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音樂 >

怎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欣賞

怎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欣賞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音樂教學要以審美為核心,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重視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瞭解民族民間音樂,接觸外國優秀作品等。要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僅憑唱歌教學,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而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因此,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音樂欣賞教學是否在整個的音樂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了作用呢?經多方面調查瞭解並不是很理想。多數學校反映出的問題是學生對欣賞課缺乏興趣,學生普遍反映課堂教學氛圍不夠輕鬆,有些枯燥,這是很多音樂教師為之苦惱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改善這一局面,可試從以下幾方面着手改進。

怎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欣賞

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教師要視講台為舞台,激情施教

教師在教學中有沒有激情,會不會創設教學情境,能不能帶領學生步入音樂描繪的境界,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列夫·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曾這樣説:“在自己心中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在喚起了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詞語所能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熱情,這就是藝術活動。”教師在認真備課過程中深深被音樂所感動,在課堂上才能通過抑揚頓挫、生動活潑的語言以及豐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形態恰倒好處地創設出教學情境,將情緒傳染給學生,使學生也如身臨其境。

2.組織討論,促進情感、信息的交流

討論活動是在師生之間雙向信息交流的基礎上,增加學生之間交流的一種活動模式。實踐證明,以上做法對於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有着積極的意義。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音樂的理解也是一樣。每個學生在聽過一首音樂作品後所感受的音樂形象都是不盡相同的。在他們聆聽音樂之後,教師引導他們分析作品,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和討論,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是一次重要的提高機會。我們知道《拉德斯基進行曲》刻畫的是一個雄赳赳的軍官形象,而有些學生則會發表一些不同的意見,有的感覺像是體育比賽的熱烈場面,有的則説是在慶祝盛大的節日等等,他們説得不無道理。因此,要積極地肯定這些同學的不同見解,不要扼殺學生難得的豐富想象力。由於教師的正確引導、適時點撥,學生對於音樂的理解也就越發深刻。

二、恰當使用多種教學形式

1.引導學生聆聽音樂

音樂是聽覺藝術,“以聽為主”是欣賞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但“以聽為主”不是盲目地聽,而是帶着問題聽,也就是説要有思維參與地聽。只有吸引學生自覺地去聽,才有可能達到欣賞教學的目的。那麼如何引導學生認真地聽呢?可以具體從以下兩方面着手。

I.創設問題情境。這種方法是利用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激發他們認真聽的興趣。所提問題應適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例如:在低年級欣賞《小青蛙》時,由於這首歌音樂形象很鮮明,從樂曲中用模擬手法奏出的青蛙叫聲,學生很容易捕捉音樂形象。可這樣對學生説“今天請同學們猜個謎語,看誰猜得又快又準確。”(謎語:白肚皮,大眼睛,唱起歌來頂呱呱,專吃害蟲保莊稼)。並在學生欣賞前設問:“這首曲子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你聽到了什麼小動物的叫聲?”問題淺顯易答並富有趣味性。在高年級,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則應提一些有吸引力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比如:在欣賞《春節序曲》之前,可這樣説:“請同學們為今天欣賞的這首樂曲起個名字,看誰起得最恰當。”因為這首樂曲節奏鮮明,作者以陝北民間嗩吶曲和秧歌調素材寫成,並加入了民族打擊樂器,表現了熱烈歡騰的羣舞場面,因此很容易使學生聯想到歡度春節的情景。通過以上兩例可見,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欣賞內容,而且很自然地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之中。

Ⅱ.教給學生聽的方法。有時我們在欣賞課中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問學生聽到了什麼,是怎麼聽的時,學生總是答不上來,這説明他們不知道怎樣去聽音樂,是在被動地聽。那麼要使學生由被動地聽變成主動地聽,就要教給學生聽音樂的方法。比如:要求學生最好能夠跟着音樂的旋律在心裏默唱或哼唱,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逐漸養成了仔細聽音樂的習慣。在這個基礎上再逐步引導學生去聽辨音樂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節奏的變化,音樂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作品的曲式結構特點等。掌握了聽音樂的方法,學生的聽就有了明確的目的和方向,聽的自覺性也隨之逐漸增強。

2.引導學生演唱或演奏主題旋律

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對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起着催化作用。在欣賞教學中,演唱或演奏主題旋律是一種重要的課堂實踐活動。主題旋律是一部音樂作品藝術風格的集中表現,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演唱、演奏表現音樂,能夠使學生更深入地感受與理解音樂,是對音樂的二度創作。因此,引導學生演唱或演奏主題旋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如欣賞彈撥樂曲《快樂的羅嗦》時,先讓學生把主題旋律熟練演唱或演奏,在欣賞樂曲過程中,不管使用什麼樂器演奏或怎樣轉調,學生均能夠識別主題並明確其出現的次數。特別是在欣賞變奏曲時,這種方法更為必要,不管作品做怎樣的變奏,學生都能從每次變奏中聆聽到其中隱藏的主題旋律。

