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印染傳統的民間藝術

印染傳統的民間藝術

解放前在華陰的廣大農村大多種植着一種青蘭色的枝葉植物,叫做“靛”.這是一種傳統的染料作物。入秋收割,經過漚變,裝入池中搗爛,俗話叫“打靛”一直打到全部膏狀,然後經沉澱,取出裝入缸中,這就是藍色的染料。因為這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在“打靛”中,又可以產生許多偶然的效果,影響到它的成色和質量。因此,種植户對這項作業很重視,甚至產生了許多迷信的思想寄託。“打靛”一般在晚上進行,開工前要向月神獻上貢品、奠酒。末了還要祝酒,盡歡方散。

印染傳統的民間藝術

染布的作坊叫“染坊”,分佈在不少村鎮。他們從農民家裏收購回這種原料,經過加工,即可染布。用靛染出的土布,經久不易變色,而且色澤典雅,對各個年令層次的人都很合宜。這種青中透蘭的顏色,還可以染出各個不同的色階,如深蘭、月白、藏青等。除了單色,還可染出花飾圖案。方法主要有兩個:

一、扎染。先將布料按佈局紮結出各種花結,敷以防浸材料,然後放入缸中煮染即成,這種方法操作簡易,但圖案比較單調。

二、版印。先將硬紙板刻出花飾圖案、打臘,再用石灰調豆麪,將版樣刷於布面,曬乾後浸入染缸煮染,最後取出曬乾,揉掉塗料,漂洗即成。這種方法雖操作較複雜,但印染的圖案精美,富於變化,有較強的裝飾味,尤為年輕婦女喜愛。這種染法一般用於衣料、被面、牀單、門簾、圍裙、手帕、桌圍等。板印過程中,也不侷限於一種顏色,還可以用紅、綠、黑、黃等色套染,其顏色富麗,明朗,是當時民間最理想的印染方法。在三十年 代全縣的染坊少計也有三十多處,尤以夫水、五方、三河口等地的幾個染坊工藝水平較高。四十年代後,由於化學印染的發展,染坊日趨蕭條,以至破產。但這種蘭印花布的審美價值依然存在,現代織布廠的一些圖案還借鑑這個形式,生產出一批批的仿蘭印花布,頗受羣眾歡迎,還有相當的市場。1980年我市民間藝人張來生,創作了一幅蘭印花布門簾畫《吉慶有餘》,進省進京展出,深受好評。

標籤: 民間藝術 印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dqln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