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三年級語文《乞巧》評課稿

三年級語文《乞巧》評課稿

説起評課,實在是不敢當。因為我沒有什麼好的教學理論知識,也沒有什麼好的課堂教學實戰功底,所以我也只能趕鴨子上架,班門弄斧一番了。國小階段進行古詩教學的意義不僅在於讓學生從小就瞭解祖國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古詩能使學生較為正確地認識古代社會,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發展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並能增強愛國主義感情。李老師在執教《乞巧》這首古詩時注意挖掘課程資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並能根據詩意巧妙的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根據詩的內容去想象,藉助畫面將古詩形象化,這樣安排易於學生清晰理解詩意,深刻領悟古詩藴涵的情感。縱觀李老師的'這堂課,亮點多多,在這裏我就擷取其中的幾點來説一説。

三年級語文《乞巧》評課稿

亮點一:博引開題,重在積累。

新課標理念中提到“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在導入環節,李老師通過以詩會友的形式,和學生一起津津有味地進行對詩。《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首都是描寫中國傳統節日的古詩,教師以此破題,引起學生學習該主題古詩的慾望,潛意識當中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思維,也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積累着豐富的古詩文,傳達着中華傳統文化中美的語言。

亮點二:以讀帶講,多讀多悟

古詩語句本身就含蓄凝練,意味雋永,又常常“言近而旨遠”,過多的理性分析往往會沖淡詩句的靈性,失去詩的神韻。“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本堂課,李老師的設計以讀帶講、多讀多悟,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學生也不會只滿足於當一個聽眾,而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在教學三、四行詩句的時候,讓學生通過充分的自讀,來體悟人們在七夕節的活動。這樣一來,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然後教師在學生説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相機引導,直到徹底讀懂。同時,李老師還運用多種形式來誦讀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並熟讀成誦,去感受古詩獨特的韻味,使學生充分明確詩文的種種美,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語感,提高審美能力。

亮點三:拓展文本,豐富積累

李老師在教學古詩《乞巧》時,考慮到學生生活的年代和課文的歷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差距,對“乞巧”一詞的理解難以深入。她就利用課件出示了一些乞巧節人們過節的畫面,配以教師生動的講解,讓學生對節日有了一個更全面感性的認識。她還巧妙地引用了民間流傳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道,乞顏容;乞我爹孃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使學生對古人“乞巧”的內涵有了更深、更全地領會,並且興趣盎然地大聲誦讀着這首民間歌謠,然後情動而辭發,來説出自己要為自己、家人、老師、同學乞取什麼?在拓展延伸,日積月累環節,李老師還選取了《七夕》和《牽牛織女》兩首和乞巧節有關的古詩,讓學生選擇一首自己感興趣的,用上剛才的朗誦方法來讀一讀,特別是在配上學生熟悉的旋律唱讀環節,每個學生都興致高漲,於無形當中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以此重視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努力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拓寬語文的學習空間。當然,在最後,我也免不了俗套,要在“雞蛋”裏挑一挑“骨頭”,可是挑來挑去,發現不了“骨頭”,只好在細節上説一説自己膚淺的理解:在用多種形式朗誦古詩時,因為學生在以前也學過古詩,那能不能先讓學生自己來説一説,想用什麼方式來朗誦。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肯定會碰撞出一些新奇的火花,為以後的古詩朗誦也能做一下鋪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9e200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