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報告 >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通用20篇)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通用20篇)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歡迎閲讀與收藏。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通用20篇)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1

近年來,建築業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頻發,進而引發了不少的社會矛盾。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問題的通知》精神,加強建築業農民工管理,規範企業用工行為,進一步研究解決建築業存在的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城鄉規劃建設局建管科以泓泰臵業有限公司工地為例對我市的建築業農民工工資支付和勞動合同簽訂情況進行了調研。

現狀

(一)我市建築業企業主要用工形式

我市建築業企業使用農民工主要有二種形式:一是農民合同制職工,基本上是長期跟老闆合作的農民工,此種農民工與老闆要麼是同鄉,要麼是家族關係;或者是有技術的施工員、預算員。二是“包工頭式用工”,此種用工臨時性較強,基本上是當地農民工,因工程需要,臨時在當地聘用。

(二)勞動合同簽訂情況

1、勞動合同簽訂率。總體來説,建築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較低。據統計,建築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為20%。我市建築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不到5%。

不同的用工形式,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存在很大差別。對農民合同制職工,企業大多與之簽訂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包工頭式用工的,包工頭與企業簽訂勞務用工協議,包工頭與農民工多為口頭協議。

2、勞動合同內容。建築業農民工勞動合同內容不規範。企業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中,只有少數明確了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工作要求、安全生產注意事項、安全生產責任、用人單位的有關規定製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工資待遇等;多數只對工作任務、工資支付時間和安全生產責任作了約定;個別的勞動合同條款還與法律規定不一致。

(三)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

包工頭對農民工普遍實行計件工資制。大多數包工頭能按照約定按時支付工人工資。包工頭主要使用的是施工員和材料員,這兩個人一般是合同制的,工資也是按月約定工資,這兩個人的工資大部分能夠按月足額發放。其它的農民工一般與包工頭下面的'各工種的班組長打交道,包工頭把工資發給各工種班組長,由班組長把工資發給農民工。因受建築工程施工、驗收和結算階段性的影響,普遍採取按年節預支,年底或工程結算後全部兑付的工資支付辦法。預支付工資數額能夠保障農民工的基本生活。農民工急需用錢時,可以向包工頭預借。

(四)農民工的現狀

1、已出現年齡斷檔趨勢。建築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施工現場的機械化作業有限,難以從根本上替代和解決施工現場的手工操作問題。現在所使用的農民工大都在40-55歲之間,而30-40歲的農民工已不多見。從年齡上看,已出現斷層,帶來用工荒的問題。由於從事建築施工生產的工人出現青黃不接,農民工作為建築業勞動力的主要提供者,對建築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已構成威脅。

2、技術技能水平不高。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民工持證上崗率約為10%,大部分沒有進行過操作技能培訓。放下手中的農具,來到施工現場,就成了建築工人。雖然在施工前,都有技術人員對他們進行書面交底和現場技術口頭交底,但很多工序因為之前從未乾過、更沒見過,難以提高其技術技能水平。

3、安全意識不高。根據調查統計,從建築工地出現安全事故頻率來看,60%的農民工受到過傷害。在施工作業之前都要進行三級安全教育,但現場經常看到農民工不戴安全帽,將安全帽丟在一邊,休息時將安全帽當成臨時凳子使用。從業農民工的安全意識有待提高。

4、施工質量和效率較低。農民工來自農村,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對施工現場的施工也一無所知。其生疏的操作技能,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四五級工才能做的活,讓一二級工去做,難以保證質量。在施工生產中出現了質量問題,必須推倒重來時,他們就不幹了,他們要求做了活,就要給工錢,重做不給工錢就走人。

5、季節性因素影響工期。不論施工現場多忙,在農忙季節,他們都會離開工地回家忙農活。農曆的年節日,農民工都是要回家的,不論施工現場有多大的事。因此,農民工的季節性因素不僅直接影響工程工期和質量,而且無序流動,給施工現場的管理帶來很大的難度,出現了季節性用工難的問題。

6、法律維權意識淡薄。大部分農民工不知道簽訂勞動合同,只是口頭上約定所做工種的價格,做完後結清。到工作做完後,守信的老闆就會結清,不守信的老闆就會拖。很多來我局投訴的農民無任何憑據。因此,惡意討薪,或“討薪專業户”,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拖欠原因

(一)拖欠工程款、通過包工頭支付是工資拖欠的主要原因

拖欠工程款是拖欠工資的主要原因。建築業企業由於拿不到工程款,無法保證職工工資的足額支付。工程款分“步、項”結算的方式,導致建築業企業職工工資難以按月足額支付。而包工頭的參與是造成工資拖欠的另一主要原因。大量無法人資質的包工頭參與建築工程承包,使用工管理、工資支付和權益保護等各項監管措施難以有效落實,最終導致建築勞務市場秩序混亂,用工不規範。有的包工頭領取工程款後,故意剋扣,甚至一走了之,造成農民工工資難以及時足額發放。

(二)用工主體不合法,導致勞動合同簽訂主體缺失 目前,建築勞務隊伍“有資質無人員、有人員無資質”現象較為普遍。註冊成立勞務企業必須納税,而建築勞務分包利潤率很低,另因勞務企業資質標準較高,組建難度大,致使目前建築市場上承攬工程的大多數勞務隊伍沒有取得合法資質。大量無合法勞務分包資質的勞務公司和包工頭不具備簽訂勞動合同的主體資格,尤其是一些承攬工程的包工頭直接從社會上招募農民工或從農村家鄉帶出一批親朋好友,更不具備簽訂勞動合同的主體資格。同時,由於無組織的零散用工無法實行有效管理,致使少數包工頭有機可乘,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給工資追討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三)行業特殊性和企業、農民工缺乏積極性,導致勞動合同簽訂率低

一是建築業用工具有階段性和臨時性,建築業農民工具有很強的流動性,這給簽訂勞動合同帶來困難。企業與農民工多以口頭協議代替書面勞動合同。二是農民工自身文化素質偏低,維權意識不強,認為沒有必要簽訂勞動合同,或擔心要求籤訂合同會影響工作機會的獲得。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2

為了解我國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為黨和政府制定有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今年8月,國家統計局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次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的專項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城市農民工工作和生活條件普遍較差。他們勞動強度大,生活開銷大;文化程度低,社會保障低;工作環境差,生活條件差;文化娛樂少,技能培訓少。儘管如此,但多數農民工仍認可目前生存的現狀,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

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調查報告共分四篇,第一篇為《城市農民工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狀況》,第二篇為《城市農民工生活與教育狀況》,第三篇為《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評價和希望》,第四篇為《農民工外出務工經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調查基本情況

(一)調查範圍、方式和內容

本次調查範圍為:全國各級城市(含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和縣級市)中固定崗位就業的農民工和靈活就業的農民工。

調查對象是:年齡在16-65週歲的跨地區外出進城務工經商人員,包括被企業(單位)招用的在固定崗位就業的農民工和在社區街道上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靈活就業的農民工。

調查採用面訪方式,對在固定崗位上就業的農民工直接深入企業進行調查,對靈活就業的農民工採取街道社區攔截調查和入户調查方式。

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包括勞動就業、獲取報酬、就業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勞動技能培訓等情況。

(二)調查樣本的抽取

1、在固定崗位上就業的農民工樣本的抽取

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總體,分兩階段抽取城市農民工進行調查。即先在製造業等12個主要行業中抽取一定數量的企業(單位),然後從中選取一定數量農民工進行調查。在抽取農民工時按照該企業(單位)農民工從事的主要職業,適當考慮了農民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分佈。

在抽取各省級農民工樣本總量時,考慮到東部地區是農民工的主要輸入地,因此江蘇、浙江、廣東省抽取的樣本不少於1200個,其他東部省份抽取的樣本不少於900個,中部省份不少於650個,西部省份不少於400個。

2、靈活就業的個體農民工樣本的抽取

以城市(包括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為總體從街道社區中選取靈活就業的農民工,適當考慮農民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分佈。

4個直轄市各抽取200名農民工,15個副省級市各抽取30名農民工,各地級市和縣級市分別抽取10名和5名農民工進行調查。

(三)調查的樣本情況

本次共調查各類農民工29425人。

1、樣本分佈情況

按工作崗位分,固定崗位就業農民工23880人,流動就業農民工為5545人,分別佔81.16%和18.84%。

按從事工作的行業分,在製造業,建築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中工作的農民工分別佔19.53%、15.12%和14.84%;在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工作的農民工分別佔13.88%、9.75%、8.22%和1.26%;其他農民工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採礦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金融業中工作。

按從事的職業分,主要為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技術工人、建築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等,分別佔17.49%、15.46%、13.22%、9.08%。和7.17%。

按東中西部劃分,東部地區調查農民工13435人,中部地區調查農民工8980人,西部地區調查農民工7010人,分別佔被調查的農民工數的45.66%、30.52%和23.82%。

2、農民工基本情況

在調查的29425名農民工中,男性農民工19027人,女性農民工10398人,分別佔64.66%和35.34%。

從婚姻狀況看,已婚的有18191人,未婚的有10743人,分別佔被調查農民工數的61.82%和36.51%。

從年齡上看,16-25歲的農民工有8954人,25-35歲的農民工有10553人,35-45歲的農民工有7516人,45歲以上的農民工有2402人,分別佔被調查的農民工數的30.43%、35.86%、25.54%和8.17%。

從文化程度上看,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農民工有756人,國小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3750人,國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1531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7848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1759人,分別佔被調查的農民工數的2.57%、12.74%、52.04%、26.67%和5.98%。

二、城市農民工勞動就業情況

(一)農民工的求職主要靠親朋好友

許多農民工在外出務工經商前並沒有聯繫好工作,進城後,一般經城裏的親戚、朋友或已在城裏定居的老鄉介紹找到工作。據調查,由定居本地的親屬、朋友介紹的佔28.20%,由同樣在外務工經商的同鄉、親友介紹的佔25.99%,自薦到用工單位工作,佔10.51%。另外,還有部分農民工是通過自主就業,招工廣告,包工頭、老闆招募,勞務市場,招聘會,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找到工作,分別佔7.94%、7.38%、5.15%、3.85%、2.46%和2.05%。

(二)農民工職業涉及城市生活的諸多方面

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工從事的職業有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技術工人、建築工人、專業技術人員、一般職員、辦事員、管理人員、居民服務人員、商務服務人員、個體業主、小攤小販、家政服務人員、市政環衞工人等。

從性別上看,男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主要有技術工人、生產工人、建築工人和專業技術人員,分別佔被調查農民工總數的17.65%、16.66%、12.99%和8.94%;女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依次為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一般職員及辦事員,分別佔被調查農民工總數的35.14%、13.27%和10.45%。

(三)農民工工作時間過長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城裏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平均每週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時。

從每天工作時間看,平均每天工作時間不足8小時的佔6.85%,每天正常工作8小時的佔53.26%。每天工作9-10小時的佔26.28%,每天工作11-12小時的佔10.70%。有2.91%的農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

從每週工作時間上看,46.90%的農民工每週工作7天,36.71%的農民工每週工作時間為6天,15.58%的農民工每週工作時間為5天,只有0.81%的農民工每週工作時間在4天以下。

從調查中瞭解到,造成農民工勞動時間過長的原因主要是:私營、個體業主追求高產量,高效益,而工人也為了多掙錢,主動延長工作時間。

三、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情況

(一)農民工所在單位提供的工作待遇普遍不高

據調查,29425名農民工所在的單位提供工作待遇情況是:簽訂合同或協議的佔54.01%,能兑現工資的佔85.14%,提供加班補貼的佔49.87%,有雙休日的佔11.87%,能提供工傷補償的佔42.84%,可以帶薪休假的佔20.47%,可提供崗位培訓的佔47.23%,有住房補貼的佔7.58%,提供住房公積金的佔4.76%,婦女可以帶薪休產假的佔被調查的女農民工的比重為20.22%。

(二)半數以上的農民工簽訂了勞動合同

在調查的29425名農民工中,簽訂了勞動合同的'有15891人,超過半數。其中,簽訂固定期限合同的佔68.27%,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佔10.53%,簽訂臨時合同的佔21.20%。

在簽訂有固定期限合同的10849名農民工中,平均簽訂合同期限僅為一年。其中,75.68%的農民工簽訂了9-12月的合同,7.91%的農民工簽訂了1-2年的合同,只有10%左右的農民工簽訂的合同時間超過兩年。

據調查,簽訂過合同的農民工對合同的認知程度相對較高,很清楚所籤合同詳細內容的農民工佔了22.94%,比較清楚合同內容的佔了41.94%,一般瞭解合同內容的佔了23.02%,不大清楚和完全不清楚合同內容的只佔9.05%和3.05%。

(三)農民工購買保險比重較低

據調查,農民工沒有購買保險的情況居多,沒有購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的農民工分別佔被調查農民工總數的73.37%、73.77%、84.65%、67.46%。以上四險由單位購買的比例分別為11.89%、12.61%、8.41%和23.09%,由農民工個人自己購買的比例分別為6.56%、7.23%、2.55%和4.62%,由農民工個人和單位共同購買的比例分別為8.18%、6.39%、4.39%和4.83%。

