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傳統文化社會調查報告

傳統文化社會調查報告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社會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文化社會調查報告

傳統文化社會調查報告1

一、調查目的:

春節期間感受傳統文化,瞭解民風民俗。

二、調查對象:

寒假期間的各個傳統節日。

三、調查內容:

這些節日的由來、傳説、習俗以及意義。

四、調查方式:

資料法。

五、調查時間:

1月15日~2月11日

六、社會實踐調查結果:

在這期間,我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除夕、春節、元宵節這三個。首先,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風俗一致,過年包餃子;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湯圓、或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其次是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

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説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説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説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最後是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中國漢族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七、調查體會:

通過這次調查,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瞭解。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是悠久的、深厚的,更是不可玷污與冒充的。或許現在很多中國人都聽説過這件事:那就是我們的鄰國,韓國與日本竟然拿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去申請專利!這是我們所不能容忍的事情。當然,這也提醒着我們也該重視起這些傳統節日,這些民風民俗;不然哪天或許我們真的保護不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了。同學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一起宣傳和呼籲這個社會的人們,一起來了解和保護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吧!

傳統文化社會調查報告2

院系:

姓名:

學號:

一、調查地點:大學

二、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

 三、調查時間:20xx年6月10日

四、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五、調查目的和意義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相當重要。傳統文化離不開大學生的支持,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更少不了大學生的參與。目前,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缺失應從多方面考慮。下面我們主要圍繞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和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和思考。探尋一下大學生傳統文化丟失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六、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內容涉及大學生在平日生活中與傳文化的接觸程度,對傳統文化現狀所持的態度,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以及對傳統文化發展趨勢的見解等問題。

七、調查結果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漢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承傳更新的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識、民情習俗、思維特性及價值觀念等。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種傳統技藝則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們調查了大學生對傳統傳統文化的態度,對於第一個問題“你怎樣看待中國文化”60%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應以繼承發揚為主”,36%認為“傳統文化有糟粕也有精華,我們接受時要有所揚棄”第二題“你對傳統文化的未來怎麼看?”有共有62%的同學看好傳統文化未來前景,由此可見大多數同學在理性上認同傳統文化,認可傳統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後的有關傳統節日,四大名著以及四書五經的問題,各有56%,46%,56%的同學給予其較高評價,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態度。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代大學生對於傳統的認同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實際情況卻更加感性,例如在問題“你會聽一些民族音樂或者戲曲嗎?”只有22%同學回答“很喜歡,聽得很多。”另外在問題“對中國四大名著的閲讀情況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沒看過”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雖然大學生在理性上認同傳統,但是興趣並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們也不會花費大量時間去閲讀。而文化的傳承需要物質的載體,而經典書籍和傳統技藝是傳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從這個角度看,上述調查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大家平日裏看韓劇看動漫看電影,欣賞我們的傳統文化、瞭解我們的古今歷史的時間已寥寥無幾。因此,我認為,“接觸機會不足,熱愛精神不夠”,這是傳統文化失寵的一大原因,也是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彌補的地方。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首先我們問到“你對傳統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選擇瞭解很深的只有8%,絕大多數選擇有些瞭解。可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很多不足。隨後的問題“你對下列那些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或是有些瞭解”同學們的選擇不一,但56%的同學都選擇“古典詩詞賦或小説”,這肯能是由於中國小學科教材中古典詩詞賦或小説佔很大的比重。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四個關於具體文化知識的問題,以期通過窺一斑而知全豹,來了解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基本認知。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傳統繪畫的,當被問及“與其他繪畫相比,你怎樣看待我們的國畫”,有4%的大學生回答可以較為專業的評價,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進行較專業的點評,46%只能體會到部分書畫的美,不少作品還是看不懂,28%完全沒有鑑賞能力。第二個問題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的,當被問及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釋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瞭解嗎?6%知道並能夠區分三者觀點,24%瞭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兩家不太清楚,18%基本不知道。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書法的,當問及“你能區別一般的書法字體嗎,比如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體,對中國書法史也有些瞭解,22%可以區分,40%勉強可以,26%不能區分。第三個問題是關於傳統節日的,問題“你知道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慶祝方式嗎?”16%幾乎所有節日都知道,38%瞭解大部分節日,30%只瞭解常見節日,16%瞭解的很少。

八、意見與建議

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所學校、一個家庭、一位教師所能單獨完成的,而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家庭學校社會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學校、社會應該互相配合、協同努力、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體系。家庭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陣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本着載體與精神並重的教育原則,在教育中有意識地對青少年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類的書籍,在子女溝通中多引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起到模範性的“身教”作用。社會要積極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首先,政府部門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領導者和推動者,也是青少年傳統文化素養的最終責任主體。政府部門在思想上重視、在經費上落實、在行動上支持,傳統文化教育才能開展起來並持續下去,如近期政府將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其次,大眾媒體是宣傳傳統文化、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大眾媒體享用着公共傳播資源,應該將公共性和公益性擺在首位,着眼大局,放眼未來,克服本位主義和急功近利的侷限,擔負起對青少年進行人文教化的責任。再次,社會團體、公共部門應該最大可能地為青少年開放相關資源,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文化場館、走向文化舞台、走近經典、親近傳統。

標籤: 調查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0q9v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