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漢族的傳統節日3篇

漢族的傳統節日3篇

漢族的傳統節日1

(一)春節

漢族的傳統節日3篇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引申為“開始”,“旦”即早晨,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則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以示慶祝,如祭灶、撣塵、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放鞭炮、飲屠蘇酒、吃團年飯(年夜飯)、守歲、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逛花市、鬧社火等,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節

每年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的元宵節。正月也叫元月,“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這個節日就叫元宵節。元宵節在中國道教裏則稱為“上元節”。在這個節日裏,中國人有賞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俗語説“正月十五鬧花燈”,因此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是從漢朝時開始的,最初源自佛教的“燃燈禮佛”。一到夜晚,家家户户都要掛彩燈,放焰火,人們成羣結隊地去看花燈,有的花燈上還寫有謎語,讓看燈的人們都來猜燈謎。現在每到元宵節,很多地方都要舉行燈展。在中國北方的寒冷地區,人們還製作出千姿百態的冰燈,給元宵節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彩。

按照傳統的習慣,元宵節這天,家家户户還要吃元宵(即湯圓)。

(三)清明節

“清明”,在我國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富有詩意的傳統節日。作為節氣,清明時節正是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陽春三月,此時,萬物生長,一派生機勃勃、清淨明麗的景色,所以稱之為“清明”。對於農業生產來説,清明是一年中非常關鍵的時刻,春耕春種就在這時開始,因此清明的遲早和天氣的好壞,都會對全年的農業生產帶來重大的影響。

清明節的主要節日習俗是掃墓和踏青。

清明掃墓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春祭,野外掃墓的風俗始於隋唐時期,唐朝時開始盛行,並把家家户户的掃

活動固定在清明節舉行。以後則代代相傳,一直沿襲至今。

清明時節,寒暖適宜,鳥語花香,本來就是旅遊的季節。加上男女老幼都去掃墓,於是興起了“踏青”春遊的風俗。至少在唐代時,踏青春遊之風已經興起;宋代以後,清明踏青的風俗已經十分盛行,此後盛行不衰。

(四)端午節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又稱端五、重五、端陽節,還有沐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蒲節、龍船節等稱謂。

端午節的有諸種説法。一説源於夏、商、週三代的夏至習俗;一説起源於惡月、惡日之説;一説是為紀念詩人屈原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而確立的;也有説是於古代吳越民族祭祀圖騰龍的活動;還有説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或是吳國大將伍子胥的。

端午節的民俗活動很多,掛菖蒲、釘艾草、佩香囊、掛鐘馗像、喝雄黃酒主要是為了驅蟲殺菌、解毒避邪;賽龍舟和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

(五)七夕節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叫“乞巧節”,七夕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説法,成為了我們的乞巧節民間信仰。

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比較風行的乞巧形式有對月穿針、盆水浮針和卜蛛絲等。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又衍變為“七娘會”,歷代民間還有“水上浮”、“種穀板”、“乞雙七水”、“聽私語”、“接牛女淚”、“香橋會”等風俗。

在這一天,人們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甜蜜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因此,農曆七月初七也被譽為中國人的“情人節”。

(六)中秋節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又稱“八月節”、“八月半”、“團圓節”。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浙江寧波、舟山、台州。

中秋節源於古人對月神的崇拜。中秋節賞月的風俗起於唐朝,到宋朝,中秋節才成為正式的節日,賞月活動成為全民性的風俗。人們在賞月的過程中,想象出了許多有關月亮的故事,同時也替月亮造出了嫦娥、太陰星君和月光普照菩薩等月神,於是中秋節又增添了祭月、拜月的風俗。瓜果與月餅是中秋的節令食品,也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月餅在宋代已經出現,但以月餅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風俗大概始於明朝。在北京等地,中秋節還有玩兔兒爺的習俗。

(七)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名重九節、登高節、女兒節、茱萸節、菊花節。在《易經》中,“九”為極陽之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個節日和歷史上許多有名的文學家有關,如陶淵明飲酒賞菊、謝靈運製作登高用的“謝公屐”、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等,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也因而顯得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遍插茱萸等活動。

九九重陽,又與“久久”諧音,有祝願長久長壽的含意,我國把每年的.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各地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鍊身體,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漢族的傳統節日2

春節

相傳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炸聲,而且通常在大年七年級出沒,所以每到大年七年級這天,人們便有了貼春聯、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等活動和習俗。春節還要辭舊迎新,以示萬象更新、生機勃勃的新面貌。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春節”。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中國漢族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叫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清明節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七年級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傳統活動有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謎、賞桂花、玩花燈等。

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是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漢族的傳統節日3

重陽節來源

重陽節又叫“踏秋”,是漢族傳統的節日,在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九年級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大家都在做些什麼呢?

重陽節是夾雜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標籤: 傳統節日 漢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7np9m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