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高二語文《師説》評課稿

高二語文《師説》評課稿

兩位老師是基於“議論文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培養”的課題背景下上的這兩堂課,因此兩位老師均從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為出發點,思考、設計自己的教學,做了大膽有益的嘗試。

高二語文《師説》評課稿

王老師從理清文章脈絡入手,讓學生學習《師説》的論證方法,瞭解文章的起、承、轉、合的議論結構。教學思路清晰,層層落實教學目標,其中對文章中心論點到底是“古之學者必有師”還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討論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由仿寫來引出第二段中三組對比論證的作用也頗具巧思。

趙老師則採用讓學生運用逆向推導的方法,從第四段思考韓愈為何要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學生寫文入手,尋找文章的論點,學習文章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利用“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議論文經典結構讓學生理解文章論證結構,然後在此建構上讓學生自選論題,擬出論證提綱。教學設計有新意,講練結合。

兩位老師教學的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把教學的點均落在了文章結構的分析上。語文議論文教學中,讓學生把握作者論證的思路、文章的脈絡,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這樣的設計無可厚非,但這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師説》是一篇古代議論性散文,那麼,古代議論性散文是否等同現代議論文。我們用“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議論文結構分析是否妥當,而“起承轉合”雖是古代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但用在《師説》上是否得宜,因為“轉”在《師説》一文中並不明顯。古文的教學應有古文的味道,而如果我們一味強調結構,是否會把古文的韻味丟失。且文言文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和現代文是否一致,《師説》中的類比論證頗具思維特色,就如《勸學》中的譬喻,《過秦論》中的鋪陳,講出文章特有的思維方式,借一點古人的思維智慧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邏輯思維培養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師説》中是否只能通過分析文章結構來完成。第三單元教學説明中提到“閲讀時多琢磨文章立論的.方法,注意其嚴密周詳的論證邏輯,同時還應當有點質疑問難的精神,大膽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從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議論能力”,王老師教學中對三組對比作用的思考,趙老師教學中對“道”的理解我覺得都是很好的觸發學生思維的點,但遺憾的是兩位老師都沒有過多深入。兩位老師教學中都引用了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作為時代背景的解説,那能不能引發學生思考,如果你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寫文章討論從師的問題,你會如何立論,為什麼韓愈要這樣立論?三組對比,韓愈為何要選“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其子與其身”、“巫醫樂工百師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不能用其他的嗎?文章中韓愈説“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那麼,韓愈認為的老師是什麼,“道”又是什麼,要解的“惑”是關於什麼的?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也引發學生關注作者寫作的針對性,邏輯思維的嚴密性,以及其中的文化、思想。

兩堂課引發我們諸多關於文言文教學的思考,為我們打開了一片思考的天地,交流共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o6ne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