角度,多層次的讓學生以讀促悟,以讀促情。

感情朗讀方式多樣,方法不一,但萬變歸宗,讀,體,悟,説,不僅讓學生進入了文本,而且訓練了學生的讀、説能力;並多次強調學生説出完整的話,我非常贊同她這種做法,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減輕了複習時的負擔,一舉兩得!課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要求孩子帶着理解感受去讀。同時還不忘知識的拓展。

三年級評課稿6

本堂課是在學生理解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整十數基礎上的拓展。

1、複習豎式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引導學生説明筆算方法。

2、解決問題,每套14本,買5套會求嗎?7套呢?12套呢?引出兩位數乘兩位數,14×12,老師追問為什麼用乘法?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在求14×12時,里老手先讓學生進行估算,然後再求準確結果,用拆分法,師生配合默契。

4、教學過程設計滲透了數學的思想,改變了以往偏重計算法則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教師適時點撥,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輕鬆地獲取新的知識。如用點子圖幫助學生理解,

5、筆算乘法的筆算過程教師講解詳細,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每一步的來源。

建議:

1、在學生繪製點子圖前,李老師提示一下,把12分成幾和幾最好算呢?可能很多學生可能想到分成2和10。學生在彙報點子圖時,我覺得應該把算式寫在黑板上,這樣利於比較觀察。

2、點子圖和比算乘法練習起來會更好。

三年級評課稿7

《恐龍》是它一篇知識性短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的喜愛之情。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有見過,它的種類、形態、外形和習性都是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為如此,作者多處運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據等説明方法進行具體的描述。那我們在教這樣的課文時應該如何去教呢?

龐老師的課,給我了很大的啟發。雖然板書的內容很多,但給人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特別是講恐龍的形態時,深入淺出的讓學生明白了,打比方的好處和怎樣打比方。比如講樑龍像移動的吊橋時,老師先出示關於吊橋的圖,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動經驗,來理解打比方的好處。最後還總結了打比方的方法(要用熟悉的、相似的來比方)學生頓時就明白瞭如何給一個事物來打比方。我覺得此處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掌握了一種方法,讓學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值得我今後去學習。

還有一處在講解劍龍時,學生對於“劍”和“箭”區分不清,老師還是先通過圖,然後再通過偏旁讓學生學會區分,不僅理解掌握好了詞語,還教學生學會了辨析詞語的一種方法。

讓學生在這樣一篇知識性短文中,也感受到學習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年級評課稿8

在我校舉辦的課堂教學研究活動中,我聽了一節由陳老師執教的科學課。本節課的主題是《螞蟻》。聽完整堂課,我覺得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作為學生的時代的我,在接受科學教育的過程中用得最多的是一本書、一隻筆,耳朵聽、筆頭記。可今天的孩子們真正是在體驗、探索中學習科學、發現科學、探索科學。孩子們在教師的引領下興趣盎然地走進科學。這節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對於我們來説也是很有啟發性的。

1、課前素材準備:

這個階段主要針對教師備課。陳老師課前收集許多螞蟻以及準備供學生觀察螞蟻的瓶子;教師還製作幻燈片,下載有關螞蟻活動的視頻,用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深入瞭解螞蟻的習性,同時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2、課堂情景體驗:

教師讓學生自己仔細觀察螞蟻的身體結構、觀察螞蟻是如何交流的,然後學生小組交流展示,而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我們英語教師和學生在上課時也應共同觀看並體驗相關素材,體會在不同情境下語言是如何應用的。

3、課堂知識歸納:

學生根據自己在體驗階段得到的認識,給出答案,然後教師進行點評、補充説明。學生們經過老師的糾正補充,對所瞭解的知識印象非常深刻。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運用體驗和歸納的語言點進行實際運用,教師進行評判和糾正。

在陳老師的“體驗式”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大膽的表演者,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者。在教學中,教師具備敏鋭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善於從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搜集信息,讓學生去體驗;教師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討論的機會,教師將開放性的討論歸結為有序的解決問題的過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三年級評課稿9

