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複習課評課稿(熱門)

複習課評課稿(熱門)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複習課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複習課評課稿(熱門)

複習課評課稿1

這是一節九年級總複習課,內容是鋭角三角函數。下面我從教學目的,教材選擇,教學過程,教師素養這四方面簡單評説一下。

一、教學目的

本節課目的明確,緊扣大綱要求,對鋭角三角函數進行五方面的.講述,通過一堂課的教學,大部分學生能熟練掌握鋭角三角函數的定義及特殊三角函數值及其運算,達到了預計的效果。

二、教材選擇

在教材選擇上與教學目標具有一致性,例題,練習的選擇面向全體學生,難度適當,具有典型性,既複習了原有的知識,又對原有的知識作了深化,拓展。

三、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王老師從五個方面來複習鋭角三角函數,整堂課知識網絡結構一目瞭然。每一方面都是先系統的列出知識點,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重視“雙基“訓練,教師除個別例題輔以分析解題思路,主要以學生思考、練習為主,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四、教師素養

另外王老師對教材,教學大綱理解的非常透徹,對課堂把握能力強,反應很快,能積極跟上學生的思維,因時制宜的調整教學節奏,語速快而清晰,教態、板書也能給學生有積極的影響,富有感染力。

總之本節課能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並且選題好,容量大,思維密度強,教學信息反饋很好。

複習課評課稿2

日前在xx一中聽了洪老師的一節公開課,洪老師的課應該是一節成功的複習課,總結起來有如下特點:

第一,教案簡明,實用性強。環節清晰,項目齊全。可以説簡約並不簡單。

第二,教學目標確定具體明確。集中、聚焦,適應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複習不要一輪一輪的'來,要設置專題,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一個一個的突破,內容不怕少,問題不怕小,只要能解決就能形成積累。貪多貪大可能會浪費更多的寶貴時間。

第三,環節設置精心、有科學性。直擊會考——提出問題——總結規律——鞏固強化——提升訓練;教學活動靈活有變:師生互動——小組研討——自主探究——交流展示——相互評價。

第四,課上有幾個亮點:

1.本節課定位堅定不移,是在幫助學生梳理記敍文考點知識及解題的方法、規律,不是在規範答案,課堂是有效的。

2.課堂小結不是由老師來主管總結,由學生來談感受,談收穫,提問題,體現了課堂的民主性。

當然,有些細節還可以做得更好些。比如:交流研討環節學生活動不夠充分,如果引導學生把思維過程呈現出來,那就等於老師有了內力。

整堂課上,洪老師看上去精神很放鬆,他的語文素養足以讓他在今後的教學路上走得更高更遠。

這一堂課給我們的啟示是:

1.嚴格依照會考説明設計教學;

2.教學切入點要小,要敲,要有突破;

3.複習課要總結規律,提升能力。

複習課評課稿3

這週週二在我們學校聽了一位資深老師的一節隨堂課,説是隨堂課但按一般慣例都是稍微提前通知了的,內容是《條形統計圖複習課》,課上要講的內容很少,就只有新教材第45頁第3題、第4題和“你知道嗎?”,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的一般繪製方法,這部分內容如果是“放心”的老師,10分鐘就可以搞定結束。

但是這位老師的課在聽前15分鐘內容時,當時我沒翻教材,以為今天將的是什麼新授內容呢,學生都在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中思索。因此這節課也給我提出了另一條思路,練習課也可以一樣精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想法:

一、精心加工教學材料,靈活處理教材

第一個問題:從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第二個問題: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第三個問題:這裏為什麼沒有合計?

第四個問題: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流,老師告訴大家黑龍江是第三大河流,你能猜猜它的長度嗎?

學生估計後在給予數據計算

第五個問題:(打開書第45頁第3題)這裏的統計圖是條形統計圖嗎?

