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克與千克課堂實錄

克與千克課堂實錄

克和千克”是國小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克與千克課堂實錄,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克與千克課堂實錄

  克與千克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1克

和1千克的觀念,掌握“1000克=1千克”。

2。在建立質量概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和能力。

3。以多種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數學

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會運用建立起來的質量觀進行合理估測。

教具準備:課件、體重秤、天平,電子秤、盤秤、2分硬幣、學生學具一套

學具準備:每人2分硬幣1個;每組學具盒1個(內裝黑豆、回形針、西瓜子、橡皮、花生、膠囊和蓮子若干)、電子秤、300克白麪包乾一袋、500克的食鹽兩袋、熟雞蛋10個、2——3千克的食品、蔬菜或水果每組一份(餅乾、果凍、土豆、大米、蘋果、綠豆等物品)。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一)對比活動一

師:同學們,咱們班誰的力氣最大呀?

生(齊):許展。

師(選擇一位體型、身高和許展差不多的同學——王嘉華,請許展和王嘉華都站到講台前,然後詢問許展):許展,你能抱起王嘉華嗎?

師:許展這麼輕鬆就把同學抱了起來,真不愧是個大力士!那你能抱起我嗎?

生:您太胖了、太重了,抱不起來!

師:我和王嘉華同學相比,我們的身體有輕有重。

(二)對比活動二

師:大家能看出王嘉華和許展誰重誰輕嗎?

生1:王嘉華重。

生2:許展重。

生3:王嘉華和許展一樣重。

師:到底誰重?你有什麼好辦法來比較?

生:用秤稱一稱。

師(出示體重秤):這是一個體重秤。請你們倆分別站上來,大聲地讀出你的體重。(根據稱量結果板書孩子的體重:34千克、32千克)

師:他們倆誰重呀?

生(齊)王嘉華。

師:剛才稱量同學的體重時我們用到了一個新的單位名稱——千克,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除了千克,常用的質量單位還有克。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評析】採用“大力士抱人”的對比遊戲,在具體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質量的關注,讓學生感受到人的身體有輕重,稱量人的身體一般要用到質量單位“千克”,為新課的引入奠定了基礎。

二、經歷體驗,加深認識

(一)感知1克

師:1克有多重呢?

師(出示天平實物):咱們呀,得先來認識這種秤,它叫天平。一起來了解它的使用方法。(播放課件)

師(將天平放置在實物展示台上):我們看,當指針正指向中央刻度線,説明天平平衡了,這就可以稱量物品了。把1枚兩分硬幣放入天平左盤,1克砝碼放入右盤,瞧,天平平衡了,這説明一枚2分的硬幣約重1克。誰能這樣説一遍?

生1:一枚2分的硬幣約重1克。

師:大家一起説一遍。

生(齊):一枚2分的硬幣約重1克。(板書:一枚2分的硬幣約重1克。)

師:克也可以用字母g表示。(板書:g)

師:請大家像我這樣把2分的硬幣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麼感覺呀?

生2:很輕很輕。

生3:手裏像沒有東西一樣,非常輕。

師(在實物展示台上一一放置學具盒中的物品):其實老師還準備了黑豆、回形針、西瓜子、橡皮、花生、膠囊和蓮子,你能根據2分硬幣的質量猜一猜,還有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也是1克呢?

生4:黑豆可能1克。

生5:花生可能是1克。

生6:蓮子大約是1克。

師:大家説得對不對呢?請打開學具盒,用電子秤驗證你們的猜想吧!

(小組合作稱量學具盒中的物品)

師:通過稱量,你們還發現有哪些物品的質量約重1克?

生7:兩粒花生大約重1克。

生8:4枚回形針約重1克。

生9:7顆黑豆約重1克。

……

師:看來在我們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東西還真不少!

