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繪畫書法 >

漢代畫像石繪畫藝術特徵論文

漢代畫像石繪畫藝術特徵論文

藝術大師林風眠曾讚歎:漢畫像石是中國繪畫大宗;魯迅認為: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表現出中華民族昂揚飽滿的民族自信心。漢畫像石作為漢代社會特有的刀筆石地的美術作品,以豐富的題材內容描繪了漢代各方面社會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説、車馬出行、宴飲百戲、農業生產等,具有很高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漢畫像石分佈地區廣泛,因地區差異其藝術表現也呈現出多樣的藝術面貌,例如山東漢畫像石“古樸雄厚”、南陽漢畫像石“潑辣豪放”、四川漢畫像石“清新質樸”,但在整體上漢畫像石藝術特徵呈現出時代共性:深沉宏大、豐富生動。西漢劉安説“畫者謹毛而失貌”,漢畫像石通過不求細節、誇張的藝術處理手法,強調整體力量和氣勢感,創造出渾然如拙的豪邁氣象,彰顯大漢雄風。

漢代畫像石繪畫藝術特徵論文

一、完美的線條語言運用

線條是繪畫藝術最基本造型語言之一。線條可以體現物體輪廓,亦可以呈現自身藝術價值。在漢畫像石中除建築物、車輛等直線造型外,其大多數主要形象人物、動物等及大部分塊面轉折的外部輪廓線均為流暢的波浪曲線。這種波浪式外輪廓線是對物象外輪廓進行極度概括的簡潔化和剪影化處理所得。這些外輪廓線所用較長線條自然流暢、揮灑自如,具有很強的概括性。而這種流暢曲線所塑造的簡潔、生動的藝術形象能瞬間緊緊吸引人們眼睛,並留下深刻印象。同時這種富有動感和變化的波浪曲線藴含着一股強大的視覺張力,給予整個形象以內斂感和運動感,也展現出漢畫像石深沉豪放的藝術面貌。漢畫像石中表達形象細節特徵或裝飾感的是形象內部線條,因地區分佈不同呈現差異性特徵。像山東祠堂畫像石因細膩的青石材質和出資人較高的地位和寬裕的資金支配,刻制多追求精美華貴的藝術效果,所以內部線條也頗為流暢、圓潤、生動;南陽畫像石因粗糙堅硬的石材肌理,刻畫流暢線條難度較大,所以內部運用了斷、直和生澀樸拙的短線條描繪,又因這些內部線條刻畫的較細,視覺上屬從屬位置,對應外輪廓線就彼此整體形成了對立統一的複合式形式存在;四川畫像石因鬆脆的沙石質地,多采用高浮雕形式雕塑,無法刻畫精細內部線條,由拓片得到的圖像可以看到其內部線條多為寬窄不一、方圓不定的線條。

二、多樣的構圖方式

漢畫像石遺存多為墓室或祠堂雕刻,有些畫像石如壘積木一樣共同組合成一個整體圖像,也有很多獨副畫像石單獨成完整圖像,所以談及構圖我們是對一個或多個畫像石所組成的獨立整體畫面來談論構成法則。事實上,漢代畫像石的構圖方式十分多樣,有一點透視的、多點透視的、刻意填充式的、均衡分散式的、重複排列式的等等,以下略作分析。重複排列式構圖,在漢畫像石中我們經常看到畫面呈長條狀橫帶,其間均勻排列着高度、體積相當的車騎、侍從、侍女等形象,這些形象間有的如重複複製,有的體量有別,但都成排排列,呈隊列式構圖,氣勢浩蕩肅穆,這類構圖最經典的如《車馬出行》。多點透視式構圖,漢畫像石中有各種透視方法的構圖,既有近大遠小的焦點透視,也有包容巨大的多點透視;既有俯視的也有仰視的。多點透視式是漢畫像石中頗具特色的構圖之一,有的多點透視構圖呈現出在一個相對獨立畫面中有的一排人頭向上,周圍其他人則向左或向右,如同倒了一般;甚至有些縱向排列的人並沒有如西方焦點透視那般前者擋住後者,而是縱向每一個物象都完整的排列出來,這種突破空間焦點透視限制來排列畫面的構圖,滿足了人們想看全面的視覺需要,並充實飽滿了畫面。均衡分散式構圖,漢畫像石中均衡分散式構圖是將形象不規則、隨意點綴、均衡的安排畫面裏;刻意填充式構圖,在一些漢畫像石中主體形象被首先安排在固定畫面中,就會有小部分空白空間餘留,外加入一些單獨形象可以來填充、豐富空餘畫面空間。