上面的教學環節中,第一、二個問題是對於“統計”知識老師常用的問題,而第三個問題則是老師特意提出的,這裏滲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合計”是很多統計知識的常常解決的問題,可“合計”在這裏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如果平時不加指導,就像我們五年級的學生還會提出“兩天的氣温一共多少攝氏度?”“兩人一共多高?”等無意義的問題。第四個問題則充分體現了老師對新課標解讀的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推理能力,可見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處處留心創設條件鍛鍊學生的數學思維。

經過上面對教材的有效處理,才算進入正式的第3題的練習指導,但我相信學生進行上面的問題思考比老師直接要求完成第3題練習再交流得到的數學本質思考要多得的。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作為資深的老師,在平時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都能給予學生學習習慣的指導,我從幾個細節中看到可以看出丁主任的用心。

細節一:學生好像特別喜歡做作業,尤其是動手操作的畫圖題等,拿到作業也不看題目就開始寫,老師在課中多次提醒、強調讓學生先看圖,看懂了再畫。

細節二:在組織交流學生所畫的`條形統計圖時,老師用“你能給大家提個醒,我們畫圖時要注意什麼?”這樣的問句,既提醒了學生,又沒有直接告之那麼枯燥無趣,而且的這樣的另類強調更易於同學們接受。

細節三:課上當有個別學生搶着説或搶着做時,老師偶爾採用“表揚×××”來提醒大家注意,這招對於中低年級的國小生還是很有效果的,這樣課中就沒有充滿批評和指責,個別學生也能在部分習慣好的學生的帶動下,主動的學習。

三、幾點思考

下面是我的兩點思考,可能是吹毛求疵一點。

1、雖然鄉鎮國小家庭電腦普及率沒有那麼高,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能夠自主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我國體育代表團在第24-3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得金牌的數量,也許在查閲的過程中學生可能還會了解到其他的相關奧運知識。

2、課上老師沒有用多媒體,可能是很多班級電腦有問題,如果課上配上多媒體講“你知道嗎?”展示各中變式的條形統計圖時就更直觀了。交流作業時也可以用展台,部分學生能從其他同學的作業中獲得畫條形統計圖注意點和技巧。

複習課評課稿4

張老師《一次函數》一課,展示了一個優秀數學老師的風采,使我從中受益匪淺,我認為這是一堂成功的數學課。這節課創設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激發求知慾的多種情景,探索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態度和對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探索怎樣恰當用新理念進行教學。張老師的課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既有充分利用學案導學,又有個人的創新、獨到之處,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對知識的探索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特色有四:

1、學案設計合理,體現了學案的導學性。

課堂中的每個環節,無論是例題、練習題、習題的處理,張老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老師只引導點撥,善於啟發學生,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知識,使學生完全成為課堂主人,達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統一,使學生學習得輕鬆、愉快。教師個人基本功紮實,教態自然,語言語調好,注意了與學生的溝通,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2、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張老師從一開始上課就提出以“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很自然導入新課。在整節課中也是圍繞這個思想展開教學的。而所謂數形結合思想就是在研究問題時把數和形結合起來考慮,或者把問題的數量關係轉化為圖形的性質,或者把圖形的性質轉化為數量關係,從而使複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起到優化解題途徑的目的。一次函數的教學不能單純的研究函數的式子,必須與函數的圖像緊密聯繫,使數與形結合起來。張老師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好,引導學生畫出圖像,從圖形上找出解題的思路。為學生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

3、針對初四複習課的特點,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學生在解決一次函數的定義問題時,往往忽視了正比例函數是一次函數的特殊形式,張老師在教學中強調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關係,並通過實例來説明,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繫。

在鞏固一次函數的定義時以例題y=(m—2)xm2—5m+7+m—4為例,讓學生探討當這個函數分別是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時應滿足的條件,把學的各種函數綜合在一起,及綜合複習了各函數,又把各函數區別開,相信學生再解決函數的定義問題時就不會混淆在一起。

這節課雖然複習的是一次函數,但通過y=kx+b這個一般形式,來研究當y=0,y>0,y<0時,x的取值,把函數與方程與不等式緊密聯繫在一起。

張老師在注重知識點間的聯繫的同時,還注重了對知識點的延伸拓展。例如y=±x+b,y=± x+b,y=±x +b這些特殊的一次函數研究連線夾角的關係,總結出規律,便於學生直接利用規律解題。

4、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正比例函數與反比例函數關係不清”,引導學生養成考慮問題要全面的好習慣。同時,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對例題,習題回顧反思,引導學生對整個知識體系及時總結,提煉出一般規律,從而來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的習慣。

總之,從張老師的這節課中我學到了很多,也為自己以後的教學指引了方向。如果這節課若能更靈活地使用課件,體現課件的實效性,那麼課堂將會更加精彩!