3.引導學生聽音樂後想象音樂

音樂是抽象藝術,它不同於美術。比如畫上有樹林、小溪、陽光、房屋、鳥等具體的形象,而音樂不能再現事物的具體形象,它是由許多音樂要素構成的某種特殊的聲響。那麼如何幫助學生去欣賞和理解音樂呢?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啟發學生積極地去想象,是引導學生參與欣賞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低年級欣賞《龜兔賽跑》時,在聽到樂曲中“哨聲”的時候,啟發學生想象比賽的激烈場面。然後由學生口頭描繪自己想象的畫面,最後與教師出示的畫面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在主動參與中便會理解樂曲的各種音樂要素的表現作用。

在啟發學生想象的過程中,還可與線條、圖畫、顏色相結合,比如:在描述音樂的情緒時,可以用顏色或線條代替,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低年級。如:熱烈可用紅色表示,活潑可用黃色表示,優美、平靜可用線條“”表示等。再如,在表示樂曲的段落和結構分句時,可以用簡易的圖畫來表示。如在欣賞樂曲《森吉德瑪》時,可用樹枝表示樂曲的不同段落,樹枝上的花朵表示段落的樂句,讓學生邊聽音樂邊隨着樂曲的節奏繪畫,使本來較為抽象的段落結構變得直觀生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

4.引導學生聽音樂做動作

動作的類型很多,從簡到繁、由易到難,如走步擺臂、模仿指揮及樂器表演、舞蹈等。

人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往往會隨着音樂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變化而晃動自己的頭和身體,這是一種很自然的對音樂的體驗。因此,用形體動作來表現音樂是欣賞音樂的一種活潑的、令人精神愉悦的方式。瑞士達爾克羅斯的體態律動學也談到要訓練學生用身體各部分的`動作把聽到的音樂表現出來,從而有效地利用聽覺去感受音樂。可見,讓學生歡樂地動起來,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欣賞教學活動的主要手段。

動的範圍比較廣泛:從用手、腳打拍子,身體的晃動到隨着旋律、節奏走步、搖擺、跳躍、揮臂等。但不能完全按舞蹈的規範要求學生,欣賞課中的動只要求學生的動作同音樂協調,不過分要求動作的技巧。

比如:在低年級欣賞《動物狂歡節》時,讓學生隨音樂的變化,演示不同動物的動作或形態。在欣賞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鵝》時,讓學生隨着音樂模仿芭蕾舞中的小天鵝動作,表現小天鵝歡快的情緒和天真的形象。

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動”的興趣已不太濃厚,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可有針對性地採取適當的“動”。比如:在欣賞鋼琴曲《牧童短笛》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樂曲段落之間不同的情緒變化,讓學生隨音樂的節奏輕拍手或打拍子,從拍手與打拍子的變化中感受樂曲段落之間的速度、力度變化。再如:在高年級欣賞樂曲《阿細跳月》中,教學生一些簡單的彝族舞蹈動作,讓學生以集體舞的形式邊聽音樂邊舞動,從而深刻感受彝族的民族音樂風格和舞蹈特點。

三、電教媒體的適時運用

近年來,隨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學校教學條件的逐步改善,電化教學手段已經較多地引入了音樂課堂,豐富了音樂教學手段,提高了音樂教學效率。有關注意力的研究表明,在學生中,使用視覺媒體注意力集中的比例為81.7%,使用聽覺媒體為54.6%,前者比後者高出很多,可見,中國有句古話“百聞不如一見”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多種感官並用,學習效果最高,而電教媒體的運用便體現了這一點。

l.為創設情境提供更多手段與素材

適當的氣氛,可使學生作好欣賞樂曲的心理準備,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情景”對意義建構有着重要作用。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運用課件等多媒體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適宜的情境,可使學生在特定的氣氛中產生正確的主觀體驗。如:國小音樂教材中有許多少數民族音樂作品,像《北京喜訊到邊寨》、《阿細跳月》、《瑤族舞曲》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教學技術網絡、錄像、影碟、投影、電腦課件等手段,在最適宜的時機播放少數民族文化、風情、風光等,很自然地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在輕鬆愉悦、形象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提高了感受理解音樂的能力,並從中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2.輔助教師更全面準確地傳授音樂知識

多媒體的使用能夠大大加強音樂的直觀性和感染力,使繁瑣、枯燥的音樂知識形象生動、易懂。

讀譜知識在音樂教學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掌握一定的讀譜知識就等於掌握了學習音樂的本領。但在實際教學中,讀譜知識比較枯燥,不容易記憶,這時如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比如講解力度的漸強漸弱變化,僅靠講解是不容易體會效果的,要是運用電腦設計一個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的運動形象,再配上由弱到強由強到弱的聲音變化,聲音與影像的巧妙結合,形象地解決了抽象的問題。

再如向學生介紹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時,可利用電教手段展示實物圖片或播放實物演奏影片,能夠很容易地讓學生記住樂器的形狀、音色、奏法等,特別是讓學生了解樂隊編制時,可通過播放樂隊演奏影片讓學生去觀察,既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同時也更準確地瞭解了樂器,理解了音樂作品。

以上只是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其實可以運用的手段還有很多,還須廣大音樂教育者多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加強探索與研究。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適時創造好的教學方法,切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讓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會提高教學質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nyue/106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