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簡單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簡單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然而近些年不少的中國人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更多人願意去過西方的節日。就拿聖誕節來説,每到聖誕節前後各大商場都會瀰漫着聖誕的氣息,聖誕樹聖誕老人隨處可見,不少的中國人也會以西方的方式來慶祝聖誕節。然而到春節來臨,貼對聯,蒸扣碗,吃祭灶糖,這些活動在人們心中也淡化了不少,以前年三十晚上各地都會放鞭炮來慶祝春節,可是由於鞭炮對空氣環境和人身安全的影響各地都頒佈了禁鞭令,這更加使得中國人覺得過年沒意思。的確,近年來,中國傳統節日與外國節日的衝突和較量的過程中處於弱勢地位的現象是個不爭的事實,因此社會各界也都在高呼捍衞中國傳統節日的崇高地位,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但是,怎樣來達到這個目的,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簡單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一、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形成歷史。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曆這天是正月七年級,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天當作歲首。據説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曆紀年,農曆新年便改稱春節了。雖然各地風俗不同,但每逢春節各家各户無論貧富都張燈結綵,孩子們都穿上嶄新的衣服,寓意新年新氣象。吃餃子、貼春聯、放鞭炮,都是春節的傳統習俗,當然大年三十晚上的春晚,也成了現在中國人春節晚宴的一道硬菜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過元宵節,因其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取名而來。其又名燈節,道教稱上元節,元夕節。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孩子們提着花燈在院中玩耍,夜空被絢麗的煙花點亮。美麗的煙花,美麗的元宵佳節。

清明節 古時也叫三月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起源於寒食節風俗。相傳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為紀念忠臣介子故將這一天定位為寒食節,後來因為和清明節氣相近漸漸合二為一,就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從古到今,此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到郊外清掃墓碑、供祭食品、焚燒紙錢,同時陽春三月也是踏青的好時節。

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五月節、午日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吃粽子、賽龍舟,都是端午節的習俗。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遊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嫦娥奔月這一神話也為中秋節蒙上了一層美麗而又神祕的面紗。在現在,圓月當空的中秋之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水果月餅,品着香茗、飲着美酒,傾訴着團圓的喜悦,思念着遠方的親人中秋月圓人應圓,人們即使漂泊在外,也要表達對家人的思念,所以自古就有千里共嬋娟的佳話。

二、中國傳統節日的現狀傳統節日的淡化

當全球化的浪潮席捲大地,全球化的影響不只是停留在經濟和國際交往上,如今,文化全球化問題也日益突出。毫無疑問,面對洶湧的全球化浪潮有着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也被這浪潮所覆蓋。受這股浪潮的影響,傳統節日正日益呈現出淡化的趨勢。

(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促進了傳統節日的淡化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加速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的較大的提高,為傳統節日的淡化提供了物質和文化基礎。中國傳統節日多圍繞飲食、娛樂、團聚等功能展開,隨着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這幾項功能也漸漸的失去了原有的強大的誘惑力。改革開放同樣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看法。觀念的轉變勢必會引起傳統節日不適宜方面的產生,從而淡化傳統節日的影響力。

(二)文化全球化進程加速了傳統節日的淡化

自從1978年對外開放政策實施,中國也湧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伴隨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等節日趁機叩開了中國文化的大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接受那特有的狂歡和浪漫氣氛的洋節日,洋節日逐漸呈現火爆局面,並隱隱有超過傳統節日的趨勢。西方節日的引入,勢必分流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熱情,加劇國人對傳統節日的淡化。正如近幾年的春節西方的情人節有衝突的現象,二零一三年年初四同時也是西方傳統的情人節,本來這天應當是親人走親訪友,拜年道賀的日子。可是大街上滿是一對對的情侶,而且玫瑰花店也被擠得水泄不通,各地的金銀手飾店同樣門庭若市。青年們忘記了今天是春節他們只記得今天是情人節。我的小弟弟小妹妹們也頗受影響,都問我姐姐是不是一到春節就要買玫瑰花啊?多麼可怕的現象,西方節日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

