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認識方程評課稿

認識方程評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我們應該怎麼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方程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認識方程評課稿

認識方程評課稿1

今天,有幸聽了湯老師的《認識方程》一課,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方程,是新課標第十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完成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計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係的知識,並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它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它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2、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式與方程的過程,積累將現實問題數學化的經驗,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和符號感。

3、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等習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產生對數學的興趣。

湯老師對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略作調整,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整節課的結構:

1、創設情境,認識等式的含義。(用時3分鐘)

2、結合情境,觀察探索、討論交流認識方程的含義。(用時16分鐘)

3、 精心設計練習與提問,找到等式與方程的區別與聯繫。(用時8分鐘)

4、聯繫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精心設計相應練習。(用時12分鐘)

5、交流收穫,全課小結。(用時1分鐘)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目標定位切合學生實際,靈活組合改編教材,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主導思想,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重點突出、層次分明,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看待現實和日常生活的問題,學生的各種學習內驅力被激活,認知和情感得到同步發展。全課整個教學過程自然流暢,一氣呵成,用時40分鐘,主要體現了以下教學特色:

一、潛心鑽研教材,結合現實情境靈活組合改編教材。

以熟悉的生活為起點,親歷學習的過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了發展。本課教師首先先很好地解讀了教材,再在此基礎上將教材中的原有例題進行靈活組合適當改編,順着學生學的路徑去思考教的路徑,不僅有助於學生的發展,也有助於數學學習材料的發展,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有利於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本課一開始,教師就創設了小明玩天平的情境,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通過”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的活動,引出”50+50=100、和50X2=100”的等式,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關於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徵,緊接着結合現實情境,讓學生思考,小明從左邊拿走一個砝碼,天平會怎樣,還能用等號連接式子嗎?得出兩個不等式,50小於100和100大於50,通過在現實情境中的交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瞭解等式的結構、含義,進一步知道等式的左邊和右邊等概念。在這一教學環節,教師的設想與教材中例1的設想相同,只是增加了一個具體的情境。而這一情境的創設貫穿在整個新授過程中,在例2的教學中繼續運用情境,使學生接受得更輕鬆快捷。例2進行了結合情境的靈活組合適當改編教材,小明在天平左邊放上一個物體,讓學生猜想如果放下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立刻有學生説到:X+50=100,我想,這也是教師之前精心的預設中所考慮到的,因此,教師反應很快,這個X表示什麼?學生答:物體的質量。教師適當點撥:用字母表示非常簡潔,這個物體質量不知道,是未知數,人類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多媒體課件演示:歷史中未知數表示方法。讓學生了解未知數用X表示,繼續思考第2種第3種可能的情況,分別是X+50大於100和X+50小於100。

在充分猜想之後,教師給出了事實情況是X+50大於100。並提出為了使天平達到平衡,小明進行了調整。然後,給出學習材料紙,讓學生把今天見到的8個式子分一分,比較區別交流後得出方程的概念。教材中例2的安排是:首先提供了四幅天平圖,繼續引導學生”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在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的基礎上,接着提出在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四個式子中,哪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裏的兩個等式與例1中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由此,指出”像X+50=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相比較而言,湯老師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自己列出X+50=100這樣的式子後再給出幾個式子,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列方程,既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方程含義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考探索後形成的個體認識作為生動、有效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在情境中結合自身經驗,親身經歷“符號化”、“數學化”的過程,主題認識逐漸從模糊到清晰,實現在體驗中學習,在感受中理解;實現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進而促進自身潛能的發展。

二、 精心設計練習與提問,結合現實情境突破教學難點。

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人文氣息,瞭解知識的“用”場。

對國小生來説,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會到數學的巨大作用,生活即數學,數學本身就是生活。

精心設計練習:練習是國小數學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途徑。如何變機械重複的練習為靈活多樣的活動,如何使練習的素材更加貼進學生、並富有時代氣息等都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認真的探討。本課的練習設計就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從現實的、有意義的生活情境中抽取數學問題,並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通過根據生活中的“食”:天平測牛奶的重量,稱如皋特產蘿蔔、黃酒倒滿1大1小兩個杯子、加鈣蘇打餅乾的鈣含量;生活中的“行”張大爺散步;生活中的“建築”、“藝術品”等多種數量關係式列出方程。倒黃酒這一練習更是非常細膩地讓學生先找出數量關係: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一瓶的淨含量,再給出已知量與未知量讓學生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方程,讓學生經歷把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係抽象成方程的過程,體會方程的思想,感受方程的實際價值,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精心設計提問:教學前,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特別是要在學習內容的關鍵處、知識的重、難點處,設計有價值的問題。本課教師很多問題都處理的比較好,如:在學生將8個式子進行分類之後,教師及時地提問:它們是方程嗎?為什麼?分別讓學生説一説為什麼其他3組式子不是方程。並闡述理由,立刻又追問:看來,要成為方程必須具備什麼條件?這樣的及時追問,將學生的思維,由浮淺引向深入。又如:練習中將原教材中的問題分成幾個不同層次來進行提問,練一練,教師並不急着讓學生按原題要求找出等式和方程,而是先問:8個式子中哪些不是等式?先讓學生找出不等式,剩餘的就是等式,這樣精彩的提問教會學生用排除法找到答案,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而且,在找到等式的基礎上再找出其中哪些是方程,讓學生體會感受到方程是特殊的等式,四兩撥千斤地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難點。

當然教學是永無止境的,下面就本節課説説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説到就能做到嗎?個體=全體嗎?