(四)多數單位能夠為農民工提供基本安全防護措施和防暑降温措施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特殊崗位上就業的農民工中,10.93%的農民工有非常嚴密的勞動安全防護措施,23.74%的農民工有較為嚴密的勞動安全防護措施,51.47%的農民工有一些勞動安全防護措施,13.86%的農民工沒有勞動安全防護措施。

調查結果還表明,在高温下作業,由單位給農民工採取防暑降温措施的佔60.97%,由農民工自己花錢採取防暑降温措施的佔19.77%,還有19.26%的農民工未採取任何防暑降温措施。

注:職業中各類服務員包括餐館、飯店、髮廊美容、保潔等服務員,技術工人包括木工、石工、泥水工、電工、修理工、縫紉工、廚師、駕駛員等,居民服務人員包括送貨員、送奶工、送報員、送水員、洗衣、洗染、搬運工、人力車伕、廢舊物資收購人員等,商務服務人員包括打字、排版、影印、美工人員、快遞員、話務員、保安員等,家政服務人員包括保育員、保姆、小時工、護工等,小攤小販包括賣菜、賣報、賣煙、推銷員、售貨員等。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3

20xx年四季度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伴隨着危機進一步蔓延,對我市農民外出務工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市農民工非正常返鄉人員增加,務工收入下降,農民工外出就業形勢嚴峻,給我市農民持續增收帶來壓力和困難,引起各級領導及相關部門高度關注。為了及時瞭解我市農民工非正常返鄉情況,為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提供決策依據,近日,市統計局採取全面調查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全市農民工外出務工情況及農民工非正常返鄉人員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我市農民外出務工基本情況

近幾年來,我市農民外出務工從快速增長期轉入到穩定發展期,全市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規模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截止20xx年底全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31.6萬人,佔全市農村鄉村從業人員比重38.7%。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主要集中在鳳台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13.7萬人,佔全市農村外出勞動力比重43.4%),潘集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8.7萬人,佔全市農村外出勞動力比重27.5%),毛集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3.1萬人,佔全市農村外出勞動力比重9.8%),大通區、謝家集區、田家庵區、八公山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數及所佔比重分別為:2.1萬人、6.7%;1.9萬人、6.0%;1.7萬人、5.4%;0.4萬人、1.3%。

我市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地域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和建築業。

二、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市當前農村勞務經濟的影響

據調查,截止到20xx年12月底,受金融危機影響全市農村外出打工勞動力非正常返鄉人數2.1萬人,僅佔我市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人數的6.7%,目前儘管從數量上來看還並未形成大批民工返鄉潮,但綜合多種因素分析,真正對我市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影響將在春節後,應引起各級政府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一)因所在單位裁員或停產、收入明顯減少成為農民工非正常返鄉的主要原因。

據對全市5732名非正常返鄉人員的問卷調查,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全市2.1萬非正常返鄉人員中因為收入明顯比金融危機發生前減少而返鄉的佔46.2%,所在的公司(單位)因訂單減少而裁員或停產返鄉的佔37.1%,在外生活成本提高,繼續外出打工不划算返鄉的佔7.6%,所在公司(單位)因經營困難而破產倒閉返鄉的佔4.5%,認為所處的打工環境明顯不適應(包括:住宿不方便、孩子上學不方便、當地人岐視民工、工資不能足額及時兑現、醫療養老失業保險等政策不配套、在當地受老闆欺負等)返鄉的佔1.4%,認為其它原因返鄉的佔3.2%。

(二)文化程度低的青壯年農民工成為非正常返鄉的主流。

從年齡構成來看,全市非正常返鄉迴流農民工20歲及以下的佔11.7%,21歲至44歲的青壯年卻高達61.7%,45歲至54歲的佔21.0%,55歲及以上者佔5.6%。

從勞動力文化素質來看,受教育低的勞動力返鄉的比重大,其中:國小文化程度(包括文盲)以下返鄉人員佔全部非正常返鄉人員的52.4%,國中文化程度佔37.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0.6%。

(三)經濟發達地區返鄉人員和外出務工時間較短的人員返鄉比例較大。

在調查中從長三角非正常返鄉迴流的佔全部非正常返鄉人員的30.0%,從珠三角非正常返鄉佔23.5%,從本省其它市非正常返鄉迴流的佔14.3%,京津地區非正常返鄉迴流的佔8.3%。

據調查外出務工時間的長短也是影響非正常返鄉的主要原因,在調查中發現外出2-5年的勞動力返鄉佔到69.5%,20xx年當年外出當年返鄉的佔14.5%,外出6-10年的佔12.3%,長年在外打工而非正常返鄉迴流的僅佔3.7%。

(四)從事勞動密集型及外向型產業的人員受到的衝擊最為明顯。

據調查,在我市非正常返鄉人員中從事服裝加工行業的返鄉人員佔到22.3%,從事玩具加工行業的佔到11.5%,從事電子行業的佔到2.8%,從事其他工業的佔到3.8%;從事建築業行業的返鄉人員佔到26.8%,從事批發零售行業的迴流人員佔到19.8%,從事餐飲業的佔到3.6%,從事交通運輸行業的佔到1.3%,其他行業佔到7.4%。

(五)非正常返鄉人員返鄉後收入下降明顯,少數農村居民家庭生計可能發生困難。

據對返鄉人員調查中發現,有81%的人員返鄉後不能馬上就業,僅有19%的人員在返鄉後馬上能夠就業。

工資性收入一直是拉動我市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20xx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約4500元,其中:工資性收入2443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54.1%。據對我市非正常返鄉迴流人員調查瞭解,有95.8%人認為返鄉迴流後收入明顯減少,其中:有48.3%的人認為每月收入減少20xx元以上;有27.9%的人認為每月收入減少在1500-20xx元;有9.9%的人認為每月收入減少1000-1500元;只有13.9%的認為每月收入減少1000元以下。

(六)由於金融危機還在蔓延,我市非正常返鄉迴流人員春節後繼續外出務工的意願大大降低。

隨着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進一步加深,我市農民外出務工就業的形勢愈發嚴峻,我市農民持續快速增收的壓力加大。

調查顯示非正常返鄉迴流人員中有71%的人員春節過後不準備外出務工,僅有29%的'人員在春節過後繼續外出務工,表明絕大多數農民工對金融危機衝擊下,外部打工形勢不看好,對將來感到迷茫。

三、對穩定和發展我市農村勞務經濟的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宣傳引導,做好農村穩定工作,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採取多種措施加強對當前經濟運行形勢和宏觀經濟政策的宣傳,堅定各級政府與廣大農民發展農村勞務經濟的信心,困境之中困難之時,信心比黃金更加珍貴。同時進一步貫徹中央20xx年一號文件《關於20xx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要求的積極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切實解決當前農民工就業困難和工資下降等問題。中央在20xx年底追加的1000億拉動內需的資金,我市積極爭取了2.9億元,主要用於煤礦棚户區改造和農村民生工程、農村基礎設施項目的投入,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採取有力措施,充分利用投資項目的帶動功能,最大限度安置好農民工就地就業,努力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

(二)加強對農民外出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

“工欲其善必先利其器”,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組織農民工實用性、針對性的業務技能培訓,幫助提高農民工業務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在調查全市非正常返鄉迴流農民工對政府的建議和希望中,首先選擇有關部門加強業務技能培訓的高達64.8%,由此可見農民工對本身職業技能提高是多麼急迫與渴望。

(三)強化和完善政府職能,提高為農村勞務經濟服務水平。

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是一項巨大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政府多個職能部門和社會方方面面,目前實行的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的力度弱,解決困難問題有些力不從心等,建議市政府對現有相關部門力量整合,建立起調度有力協調有序的長效運轉專門機構,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農民工的管理和服務,提高服務水平與服務效率。我們僅以農民工外出組織化程度為例,據瞭解當前我市農民工以老鄉親戚介紹方式結伴自發外出務工佔絕大多數,而通過政府職能部門或市場中介形式組織外出務工的尚微不足道,我市廣大農民工對外地務工需求準確信息和行情迫切渴求,並希望有關部門搞好信息服務,以便減少外出盲目性及辛苦求職的旅途奔波,減少開支。

(四)借鑑外地經驗與我市實際制定出台幫扶農民工創業就業的優惠政策。

外省、市有許多扶持和幫助農民工就業和創業的先進經驗,我市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實際,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制訂相關政策和措施幫助和支持農民工就業和創業。如:我市可否將失業返鄉農民工在城鎮創業就業人員納入小額貸款扶持範圍。是否對誠實守信企業在資金週轉困難時,減免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存入等。

注:

1、由於目前國家關於農村外出勞動力及非正常返鄉迴流尚無統一的界定標準,為此我們結合農村經濟工作特點及本地實際,確定我市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必須同時符合兩條標準統一調查口徑:一是農村勞動力外出轉移在空間上必須達到跨出鄉鎮及以上地域;不包括在本鄉(鎮)內由第一產業就地轉入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因為此方面難以界定統計數據難搞準確),二是外出打工20xx年全年累計時間必須達到3個月及以上,全年累計低於3個月,視為臨時工,屬未成功轉移不在統計之列。

2、對於受金融危機影響造成的農村外出打工勞動力非正常返鄉迴流的統計標準我們規定是:20xx年10月至12月份因金融危機衝擊引起外部經濟環境變化而造成的非正常返鄉迴流,主要是考慮到了金融危機蔓延負作用於20xx年10月份方才顯現明顯,也考慮到新年返鄉團聚,全國各地於20xx年元月中旬步入春運高峯的民俗傳統等,不包括外出農村勞動力正常返鄉過年,因家中私事或生病返回等。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4

一、外出農民工以男性青壯年為主。

通過調查瞭解,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以青壯年為主,以男性較多。被調查的9個外出農民工中,男性8人,佔88.9%,女性1人,佔11.1%,;50歲以下的8人,佔88.9%,50歲以上的1人,佔11.1%。

二、外出農民工文化程度不高。

通過調查瞭解,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以國中以下文化程度居多。被調查的9個外出農民工中,國中以下文化程度8人,佔88.9%,只有1人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佔11.1%。

三、外出農民工獲取工作多以親朋好友介紹為主。

通過調查瞭解,外出農民工獲取工作多是依靠老鄉、親戚、朋友、同學等熟人介紹為主,通過職業介紹所的較少。被調查的9個外出農民工中,獲取工作全部來自於親朋好友介紹。例如工程村一姓劉民工介紹,他年前到唐山市遷安縣某鋼鐵廠打工,就是通過熟人介紹,瞭解到務工信息後組織和自己交情不錯的老鄉出去打工的。

四、從事工作以建築業和製造業等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作種類為主。

通過調查瞭解,外出務工農民工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勞動技能缺乏,就業渠道窄,以從事二、三產業為主,以建築業、製造業等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作種類居多。被調查的9個外出農民工中,在鋼鐵廠務工的就有7人,佔77.8%。

五、工資收入以3000元―4000元居多,收入和生活有一定保障。

通過調查瞭解,外出的9個農民工中,月收入在3000元―4000元之間的有7人,4000元以上的有2人。工程村外出的6個農民工執行的是日工資,標準是130元/天。陳窯村外出的1個農民工工資是3000元/月加提成,這7人是按月發放工資,無拖欠、剋扣現象;藺家河村外出的1個農民工工資是3000元/月,工資無剋扣現象,但是延遲一月發放;南井寨村外出的1個農民工工資是6000元/月,每月只發1000元保底工資,其餘工資每年11月15日左右或者辭職不幹的時候一次性結清,無剋扣現象。例如工程村一姓劉民工表示,如果工資低於130元/天,他就不出去打工了。

六、居住和飲食有保障,但條件和標準有待進一步提高。

通過調查瞭解,外出農民工的居住和飲食一般都有保障,但是居住條件和飲食標準有待進一步提高。被調查的9個外出農民工中有8人是管吃管住,居住的是集體宿舍和工棚,飲食是集體食堂。

飲食方面。工程村一姓劉民工介紹,僱主每天給20元的生活費,由於工作強度和青壯年飯量較大,有些農民工每天20元的伙食補貼大部分都不夠吃,也有極個別經濟比較困難的、比較節儉的人略有剩餘。

居住方面。工程村一姓劉民工介紹,僱主給提供住宿,居住的是集體宿舍,每間12O的宿舍居住6個,比較擁擠,有時休息不好。

七、工作強度較大。

通過調查瞭解,外出從業的農民工工作強度一般都比較大,特別是從事第二產業的農民工。工程村一姓劉民工介紹,他從事的鋼鐵廠維修工作每天需要工作10小時,上午7點―11點30分,下午1點―6點30分,並且是日工資,有些農民工為了多掙錢,一般都不休息,即使有個小病小痛也就忍一忍、堅持去上班。