三、傳統節日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節日是根植於民間的文化瑰寶,不同季節,不同特色的傳統節日,對於煥發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設文明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化的傳承是個耳濡目染的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條件。若文脈斷了,下一代沒有機會接觸傳統文化,沒有機會去體會傳統文化的優美,他們與傳統文化的陌生感就會越來越強烈,所以,要恢復已中斷百年的千年文脈,首要的是創造環境和條件,來喚醒民眾尤其是年青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節日文化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文化形態,不僅包括儀式、飲食、服飾、歌舞、體育等形式,還包括節日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倫理道德、審美意識等內涵。前者是節日的外在形式,後者是節日的內核。要保護節日的內核,必須保護節日的外在形式。因而,必須加強對節日儀式、節日飲食、節日服飾、節日歌舞、節日體育的關注,採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護。

(一)提高保節日保護意識 作為思想教育者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傳統節日保護意識。從自己做起,積極認識並瞭解各個節日的來源,歷史背景,風俗習慣,慶祝方式等。並鼓勵親朋好友共同努力。中國傳統節日是大家的節日,是我們自己的節日。需要每個人去捍衞它。其次,努力做好傳統文化的宣傳。例如每到節日即將來臨可以組織自己小區的孩子們來參加有獎問答活動,準備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和傳統節日有關的小禮品。好比中秋節,可以買一些小月餅,然後出一些關於中秋節有關的問答題然孩子們來回答。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如果孩子們節日意識匱乏將斷送了我國傳統節日的命脈。所以傳統節日的發展也要從娃娃抓起。

(二)促進商業宣傳 要促進商業圈對傳統節日的宣傳活動。二十一世紀逐漸成為消費社會,民眾的消費意識大大提升。可以就此利用好這一趨勢,在傳統節日來臨之際,使各個商場大力宣傳傳統節日相關習俗。做好相關商品的促銷活動。西方的節日中融入了大量的商業元素,如聖誕節禮物和卡片、情人節的玫瑰和巧克力、復活節的彩蛋等都營造了節日氣氛,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可以學習和借鑑這一優秀特色,適度引入商業元素,如開發傳統節日的節日吉祥物和各種飾品,增添節日氛圍。例如,端午節,商場可以將端午節的來源,以及為何要吃粽子等相關信息,印在海報或者商品促銷單上;元宵節可以在人流高峯處舉辦有獎燈謎活動,這樣不僅增加了節日的氛圍,也可以以這種方式讓孩子們認識到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所在。如此種種都可以使民眾在購買商品時也瞭解了這種慶祝節日方式的由來,達到雙贏的效果。

(三)設定法定假日 國家可以將傳統節日作為法定節日,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的認同。我們應該將重要的傳統節日通過法定形式來去認定為公共假日,這樣既尊重了傳統節日和節日文化的風俗,又能讓人們有充足的時間去共同體會傳統節日的豐富活動和文化內涵,才能讓全社會都認識到傳統節日的重要性,並以此提升人們的民族認同感。

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節日,就是傳承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傳承中華文明,發展先進文化,這對維護國家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有着深遠的戰略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儘管對於我們長大的這一代,逐漸感覺到過節慢慢逝去了兒時的興趣;儘管到了春節,我們不再願意去趕趟買新衣;儘管我們這一代大部分人不會包餃子;儘管我們已經不再收壓歲錢。我們依然要我們依然要從自己做起,積極參加各個節日慶祝活動。因為我們肩上擔負着傳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任。我們要讓自己的下一代期盼着過節,要讓他們向我們小時候那樣盼望着收到壓歲錢,盼望着吃月餅,喝湯圓,盼望着重陽節登高採菊。這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增加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標籤: 傳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4kjl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