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精】優秀評課稿

【精】優秀評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優秀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優秀評課稿

優秀評課稿1

老師教態親切隨和,古詩鑑賞考點的剖析有條不紊,教學任務基本得到了落實,學生的學習反饋較好。教師聲音悦耳、語言活潑,有效地調節了課堂氣氛。教學環節銜接自然,品詩的意味比較濃郁。

值得借鑑的地方:

(一)從目標定位來看,教師的古詩複習課都把目標立足於“讀懂古詩詞”,符合學生學習規律。但日常的古詩複習中,不少語文教師是忽視了“讀懂”這一必需的環節,而直接進入“鑑賞”,使學生對詩詞的'感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的觀點,進而死記硬背,並不能形成能力。老師教學目標定位於先讀懂古詩詞意思,後分析古詩技巧,目標定位對大部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實際情況而言是比較準確的。

(二)從課堂教學來看,我覺得有以下的亮點:

第一、在複習課上發揮大學聯考真題的作用,無論是導入還是精講、練習,都以大學聯考真題為材料,拉近了學生與大學聯考的距離,也讓學生具體認識大學聯考考什麼、怎樣考。

第二、老師的閲讀指導能重視緊扣文本,這在古詩詞閲讀中尤為難得。

第三、老師能重視方法的歸納總結,而且方法比較到位。老師歸納了古詩表達技巧鑑賞題目做題方法:明確手法——具體分析——點明效果。並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審題不清、技巧不清、無從下手、分析不細。並找出了對策:圈畫關注、熟記技巧特點、多看練習、積累經驗、多看課內、立足整體、抓準關鍵。老師較好地為學生進行古詩詞閲讀的答題指出方向。

第四、老師的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複習課的特點,講練結合,即時反饋,而且練的形式比較多樣化。能遵循 “講——練——評——練”這樣的模式,尤其是教師的精講方法,師生的相互評點(賦分評點更能激發興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會引起學生的思考,促進吸收,這應該是複習課精華所在。

以上只是本人對老師複習課的粗淺看法,總的來説啟發很大。

優秀評課稿2

今天聽了鄧老師的一節計算教學課,深受啟發,鄧老師把枯燥的教學內容,賦予了生命力。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新課程標準教學新理念指出:數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應多樣化,以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雖然每個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知識背景、數學活動經驗、所處的文化環境、自身思維方式都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喜歡參與遊戲。如何把握這一理念的指導,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而不再是定論式的學習數學知識。於是在開課前鄧老師首先和學生玩了一個遊戲:老師説喜歡幹什麼,學生接着説我也喜歡幹什麼。這個遊戲的趣味性、層次性引得了學生的熱情參與,調動了學生的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上課激情。接着老師創設了遊樂場的情景,抓住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一開始便以一種愉悦的情緒進入學習情境,為能主動探究新知打下基礎。課堂順着一根主線:創設情境―自主提出問題―討論解決問題―選擇最優的計算方法―實際應用找出規律,充分發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運用遷移類推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從而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精心搭建平台,讓學生經歷算法形成的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題地位,提倡算法多樣化,感悟算法的最優化。

只有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去經歷、去感受口算方法的形成,才能記得更深、理解得更透。鄧老師鼓勵學生自主創新:“你還有什麼算法?”提倡算法多樣化,支持並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熟悉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張揚個性。但是在張揚個性的同時也讓學生通過對各種方法進行分析、討論、比較,悟出最佳方法。在這節課中,鄧老師首先用9人玩旋轉木馬需要多少元引入課題,這個問題學生可以用表內乘法解決,從而引出要是有10人玩需要多少錢?接着引出20×3等等, 將學生置於現實的.問題情境之中來學習數學,既可增強學習的興趣,又能使學生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然後在學習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把題目擴展到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的能力,層層深入地進行質疑,乃至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把所要學的新知有效地進行分解、分散重難點,讓學生既能夠得着,又得跳一跳,最後適時引導學生總結,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整個過程鄧老師圍繞着數的組成這個中心思想而展開,不僅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經歷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而且讓學生明白了口算乘法的算理,在具體的情境中去感受計算方法、在計算方法中感悟口算的規律,深刻感知數的組成。於是學生交流算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較好的進行算法最優化的滲透。大多數學生都自主的選擇先把整十、整百數後面的0不看,轉換成表內乘法,再看因數末尾分別有幾個0就添寫幾個0,認為這種方法最簡便,而且更適合自己。

通過與同伴的比較,學生自己達到對算法的優化,這一過程是學生自己的優化,最佳方法的得到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在他們與同學的交流中、在自己的探究中感悟出來的,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和類推的能力。

三、給學生一個跳躍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並有效地運用到以後的學習中去。

俗語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節課的知識是很容易的事,但在如何體現新理念,如何讓學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在後面的中獎遊戲這個練習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開放性、有序性、趣味性。在這個練習中不僅對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靈活的進行了鞏固,更為部分基礎好的同學鋪墊了展示的平台。很好的對本節課簡單的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進行了延伸。於是在學生學會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時,滲透了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思考得出可以用類推的方法進行口算,這也是數學中的一種學習的遷移方法。

