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走進閲讀作文

走進閲讀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走進閲讀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走進閲讀作文

走進閲讀作文1

冰心閲讀的方法僅九個字:“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前兩句是條件,“讀書好”是評價。是的,讀書是人生第一大好事,它滋養我們的心靈,豐富我們的精神。

隨着時間的推移,閲讀的途徑也日益增多。其中,常見的紙質閲讀與隨着現代科技發展而興起的網絡閲讀最為典型。在阿里巴巴發佈的20xx年中國人讀書報告數據中顯示,中國閲讀人口增加3000萬左右,而這有很大一部分受電子閲讀所影響。由此可見,電子閲讀發展之迅猛和人們對紙質閲讀的熱情慢慢削弱淡化,再加上當今社會的步伐加快,網絡閲讀再一次突顯出它的優勢——迅捷性,它順應了時代的步伐,無疑是眾多人心中的“寵兒”。

那麼,紙質閲讀會被擠出社會的舞台嗎?

完全沒有可能。雖然紙質閲讀沒有網絡閲讀的海量性,迅捷性,但它的實用性卻是網絡閲讀遠不及的。人們在網絡上閲讀,大多是瀏覽,只有少數人會認真品析,而紙質閲讀不同,它是“有感覺”的材質,閲讀舒適度較高,也更便於做筆記,人們看過之後,印象會更深,感悟會更多。

雖然現在社會上,網絡閲讀與紙質閲讀有些許不平衡,但,我們要將二者融合在一起,才能充分發揮它們的優勢。

隨着網絡閲讀的興起,閲讀軟件的開發,一項讀書的新功能也隨之誕生——聽書,被稱為“懶人活動”。原應為聽書者不需看着屏幕,而只用戴着耳機,聽着朗讀即可。

而我,卻更認為它是一項“心不靜之人的活動”。當你戴上耳機,聽着娓娓道來,抑揚頓挫的人聲朗讀文章,無論身邊是嘈雜的'人羣,還是擁擠的街市,你都會心沉到書中那個美麗的世外桃園,泰然自若,而當你摘下耳機,捧起一本紙質書本閲讀,哪怕是隻有兩個人在談話,你可能就會心煩意亂,剛才的沉着早已到了九宵雲外,腦中只剩一坨漿糊,混沌不堪。還談什麼閲讀?恐怕就是靜坐也只能半途而廢了。

所以,閲讀憑的是心境,而不是環境!當我們重現先賢們那不朽的行為時,不禁自覺羞愧。

毛主席在十八歲時常在最嘈雜熱鬧的城門洞裏認真地看書,有位同學看到了,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能看得下去嗎?毛主席回答:“就因為亂,我才來這兒看。我要鍛鍊自已!我們的國家不亂嗎?我要鍛鍊自己不為亂所動,在亂中仍然集中精力去辦成一件事,朝着自己的目標走下去。”

且不談毛主席的豪言壯語,他的定力,又有幾人可以做得到?

心境在任何時候都是十分的寶貴,心境甚至左右人的辨別與選擇。不錯,讀書的確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那如果沒有這樣的地方呢?就放棄書本嗎?如果心境平靜,何處都是讀書的好地方,場地不再是你閲讀的限制。即使身處喧囂,心依舊可在那一方美好的家園中。

由此可見,何時何處,都可閲讀——只要心靜。

明代名臣楊溥在獄中每天被審訊,毆打,仍瘋狂地閲讀經史——這是中國古代官吏的心境;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師生在日寇的炮火下仍認真讀書,發憤學習這是中國近代有志青年的心境。

心境若止水就可以讓自己沉於書中,不再受外界干擾,因而效率更高,事半功倍。

如何閲讀?我大體認為有三種:多讀,常讀,廣讀。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將《周易》讀了許多遍,又標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來覆去讀了多少遍,將收納《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的麻繩磨斷了多次,於是有了“韋編三絕”的典故。

錢惟演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他每次去廁所必帶着一本書去,誦讀的聲音很清脆,人們都能聽到,十分地好學。歐陽修誇讚他“最多才”。