八、合同簽訂率較低,維權意識和觀念淡薄。

通過調查瞭解,由於農民工打工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度,絕大多數農民工通常與用工單位或僱主口頭協商工資待遇,與用人單位和僱主簽訂合同的'農民工很少,要求繳納五險一金的更少,用工單位或僱主主動為他們繳納五險一金的寥寥無幾。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部分人感到孤立無助,少數人不知道該怎麼辦。同時他們享受的工作待遇也較少,大部分農民工享受不到法定休息日,節假日也無雙倍工資。被調查的9個外出農民工中有8人沒有簽定用工合同。被調查的9個外出農民工中只有2人簽訂了用工合同,只有3人用工單位或僱主給繳納了工傷保險。只有南井寨村一姓劉民工介紹,用人單位在每年國慶節和中秋節這兩個節日給100元過節費。

九、外出農民工精神生活匱乏。

通過調查瞭解,外出農民工最大的生活感受就是空虛寂寞。他們一般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工作上,閒暇時間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電視、喝酒,年輕人玩手機較多,學習充電的機會很少。例如南井寨村一位20多歲的姓劉民工介紹,他是長期在野外作業,閒暇時間就是看電視、玩手機,無所事事,精神上非常空虛。

十、多數人外出打工意願明確,但外出務工地點、工作種類尚不固定。

通過調查瞭解,由於多數農民工文化程度較低、勞動技能缺乏,造成就業面窄,就業渠道少,就業消息滯後;部分學歷較高人員對職位、工資、待遇要求較高,造成合適的工作崗位不好找。通過對9個農民工進行調查,瞭解到他們多數人明確表示仍然想外出務工,但是需要重新找工作,所以外出務工地點和從事工作種類尚不固定。例如陳窯村一女性民工原來在石家莊務工,每月工資是1000元加提成,嫌棄工資低下,通過同學去北京找工作了。

十一、希望和建議:

1、繼續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基本素質和職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

2、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實去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扶植他們去就業、創業,為他們提供學習機會,創業條件。

3、出台和完善相關政策,切實維護農民工利益,並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民工的維權意識,使其知道如何用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進一步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確保用工管理規範化,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切身利益。

5、要繼續暢通就業渠道,做好用工信息的收集、發佈工作,搭建就業服務平台,支持創業、就業等公共服務。

6、由農民工輸入地政府負責,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有利於身心健康、促進學習和勞動技能提升的場所和環境,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5

岱嶽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區,全區共有人口100萬,其中農業人口就超過大半數。區內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工業基礎薄弱,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於農業,全區有農村勞動力50多萬人,屬勞動力富餘區。由於全區有大量的剩餘勞力,轉移勞動力成為農村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條主道,大量的勞動力輸出,不僅增加了本區經濟收入總量,同時也讓多數外出務工者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觀念得到改變,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農民工在經濟建設中作用的發揮,農民工的社會地位、福利待遇等問題所產生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在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問題解決不好,它必將是一個社會問題,將會對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及社會隱患。因此,解決好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已成為當務之急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農民工參保率低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參保政策缺乏瞭解,不知道什麼是社會保險,認為只要每月工資能拿到手就行了;二是多數農民工存在臨時思想,沒有長遠考慮和打算,只考慮眼前利益,認為務工不是長期職業,參保後每月自己還要交錢,減少了月收入;三是文化水平低,參保和維權意識差,對自己應享受的權益不去爭取,也不去加以瞭解;四是企業老闆為了減少支出,只從效益考慮,也有意迴避員工,這類問題不想給員工作參保宣傳發動,或者是老闆只從採取選擇性的給少數人蔘保;五是農民工的流動性比較大,人員難以固定,員工也有好乾就幹,不好乾或不想幹就不幹,説走就走。給企業老闆和參保工作帶來較大難處。

二、做好農民工社會保險工作的幾點建議

鑑於全區外出務工人員較多,且分佈區域廣,就業的行業多等特點和從根本上解決務工人員老有所依的實際問題,提出以下工作建議:

(一)明確一個專門的機構,按照行政區域對轄區內的外出務工人員及企業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普查,摸清底數、務工地點及所在行業等基本情況。

(二)加大對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政策法規的大力宣傳。一是利用各種渠道和不同形勢進行廣泛的宣傳發動,提高農民工的參保意識;二是印刷一些與保險相關的宣傳資料發放到農村;三是利用新春佳節農民工回鄉訪親期間組織他們進一步學習領會了解社會保險知識、講講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好處等;四是加強工作力度,在各鄉鎮也要成立農民工工作辦公室,工作要明確有具體的人抓。要實行長期性的一個工作格局,隨時瞭解、把握基本情況,並幫助他們解決在參保中存在的困難及問題。五加大監管力度,督促引導農民工積極參加各種社會保險。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6

隨着國際金融風暴逐漸影響到我國的實體經濟,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部分外向型企業產品訂單減少、生產下滑甚至停產,大量工人失業,一部分農民工紛紛踏上返鄉歸程。最近,我們對全市農民工迴流問題進行了專題調查,情況不容樂觀。

一、目前全市返鄉農民工的基本情況

1、返鄉迴流人數近一成

20xx年全市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人數約110萬人,其中在省外務工的約95萬。據調查,截至11月底,全市返鄉迴流約9萬人,約佔全市外出務工農民工總人數的8%。

2、返鄉迴流時間提前2個月

農民工返鄉時間一般在春節前後10天以內,今年返鄉的啟動時間至少提前了2個月。

3、返鄉迴流農民工中年齡偏大者居多

據調查,返鄉迴流農民工中,16-25歲佔11%,26歲-40歲佔32%,40歲以上佔57%。由此可以看出,外出務工人員迴流的以40-50歲的大齡農民工為主,這部分農民工大部分因文化水平較低,從事的是高體力、低技能工作,失業後很難在當地再找到新的工作,如桃源縣在福建打工的煤礦工人、加工廠工人等。

4、返鄉迴流農民工主要來自沿海地區和勞動密集性行業

返鄉迴流農民工集中在沿海及珠三角、長三角和我國北方,其中以沿海一帶為主,約佔70%以上;返鄉迴流農民工中,85%以上來自出口性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從行業來看,以從事製衣業、玩具業、機電業所佔比例最高,總數達到66%,其次為建築房地產業,佔19%。

5、大部分返鄉農民工對打工期間的工資待遇較為滿意

調查表明,65%的農民工工資能夠按時足額發放,25%的工資不按時但可以足額發放,由此可見,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努力下,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但在調查中,部分農民工對現有的按年度或項目結算工資的方式頗有怨言,希望按月發放工資。農民工收入狀況有所改觀。據調查,農民工平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佔45.7%,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的佔44%,兩者合計,近九成農民工月均收入超過1000元。65%的農民工對收入狀況表示基本滿意。究其原因,關鍵是其對進城務工的期望值較低,雖在城市務工,但他們仍以在農村務農收入為參照,所以比較容易滿足。

二、目前農民工迴流的原因

1、企業經營不景氣

據返鄉農民工反映,農民工提前返鄉主要是其所在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多出現破產、停工、歇業等情況所致。如臨澧縣安福鎮望城村的農民工周尚鬆説“十幾年過來,都是下半年這個時候最忙,唯獨今年10月份就已經接不到活幹了。”其所在工廠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外訂單明顯減少,工廠開工不足或停工,對工人或是放假,或是採取自然裁員。特別是x月份以來,開工時間不足一半,所拿的工資已不能維持正常生活,

2、返鄉迴流工的收入相對較低

據調查,目前外出務工人員工資收入一般在1000元左右,據臨澧縣太浮鎮王化村的農民工楊振國説,他在深圳三和興玩具廠務工,月收入一般在1200元左右,但每天必須工作10個半小時,而且每月只能休息2天時間才能拿到這麼多,如果按正常工作時間,月工作22日,每日8小時,那麼他們就只能拿到月800元的底薪。而且工廠每月還要扣住宿費等。由於城市生活費用較高,又一時難以找到工作,被解僱的農民工只能選擇返鄉。

3、政策

國家最近陸續出台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國家1000億投資計劃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對農民返鄉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讓他們感覺在家鄉也可能存在更好的發展機會。

三、採取有效措施,從容應對農民工返鄉潮

當前農民工大量返鄉,帶回來的不僅是消費和收入的增長,更多的而是再就業的困難和基層工作穩定的壓力。近年來,進城務工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農民工集中返鄉,意味着全市部分農民家庭收入鋭減。為幫助返鄉農民工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有效緩解他們的失業之痛,我市各區、縣(市)制定了返鄉農民工幫扶計劃,擬定了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實施方案,切實搞好為農民工“五送”活動,即:送崗位、送信息、送培訓、送政策、送温暖,收到了一定效果。做好返鄉農民工的安置和幫扶工作,關係發展和穩定的'大局,為了引導返鄉農民工自主擇業、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建議採取以下七項措施,幫助返鄉農民解決實際困難:

1、全力為返鄉農民工開展職業介紹服務。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多方聯繫用工單位收集崗位,針對返鄉農民工的實際,進行個別推薦和進場求職相結合,千方百計為他們找到適合的崗位。

2、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鑑定工作,使返鄉農民工具備用工單位所需掌握的技能。一些農民工暫時回家,利用春節前的空隙時間,參加各種就業培訓。如桃源縣勞動局近一個月就對100多名返鄉農民工免費進行計算機、電工電焊、車工等技能培訓,唯美學校培訓工業設計、電腦軟件高級技能人員10多名,這些必將對他們以後的再次就業增強競爭力。這種做法值得推廣。

3、積極協調配合工商部門,為返鄉農民工創業開闢“綠色通道”,辦理工商營業執照等。

4、積極協調配合税務部門,為返鄉農民工創業落實相關税費減免政策,切實幫助返鄉農民工創業。

5、舉辦創業人員經驗交流座談會,以點帶面進一步促進返鄉農民工實現自主創業,自謀職業。

6、積極幫助吸納返鄉農民工的企業落實優惠政策。可以象臨澧縣那樣對吸納、安置返鄉農民工就業的企業,按安置返鄉農民工人數,幫助提供小額貸款,通過“綠色通道”提供社會保險補貼,從而促使更多企業招用返鄉農民工,降低用人成本。

7、對生活確實存在困難的返鄉農民工,積極協調民政部門,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的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對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給予一次性救助,妥善解決其生活困難問題,儘早幫助返鄉農民工渡過難關,儘快重新就業。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7

20xx年春晚農民工代表旭日陽剛以汪峯一首《春天裏》感動了全中國。“農民工”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為了更好的解決農民工的工資問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我們根據轄區內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一、XX-20xx年度農民工檢查數據分析

XX-20xx年度,xx區勞動大隊按照市發文件精神,組織多次農民工工資專項檢查行動,並將農民工工資維權貫穿落實在日常巡查中,有效地維護了農民工權益。兩年來我大隊共主動巡查網格內用人單位565户,涉及勞動者xxxx人次,其中農民工3255人。下達調查詢問書xxx份,下達限期改正指令書12份,督促用人單位補籤、新籤勞動合同xxxx份,兩年來共接待諮詢201起,成功調解簡單勞資糾紛xxx起,為職工追回拖欠工資和押金共計114萬元,有效地維護了轄區勞資關係的和諧穩定。

二、主要經驗做法

xx區農民工工資檢查服務工作以追求服務手段多樣化為目標,不斷開拓創新,轉變執法理念,通過實施“四大轉變”,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推動了農民工工資檢查服務工作的創新發展。

一是轉變監管手段,夯實基礎。隨着勞動者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勞動保障工作人力少、任務重、難度大的矛盾顯現出來,很多時候是疲於應付。為此,大隊從完善監管手段出發,變突擊應對為常態監控,利用網格化、書面審查、分類監管等手段,充分發揮職能,綜合運用日常巡察、舉報專查、專項檢查和勞動年檢等手段,全面掌握用人單位基本情況,進一步規範用人單位勞動用工管理、保險繳納、工資支付等行為,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用人單位隨意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的問題。

二是轉變服務態度,提升水平。對接待來訪諮詢、投訴人員,xx區人社局注重超前思維,拓寬工作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勞動大隊建立了“心理疏導室”,在主動做好勞資雙方情緒穩定工作的同時,探索“心理疏導法”積極調解勞資糾紛。變被動受理為主動熱情服務,按照相關辦事流程及時處置,對於不屬於受理範圍的投訴舉報,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定期召開執法經驗交流座談會,邀請相關專業人員研討工作中的疑點和難點。對外來農民工維權實施“綠色通道”制度,不斷提高辦案效率和質量。20xx年1月xx日中午,xx勞動大隊接到江蘇淮安來鎮江某服裝廠打工的女職工劉某等8人投訴,反應自己在轄區某服裝廠打工,臨近過年已買好車票急着回家,但工資被被老闆剋扣,請求勞動部門幫助維權,接到投訴後大隊立即啟用外鄉農民工維權綠色通道,當即立案並及時安排上門進行調查,約談服裝廠老闆袁某,教育老闆要自己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和雙方約定,以及不及時支付工資的嚴重性,責令其按時足額支付工人工資,經過近3個小時的溝通,當天下午袁某就到銀行取現支付了拖欠職工的工資34580元,使外鄉的農民工於次日安心踏上回家過年的路。