優秀評課稿3

一、前置分析

本課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起始階段,教學內容裏的“上下、前後、左右”這3個方位正好對應這三維空間的的3個方向,所以本節課是今後繼續學習圖形與位置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

教學重點:能熟練地分辨左右的位置關係,並能準確描述物體間位置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在學生方面,參與本節課學習的是國小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在生活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區分左右的知識。對前後、上下、正反的理解積累的經驗比較多。也能很容易的就區別開來。但是對於左右的相對性的,學生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根據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集中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注意範圍有限的特點,在教學《左右》時,設計以遊戲活動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建構知識。

二、直觀感受,探究新知

三、環節點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遊戲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玩遊戲嗎?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玩一個有趣的遊戲,好不好?(板書:有趣的遊戲)

師: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手,一隻左手,一隻右手,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這個小遊戲需要這對好朋友來幫忙,那麼遊戲到底怎麼玩呢?

師:老師需要一位同學來幫老師一下,和老師一起把這個遊戲演示給同學看,誰願意?

師:(師邊説口令邊搖手,生根據教師的口令迅速反應和老師做一樣的動作)(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左左,右右)

師:同學們看明白了嗎?想玩嗎?同位兩人來比賽,先剪刀石頭布,贏得一方説口令,輸的一方跟學。(同位一起玩這個小遊戲)

師:停!現在老師來説口令,全班同學跟老師一起做,你有贏得信心嗎?(師説口令,生跟老師口令做動作)

師:老師發現,同學們做遊戲時,上下,前後(板書)做的都沒有問題,只有老師説左右時,有的同學就出現錯誤啦,看來左右還分不清,不過沒關係,學習了今天的知識後,老師相信你肯定就能分清左右啦。那麼現在咱們來學新知識吧?

點評:基於國小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特點,根據教材內容,老師通過遊戲的方式導入新課。這樣既能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直觀感受,探究新知

1、身體中的左和右

師:左手和右手這對好朋友不僅能幫我們做遊戲,它們還可以幫我們做很多事情呢。同學們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麼呢?

生:寫字,舉手??

師:用左手做什麼呢?

師:你看,左手和右手的作用可真不小,同學們再看看你自己的身體,還有像這樣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嗎?誰來説説?

生:邊指邊説(耳朵,肩膀,眼睛,腿,腳)

師:我們身體中藏着這麼多對好朋友,你都能分清楚他們嗎?那我們來玩一個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2、教室中的左和右

師:通過這個小遊戲,老師發現同學們都能分清我們身體中的左和右啦。接下來,老師詳情善於觀察的同學們來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左和右。生:上下樓梯靠右走,行人汽車右行,汽車方向盤在左面。

師:在生活中我們用到了左和右,我們的眼睛,耳朵,腿也有左右之分,那麼我們坐的位置有沒有左右之分呢?我們來一起看,小明和小紅是同桌,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的知識來描述他們的位置嗎?

生:小明在小紅的左面,小紅在小明的右面師:有的同學説小明在左面,對嗎?(使學生明確在描述兩個人位置時,應説誰在誰的`左面或右面)

師:現在老師想讓你們描述一下我們班裏的同學的位置。(選兩名學生,讓同學描述)

師:説的真棒。老師要換個問題,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你左面和右面的同學嗎?誰能把你前後左右四名同學介紹給大家?(我左面的同學叫??我右面的同學叫??)

點評:在上新課環節,以兒童喜聞樂見的遊戲進入後,先讓學生找自己身體中的左和右,使學生身不由己地參與到學習新知的過程中,使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獲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確定左、右觀念。接着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創造性地設計了“找教室裏的左右”這個遊戲活動,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並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體現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精神。

(三)實踐操作,積累經驗

師:這些問題都沒有難倒大家,你們太聰明啦。不過不要高興得太早,老師這裏還有好多問題需要同學們幫忙解答呢,你們願意幫老師這個忙嗎?

師:現在我需要用到數學書,練習本,橡皮,鉛筆,文具盒。把數學書擺在你的正中間,橡皮放在書的左面,鉛筆放在書的右面,練習本擺在書的上面,文具盒放在練習本的上面,同桌互相檢查一下,看看擺的對不對。生聽老師口令,擺學具。

師:擺在最左面的是什麼?最右邊的是什麼?練習本的位置在哪裏?生:回答問題,注意讓學生把話説完整。

師:為什麼是同一本練習本,有的同學説練習本在上,還有的同學説練習本在下呢?

