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語文七下作文教學要求

語文七下作文教學要求

一個人的知識90%源於觀察,作文更是如此,那麼語文七下作文教學要求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語文七下作文教學要求吧!

語文七下作文教學要求

  語文七下作文教學要求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抓住外貌特徵,刻畫人物精神面貌的寫作方法。

二、學習魯迅同情、愛護勞苦大眾,和工農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堅定立場,激勵學生以魯迅為榜樣,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三、掌握字、詞: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三教時。

二、引導學生體會三寫魯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氣質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學的重點;通過“‘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對‘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三寫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講解和反覆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課文為借鑑,結合作文,寫一個初次相識的人的外貌特徵。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瞭解本文寫作背景及意義;初步掌握從“‘一面’的印象”到“‘一面’的力量”的結構特點,正確劃分段落層次;指導學習課文第一部分,認識魯迅給“我”的最初印象。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一面》是一篇回憶魯迅的文章,最初發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雜誌一卷五期上,當時離魯迅逝世只有半個月時間,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先生紀念集》。在這以後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結集出版的魯迅回憶錄裏。作者阿累當時是上海英商汽車公司一個普通的汽車售票員,他回憶了在內山書店與魯迅先生偶爾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畫了魯迅先生真切動人的形象,從而寫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義,從一個側面深刻地反映了魯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魯迅先生是和勞苦大眾永遠站在一起的這一深刻主題。用“一面”作題目,樸實、親切,反映的是記敍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時也是主題所在:“一面”的力量——“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我們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繼續前進。”

二、檢查課前預習。

課前要求預習、掌握字、詞。堂上檢查正音、正字、釋義、(詳見“教學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學生上黑板填寫,辨形可以安排選字填空練習,釋義是口頭回答。

三、劃分段落層次。

(一)確定自然段。

1、教師指導:獨立成節的一段文字最末一個標點符號如果是冒號或者是破折號,那麼劃分自然段時,應該將下一個獨立成節的文字一起劃為一個自然段。

2、學生標自然段蘇教版語文七下 一面 教學設計蘇教版語文七下 一面 教學設計。全文計35個自然級。

(二)劃分段落層次。

根據學生討論歸納: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31自然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個層次:①1——3自然段,交代時間、地點、事體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寫“我”渴望得到魯迅譯的《毀滅》卻又無錢購買的矛盾心裏;③15——31自然段,寫魯迅低價賣書和贈書。

四、指導學習課文。

(一)學習1——3自然段。

1、提示:這一層首先交代了時、地、人、事,引導學生分別劃出。“接連一個禮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車上搖晃十一個鐘頭”,以至於“已經困軟得像一團棉花了”,這是舊社會汽車工人生活的寫照。“搖晃”一詞形象地寫出了工人辛苦顛簸的生活。

2、藉助註釋簡介內山書店店主內山完造。內山完造,日本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民的朋友。1913年他來到上海,當過日本藥房職員,後來開設內山書店,與魯迅交誼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回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致力於日中友好活動,任日中友好協會副會長,曾經多次訪問中國,1959年在北京病逝,遺體葬在上海。著有《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花甲錄》和記述中國見聞的隨筆集數種。

3、指名朗讀第3自然段。提示,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筆墨寫魯迅肖像。在寫肖像之前,首先寫書店裏“有兩個人用日本話在談笑”,“説得很快”、“有時忽然一陣大笑,象孩子一樣的天真”,氣氛和諧而又活躍。文章由朗朗的笑聲寫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為是“陰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後面長台子旁”,印象當然不甚清晰,卻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輪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徵。

提問: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樣的外貌特徵,勾勒出魯迅的大致輪廓的?學生回答,教師的摘要板書:“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總寫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黃的長衫”、“嘴裏咬着一支煙嘴”(再從衣着、嗜好寫印象)。

(二)學習4——14自然段。

1、這一層,寫了作者翻檢書籍和內山老闆的殷勤接待,寫了“我”渴望買書卻又力不從心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會科學雜書,作者覺得怎樣?翻到《毀滅》一書時,“我”的心情又怎樣?為什麼?學生回答,明確:一般的社會科學雜書,“覺得沒有什麼合意的”,翻到《毀滅》時,馬上記起雜誌上介紹過“是一本好書”,又見到“魯迅譯”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證似的,立刻從書架上抽下一本”,可見魯迅著作的感召力,魯迅是為勞苦大眾説話,和勞苦大眾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學生將第5自然段刪節過的文字與原文比較,怎樣才能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見架上橫排着一列中文的《毀滅》。我記得一本什麼雜誌上介紹過,説是一本好書。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着“魯迅譯”三個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證似的,立刻從書架上抽下一本。”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毀滅》?”加上這一句,更顯出“我”的驚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檢過一般的社會科學雜書作過比較之後,此時,儘管“秋風”“細雨”(作者在這裏用了一個“扭”字,很形象,把風雨人格化了),“店裏冷得象地窖一樣,冷氣從褲管裏向上鑽”,“我”卻就像在黑暗中見到了光明,地窖裏遇到了陽光一樣,驚喜之情,無可言狀,“《毀滅》?”句正表達了我的這樣一種心情,表達了“我”渴望讀到魯迅的書的一種急切之情。“赫然”表達了對魯迅的無比敬仰,“……便……立刻……”,又表達了驚喜之情蘇教版語文七下 一面 教學設計教案。

3、請大家説説這裏的“忽然”一詞的作用。

在學生議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作者對社會科學雜誌不合意,“秋風”“細雨”又令人冷得掃興,通過“忽然”一轉,又是另一種感情,這樣不僅使前後文貫連了起來,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毀滅》的渴望和對魯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讀第4、5自然段,加深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及其對魯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讀第6——14自然段,體會內山老闆對“我”熱情接待的感情

內山老闆是魯迅先生的朋友,我們中國人民的朋友,他是這樣同情中國、同情窮苦工人,內山老闆確是值得我們敬愛和感激的“先生”。

6、引導學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魯迅譯的《毀滅》,卻又無錢買書這種矛盾心理的詞語、句子。詞語:“窘”、“躊躇”、“摩挲”,引導學生看課本有關注釋;句子:“……拿在手裏,有一種怪舒服的感覺”“飯是不能不吃的,然而書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書,捨不得丟開,不説買,也不説不買。”

矛盾又是怎樣解決的呢?下一課再學習。

五、佈置作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dw1v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