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

按照學校的安排部署,我承擔了對張老師執教的《最後的姿勢》的評課任務。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首先,我在聽課之前解讀了教材。《最後的姿勢》以感人的筆觸記敍了xxxx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衞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讚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他對學生的無私大愛。

在聽了張老師的課後,我思考很多:

一、《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篇幅長;課文場面很震撼,地震時情形危急;譚老師的人格魅力更是熠熠生輝。

張老師大膽嘗試,長文短教,緊緊圍繞“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組織教學,對教材內容、重難點的把握準確。

二、整節課的設計,教路清晰流暢,學法指導(勾畫、批註、讀中想象)潤物無聲

1.情境創設到位,奠定了課堂的感情基調。

課前的真心話大冒險讓學生説出真實的反應及選擇。面對危險時,我們必然會做出選擇,這時的選擇也許不理性,也許不高尚,但都是本心的體現。看似不經意的遊戲為學生理解譚老師最後的姿勢做了情感鋪墊。而後播放地震視頻,將學生帶入到了震撼、恐怖的地震氛圍中去,已深深觸動了學生的神經。這比老師任何語言都具有表現力。

2.品詞析句有板有眼,真切感悟人物形象。

教學中,張老師悉心指導學生默讀課文,畫出相關句子,進行圈點批註。抓環境描寫,抓側面烘托,引導學生感悟譚千秋老師的光輝形象和偉大人格,深刻領悟“最後的姿勢”對“愛與責任”的生動詮釋。

3.讀寫結合,大量閲讀,落實“語文主題學習”。

緊緊承接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閲讀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再次感受譚老師的光輝形象。接着又進行拓展閲讀《懶爸爸》《頂碗少年》,領會側面描寫的寫法。最後落實讀寫結合——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一位熟悉的人。

三、對“語文主題學習”的幾點思考

1.語文主題學習落實“一課一得”,要把握兩條主線:一是思想內容(寫了什麼),一是表達方法(怎麼寫的)。但我們更側重於思想內容,輕視了表達方法。

2.拓展內容的選擇處理。拓展內容的選擇,難易程度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拓展內容的選擇,應緊緊圍繞“一課一得”的訓練點;拓展內容的選擇,應與課文內容從思想內容上有內在的關聯,這樣便於融會貫通。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2

今天有幸聽了王老師在“閲讀與寫作——兒童視野下的語用教學研究”活動中執教的《凡卡》一課,讓我感慨良多。

高段的課文內容大多數都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孩子們不能,也無法很好地感受、體味課文中故事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經歷,以及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常常使老師們頭疼。但是這樣的問題今天在王老師的課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入“情”——

王老師圍繞凡卡的自述:“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結合凡卡捱打、捱餓、挨凍的三個畫面,讓學生反覆回到那句話中,通過一個又一個悲慘的畫面,讓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吶喊出凡卡的痛苦自述,孩子們一個個地都隨着王老師優美的語言,精煉的`話語捨身處理地感凡卡之感,痛凡卡之痛。

入“境”——

王老師很好地利用了背景資料,帶領孩子們結合當時俄羅斯黑暗的時代背景,深刻地理解凡卡悲慘生活並不是一個兩個人造成的,而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使然。在當時沙皇的黑暗統治下,還有無數個凡卡在生活在悲慘世界中。既昇華了主題,又教會孩子們要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藉助文章的寫作背景。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3

從“課堂文化”這個維度進行觀察,觀察老師的功力、課改水平、教學藝術的感染力(語言造勢、文味營造、調控能力等)、影響力和精神輻射力;觀察學生參與學習的精神狀態和生命的張力,課堂的民主、和諧與平等,人人發展、全面發展的氛圍等。

1、詹老師從走進課堂開始,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有親和力,能給學生予鼓舞,有很強的感染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課堂文化。

2、創設了4次口語交際的情境:①學習第6自然段時,讓同桌分角色扮演小松鼠和小主人,此時,他們會説些什麼呢?利用角色的互換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説;②學習第16自然段時,“我們心裏空落落的”,孩子們不易理解,這時創設情境“松鼠沒了,奶奶、爸爸、媽媽、我可能會説些什麼?”讓孩子們有話可説,説得精彩紛呈。③學習“空落落”一詞時,讓孩子們互相交流:自己什麼時候心裏也是空落落的?④讓同桌互相説一説“自己和養過的小動物之間發生的有趣的事兒。”

3、老師調控語言靈活多樣:“誰和小松鼠打打招呼?誰來多説幾句?誰會用英語打招呼?”“聲音大一點就更好了!”“很自信!再讀一遍!”“不少同學在書上批註,看來,同學們讀書的.習慣非常好!”