《金色的草地》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俄羅斯鄉下兩個小朋友(兄弟倆)的故事。課文先講兄弟倆在住處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盡情玩耍的情景,他們所做的遊戲就是趁對方不備,將蒲公英的絨毛吹到對方的臉上。作者先寫這種帶有調皮和開玩笑性質的遊戲雖然簡單,卻充滿了童真童趣,使兄弟倆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他們的快樂。接着寫“我”(哥哥)無意中發現草地的顏色早晨是綠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變成了綠色的。再寫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了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最後總結全文:可愛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快樂,還給他們帶來了探索自然現象的喜悦。教學本課,重在讓學生感受廣闊的大自然的美麗可愛,童年生活豐富多彩;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引導學生結合語文學習,學會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並能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一、把準年段目標

以新課標為依據,遵循語文教育規律,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把三年級教學課的識字寫字作為重中重,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堂應是情趣和夢幻的棲息地,讓課堂充滿情趣,不僅是低年級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語文教學、識字教學本身的內在要求。周老師在本課中多次使用字謎識字法。把字謎作為學生學習漢字的方法之一,是對學生學習漢字興趣的培養,也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更是對學生熱愛祖國文字情感的薰陶。

三年級評課稿10

《搭配中的學問》,這部分內容在《新課標》中屬於“綜合與實踐”領域,對這一領域的設計思路,課標中有這兩段話是值得關注的:

1、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

2、合理地設計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既要考慮學生的直接經驗、能夠啟發學生思考,也要考慮問題的數學實質、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由這兩段話來觀照“綜合與實踐”課,我們可以發現,關鍵詞就是兩個“數學活動”及“數學思考”。那這兩方面是什麼關係呢?是誰高誰低?還是並列?其實應該是相融互促的關係。即:數學活動要能啟發促進學生思考;而學生的思考又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這才是綜合實踐課的價值。

具體到這節課,我認為我們聽這節課,最值得觀察、思考的就是:操作活動是否有實效地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水平的不斷提升?

以此來觀照方老師的這節課,可以發現這節課在幾個方面都給我們上好綜合實踐課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1、活動有趣味

畢竟是三年級孩子,愛玩愛動。怎樣把一個個零散的數學活動變成孩子們想參與愛參與的活動呢?方老師很有辦法,她用“看、吃、玩”生活中孩子們最愛的三件事,串出一個情境串,吸引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樂不思蜀。活動的趣味性是活動成功的前提和基礎。

2、活動有層次

從用學具卡片擺搭配方法,到不用學具擺,用最簡潔的方式表示搭配方法,這漸進的活動也迫使學生逐漸進入深層思考。每個活動都不是一場走秀,而是一場帶着問題操作的數學頭腦風暴,給孩子們帶去深層體驗與感悟,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經歷與成長收穫。

3、活動有比較

在各個活動彙報時,方老師很注意傾聽孩子們的不同想法,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學生適時地將不同想法進行比較。“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你還能表示得更簡潔嗎?”、“這兩種方法有什麼不一樣?”等一系列追問,將學生的思考推進深化,很好地將“一一對應”、“優化”、“符合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暗藏於這些追問、思考中,提升了這節課的數學價值。

4、一點建議

三個情境活動彙報了各種搭配方法之後,是否能再次比較,找出各種方法的共同點:不管是文字連線、數字連線還是字母連線、圖形連線,都是兩類,兩類之間的每一個都在進行一一對應的搭配。由此讓最簡潔的那副連線圖成為模型牢牢刻印在孩子們的心中。

三年級評課稿11

劉海明老師執教的《畫楊桃》一課緊抓文章特色,利用圖畫這一載體理解內容、表達思想非常到位。在這節課上劉老師帶領學生重點比較學生和老師的兩次對話,體會老師和父親的話,從而讓學生理解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實事求是。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一、悉心解讀文本

