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學設計案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學設計案例

重點、難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學設計案例

1.主要是講授第1則、第2則、第3則、第4則、第5則、第7則、第8則、第9則選文。

2.引導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自主學習:

自讀自譯全文,並背誦。教師作輔導。

合作探究:

思考:

1、不知為不知,為什麼也是“知”呢?

2、人為什麼“過而不改”呢?

3、你怎麼理解“欲速則不達”的?聯繫生活談談你的感受。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説做事情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這句話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做事不能貪圖快。就如俗話所説:“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第二個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顧到百年大計。“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都是隻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的典型例子

4、孔子很強調“信”……試結合以下兩則材料談談他所説的`“信”的原則。(材料略)

提示:孔子説人必須講誠信,這是就一般的原則而言的,不是無條件地推崇“信”。孔子講誠信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不違背道義。因此,我們不能把孔子張揚的“信”理解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會“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説:“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就是説,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只知道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則説:“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公叔氏據蒲地反叛衞國,按照孔子的觀念是無道的表現,所以儘管他為了脱身而答應蒲人不去衞國,結果還是到了衞國,並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訴了衞靈公。衞靈公問孔子説: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説:可以。靈公説:我的大夫認為不可以討伐,因為現在的蒲是防禦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衞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説: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衞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衞西河這塊地方的願望。我所説要討伐的只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而已。

5、你對““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病 “子在川上曰”有什麼體會?

參考:

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病幣揮錚?/p>

意在言外,無限感慨。

不曰“不??保??弧昂??保?淖種表フ遄謾#ā端氖櫧饋罰?/p>

評“子在川上曰”等章

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於此發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髮之間斷也。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及其至也,純亦不已焉。”……愚按:自此至篇終,皆勉人進學不已之辭。宋·朱熹《論語集註》)

或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曰:“古説是見川流,因歎。大抵過去底物不息,猶天運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學者要當如此不息。蓋聖人之心‘純亦不已’,所以能見之。”(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三十六)

《論語》形容道體之文,只是指點詠歎,不多著言語。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只就川上一指點,而道之活潑潑地無時不然者自見矣。如“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只就行事一指點,而道之活潑潑地無物不有者自見矣。“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時上指點詠歎,而道之充滿流行、無往而非是者自見矣。真善形容道體者也。後儒著力在精微處説,反覺費語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l6eod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