詹老師整節課都在努力構建鮮活多元的課堂文化:

1、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文化:教學設計上,儘量去尋找能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有趣的活動;尊重、關懷每一個學生;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張揚,有情感的老師和有情感的學生一起交融互動,構築了温暖如春的精神家園。

2、平等融洽的對話文化:有顯性對話;有隱性對話;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

3、關注課堂生成文化。

4、詩意的語言,文味的營造:老師調控靈活;以讀為本,讀佔鰲頭,文味濃濃。但整節課中關注全體學生做得還不夠。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4

今天剛上班的我聽了一節精彩之極的語文課《別餓壞了那匹馬》。老師講的很棒,十分值得我學習和借鑑,下面請允許我將我的感受與大家一起分享:

1.導入自然貼切,且緊密聯繫生活,老師讓語文課不僅僅停留於書本,而更加藴含於異彩豐呈的生活中。

2.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如集體讀,一人一行讀等等。雖終究服務於一箇中心,但足以讓學生倍感學習的趣味。

3.教學設計從“這匹馬存在麼”出發,以重點詞句的.體會為中心,層層剝皮,中間加以標點符號的細緻分析,寫法的滲透,最後思想昇華,總結我、殘疾青年等一批善良的人。小結應盡全力幫助別人,不僅終結了全文,而且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昇華,德育得以滲透。

總之,整節課思路清晰,思維縝密,一節課聽下來,感覺特別充實。我想:我也應該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在確保備好的基礎上,再面向學生,學生學得開心充實,我也會上的得心應手。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5

《種一片太陽花》是鄂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整篇課文文辭優美,意境雋永。課文一共10個自然段,前半部分(2-5)自然段用細膩生動的描寫盡現了太陽花的外在美。第一課時,黃老師帶領學生初讀感知,品詞析句感受了太陽花的外在美,學生們對太陽花產生了無限的喜愛之情。後半部分(6-9)自然段是的重點部分,通過探究太陽花“始終保持着鮮豔奪目的色彩的原因”,展現了太陽花的內在美,這是本課時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既要抓住重點詞句,挖掘出太陽花的內在美,又要學習作者細緻觀察,抓特點描述的寫作方法;既要領悟太陽花樂觀的情操、飽滿的熱情、不懼困難的精神、謙讓的品格,又要由花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質的人,於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情操。在教學中黃老師通過精心設計、紮實訓練來實現美文美讀品花美人美。縱觀整節課,呈現出以下亮點:

一、創設情境,渲染美。

開課,通過色彩斑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和詩一般的語言讓學生們重温太陽花的外在美,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太陽花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對前半部分外在美進行了梳理總結,又由外在美過渡到內在美,提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探究“太陽花始終保持着鮮豔奪目的色彩的原因”,讓學生帶着喜悦之情從美的畫面中走進文本。

二、紮實訓練,感悟美。

楊再隋教授有這樣一段經典的闡述:語文課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課,是進行字詞句段篇訓練的課,是教給知識、形成技能、學習方法、培養習慣的課。在閲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閲讀文本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進行紮實的語文基本功訓練,使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受到情感薰陶和潛移默化人文教育,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目的。具體地説,語文教學要念好“十字經”, 即字詞句段篇、聽説讀寫書。緊扣“八字訣”,即知識、能力、方法、習慣。課堂教學中黃老師通過紮實訓練,讓學生感悟太陽花的內在美。

1、加強自主學習,充分感悟語言

開課提出學習目標後,黃老師給足時間讓學生按照自讀要求,靜心讀書,充分與文本對話,潛心會文,感悟語言,為探究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中老師也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能力。

