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14篇【經典】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14篇【經典】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節日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14篇【經典】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20__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在20__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説起端午,人們自然應該想到吃粽子、划龍舟、插艾草、戴香袋等,可不少人將端午節變成“送禮節”、“吃喝節”、“消費節”,原本充滿詩意的節日少了些人文氛圍。難怪有網民感歎:現在的人對民俗傳統節日都已淡忘,而是對情人節、聖誕節等洋節趨之若鶩了。尤其是現在的端午節,幾乎成了“吃粽子”節了,那些端午節的文化精髓幾乎被拋棄了。

可喜的是,近年來社會上對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加強烈的聲音。藉助各個傳統節日來舉辦相應的傳統文化活動,不失為讓更多國人瞭解和喜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形勢。每年,包括屈原故里在內的各地都舉行端午文化節活動,這必將對傳播屈原精神、豐富端午節節日內容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一種多方面的、多層級的、難以言説的特殊感受。特別是那種身臨其境的心靈震撼和感悟,是一個“人文化成”的過程。在這個端午節裏,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傳統文化活動,走向傳統活動現場,親身體會並弘揚端午文化,大力傳播屈原的愛國、為民、求真、向善的精神上來,讓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在國人的心中更加牢固與神聖,這是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的關鍵。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2

今年春節沒回老家,一家三口留在上海過的。年前女兒總是問我:“媽媽,我們不回家過年會不會很無聊呀?”説實話我心裏也是忐忑的。因為往年都是在爸媽家過的,還有弟弟們,侄兒侄女們,大家聚在一起,大人們忙碌着,孩子們戲鬧着,特別是除夕夜,看着孩子們排着隊去跟長輩們磕頭,説着吉祥話,然後高興的接過紅包,真是心裏樂開了花!

那今年的春節怎麼過呢?這是我們一家三口第一次獨自過年,不能給女兒留下冷清的.印象。父母給了我們那麼多甜蜜的記憶,我們要把這種甜蜜傳遞下去,給女兒一個開心的節日。

於是,我和老公按照老家的習俗:辦年貨,支油鍋,炸油條,做各種家鄉的食物,在餃子裏包果仁,包巧克力,包硬幣。雖然在異鄉,不用祭拜祖先,但是在吃之前,還是讓老公祭拜一下天和地,不是迷信,是為了讓孩子心裏有一份敬畏,上敬天下敬地,只有心存敬畏,做人才有分寸。

女兒看着我和她爸爸忙碌着,也開心的像只猴子,竄來蹦去,一雙小手不時的從廚房門縫裏伸進來,拿這吃拿那吃,身後跟着貪吃的狗狗,小尾巴也搖來搖去,看着她們那幸福的小模樣,像當初的父母一樣,我心裏樂開了花。

今年雖然沒有和家人在一起過年,我們過的還是挺開心的,歡聲笑語不斷。也許這就是傳承,我們把父母給予的幸福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也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一代又一代!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3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藉着這個契機,逸夫國小的兩位老師為我們生動地開展了一次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於淼老師的月滿“話”中秋以及何宇老師的月圓“畫”中秋。中秋佳節雖已過去一日,但節日的氣氛依然還在。民俗節日的教育,能夠促進優秀的文化傳統,而教育的作用是在持續的文化傳統中更好的認識文明的價值。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作為教師,作為班主任,我們有義務對我們的學生進行中華民俗節日教育,傳承中國傳統節日。

今天於淼老師的課堂很好的為我們如何進行中華民俗節日教育做了一個範例,指引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方向。走入觀課“小劇場”,看到台上的佈景讓人歎為觀止,耳目一新。心想:這陣容真是高大上!果然,於淼老師的課堂也是讓人眼前一亮,即便學生時而沒有對答如流,時而“發散性”的回答都無法難倒於老師,老師每每都能接住學生四面八方拋來的“梗”。親切而又温柔的話語,讓我們深感佩服。

課堂的結構又是這般新穎。於老師用思維導圖的學習方式,簡單並有效的將思維具象化,將中秋佳節的'由來、美食、名稱、節俗等各個角度呈現在學生眼前,展示了中秋佳節豐富的內涵,引導學生説出節俗背後的文化與淵源,而不僅僅停留在節日就是放假這表層的意義,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課後的親子活動更是體現了家校共育的做法,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活動,一起學習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活動中,台上的每位學生都訓練有素,有板有眼的表演着,有小嫦娥、小書生等等,形式豐富多樣。還有家長做月餅,邀請孩子們來嚐嚐,這些都增進了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教育不再變得單一化,也促進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原來班會活動可以開展的如此有聲有色!