三是轉變執法理念,塑造形象。全面推行“133”執法思路,大力推進“柔性執法”, 推進“柔性執法”,積極打造具有xx特色的勞動執法環境,促進社會更加和諧。具體説就是“樹立一個意識、堅持三個結合、實現三個轉變”樹立執法服務優先的意識;堅持執法與服務相結合、查處與預防相結合、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實現由事後處理向事前預防轉變、執法向執法服務轉變、單一維權向維護和諧穩定勞動關係的轉變。堅持把剛性的法律與人性化操作有機結合起來,針對部分用人單位負責人缺少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學習,法制觀念淡薄;農民工缺乏維權意識,重口頭協議,輕簽訂勞動合同,給投訴、維權、執法帶來相應難度的實際,區人社局堅持開展以“一封信、一張聯繫卡、一本勞動保障釋疑手冊”等“五個一”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服務,對違法行為樹立以批評教育為重、整改完善為基的理念,按照“幫扶為主,真情服務”的要求,變程序執法為柔性執法,對有不規範的企業及時發出建議,寓執法於指導之中、於幫扶之中、於宣傳之中、於服務之中,做到既嚴格遵守勞動保障各項程序和要求,又注重維護用人單位聲譽和利益。使用人單位和廣大農民工變過去“出事找”為現在“事前問”。xx區勞動堅持“柔性執法”,努力把勞資糾紛解決在企業家門口,實現解決一個爭議,教育一片的目的,促進勞動關係更加和諧,這一做法經《中國組織人事報》、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市級新聞媒體等宣傳後,有效提升了xx區執法的知名度。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8

“農民工”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為了更好的解決農民工的工資問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我們根據轄區內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一、20xx——20xx年度農民工檢查數據分析

20xx——20xx年度,XX區勞動大隊按照市發文件精神,組織多次農民工工資專項檢查行動,並將農民工工資維權貫穿落實在日常巡查中,有效地維護了農民工權益。兩年來我大隊共主動巡查網格內用人單位565户,涉及勞動者XXXX人次,其中農民工3255人。下達調查詢問書XXX份,下達限期改正指令書12份,督促用人單位補籤、新籤勞動合同XXXX份,兩年來共接待諮詢201起,成功調解簡單勞資糾紛XXX起,為職工追回拖欠工資和押金共計114萬元,有效地維護了轄區勞資關係的和諧穩定。

二、主要經驗做法

XX區農民工工資檢查服務工作以追求服務手段多樣化為目標,不斷開拓創新,轉變執法理念,通過實施“四大轉變”,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推動了農民工工資檢查服務工作的創新發展。

一是轉變監管手段,夯實監察基礎。隨着勞動者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人力少、任務重、難度大的矛盾顯現出來,很多時候是疲於應付。為此,大隊從完善監管手段出發,變突擊應對為常態監控,利用網格化、書面審查、分類監管等手段,充分發揮監察職能,綜合運用日常巡察、舉報專查、專項檢查和勞動年檢等手段,全面掌握用人單位基本情況,進一步規範用人單位勞動用工管理、保險繳納、工資支付等行為,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用人單位隨意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的問題。

二是轉變服務態度,提升監察水平。對接待來訪諮詢、投訴人員,XX區人社局注重超前思維,拓寬工作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勞動大隊建立了“心理疏導室”,在主動做好勞資雙方情緒穩定工作的同時,探索“心理疏導法”積極調解勞資糾紛。變被動受理為主動熱情服務,按照相關辦事流程及時處置,對於不屬於受理範圍的投訴舉報,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定期召開執法經驗交流座談會,邀請相關專業人員研討工作中的疑點和難點。對外來農民工維權實施“綠色通道”制度,不斷提高辦案效率和質量。20xx年1月16日中午,XX勞動大隊接到江蘇淮安來鎮江某服裝廠打工的女職工劉某等8人投訴,反應自己在轄區某服裝廠打工,臨近過年已買好車票急着回家,但工資被被老闆剋扣,請求勞動監察部門幫助維權,接到投訴後大隊立即啟用外鄉農民工維權綠色通道,當即立案並及時安排上門進行調查,約談服裝廠老闆袁某,教育老闆要自己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和雙方約定,以及不及時支付工資的嚴重性,責令其按時足額支付工人工資,經過近3個小時的溝通,當天下午袁某就到銀行取現支付了拖欠職工的工資34580元,使外鄉的農民工於次日安心踏上回家過年的路。

三是轉變執法理念,塑造監察形象。全面推行“133”監察執法思路,大力推進“柔性執法”, 推進“柔性執法”,積極打造具有XX特色的勞動監察執法環境,促進社會更加和諧。具體説就是“樹立一個意識、堅持三個結合、實現三個轉變”樹立執法服務優先的意識;堅持執法與服務相結合、查處與預防相結合、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實現由事後處理向事前預防轉變、執法監察向執法服務轉變、單一維權向維護和諧穩定勞動關係的轉變。堅持把剛性的法律與人性化操作有機結合起來,針對部分用人單位負責人缺少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學習,法制觀念淡薄;農民工缺乏維權意識,重口頭協議,輕簽訂勞動合同,給投訴、維權、執法帶來相應難度的實際,區人社局堅持開展以“一封信、一張聯繫卡、一本勞動保障釋疑手冊”等“五個一”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服務,對違法行為樹立以批評教育為重、整改完善為基的理念,按照“幫扶為主,真情服務”的要求,變程序執法為柔性執法,對有不規範的企業及時發出監察建議,寓執法於指導之中、於幫扶之中、於宣傳之中、於服務之中,做到既嚴格遵守勞動保障監察各項程序和要求,又注重維護用人單位聲譽和利益。使用人單位和廣大農民工變過去“出事找監察”為現在“事前問監察”。XX區勞動監察堅持“柔性執法”,努力把勞資糾紛解決在企業家門口,實現解決一個爭議,教育一片的目的,促進勞動關係更加和諧,這一做法經《中國組織人事報》、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市級新聞媒體等宣傳後,有效提升了XX區監察執法的知名度。

四是轉變監控模式,創新監察思路。平時,區人社局充分利用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這一新型監管平台,充分調動基層監察力量的工作積極性,通過網格實時採用企業信息、用工情況。在加大日常巡查力度的同時,通過電話、短信、致轄區用人單位公開信等形式對用人單位經常進行提醒及常用勞動法律法規知識培訓,結合勞動保障誠信示範企業評價活動的開展,引導用人單位自覺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20xx年1月27日,勞動大隊接到基層網格報告轄區閩鎮建材廠可能在春節前出現工資拖欠的事件後,積極協助蔣喬鎮政府、秀山村級組織,地方公安派出所,通過向閩鎮建材廠負責人林某宣傳勞動法律法規,並現場監督拖欠工資發放全過程,幫助來自四川宜賓的謝某、楊某等39名外來農民工拿到老闆欠他們的23.5萬元工資,讓外鄉農民工在風雪之夜裏踏上回家過年的路。《鎮江日報》、《京江晚報》對此都進行了正面報道。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民工要求維權缺乏有力工作證據。目前,大多數農民工在知道自己權益受到侵害時,都知道找勞動保障部門,可是他們往往都缺少證據(如不能提供用人單位提供的欠條)。給勞動維權工作帶來很在困難,有時也只能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

二是農民工要求籤訂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工資的意識有待增強。對於一些較複雜、棘手的案件,由於職工只能提供口頭協議,至使自己許多的權益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

三是勞動監察的裝備設施配套不足。隨着人們的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要求維權的案件、爭議呈現日益增多的態勢,但目前我區從事專職勞動監察的工作人員只有6人,在外執法檢查服務時分為2個工作組,但由於經費不足,只有一輛舊麪包車用於執法,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人力少、任務重、裝備差、難度大的矛盾顯現出來,很多時候還只是發揮“消防員”的作用,疲於應付。

四、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是加大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雖然XX區人社局每年開展以“五個一”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宣傳工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意識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整個社會的法制環境,人民羣眾依法辦事的意識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二是建議對勞動監察增加投入,改善現有條件。雖然《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五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勞動保障監察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但對經費要求並沒有強制性,經濟條件好的地方可能多一點,但就XX目前的情況投入到勞動監察的專項經費還非常有限。致使目前從事勞動監察人員的服裝、裝備、車輛都無法適應工作的要求。

希望全社會能共同呼籲,為XX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配備必備的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和攝錄工具等基本的辦案設備,以便更加有效地推進勞動保障執法監察。建議把勞動保障監察工作所需的辦公費、辦案費、專項檢查費、裝備使用維護費、人員經費和業務培訓費全額納區級財政預算,保證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正常開展,以更好地維護轄區穩定的勞動關係。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9

近期,XX縣農業局組織有關人員,深入全縣勞務輸出大鄉,就XX縣返鄉農民工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農民工返鄉基本情況

20xx年9月以來,全縣農民工提前返鄉人數逐月增多。據統計,返鄉農民工達29982人,佔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總人數的83%左右。其中,因金融危機影響返鄉農民工1080人,佔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總人數的2% 。目前XX縣尚未出現農民工返鄉潮。

二、農民工返鄉的主要原因

1、因金融風暴返鄉。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導致沿海地區部分企業倒閉、停產、減產、降薪、減員,全縣因此返鄉農民工達1080人,佔返鄉農民工總數的2%。

2、因季節性等因素返鄉。西北、東北等建築行業受季節影響返鄉農民工達28902人,佔全縣返鄉農民工總數的 96%。

3、因災後重建返鄉。5.12地震中XX縣農房損毀多,是省級重災縣之一,政府規劃重建總户數達8888户,要求2008年12月底完成,災後重建任務較重,導致農民工提前返鄉達6225人,佔全縣返鄉農民工總數20.7%。

4、受中央惠農政策影響。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新的糧食收購政策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對農民工返鄉具有吸引力。回鄉創業興辦實體130人,佔全縣回鄉總人數0.4%。

三、返鄉農民工結構性特點

一是從地域分佈上看,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返鄉農民工達1493人,佔4.9%。

二是從行業分佈上看,製造業、建築業農民工返鄉達26983人,佔90%。從事製造業的返鄉5696人佔19%,從事建築業的返鄉21287人佔71%,從事服務業和其他行業的僅佔6%。

三是從年齡結構上看,29歲以下15590人佔52%,29歲至40歲10493人佔35%,40歲以上的3899人佔13%。

四、存在問題

農民工經過城市工作與生活的“洗禮”,學到了現代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掌握了熟練的技能技術,帶回了多年積攢的資金,是家鄉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股生力軍。但仍存在一些不利影響。一是XX縣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受金融風暴影響,經濟將持續疲軟,企業用工也會減少,對勞動力轉移輸出影響較大。大量農民工迴流,目前只有少量求職者現身人力資源市場求職。由於該縣本身就業崗位有限,加之受金融危機影響能提供的崗位也在減少,預計今年將對該縣人力資源市場構成衝擊,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二是沿海一帶的.企業受國際金融風暴影響停產倒閉的速度比較快,面比較大,目前在當地觀望和處於“半就業”狀態下的農民工有可能在後期陸續返鄉。三是當前返鄉農民工大部分年齡偏大,沒什麼技術特長,再就業難度相對較大,需要政府引導。四是近年來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規模小、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不高,面臨融資難、人才缺、土地緊張等困境,急需國家出台相關政策給予扶持。五是如不妥善處理好農民工失業返鄉後的培訓、就業、社保轉移接續、隨返子女入學、土地經營、權益維護、社會穩定等相關問題,將不利於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關係。

五、決策建議

針對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認真貫徹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和省、市的部署,積極應對,主動解決農民工返鄉新問題,努力把各種不利影響降至最低程度,促進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1. 加強動態監控。在勞務輸出重點地區設立農民工返鄉監測點,做好在外務工人員的穩定工作和在當地的轉崗推薦就業,及時掌握農民工返鄉的規模和速度。各鄉勞務部門每週上報一次本地農民工返鄉情況。為減少農民工返鄉後就業生活困難,要建立農民工返鄉迴流基礎台賬,加強動態監控和統計分析。

2. 搭建就業平台。加強對農民工的信息引導和就業服務,加強與勞務輸入地區的聯繫和銜接,發揮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縣外勞務辦事機構和勞務經紀人的作用,同時合理引導返鄉農民工就業。鞏固與外省大型企業的勞務合作基礎,將輸出重點逐步轉向長三角地區及環渤海灣等受金融危機影響小的地區和行業。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及地震災區災後重建的契機,加強區域勞務合作,為農民工外出務工開闢新的渠道。各級人力資源市場要加大收集和發佈用工信息量,降低農民工求職成本,暢通求職渠道,充分發揮各類職介機構的中介組織作用。

3.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逐步提高農民工培訓補貼專項經費。動員社會培訓資源,利用農民工大量返鄉時機,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

4. 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在全縣確定3個農民工回鄉創業示範鄉,扶植示範鄉創業就業培訓,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吸納當地勞動力。各鄉要在創業場地、税收優惠、金融信貸、就業扶持政策、創業培訓、創業服務等方面,鼓勵扶持有創業願望和創業條件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規模種植、養殖業,興辦農產品生產及加工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