這三種方法,就如種花一般:多種,常種,廣種。而“花”便是書,“花園”就是我們心靈的家園。按這三個方法來不斷辛勤地工作,才能讓花園奼紫嫣紅,讓心靈世界得到滋養。

真正地將書讀好,讀透,卻真的不是一件易事,但我們要朝着夢想,一路奮進,才能採擷到書中的果實。

走進閲讀作文2

書,是中華千年文化一脈相承的見證,藴藏着先人無盡的智慧與弄潮的思想。讀書,是走進千年文化,聆聽教誨;是徜徉於無盡的智慧與弄潮的思想,陶冶情操……

隨着信息大爆炸,手機,平板電腦等現代閲讀工具的興起,許多人沉醉於“網絡小説”等所謂的快餐文學,而承載着千年歷史文化的《論語》、《左傳》等書籍卻被摒棄在陰暗的角落中瑟瑟發抖。但我們摒棄的也正是先人所推崇的“深閲讀”,是那種能讓我們獲得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般的喜悦的閲讀。

那麼在這個“淺閲讀”的氣息席捲而來的時代,我們是否有靜下心來用心思考過:我們是否願意讓自己在忙碌中擁有一份閒情,在快節奏中暫停腳步,讓心靈擁有如水般的温暖和感動。或者我們是否願意讓自己在人生山窮水盡疑無路時,翻開書本,聽先哲的語重心長,與智者促膝而談,讀愛因斯坦的《我的信仰》,銘記“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生活”,使我們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華千年歷史中,有許多飽學之士、英雄豪傑都受書的影響。明史上有張溥“七錄七焚”的佳話: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抄,抄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張溥雖英年早逝,但他“七錄宅”的傳奇在人們心中卻熠熠生輝,流傳千年,家喻户曉。在“七錄”過程中,他的反覆筆錄,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用心靈去靠近書本,同時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書本的灼灼其華的智慧,共這樣七次,書中那字字千金的價值也早已經烙印於張溥心中。七錄之名何等雄渾,閲讀需要的就是這種嚴謹的態度與耐心的精神,這才是所謂的“深閲讀”,不枉費時間的閲讀。只有這種形式的閲讀才能夠讓書本真正地屬於自己,而不是簡單地擁有。在張溥“七錄”的背後,我想還應該還閃爍着的是人的品質與修養。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隋煬帝,眾人皆知的千古罪人,許多人走馬觀花地讀書就覺得是他使隋朝的千秋霸業隨風而逝。然而黃仁宗卻熟讀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深度挖掘,為我們揭開了隋煬帝鮮為人知的一面,還原了最真實的隋煬帝——“可惜錯生帝王家,沒落一身好詩才”。在近現代也有這樣的'偉大人物,開國領袖毛澤東,曾熟讀《資治通鑑》17遍,在他的書中的每一個角落都記滿了旁批夾註,這樣的閲讀不可不謂深矣。然而在毛主席每一遍閲讀《資治通鑑》的過程中,又何嘗不是對自己的歷史認知的一種刷新與積累呢?

老子言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木;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深閲讀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讓自己的心靈來一次真正的洗滌!

但是我們中學生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21世紀,如果只知道沉迷於古典書籍中,那麼我們很有可能被這個時代所拋棄。因為對於我們而言,時間就是分數,就是前程,更是未來。所以在深閲讀中適當地夾雜些淺閲讀,或許會得到更好的效果。所謂的淺閲讀就是不需要思考而採取跳躍式的閲讀方法,所謂的囫圇吞棗、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的怡悦。但這種淺閲讀,可以讓我們走進滿天星辰;可以讓我們走進荷香四溢的湖畔;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庫,拓展了我們的閲讀,讓心靈完成了一趟旅行,在融入到快節奏的時代中並不脱離時代的軌道。但過多的淺閲讀會讓我們心情浮躁,貽害無窮。所以我們應該讓淺閲讀與深閲讀像一對孿生姐妹一樣地步入我們現代人的心扉,馳騁於我們人生的道路上,做個張弛有度的讀者,將兩者瀟灑的結合,那麼整個世界都將在我們眼中。

漫步於羊腸小徑中,在百花爭豔中,與培根共同探討“讀書不是為了雄辯與駁斥,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與沈從文一起欣賞湘西山水的美麗迷人,與各位先哲共同體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252k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