活動後,於淼老師提到教育課程不是單獨的,而是一個系列,課程的開發需要全方面的考慮,是具有傳承性、適用性,能夠持續發展的進行民俗節日教育。這樣的教育效果我想一定會比僅僅一兩次的教育好。這樣一次活動,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從課程的確立、修改到最終呈現都是一個團隊背後辛勞的付出,值得我們學習。

在另一個課堂,也同時開展着一堂月圓“畫”中秋的展示課。何宇老師帶領學生了解中秋並參與課堂。雖然沒有華麗的佈景,但何老師精心的準備也是讓我們收穫很多。何老師在課堂中鼓勵學生使用“思維導圖”的思考法和學習法,挖掘自制手工這一載體,利用學生在主題教育活動中的感想和收穫,啟發學生傾聽、創新、展示等交流活動,深刻體驗主題拓展活動的快樂,收穫自己的中秋節DIY貼畫,相信這堂課結束之後,孩子們的成就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同的課堂卻都相同的從多角度出發,讓學生了解了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在最後兩位專家的點評,也讓我們積累經驗,能有這樣的機會學習真是倍感珍惜!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4

今年的春節與以往不同。對我來説是一個難忘的春節,因為全家人一起去武漢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節期間武漢的大街小巷真的很熱鬧。街道上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笑聲和歡笑。一些人跳龍燈,一些人表演魔術,一些人唱歌劇,一些人燃放煙花。人們穿着漂亮的衣服,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邊走邊看,很快就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裏。

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我們又來到了著名的黃鶴樓。高聳的黃鶴樓矗立在長江邊。我興奮地爬上了黃鶴樓的頂層。遠遠望去,長江向東流,看不到邊。不時有各種各樣的船在江面上穿梭,一隻只可愛的河鷗在船間飛來飛去,彷彿在迎接我們遠方的遊客。看着我,想起李白的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出黃鶴樓西,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刻,我彷彿看到了詩人和朋友告別的.美好景象。

從黃鶴樓東張西望,可以看到武漢的美景。雄偉的長江大橋連接着長江兩岸,高樓林立,車輛川流不息。我聽説武漢的小吃聞名全國。我不能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們來到一條小吃街,那裏人來人往。小吃的香味滿天飛,小販的喊叫聲無處不在,品嚐美食的遊客無處不在。

我眼花繚亂,迫不及待地把所有美味都放進肚子裏。但是,我不得不吃一些最有特色的小吃:美味的熱乾麪,外面香脆的豆皮,臭豆腐的味道和美味,粘粘的粽子,唉,太多了!我吃了金金,嘴裏塞滿了油。我拍拍圓圓的肚子,忍不住説:“太酷了!”讓觀眾們覺得優美,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

完了!沒有節目了!聯歡會不會就這樣冷場了吧!我和姐姐靈機一動,説:“下面的節目我們將交給觀眾們,有才藝的觀眾和有表演天賦的觀眾都可以上台表演。”話音剛落,就有觀眾強烈要求上台表演,可把我和姐姐樂壞了。第一個,姑爹唱了一首粵語歌,如果不是歌片有字幕,我好多地方都聽不懂。唱完以後,觀眾們故意大喊:“再來一個!”,還有人上去獻花,場面非常熱鬧!隨後有不少觀眾要上台跳舞,表演節目,就連弟弟也上台跟着姑姑唱了一首兒歌,泥娃娃。精彩的節目一個接着一個,令人目不暇接,歡樂的氣氛久久無法散去,真沒想到,我家有這麼多有才藝的人,以後再組織晚會我們就不用發愁了!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家的春晚也要結束了,我們在結束語中告訴大家:“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要積極準備20xx年的家庭春節聯歡會節目。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5