2、引導對話交流,充分理解語言

本節課,黃老師抓住“太陽花始終保持着鮮豔奪目的色彩的原因”這一條主線展開教學,避免了瑣碎的提問。在抓重點詞句進行品析時方法多樣。例如:在品析太陽花喜歡太陽的這句話的教學中,黃老師引導學生從句子的形式入手,通過比一比,讓學生知道了這句話用了對比和擬人的手法,然後通過理解“偃旗息鼓、慵倦無力、愈加”等詞語的意思來充分理解語言。

3、突出語文特色,充分朗讀語言

這是一篇美文,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例如:在教學“日出時”這一句時,黃老師帶領學生“三讀”這句話,第一次讀,聯繫上文讀出太陽花對太陽的.喜歡之情;第二次讀,聯繫下文讀出太陽花不遺餘力地開放的飽滿熱情,第三次讀,讓學生讀出太陽花前赴後繼不懼困難的精神。這樣的讀體現了閲讀教學讀的層次性,效果較好。

4、加強實踐活動,充分運用語言

語文課要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本節課,在體會太陽花“不遺餘力”、“前赴後繼”的精神時,為了加深對詞語的理解,結合課文要求,黃老師安排了適時的造句。課後,結合本課在寫法上的特點,佈置了積累優美的四字詞語和觀察一種植物寫片斷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運用語言。

三、拓展延伸,昇華美

學習這篇課文的難點就是要從的字裏行間領悟太陽花樂觀的情操、飽滿的熱情、不懼困難的精神、謙讓的品格,又要由花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質的人,於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情操。教學中,黃老師進行了兩次適時的拓展延伸,很好的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點。第一次在理解太陽花不遺餘力、前赴後繼的精神品質後,老師很自然巧妙地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像太陽花這樣的人嗎?第二次是在學完最後一自然段後老師設計了:你想對太陽花説些什麼?學生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太陽花內在的品質。

總的來説,黃老師的這節語文課實現了美文美讀品花美人美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還是很好的。這也與她在名師工作室學習,得到劉老師和各位老師的幫助是分不開的。但是從課堂教學中我們也發現她存在的問題:一是課堂教學語言還要不斷錘鍊,過渡語怎樣承上啟下,評價語怎樣點撥指導,總結語怎樣激情昇華。二是課堂駕馭能力還要不斷提升。要做到在課堂上游刃有餘,一是解讀文本要深入,二是教學方法和策略要靈活多樣,三是心中要裝着學生。希望黃老師今後多向在座的各位工作室的精英學習,加強學習,錘鍊基本功;加強研究,樹反思的鏡子,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6

各位領導、教學專家及全體語文老師: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聯合國小對於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向在百忙之中蒞臨我校的各位老師表示誠摯的謝意!今天我們齊聚聯合國小,參加高新第二教研協作區語文教學“同課異構”活動,聆聽了三位老師執教的六年級上冊語文《老人與海鷗》的第一課時教學,感觸頗多,獲益良多。三位語文教師風格各異,教學過程繽紛溢彩,就本次聽課活動提出自己的一些聽課感受和大家交流分享:

鄧雪豔老師的課如同迷人的玫瑰,本節課最大的一個亮點是在語境中去感受親人般的深情。在教學課文的1—13節,字裏行間洋溢着老人對海鷗的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鄧老師在教學這一部分時,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體會,隨機交流,預設與生成有機結合,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如:在交流“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引導學生抓“褪色”感悟老人雖貧苦還那麼愛海鷗,給它們買食物;在交流“在海鷗的鳴叫聲裏……”抓“親暱”理解老人與海鷗那勝似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愛;處理得最有機智的是“談海鷗”這一板塊裏,問:“立刻生動起來”折射出老人怎樣的內心世界?學生遲疑了片刻,師問:平常遇到什麼事會眼睛生動起來。一學生回答:對有興趣的事和喜歡的事眼睛會生動起來,師立即引導:眼睛是心靈的窗户,再去讀讀這一段,感受老人的內心。哦,原來“生動”還藴涵着“思念、捨不得……”

