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歐姆定律練習題

歐姆定律練習題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提供到的有關歐姆定律教案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哈!歡迎閲讀參考學習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的相關內容請關注本站

歐姆定律練習題
歐姆定律教案:

“歐姆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也是整個電學知識的基礎。通過第一節成功的探究活動,在所得結論的基礎上不難得出歐姆定律。關鍵是讓學生理解歐姆定律的實際意義,認識歐姆定律及其公式的使用是“有條件”的。對於歐姆定律公式的另外兩個變形,並不表示在某種條件下,物理量之間存在正比或反比的關係,它們只是在數量上滿足這樣的關係而已。

歐姆定律的應用有兩個方面,一是利用公式進行定量計算;二是利用歐姆定律對串、並聯電路中的電阻規律進行定性分析。教學可以在複習上一節探究結果的基礎上直接引入歐姆定律,通過例題,幫助學生理解歐姆定律,同時強調公式中的I、U、R是針對同一導體、同一時刻而言的。利用公式計算,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分析問題、規範解題的習慣。在認識公式後,變形出另外兩個變換式,通過師生討論,強調U=IR並不表示電壓與電流成正比;R=UI並不表示電阻與電壓成正比,與電流成反比。

電阻的串、並聯規律,由於它在電學計算中具有較高的應用率,所以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運用實驗探究或理論推導等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串、並聯電阻的關係。可以在實驗前組織學生進行猜想,多數學生會“想當然”地認為,在電路中再次接入電阻後,總電阻會變大(電流減小),最終實驗現象與猜想矛盾。這樣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實驗後可以通過類比導線電阻與長度和橫截面積的關係,幫助學生加強認識。串、並聯電阻定量關係的實驗探究應 以串聯為主。另外,還可以利用歐姆定律和串、並聯電路中電壓及電流規律,進行理論推導。在進行定量分析時,利用實驗體會電阻的等效替換,注意幫助學生體會等效的思想。無論應用哪種方法進行研究,都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

“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習題非常典型,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歐姆定律的理解,教學時要注意多加利用。

教學重點:理解歐姆定律,能用其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歐姆定律並應用。

教學方法:

1.對於歐姆定律及其計算,主要通過教師點撥,學生自主訓練的形式進行。

2.對於串並聯電路中的電阻規律採用創設情境,進行實驗探究式學習。

課時安排:1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歐姆定律,能運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根據歐姆定律以及電路的特點,得出串、並聯電路中電阻的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計算,學會解答電學計算題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解答電學問題的良好習慣;

2.根據實驗現象體會等效電阻的含義,瞭解等效的研 究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歐姆生平的介紹,學 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試電筆、阻值相同的兩隻定值電阻(10 Ω)、學生電源、阻值相同的兩隻定值電阻(小組間不同,但阻值之和能通過電阻箱調出來)、電流表、小燈泡、開關、導線若干、電阻箱。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複習導入

提出問題:

1.在上一節探究“導體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係”實驗中,應用了哪種研究問題的方法?

2.在研究過程中控制了哪個物理量?

3.利用上節課得出的結論,填充表格,並闡述原因。(利用多媒體展示下列兩表)

表一:

電壓U/V 1 2

電流I/A 0.2 0.6

表二:

電阻R/Ω 5 10

電流I/A 0.6 0.2

(學生回顧實驗,回答問題。)

總結:探究“導體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係”實驗中,應用了控制變量法。先控制電阻不變,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再控制電壓不變,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根據“電阻一定時,電流與電壓成正比”的結論,表一中的2 V是原來電壓的2倍,所以電流也是原來的2倍,變為0.4 A;電流0.6 A變成了原來的3倍,所以電壓也應該是原來的3倍,應是3 V。根據“電壓一定,電流與電阻成反比”的結論,表二中的10 Ω是原來的2倍,所以電流是原來的1/2,變為0.3 A;電流0.2 A變成了原來的1/3,所以電阻應該是原來的3倍,應是15 Ω。

教師活動:要求學生將探究活動的兩個結論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學生思考概括。)

總結:“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這就是著名的歐姆定律。

[推進新課]

一、歐姆定律

1.展示歐姆定律,學習計算公式

展示材料: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歐姆定律的內容和公式。

提出問題:

(1)電流、電壓和電阻三個物理量之間,是哪個量隨着哪個量變化?為什麼?

(2)如何理解歐姆定律中的“正比”“反比”?

(3)“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的描述,有沒有什麼條件?“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呢?