生:應該説練習本在誰的上面,在誰的下面。(體驗位置的相對性)

點評: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兩者相互依存。所以當完成數學知識的認知時,教師一定要把數學放歸生活。學生已經能夠正確區分身體和周圍的左右了,然後老師接着又設計了一個擺文具的練習題,充分加深了了左右的認識。

(四)拓展應用,發展思維

師:看,森林裏要開運動會啦,小動物非常高興,正在排隊報名呢。幾隻小動物在排隊的時候也沒閒着,他們給我們出了幾道難題,想考考大家,你們敢接受挑戰嗎?

四、總評

從教與學的方式來看,教師注重了三多:活動多、表述多、體驗多,三小:小步子、小活動、小體驗,充分尊重了一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思維發展規律,讓學生在三多、三少中,小步子認知實現新舊知識的順利正遷移,小活動中充分觀察、分析,小體驗中充分表述交流,既達成了教學目標,完成知識模型的建構,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各種數學能力的培養,為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於能力的培養,我們在各個環節中滲透;對於各種數學能力的評價,我們有對小組、個人的即時性評價記錄,有對小組、個人的階段性評價記錄,今天在現場我們展示的小組及時性評價。如果用一句話總結的話,就是“活動的課堂更精彩。”

優秀評課稿4

聽了王峯老師的公開課,我認為王鋒老師執教《鄉愁》一文中有許多值得借鑑的地方。

一、在教材解讀上,比較熟悉教材的主要內容和重難點。執教中能結合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和學生的生活經歷經驗,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二、在設計理念上,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為主,教師適當地加以點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和表現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意識,有助於培養學生傾聽、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第三、在教學目標上,設置了由易到難的學習目標,能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學生要求。具體的學習目標板書在黑板左邊,分別為:1。瞭解相關的作者、作品背景;2。朗讀、感悟課文內容;3。分析、歸納內容。用一課時基本完成了學習目標。着重點放在第2和第3學習目標。重視朗讀形式的多樣化。例如,學生個人朗讀全文,個人分段朗讀,小組比賽朗讀,男生個性化朗讀,,女生個性化朗讀,聽錄音跟讀,教師範讀等豐富多樣的朗讀形式。

第四、在教法學法上,不再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填鴨式教學局面,而是由教師有效組織的、學生積極參與的、安靜而活躍的課堂。多數學生能積極表現自己。例如,學生主動站起來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主動提出問題,積極回答問題。這些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的出色表現。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坐,每六人一組。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在我校只有王老師一人敢大膽地嘗試。經過多次教學實踐檢驗證明,學生是比較喜歡這種新式的課堂的。每個學生都明白學習目標以及自己的角色和責任。同組的成員互相合作、互相監督學習,很少講閒話和搞小動作。

課前學生的預習準備是非常充分的。絕大部分學生都在書上或者筆記本上做了較為詳盡的筆記。

第五、在教學過程上,以教師的組織、引導、提問、點撥、釋疑穿插於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主要活動中。教師的民主、謙虛、平等、鼓勵、温和等情感因素和語言藝術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鼓勵和表揚下,學生更能大膽地、積極地、自在地表現自己的才藝。

第六,在信息技術的輔導教學中,教師利用電腦播放《鄉愁》的錄音資料,並藉助打印機打印彩色照片(詩人余光中的)給學生欣賞,簡介作者時出示彩照,加深學生對作者的印象。

以上六點是我認為王老師字教授《鄉愁》一詩中的優點。至於教學方面的不足,我不敢妄加評論。只是提出我的一些疑惑:

1、學生説出的答案几乎與參考書上的一模一樣,這是學生真正理解了嗎,還是不動腦筋思考照搬照抄答案?

2、教學中怎樣與會考考點緊密聯繫起來呢?

3、教師對學生的答案的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引導、糾正並完善呢?

4、由少數的學生積極表現、活躍在課堂的學習活動中,而多數學生充當着什麼角色呢?教師能全程熟悉學生的學習表現嗎?

5、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否需要教師反覆強調呢?

6、學生説出的答案几乎與參考書上的一模一樣,這是學生真正理解了嗎,還是不動腦筋思考照搬照抄答案?

感謝王老師上這節精彩的公開課,讓我開了眼界,知道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希望今後能多開展這樣的教學交流課。

優秀評課稿5

小數乘小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的教學目的仍是利用轉化的策略,把小數乘小數轉化成整數乘法來計算。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髮現和掌握因數中小數位數變化引起積中小數位數變化的規律,形成比較簡單的確定積的小數點的方法。

近期,聽了丁老師的這節課,我覺得她的課有以下特色:

一、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方法的習得很重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為其它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教學中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要讓學生學到什麼?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a)統計,學生畢業後,研究數學和從事數學教育的佔1%,使用數學的人佔29%,基本上不用數學的佔70%。那麼為什麼還要全民學習數學?那是因為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極少地使用形式化的數學知識而更多地使用數學思想方法,並貫穿一生。由此可以看出,教數學關鍵是要教數學思想、學數學核心是在學數學思想方法,因為數學思想方法對人的一生是有着重大影響的。