在兒時的記憶裏,只要季節的腳步一跨進臘月門檻,古老而新鮮的年味就日漸濃烈起來。孩子們總以過年為樂事,老早就掰着指頭算計開來,巴望着春節早些到來。因為在春節期間,可以把平時背不完的草背篼、做不完的家務事全都拋在一邊,輕輕鬆鬆玩耍幾天;平時在吃、穿方面的奢望,春節裏也會得到一次小小的滿足。如果能討得長輩們的喜歡,説不定還能得到幾個少得可憐又彌足珍貴的壓歲錢。因此,大人們都説:過年,實際上都是為娃娃們過的。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味卻越來越淡。論吃,大魚大肉並非節日才吃得上;説穿,新衣靚衫並非節日的盛粧;年齡如我輩者,也決不會再在乎那幾個壓歲錢了。此外,原有的一些過節的好風俗,譬如臘月二十四(傳説中灶王菩薩昇天的日子)家家户户打掃“陽塵”的習俗,也因為如今家居裝飾如宮殿一般的豪華而無塵可掃,連最重要的過節儀式#吃年飯,也被貪圖便宜的人們簡化成到酒館飯店裏撮一頓了事。“忙年忙年,過年就得忙。”其實,忙也是一種心氣,一種對生活充滿熱情和信心的心氣。忙才有味,忙才有趣。但如今這年月,你所需要的一切商家都為你準備好了,不需你操心,不要你費神。即便你想忙,恐怕也忙不起來了。“忙年”變成了“閒年”,年味就更加淡化了,以前那種過年的感覺,怕是要成為一份永久的追憶了!

儘管如此,春節畢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細想起來,春節並非光陰流逝所帶來的'一種必然,而是人們本身的一種需求:千篇一律的日子難免會讓人生厭,日復一日的奔波與勞作免不了讓人生出一種不堪重負的疲憊,如果能夠換一種方式來充實一下生活,找一個理由來鬆馳一下神經,讓熱熱鬧鬧的氣氛給平淡的生活營造一份別樣的滋味和美麗,豈不很好麼?於是,便有了春節,有了像老人一樣慈祥、滿含着温馨和撫慰的春節。

春節是一種凝聚,凝聚着祥和安泰,凝聚着歡樂喜慶。

春節是一汪淨化靈魂的清泉。那四處綻放的禮花和急促歡欣的鼓點,振奮起人性向善的共鳴,平時深陷在世俗紛擾中難以脱身的人們,在流光溢彩的年節裏都露出了孩子一般純真的笑臉。

春節到了!春節到了!在辭舊迎新的更替中,我們的生命之舟擁有了一個小小的港灣。醉卧在年節的懷裏,讓我們盡情地歡歌盡興地享樂吧。短暫的棲息之後,必定是又一次艱辛而又輝煌壯麗的揚帆!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6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着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繫,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悦;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説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説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裏,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着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7

每年農曆的正月七年級,是中國農曆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裏,家家户户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説説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七年級。從七年級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説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8

本週的新班主任培訓讓我們廣大的學員好好感受了一次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我們前往逸夫國小,旁聽了生動有趣的傳統文化課。

於老師以“月滿話中秋”為題,在學生有事先了解的基礎上從中秋的由來、習俗、詩詞、美食等方面展開,與學生一同更深入地瞭解中秋節。中秋節這一民俗節日的教育是基於學生真實生活展開的,在學生已有了解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探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激發了孩子的創造力,也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自覺地傳承、發展傳統文化。

於老師這一次的精彩課堂讓我們收穫極多,不單單是傳統文化為載體讓人印象深刻,更多的是於老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教學功底以及談吐氣質都讓人極為欣賞!

於老師將中國民俗文化系統性地融入課堂教學,讓我們在座的學員們都覺得非常別出心裁。的確,現在的學生對“洋節日”更為熟悉,而對中國傳統節日較為陌生。把傳統文化作為課程研究的課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對學生有深遠的影響的。於老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也給了我們很多的靈感,相關的.設計理念完全可以融入自身課堂,以實現“大語文”的目標!並且於老師充沛的傳統文化專業知識讓我們在座的所有人歎為觀止,正是有這樣的傳統文化知識積澱,才能塑造出這樣有意思,有深度,有啟發的課堂。另外,可能是因為於老師獨特的個人魅力,從容優雅的談吐與民俗節日的主題無比契合,也幫助她更好地渲染氣氛,推動課堂。而上課的孩子們,雖然年歲幼小,技巧稚嫩,但因為於老師的魅力而深深投入課堂之中!從他們的表情舉止也可窺探他們陶醉其中,這就是對孩子們德育的成功,這也是這些主題活動的初衷!