(4)公式中的各個符號的意義和單位分別是什麼?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總結:電壓產生電流,所以電流隨着電壓變;電阻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所以電流隨着電阻變。所謂電流與電壓成正比,是説當電壓變為原來的幾倍,電流也增大為原來的幾倍;所謂電流與電阻成反正比,是説電阻變為原來的幾倍,電流就變為原來的幾分之一。“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是建立在導體電阻一定的條件下的;“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是建立在導體兩端電壓一定的條件下的。公式中的U、R、I分別表示電壓、電阻、電流,單位分別是伏 特(V)、歐姆(Ω)、安培(A)。

(教學説明:通過這幾個問題,幫助學生明確公式中各個符號的'物理意義及其因果關係,理解電流與電壓成正比,電流與電阻成反比的真正含義。)

2.使用公式的條件

(1)歐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具有“同一性”,即I、U、R都是針對同一導體、同一時刻而言的。

(2)在運用歐姆定律公式進行計算時,要選擇正確的物理量的單位,只有當電壓的單位使用伏特(V),電阻單位使用歐姆(Ω)時,電流的單位才是安培(A)。

二、歐姆定律的應用

1.典題精析(課件展示題目)

展示材料:出示試電筆,將其插入插座中,使氖管發光,如右圖。

提出問題:

(1)試電筆為什麼會發光?有電流通過人體嗎?

(2)插座中的電壓很高(220 V),並且有電流通過人體,人為什麼沒有觸電?

(學生討論,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總結:當試電筆中通過電流時,能夠發光,此時人體串 聯在電路中,也有電流通過人體,人之所以沒有觸電,是因為通過人體的電流很小,不足以產生危害。

(拆開試電筆,讓學生觀察電阻,如右圖所示,並用多媒體展示題目。)

例題:試電筆中的電阻為880 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通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提出問題:

(1)這道題目中已知哪些物理量,求哪個物理量?

(2)你能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並把已知物理量和所求物理量都標到圖中嗎?

(3)題目中的已知物理量和所求物理量,都是針對同一導體的嗎?

(4)各物理量的單位滿足歐姆定律計算公式的要求嗎?

(學生思考討論,畫出電路圖,回答問題。)

學生總結:本道例題已知電阻的阻值,求電阻上的電流。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隱含條件,就是照明電路的電壓是220 V。這三個物理量都是針對同一個電阻來説的,滿足歐姆定律的要求。但是,電阻的單位需要換算成“Ω”。

教師活動:(由學生敍述,教師板書解題過程。)強調歐姆定律使用時的“同一性”原則。強調解題的規範性,包括公式、單位、代入過程和最終結果。強調解電路計算題時,畫出電路圖,並將已知條件標在電路圖中,有助於解題思路的分析。(本題電路圖如右下圖所示)

解:R=880 kΩ=880×103 Ω

U=220 V

I= = =0.25×10-3 A

教師總結:

(1)例題得出電流:0.25×10-3 A=0.25 mA,這麼大小的電流通過人體,是沒有傷害的,但卻能使氖管發光。

(2)知識與技能方面:歐姆定律公式的使用條件和物理計算題的解題規範性。

(3)學生交流合作方面。

(教學説明:通過例題,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歐姆定律的使用條件,同時,培養良好的解題習慣。)

2.知識拓展:將歐姆定律的計算公式變形得出U=IR,R=UI,利用公式,已知電流、電壓、電阻三個物理量中的任意兩個,就可以求出另外一個。

提出問題:針對兩個變形式,模仿歐姆定律,描述為“導體兩端的電壓跟電流成正比”和“導體的電阻跟兩端電壓成正比,跟電流成反比”正確嗎?為什麼?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總結:電壓是產生電流的原因,電流隨着電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不能説“導體兩端的電壓跟電流成正比”。電阻是導體自身的性質,受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的影響,與電壓和電流的大小無關,只是在數量上等於電壓和電流的比值。所以不能説“導體的電阻跟兩端電壓成正比,跟電流成反比”。

3.即學即練:(課件展示練習)

(1)一個200 Ω的定值電阻,接在電壓為12 V的電源兩端,則通過它的電流為______ mA。若要通過它的電流大小為0.15 A,則需要在電阻兩端加上______ V的電壓。若電阻兩端不加電壓,則通過他的電流為 ________ A,它的電阻為________ Ω。

(2)甲、乙兩地相距40千米 ,在甲、乙兩地之間沿直線架設了兩條輸電線,已知輸電線每千米的電阻為0.2歐。現輸電線在某處發生了短路,為確定短路位置,檢修員在甲地利用電壓表、電流表和電源接成如圖所示電路進行測量。當電壓表的示數為3.0伏時,電流表的示數為0.5安,則短路位置離甲地的距離為(  )

A.10千米 B.15千米 C.30千米 D.40千米

答案:(1)60 30 0 200 (2)B

4.介紹歐姆事蹟,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展示材料:歐姆(1787~1854年)1787年3月16日生於德國埃爾蘭根城,父親是鎖匠。16歲他進入埃爾蘭根大學研究數學、物理和哲學,中途輟學,由於經濟困難,直到26歲才完成博士學業。

