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實錄範文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實錄範文

師:你們喜歡聽誰的歌?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實錄範文

生:劉德華。

師:你是深沉派!(生笑)

師:你呢?

生:那英。

師:你是柔情派!(生笑)

生:刀郎。

師:你是實力派的!我也喜歡刀郎的歌。(板書:刀郎)

師:説起刀郎,我總忍不住要發笑。因為刀郎這個名字和一種昆蟲關係很近。

生:什麼昆蟲?

師:刀螂唄!(給“郎”加“蟲”旁。)

師:有誰知道“刀螂”?

生:它是一種綠色的小昆蟲,長長的身子,有一對翅膀。

師:説得對!刀螂是一種益蟲,又叫螳螂。(擦去“刀”,換成“螳”。)來,一起讀。

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篇課文“螳螂捕蟬”(補充板書:捕蟬)。一起讀。(生讀“螳螂捕蟬”。)

師:“蟬”大家都知道吧?

生:知道。就是夏天吱吱亂叫的“知了”。

師:吱吱叫的那是雄蟬。雌蟬是不會叫的,因為它的腹部沒有發音器。

師:“捕”是什麼意思?

生:捕就是“捉”。

師:對。還可以説----

生:逮。

生:抓。

師:“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託的故事來説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生:(自由讀課文)

師:要對照生字表,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讀不順的句子重複幾遍就順了。

生:(讀完課文)

師:誰來説説,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生:課文主要講吳王準備攻打楚國,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可他固執不聽,並且説,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後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給他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他聽後恍然大悟,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説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這樣,同位之間互相説説。

生:(同桌互説)

師: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麼説?

生: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他下了死命令不許大臣勸阻。後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説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説得不錯,比剛才又精煉了。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

生:主要講了吳王和少年。

師:那能不能把剛才的內容再“減肥”?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國,後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説服了他。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要去攻打楚國,後來一位少年讓他打消了攻打的念頭。

師:雙“瘦”了一大圈,還能再“瘦”一點嗎?

生:(無語)

師:想一想,吳王和少年,主要又寫誰?

生:主要寫少年。

師:為什麼?

生:因為課文題目是“螳螂捕蟬”,而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也是因為少年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所以説主要寫少年。

師:有道理。還有別的理由嗎?

生:因為從課文的第二節開始,一起到最後,課文裏都寫了少年的事,寫少年最多。

師:會看書。從字數上也能看出來,有道理。那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生: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很好。你説?(指一生)

生:一位少年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的。你説?

生:一少年智勸吳王,吳王決定不再攻打楚國。

師:智勸!這個詞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課文,同學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於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細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為這位少年是一位什麼樣的人,並説出理由來。這一遍我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

生:(默讀課文,圈劃批註。)

師:誰先來讀一讀?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説一説少年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然後説説理由。

生:讀“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説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説,説明他真有勇氣。

生:我想補充一下,我覺得從這裏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着想,他就不會冒着生命危險去勸説吳王了。

師:説得好!一個是為國分憂!一個是勇氣可嘉!

生:(讀)“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從這裏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説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

生: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説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説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説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麼都沒放在心上。(掌聲響起。)

師:你有理有據,連用三個“説明”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雄辯家的魅力!

師: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覺得這位少年拿着彈弓在花園裏轉,並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説吳王。這説明他已經想好了勸説吳王辦法,他已經胸有成竹了。

師:前面説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麼樣?

生:這位少年很聰明。

生:他很愛動腦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師:前面已有同學説這叫什麼勸?

生:智勸。

師:對!還可以怎麼説?

生:妙勸。

生:巧勸。

師:能用四個字説嗎?

生:拐彎抹角的勸。

生:旁敲側擊地勸。

師: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智勇敢的人。

師:所有這些詞語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當。那麼比較而言,大臣們的規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呢?快速讀讀前面的內容,誰來説一説?

生:大臣們的勸是直接勸。

師:去掉一個字!

生:直勸!

師:改得好!還可以説成是----

生:正勸!