丁老師的這節課,不管是轉化策略的運用還是猜想-----驗證方法的實施,都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探索,從而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經常有意識有計劃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會思考,善於思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思想方法的成長。

二、隨學而教不若隨學而導-----------引導的時機很重要

丁老師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發現因數的小數位數與積的小數位數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對算理有了初步的感悟。而在交流例題的算法時適時地追問一句:“你是怎樣地用整數的方法計算小數乘小數的?”然後把兩種算法進行對比,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這兩者的.聯繫,接着再問:“你是怎樣確定積的小數位數的?”本節課的重難點都得以解決。導在重點處,導在難點時,比起形式化説算理,更有利於學生對算理真正的內化,讓學生真正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對本節課的一點個人想法:

小數乘小數,雖然是新知識,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獨立進行計算。原因是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經驗與方法,又有足夠的知識積累。所以,我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算,再來説説怎樣算的就很好。而本節課的學案安排的“猜想----驗證”有點形式化,可略去。

以上只是個人一點不成熟的想法,不對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優秀評課稿6

趙老師執教的對象是三年級學生,三年級學生由於剛剛接觸英語,對英語非常感興趣,但於此同時存在的是他們的基礎還非常薄弱,還不會説很多的英語句子。這一節課上的是牛津教材第一冊Module 3 Unit 1,關於七種顏色的詞彙課。如果是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教學,會顯得枯燥乏味,並略顯簡單。在本課中,趙老師能突破傳統的教學思路,大膽實踐,把重點放在單詞的運用過程中,充分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活動的設計有趣味性

趙老師能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生動活潑的活動,如:本課一開始,教師通過歌曲:Clour song 既起到複習熱身作用,也為後面的運用做好鋪墊。在新課導入的時候通過多媒體呈現美麗的彩虹,還有一朵紫羅蘭花,自然引出七種顏色,通過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的景物自然過度到今天的單詞教學。在練習鞏固的時候,趙老師用what‘s missing? Let’s chant等的遊戲的活動,進行操練,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

二、活動的設計有層次性

本課中,趙老師在教學中先讓學生學説表示顏色的單詞,如:red 讓學生掌握單詞的音、型、意。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有什麼東西是紅色的,用簡單的句型進行表達,如: I have a red bag/pen等等,。最後,讓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拓展性練習,挖掘學生創造使用語言的能力,從教師的語言輸入轉為學生的語言輸出,符合語言的`習得規律。能遵循語言教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的道理,注重活動設計的生活性。

三、活動的設計有生活性

趙老師在課堂一直在進行英語語言的滲透,如:think it over , let me see , here you are , you‘re welcome , what colout is it ……使學生在無意識中學習英語,這樣幾年下來,  需探討的地方:

1、整堂課缺少一個大的語言情景,是否應該課件呈現一副自然美景,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並且給孩子一個語言運用的素材。如果能夠一條線索貫穿起來就更加好了。

2、對學生的小組活動需加強指導,培養學生用英語交流的習慣。整堂課中小組活動比較少,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中更好的學語言並且運用語言。

總得來説趙老師的這堂課是非常成功的課,值得我們學習和鑑戒。以上是我對趙老師整堂課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妥之處,敬請大家的批評指正。

優秀評課稿7

聽了鄭老師的作文指導課《童年趣事》,深深地體會到:習作指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從“內容”入手,打開學生思路,而不是大講寫法,使人人都找到想寫、要寫的內容,如果一上來就用範文開路容易束縛學生,作文開始宜“放”,有人對自由表達用了個形象的比喻,叫做“你放手,他就飛”,教師只有大膽放手讓學生説,學生才可能“飛”起來。

同學們在七嘴八舌的“説”中,使“材料—語言—思維”呈動態積累,使思路清晰、外化活躍,學生樂於表達,易於動筆,促進了寫的醖釀,作文不是平淡的乾巴巴的訴説,而是學生特定情景下內心的真實寫照,有所聞就會有所思,有所思就會有所情,有所情就會有所文,藉助作文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凸顯喜怒哀樂,應是我們作文教學追求的高級形態。

通過所説材料,學生弄清楚了所謂趣事,一是充滿快樂的開心事,二是天真幼稚的傻事。所選的事情有的可以反映童心之趣,有的可寫行為之趣,也可以寫語言之趣。或者性格之趣。讓學生明白要緊扣“趣”字選材,把人物當時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寫出來,這樣就能寫生動,寫具體。這樣適時的.降低了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話可説,有趣事可寫。即使是學困生,雖然語句有的不通順,但事情卻真實有趣,確實是童心的表白,童情的宣泄與流露。聽着學生異彩紛呈的構思,天真有趣的傻事,把在場的師生逗得捧腹大笑,我想這樣寫出的作文,老師批改起來也是一種享受吧。

另外我還有一點自己不成熟的建議:

一直以來範文該不該出示,在寫之前出示好還是寫完之後出示好,一直是人們爭議的話題。我自己認為:範文的出現,對於一些學困生和中等生,起個引領作用,他們在茫無頭緒不知如何下手之際會根據教師出示的範文,打開思路,明確怎樣安排詳略,怎樣扣題寫。但是對於一部分寫作水平較高的同學而言,完全沒必要。如果一上來就用範文開路,容易束縛學生思維。

我就想:如果我們每次作文課都能這樣以情喚情,打開心扉,暢所欲言,我們的作文課將永遠陽光燦爛,充滿歡笑!