除了課堂上的整體優異表現外,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將“思維導圖”引入課堂教學。一是考慮學生水平問題,二是考慮此類任務所需耗費的時間,遲遲未真正在課堂教學或者班級教育中實施。很多時候,我們也只是作為複習作業讓學生自覺完成,而在於老師的課程中,讓學生預習並做出圖文並茂的思維導圖,並且在課上展示交流,一來幫助學生較全面的、較有效地預習課文背景,二來老師畢竟只有一個人,以直接授課的方式,蒐羅的拓展知識還是有限的,而通過分享可以發揮集體智慧,讓學生收穫更多的知識內容,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和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助於知識點的記憶!在這放手的過程中讓學生從做中學,培養一定的動手合作能力,老師加以引導讓學生有情感價值觀的提升,將德育貫徹其中,開展活動的同時可以嘗試將活動分成不同的主題和模塊,形成特色的班級主題教育專題。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9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就覺得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記得最清楚的一次,是那年的那個春節,我還讀國中的時候吧。那個春節的市場上,街道上,完全感受不到昔日的過年氣氛,道路不再那麼熱鬧了。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春節就好像失去了那份濃厚的氣氛,最初可能是因為經濟不景氣的緣故吧,雖然近幾年家鄉的經濟略有好轉,但過年氣氛卻已回不去從前。和春節一樣,其它傳統節日,也失去了往日的風景。

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感慨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換以後,節日經濟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眾度假消費狂潮便成為最為壯闊的時代景觀。似乎本土節日的風華不如當年都是外來洋節搞的鬼,於是,有了20xx年聖誕節前後冒出來的“保衞春節”一類的盛世危言。關於本土民族文化價值應該如何保護的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至少100年,而且還將繼續在同一個層面延續下去,這遮蔽了問題的要害。

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幾乎所有的重要傳統節日都面臨着很大危機。傳統節日作為文化的一部分,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時代的商業烙印。很多歐洲國家上世紀開始就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化時代的.消費文化的滲透傷透腦筋,並試圖以弘揚本土文化價值來加以抵禦,但結果卻收效不多。

現在我們整天過情人節,聖誕節,等等的西方節日。西方節日在中國的盛行的確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一個黃皮膚講漢語的中國人在沒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況下熱衷於過聖誕節的確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但是,對於大多數漠視本土節日而推崇洋節的年輕人來説,聖誕節也和諸如好萊塢大片、LV和NBA等一樣,只是一件來自西方的時髦的消費品。西方文化符號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義,也已經被消費主義吞噬。

我們變得越來越不知道為什麼要過節了。我們知道並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睡懶覺的機會或讓人放鬆的假期,只是一次瘋狂購物或消費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唱k或去酒吧裝瘋的機會或者甚至只是一種用來表明自己時尚態度的符號。當然不用説,節日更是一次商業促銷的良機或一個拉動內需的槓桿。所有這些,已經使我們節日的文化氣息變得非常稀薄。

所以,如果説,以春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需要保護和捍衞的話,那麼我們面對的,難道是全球化經濟帶來的種種問題的冰山一角?前些天上法語課時,老師問道我們是否贊成傳統節日,我當時覺得傳統節日是個非常好的機會,讓我們能更好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但是我不禁又想:過節日真的就能保持傳統文化嗎?這些商業化的氣息不會趁着節日之機進一步吞噬我們的傳統文化麼?

所以還是個未解的問題,諸君共同思考哈哈!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0

年年月相似,歲歲餅不同。今年中秋前夕,市場上少了奇葩口味的月餅,但打着文創牌的月餅多了起來。打開某電商平台,搜索文創月餅,售價從200多元到400多元不等。文創元素多體現在豪華包裝上。外觀豪華的禮盒讓人愛不釋手,難怪有網友調侃,買禮盒送月餅。文創月餅讓人想起了買櫝還珠的故事。

文創月餅之所以受消費者青睞,是因為月餅貼上了文創標籤,消費者期待自己購買的文創月餅物有所值,能夠內外統一,而不是徒有其表。文創產品本應該豐富文化內涵、突出使用價值和欣賞價值,商家理應集中精力提升月餅本身的文化內涵。過於重視產品的`設計、包裝、營銷,即便打着文創牌的哪吒月餅、故宮月餅等“網紅”月餅一時熱銷,又能夠維持多久?