5.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推進農民工工傷保險、醫療保險,探索農民工養老保險可接續、可轉移的辦法。切實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加強與勞務輸入地區勞動保障部門的協調配合,督促用人單位按規定支付農民工工資和經濟補償金。多渠道提供和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國小為主的“兩為主”方針,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加強執法監督,依法規範職業中介、勞務派遣活動,嚴厲打擊坑害農民工的違法犯罪行為。及時妥善處理因企業裁員發生的勞務糾紛,切實維護該縣農民工合法權益。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10

近年來,崇信縣高度重視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不斷強化返鄉創業就業服務,充分激發他們對建設家鄉的熱情,全縣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穩步推進。近期,結合全縣精準扶貧工作,通過相關統計數據分析和對農民工的情況調查,總結出了一些促進我縣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的具體想法和建議。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現狀和特點

(一)基本情況

崇信縣是一個農業縣,轄2鄉4鎮2個工業園區,人口1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18萬人。農村勞動年齡人口約5萬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員約3萬人,全縣累計返鄉農民工近11000人,返鄉農民工佔常年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0%。其中,實現自主創業的農民工6000多人,主要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個體經營等形式實現創業就業。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特點分析

1、返鄉創業主體多為中青年羣體。這個年齡階段的農民工經過多年的打拼磨練,積累了相當的富餘資金,且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技能,工作技術上游刃有餘,人際關係和社交網絡上如魚得水。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觀念經過在外的歷練不再保守落後,他們有勇立潮頭自主創業的意向。當他們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有足夠的創業條件,有完善的創業基礎,有良好的創業環境時,返鄉創業便順然誕生。返鄉創業人員中湧現出的創業明星如柏樹鎮的謝月林、銅城工業園區杜銀祥、黃寨鎮馬寨村的高昕等人,在外打工一些年後,觀念認識和經驗、技術的積累都達到一定程度,同時有返鄉農民工創業扶持優惠政策因素,他們便回鄉創業,投入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創辦建材生產企業、種植養殖合作社、職業培訓學校等,安置和帶動縣內富餘農村勞動力就近創業,發揮較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2、返鄉創業的規模相對較小、結構單一。從全縣返鄉創業者建辦實體看,企業多是小規模企業,主要依靠自有結餘資金,親朋好友幫扶資金,投資10—50萬元的較多。在縣內建辦的自己的企業及實體店20xx多户,比如從事種植、養殖行業的返鄉農民工在發展結構上相對比較單純,所以創業成功率還有優勢,真真在發展前途上下功夫,還能形成更多的規模。

3、返鄉創業經濟效益明顯,但穩定性差。大多返鄉農民工文化程度雖比一般農民高,但大多也都是初高中畢業的低學歷,只有打工經歷,掌握的多是生產技術,沒有受過相應的專門創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存在一定盲目性,市場分析和產品定位以及防備風險的能力比較欠缺、在企業管理上更是缺乏,造成在自主創業初期雖然經濟效益明顯,但穩定性較差,堅持發展潛力不足。一些返鄉自主創業的農民工,起初年均收入在5—10萬之間,時間一般為2—3年,但也不乏成功創業者,收入能夠達到20—30萬左右,與外出務工收入和本地就業相比,收入偏高。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原因及近年來措施成效

(一)原因分析。

大部分農民工返鄉,選擇在家鄉就業的原因大體分為四類:一是因為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無人照料,放棄外出打工機會,以方便照顧家庭選擇回鄉就業;二是因為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攀升,自身的職業技能和知識文化水平偏低,無法適應現代企業用工需要,導致農民工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大批農民工因找不到崗位而返鄉。三是統籌城鄉發展加速,地方創業環境不斷改善,為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提供了吸納空間。四是有一批長久在外務工的農民工,通過打拼,掌握了一定技術,有着收入頗豐的資金積累。目前,本縣務工工資水平雖比外面發達省市、地區平均低300—500元,但扣除外出就業的交通、房租等成本,當地務工的實際收入水平與外出就業基本相當。

(二)近年來的措施成效

1、完善政策機制。近年來,崇信縣委、政府堅持把加快推進全民創業作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大事來抓,為返鄉創業搭建平台,壯大了縣域經濟實力、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先後出台了關於做好農民工返鄉創業服務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了各鄉鎮(區)的工作目標任務,要求縣婦聯、縣總工會、縣人社局、縣有關金融機構等部門整合資源抓好政策的落實和工作的開展,各部門結合實際,提供了共多項優先優惠政策,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各鄉鎮(區)結合項目實施作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規劃,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的人數佔有勞動力的農民工人數的'20%以上,全縣已掀起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熱潮。

2、強化典型帶動。各鄉鎮(區)結合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都培植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示範户,示範户的種類主要是結合縣扶貧辦項目、縣農牧局種養項目發展種養的大户;比如黃花鄉涼水泉村的致富女能人袁佔梅帶動羣眾創辦了涼水泉榮盛養殖園、高年養殖園,在她的帶動下,近年來,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2984元。她曾先後榮獲“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甘肅省勞動模範”、全省農村婦女“雙學雙比”競賽活動女能手等多項榮譽。手工製造企業、服務業示範户以樑小紅為代表成立了公劉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以傳播手工刺繡編織技藝、培養優秀文化傳承人才為目的,着力於傳統手工刺繡、編織等作品的研發與創新,注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與提高,打造突出崇信傳統刺繡編織文化的精品力作,讓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的愛好者更多的瞭解崇信公劉農耕文化和民俗藝術,實現創業願望和夢想, 這些典型示範户充分發揮了吸引和接納農民工創業就業的作用。

3、部門協作推動。出台優先優惠政策的相關職能部門及負責項目審批的服務部門深入到各鄉鎮(區)主動對接,尋找工作的重點,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服務,縣人社局、農牧局結合精準扶貧在各鄉鎮的協作支持下,大力抓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素質促增收,緊緊圍繞果樹工、電焊工、餐廳服務、牛肉拉麪等多種農民實用工種集中培訓,截至目前共有6624農民工參加了技能培訓,為返鄉農民工創業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三、農民工返鄉創業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扶持政策有待加快落實。優先優惠政策的對接難。已經出台的優先優惠政策,但真的要享受政策的優先優惠,在加強辦事程序上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農民工在申請享受和辦理落實上較難。

(二)創業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暢。返鄉創業者的初期投資大多靠外出務工積累的資金,資金量不大,創業時缺乏通盤考慮,一次性投入到項目中去,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缺乏後續資金和防備風險的能力。還因受限金融體制、企業規模、信用條件等因素的制約,返鄉創業企業獲得銀行貸款十分困難,只有靠高息民間借貸輸入企業維護生產和再生產的“血液”,成本高、負擔重,有時因資金短缺,痛失不少好的商機,資金問題成為返鄉創業者創辦企業難以持續發展的瓶頸。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11

近年來,xx區總工會在區委區政府和上級工會的領導下,積極探索服務好農民工的新方式,新途徑,堅持抓基礎、抓基層,突出重點,突破難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圍繞農民工,做好服務文章,在活動方式上做到新、活、靈,千方百計為農民工做好事、解難事,助推脱貧攻堅,為建設“荷美xx”作出了新貢獻。現將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 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情況

我區目前非公企業總數為1634家,有農民工13821多人。我區農民工務工行業主要集中在建築業、製造業、板材行業、建材行業和服務業。多數農民工為本地剩餘農民勞動力,少部分為外地到本地務工人員。雖然目前經濟下行,但我區農民工並未大量失業,目前,這些農民工大多情緒穩定,生活安定,並未對社會形成不安定的因素。

二、當前農民工最需要工會幫助解決的問題

(一)就業和創業信息的提供問題。一是在家待業的農民工多數願重新外出務工,但由於信息不暢,苦於無招工信息,只好在家等待觀望。二是部分想在家創業的農民工雖然有良好的願望,想在種植業、養殖業上有所發展,但由於對市場需求不瞭解,創業項目難選擇,不敢去幹。因此工會應加強為農民工提供就業和創業信息。

(二)農民工技能培訓問題。農民工技能水平低,影響了農民工重新就業和創業。一是我區農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數為國中以下文化,對科技知識接受能力不強,在外打工多數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從事體力勞動或在服務業從事簡單的勞動,技能水平普遍不高,擇業競爭力不強,影響了農民工就業。二是部分想從事種植、養殖業農民工普遍缺乏相關的種植、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影響了農民工自主創業。因此工會應加大農民工技能培訓力度。

(三)農民工生產生活困難問題。部分農民工家庭增收困難。我區農民工收入中勞務收入佔了50%左右,農民工家庭的主要收入依賴打工的收入。農民工家庭一旦發生意外失業,家庭都會面臨較大生產和生活困難,需要幫扶。

(四)農民工維權幫扶問題。農民工普遍有“三怕”心理,一怕出去找不到活幹,二怕工資低掙不着錢,三怕幹了活領不到工資。其中最怕的就是幹了活卻領不到工資。因此工會應該加大對農民工維權幫扶。

三、工會服務農民工的平台、載體以及方式手段和做法

(一)創新維權服務形式,為農民工解憂。一是打造網式維權服務。在xx街建立xx區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在xx產業園建立工會工作站,在xx區農業資料有限公司建立大型企業職工法律援助站和xx蓮藕產業(核心)示範區建立“農民工之家”,形成“一中心、三站點”服務模式,派駐律師在站點接受職工(農民工)的維權諮詢和法律援助。此外在園區、重點項目建設工地貼掛《農民工維權告示牌》50塊,告示牌上寫明職工(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護內容、法律援助中心電話號碼、律師聯繫方法,讓職工(農民工)維權有依據、有門進、有人幫、有收穫、增信心。

(二)轉變幹部作風,到一線去服務農民工。新形勢下,農民工已成為產業的主體。工會工作重心必須下移。工會人員必須往一線安排,經費也重點往一線傾斜。我會從20xx年開始,在xx產業園區工會工作站,安排了2名社會化工會工作者常年駐守開展工會業務工作;在xx城區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安排1名法學專業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開展職工維權工作;在xx蓮藕產業(核心)示範區工會“農民工之家”,安排1名社會化工會工作者常年駐守開展服務農民工工作。在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園區工會工作站和示範區工會“農民工之家”實行工作日誌登記、職工(農民工)來信來訪登記和具體開展服務職工(農民工)工作登記制度。每個站點的工會工作者每個月要向區總工會彙報開展工作的情況。

四、問題和困難

(一)企業建立工會積極性不高,甚至認為建立工會增加麻煩和負擔。農民工“無家”可歸。

(二)農民工對入會意願不強,好似入會要交會費,增加負擔。

(三)農民工會員流動性大,有的會員不定時地到外地務工,管理難度大。

(四)大部分非公企業不重視工會建設,投入少,組織農民工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更少,影響企業工會活力和戰鬥力發揮。

五、意見和建議

針對農民工目前狀況,建議:

一是加強企業主對建會好處的.教育和動員工作,積極建立企業工會,讓農民工有“家”可歸;同時真正發揮企業基層工會為農民工服務作用,增強企業工會吸引農民工入會能力。

二是加強農民工入會的好處宣傳,積極發動農民工入會。

三是各級工會高度重視農民工會員工作,在生產生活上多關心,積極解決農民工會員生產生活的困難和合法權益的維護,讓農民工體會到工會組織是自己信賴之“家”,工會工作者是自己“孃家人”。

四是加強農民工勞動技能培訓和提供就業創業服務,提高農民工就業率和創業率,助推脱貧攻堅。

六、xx區農業產業化合作企業(合作社)組建工會、發展農民會員情況

目前,我區農業產業化合作企業(合作社)組建工會的有xx蓮藕產業核心示範區工會、黃練鎮科寶小蠶共育基地工會,其中核心示範區工會包括2家公司(即:xxxx投資發展有限公司,xx現代化農業合作社),2個村3個屯5個村民小組(即:xx村xx屯2個村民小組,xx村內xx屯1個村民小組和外xx屯2個村民小組),擁有農民工576人,發展會員144名;黃練科寶小蠶共育基地工會有農民工33人,發展會員33名。這兩個典型的農業產業化合作社工會,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12

xx地處湘中腹地,下轄13鎮3鄉1個經濟開發區,是個傳統的農業大縣。為掌握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基本情況,我縣近期組織了一次覆蓋全縣鄉鎮的大型調研活動,現將有關調研情況綜合整理如下:

一、婦女創業的基本情況

我縣農村人口77萬,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從事農業生產所需勞動力15.1萬人,農村剩餘勞動力40.1 萬,每年新增勞動力1.5萬。近年來,外出務工人數不斷增加,跨地區外出務工人員14.5萬,外出經商創業人員4.15萬。這些外出務工及經商人員在外所積累資金、技術、管理、信息、理念等要素都達到了一定水平,返鄉創業成為一部分有經濟技術實力的農民工的最佳選擇,隨着國家改革開放步伐和惠農、優農政策的落實,在外務工經商有所成就的農民帶着在外所學的技術和積讚的資金回鄉創業致富,這部分人員達6000多人,佔外出務工人數的4.13%。這些農民工回鄉創辦的企業特別是在創業初期興辦的實體,大多屬勞動密集型,用工量大、門檻低,吸納了大批專業技能相對較低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成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載體,促進了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高了經濟質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縣委縣政府的扶植下,我縣梓門橋鎮香鋪坳、杏子鋪鎮睦家塘兩個針紡織基地,及縣城五里牌和青樹坪鎮兩個針紡織產業園區,在近一兩年日益壯大,通過產業培育以及返鄉創業者的艱苦創業和積極帶頭,現在全縣針紡織企業發展到100多家,織機達10000台,年產值達2億元,從業人員達120xx人,其中女性佔80%以上。位於杏子鋪鎮龍返村的經緯毛織廠由外出務工的返鄉女青年劉躍強於20xx年創辦,擁有固定資產300餘萬元,年創利税40餘萬元,解決當地農村勞動力就業200餘人,工人工資最高達3000元/月,最低也有1200元/月。劉躍強還把在家鄉發展的經歷告訴在廣東的同行老鄉,號召他們回鄉辦廠,帶領家鄉羣眾致富奔小康。在她的積極帶動和影響下,全鎮僅毛織織行業就迅速發展到45家,為家鄉的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她自己也先後被授予全國婦聯“創業女明星”,xx縣首屆“十大創業女明星”榮譽稱號。位於梓門橋香鋪坳光明村的富強針織廠,佔地面積20xx平方米,廠房1200平方米,年產值500萬元左右,年純利達30餘萬元,共安置勞動力110多人,該廠農民工月收入900元—1300元不等。該廠法人代表胡新禮原來在廣東從事針紡織產業,於20xx年底回鄉創業,他籌集資金50多萬元租用已閒置的光明國小,招用了附近剩餘勞動力100多人。通過近三年的艱苦創業,其企業越做越大,胡新禮本人成了當地一富,還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據統計,僅光明村先後就新創辦了規模不等的針織企業8家,轉移勞動力近1000多人,目前針織行業生產情況良好,企業規模不斷髮展壯大。

我縣三塘鋪鎮的'鑄鋼行業已逐漸形成規模,1000萬以上資產的鑄鋼廠有8家,規模不等的小型鑄鋼廠有100多家。這些企業大多是農民工所創辦,現在這些企業已帶動了當地經濟,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共轉移農村勞動力3500人。位於三塘鋪鎮長江村的xx縣添福冶金機械有限公司由xx縣首屆“十大創業女明星”鄧錫華創辦,公司擁有固定資產800餘萬元,年產值近3000萬元,年創利税300餘萬元。位於三塘鋪鎮開發區的五星鑄鋼廠,其創辦者戴朝華於1995年開始籌資創業,至今,已發展成佔地40餘畝,累計投資600萬元,年總產值達20xx多萬,年利潤約212萬,吸納附近農村剩餘勞動力135人的鑄鋼企業,在廠工作的農民工年平均收入達2萬元左右。目前在這些創業帶頭人的帶動下,將會有更多的農民工回鄉創業。

二、主要做法與經驗

近來年,我縣為承接沿海產業梯度轉移,加快推進工業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解決我縣縣域經濟結構性矛盾,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優化經濟環境,吸引務工能手回鄉創業,直接反哺我縣經濟發展。主要的措施有幾點:

(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是依照相關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和出台招商引資回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如在税收、工商、徵地及其他收費上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積極引導較大規模的企業聚集發展;鼓勵和支持村組利用集體荒山荒坡、空坪隙地與企業主合股興辦企業,土地可以實施租用;鼓勵和支持農民利用閒置土地和房屋創辦小型企業。還如對回鄉創業者優惠提供生產用水用電,水電費按生活用水用電價格收取。二是允許所創辦的企業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派駐常設機構,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建立長期穩固的聯絡通道,實行長駐招商。

(二)拓寬回鄉創業的企業投融資渠道。鼓勵銀信部門向這些勞動密集型的回鄉企業主貸款實行從簡從快優先辦貸的優惠政策。

(三)規範企業法人的權利和義務。一是企業主對企業擁有充分的自主經營和管理權,在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許可下,享有生產自主、用工自由的權利。二是所辦企業必須依法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依法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切實維護用工單位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四)加大對民工的培訓力度。儘快提高其業務技能和操作水平,以適應企業的需要。

(五)制訂出台有關優惠政策。在縣城區域內投資創辦的部分企業如針紡織企業,其本人和其直系親屬可憑國土部門的土地使用證和有關户籍資料到縣公安局辦理城鎮户口,户口辦理只收工本費,其子女入托、入學、就業按國家相關政策辦理。

三、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我縣農民工回鄉創業尚處於自發、起步階段,創業難度大,還存在一些問題與困難。

一是資金缺乏。回鄉創業人員雖然在回鄉時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但遠遠不能達到創辦企業、搞活生產性經營的需要。然而當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務還不能滿足農民工回鄉創業的需要,金融機構貸款門檻高,農民工大部分也無財產抵押,更難找到擔保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單户貸款額度小,利息高。而小額擔保貸款尚未將回鄉創業農民工納入範圍,因此導致農民工回鄉創業很難獲得所需資金方面的援助。

二是人才缺乏。回鄉創業農民工所創辦的實體大多屬微利項目,規模不大,產品單一、技術含量較低,工資待遇、工作條件以及創辦地的生活水準、環境和物質文化條件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導致本地人才和優質勞動力大量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掌握了一定生產技能的技術人才流動性更大,即使工資待遇與本地企業差不多,他們也更願意外出務工以增長見識,開闊眼界,以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積累更多的資本。

三是創業者文化素質偏低,缺乏經營管理能力和經驗。由於許多回鄉創業者自身受教育程度較低,專業技能知識和管理水平受到了限制,缺乏創業理論和實踐經驗。很多人營銷觀念落後,市場開拓能力差,缺乏長遠眼光。其所創辦的企業大部分處於小規模、低效益的狀態。管理也不夠規範和完善。很多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不規範的管理導致了生產效率不高,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同時對於各項政策理解不透也導致了這些小型企業存在着一些違規行為,導致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低下,很難適應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

四是投資環境不夠寬鬆,激勵機制的健全程度尚不能完全滿足回鄉創業者創業的需要。創辦企業的手續辦理比較複雜,有的部門對待回鄉創業者的優惠政策尚不能完全落到實處。

五是信息技術缺乏,投資盲目性大。一些回鄉創業人員在外打拼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回鄉後對當地實際和市場需求不能準確把握,不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更好的經營及管理,造成其企業管理與當地實際情況不相適應。對產品的營銷也存在着信息不暢通的現實情況,營銷手段因此缺乏。在投資上有一定的盲目性,達不到最佳的效果。企業的競爭能力較弱,後續發展面臨難題。

四、相關的對策與建議

一是建議根據實際需要,將農民工回鄉創業生產經營場地和後續發展用地納入城鄉發展總規劃。鼓勵投資興建各類專業市場,綜合市場、標準廠房等。在金融方面,對符合市場要求、有發展前景、效益好、的企業,可以放低貸款門檻,在貸款額度、時限上適當放寬限,滿足農民工回鄉創業的中長期投資需求。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將回鄉創業農民工納入小額擔保貸款範圍。以吸引外出人員回鄉創業。

二是加大創業培訓及農民工轉移培訓力度。不僅要對外出務工尚未創業的農民進行創業培訓,已經創業的農民及即將創業的農民更要進行創業能力的培訓。通過培訓全面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文化素質、特別是創業理論知識和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及對政策知識的理解。着力把他們培養成為適應市場競爭的農民企業家。同時針對所辦企業的需求,加大對廣大農民工的轉移培訓,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分期分批的進行相應的技能培訓、職業道德培訓等。以提高農民工素質,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解決回鄉企業人才缺乏的難題。

三是進一步優化農民工回鄉創業環境。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支持和扶植,為回鄉創業者開闢綠色通道。特別在用地及税收方面給予政策優惠,在行政審批、信貸等方面提供優質、方便、快捷的服務。不斷加強回鄉創業環境建設,增強回鄉人員創業信心,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回鄉創業。

四是優化創業環境。對回鄉創業企業要規範收費項目,制止亂收費行為,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要建立完善規章制度,嚴格執法,對損害企業利益、發展環境的行為要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努力創造寬鬆的創業環境。

五是發揮典型示範帶頭作用,營造創業的良好氛圍。對回鄉創業的典型事蹟進行廣泛的宣傳和大力的獎勵及支持。充分發揮其帶頭作用。形成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創業的良性互動格局,實現回鄉創業“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良性循環。

總之,對農民工回鄉創辦的企業,在人才引進、資金支持、政策扶持、教育培訓、政府獎勵方面要優化服務。各部門應為農民工回鄉創業開闢“綠色通道”,降低創業門檻,引導行業協會等各類社會中介機構,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創業輔導、信息諮詢、技術支持、人才引進、員工培訓、風險投資等各方面的服務。要把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擴大就業的主攻方向,認真制定和落實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各項政策,引導各類資金,特別是民間投資進入服務業領域。積極鼓勵社區服務業、餐飲、旅遊、娛樂等行業快速發展,以增加就業崗位和財政收入。要大

力推進“迴歸工程”,將引導、支持農民工回鄉創業作為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切入點,為xx經濟發展注入勃勃生機和活力。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13

當前農村工作的重點是解決“三農”問題,其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問題解決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我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6.33 %,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近幾年,通過認真落實貫徹中共中央、市縣有關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鼓勵和發展農業產業化,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就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民增收來講,出現了土地流轉難、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小,增收難度加大等問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嚴重製約了全縣經濟的整體發展。為此,按照縣委、縣府的安排,縣人大組織了兩個調研小組,採取以座談會和實地走訪相結合的調查方法,對我縣的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民增收情況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彙報如下:

一、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民增收的現狀

(一)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1、土地流轉的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24個鎮鄉(街道辦事處)、50個社區居委、2063個村民小組。農地67萬畝,人均農地面積0.84畝,經過幾年的大膽嘗試,土地流轉的範圍更大,形式更加多樣化。目前全縣土地流轉的面積有4.07萬畝,佔農地總面積的`6.07 %,土地流轉方式以轉包和出租為主,轉讓、互換、土地入股為輔。轉包面積有3.2萬畝,佔流轉面積的78.6 %;出租面積0.41萬畝,佔流轉面積的10 %;轉讓面積2000畝,互換2600畝, 土地入股、轉讓、互換這三種形式共佔流轉面積的11.4%。農户自發流轉和村組織流轉是我縣土地流轉的主要做法。土地流轉的方向主要有五個:一是流向外來耕作户;二是流向專業承包户;三是流向農業企業;四是流向一般農户;五是流向其他單位。

2、土地流轉的特點

(1)、堅持農户自願、協商、有償原則。全縣流轉的萬畝農地中,農户自願流轉的佔98%。

(2)、土地流轉收益是農民家庭收入的補充。土地進行自發流轉的農户一般是從事第二、三產業或兼業,家庭收入以二、三產業和財產性收入為主,土地流轉收益是家庭收入的補充。

(3)、村社集體組織流轉的土地基本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土地收益較高。

(4)農户自發流轉的期限短。

(二)農民增收的現狀

全縣現有農户21.82萬户,農業人口79.86萬人,農村勞力41.92萬人。2003年,全縣堅持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業綜合效益穩步提高。全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747元,比上年增長5.1 %。

1、農民外出務工是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來源

經濟活躍的龍水鎮等臨街處的農民主要靠手工業,進城打工增加家庭收入。而在偏遠山區的農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如高坪雲頂村12社就有80%的外出打工人員。中敖全鎮也近50%的農民靠外出打工。

2、國家政策扶持農民增收

推進税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退耕還林政策給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

3、產業結構調整、引進企業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業主制經營帶動了農民增收。農民將土地轉讓出去,不投一分錢就可以得到每畝700—800斤稻穀的補償,如龍崗明星村、中敖明月村等。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14

根據縣政協xxxx年工作要點的安排,縣政協組織了部分縣政協委員及涉農部門相關人員對區內(縣外)、縣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情況

(一)總體情況

西林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時間相對較晚,最初是xxxx年庫區移民在天生橋庫區水域成立的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之後沙糖桔種植大面積發展,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隨之快速發展起來。此外,精準扶貧大政策的推動,也是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截至xxxx年末,西林縣共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409個,註冊登記409個。在全縣所有農民專業合作社中,以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主,佔專業合作社個數90%以上;養殖專業合作社個數佔比相對明顯偏少,且正常運作的養殖專業合作社更少。

(二)本次調研對象情況

本次調研所選擇的調研對象,都是從全縣專業合作社名單中按種植、養殖類隨機選樣的專業合作社,共25家。這25家中:正常運行11家;創社模式:支部帶領型1家;能人帶動型9家;自願聯合型15家;行業類型:養殖型6家;服務型2家;種植型15家;種養型2家;投資方式:貸款2家;成員資金入股9家,其他的14家;營銷模式:已有產品的14家全部是自產自銷;管理建設:年召開社員大會9家;有會計核算9家;有固定辦公地點12家;對社員進行過培訓的11家;制定相應制度11家。