優秀評課稿8

20xx年xx月xx日下午‘在劉家營國小領導組織下聽了付xx老師的《小壁虎借尾巴》一節課。付老師本課重點安排了三個結構相同的自然段讓學生通過朗讀、討論和自學,知道不同動物尾巴的用處。聽了付老師上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後感受頗深。

學生的閲讀訓練離不開理解,也離不開朗讀,兩者互為促進、補充。因此,教學一開始,付老師就讓學生帶問題讀課文,達到初步感知課文的目的,隨着教學深入,採取不同方法,以讀促思,以讀釋疑。如出示“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和“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教師扮演小壁虎分別説出這兩句話,叫學生扮演小魚。問:“小魚喜歡小壁虎的哪中説話方式為什麼?”學生比較讀、學生反覆讀後,紛紛選擇第二句,覺得這句多了有文明禮貌用語説明小壁虎是個有禮貌的孩子還可以看出壁虎想借尾巴的着急的心情。於是,借讀訓練學生語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最後在學生能流利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範讀、齊讀、分角色讀,層層深入,突出體會“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嗎”等禮貌用語道出壁虎委屈、難過、焦急的心情,從中領悟借尾巴的經過説明了各種動物尾巴的功能。

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付老師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讓他們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學生通過充分地、饒有興趣地讀文,理解了課文,培養了語感。

優秀評課稿9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段學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寫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既是低年級看圖説話、寫話的延續,又是高年級作文訓練的準備。三年級作為作文教學承上啟下的入門階段顯得尤為重要。

昨天上午,聽了兩節看圖作文指導課.這兩節課上,兩位老師的教學風格迥然不同,教學語言各具特色.祝老師的語言規範精煉,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薰陶;於老師的語言幽默風趣,貼近生活,學生聽起來到嘴到肚,容易接受.

這兩節課的共同優點有:

一. 激發興趣的方法簡單有效

兒童學習任何事情,最好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趣高,心裏想做的時候。昨天,祝老師一開始問學生:今天,我們上課的地方叫?你是怎麼知道的?心情怎樣?談話中既引出了本節課的關鍵詞“觀察”,又使學生心情愉快,為整節課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於老師一開始跟學生談什麼叫習作?怎樣習作?讓學生對這堂課充滿期待.更難能可貴的是兩位老師自始至終都不忘鼓勵學生, “你的想象真豐富”. “能學會別人説的也是最棒的” 等激勵性語言充溢着整個課題.

二.語言積累落在實處

三年級學生積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級學生的習作水平,就必須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祝老師在這方面是有心人.這次習作中要用到表示心情高興的詞語,祝老師不僅讓學生説出幾個這方面的詞語,自己還送學生幾個.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讓學生當堂記錄下來,而且要會用.我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積累.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語言會越來越豐富,總有一天,寫起文章來會下筆如有神.

三.關注學生的實踐經驗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説過: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兩節課上,兩位老師都注意到了學生生活經驗的重要.如 “你掉過魚嗎?” “夏天聽到蟬怎麼叫的? 這些問話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在告訴學生生活與作文的關係,我們的`作文必須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這樣,學生就會自覺地去觀察生活,逐漸形成習慣.

最後,談一談聽完這兩節課後的一點想法.這兩節課上都沒有聽到老師讀範文,我們覺得對於剛寫作文的三年級學生來説,範文引路是很重要的讀上幾篇範文,不但可以讓學生感受一種素材多種寫法,還可以避免祝老師提示過多,學生作文千篇一律,於老師提示過少,學生作文思路不清的擔心.

另外,對於學生來説,鼓勵顯得猶為重要。在評點時我們應該要降低要求,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適時地給他們精彩處批上一句:“真棒,能用這麼多優美語句了。”對他們一點點的進步,我們可以真誠地説:“又進步了,繼續加油。”這樣的評價,能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喚起他們習作的熱情。

優秀評課稿10

縱觀《搭石》這一教學設計,優點具體如下:

1、導入部分,設計學生以攝影師的角色進入課堂學習,用自己的眼睛發現課文中的美。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這是利用變換角色和轉換思維角度的方法來體驗文本。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去發現、去表達,體驗得到充分地釋放。

2、通過學生自主研讀課文學,彙報挖掘到的美,引導深入學習課文,體會文章意境。教師利用了多媒體演示了人們過搭石的情景,然後讓學生去發現美,訴説美。思維想像和文字表達密切結合,很好的體現這樣的閲讀教學的價值觀。