複習課評課稿5

今天下午聽了李曉莉老師的20以內進位加法的複習課,感觸頗深,原本枯燥、乏味的複習課在李老師的精心設計下,變得生動、精彩。在此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李老師設計了勇闖五關的教學環節,激起一年級孩子的熱情,每闖一關都很開心,接受下面一關的挑戰時又是無比興奮。這切實迎合了孩子們的心理特徵,滿足孩子的求知求勝心理。

從第一關的“看哪組算得又對又快”,到第二關的“考眼力,按一定標準分類”,到第三關的“比細心,擺一擺,填一填”,再到第四關的'“發現規律”,最後到第五關的“計算高手決戰台”。每一關都層層深入,從現象到規律,使孩子在腦海中自覺構建數學模型。每一關都相輔相成,從點到面,再回到點,使孩子在計算中學習去尋找規律,然後用規律去解決計算問題。

但是李老師在教學第四關“找規律”時,沒有深入點撥孩子去發現規律,而是一筆帶過,略略地講了一下,導致孩子們在進行第五關“計算高手大決戰”時,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礎上,而沒有運用本節課該學到新規律,最終還是由老師回到第四關,再去講規律,又因為已是下課,所以又是略略地帶過,孩子們並沒有時間去經歷思考的過程。

複習課評課稿6

整理複習是在學生已學知識基礎上的再提高、再昇華的過程,是把學生已獲得的“線條”知識,經過整理形成“網絡”,從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髮現知識上的缺陷,及時給予補救。由於學生對所學知識已基本掌握,所以整理複習課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包老師抓住複習課的特殊性,課前安排學生對《圖形與變換》進行回憶整理。這樣就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整理,只有整理到位,學生才能系統地掌握知識結構。於是就形成了本節課的第一大亮點

1)突出學生自主梳理的過程。

“看一遍不如講一遍,講一遍不如做一遍”。傳統複習課中總是由老師梳理知識,學生僅僅做了聽客和陪襯。本節複習課則讓學生親身經歷梳理、自主建構知識網絡,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獨立思考的空間,使他們人人蔘與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

2)體會關係,構建知識結構網絡。

本節課的第二大亮點是幫助學生體會平移、旋轉、放大、縮小與軸對稱圖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構建知識結構網絡。包老師設計的由三角形旋轉、圓平移、得到了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清楚體會到軸對稱圖形可以通過今天覆習的幾種變換方式組建。學生更深一層次地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理清知識結構,形成整體的認識,並能綜合運用。

3)注重開放,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第三大亮點是包老師組織學生完成一題多解的開放性習題,把圓通過平移,組成軸對稱圖形。包老師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展示。讓學生自主發現操作時可以把圓平移也可以把直線平移,方法不唯一,只要圓心和線段的中心在一直線上。練習中學生可以及時地瞭解自己有沒有達到學習要求,暴露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特別強化訓練,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學生知識點。

4)捕捉錯誤,促進反思。

本節課的第四大亮點是包老師讓學生的錯誤成為課堂教學資源,課堂上出現的錯誤,如果我們能正確對待,恰當地運用,就能成為我們教學時的重要資源。在練習一的交流反饋時,包老師沒有因公開課而回避學生的錯誤,而是捕捉學生中的典型錯誤呈現給大家,通過對錯誤的展示和分析,使其他學生也能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之中,為其他學生提供了借鑑。

總之本節課是在新課程理念倡導下的一堂原生態的複習課,整個教學流程設計較合理,利於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再加上課件的恰當運用,使得本節課更趨完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受到,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課,它將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繹着數學文化以及數學圖形的美麗。