這是一篇説理性較強的文章,我們稍不小心,很容易將之異化為品德課。劉老師憑藉自己超強的語言敏感度和深厚的教材解讀能力。以全新的視角提煉閲讀主話題:理解“實事求是”。劉老師通過對父親的話、我作畫的態度、同學們心理的轉化和老師的言行舉止這四個板塊整合推動實施建構,逐層挖掘“實事求是”的內涵——學會老老實實、學會用“實事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學會實實在在做人做事。。

二、巧妙設計方法

巧妙一:適時比較。劉老師指導學生適時比較朗讀,利用多種讀的形式,理解深入。如:在理解同學們態度轉化使,老師引導學生從感歎號中讀出他們的想當然、不假思索;從省略號中讀出同學們回答斷斷續續、結結巴巴。讀出了人物個性特點,體會了人物思想情感。在最後教學中,劉老師又掏出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進行比較:它們相似在哪?使學生在比較中體悟藴含其中的道理。

巧妙二:實物理解。劉老師創設實物觀察的情境,讓學生看看在不同角度的楊桃樣子是否一樣,讓學生體驗文中主人公或其他學生的感受與反應,加深理解“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結果”。激發了學生閲讀和思考的積極性。

三、精心把握細節:

細細品讀劉老師的課堂,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從細微處着手,在學生整體感悟的基礎上,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標點,抓住課文中的關鍵之處、精妙之處,反覆讀,仔細品,認真想,把感悟活動引向深入,從而使學生明白事理“實事求是”。如引導學生理解“實事求是”的作畫態度時,老師緊緊地抓住“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這一句子展開,又聯繫上文結合句子去發現。再如探究“同學們”的心理轉變過程時,老師引導學生從感歎號中讀出他們的想當然、不假思索;從省略號中讀出同學們的回答斷斷續續、結結巴巴。老師緊緊扣住句中的標點符號,通過情境模擬、換位思考等,讀出了人物個性特點,體會了人物思想情感,讓學生體會同學的心理變化,從而理解“實事求是”的內涵。

四、直奔主題,優化問題,研讀感悟

劉老師在複習認讀詞語後,以問題我是怎樣畫楊桃的,直奔重點,研讀父親的語言。沒有太多花俏引題,減少了不必要的時間,爭取大量時間留給學生在學習人物對話中多讀多思多講。然後重點品讀學生和老師看到畫後的的不同態度及後來態度的轉變,從而為領會課文意思做了水到渠成的準備。

當然,如果劉老師的教學語言能更有節奏些;詞語教學與文本語言聯繫更緊密些就更完美了。

三年級評課稿12

1.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算和用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迴歸,強調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繫,計算教學更是不能只是簡單的計算,要把計算和生活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本課從例題材料(分氣球)到練習設計購買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為用。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重視算理探究過程,提倡算法多樣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計算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注意讓學生主動探索口算方法,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説算理的過程中,圖式結合,讓學生更清晰思考的過程。説時引導學生把過程説完整,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算法的選擇上尊重學生的想法,兩種算法各有優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

3.尊重學生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本課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首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決8020,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展示自己的思維,使每一位想説的同學都有機會去説。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4.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好習慣是一位良師益友,有些學生往往很聰明,內容掌握的也很好,可在簡單的計算中出錯誤。究其原因是做時只圖快,做後不檢查造成的。課堂上我經常表揚認真、仔細的同學,讓同學友情提示,促使學生在計算中良好習慣的養成,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儘管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仍有許多不足。這是我頭一次在這樣大型的教學大賽中講課,好緊張,有些細節未能顧及。如:8320,學生彙報算法時,忘了追問83為什麼要估成80?對學生反饋的信息處理的不太完美。同時我也很少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和評價同學們,若課堂中多一點兒童化語言可能就會另有一番風景。

總之,一堂課從設計到實施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總會有收穫、有感悟,它將為我以後的課堂教學借鑑。

三年級評課稿13

《果園機器人》是一篇略讀課文,吳老師從略讀導語中入手,即領悟果園機器人的有趣設計此略讀要求即為教學目標,緊緊圍繞這略讀導語進行教學,通過問題引領,再讓學生髮揮想象與思考,展示自己心目中的機器人。