三、誇張變形的形體

漢代畫像石造型對形象運用誇張和變形藝術處理比較多,這也是漢畫像石強大魅力來源之一。這一點往往表現為對對象比例和動態誇張處理,因需對形象進行變形處理,以產生一定特殊視覺效果,表達作者創作意願和審美情趣。例如在宴飲百戲圖中(如圖2),為凸顯舞者的靈活,把舞者腰身變細、身軀拉長、臀部挑起、四肢極度柔軟,以彰顯舞者高超的舞技;在表現先賢時,賦予這些歷史人物寬博的衣袖、高高的帽領、端正刻板的姿態,以突顯先賢的穩重儒雅;在描繪門吏、僕人時,會使其比例遠遠低於正常身高,以凸顯其地位、力量的弱小;在描繪職高位重的人時,往往誇大其身高比例或者頭部比例,凸顯其地位、作用的重要;在表現神怪題材時,為表達妙不可言的神力,就有了九條尾巴的九尾狐、人首鳥身的扁鵲、十個頭的開明獸、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等等。有的漢畫像石在避免表情影響體態表達時,會把表情處理的'極平淡,有時僅僅是睜開的雙眼和合閉的嘴脣;在刻意彰顯人物張揚的面部表情時,會表現大大張開的大嘴,飛揚的鬍鬚、眉毛等,有的為凸顯人物動作的連貫性,會變形處理臉部,使其呈現正面和側面並存一張臉的情況。畫像石整體一般比較注重動感,面部表情刻畫精細的不多,而在五官不清晰情況下,還能使觀者準確感知喜怒哀樂、性格身份、場面氣氛等,這就要歸功於對動作姿態的誇張和對錶情表現的壓抑。例如畫像石中用四肢內收、俯首彎腰的收縮形象感來傳達性格膽小怕事之人,用四肢張揚、動態不穩來刻畫飛揚之人。

四、極具動感和韻律感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説:漢代的繪畫、雕塑常常呈現一種飛舞狀態,反映了漢民族前進中的活力。漢畫像石形象極富運用感,這種運動感、韻律感來源於形象起伏變化的外輪廓線,源自對形象動態的誇張,源自飄蕩翻騰的裝飾雲紋,源自起伏變化、動靜相較、彼此呼應、疏密有致的構圖就單個形象塑造方面,漢畫像石中有靜的形象,但動的形象更多,如奔跑跳躍的樂伎、開懷搏擊的武士、張牙舞爪的猛獸、變幻的雲紋漢畫像石中舞樂者的形象最具動感,如舞者細腰翹臀,劇烈扭動的身軀、隨風舞動的長巾衣衫在誇張豐富肢體語言時,亦彰顯高亢的運動感和節奏美;畫像石中武士大都四肢張揚、邁步屈身、蓄勢待發,肢體語言多了剛勁、勇敢之勢;豐富多彩的動物形象如熊、虎、龍、野獸等以扭動的身軀、S型姿態、張牙舞爪的動感等傳達動感信息,經典的像《馬踏飛燕》中將駿馬四蹄騰空,大膽誇張,突破馬的生理常規侷限,從而塑造出優美、飛揚的駿馬奔馳形象。在多個物象組合畫面中,畫像石工匠們合理安排畫面、組織動態形象,創作出動靜結合又藴涵巨大運動勢能和節奏韻律的組合方式。畫面中多個物象在構圖上以多無少,密空疏數量對比,在形象上以靜制動、以小動帶大動,形象處理以遠近、虛實、露藏、大小對比等增加運動節奏。如樂伎表演中,以靜坐一排、四肢收斂、直身跪立、一致目視舞蹈者的眾多奏樂者,襯托少數舞者舒展四肢、歡快舞蹈的動。南陽漢畫像石善於運用極富動感的裝飾雲紋,多為弧線形狀,似寬條長波浪線,其本身的粗細和轉折變化,就帶有強烈的運動效果。這些雲紋和運動的形象結合起來,增強了形象的運動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shufa/pnw2m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