複習課評課稿7

一、課堂教學回顧

薛老師執教的高三文科複習課:《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首先從一個引例出發,讓學生嘗試作圖和驗證,得出知識要點,繼而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直線方程和軌跡等問題。例題只有一個,但小題很多,題題遞進,環環相扣,在此環節上教師以學生訓練為主,教師講授和引導為輔,共同完成本節課的整體教學內容。

二、課堂特色分析

我聽了薛老師的這節課認為本節課設計高度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自操作,讓學生從中去體驗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整體看來這節課的優點很多,很值得我去學習。

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一個“滲透”——德育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常常把德育教育與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情懷聯繫在一起,藉助古今中外數學史不惜把數學課上成政治課,卻成為一堂蹩腳的課。其實,通過數學問題的發生和解決過程的教學,培養與鍛鍊學生知難而進的堅強意志,敗而不餒的心理素質,一絲不苟的學習品質,勤于思考的良好學風,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也是是德育教育,更是數學本質上的德育教育。本課薛老師把這種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力求“潤物細無聲”。當學生解題遇到困難時,教師能給予耐心的引導。但,在課堂上,處理第(3)小題第二問時,有一名男生利用圓的定義很巧妙地給出了軌跡方程,薛老師可能沒有很好地把握表揚的`機會,而是詢問學生有否最後算出答案,顯得有些匆促。

(二)堅持兩個“原則”

1、例題設計注重分層教學,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題目母體來源於學生現有教輔書《全品》,卻在原題基礎上進行了分層遞進的改編,讓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穫。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指向,充分尊重了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適合自己個性的方法進行學習創造了條件。

2、教學過程授人以漁,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

讓學生深刻經歷:通過作圖和求解基本例題回憶知識結構——通過嘗試深化知識內容——通過遞進擴展知識聯繫,教會學生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結果。

(三)落實三個“容量”——知識量、活動量和思維量

本節課所選內容以解析幾何為平台,卻可以集函數性質、圖像、方程、不等式於一體,例題只有一題,但以此展開的小題卻逐層遞進和推進,容量大,難度高。可喜的是,薛老師通過合理運用現代技術和整合例題,成功地豐富了知識量;加強探索與過程教學,有效地落實了思維量;突出學生板演與探究教學,巧妙地增加了活動量,值得借鑑。

(四)實現四個“轉變”——學生角色從被動到主動;教師角色從傳授到指導;學習理念從封閉到開放;學習形式從單一到多元。

本課初步實現了“四個轉變”是由於採用了探究式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的學習內容、開放性的教育資源和開放性的教學形式。特別是向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嘗試和探究、合作和交流、歸納和總結,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自由度,促使學生思維空間的充分開放。

(五)培養五種“能力”——應用能力、探究能力、反思與提問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課從引入開始,充分放手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研究問題得以逐個深入,難點得以一個個突破,能力得以一點點培養。事實上,解析幾何複習課,重在數形結合,重在幾何性質,重在靜動結合,課堂貴在“生動”,所謂“生動”,是指“生”出“動”。要樹立生本意識,立足學生“可動”;設置問題探究,引領學生“會動”;課前充分預設,不怕學生“亂動”;及時表揚肯定,激勵學生“願動”。

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是我認為這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第一、老師講的還是太多。聽説杜郎口中學要求老師每節課講課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否則是不合格的。一堂課,就只有40分鐘,老師講多了,學生自然就參與少了。這樣的後果就會導致學生具體體驗時間不夠,同時規範操作和演練也不夠。

第二、在學生回答引入題時,假設直線方程時,學生沒有考慮到斜率是否存在的情況,這時,老師沒有及時進行補充和糾正。一個很明顯的後果就是導致在(2)問的板演中,學生解答出錯。

