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會考語文複習方法總結

會考語文複習方法總結


一、瞭解會考動態

會考語文複習方法總結

俗話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與其盲目複習,高耗低效,不如明確複習目標,有的放矢,少走彎路,做到低耗高效。為此,考生應認真學習和掌握語文課程標準和會考語文考試説明精神,明確會考語文的考試方向,把握考試內容、重點、範圍、題型以及各部分的考查要求,在老師的精心引領下,開展有計劃、有條理、有針對性的會考語文總複習。

二、制定複習計劃

複習是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歸納、綜合的過程。合理的計劃能使複習有條不紊地進行。複習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步:橫向複習。可將六冊語文書以單元為單位,對各單元的知識點、能力點、德育點分類進行整理,作橫向歸納。使學生對國中語文有一個較為整體的印象,以形成知識的骨架和思維的階梯。

第二步,縱向複習。可按照會考語文考查的內容,分積累與運用、古詩文閲讀、現代文閲讀、寫作四大板塊進行專題複習。這一階段複習,以課程標準、考試説明的要求為準,分類強化複習。複習中圍繞明確考點要求,理清知識要點,培養語文綜合能力和創新學習能力來進行。這一階段,應熟悉會考語文各類典型題型,有目的穩紮穩打強化訓練,逐步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和科學的解題方法,並將所掌握的知識系統起來,在此基礎上形成整合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步,綜合複習。在對有關知識點和專題內容進行縱向、橫向的複習之後,結合最新考試信息,可做一些相關的綜合衝刺模擬試題,以檢驗會考語文複習的效果,增加考試的實踐經驗,並做複習的遺漏補缺工作。

三、掌握科學方法

這是複習中最重要的一點。在語文複習中要注意採用基本的解題技巧和方法,因為基本的解題技巧和方法都來源於教師平時的具體講解傳授;來源於考生平時學習中的感悟積累,並經多年的會考實踐所證明了的。所以建議在組織複習時,一定要巧用這些技巧、方法,注重理解、感悟,把重心放在理解和運用及語言表達上,逐步掌握語言運用、閲讀與寫作的基本規律,提升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

四、突出重點

通過對近幾年來會考語文試卷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瞭解到:閲讀部分和寫作部分的分值佔全卷(滿分120)的81.67%,鑑於此,閲讀和寫作內容的複習就成了重中之重。複習時要突出這一重點。會考閲讀材料兼顧各類文體,而且都來自課外;閲讀的題型以主觀題為主,以客觀題為輔;作文題的類型不論是話題作文、還是半命題作文以及其他形式,要求考生寫作的文體常常是自由選擇。這些特點,要求我們進行有針對性訓練。如:複習現代文閲讀內容,我們應在明確記敍文、説明文、議論文相關知識後,可選擇近幾年會考試題中比較好的、有代表性的各類經典語段或文章試題進行測試,測試之後進行講評。在講評過程中可按以下步驟進行:先引導學生從整體去感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和內容,讓他們明白“寫了什麼”;接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寫作思路,領悟作者巧妙的寫作方法和語言特色,揣摩作者“怎麼寫的”;最後再引導學生綜合領悟文章的思想深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想想作者“為什麼這樣來寫”。寫作複習也需有針對性。

會考語文學習方法推薦:

一、重視積累,靈活運用。知識積累務必求實,包括字詞積累、古詩詞名句積累、重要作家作品及相關文學文化常識的積累等。對所積累的知識要重視運用,比如字詞的積累不能死記,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學會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具體運用;古詩文名句的積累也要以理解為前提,這樣在考試中出現理解性默寫便能應付自如。

二、立足課堂,以“內”養“外”,温故知新。課堂是獲取知識,提高語文素養,培養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要重視課堂和課本學習,在課堂上得“法”,再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要善於運用聯想、比較、對比等方法聯繫學過的相關知識,對已學知識實現再認識,要有目的地進行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

三、閲讀訓練要整體感知,明確考點,抓住要點,講究表達,重視創新。在閲讀過程中,對文本材料要加強整體閲讀,瞭解文章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要這樣寫,在整體理解的前提下完成局部性分析。要能根據閲讀材料的文體特點辨析其中的考點,並通過自己的理解體驗,聯繫具體語境作分析。回答問題要針對提問按點回答,不可遺漏要點。對自己的體驗和理解要用簡潔、準確、完整、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

四、作文訓練要強化文體意識,通過一定量的作文練習,寫出規範的記敍文和議論文。通過閲讀與寫作訓練,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觀察、體驗、閲讀等多種途徑積累有意義的、新鮮的、有特點的作文素材。積累一些名言警句以提高説理能力。

五、關注生活,關注地域文化。重視語文與生活的關係,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通過書報、電視等媒體,把握社會熱點問題和時代脈搏。關注本地區文化中與教材相關的內容材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jd7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