3、為了讓學生把握好文章的內涵,以及吸引他們的視線。板書注重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結合,同時更凸現出人性的美。

4、重點詞的理解全面到位,例如授課設計中有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理所當然”等進行多樣化詞語教學,以加深孩子對文章句子的理解。例如學習“人影綽綽”這個詞語時,教師出示了字典中的的三種解釋讓學生選擇,再讓學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是一幅怎樣的畫面?”通過想象理解詞語的意境,這樣語文味頗濃。

本教學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按着“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表達美”的閲讀思路,層層遞進地展開教學。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放手讓學生自己研讀課文,通過對話交流方式深度解讀文本,體驗文本的'價值。很好的把握了語文教學的要義,重視語言的理解、積累和體驗,同時加強文本與生活的聯繫,既重語言的訓練,又重情感的昇華,比第一節課的講授增添好許色彩。

教學設計研讀下來,靜心思索,想就本節教學設計進行一點商榷:

1、在“青年人背老人過河”這一環節,最好是讓學生背一個學生,真正走一個來回,然後再採訪那個氣喘吁吁的孩子。這時,從孩子的嘴裏再次聽到“理所當然”便多了一份真實的感悟,多了一份真切的感動。

2、課外拓展是否可增加即興練筆的環節。本文作者是一個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擺搭石、過搭石的事兒介紹得這麼具體,這麼美。這時提問同學們:你們平時是否也曾留心觀察身邊的“美”呢?談一談吧!指導學生進行練筆訓練,幫助提高習作能力。並將此佈置為一次練筆作業回家完成。此舉可使學生豐富和深化學習的內容,進一步提升孩子的寫作。

優秀評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小柳樹和小棗樹》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組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藴涵了深刻而豐富的生活哲理。對於這組課文的教學,要特別關注人文精神的挖掘與落實,在讓學生不離開對語言文字感悟的同時進行自然的思想教育,使生動的教材顯得更加鮮活。授以閲讀的方法,培養閲讀的能力,逐漸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運用語言。這篇課文以國小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藉助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情況的不同,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特點。並通過它們之間的對話,生動形象地使學生懂得“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學生分析:

剛剛讀二年級的學生,對童話故事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強,但缺乏一定的鑑別能力。大多數學生活潑、好動、大膽且獨立,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識字的方法,喜歡讀書和表演,但語言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時間還比較短,好動、好玩。

三、指導思想:

1、使閲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培養學生讀中感悟文章內涵的能力。

2、遵循直觀性原則,激發興趣,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民主的氛圍中學習。

3、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寓德育於課堂,教育學生懂得做人道理。

4、尊重學生獨特感受,聯繫生活,發散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和獨特個性。

四、設想意圖:

1、媒體輔助,創設情境。

生活在都市裏的孩子,對樹木的生長特點並不瞭解,更沒有刻意地留心觀察過。而本課棗樹和柳樹的生長特點是非常明晰的一條主線,對把握棗樹和柳樹人物形象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創設意境美是符合低年級學生主體參與的認知規律的。引導學生在刺激他感官及興奮點的很直觀且恰當的媒體中感受、想象,表達自己的理解,有利於學生對文章中心的理解。

2、整體刻畫,感悟形象。

通過比較小柳樹和小棗樹的多方面的不同來朗讀課文。一是生長特點不同(從外形入手);二是性格特點不同(從語言入手,對待對方的態度);三是小柳樹前後的表現不同(從得意驕傲到不好意思)。抓住小柳樹和小棗樹的樣子和語言進行朗讀、比較、體會。自然地刻畫兩種人物形象,第一部分着力刻畫小柳樹的美麗與驕傲,第二部分着重突出小棗樹的能結果子與待人的寬容大度,讓學生獲得兩種完整的、豐滿的、立體的人物形象。

3、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

課標強調閲讀教學要重視“讀”的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感悟、內化、延伸,這不僅是教學理念,而且是實現閲讀教學目的的有效手段。教學時,我設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琅琅的書聲中益智、怡情。

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上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力求做到發展語言與發展思維結合。如理解小柳樹態度的轉變,突出寬容大度、善於發現他人長處的小棗樹的形象時,設計的一些發散性問題,可以激發學生説的慾望,發散學生的思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從而使學生走進文本,超越文本,張揚個性,形成富有創意的獨到的見解。