丁禮曼老師的課則如迷人的鬱金香,過渡語自然真情,引領學生深入情境讓人感動,整堂課,丁老師富有激情的語言感染着孩子,也同時感染着我。如:在指導學生理解“親暱”後,師:是啊,這哪裏是在呼喚海鷗,簡直是在呼喚兒女啊;在學生説到“海鷗把老人團團圍住就像一羣孩子圍住父親”時,師:這情景哪是人與動物啊,是人與人在交流,是父母與兒女的情感交流;在教學“老人在企盼什麼”這一環節時,生:企盼能到滇池走一趟,師:是啊,走一回,生:企盼與海鷗永不分離,師:是啊,永不分離,生:企盼海鷗能早點回來,師:是啊,能早點回來,在師生這樣層層的情感引領下,學生怎能不被老人和海鷗之間的情深深地打動,而走入文本呢?最大的亮點在於文本處理,新穎獨特。真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心與心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該案例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課堂上的“拓展延伸”部分,把課文中的精彩語段改變成是詩歌的形式再讀。

丁老師這樣設計不僅避免與剛才的`教學環節方法類同,(無非讓學生自主學習,找出有關重點句段,並品讀,感悟情感),更為精彩的是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意圖。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的基礎,提升為“海鷗送別老人”時的依依不捨、深深眷戀之情。然後,丁老師預設情境,充分引導學生在現實或特定環境中進行感悟、體驗和交流,讓他們儘可能把老人對海鷗無私的關愛,和海鷗對老人以彙報恩情的親人般的愛的情感更加豐滿,同時又把老人與海鷗這種真摯感情,人與動物的真摯的感情得以深化、延伸!

邢朝霞老師的課堂如同芳香的百合,讓人回味無窮。以生為本,朗讀感悟。整堂課真正體現了和諧的主題,師生間的默契合作,邢老師富有親和力的語言也感染着孩子,也同時感動着我。整堂課都是以一個“情”字貫穿始終,如教師要求學生找出描寫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説話,以及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的句子朗讀,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摯感情。朗讀形式多樣,聽讀、範讀、自由讀、個別讀、集體讀、選擇讀、分角色讀交織在一起,整堂課書聲琅琅。在讀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創新思路,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能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體會句子藴含的感情,用內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真正達到品讀感悟的台階,使學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薰陶。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7

高xx老師的課堂,從來沒有教師的聲嘶力竭,也沒有學生的嚷嚷叫叫,有的只是靜心的讀書和思考。這種氛圍的營造靠的就是教師的功底。從《燈光》這一來看:

1、開課之初,利用閲讀提示指路,讓學生的自學有的放矢。乾脆利落地進入文本閲讀,不浪費一點兒時間。

2、學習詞語時與概括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學會抓關鍵詞進行概括的方法,使得學習詞語這個環節不再單調而更富有深刻的意義。

3、教師對略讀課文的作用理解到位,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自讀課文和進行小組交流,而不急於條分縷析。學生沒有了時間的約束和教師的催促,自然學起來就輕鬆了。

4、每一次“多好啊”的學習,過渡自然而不落痕跡,沒有完成任務的生硬,讓學生更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5、教師的整體意識很強,在結課的時候再看開頭和結尾,看似只是為了講解寫法,其實也在學生心中紮下了一個語文學習要整體把握的種子。板書的設計用心巧妙,提綱挈領,起到了複習和鞏固的效果。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8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脱以情節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在這節課中姜老師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抓關鍵詞,細細地品。這是姜老師本節課的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

如,學習第一自然段。讀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天冷極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姜老師慢慢地帶着學生在課堂上做第一次的文本細讀——學着藉助關鍵詞從文中提取有效信息。為了突出“冷、雪、黑”,讓學生讀,質疑,“這告訴我們什麼信息?”“冷”下着雪就更冷了,天又快黑了就又進一步地表明冷,讓學生充分體會冷,並引導學生在“冷”的前面加上一個“寒”字,學生讀,姜老師引導學生用兩種形式進行朗讀。學生再反覆地讀。這樣,一次次地引導學生融入文本,走進文本,感知語言的魅力,豐富情感體驗。

又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教師抓住了重點句子“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通過變換句式,讓學生了解小女孩當時的困窘,更讓學生體會到沒有人同情她,可憐她。讓學生探究兩個“誰”一樣嗎?,使學生通過聯想、思考安徒生為什麼要這樣寫?充分感知小女孩的努力、辛苦換來的是一無所有,是冷漠。又反覆地練習;“這一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之後總結出:抓重點句子和詞語反覆地推敲,讀出體會和感受,也就是抓住一個詞,字或句子來慢讀,細品。