【評析】如果學生對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1枚2分硬幣重1克”這個層面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當孩子們對1克有了初步的感知後,教者給學生提供了估計、稱量的機會。讓他們通過稱量知道了生活中重約1克的物品還有2粒花生、4枚回形針、7顆黑豆……,增加了學生的對1克的感性認識。

(二)感知幾十克、幾百克。

1。感知50克

師:學具籃中為每個人準備雞蛋,請拿出一個掂一掂,你認為這個雞蛋大約有多重?

生10:一個雞蛋大約是500克。

生11:一個雞蛋大約10克。

師:這個雞蛋到底有多重呢?請打開電子秤稱一稱你手中的雞蛋。(學生用電子秤稱量手中雞蛋的質量。)

師:稱量結果如何?

生12:這個雞蛋重47克。

生13:我手上的雞蛋是58克。

……

師:雞蛋大小不一,但都接近50克,我們就説一個雞蛋約重50克。(板書:一個雞蛋約重50克。)

2。感知500克

師:一個雞蛋約重50克,那兩個雞蛋約重多少克?

生(齊):兩個雞蛋約重100克。

師:500克,大約是幾個雞蛋呢?

生14:10個雞蛋約重500克。

師:你知道我們生活中所説的一斤是多少克嗎?

生15:1斤就是500克。

師:説得太對了,生活中所説的1斤呀就是500克。(板書:1斤=500克)有經驗的媽媽們都知道,如果雞蛋個頭比較小,500克雞蛋大約是10個,如果個頭稍大一些,那這500克雞蛋就只有8個了。

師:請大家數出10個雞蛋放到塑料袋中,輪流拎一拎,感受感受500克有多重。

(學生數出10個雞蛋裝入塑料袋中輪流掂量500克的物品質量。)

【評析】在傳統的教學中,一般總是僅僅注重認知國際通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有意識迴避中國傳統的質量單位“斤和兩”,這樣的教學,脱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如果學生不能把課堂上學到的質量單位“克”與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的質量單位“斤”建立以有機的聯繫,時間一長,學生的認知就會回生,所以在此設計了一個掂一掂500克物品質量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了500克就是生活中所説的1斤,是很有必要的。

3。比較 300克物品和500克物品

師:老師還為大家準備了一包餅乾和兩袋食鹽,不許使用秤,只用手掂一掂,看誰的質量是500克呢?開始!

(學生分組活動,掂量餅乾和食鹽的質量。)

師:500克的物品究竟是食鹽呢,還是餅乾呢?我們在包裝袋上找答案吧!撕開標籤我們可以看到,這包餅乾淨含量是300克,這袋食鹽的淨含量是500克。

師:猜對的同學舉手示意一下。

(全班同學有一大半的人舉起了手。)

師:這麼多同學都猜對了呀,你們真聰明!有個問題老師不明白了,想請教請教你們:什麼300克的物品居然比500克的物品看起來還要大一些呢?這是怎麼回事呢?

生16:餅乾輕一些,看上去大,食鹽重一些,看上去小。

生17:餅乾包裝大,裏面東西輕,食鹽的包裝小,但是裏面東西重。

……

師:謝謝大家,現在我知道了,判斷物體的輕重,可不能只看物體的大小。

師:那同學們知道:500克棉花和500克鐵,誰重?

生18:鐵肯定比棉花重一些。

生19:不對,棉花和鐵是一樣重的?

師:為什麼呢?

生20:棉花是500克,鐵也是500克,500克=500克,所以他們一樣重!

【評析】 “笨老師帶出聰明的學生”,面對老師的疑惑:什麼300克的物品居然比500克的物品看起來還要大一些呢?雖然只是二年級的孩子,孩子們卻毫不示弱,挺身而出,爭相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向老師解釋這一奇怪的現象,在能幹的學生的“教導”下,老師和全班學生終於領悟到:簡單地根據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來判斷物體的輕重是不行的!

(三)認識千克,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內在聯繫

1。克和千克的內在聯繫

師:剛才我們知道了:1袋食鹽是500克,那2袋食鹽就是多重呢?

