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古詩詞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古詩詞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説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古詩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古詩詞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古詩詞1

正月十五夜燈

張祜〔唐代〕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譯文

元宵佳節,千家萬户走出家門,街上亮起無數花燈,好像整個京都都震動了。

無數宮女盡情的歡跳連袖舞,人間的歌舞樂聲直衝雲霄,傳到天上。

註釋

千門:形容宮殿羣建築宏偉,眾多,千門萬户。

內人:宮中歌舞藝人,入宜 春院,稱“內人”。

著:同着,猶“有”。此句形容歌聲高唱入雲,又兼喻歌樂聲悦耳動聽,宛若仙樂下凡。

賞析

本詩描寫家家出門、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燈節成為了最有詩意,最為銷 魂的時刻。

唐宮內萬燈齊明,舞衲聯翩,歌聲入雲,有鳥瞰式全景、有特寫武近景,場面壯觀,氣象恢宏。

千門開鎖萬燈明:“千門開鎖”就是指很多門的鎖都打開了,“千門”泛指很多門,門鎖都打開了即人都出門了。

“萬燈明”萬燈,泛指很多燈,明則是亮起來了。正月中旬動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動”震動。形容熱鬧。“帝京”是指京城、國都百內人連袖舞:“三百內人”應該是指很多的宮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數眾多的,非實指。“連袖舞”是指一時天上著詞聲跳舞。“一時”是説當時,“天上著詞聲”是指人間的歌舞樂聲直衝雲霄,傳到天上。也是極言歌舞的熱鬧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數的眾多,聲可直傳天上。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古詩詞2

十五夜觀燈

盧照鄰〔唐代〕

錦裏開芳宴,蘭缸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譯文

在色彩華麗的燈光裏,夫妻舉辦芳宴玩樂慶祝,精緻的燈具下,年輕人顯得更加光鮮豔麗。

燈光絢麗的色彩遙遙看來好像分開了大地,繁多的燈火遠遠的點綴着天際。

連接天河的燈光煙火好像是星星墜落下來,靠着高樓的燈似乎月亮懸掛空中。

還有美麗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註釋

錦:色彩華麗,這裏指色彩華麗的花燈,正月十五有放花燈的習俗。

開芳宴:始於唐代的一種習俗,由夫婦中的男方主辦,活動內容一般為夫妻對坐進行宴飲或賞樂觀戲。宋羅燁其實是朱淑真所作,長期以來被認為歐陽修所作,其實是當時怕壞了女子的風氣,才將作者改為了歐陽修的。

詞的上片回憶從前幽會,充滿希望與幸福,可見兩情是何等歡洽。而周圍的環境,無論是花、燈,還是月、柳,都成了愛的見證,美的表白,未來幸福的圖景。情與景聯繫在一起,展現了美的意境。

但快樂的時光總是很快成為記憶。詞的下片,筆鋒一轉,時光飛逝如電,轉眼到了“今年元夜時”,把主人公的情思從回憶中拉了回來。“月與燈依舊”極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環境。“依舊”兩字又把人們的思緒引向上片的描寫之中,月色依舊美好,燈市依舊燦爛如晝。環境依舊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體。詞人於人潮湧動中無處尋覓佳人芳蹤,心情沮喪,辛酸無奈之淚打濕了自己的衣襟。舊時天氣舊時衣,佳人不見淚黯滴,怎能不傷感遺憾?上句“不見去年人”已有無限傷感隱含其中,末句再把這種傷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悵惘,今昔對比的淒涼,由此美景也變為傷感之景,月與燈交織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為暗淡。淡漠冷清的傷感瀰漫於詞的下片。燈、花、月、柳,在主人公眼裏只不過是淒涼的化身、傷感的催化劑、相思的見證。而今佳人難覓,淚眼看花花亦悲,淚滿衣袖。

世事難料,情難如願。牽動人心的'最是那悽怨、纏綿而又刻骨銘心的相思。誰不曾渴慕,誰不曾誠意追索,可無奈造化捉弄,陰差陽錯,幸福的身影總是擦肩而過。舊時歡愉仍駐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個人,今生卻不再來。無可奈何花落去,但那隻似曾相識的燕子呢?那曾有的愛情真是無比難測嗎?如果真的這樣,那些兩情相悦、纏綿悱惻的美麗韶華難道是在歲月中流走的嗎?誰也不曾料到呵,錯過了一季竟錯過了一生。山盟雖在,佳人無音,這是怎樣的傷感遺憾,怎樣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間總有太多的傷感和遺憾。世事在變,滄海桑田。回眸尋望,昔人都已不見,此地空餘斷腸人。滾滾紅塵,茫茫人海,佳人無處尋覓,便縱有柔情萬種,更與何人説?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任君“淚濕春衫袖”,卻已“不見去年人”,此情此傷,又怎奈何天?歐陽修的詩詞甚多,而我獨愛《生查子·元夕》。反覆低吟淺唱“去年元夜時……”無限傷感,隱隱一懷愁緒化作一聲長歎: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綿綿無絕期?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古詩詞3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唐代〕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譯文