二、研讀文本,習得方法。這是姜老師本節課的又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語文學習需要教給學生方法。究竟怎樣才算是教給學生方法呢?如果只是單純的提出方法,讓學生按照所謂的方法去做,學生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往往會機械運用,在需要自己想辦法的時候會無計可施。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方法,並且能夠在實踐中積累為自己的學習經驗。

姜老師始終注意了教方法而不是給方法。平常我們在寫批註這個環節往往容易流於形式,為了批註而批註,而之後的'教學中很少有為批註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姜老師今天寫批註的方法是真正落到了實處。學生對於這種新鮮的學習方法,能夠根據老師舉的“例子”進行批註。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們已經對批註有了更深切的認識。這裏看似簡單,其實藴含着執教者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深意。姜老師幾次出示了自己對課文的批註。但是每一次的批註目的都是不同的。開頭的批註,是讓學生對批註有一個認識,知道什麼是批註,怎樣進行批註是比較好的。第二次屏幕出示教師的批註,教師提示:剛才我們在閲讀的時候,可以抓住一個重點的句子,反覆推敲、比較,還可以聯繫上下文感受。第三次姜老師是用提示的方式:閲讀的時候,抓住一個詞,一句話,把你閲讀的信息或者感受寫在文字的旁邊,不就是我們常説的批註嗎?批註就這麼簡單——下面就請你也試着從三、四自然段中任選一段。哪個詞,哪句話觸動你,就把你讀到的信息、感受批註在旁邊。學生也有足夠的時間來寫自己的批註。第四次姜老師抓住“可憐的小女孩”,作者好像站出來説話了,這就相當於批註。教師一次次展示,一次次強調,讓學生對批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相信這些學生在閲讀其他文章的時候,不一定都會把自己想到的隨時寫上,但是在某一處會停下來細細思考,慢慢品味,或者從內心發出感歎。如果教師長久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真的就會形成批註的習慣,養成批註的能力。就像脂硯齋批註《紅樓夢》,金聖歎批註《水滸傳》,毛澤東批註《二十四史》那樣去閲讀,那種閲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閲讀。

相信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小女孩不僅停留在安徒生宗教信仰中的天堂,也走入了學生情感的天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是活躍的、深刻的,語文學習是紮實的、有效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姜老師教給學生用細讀的方式體會文章,用課文去教語文,也把學生帶入語文學習的幸福天堂。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9

這次聽課對我來説是一次提高,也是促進。也深感到自己的教學不足之處,有許多問題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深感不虛此行。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像這些優秀教師學習。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師語言要具有藝術的魅力

聽完學校舉行的評優課後,我被幾位教師的語言深深的吸引住了,教師語言竟有如此的魅力,有的老師擅長設計教學環節,課堂氣氛活躍;有的老師課堂語言豐富、幽默、娓娓動聽,極具感染力。有的課堂緊湊,主題突出,激情飽滿,不僅令學生陶醉痴迷,興趣高漲,而且也令聽課老師連聲讚歎。

二、處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獨到

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該問問自己: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後,還剩下些什麼?十年,幾十年以後,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後,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思維方式,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種種?幾位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有其獨到之處。"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索,經歷,從而解答疑惑"讓他們充分體驗思考所帶來得成功,樹立起學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

三、本次聽課讚歎、感慨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

今後我們要像優秀老師一樣成為學生的引導者與組織者,如何才能讓課堂有如此的`魅力,讓學生輕鬆度過還意猶未盡?如何讓學生樂此不疲、有説的慾望?通過此次聽課與評課,我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1、充分調動學生資源,讓學生互學。

2、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説,教學生把話説完整,説得有條理。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方面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希望以後我也能站在這樣的課堂上。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0

這學期我聽了邵老師執教的《詹天佑》,《詹天佑》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蹟——主持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傑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裏行間流露着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讚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全文圍繞“傑出、愛國”而展開,教學時應以此為線索,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認為邵老師的課努力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我簡單談談我聽課後的一些感受。

一、結合背景介紹,縮短人本對話。

本課內容離學生現在的生活現實較遠,因此學生對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原因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邵老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能結合當時社會背景的介紹,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當時詹天佑接受修築任務的壓力之大、困難之大。