生(齊):1000克。

師:2個500克也就是1000克。(板書:1000克)我們把1000克的食鹽放在盤秤上稱一稱,結果會怎樣呢?我們看,這是一台盤秤,它的稱量單位是kg, kg 呀,就是千克的意思。(板書:kg)

師(老師將1000克的食鹽放置在盤秤的秤盤中):把1000克食鹽放到盤秤上。注意看,你看到了什麼?

生21:這兩袋食鹽重1千克。(板書:1千克)

師:1000克是這2袋鹽的質量,1千克也是這2袋鹽的質量。這個1000克和這個1千克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生22:他們是一樣的。

師:既然他們是一樣的,我們可以在他們之間中間添上一個等號。(板書=)

師:其實呀在日常生活中,1千克還有另一種説法,有誰知道?

生23:1千克還叫做1公斤。

師:説得對,1千克也叫做1公斤,就是我們平時説的2斤。(板書:1千克=1公斤=2斤)

2.感受1千克

師: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請把這2袋鹽放在手上,大家輪流掂一掂。

(分小組輪流掂量1千克的食鹽。)

師:1千克和1克相比,感覺如何?

生24:1千克重多了。

生25:1千克和1克相比,1千克重多了,1克像沒有東西放在手上一樣。

3。估質量為1千克的物品

師:剛才瞭解物體的質量我們要麼是用秤稱,要麼直接看質量標識。咱們中國呀,曾經有一位超級厲害的金牌售貨員,名叫張秉貴。他呀,就有這樣一個絕活:顧客如果要買300克糖果,他根本不需要用秤稱,隨手抓一把,這些糖果絕對就是300克,所以人送外號“一抓準”。咱們今天也來練一練這樣的絕活,當一回金牌售貨員怎麼樣?請看!

(課件播放活動要求,金牌售貨員: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桌上的糧食、水果和蔬菜,先估一估1千克的物品大約有多少,然後用塑料袋裝起來。並輪換着拎一拎。整個過程可不能用秤稱哦!)

師:那就請組長從抽屜裏拿出裝有物品和塑料袋的盒子,開始吧!

(分組進行估量活動)

師:請每位組長拎着物品到盤秤上驗證。

組1:塑料袋裏裝的是土豆,質量是1450克。

組2:這個袋子裏裝的是大米,質量是1100克。

組3:我們估量的是果凍,質量是1820克。

組4:這個袋子裏裝的是綠豆,質量是1070克。

組5:我們組估量的是蘋果,質量是1750克。

組6:我們組秤的是餅乾,質量是1450克。

師:哪些組物品質量最接近1千克?

生(齊):第2組和第4組。

師:請2、4組的同學起立,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向他們表示祝賀!湧現了這麼多金牌採購員,老師很好奇,想採訪採訪你們:為什麼你們估量的結果最準確,是怎麼估的?

組2(邊説邊比劃):我們在塑料袋裏裝上米,再用兩袋食鹽和米作比較,如果米那邊輕了,就往裏面加,如果裝米的袋子覺得重了,就從裏面舀出來一些,直到兩邊差不多重為止。

組4:我們組的方法和他們差不多,先掂一掂看看兩包食鹽有多重,然後再在塑料袋中裝綠豆,如果感覺輕了就加,重了就拿出來一些,最後覺得綠豆和食鹽差不多重就行了。

師:利用已經知道質量的物品作為參照,來估量其他物品的質量,這種方法真好!

【評析】在學生獲得有關“1千克”的直接經驗上,開展了“金牌售貨員”的實踐活動,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了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質地的食品、水果和蔬菜,讓學生在操作中排除物體質地、形狀、大小等屬性,通過利用兩袋食鹽和這些物品的對比來估測物品質量,深化了對 “1千克”的感知。

三、聯繫實際,鞏固深化。

1。在( )裏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學生開火車填空)

一個梨子約150( ) 一個南瓜約重4( ) 一個條魚約重3( )

一枚金戒指約重5( ) 一隻蜂鳥約重2( ) 一隻鴕鳥約重100( )

一個小朋友身高約為120( )

師:為什麼小朋友的身高要用釐米作單位,不用克或千克作單位?

