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八年級語文雲南歌會評課稿2篇[集合]

八年級語文雲南歌會評課稿2篇[集合]

八年級語文雲南歌會評課稿1

陳老師是我校的一名語文骨幹教師,今天再聽她執教《雲南的歌會》一課,甚感後生可畏。

八年級語文雲南歌會評課稿2篇[集合]

《雲南的歌會》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課文,我自己上的時候感覺要講的東西很多、學生對文章的熱情度不是很高、課堂難以有更多的生成、課文挖掘的深度不夠,但燕平老師彷彿輕車熟路,輕輕鬆鬆就化解了我的問題。她的不同凡響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教態從容老練,陳老師講課時的手勢、聲音、語氣語調、表情眼神都是那麼富有鼓動性、感召力,而且面帶微笑,極具親和力,所以每一個坐在她的課堂裏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學流程自然,有序推進,版塊清晰,各環節之間能注意上遞下承,環環相扣。比如陳老師先借用《劉三姐》中對歌的一段視頻來激趣導入——唱歌在雲南人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那麼都會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裏唱歌?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唱歌?這三個問題一拋,文章的思路就出來了,陳老師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顏色一展示,學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這篇課文。理清思路的環節好了之後如何引入下一個環節?陳老師説:“雲南的歌會可謂是時時唱,處處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呢?下面請大家到三幅畫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歡的細節,讀一讀,品一品。”所以課堂的設計非常自然輕鬆,不知不覺中就化解了一個個難點、重點。就某一環節來説也很注意設計,如體會文章主旨這個環節,老師沒有生硬的讓學生説説這篇文章的主題,而是從會歌人的表現中讓學生來談談他們的'精神風貌,學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師也順手引入沈從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來解讀“活”字的——鮮活生動,未經世俗目光浸染過的純樸自然、未被現代快節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熱愛生活,歌唱生活,創造生活。學生對主題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注重語文課的朗讀,一堂課下來,朗讀多達七、八次,形式也多樣,尤其是值得體會、交流的地方,陳老師都採用讀一讀的方法來化解疑惑。四、關注細節,注重課堂生成。一堂好課雖然需要預設,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環節,但它更多地表現在動態性、靈活性、調適性和創新性上。陳老師自身語文功底好,課堂語言生動活潑,課堂駕馭能力強,所以學生臨場的“意外”老師都能通過有效的途徑把它們一一解決。所以整堂課條理清晰而內容豐富,又不失趣味。

開設公開課並非為了一決高下,比出個三六九等,而是為了搭建平台,開展教學研討,通過這麼一個活動,相互取長補短。即使公開課上暴露了一些問題,也不是什麼羞愧的事,恰恰是一件好事,為大家今後的課堂教學提供一些經驗和教訓,所以任何一堂公開課都應該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八年級語文雲南歌會評課稿2

李老師這堂課着眼於“本色語文、詩意語文、和諧語文”教學,認真貫徹了新《課程標準》“主動、互動”的課改精神,注重學生的“參與、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我聽了以後深受啟發,獲益匪淺。

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引領學生走進課文的意境中。沈從文先生的這篇散文,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為了讓學生有切身的'感受,李老師課前就教學生唱雲南民歌《猜調》、奧運會上歌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並在導入時告訴學生,雲南的民間歌唱活動幾乎滲透到了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甚至“打官司”也是唱歌。這樣,師生關係融洽了,學生也先有了感性的認識,為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是學習方式的自主、探究與合作性。信息傳遞是個動態的過程,傳統的講授法即由教師單向灌輸的方式,這節課已經摒棄了,單純的談話式的雙向交流也有所突破,教師更多的採用了討論式和以自主、探究方式為主的綜合交流,使得課堂教學中的信息交流多層次、多方位、多通道地進行,更多的展示機會讓給了學生。教師創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整體感知課文的時候,李老師沒有馬上讓學生説出文中所寫的三個場合,而是先讓學生討論、交流前面學的三首歌分別可以放到哪個場合去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個場合。

三是注重朗讀。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作者對“山野對歌”部分的演唱者、“山路漫歌”部分的優美環境和趕馬女孩以及“村寨傳歌”的空前盛況都進行了濃墨重彩的工筆描繪。李老師用師生對比朗讀的方法讓學生體味年輕女人的野性美;引進《邊城》中對翠翠的描寫與文中對趕馬女孩的描寫對比朗讀,讓學生體味趕馬女孩的天性美,等等。課堂上書聲琅琅,既活躍了氣氛,又調動了學生情緒,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是重視詞句的品味。散文教學中,品味語言應該是很重要的內容。李老師在課後反思時説:“閲讀教學是基於體驗的世界融合。”在課堂教學時,她也確實是這樣做了。她先自己示範,“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中“就”能否換成“才”,“還”字能否省略,引領學生談看法。然後要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讀、品品。教會了學生方法,培養了學生能力。

當然,就我個人的觀點,我覺得這堂課還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一是李老師讓學生在預習時提出了問題,並進行了歸納,但後來教學時並沒有以這些問題組織教學,與其這樣,不如就不把學生的這些問題單列出來。二是李老師在教學中經常提到沈從文,我認為有些零散,可以集中介紹,以強化學生的認識。另外,文中有些字如“龍吟鳳噦”的“噦”、“闢疫免災”的“闢”等,單獨拎出來講講比較好,可以讓學生掌握得更紮實一點。

李老師説,教研活動也是基於體驗的世界融合,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教法。我想,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都能像李老師那樣尊重學生,尊重編者,尊重作者,尊重自己,那麼我們的教學一定會有自己的特色,效果也一定會很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oqj2n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