歐姆從1825年開始研究電流與電源及導線長度的關係。由於缺少資料和儀器,給他的研究工作帶來不少困難,但他在孤獨與困難的環境中始終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研究,自己動手製作儀器。他用自制的細長金屬絲測定出幾種金屬的導電能力,設計了顯示電流大小的儀器,採用銅—鉍組成的温差電偶作穩定的電源。他於1826年歸納出了今天所稱的歐姆定律,並於次年出版《伽伐尼電路:數學研究》。

歐姆定律發現初期,許多物理學家不能正常理解和評價這一發現,並提出懷疑和尖鋭的批評。研究成果被忽視,加上經濟極其困難,使歐姆精神抑鬱。直到1841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他最高榮譽的科普金獎,才引起德國科學界的重視。後人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作為電阻的單位。

教師活動:利用上述材料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電阻的串聯與並聯

方案1(實驗探究)

1.相互合作,探究定性關係

展示材料:出示兩隻阻值相同的定值電阻。

提出問題:將這兩隻電阻串聯入電路,它們的總電阻比它們大還是小?將這兩隻電阻並聯呢?

猜想或假設:學生思考討論,猜測總電阻與各只電阻的大小關係。(部分同學認為無論串聯,還是並聯,總電阻都比一隻電阻大。)

設計實驗:先將一隻電阻連入電路,接入電流表或燈泡,再將另一隻電阻以不同方式分別連入電路,通過電流表示數或燈泡亮暗程度的變化,來判斷電路中電阻大小的變化。注意:並聯時,電流表應接在幹路中。如果使用電流表,要記錄數據。

進行實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小組之間準備的定值電阻不同,以便通過不同阻值的電阻具有相同的規律,從而説明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分析和論證:選取不同阻值的小組,描述實驗現象或展示實驗數據,分析得出電阻串、並聯的定性關係。

(1)串聯電阻的總電阻的阻值比任何一個分電阻的阻值都大。

(2)並聯電阻的總電阻的阻值比任何一個分電阻的阻值都小。

2.拓展深化,探究定量關係

提出問題:串聯電阻的總電阻的阻值比任何 一個分電阻的阻值都大。但到底有多大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採取應用電阻箱代替兩隻分電阻,邊觀察電流表,邊調節電阻箱的阻值,直到電流表示數與兩隻分電阻接入電路中的示數相同。比較電阻箱與分電阻的大小關係。

(學生實驗,記錄數據,得出結論。)

學生總結:串聯電阻的 總電阻等於各電阻之和,表達式為R=R1+R2。

教師總結:電阻箱對電路的作用效果,與兩隻電阻串聯時是相同的,電阻箱就是兩個分電阻串聯使用的等效電阻,即總電阻。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等效法。利用等效的方法,可以研究電阻並聯時的總電阻與分電阻之間的定量關係:並聯電阻的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電阻的倒數和,表達式為1R=1R1+1R2。

方案2(類比法)

展示材料:出示兩段導體,將其靠緊變長,演示串聯;將其靠緊變粗,演示並聯,如下圖所示。

學生總結:兩電阻串聯,相當於導體變長了,所以總電阻一定比分電阻大;兩電阻並聯,相當於導體變粗了,所以總電阻一定比分電阻小。

方案3(理論推導)

展 示材料:出示串、並聯電路中的電壓和電流規律。

串聯:①I=I1=I2 ②U=U1+U2

並聯:③I=I1+I2 ④U=U1=U2

將變形公式U=IR帶入②式得IR=I1R1+I2R2 再利用①式得R=R1+R2

將公式I=UR代入③式得UR=U1R1+U2R2 再利用④式得1R=1R1+1R2

教師總結:從電阻串、並聯的關係式來看,串聯電阻的總電阻的阻值比任何一個分電阻的阻值都大;並聯電阻的總電阻的阻值比任何一個分電阻的阻值都小。

即學即練:(課件展示練習)

(1)有兩個阻值為 6 Ω的電阻,將它們串聯後總電阻為______Ω,將它們並聯後總電阻為______Ω。

(2)如右圖所示,電源電壓為10 V,閉合開關S後,電流表、電壓表的示數分別為0.5 A和6 V。求:

①通過R1的電流I1是多少?

②馬平同學在求R2的電阻值時,解題過程如下:

根據歐姆定律:R2= = =12 Ω

請你指出馬平同學在解題過程中存在的錯誤,並寫出正確的解題過程。

答案:(1)12 3

(2)①0.5 A

②R2兩端的電壓不是6 V

R2兩端的電壓U2=U-U1=10 V-6 V=4 V

R2= = =8 Ω

[課堂總結]

(1)知識與技能方面:

①歐姆定律、計算公式及其變形公式;

②歐姆定律的使用條件;

③解物理計算題的規範性;

④電阻的串、並聯規律。

(2)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3)學生交流合作方面。

[佈置作業]

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第1、2、3、4題。

板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owod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