教學理念:問題引領以説促想

教學模式:問題研學分享提升

一、充分閲讀,充分思考

略讀課文的閲讀訓練點是自主學習,帶着問題去讀。吳老師根據導語中的問題和學生提出的問題總結歸納成若干問題即課文寫的機器人是怎麼樣的,哪些地方有趣。要求先大聲朗讀,再拿着筆默讀,畫出和這兩個問題有關的詞句。有了這兩種閲讀方式,學生對課文一下子熟悉起來。就讓學生安靜地思考,安靜地品讀句子。

二、問題明確,逐個突破

在學生充分閲讀和思考後,吳老師讓學生先交流第一個問題——機器人有哪些特點和本領。這個問題涉及到整篇課文,也是整體感知課文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問題。隱含着一個邏輯關係的問題,果園機器人是怎麼設計出來的,要讓學生知道這種設計的獨特性和合理性。也為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做好鋪墊,想象必須是奇特而合理的。

三、理念指導,精心設計

在這一節課中,老師能抓住語文本色,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是閲讀教學責無旁貸的任務。課文內容生動、有趣,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尤其是介紹果園機器人的本領的那一串形容詞和動詞,老師抓得很準,既達到在賞析語言中引發對機器人世界的興趣,在對科技的興趣中習得語言,又提高了語文素養。

四、讀説結合,以讀促想

在略讀課上,學生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閲讀探究的機會,要多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整節課中學生主動參與性很高,課文的內容雖然離孩子們較遠,但內容的生動和趣味符合孩子的心理,吳老師採用主動探究式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學生自讀自悟——交流探究,使整節課環環相扣,有效地抓住了重點,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和生產的實際要求,是發明和創造的動力,接着讓學生暢談設想,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設計機器人,通過學生對不同造型、不同功能的機器人圖片的展示介紹,使整個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學生意猶未盡。可惜的是學生的評價不夠。

三年級評課稿14

本節課的教學中,付老師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很多關於條形統計圖的基本知識,教學時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識。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開放性。不同的統計圖都有其使用條件,要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統計圖。和前幾冊的要求相同,教學時不要求學生完整地製作條形統計圖,只要他們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就可以了。

1、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很多關於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基礎,教學時付老師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識。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開放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較高。

3、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知識不是簡單的灌輸,而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條形統計圖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出現一些不方便的地方,這時候,付老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一起動腦,思考解決的方法。最後引出新課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感受到每種條形統計圖都是因為生活、統計的需要而產生的。

4、讓學生在學習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的使用條件。

5、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學會看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如果讓學生想後再説怎樣製作,只會浪費掉一些時間。倒不如讓學生將書上例2的統計圖與以前的縱向條形統計圖作個比較,看看發現了什麼?當學生髮現縱軸數據的起始格與以前不同時,馬上就有學生起疑了:“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我趁勢把這個問題拋向大家,讓他們自主探究。經過他們的思考、討論,終於得出了結果。我這樣做何嘗沒有用處呢?不僅達到了教學重點突出,而且又一次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年級評課稿15

李老師講授的是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乘火車》這一課,從她的教學設計,教學構思,教學方法中,可以感受到她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的分享交流

從這節課的情境導入,同桌交流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獨立列式計算,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等等,這些環節中,可以看出李老師在課堂上放手給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每個環節,並和同桌進行交流,既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又有交流的時間。

二、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敢於大膽展示彙報

課堂上,孩子們上台展示彙報的時候,儀態大方,聲音響亮,表達想法條理清晰。對72×5的計算方法,孩子們上台展示的就有好幾種:

有點子圖、表格、豎式,口算等,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説清每一步的意思。我相信,如果學生能把計算過程的每一步都説清楚,那麼他對於算理和算法也會理解的很透徹。對於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連續進位,學生已經能很清楚的表達了,那麼接下來的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連續進位,李老師更是完全放手讓孩子們獨立計算,上台展示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李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畫一畫,説一説,寫一寫,並讓學生上台分享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

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真正在課堂上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標籤: 評課 三年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jg261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