本課練習設計的內容是從生活中而來,貼近學生,富有時代氣息,內容的選取是我剛才評價中的亮點,但是在練習的交流方式上我認為還有待商榷。從生活中常要用到方程,讓學生用方程表示杯、奶、砝碼之間的質量關係這一練習開始,稱蘿蔔、倒黃酒、張大爺散步打太極、建築物的歷史、護城河上的橋、盆景的價格到最後的一則廣告,這9個練習全部採用單一的教師和學生一對一的問答來完成,許多需要列出方程再交流的也只由一個學生口答結束。是不是説到就能做到了呢?回答問題的這一位同學個體就等於全體了嗎?其實這節課涉及到的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方程的處理要求比較高,一不留神很容易產生錯誤。所以並不是班級中每個學生都能聽到其他學生的回答馬上想到方程與具體情境的關係,聽過了就忘了,對於這部分學生,這些練習都沒有起到原有的作用。不妨讓學生在草稿本上先寫一寫,再利用起板書,在黑板的一邊將學生的方程寫下來,更有助於學生的直觀理解,如果因為這樣時間不夠也可去掉幾題的練習。其實這樣以個體代表全體的情況在練一練第一題中也出現過,在找出等式之後,教師提問其中哪些是方程?讓一位學生到電腦上來找,其餘的學生看,是不是讓每位同學都經歷一下找的過程更恰當些呢?

二、細節處值得推敲

1、問題的指向性需更強些

在將8個式子分一分這一環節,教師的提問有些不明確,學生得出兩種分法後,教師説:“老師也借用這個同學的方法,按是否是等式分成了兩類,能不能再按照有沒有未知數再來分一分?”這一問題如果能結合手勢指着分好的這兩塊,説得更清楚更強調繼續分這一要求,是否就能避免學生出現又回到第一種方法這一錯誤了呢?

2、教師要學會敏鋭地聽,機智地答

在練一練中找出哪些不是等式的這一問題的回答中出現學生回答:6+X=14不是等式,教師的處理是:先輕聲地説:“再説一遍”,有不同意見,再指明,學生説的卻不是針對這一問題的不同意見,教師再追問:6+X=14是不是等式,讓一位同學再説説理由,再問這位同學現在有沒有改變想法?我認為教師應學會從學生的回答中找出錯誤的原因,其實這位同學也許只是認為方程就不是等式才會犯這種錯誤。這時教師是否在學生説完它不是等式之後將這個式子寫在黑板上,與之前板書中的等式進行比較,讓學生結合板書邊看邊思考它是不是等式,這樣學生視覺與聽覺結合再思考,讓學生知道錯並知道為什麼錯,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認為在學生説出等式與方程的區別與聯繫之後再回來看這個式子,讓學生知道,它既是方程又是等式,可以幫助學生感受等式和方程的聯繫和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類特殊的等式。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意見,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認識方程評課稿2

今天聽了塗老師的《認識方程》這節課,讓我感受頗深。認識方程原來是五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內容,但是塗老師把它放在四年級班級上。雖然是四年級的孩子,但是完全能接受。學生不僅理解了什麼是方程,找到未知數與已知數之間的等量關係,就可以列出方程。還學會判斷,在腦海中建立方程模型。聽完這節課後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注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塗老師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的學習內容都是現實的、與學生已有知識體系有密切聯繫的。如課前導入以師生之間的輕鬆愉快的聊天形式給學生明確了“小A已知數”和“小b未知數”。再如給學生介紹天平,雖然學生在三年級科學課上認識天平,但很少有機會進行操作,塗老師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又給學生介紹了天平的使用方法,並介紹了天平平衡的知識,動態和靜態的平衡知識,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對比,體會到等式的意義、不等式的意義、方程的意義,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義中的兩個關鍵點:未知數、等式。整個環節,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無痕中讓孩子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巧妙設計題組,小題體現大功效

塗老師在鞏固練習的時候設計了一組開放性練習,讓學生體驗什麼是方程,出現兩個不同的算式6x+=78,36+=4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接着讓學生辯一辯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數量關係和相同的數據才會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相對於學生來講其實最難的是找到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係”,我想這是學生數學學習的轉折點,以往數學學習的是確定的數量或圖形,而進入代數領域之後就進入了“關係”的學習,這樣的內容更加抽象,是數學學習的“分水嶺”,學生的數學成績也由此產生了分化。而通過這個小題組,我覺得學生收穫了很多,對方程意義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從實際問題中存在的相等的數量關係思考,而其間學生在説、在想、在辨、在創造,作為聽課老師我很是高興,看到孩子們學得輕鬆,學有收穫,也鍛鍊了能力。