筆者認為,除了要防止月餅商家過度炒作文創概念,月餅過度包裝的問題也應引起我們重視。不可否認,文創元素一定程度體現在產品的設計、包裝上,但過度包裝不利於環保,再加上有的商家在文創月餅禮盒中藉機搭售其他商品,這種做法實在不可取。注重產品的文化內涵,減少包裝上不必要的資源消耗,少些華而不實的浪費之舉,這才是月餅廠商要考慮的問題。

月餅原本是古人祭月時的一種供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成為中秋的節令食品和饋贈親友的禮品。中秋佳節,一塊圓圓的月餅不僅寄託着中國人的無限親情、鄉情,也藴涵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民俗專家表示,月餅首先是一種文化符號,其次才是一種美食。相信很多消費者在中秋節購買月餅,是借月餅這個文化符號品嚐節日的文化味和親情味。

如果豪華月餅借文創概念炒作,可能會導致月餅消費市場再掀奢侈之風。對那些炒作文創概念、靠文創唬人、借文創漲價的功利行為,建議有關部門予以嚴懲。同時,我們要堅持倡導節儉消費理念,讓月餅文創更加平民化,讓月餅的意義迴歸文化本質。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1

元宵節,它雖然沒有春節熱鬧的氣氛,沒有春節紅火的喜慶,也比不上春節的歷史悠久,但它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含義。

因為元宵節緊挨着春節,所以在我的家鄉,從春節前夕一直到元宵節,近一個月的時間,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卻很開心的過着盛大的節日,直到元宵節完,這熱鬧、歡快的氣氛才漸漸平息下來。小時候,在我心中,我只是知道元宵節像春節一樣熱鬧,一樣有趣。

記得有一句古語説:“正月十五鬧元宵”。每次還沒到正月十五的時候,人們便開始做準備,排秧歌、買煙花、買燈籠,有些心靈手巧的人便會自己做一個與眾不同的燈籠,就只為了那一天而做準備。

正月十五日那一天早晨還算清靜,可以到中午,剛吃過晚飯之後,如果你想午休,那恐怕沒戲了。剛一過十二點,街上就準時開始了敲鑼打鼓,隨即而來的就是俗稱的扭秧歌。各個表演者臉上都洋溢着歡樂,透出了節日的氣氛,都是跳出了自己的個性,各式各樣的,有扮小丑的,有舉花傘的.,有轉手絹的,使你大飽眼福。看完了,會覺得肚子有一點餓了,這是餐桌頭號食品——湯圓,一個個濃郁可口,要到嘴裏,感到一陣香甜,可口,好吃極了。

這都不算什麼,只是個開幕式,最為熱鬧的還要數晚上了。

晚上,整條街都比以往亮,燈火通明的,必行在街上,琳琅滿目的燈籠看得人眼花繚亂。有材質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各有各的特色,絕對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拿一根細竹竿,將點燃的燈籠挑起來,俗稱挑燈籠,也是有一個文雅點的名字叫看花燈。

看,那邊是什麼,熱火朝天的,走,去湊湊熱鬧。哦,原來是——猜燈謎呀!火紅的紙片透過燈光,將整個廣場都是被紅色包圍,被喜慶包圍着,人們站在一張張紙條前,有的是低頭用手機查,有的是撓撓頭,有的是安靜的思考,想到之後,便是爭先恐後地去兑獎,廣場充滿了無窮的歡樂聲。

最後,再欣賞一下圓盤般的月亮,這是一年中第一個全月,皎潔的月光將每一個角落都照亮了,有一種仙境般的美。

這是我家鄉的元宵節,一個與眾不同,熱鬧非凡的節日。我愛家鄉的元宵節,更愛我美麗、熱鬧、與眾非凡的家鄉!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2

今天我們有幸觀摩了逸夫國小於淼老師的主題教育課—-月滿話“團圓”,在老師的親切話語下,在同學們朗朗的詩歌中,主題班會圓滿落下帷幕。但是我們深有感觸,主題班會結束了,傳承傳統文化的艱鉅任務卻遠遠沒有結束!

