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魯迅的寫景散文

魯迅的寫景散文

魯迅的散文不但在為白話文的傳播上做出了貢獻,更在於皆由此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對“好的故事”的嚮往和追求,從而在黑暗的長空裏劃出一道黎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魯迅的寫景散文,歡迎閲讀

魯迅的寫景散文

  魯迅的寫景散文:《秋夜》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眨着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裏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麼名字,人們叫他們什麼名字。我記得有一種開過極小的粉紅花,現在還開着,但是更極細小了,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着還是春,胡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她於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着。

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來了他們別人打剩的棗子,現在是一個也不剩了,連葉子也落盡了,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後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乾子,然而脱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亞着,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陝眼;直刺着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

鬼陝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彷彿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只將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而一無所有的乾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着許多蠱惑的眼睛。

哇的一聲,夜遊的惡鳥飛過了。

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着的人,然而四圍的.空氣都應和着笑。夜半,沒有別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裏,我也立即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後窗的玻璃上下丁地響,還有許多小飛蟲亂撞。不多久,幾個進來了,許是從窗紙的破孔進來的。他們一進個又在玻璃的燈罩上撞得了丁丁地響。一個從上面撞進去了,他於是遇到火,而且我以為這火是真的。兩三個卻休息在燈的紙罩上喘氣。

那罩是昨晚新換的罩,雪白的紙,折出波浪紋的疊痕,一角還畫出一枝猩紅色的梔子。猩紅的梔子開花時,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青葱地彎成弧形了……。我又聽到夜半的笑聲;我趕緊砍斷我的心緒,看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麼大,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

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煙,噴出煙來,對着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

【拓展延伸】

魯迅散文特點

一、注重象徵手法的運用,文章具有音樂美和畫面美。

魯迅是現代散文詩的重要開創者,此類散文集結於《野草》中。《野草》是魯迅先生寫於20年代的散文集,初看,我們可能會感覺其語言艱澀,含意頗深,再細看,我們就會品出魯迅先生那滿腔的熱情與真誠。《野草》是一部象徵主義的藝術精品,其中最具藝術特色的是運用象徵方法而創造的各種形象。比如借用“小紅花”象徵美好的願望,借用新月象徵新希望等等,以創造有物質感的形象來表現複雜的內心感受-----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對舊思想的復甦,對新思想的退潮感到的彷徨與苦悶,着重表現的是黑暗重壓下的戰鬥精神、追求精神、犧牲精神。象徵手法的運用使《野草》恰當地表現了當時魯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同時象徵手法的運用也增強了其文章的藝術表現力,使之語言優美,描寫生動,很有感情。魯迅也注重寫實手法、抒情手法的並用。語言精緻形象、飽含深情,具有音樂美、繪畫美的特點。“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着,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我彷彿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柏,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着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裏的萍藻游魚,一同盪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邊緣都參差如夏雲頭,鑲着日光,發出水銀色焰。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文章對這些景物的描寫很生動,景色明朗,充滿温暖愉悦的情緒,不難看出魯迅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魯迅善於將深邃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現於所寫景物之中,以富有特徵性的自然之物寄託自己的所思所想.。《野草》以深邃的思想哲理和成熟優美的語言藝術放射異彩,是中國現代散文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運用平鋪直敍使文章具有真實感。

魯迅的回憶散文收於《朝花夕拾》集中,是魯迅先生對往事回憶的真實記錄。在這部作品中,魯迅先生大量的運用了平鋪直敍的表達方式,這使這部作品在語境上達到了親切而又貼近生活的真實感,但同時又能將深邃的思想藴藉於平淡質樸的寫人記事的筆墨間。“不必説碧綠的萊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説嗚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嶺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説,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役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這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景物描寫即為“平鋪直敍”此類文風的典型例子,從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不僅能夠讓我們於娓娓到來的平靜中體會到魯迅先生温情的那一面,更能使兩者之間產生真實感的共鳴。

三、語言邏輯的嚴密和及受歐化的影響。

對魯迅略知一二的人大都應該知道他與各大學究在二三十年代的那一系列筆戰,他由此而發揚出來的“刀筆”文風則更是著名。善於玩弄文字技巧,盡譏諷之能事是“刀筆”的風格,因而要求詞法,句法,章法上,都必須邏輯嚴密,構架精整才不會遭到同樣詬病。我們可以分析魯迅的文章,他的措詞、造句、謀篇、伏筆、呼應幾乎無懈可擊,這樣縝密的行文風格給他的散文創作帶來了影響,使後者常常帶着明顯的邏輯色彩,使寫出來的文章更具有批判力度。此外,魯迅獨特的話語方式還得益於他廣博的雜學,早年對古文的研究以及此後西方文學對其的影響。對古文的學習使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而歐化的影響則讓他的文章中時常夾雜着許多非常規語法,或省略成份,或定語前置,或狀語後置等,這大大提高了語言的表現力。“總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覺得都在可打之列,無論它在岸上或在水中。”(《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我夢見自己躺在牀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獄的旁邊。我繞到碣後,才見孤墳,上無草木,且已頹壞。”(《失掉的好地獄》)“水村的夏夜,搖着大芭蕉扇,在大樹下乘涼,是一件極舒服的事。”(《自言自語·序》)

四、虛詞的運用。

但凡讀過魯迅作品的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感覺----魯迅在作品中用了很多虛詞。他的散文句法跌宕起伏,思維四突全倚伏着虛字。甚至在許多語法書中,在選取複句的類型時亦多用魯迅的那些充斥着虛詞的繁複的句子。“倘使要看個分明,那麼,《玉曆鈔傳》上就畫着他的像,不過《玉曆鈔傳》也有繁簡不同的本子的,倘是繁本,就一定有。”(《無常》)“他們以為這一件事情(指面子),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國的精神綱領,只要抓住這個,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抓住辮子一樣,全身都跟着動。”(《説“面子”》)“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小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二十四孝圖》)通過這幾個例子我們還可以看到,魯迅的散文常雖用到“無論、但、因為、雖然、所以、甚至、甚至於、甚而至於、不過,然而……”,但他用的這些詞語,卻少有成對的、規範的出現的。這或許也是魯迅在虛詞運用中的獨特之處吧。

標籤: 寫景 魯迅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myp2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