除了對我縣進行調研外,我們調研組還到武鳴區嘉沃農業專業合作社進行調研,嘉沃農業專業合作社是一家以沃柑火龍果為主,集種植金融及技術服務果品增值包裝及冷鏈於一體,配套農業觀光旅遊致力於打造“三產融合”、“沃柑全產業鏈”為主的大型農業專業合作社。嘉沃農業專業合作社依託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沃柑、火龍果的種植,主動探索金融與農業的融合模式,通過彙集金融企業、渠道商、農資廠家、科研機構、加工廠、冷鏈運輸、社員種植户等各方資源,構建完整的產業鏈。主要做法:

一是出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方案,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做好合作社培育和發展工作。

二是簡化工商登記手續。

三是農業農村局定期開展負責人(法人)培訓,掌握合作的運作規律。

四是加強對會計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確保銷售額準,財務精。

二、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運作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本次的調研對象看,我縣當前已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一些不規範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合作社的產權安排不合理

合作社財產支配權包括財產佔有、支配和收益權。這次的調研對象中,成員資金入股只有9家,大部分“成員”並沒有按照合作社章程出資,他們只是通過合作社採購農藥、化肥,或者銷售農產品給合作社,按照合作社法的規定,這些“成員”並不能真正成為合作社的成員,他們與合作社實質上就是買賣關係。如果沒有出資就不是合作社成員,也就不存在盈餘返還。合作社社員有的以林地入股後,仍按照分散經營的方式單家獨户作業管理,林地產權不歸屬於合作社,導致合作社無法統一生產作業,也不能以林地來抵押融資。

(二)合作社結構不規範

這25家合作社有16家一年甚至幾年都不召開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9家召開也是走形式,只有核心成員參加,重大事情如理事長的選舉、財務報告公開、盈餘分配方案等普通成員均不能參與,民主管理成為一句空話。另外,本次調查的專業合作社,大部分沒有制定合作社章程,或者已制定合作章程但未能按照合作章程進行管理和運作,除理事長(發起人)以外,沒有設立理事會、監事會,組織架構不符合標準,社員各自為戰。25家只有6家有正式固定的辦公地點,因此,合作社與成員的聯結鬆散,利益關係不緊密。

(三)資產核算建賬不健全

25家有9家聘請人員做賬,但都沒有嚴格按照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設置會計科目、配備專業會計人員和進行賬務處理,財務監督審計根本談不上。在收益分配的處理上,25家合作社均沒有提取盈餘公積,也沒有為普通成員設置明細賬户登記股金和交易量(額),進而也沒有按交易量(額)給成員按股份返還盈餘。由於合作社內外部監督機制的不完善,每年享受國家扶持資金的合作社並沒有把國家補助計入專項基金,更沒有量化到普通成員的份額。合作社成立之初,大都未收取入社費,合作社也未能從經營收益中提取活動經費,負責人的經營管理服務活動都是義務勞動,甚至倒貼差旅、代辦和交通費用,導致合作社各項工作難以開展。由於合作社成立未收取入社費,多數為實物資產(林地)入股,合作社缺少活動經費,難以聘請專業的會計人員代為做賬,無法規範生產活動資金的收付管理。合作社社員購買農資、出售產品收入均未通過合作社賬户管理,各自收支,合作社賬户無法真實反映合作社的現金流量。

(四)產銷鏈脱接。我縣當前已成立的各專業合作社,事實上並不能有效地履行生產規劃、技術標準、操作監督和產品檢驗方面的管理職責,也不能做到要求每一個成員都要執行標準化生產流程,維護合作社對外簽訂的合同和承諾的產品質量標準。調研過程中,多數合作社反映,合作社負責人與廠家訂購肥料、農藥後,一些社員認為社長從中撈好處,非要自己另行採購不達標的`低價肥和農藥。施肥、噴藥時令,也不服從要求,存在拖延時間的現象,結果導致合作社成員之間果品不一。另外,在銷售季節,合作社聯繫了銷售渠道,社員又不服從安排,為了早些多些出售,降低要求進行了採摘,以次充好,導致客商取消後續合同的履行,影響到合作社的聲譽。個別社員還參與散户違反合作社規定競相降價出售,致使產品價格難以統一。養殖合作社產品主要銷售還是以零售為主。25家中,有產品的14家的銷售渠道全部是自產自銷,沒有形成真正的產銷鏈接。

(五)金融貸款扶持有難度

所調查的合作社帶頭人和合作社社員均未得到銀行貸款支持的專業合作社共有7個。未能得到銀行信貸支持既有銀行方面的原因,也有合作社方面的原因。銀行方面的原因,一是銀行受理借款申請後不調查、不答覆、不作為,服務態度差導致未能借款;二是大型國有銀行貸款門檻高,貸款條件嚴苛,多數合作社難以符合貸款條件;三是銀行現有貸款產品不夠靈活,不能較好地適應合作社發展的需要。合作社方面的原因,一是合作社的性質決定合作社不需要貸款,例如八達鎮壩林村吉裝脱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其業務主要是為造林公司或個人造林大户提供勞務合作,無需週轉資金,無貸款需求;二是專業合作社帶頭人有一定的資金,不需要貸款,例如那佐鄉弄合村益友種養專業合作社;三是合作社自身沒有資產,缺少抵押物,也找不到合適的擔保人,無法申請貸款。加之我縣當前的農業保險服務發展困難,由於自然災害的不可預測以及災害評估難、保費貴等原因,保險公司不願受理,果農也不願意投保,合作社投保額為零,金融貸款扶持風險高,導致銀行惜貸怕貸。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對合作社的支持有待加強

除了少數成立比較早、發展比較快的果品類合作社能夠獲得政府支持,大部分合作社都依靠自己力量在發展,但由於資金籌集難等因素的限制,加上國家金融支持措施沒有落實到位,這些合作社面臨的困難重重。

(二)合作社理事長的自身素質

由於理事長在自身素質方面差異很大,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目前我縣合作社規範化程度的不一致。一是對合作社缺少認識,對合作社的發展沒有明確的目標;二是民主管理意識缺乏,成員只是徒有虛名,並沒有起到作用,理事長主導合作社,唱獨角戲;三是信心不足,責任心不強,成立合作社之後才發現組織經營管理困難重重,缺少管理經費,於是對合作社的發展前景失去了信心,沒有了責任心。

(三)對合作社規範化的重視程度不夠

我縣對於合作社的發展都持積極支持態度,從宏觀方面給合作社的誕生及發展創造了條件,但一些部門在追求合作社數量增長的同時,忽視了對合作社的規範化進行引導和管理,數量較多,但總體運行質量不高。

(四)以經濟實體抵押登記存在困難

比如當前我縣不動產登記中心以沙糖桔林權確權工作未完全推進,很多果農未進行確權,未辦理林權證。與此同時,我縣不動產登記中心剛成立不久,林權、經營權抵押登記系統上線不及時,特別是沙糖桔抵押登記相關係統未上線,導致無法進行抵押登記,銀行發放以沙糖桔林權、經營權抵押的貸款尚存在困難。

四、幾點建議

(一)重視專業合作社的規範管理和建設。我縣當前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正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缺乏有效的指導和模範社可參照,因而在組織建設、章程制定、財務管理、操作流程、規範化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為此,政府有關部門要有針對性選擇一定數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細分水果種植類、養殖類、勞務輸出類等)進行專門指導,明確“三會”即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的職責和權力,保證合作社組織內部運作的公開、公平。同時,可以整合或撤銷“空殼社”,由要數量向要質量發展。

(二)健全合作社財政扶持資金的評估和監督機制

應該逐步建立合作社資信評估制度,財政扶持要預先進行科學評估,對經過評估後被認為具備發展潛力的合作社,政府可以提供財政支持,同時投入後要定期進行調研,避免有些合作社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幌子,套取國家的優惠政策與財政資金扶持在鼓勵扶持合作社發展的同時也要完善監督機制,對財政扶持的資金進行必要的審計與稽查,增強財政支農資金安排、使用過程的透明度,自覺接受專業審計和羣眾監督,使財政扶持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規範合作社財務管理

遵循自願、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則,實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財務管理體制。應依據原行業財務制度,結合自身的特點,制定本社的財務制度。定期向行政主管部門報送財務和會計報表,定期向社員公佈財務狀況。

(四)引導合作社樹立品牌化意識

有效引導合作社樹立品牌意識,通過品牌優化達到產品優化,通過品牌競爭實現產品質量提升。相關服務窗口可以通過產品低農殘、生態綠色認證指導合作社規範化生產,以產品的綠色食品產地認證打響合作社聲譽,提高合作社的收益。

(五)積極推進和擴寬銷售渠道

要指導合作社在鞏固現有銷售渠道和營銷窗口的基礎上,通過參加如農產品交易會以及推介會和各種節會的形式,大力開展宣傳推介品牌產品,開闢新的銷售渠道。積極與電商平台對接,在互聯網+、網絡直銷等方面下功夫,積極拓展市場,政府應推廣“黨建+合作社+農户””“超市+合作社+農户”“合作社+電商+農户”的模式,藉助合作社樹立的品牌,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實現穩定的產銷渠道合作。

(六)探索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折股量化、股權設置和股權管理

通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資產進行折股量化、對合作社經濟組織成員配置股份、對資產股權加強管理,有效落實合作社經濟組織成員對經濟的收益權和分配權,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活動實行民主管理,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實現資產保值、增值,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成員最大限度分享社會主義制度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紅利。

(七)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建立示範專業合作社,使之在組織架構、制度建設、生產標準化管理、銷售與財務管理、效益分配等方面走向合規、健康、有效益、可持續發展之路,從而帶動其他合作社的發展。只有規範管理、有效益、可持續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才能夠有效化解和防範金融風險,得到金融部門的支持。一是為合作社提供貸款貼息政策。為合作社貸款提供財政貼息,貼息可以根據本縣財力提供全額貼息或者部分貼息,減輕合作社發展的還息壓力,與此同時,金融機構為合作社貸款出台優惠政策,適當降低貸款利率。在政府與金融機構共同支持下,合作社融資成本得以降低,從而促進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二是由經紀人、選果廠提供擔保。開創合作社與水果經紀人、選果廠簽訂訂單合同,銀行向合作社發放貸款,經紀人、選果廠提供保證擔保的“合作社+銀行+公司”模式,實現降低銀行貸款風險。三是為沙糖桔林權、經營權抵押登記提供條件。推進不動產登記中心的林權抵押,特別是沙糖桔林權(或者是經營權)抵押登記上線運行,給合作社融資提供方便,使林權、經營權轉化為資金用於生產經營,實現收益。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15

根據百户抽樣調查彙總資料表明:上半年xx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833.6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4.44元,增幅20.96%;人均支出1241.8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3.47元,增幅13.06%。

一、收入情況

1、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亮點。上半年,農民從各類勞動報酬中得到的工資性收入人均263.9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6.78元,增幅92.41%,佔現金收入比重為31.67%。其中本地務工收入人均82.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0.56元,增長97.22%,外出務工收入人均150.49元,同比增加56.11元,增幅59.46%。主要體現在: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加快了工資性收入的增長,據百户資料顯示,上半年外出務工人員70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1人。

2、家庭經營收入仍然是農民家庭收入的主體。上半年,xx縣農民從家庭經營中得到現金收入人均483.4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46元,增幅10.89%,佔現金收入比重為58%。在家庭經營收入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第一產業收入下降。上半年一產業現金收入人均347.97元,比上年同期減少33.99元,減幅8.90%,分行業看,農業現金收入人均114.25元,同比減少50.01元,減幅30.44%;林業現金收入人均0.62元,同比減少1.92元,減幅75.45%;牧業現金收入人均222.49元,同比增加8.70元,增幅4.07%;漁業現金收入人均10.60元,同比增加9.23元,增幅6.73倍。通過調查分析,一產業現金收入下降,究其原因,一是部分農產品價格下降對農業收入有較大影響,據調查,今年以來,除蔬菜以外,全縣主要農產品價格均呈下降趨勢。其中:今年上半年玉米價格同比下降5%以上,豆類價格同比下降約10%,生豬價格同比下降15%以上。二是農民在出售林產品採集果實上下降80.93%。

(2)二、三產業現金收入快速增長。上半年農民人均家庭經營二、三產業現金收入分別為37.02元、98.4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58元、53.86元,增幅分別為292.51%和120.71%。主要原因:一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從事建築業的人數和工資增加,致使二產業收入大幅增長;二是交通、運輸郵電業和批零貿易、飲食業收入的快速增長帶動第三產業收入的增長。目前,農村道路狀況得到較大改善,農村從事交通運輸業的農户增多。同時由於農民收入增加,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農民對生存型、發展型、享受型消費也在逐步增加。上半年,農民從事交通運輸業和批零貿易、飲食業現金收入人均分別為36.52元、33.31元,比上年同期分別增加31.04元、25.23元,增幅為566.83%和312.51%,分別佔三產業收入的37.08%和33.82%。