第三,學生板演時沒有很好地結合圖像進行解題,這時,老師應該要適時引導學生作好草圖。凸顯解題時要從宏觀到微觀,從直覺到精確,從定性到定量分析。

第四,本節課最大的特色就是很好的整合了例題,以一題可以掃遍所有的直線與圓的有關知識點,這是一種複習習慣和策略。教師在這個點上應該要向學生強調,引導學生今後複習也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整合和提升,做到既“重複”,又“學習”,這才是複習。

第五,本節課還有一個線索,就是前面的題目基本上能借助幾何性質進行解題,而最後一問必須採用解析幾何的思路,就是用代數的方法解題,這實際上要求老師要進行總結,告訴學生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解題時,先考慮幾何性質,再借助代數方法解決,這不僅是一般的解題思路,也為後面的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係埋下伏筆。

總之,這是一堂原生態的高三複習課,讓我獲益匪淺。以上僅是一家之言,在此權當拋磚引玉,謝謝大家!

複習課評課稿8

臨近會考,如何高效組織課堂複習是所有九年級數學教師最為關心的話題,以題講題,無限制撥高複習的要求,重複機械的題海式訓練在新課改的今天已經不可取了。如何進行會考針對性複習,如何採用一種教師與學生均可接受的最佳方式上課?這次的教研活動,兩位老師都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鑑。

以往復習往往是教師唱主角,學生是配角,教師按照自己的構思來上課,在課堂上常是以教師講解為主,“炒冷飯”現象嚴重,學生被動的接受,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完成學習過程,複習效果不理想。這次兩位老師都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面前,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對知識的系統複習

利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填充回憶,梳理複習內容;還將複習的'內容編

成練習題,讓學生通過練習掌握知識點,執教者對於這部分練習的選取,題目相對簡單,但覆蓋面比較廣,並且都由學生自行完成。相比很多教師練習是自己成為主角,強調再強調,細枝末節不厭其煩,惟恐學生再錯,教師脣乾舌燥,特別是會考複習階段各科講評較多,老重複同一模式,學生厭煩、困頓,效果甚微。從課堂的反應來看,執教者完全把學習主動權交還學生效果更好。

2、 精心設計練習題

精心設計練習題,注意內容的層次,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把握好“會”、“熟”、“活”三個階段,最後形成較強的解題能力。特別是曾老師的教學設計,不僅僅是單純的練習,還注重思維的訓練,對於學生學習的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3、 課堂氣氛活躍

兩位老師的課堂中都體現了學生學的輕鬆,老師教得輕鬆,整節課學生真

正“動” 起來,思維真正“活”了起來。

4、 注意與會考的聯繫

兩位老師都注意了與會考真題練習起來,形成“會考練兵場”,提前讓學

生接觸會考題型,不僅能讓學生熟悉會考的一些類型和難度,還能消除學生(特別是中下生)對會考的恐懼心理,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此外,本人認為,到了九年級,學生的基礎差異比較大,對於一些較難的地方,應該適當的提提,複習的時候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選做題,以防止一些學生“吃不了”和“吃不飽”的現象。這只是本人的一點挫見,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複習課評課稿9

王老師這堂課教學設計非常清晰,各知識點分析到位,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是一堂非常不錯的複習課。

下面就這節課來談談我的看法:

1、導入直截了當

王老師從學生感興趣的長跑成績引入統計上的幾個概念:樣本,眾數,中位數,總體,導入開門見山,並把複習的主動性給了學生,起到很好的複習效果

2、設計思路清晰

從長跑成績到具體的練習,學生的解答,教師的講解,而且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注重數學思想的培養

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能教學生扇形,柱形圖去預測統計學上的整體的趨勢,如何處理數學上數據

複習課評課稿10

聽了這堂關於《大氣壓強》的公開課,我有了以下幾點的思考:

1、本節課中老師注重學生的體驗,通過一些具體的實驗,讓學生體驗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以及大氣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讓科學結合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科學的意義。由於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教育。

2、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的拓展。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往往會考慮到課本知識的連貫性,或者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只能講課本中出現的一些事例。但是從學生長遠的發展來看,在教學中加入適當的知識拓展,有助於學生的認識。