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豔的花朵一般;由於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

人潮洶湧,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

月光燈影下的歌女們花枝招展、濃粧豔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註釋

火樹銀花:比喻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特指上元節的燈景。此句對後世影響甚大,如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有:“東風夜放花千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紅樓夢》十八回:“只見庭燎繞空,香

賞析

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後來也稱元宵節。據《大唐新語》記載,武則天時,每年這天晚上,京都洛陽都要大放花燈,夜間照例不戒嚴,觀賞花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車馬喧譁,市井之民歡歌笑語,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文人數百人賦詩記其盛景,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該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

詩的首聯 總寫節日氣氛:徹夜燈火輝煌,京城馳禁,整個城池成了歡樂的海洋。“火樹銀花”形容燈採華麗。史載: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豎之如花樹。這雖不是作者筆下的那個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況如許。“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説洛陽城處處如此。唐代,孫逖《正月十五日夜應制》詩中説:“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日,遙垂御藻新。”可與此詩相印證,可見隋唐時代洛陽皇城端門的元宵節觀燈盛況。是説原本黑洞洞的城門與黑沉沉的城河在節日的夜晚也點綴着無數的明燈,遠遠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橋銀河了。

頷聯寫元夕車馬遊人之盛。由於車馬交馳、遊人雜沓,揚起了道路上的陣陣塵土。在平常的夜間,即使有塵土飛揚,人也是看不見的。但元夕之夜,由於月光燈影的照耀,卻分明可見隨着車馬的飛馳而去,後面便揚起一陣飛塵,這就是所謂“暗塵隨馬去”。本不可見的“暗塵”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燈影而見,這正是對元夕的傳神描寫。着一“去”字,寫出了馬的奔馳和塵土飛揚而去的`態勢。紀昀説此句得神處在一“暗”字,固極有見。其實,“去”字也同樣精彩,從中彷彿可見車馬飛馳時捲起的氣流,下句專寫人的活動,卻不忘交代元夕的特點。由於是望月,所以滿月的清光映照着東都城的每一個角落。遊人熙熙攘攘,摩頂接踵,月亮的光輝始終與人相隨。由此“明月”還可進一步想象燈月交輝的熱鬧場景。

頸聯於熙熙攘攘的人羣中專挑出一類人來寫,這就是“遊伎”。她們可能是王公貴戚之家的歌舞藝人,為了相互誇示而讓她們出來表演助興的,她們自己也可藉此觀賞元夕燈月交輝、人流如織的熱鬧景象。總之,既是觀賞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麗風景。兩句一句寫她們的美貌,一句寫她們的技藝。單有火樹銀花的燈影和眾多的遊人車馬,還不足以充分顯示元夕京城的熱鬧繁華,必須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女和徹夜笙歌,才是聲色光華交相輝映,極喧闐熱鬧之能事。

這就逼出了結尾兩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稱“執金吾”,指京城裏的禁衞軍。據史記載唐代設左、右金吾衞,主管統率禁軍。玉漏,指古時的計時器,用銅壺滴漏以記時。統觀全詩詞采華豔,絢麗多姿;而音調和諧,韻致流溢,有如一幀古代節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古詩詞4

《木蘭花令·元宵似是歡遊好》

蘇軾

元宵似是歡遊好。何況公庭民訟少。

萬家遊賞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島。

平原不似高陽傲。促席雍容陪語笑。

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憶秦娥·中齋上元客散感舊》

(宋)劉辰翁

中齋上元客散感舊,賦《憶秦娥》見屬,一讀悽然,隨韻寄情,不覺悲甚。

燒燈節,朝京道上風和雪。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

百年短短興亡別,與君猶對當時月。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

《傳言玉女·錢塘元夕》

(宋)汪元量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

月台花館,慨塵埃漠漠。

豪華蕩盡,只有青山如洛。

錢塘依舊,潮生潮落。

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

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

昭君淚流,手捻琵琶絃索。

離愁聊寄,畫樓哀角。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古詩詞5

長安正月十五日

白居易〔唐代〕

喧喧車騎帝王州,羈病無心逐勝遊。

明月春風三五夜,萬人行樂一人愁。

譯文

喧鬧成隊的車隊行過長安,羈旅生病,沒有心情去各方遊玩。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夜晚,眾人都在歡慶,只有我一人感到孤愁。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65k5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