4、積累語言,積澱語感。

語文重在積累運用,讀書內化的過程尤為重要。小柳樹雖然驕傲,但是她外表的確美麗,這些描述的語句很適合學生積累。在反覆誦讀中,學生就會自然地同化、改造學生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重構語言模式。四、教後反思: 葉聖陶老先生説過:教育應當像農業,而不是工業。因為工業生產的是一個個毫無二致的標準件,而農業培養的卻是一株株充滿生命、絕不雷同的幼苗。所以,教育應是育苗工程而不是生產流水線。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呵護學生獨特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亮出學生獨特的個性。在教學中,我嘗試把課堂大膽地交給學生。在複習生字中,採用給生字娃娃找朋友的方式,讓學生自由發揮,不拘於課文中詞彙的簡單複述,取得了極佳的效果。每位學生在展示自己豐富多采的詞彙的同時,互相交流學習,甚至有的學生給自己提高了要求,用所組的詞造句。這是學生在寬鬆、和諧的課堂中表現出來的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在閲讀教學中,我採用了“讀-評-再讀”的方式。學生在聽完同學的朗讀後,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能針對同學朗讀中的不足,創造性地加入自己的獨特理解,配之以動作、表情,朗讀精彩紛呈。整個課文朗讀過程在師與生、生與生的互動中生成。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放手讓學生互評,不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予學生,讓學生在初讀、互評、再讀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展示個性。在指導書寫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一展無餘。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先觀察,再互相提醒容易寫錯的生字。學生們或像個循循善誘的師長,或像個真誠相待的朋友,細心地教同學寫字。我此時成了學生中的一員,和他們一起傾聽,一起學習。當我宣佈“小書法家”的名字時,全班歡呼了,他們為勝利者歡呼,為自己的進步歡呼,更為自己的個性得到展現歡呼!有人喜歡整齊劃一的道旁樹,而我卻欣賞不經修剪的樹。它們或旁逸斜出,風姿綽約;或異念出頭,一覽眾樹低;棵棵富有個性,株株風景獨異。所以,我覺得:教師除了“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呵護學生獨特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每位學生亮出自己獨特的個性,使學生們成為一株株充滿生機、絕不雷同的幼苗。

優秀評課稿1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條件。在教學實踐中,我也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地摸索着、嘗試着,讓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研究的樂園。《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課文,特別是文中描寫“我”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使人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愉悦的`微笑。

三年級的孩子還有些好動,還很難在課堂四十分裏做到始終如一地專心聽講。這就要求老師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調動孩子研究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平和、輕鬆的氛圍自主研究、學會研究。

本課教學後,我感覺自己在如下幾方面還應努力改進:1、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應再合理清晰些,做到層次清楚,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研究能力。

2、還應多留給學生一些朗讀課文的時間,這樣有助於孩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只有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才能讓孩子在課堂有興趣説話、敢於説話。

3、三年級的字詞教學雖然不再佔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但也應畫龍點睛,該注意的地方在教學時,要確實起到給孩子一個提醒的作用,幫助他們記憶字詞,尤其學困生,不能流於形式,一帶而過,這樣孩子還是沒有記住。

4、三教學中開始滲透有關文章主要內容的歸納,對於剛進入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説,準確的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確實不容易,我在引導孩子歸納的時間還應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提示語言不宜過長,使孩子仍無從下手,歸納不到位。

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今後我還要繼續努力、不斷研究和改進自己的教學,虛心向領導和教研員老師請教,使孩子們在我的語文課堂上能實實在在學到受益終身的語文知識,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

優秀評課稿13

今天我有幸聆聽了周老師執教的一節公開課,感覺自己收穫頗多,周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對課堂生成的藝術造詣,讓我沉醉其中,下課音樂響起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時間到啦?怎麼這麼快?

科學是認識各種自然現象,並研究其發生、發展變化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而科學教學的任務是為學生打開一扇窗,讓學生去見識各種自然現象,給學生指引一條路,讓學生奔向真理,找到自然的奧祕。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周老師有這麼幾點讓我陶醉:

一、情景自然生成,導入引人入勝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周老師很自然的利用課前一支歌,從聽力過渡到眼力,讓學生找尋畫面上的青蛙,可謂巧用已有情景,自然生成,而在對荷花從中的青蛙,周老師別具匠心、精心處理,六隻青蛙將它們擺放在不同的位置,有顯眼的,有隱蔽的,找尋的難度各不相同,從而讓學生體會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適應的相對性。為整堂課的成功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二、知識收放有度,重點有側重、難點有突破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個別生物不代表整個自然界,為了突出生物適應的普遍性,周老師由點到面,從個體適應、到多種生物適應、一直到動物界、植物界中的每一種生物的適應。其中採用了師生共同探討,學生舉例、生生交流等多種手段,把學生的思維空間打開,讓學生的腦子動起來、讓全班學生參與課堂中來,讓學生在課堂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科學知識。

對待課堂中的重點環節時,周老師展現出自己大師的風采,對重點濃墨重彩、例如:他通過讓學生對圖片中情景的解讀,學生的舉例、發放標本讓學生體驗,等手段,來突出自己對重點的重視。