我國是文明古國,有許多民間傳統節日和異彩紛呈的生活習俗,它們是構成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今天的月滿話團圓讓孩子們自己去查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各方面知識,然後再進行分享與交流,讓孩子們能夠去感受、去發現、去思考自己祖國的傳統文化,使他們受到德育教育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進一步説明了傳統文化需要孩子們傳承,更需要老師們引領。

中國傳統文化是每一箇中國人有責任和義務傳承下去的。如何引領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熟悉中國瑰寶,有效利用課堂傳授知識,開展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是每位老師需仔細研究的。而今天於淼老師的這堂課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傳統節日,展現了自己的知識與風采,又通過親子活動的方式,更好地促進了家校溝通。

今天的課所散發出來的馨香,不僅滋養到了課上的孩子們,台下的聽課老師們同樣大受裨益。於老師在詼諧幽默的課堂中融入了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內容,圍繞着中秋話題進行拓展,其中對學生的引導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學生受到的激勵和表現欲是可想而見的,思維的發散和銜接,做到了淋漓盡致。這節課的課堂是屬於學生的,這樣融合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自身底藴的課,帶給我們的是深入內心的美的享受。

一開始,於淼老師以話導入,以話擴展,以話昇華,詳細介紹了豐收節,月亮節,團圓節的多種內涵。整節主題教育課層次分明,環環相扣,逐步過渡,從淺層的豐收到深層的團圓,讓新班主任們受益匪淺。談話的形式生動活潑,寓教於樂,學生可以充分享受上課的良好氛圍,提升課堂參與度與拓展度。課後作業紀念冊的方式,發散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潛能,以自己的獨家記憶將所學內容呈現,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課時雖短,但內容卻包羅萬象,有關於中秋的習俗,比如説賞月、祭月,有月餅流派、做月餅,還引入了思維導圖等的先進教育知識。讓我們不禁感歎班會課居然可以是這樣的'。在小品裏,讓觀眾自然而然與傳統文化擁抱,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品兔爺兒,傳統小吃,還有文人雅客聚集於酒樓傳飛花令。種種形式多樣的活動,讓班會課成為他們展示的平台,拓展視野的課題。

其實,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十分豐富的,具有幾千年的文化底藴,但這麼優秀的歷史瑰寶卻慢慢被人們遺忘甚至是淡忘,洋文化洋節日的入侵後,更多的年輕人和孩子更願意過這些節日,因此於淼老師緊緊抓住了這一現象,將傳統文化分年段分主題進行主題班會的開展,在一次次的豐富精彩的體驗式活動中,同學們深深感知到了民俗文化,傳統節日的強大魅力。最後,在今天兩位專家點評中,這樣的話令我們受益匪淺:傳承固然重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更要思考如何創新,引導學生髮覺這些傳統文化的新型生命力,讓其更加蓬勃發展。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學情班情,對學生的生活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在設計各個主題活動時,形式要時尚化,內容要生活化。這樣,傳承的意義才是更加做到實際,而不是隨口説説的一句口號。

中秋佳節馨香溢,花好月圓人相聚。於淼老師的主題教育課——月滿話“團圓”,它包含了中秋藴含的文化精粹,是民族基因的表徵。知曉來路,方有去路。讓孩子們在這旖旎的月光下,賡續傳統、大步前行,讓這“皓月”,照亮創建美好生活的前路。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3

春節年年過,如何過出新滋味,需要開發想象、大膽創意。安徽合肥的一處公園廟會把網上流行的農場收菜搬到現實,讓人們體驗現實中的“農夫生活”;廣東佛山的創意春節廟會通過現代手段模擬傳説中的“桃源仙境”,將時尚與現代藝術注入傳統民俗,引人關注。

虎年新春,各地慶祝活動中頻現的新鮮創意,不僅豐富了節日文化娛樂活動,增加了節日的喜慶色彩,更讓這個傳統佳節多了幾分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只有不斷添加符合社會潮流、反映時代特點的新內容,傳統節日就能夠不斷獲得新鮮血液,不斷展現勃勃生機,不斷產生迷人魅力。近年來,從回鄉迎新到出門旅遊,從觀看央視春晚到網上春晚、家庭春晚,以及短信拜年、網購年貨等等,各種新鮮時尚、充滿創意的過年方式,讓人們盡享時代進步帶給生活的種種便利,重新體驗春節長假的'温馨與愜意。