二、緊抓句的教學,感悟人格魅力。

在教學課文第四自然段的時候,邵老師緊抓這一段中的句子展開教學,如:引導學生明確過渡句的作用、畫排比句、找詹天佑親自堅持野外工作的句子等,並一一引導學生細細體味,從句中感悟詹天佑的偉大品格,從而感悟到詹天佑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不過,這裏我有一個小小的看法:如學生圍繞詹天佑親自堅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談體會時,有一生説從中可以看出詹天佑的愛國品質,這時邵老師給予了否定,我個人的看法是,學生的説法也是有道理的,因為詹天佑所有一切的行為動力應該是來源於他那強烈的愛國心,也正應該是這強烈的愛國情感才支撐着他克服修築鐵路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難。如果在這一段的教學中,老師能讓學生説説哪些句子更令自己感動,説説原因,可能學生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構築詹天佑的真實形象,情感體驗也能得到更主動地調動,這時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些令自己感動並受自己所喜歡的句子,學生肯定能借助聲情並茂的朗讀達到與文本內容的更好溝通,從而更真切地受到詹天佑人格魅力的感染。

三、注重實踐訓練,體會創新品格。

在教學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邵老師採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筆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不過我覺得可以讓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畫,這樣會比老師讓學生拿着自己畫在紙上的示意圖進行評議看得更清楚些。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這也是在鐵路修築史上的首創,我覺得邵老師在教學時對這一點強調不夠。教學時,邵老師讓學生示範演示了“人字形”線路的行駛辦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難點。這時候如果能對學生的演示進行更細緻地指導,那會更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比如讓學生先站板畫出“人”字形示意圖,再用一支帶有兩個不同顏色的鋼筆頭的鋼筆上台演示,效果可能會更好。在這一過程中,就可以很明瞭地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感悟到詹天佑偉大創新品格。

四、恰當使用媒體,突破教學難點。

在一堂離學生實際生活年代比較遠的課堂中,老師能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顯得尤為重要。邵老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內容不多,但有節有序。如兩種隧道的開鑿辦法和“人”字形線路的設計的動畫課件展示,遠勝教師枯燥的千言萬語,這樣的課件展示不僅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看得真切,感得真實,更有助於學生透徹理解課文的難點,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結合課堂拓展,昇華情感體驗。

當邵老師教學到外國人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人”字形線路都讚歎不已時,讓學生也來説説:你會怎麼稱讚詹天佑?不僅昇華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還注意了學科間的聯繫,使學生能得以學以致用。

總之,邵老師所上的這節課是很成功的,其中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數不勝數,還是留待今後的工作中慢慢學吧!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1

六年級語文上冊《跑進家來的松鼠》評課稿 從“課堂文化”這個維度進行觀察,觀察老師的功力、課改水平、教學藝術的感染力(語言造勢、文味營造、調控能力等)、影響力和精神輻射力;觀察學生參與學習的精神狀態和生命的張力,課堂的民主、和諧與平等,人人發展、全面發展的氛圍等。

1、詹老師從走進課堂開始,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有親和力,能給學生予鼓舞,有很強的感染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課堂文化。

2、創設了4次口語交際的情境:

①學習第6自然段時,讓同桌分角色扮演小松鼠和小主人,此時,他們會説些什麼呢?利用角色的互換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説;

②學習第16自然段時,“我們心裏空落落的”,孩子們不易理解,這時創設情境“松鼠沒了,奶奶、爸爸、媽媽、我可能會説些什麼?”讓孩子們有話可説,説得精彩紛呈。

③學習“空落落”一詞時,讓孩子們互相交流:自己什麼時候心裏也是空落落的?

④讓同桌互相説一説“自己和養過的小動物之間發生的有趣的事兒。”

3、老師調控語言靈活多樣:“誰和小松鼠打打招呼?誰來多説幾句?誰會用英語打招呼?”“聲音大一點就更好了!”“很自信!再讀一遍!”“不少同學在書上批註,看來,同學們讀書的習慣非常好!”