  三、適時見針插縫,感受數學文化

雖然這一課時教科書上沒有安排相關史料,但塗老師在課上確適時地給學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個是未知數的歷史發展,一個是方程的歷史發展,最好還引用數學家陳省身教授説過的名言“數學有‘好’數學和‘不大好’的數學之分,方程,是‘好’的數學的代表”作為本課結束語,讓數學文化貫穿於《認識方程》這節課的課前、課中和課尾。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認識方程評課稿3

《認識方程》這節課是五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內容,我其實今年也教的是五年級,在我自己備課之前就有這樣的困惑,這是一節什麼課?它是一節概念課嗎?如果是,那麼只要理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一句話,然後用這句話判斷給出的式子是不是方程,似乎就達到目標。但這樣的目標達到,對後續學習有什麼用呢?似乎沒用。比如會出現的情況是學生掌握方程的概念,會判斷,但他依然找不到數量關係,不會列方程。所以,這節課不應該是概念課,而是建立方程模型的課,也就是找到未知數與已知數之間的等量關係,就可以列出方程。帶着這些課前思考我認真聽了戴南中心國小何曉燕老師的課,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注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是本節課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應向學生提供與生活實際密切的、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何老師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的學習內容都是現實的、與學生已有知識體系有密切聯繫的。如課前導入以師生之間的輕鬆愉快的聊天形式給學生明確了“已知數”和“未知數”。再如給學生介紹天平,雖然學生在三年級科學課上認識天平,但很少有機會進行操作,何老師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又給學生介紹了天平的使用方法,並介紹了天平平衡的知識,動態和靜態的平衡知識,這些是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接着何老師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寫出了很多等式、不等式,最有趣的是利用砝碼把一個不等式通過不停的調試嘗試轉化成等式,期間有估算思想,有數學逼近思想等。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對比,體會到等式的意義、不等式的意義、方程的意義,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義中的兩個關鍵點:未知數、等式。整個環節,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無痕中讓孩子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巧妙設計題組,小題體現大功效

何老師在鞏固練習的時候設計了題組練習,讓學生體驗解決不同的問題卻列出了三個相同的方程3x=180,正當同學們覺得數據一樣就會列出相同方程的時候,又及時的補充了一個反例,根據題意列出來的方程是x-3=180,接着讓學生辯一辯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數量關係和相同的數據才會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接着讓學生自創實際問題也列出3x=180這個方程,從而體現數量關係的重要性。相對於學生來講其實最難的是找到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係”,我想這是學生數學學習的轉折點,以往數學學習的是確定的數量或圖形,而進入代數領域之後就進入了“關係”的學習,這樣的內容更加抽象,是數學學習的“分水嶺”,學生的數學成績也由此產生了分化。而通過這個小題組,我覺得學生收穫了很多,對方程意義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從實際問題中存在的相等的數量關係思考,而其間學生在説、在想、在辨、在創造,作為聽課老師我很是高興,看到孩子們學得輕鬆,學有收穫,也鍛鍊了能力。

  三、適時見針插縫,感受數學文化

《課標》指出: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教科書應當承擔向學生傳遞數學文化的重要職責。雖然這一課時教科書上沒有安排相關史料,但何老師在課上確適時地給學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個是未知數的歷史發展,一個是方程的歷史發展,最好還引用數學家陳省身教授説過的名言“數學有‘好’數學和‘不大好’的數學之分,方程,是‘好’的數學的代表”作為本課結束語,讓數學文化貫穿於《認識方程》這節課的課前、課中和課尾。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為此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1、何老師對於方程的本質,即相等關係(等量關係)處理的很好,但是對於揭示方程意義隨後的鞏固練習“辨析”題,用的是兩個圈讓學生移入相應的圈子,特別是方程,移入那個圈中後原來那個式子就沒有了,給學生一個思維定式,讓學生覺得這些式子方程和等式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且全部做完都沒有一個學生提出質疑,如6+x=14這還是一個等式,我覺得這就比較遺憾了,雖然老師緊跟着就講析了方程與等式的關係,但畢竟學生在之前已經知道了等式的意義,也已經知道了方程的意義,為什麼沒有人質疑呢?其實我覺得20xx年秋天到蘇州參加“中國教育夢—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好課堂國小數學教學觀摩活動”中劉送老師在教學方程與等式這個環節就處理了很好,他讓學生把黑板上已經分好類的眾多式子中先圈出等式,此時學生會注重看是否有“=”,再圈出方程,此時學生不但要看“=”,還要看是否有未知數,這樣方程和等式的關係就直接一目瞭然了。即使我在教學這課時時也像劉鬆老師這樣處理了,但在中午的補充習題的練習中用的是連線題的形式,對於方程學生還是有很多一部分學生只連一個線。

2、何老師對於方程的建立都是利用直觀的天平,雖然教材上也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組織教學的,但作為公開課的有充足的備課時間,何老師完全可在最後通過砝碼把天平調節平衡後,還可以利用PPT增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情境如枱秤稱物體質量、茶壺灌水等,估計也就1分鐘左右時間吧,但這樣可以讓學生體驗多種呈現方式從而感知多種情境中物體間的相等關係。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標籤: 評課 方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rl77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