生:克或千克是質量單位,小朋友的身高得使用長度單位釐米。

師:通過剛才的練習,我們發現一般什麼情況用克作單位,什麼情況用千克作單位?

生:輕的物體用克作單位,重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

師:確實,輕的物體通常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體,比如人的體重,一隻鴕鳥、一條草魚、一袋米的質量一般都要用千克作單位,特別重的東西,比如説大象的體重、一輛汽車的載重量那就需要用噸作單位,這是我們以後要學習的內容。

四、知識拓展

師:今天我們課上使用的天平、盤秤、電子稱,和生活中常見的磅秤、枱秤、彈簧秤都叫做衡器。

師:你們知道中國最古老的衡器是什麼嗎?(播放課件:衡器的簡介)

師:由最初的木槓杆到現在的電子衡器,衡器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還發生很多有趣的故事,感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向你們父母請教,也可以上網查找。

【總評】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緊扣《課程標準》,教者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受。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突出特點:

第一個特點,注重數學文化的滲透。

數學文化的滲透教者又是從兩個方面來體現的:

1。將國際通用的質量單位和我國傳統的質量單位有機地結合。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傳統的質量單位:比如説一棵大白菜2斤3兩,一條草魚3斤半,但是因為要與國際接軌,這些傳統質量單位卻被很多老師屏蔽在課堂教學之外。老師們在教學時,一般只是根據教材的編寫介紹國際通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而對於我國傳統的質量單位 “斤和公斤”不願意介紹,不敢介紹。那麼國際上呢?“姚明體重310磅 ”、“1盎司黃金價格1700美元” 、“原油每桶97美元” 、“一枚鑽戒3克拉”……人家那裏傳統的質量單位用得風生水起,堂而皇之,那憑什麼我們國家千百年來流通使用的質量單位就要棄之如敝屣呢?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教者將“斤和公斤”融入了課堂教學中,使我國傳統的質量單位和國際通用的質量單位建立起聯繫。

2。讓學生了解衡器的發展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頒發統一度量衡的詔書。何為“度量衡”?可能有些成年人瞭解得都不全面,度就是指計量物體的長短,量就是測定物體的容積,衡就是測量物體的輕重。教者努力挖掘質量單位的文化內涵,讓孩子們初步瞭解衡器的發展史,進行數學文化教育的滲透,這樣能有效的豐富學生的數學文化底藴。

第二個特點,通過親身體驗,培養學生的量感。

傳統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定位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採用講授記憶的方式,使學生只要能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並能正確進行單位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目標了。因此,學生學習了質量單位後,經常會會出現這樣的笑話:一個金戒指重5千克,一個小朋友的體重是28克……這反映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之間的嚴重脱節,因此對於“質量單位”的學習,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而應該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充分感知,才能培養他們的“量感。”

所以在教學時教者把1克、50克和1千克作為這節課的重點體驗環節,讓他們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形成感性認識,在實踐中體驗“量”,在體驗中獲得對“量”的獨特感受。以後他們就知道:1克就是一枚兩分硬幣的質量,50克差不多就是一個雞蛋的質量,那麼兩袋鹽的質量呢?自然就是1千克了!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之後,估計這些孩子們也不會再鬧出一個金戒指5千克的笑話了。

第三個特點,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曾近有人説過這樣一句話 “你在學校裏學的知識三年不用,基本上都會忘記,但是,在學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方法會深深地印你的腦海裏。”

課堂上老師設計了一個“金牌售貨員”的體驗活動。讓孩子們在不使用秤的情況下排除物體的質地、形狀、大小等非本質屬性,估量出1千克的物品。

我們看到孩子們藉助已經知道質量的兩袋食鹽作為參照,通過反覆掂量、反覆比較,不少小組成功地估量出了接近1千克的物品。孩子們成功不僅僅是1千克的量感正確建立的成功,更是創造性解決問題智慧的精彩展示。

標籤: 課堂實錄 千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jkov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