而面對難點,他如同庖丁解牛一樣做到遊刃有餘,分層突破,例如:周老師通過引導學生猜想。讓學生對蠍子的行為進行假設。而後他又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假設,提出驗證的方案,在提出方案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的討論和交流,不管學生提出來的是否合理,都借用學生的智慧進行甄別和完善,讓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有思考、有鬥爭,有分析,有提高。而對實驗進行了有效的處理和改進,使實驗的結果更有説服力。而在數據處理方面,周老師讓學生自己進行處理和分析,體現了課堂是學生的,以學生為核心的課堂理念。

三、滲透情感教育,倡導大自然觀點

從生物的適應、到生物的適應的相對性,到生物不適應被淘汰;從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到我們的一點一滴與環境休慼相關;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人人有責,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環境就是為了我們人類更好的在地球生生存,生活。通過這方面的教育,今天這節課的教育功能得到昇華,學生接受了生態理念的教育,形成了一種大自然觀。

四、親切的形態語言、倡導民主的教學氣氛

一堂課,有的是鼓勵、肯定、有的是讚許、掌聲,沒有斥責、批評,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態,有的是拉家常式的交流。周老師向學生展示了自己親切、慈愛的一面。語言精練,語氣平和,也折射出周老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

周老師這節課是一節精彩的課,一節引人入勝的課,掩卷反思,我想如果在這節課中再做些這樣的改變,可能會更精彩:

1、利用多媒體的動畫視頻,類似老鷹捕食,體色與環境不同被先捕食等,或跑得快的羚羊逃離了狼的毒口,來補充説明生物的適應,可能對學生理解適應的意義更佳。

2、如果利用環境物種的變化等再設置一些問題情景,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又能讓學生對適應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可以避免給人一種荷葉浮在水面的感覺。

當然,如果説一節課,是一件藝術品,哪遺憾就是藝術品的一部分,面對一節課,我們更多的是需要用欣賞的眼光去學習,去領略藝術的魅力。藝術是需要挖掘的,由於個人的水平有限,不能深挖,在此,僅談個人的一管之見,不到之處,請眾君見諒。

再次謝謝周老師辛苦、卓越的工作,為我們奉獻了這麼一節高水準的課。

優秀評課稿14

傅聯英:上午聽了葉老師的作文課,這是一堂氛圍輕鬆的作文課,課題新穎。教師語言親切,引課自然,本節課教師重視了口頭作文的訓練,通過教師得當的引導,學生都愛發言,述説自己的童年趣事,也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主題由於不是單元教學內容,所以較為空泛。

伍麗萍:老師抓住了人物動作、心理、語言進行了作文教學,準備充分,親和力強,還結合學生自己身邊發生過的同年趣事教學,有講有練,如果老師在教學中能少點“扶”,多點“放”就更好了。

傅婷:在這節自由寫話課上,教師始終注意學生説話和寫話的評價,在課中,我們看到的多是教師的真誠聆聽,聽到的多是教師的熱情鼓勵。教師的尊重促使學生拓展思路,開闊想象,真正還學生“真本性”。

熊碧玉:葉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以“習作情感”為主線,及時點評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的有選擇性的`選擇內容,進行指導寫作。讓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會寫作,敢於寫作,喜歡寫作,但是如果能合理安排時間,給孩子多一點的思考時間就更好了。

魏偉燕:在這節自由寫話課中,課堂進行的自然流暢,教師緊扣主題,循循善誘,積極鼓勵學生自由表達,並及時的做出有針對性的點評,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優秀評課稿15

聽了周芳田老師這節數學課受益匪淺,周老師能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設計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心思考的實踐活動。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中輕鬆、愉快地學習,體會左、右的空間位置關係。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機器人的小遊戲,課伊時,趣味就生。在探索階段,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擺一擺,數一數,説一説,考一考,演一演,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2、關注探究過程,實現自主體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數學教學中要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必須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自我發展。崔老師的`這節課做到了遵循知識發展未分選規律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實踐,經歷和體驗了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促進思維的發展。如讓學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師和學生一起玩機器人的遊戲……。這種“感受”是一種直接經驗,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進入社會生活、學會生存所必備的本領。

3、巧設活動情境,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標準》指出: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情景化。崔老師充分利用這一標準。如:崔老師組織學生利用自己身體上的左右開展有趣的遊戲活動,通過遊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學生在自由輕鬆的課堂氣氛下,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遊戲中。還通過讓學生用“左右”介紹你身邊的同學,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左右的認識,並運用身邊的學習用品進行操作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自己的鉛筆、橡皮、尺子、鉛筆盒、數學書,並讓學生説一説這些物體的擺放順序,每種物品的位置,讓學生自己提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用語言描述出這些物體的左右位置關係。從課堂的反饋來看,學生對遊戲活動比較感興趣,參與性強,情感體驗積極,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本節課的最後還滲透上下樓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節課周老師都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較好地體現出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我也有點不成熟的看法。

在體驗左右的相對性這一環節上再多花點時間進一步去讓學生體會突破難點,左右不是固定的,讓學生明白目標變了,左右也就不一樣了,在這方面沒加強學生的理解。

標籤: 評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n0v2e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