師:像足球射門一樣,踢得太正了就容易被撲到。

生:還可説成是“笨勸”。

師:相對於少年的“智勸”,大臣們的勸就是“笨”勸了,也可以這麼説。好了。我們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接着交流。

生:(讀)“少年回答説:‘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師:停!“大王”讀“dài wang”,讀!再讀!古時候一些諸侯王或是山寨的首領就叫“大王”。而“大王”(dà wáng)的意思就不一樣了,一般指在某一個行業、某一個領域裏的最有成就的人。比如説鋼鐵大王、造紙大王等。好,接着讀。

生:(讀)“吳王問:‘你打着鳥了嗎?’少年説:‘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説是打鳥,好像很悠閒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

生:我覺得他很有計謀,很有方法。他説“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説“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掌聲)

師: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該怎麼讀?

生:要不慌不忙地讀。

生:要很沉住氣地讀。

生:要不緊不慢地讀。

師:就按自己的體會,好好説説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我們請三位同學合作,把這段話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分配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不看書,能表演出來嗎?誰願意自告奮勇當吳王?少年?

(有兩生在掌聲中上台。)

師:(拿起一頂官帽,給“吳王”戴上。)您是吳王,官帽戴上。開始吧。(眾笑。)

(學生繪聲繪色,表演較成功。)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備啊,説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好,繼續交流前面的問題。(眾笑。)

生:(讀)“少年接着説:‘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着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從這裏可以看出少年的機智勇敢,他向吳王繪聲繪色地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便把真正想要勸説吳王的話説了出來。

師:你的意思是説,少年勸阻的時機把握得好。是不是這個意思?

生:是的。

師:我要問你,剛才你説“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了”,你怎麼知道的?

生:因為吳王誇獎説:“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吳王已經在誇獎少年了,説明少年的故事確實很吸引人,能得到吳王的誇獎應該是很不容易的,這也説明吳王心情很高興。

師:有道理。誰有補充?

生:吳王問:“那黃雀要捉螳螂嗎?”説明他真的入迷了,對這個故事已很有興趣,被吸引過去了。

師:對!你看得很仔細。我們再讀讀少年的話,你覺得他的哪句話最關鍵?

生:“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這句話最關鍵。這句話,少年用蟬、螳螂、和黃雀的關係來暗示吳王,攻打楚國的後果,只不過是沒有説明罷了。

師:那麼“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生:(讀)“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在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

師:誰能用簡短的話來概括一下蟬、螳螂、黃雀三者的關係?

生:螳螂要捉蟬,黃雀又準備捉螳螂。

師:你能加上一點符號把它們的關係表示出來嗎?我再請一位上台。其他同學寫在本子上。

生:(板書:螳螂→蟬)

黃雀

生:(板書:(黃雀)→螳螂→蟬)

師:能講講你的設計嗎?你先來吧。

生:我這個設計,用箭號表示攻打,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背後吃螳螂。

師:那你為什麼不是把黃雀寫在同一條線上?

生:因為黃雀是在背後嗎,它是在螳螂捕蟬之後才準備吃螳螂的。

師:你考慮得很細緻。這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指另一生),那把黃雀用括號括起來也是這個意思嗎?

生:對。這就表示黃雀是在暗處,是隱伏着的禍患。

師:畫得真好!下面的同學還有什麼新的設計嗎?

生:我和他們設計的差不多,就是在“螳螂”和“蟬”中間加了一個“捕”字,在“黃雀”後面又加了一個“啄”字。

師:非常好!用箭號表示,又用文字來説明,又形象,又具體!

師:這一節中對“螳螂捕蟬”的動作描寫非常形象,也很具體,大家把這句話劃出來,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

師:哪個詞用得準確?

生:拱着。

生:舉起。

師:這兩個詞正好抓住了“螳螂捕蟬”的動作特點,使人一讀頭腦裏就有畫面了。我們要學會這種寫法。

師:現在請同學們看板書,根據課文內容,能不能把板書的內容替換一下?

生:把“螳螂”換成“吳王,”把“蟬”換成“楚國”,把“黃雀”換成“諸侯國”。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誰把他們三者的關係説一下?

生:吳王攻打楚國,其實諸侯國就會來攻打吳國。

師:是這樣嗎?

生:是。

師:書上是怎麼説的?

生:説“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師:你怎麼理解“不堪設想”的?

生:不知道會怎麼樣。

師:可以這樣理解。還可以怎麼説?