3、把科學史融入到了課堂教學中。對於新課程的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授,也是科學精神的傳遞。在學習過程學生有了有關科學史的內容,促進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

4、關於物理知識內容,如何上,才能讓學生有真正的知識取得,也是我聽了這一節課,對自己教學的一種反思。很多知識,學生在國小階段都學過了很多,在中學中學生學些什麼就是我們所要更多思考的地方。

複習課評課稿11

本節課注重從學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來創設學習情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路,通過“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這一系列活動來認識物質的性質,分析現象後得出結論,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去學習,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使其真切地體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結合科學發展的現實向學生説明隨着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對物質的瞭解也會更加細緻,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嚮往,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動力。

亮點一:教師能夠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本章實知識點,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增進了理解和記憶能力。

亮點二:利用會考題讓學生掌握考察本章知識點的`題型。

亮點三:板書清晰,結合多媒體教學,與學生的互動較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不足之處:

1、有點緊張,語言不夠清晰、簡潔。

2、多媒體的使用要恰當:注意課件,板書,視頻之間的平衡。不要過渡依賴多媒體,忽視實驗的重要性。

本次化學教學活動對我的啟發:教師無論在課堂還是課後都要善於思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點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法,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與時俱進。

增加對學生的瞭解,多和學生溝通和交流,接收學生在學習化學上存在的疑問等有效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也能增加師生的感情,令課堂氣氛愉快,促進師生互動,增大教學效果。

提高化學用語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多留意教學上的細節方面,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化學基礎。

複習課評課稿12

這節課的教學中,鄭老師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的全過程,並在教師的激勵、指導和幫助下,獨立思考,探索,交流和感悟,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數學學習習慣。

在形式上,儘量採取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獨立動手實踐等形式,使每個學生儘量參與到課堂中來,課堂氣氛顯得十分活躍。

通過對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關實際問題的進一步探索,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認識更加深刻,這一切都為以後學習函數等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問題驅動式教學。 鄭老師給學生提供了寬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經歷觀察、時間、交流、反思等活動,並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急於直接告知結論。此外,對於學習興趣等問題,應多創設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提供大膽猜想、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去體驗“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樂趣。

鄭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僅餘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而且基於學生的數學實際。難易適中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進一步萌發了探究的慾望,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串,層層遞進,有剃度的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交流,逐步突破難點。同時,教學採用了計算、討論等手段,更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如何分析實際問題的各種數量關係,進而建立方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這是這篇教學設計成功的地方。

複習課評課稿13

今天,國中全體語文教師聽了王萍老師執教的《古代詩詞五首》。這節課,王老師帶領大家賞析了《望江南》和《武陵春》。

《望江南》這首小令,像一幅清麗的山水小軸,畫面上的江水沒有奔騰不息的波濤,發出的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歎息,連落日的餘暉,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盤旋着一股無名的愁悶和難以排遣的怨恨。《武陵春》為李清照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喝三歎,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在本課教學中,王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欣賞畫面,品讀詞句等方法使學生體會主人公那意味深長,離情正苦的情愫,讓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人生與愛情的感悟。

一、創設情境,奠定情感

學生第一次學習“花間詞派”的詩詞,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走進這一片文學的新天地,在上課伊始,王老師用優美的語言娓娓道來,加上精美的圖片和優美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情境,為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礎。

二、重視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王老師的課堂上實現了“以讀為本”,重視課堂朗讀和背誦,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並且讓學生融入文本,在學習兩首詞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閲讀經驗,大膽發表看法,學生賞析到位,妙語連珠,堪稱精彩。

三、重視讀的層次指導

王老師結合詩詞特點,以調動學生興趣為目的,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以悟促讀,以讀促悟。抓住兩首詩詞的情感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讀,體會語言美,進而讀出其中的韻味。同時,恰當藉助多媒體課件,再現文中營造的情境,在美妙的音樂中,以情助讀。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中,自然而然地領略到生動形象的語言美。

但是,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一些細節,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比如課件上,有幾張課件有文字的脱漏,以上幾點只是自己聽後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標籤: 課稿 課評 複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y52l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