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中國枯木藝術品的鑑賞

中國枯木藝術品的鑑賞

畫論説“以形寫神”,形與神是決定藝術氣韻主動的兩大要素,一是表象之美,一是內在之真。中國藝術則更注重神韻,故有"得魚忘筌"、"得意忘形"之説。枯木藝術深得藝術三味,從中可以體會到老子的千古名言:“大音稀聲”,"大象無形"。

中國枯木藝術品的鑑賞

1.自然美:乃天造地設之美,樸素平淡天真,不矯情,不造作,它是無可比擬之美。故枯木藝術品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美,迫不得已的雕飾也盡力做到巧奪天工。

2.造型美:枯藝家善於體悟發現材質之美。故原材料的質量如何,可塑性如何,常常決定作品的成敗。無論抽象還是具象,造型頗費神思。

3.紋理美:它決定於材質本身的天然條件。木質的年輪、纖維、線條的形式美感本身就是審美的直接對象,無需其他內容就可自成藝術品。

4. 色澤美:無論單純一色,還是一木多色,或白或黃或黑紅,或深或淺,其自然本色,無不使人感到親切温馨。偶然利用如玉雕中的俏色也會產主意想不到的效果。

5.材質美:因樹種的不同而顯出各具特色的材質美;因所生環境不同也會形成材質美的多樣性。

6.意象美:需要體味,需要沉思,需要聯想,像聽無標題音樂,它重視的是一種境界,一種感覺。

7.化醜為美:是枯藝的普遍手段。枯藝的醜常同奇與怪相聯繫,它同繪畫一樣寧拙毋巧。切忌突顯匠氣,在奇異與怪誕之中常藴涵更多耐人尋味的東西和藝術美的規律。

8.韻味美:繪畫"六法",首先講的是"氣韻,生動是也"。是説生動才會有氣韻,有氣韻才能生動。韻味無窮的東西才有深深的感染力,才能使人百看不厭。

9.殘缺美:枯藝取之自然,天公造化,意在自然,雖不能四平八穩,雖四肢不全,雖缺邊少稜,缺眼少鼻但缺的部分正是其藝術魅力所在,它如同維納斯留給欣賞着想象的空間一樣。

  枯木殘根雕神韻

寶坻根雕技藝以樹根為材料,採用傳統手工操作方法,產品既實用,又有觀賞、收藏價值,深受百姓和收藏者喜愛,形成了寶坻區具有鮮明特色的民間傳統技藝。2009年6月,根雕被列入寶坻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寶坻根雕是以樹根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所謂“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説在根雕創作中,主要應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輔以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根雕創作從選材、造型、構思和製作直到命名,需歷時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方可完成。必須選擇材質堅硬、木質細膩、木性穩定、不易龜裂變形、不蛀不朽能長久保存的樹種,如黃楊、檀木、櫸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藝造型的上好材質品種。被淤泥淹沒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經數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陰沉根木,其硬度幾乎接近化石,更是製作根雕的上好材料。

根材造型的選擇標準可概括為“稀、奇、古、怪”四種類型,此類素材在自然界極為難得。一般生長在平原或土層較厚山地的樹根,由於養分充足,生長快,木質纖維也較鬆,難以形成奇特形態。只有生長在惡劣環境中的根材,如背陽生長或懸崖峭壁石縫中,並經雷劈、火燒、蟻蝕、石壓、人踩、刀砍而頑強生存下來的樹根,由於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養分,久長不大漸漸變形,年愈久,質愈堅,造型也愈奇崛遒勁,是根雕的理想用材。

寶坻區的根雕藝術以史各莊鎮63歲的郭壽臣為代表,他能將看似斷根殘須的用材,施以匠心,立刻成為神形各異、意境深邃,集奇、巧、美於一體的根雕藝術品。他的根雕作品曾代表寶坻區參加天津市第四屆農民藝術節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農村民間藝術節。

近年來,從郭壽臣手中誕生了近百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無論哪一件都是自己最中意的。郭壽臣説,每一件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他全都視若珍寶。“大自然鬼斧神工,這些樹根在大自然的巧力下已經初步有了形態,我只是根據樹根的形狀和質地又進一步做了加工。”

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日漸式微相比,由於家居市場消費羣體的日益擴大,郭壽臣的根雕手藝,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要跟他拜師學藝的人很多,郭壽臣總是傾其所有傳授。他説,自己創作根雕是為了“尋開心”。對他來説,這更是用慧眼在平凡的樹根中發現樂趣。

沉浸在根雕的世界中,郭壽臣成了不問世事的“根痴”,吃飯在想根雕,走路在想根雕,甚至做夢都在想今天的樹根要雕成什麼樣的形狀。縱然外人有再多的不理解,郭壽臣卻無怨無悔。正如郭壽臣所説:“我精神很充實,內心很滿足,這些再多的錢也買不到。”

標籤: 枯木 鑑賞 藝術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elo25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