詹老師整節課都在努力構建鮮活多元的課堂文化:

1、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文化:教學設計上,儘量去尋找能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有趣的活動;尊重、關懷每一個學生;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張揚,有情感的老師和有情感的.學生一起交融互動,構築了温暖如春的精神家園。

2、平等融洽的對話文化:有顯性對話;有隱性對話;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

3、關注課堂生成文化。

4、詩意的語言,文味的營造:老師調控靈活;以讀為本,讀佔鰲頭,文味濃濃。但整節課中關注全體學生做得還不夠。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2

我校為了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力度,引領教師關注學生髮展,潛心研究課程標準與教材教學,營造濃厚的比學趕超的教研氛圍,促進教師努力打造釋放學生潛能的“兩段四環自主互助”魅力課堂,充分發揮實驗國小學科教研基地語文名師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強校際間的教學交流,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4月1日下午舉行新城國小——實驗國小課改領航教師校際教學聯誼專題研討活動,我們全校語文老師有幸聆聽了於燕和錢珊珊兩位優秀教師的精彩課堂——同課異構《山谷中的謎底》,現就兩節課談一談自己的收穫:

如果讓我用幾個字來概括一下兩位老師的課的話,於燕老師的課“抓的全”,錢老師的課“掘的深”。於燕老師的這節課是一節極為紮實的常規課,整堂課緊緊圍繞“謎面——謎底——解謎”的思路展開教學,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於燕老師確切把握住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能瞭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當學生對雪松的不屈不撓已有較深的印象後,於燕老師預設了一個小小的辯論“有人讀了課文的第三段以後説,雪松面對風雪,一個勁地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羣膽小的弱者。你同意這樣的説法嗎?”用辯論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雪松的頑強,雪松的彎曲策略。

錢老師對課文內容的挖掘深,使得學生的思維都緊緊圍繞着課文內容拓展、發散,學到了紮實鞏固的語文知識,對語言文字有較為深刻的感受。學生在反覆悟讀中,讀出雪松是在儘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壓力,而又實在承受不住的.情況下才選擇彎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為它學會了“彎曲”。錢老師在詮釋“彎曲”這個詞時,不是狹隘的定義為一種鬥爭的行為策略,而是拓寬“彎曲”的內涵。“彎曲”不是懦弱,只是暫時的退讓,為的是尋找機會“反彈”以退為進。教學時,錢老師思路清晰,引導恰如其分,課堂上精彩生成層出不窮,課上得有條不紊。這節課的魅力所在不單單是錢老師對教學環節獨具匠心的設計,更在於錢老師自身的專業素質,文化修養,以及駕馭課堂的能力都是令我們所折服的。我們也要以這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實踐我校的“兩段四環,自主互助”的課堂教學模式,助推自己的專業成長。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3

這是一篇閲讀課文,圍繞“燈光”記敍了戰爭年代,郝副營長捨身為後續部隊引路的壯舉,教育學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上課 時賴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學,邊讀邊做批註,然後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賴老師在課堂上抓住了“郝副營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先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分析理解,然後在小組討論時結合重點詞語談郝副營長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個字時,引導學生想象:在戰鬥間隙,郝副營長藉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視着書上的插圖,他沉思什麼,憧憬什麼?檢查閲讀效果時,就重點部分加以指導,幫助學生從中體會郝副營長的獻身精神,體會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學生讀了這篇課文,能暢談當前的形勢,有的'學生談到在當今中國的城市、農村遍地燈光,天安門廣場更是華燈璀璨,但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像郝副營長那樣的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為了革命的勝利而英勇獻身的高尚精神。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4

《燈光》這篇課文通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説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珍惜、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教學本課,賴老師注意對學生進行“展開豐富的想象”的運用訓練。課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憶戰爭年代的一樁往事,是全文重點,賴老師指導學生以“燈光”為線索理解:

1、在戰鬥間隙,郝副營長為什麼藉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視着書上的插圖?他沉思什麼?

2、郝副營長兩次發出“多好啊!”“該多好啊!”的讚歎,一樣嗎?不一樣的是什麼?通過對以上問題的理解,使學生深刻理解郝副營長的高尚精神世界。

高年級的學生應該掌握用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在文章重點段10段中,“千鈞一髮”這個詞語學生都能理解意義,可是深沉的含義就體會不到了,所以賴老師引導學生,問:“如果沒有郝副營長點燃的那一星燈光,後果會怎麼樣?你能從上文看看具體情形到底如何?”學生們讀書很認真,在老師的點撥下,很快融入了課文情景。

標籤: 評課 六年級 語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q57k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