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尋隱者不遇的詩意

尋隱者不遇的詩意

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的詩意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註釋

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裏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説,告訴。

雲深:雲霧迷濛。指林深,因多雲霧,故云。

處:行蹤,所在。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説,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説: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名作,評者甚眾。蔣一葵《唐詩選匯解》:“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詩法易簡錄》:“一句問,三句答,寫出隱者高致。”王文濡《唐詩評註讀本》:“此詩一答,四句開合變化,令人莫測。”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全詩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詩,卻有環境,有人物,有情節,內容極豐富,其奧祕在於獨出必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藏問於答,幾問幾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來到“松下”問“童子”, 見得“松下”是“隱者”的住處,而“隱者”外出。“尋隱者不遇”的題目已經交待清楚。“隱者” 外出而問其“童子”,省掉問話而寫出“童子” 的答語:“師採藥去。” 那麼問話必然是:“你的師父幹什麼去了?”“我” 專程來“尋隱者”,“隱者”“採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他上哪兒採藥去了?”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是從“只在此山中”的回答裏暗示出來的。聽到這一答,不難想見“我”轉憂為喜的神態。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來嗎?因而迫不及待地問:“他在哪一處?”不料童子卻作了這樣的問答:“雲深不知處。”問話也沒有明寫,可是如果沒有那樣的問,又怎能會有這樣的答呢?

詩人巧妙地以答見問,收到了言外見意的藝術效果。“我”的問話固然見於言外,“我”與“童子”往復問答的動作、情態及其內心活動也見於言外。比方説,你讀到“雲深不知處”的時侯,只要設身處地,眼前就會出現一幅圖畫:“童子”一邊説,一邊遙指;“我”跟着“童子”遙指的方向望去,東邊是白雲,西邊也是白雲;蒼巒翠嶺,時露林梢,時而又淹沒於茫茫雲海。那麼,“隱者”究竟何處“採藥”呢?

四句詩,通過問答的形式寫出了“我”、“童子”、“隱者”三個人物及其相互關係,又通過環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説明它的妙處.詩貴善於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藉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着一色,白描無華,是淡粧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鬆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標籤: 隱者 不遇 詩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r9nn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