我的春節我做主。追求過一個創意新年,反映了人們對傳統節日文化新的需求。年畫、剪紙、春聯、鞭炮、年糕等等,這些千年不變的年俗,讓春節散發出濃郁傳統風味的同時,或多或少也讓人們特別是年青一代,感覺有些“老套”。用創意創新,在創新中重新開掘傳統節日的深厚文化底藴,既讓傳統年味變得更加濃香,也讓節日文化活動紅火起來。

創意過年,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推動。春節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富特色的文化,是炎黃子孫的文化之根。傳承併發揚好這一重要的傳統文化,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早在20__年,發佈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把春節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圍。今年1月8日,國務院又舉辦“春節文化論壇”,探討如何保護弘揚春節文化。不少地方政府也嘗試開辦各種展覽、組織各類民俗表演等,豐富羣眾節日生活。各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表演娛樂活動,不僅豐富了國內羣眾的節日生活,而且走出國門,讓海外華人感受祖國文化的親切,讓外國朋友瞭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內容和獨特魅力。

創意過年,離不開個人開動腦筋,提供創意。只有大家都為春節“新民俗”支招,傳統的春節才能越過越有“味”。今年春節,很多網民積極參與“給祖國母親拜大年”活動,通過網絡媒體感受過年祭拜文化的真諦;北京等地在現代商業街區舉辦傳統的廟會文化,古典與現代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現代化的都市裏洋溢着濃濃的新春文化氣息。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 篇14

中秋佳節已經過去一日,但節日的氛圍還猶未散去。今天我們新班主任們來到了逸夫國小參加中華民俗節日教育專題研討會,學習如何把課堂教學與中華傳統節日帶給學生的精氣神二者結合起來。在這裏我們談幾點感受與收穫,權當拋磚引玉。

於老師的這節課,讓我們看到了班隊活動課不同的味道,原來班隊活動課,也可以上的這麼有意思。思維導圖的學習方式,既可以培養孩子蒐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又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現在很多孩子對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都不太熟悉,於老師開展的中華民俗節日主題課,不僅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瞭解到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於老師自身的民俗文化底藴深厚,通過思維導圖將本課內容巧妙串聯起來,層層深入,娓娓道來。讓孩子在輕鬆融洽的課堂氛圍中感受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孩子們收穫了很多,我們也從中受益匪淺。

於老師温柔而堅毅的嗓音和親切的笑容讓我們印象深刻,每每遇到學生回答問題不按“套路出牌”,於老師都能以微笑示之,對接自如,這樣的教態讓我深深折服。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往往都害怕學生不按教案回答,往往過分注重了答案,而沒有關注學生當時的感受。從課堂氛圍中就能看出平時於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和支持,要鼓勵孩子不怕説錯、要敢於發言,這樣才能有更多思想的碰撞,孩子們的思維才能被調動。

於老師的課立足於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又滲透進育人的德育內容。孩子們在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記憶猶新的就是在講到兔爺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於老師馬上就問孩子們如何做好兔爺兒,孩子們立馬就回答需要匠人精神。潤物細無聲,孩子早已經在於老師日常的課堂中習得了一些寶貴的品質精神。所以於老師的課可謂是一箭雙鵰,既有趣又具有深厚的意義。

她在建班育人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建構以傳統文化為主的生活的德育。從課堂的反應來看,孩子們的參與度極高。這也提升了他們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昇華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於老師關於課題開發的報告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班主任在開展班級主題教育活動時不應該只注重活動的形式,而是要發掘活動背後所藴含的價值觀導向。

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於老師説的“不僅傳遞民俗,更是傳遞情感”,孩子們從每節課中感悟到的.情感價值和態度才是最令我們感動的,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也要多思考如何挖掘孩子們的內在世界,做對他們成長有幫助的教育活動。在注重中華文化傳統文化的當代,對於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是用了許多心思與苦心的。也令我們對這樣同類型的班本課程有了一定的啟發和了解,民俗風情也是可以讓孩子們學得至情至性,課堂上師生的互動讓我們看到了於老師在日常學習中與孩子們和諧共處的畫面。班主任開展主題教育不是紙上談兵,而應該從根本着手,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有所受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55o74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