生:不能夠想像得到。

師:對!單看這個“堪”字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生:能。

師:對!能,能夠。還能怎麼講?

生:可,可以。

師:非常正確!可以,能夠就是“堪”的意思。那“後果不堪設想”的意思就是——

生:後果不可以預料。

生:後果不能夠想像。

生:後果無法想像。

師:如果吳王真的攻打楚國,這不堪設想的後果是怎樣的?

生:其他諸侯國會乘着吳國的兵力不足,對他們偷襲,可能吳國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吳國四面都是敵人,弄到滅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會亡國,吳國肯定會大傷元氣了。

師:是啊!國家滅亡,遭殃的是誰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無辜的老百姓。

生:遭殃的是可憐的兒童和老人。

師:對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歸,四處流浪、死於非命的老百姓了。這就是“不堪設想”的後果啊!所以,有一首詞寫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師:據史書記載,當時諸侯國明爭暗鬥,各懷鬼胎,都想吞併對方,獨霸天下。起初,楚國對弱小的晉國動武,晉國便聯合吳國起來對付楚國,這樣,楚國就被吳國滅亡了。後來,晉國又和吳國爭奪天下,連年征戰,吳國國力越來越差,這時,被吳國俘虜的越王勾踐卧薪嚐膽,最終打敗了吳國。你們説,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累不累呀!所以聽了少年的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説:“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什麼叫“恍然大悟”?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

生:就是忽然之間就明白了。

師:他明白了什麼?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就會像“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樣,諸侯國就會乘虛而入,自己就非常危險了。

生: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自己就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圍攻,自己的王位也就保不住了。

師:他的大王生活也將一去不復返了。他明白這可怕的後果,想到自己的危險,但可能想不到什麼?

生:他可能想不到受苦受難的老百姓。

師:你説呢?

生:他可能想不到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師:説得太好了!還是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如果要換來國家的安寧,換來和平的生活,只有怎麼做?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發動戰爭!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要戰爭

師:對!不戰,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書:不戰。)

師: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不少收穫吧?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聰明機智。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遇事冷靜,善於思考。

生: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遇事不能固執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生: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麼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牢,不至於造成更大的危險。

生: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生: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後隱伏着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師:看來,大家是真正讀懂了這則寓言故事。老師還有個問題? 你們説,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麼,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為吳王設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每組推薦一位吳王上早朝,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生:(四人小組討論得很熱烈。)

師:(到各組瞭解情況並適時指導。)

師:(待學生討論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吳王願意先聲奪人,第一個早朝?

生:大家好!幾天前——

師:(打斷)停!吳王見了大臣,會説大家好,大王是這個架式?

生:各位愛卿。

師:對了!接着説。

生:各位愛卿,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後來,我到後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説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準備捉它。那麼螳螂拱着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隻黃雀在它的背後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大王英明!(掌聲,笑聲。)

這們吳王把改變決定的過程説得很具體。還用上了書上的許多詞語,還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來!掌聲歡迎第二位吳王閃亮登場!

生: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國,擴大我國疆土,並對你們下了死命令。可是有一天早晨,我到後花園晨練的時候,遇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説有一隻螳螂發現樹上有一隻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蟬,便想何不捉來做自己的一頓美餐呢?於是它拱着身子,舉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蟬靠近。但他卻沒想到,在它背後,有一隻黃雀正和它一樣,也在打着它的主意呢!可笑的還在後頭,這隻黃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後,這位少年正拿着彈弓瞄準它呢!寡人聽了這個故事後恍然大悟,若我們攻打楚國,不就和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一樣嗎?所以,我決定,我們不打楚國了!諸位愛卿,還有何事,有事早奏,無事退朝!(笑聲,掌聲。)

師:王者風範!演説家的魅力!還有更多的同學都想上朝過一把“吳王癮”。可是已經下課了——

生:再演一個!再演一個!

生:延長時間!

師:大家的熱情,大家的心情,大家的才華證明了你們是最棒的學生!我和台下的老師們一樣,真想繼續欣賞大家精彩的表演,但是,後面的老師就沒時間上課了,我們也不能只顧着眼前的利益呀!你們説,對不對?

生:對!

師:好!今天的課就此結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g0j7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