(3)財產性收入增加,轉移性收入下降。上半年,財產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113.10%,轉移性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24.55%。財產性收入主要是租金收入增加。轉移性收入下降主要是退耕還林還草補貼收入和得到賠款分別比上年同期減少33.19%和87.44%。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是一種不穩定的收入來源,跟時間和隨機性有較大的關係。

二、支出情況

上半年xx縣農民現金支出人均1241.8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3.47元,增幅13.06%。上半年農民現金支出主要呈以下特點:

1、一產業生產投入下降29.46%。產生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業生產費用下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2.79%。主要又反映在農資價格的上漲導致農民在購買農業生產資料上的費用大幅減少,其中:在購買肥料數量上人均減少24.96公斤,減32.52%。二是牧業生產投入下降,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5.94%。主要又體現在農民在購買牧業生產資料上下降,下降幅度為27.03%。

2、二、三產業生產費用大幅增長。分別比上年同期人均增加4.66元、62.48元,增幅分別為7.11倍和7.47倍。

3、生活消費支出穩定增長。隨着農民收入的逐年增加,xx縣農民的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質量明顯改善。上半年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現金支出人均725.0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1.62元,增幅18.19%。其中:食品消費人均增長3.03%、居住支出人均增長44.44%、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方面人均支出增長1.5倍、交通和通訊增長4.81%、醫療保健人均增長77.90%。

三、分析全年農民增收的有利因素

一是二、三產業在發展上,加強了鄉鎮經濟發展環境建設,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吸引一批企業入駐,利用批發零售業相對點多面廣的優勢深化發展,形成連鎖化、網絡化的現代商貿業,做好了自身發展定位,加大了對外宣傳力度。

二是政策性因素對增收的直接或間接作用越來越大,政策性因素可使農民人均增加收入15元左右。主要體現在:一是中央在實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的惠農政策基礎上,今年又實施了綜合補貼;二是退耕還林面積增加並及補助及時兑現給農户。

三是勞務輸出的內因和外因作用都較強。一方面表現為政府培訓、組織引導輸出工作力度加大,另一方面農民外出就業的意識明顯增強。據調查,上半年農民外出務工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6%,收入增長9%。僅此一項可使農民人均增加收入60元以上。

四、分析影響農民增收的不利因素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差,自然災害頻繁。雖然經過多年的建設,農業基礎設施仍顯簿弱,目前由於部分水利設施不配套,加上管理費用不足,有的處於無人管理狀態,渠道垮塌,小型水庫及塘堰淤積嚴重,影響灌溉效果,農民依舊不能擺脱靠天吃飯的困境。

2、農村勞動力素質下降影響農民增收後勁。隨着農民收入來源渠道的多元化,外出務工仍然是xx縣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相對而言其文化水平較高,並有一定的技術,且外出務工主要是一些年齡在16歲至40歲之間的.青壯年勞動力;而留下來的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婦女、老弱病殘人員,他們體力差,文化水平低,接受農業技術能力慢,這種狀況的長期存在對xx縣農業的良性發展極為不利。

綜合以上各方面的因素,預計今年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可增長4%以上。

五、措施及建議

1、抓住政策有利的機遇,真正運用好、操作好,從根本上保護農民的利益。要更多地運用市場調控和經濟手段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着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

2、切實抓好當前農業生產,加強田間管理,確保糧食增產增收,密切注意病蟲害的防治,確保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為全年糧食增產奠定基礎。

3、近幾個月來,農用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消減了各項補貼和糧食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因此,各級政府必須採取措施加大對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環節的監管調控力度,以進一步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降低生產成本,嚴厲打擊製售偽劣農業生產資料的行為,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同時還要加緊落實涉農生產資料生產的税收優惠政策措施,嚴格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成本和市場定價,真正讓農民得到實惠,從各方面保障農民增收。

4、繼續加大財政支農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民增加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同時,要建立完善科學有效的抗災減災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確保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5、着眼長遠,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要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通過培育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強對農户的帶動能力;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突出特色,支持和鼓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從根本上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16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通過鄉黨委、政府積極引導扶持和各有關部門具體幫助指導,我鄉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無發展到目前的77家,如何進一步完善和規範農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們對全鄉所有合作社進行了實地瞭解,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目前,全鄉已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7家。按行業劃分:種植業58家,畜牧業16家,其他3家,今年新增51家。加入各類專業合作社的農户有7993户。經營形式主要有以下2種:一是“合作社+專業大户+農户”。主要通過作為骨幹成員的專業大户開展生產示範和流通經營,為農户提供間接服務。二是“合作社+基地+農户”。合作社通過組織、協調和規範農户的生產經營活動。通過合作社的運作模式,農民收入逐年增加,合作經濟組織也不斷狀大。按照利益聯結機制,緊密型合作社佔24%,鬆散型合作社佔76%。

二、我鄉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是認真學習,廣泛開展宣傳發動和培訓。鄉里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以宣傳發動、培訓人員、學習法律法規為突破口,解除農民的種種顧慮,使之充分認識入社的好處,辦社的意義。分類指導,制定規劃,建立各類合作社培訓班,指導農民辦社、入社,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是加強內部管理,構建科學的運行機制。為了解決合作社合作水平低,內部運作管理不規範的問題,我鄉堅持“自願、民主、互助、平等”和“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則,重點做到四個方面:即有一個可行的示範章程,有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有一個嚴格的管理制度,有一個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並做到三個堅持,即堅持民主辦社;堅持入社自願;堅持以農民為主體。

三是完善規範。“按照先發展後規範,邊發展邊規範”的要求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管理。按照標準完善合作社的章程,財務制度,議事規則,發展規化,落實合作社的基地,明確合作社的責權利。建好一批規範的合作社。如修學花生購銷合作社、新科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沙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等。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的作用和成效

(一)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民專業合作社適應市場經濟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實現了農村資金、技術、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聚合分散的農村生產力,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更加合理和優化;同時,合作社通過為農民進行購銷服務、傳遞市場信息、指導農民種養品種的調整,有力地促進了專業生產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二)加快了農業標準化和產業化步伐。農民加入到專業合作社後,從品種的引進、生產、管理、包裝和銷售所有環節都要求統一進行,既促進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又極大地降低了單個農户所承擔的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其中,花生種植合作社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小户生產無法起到做大做強的效果,但農户組成合作社或協會後,通過示範引導,統一加工程序,極大的提高產品附加值,逐步形成鄉特色優質產業。

(三)推動了農民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户是否順利進入市場,直接影響着農民的收入。作為一家一户的家庭經營,農產品很難打通市場銷路,而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組織農户,能發揮組織協調作用,能在帶領單家獨户進入市場方面發揮着獨特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

(四)吸納勞動力就業,維護了社會穩定。大大減少了由無業人員引發的偷盜、搶劫、打架、鬥毆等社會問題,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穩定。

四、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近年來,我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已取得明顯成效,但還存在着許多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需要認真加以分析和解決。

1、組織規模偏小,帶動作用有限。農村專業合作社絕大多數規模較小,自身經濟實力不強,會員與合作社之間聯繫不夠緊密,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出現合作社建設急在鄉上、冷在户裏的被動局面。大部分合作社是發起人為獲得政府扶植資金或地方政府為合作社建設任務而成立的,它們沒有起到任何實質意義。作為專業合作社,應該圍繞產前、產中、產後切實為會員提供市場信息。但是我鄉的一些專業合作社,受信息閉塞、管理不規範等因素的影響,給會員提供的支持少,增產增收效果不太明顯。合作社本身由於沒有帶來較好的作用,其影響力、號召力越來越小,會員也相應減少,這樣就導致不良循環,阻礙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2、制度不夠完善,管理不夠規範。有的合作社沒有制定章程和具體管理制度,有的合作社成員合作意識不強,只願利益均沾,不願風險共擔,社員之間誠信度不高,還有一部份合作社只是掛名成立了實際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3、發展資金不足。合作社唯一的資金來源便是入股農民自籌,但受農民保守思想的佐使,大都是見利後方願出資,一個合作社全靠農民自發籌集實屬很難。

4、成員意識有待提高。大多數農户的市場意識、合作意識、經營意識不強,科技文化管理素質低,觀望心理較強。

五、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的幾點措施和政策建議

1、抓樣板。要加快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首先必須建立樣板,抓好典型示範,讓農民看得見,摸得着,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要堅持典型引路的方針,及時總結先進經驗和做法,加大創新力度,認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傳和推廣工作。

2、抓規範。在按照先發展後規範、邊發展邊規範的要求,抓好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管理。合作社一旦建立起來,要使其逐步走向規範。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可以利用訂單農業等合同方式保證農民利益,在發展壯大以後,應逐步使合作社與農户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以增強農村專業合作社實力,提高抗禦各種風險的能力。

3、要加大扶持力度,增強發展動力。農業是弱勢產業,需要政府及全社會給予扶持,從現階段的實際出發,我們更有理由切實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建議積極推動合作社的規範化建設,充分發揮合作社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作用。

4、要加強領導,強化措施,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建議縣政府有關部門把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工作來抓,切實加強領導,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要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列入縣委、縣政府有關部門的年度工作計劃,促使相關部門、鄉鎮引起高度重視,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17

根據市政協今年工作安排,市政協組織提案委、研究室、市農業局及部分委員組成調研組,於5月份深入我市部分鄉鎮(街道)、村莊進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調研。調研組先後聽取了店下鎮、硤門鄉、點頭鎮、管陽鎮的有關情況介紹,召開了12家合作社理事長座談會,並實地走訪了三友鹿業、前岐福昌蘑菇、天和茶葉、黃金雞、柏柳白茶專業合作社等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並赴浙江洞頭、文成等地進行考察。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概況和特點

20xx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市委、市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9月15日,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有305家,其中:茶葉類農民專業合作社48家,食用菌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家,蔬菜瓜果種植類農民專業合作社60家,家禽養殖類農民專業合作社37家,農業綜合類農民專業合作社97家,漁業養殖類28家,以及花卉、經濟林類21家,農機7家,累計註冊資金達10.58萬元,發起人2386人,涉及農民社員1.75萬户,帶動農户5.06萬户。在27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2個,註冊商標42個,確定為XX市的龍頭企業1家。20XX年12月22日我市率先成立了全省首家縣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為促進我市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縱觀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狀況,主要有以下特點:

1、龍頭企業依託型。如溪大洋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牽頭興辦的益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採取農户入股,牛、羊由合作社農户飼養,公司提供種苗、防疫、養殖技術指導、銷售等全程服務,合作社成員經公司銷售產品後獲利。

2、農民合作創辦型。如由6名農機大户自發組織成立的XX市綠野機耕專業合作社,每年有計劃地開展跨區作業,與店下、秦嶼周邊農户及種植大户簽訂機耕作業訂單,明確了服務項目與機耕時間,確保了農户及種植大户不誤農時,因此,極大地調動了服務對象的積極性,達到了合作社與農户及種植大户雙贏的目的。

3、兩委牽頭引領型。如20XX年10月15日成立的XX市柏柳白茶專業合作社,由柏柳村兩委牽頭, 213位農户自發入股,村委會成員兼任理事長,合作社註冊資金8萬元,其中:農户入股7萬元,村集體入股1萬元。統一供應農資,統一打造品牌。

4、技術人員領辦型。如XX市藝農花卉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依靠自身技術優勢並通過聘請農業技術人員,向社員提供服務,為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發揮了很好作用。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成效

通過幾年的發展,我市合作社引領農民闖市場、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關於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關於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1、促進了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如秦川果蔬專業合作社為推廣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在生產園區內建立了20畝的示範園;投入10多萬元建立新品種引進風險基金,採取種苗無償提供、試驗適當補助、減產酌情補償等辦法減輕農户的生產風險;合作社註冊“一線天”等商標,申請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標誌使用權,進一步增強了我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2、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普及。如前岐福昌蘑菇專業合作社編髮《福鼎食用菌》會刊、印發宣傳資料、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提高了菇農的科技水平。柏柳白茶專業合作社等茶葉類合作社配合政府相關部門,對茶葉加工企業規範整頓,推廣無公害茶園專用肥和綠色植物殺蟲劑,使全市茶葉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20XX年茶葉抽檢合格率達100%。目前,全市在有條件的合作社中建立各種“五新”技術示範片、生產基地、展示田等,示範效果顯著,較好發揮農業“五新”技術示範輻射帶動作用。

3、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與發展。如秦川果蔬專業合作社藉助市、鎮、村三級農村社會服務聯動網,將各類蔬菜品種、價格、數量在網上發佈,拓寬客户聯繫渠道,落實訂單,開闢市場。店下天和茶葉專業合作社等加強與北京、上海、廣西等大中城市銷區市場的橫向聯合,組織福鼎茶商在北京、天津等建立茶葉批發市場,開創了我市在全國大中城市建設名特優產品專業市場的先河。前岐蘑菇專業合作社,組織蘑菇營銷隊伍近1000人,在全國主要大中城市設立“福鼎蘑菇”營銷窗口近100個,每年銷售福鼎雙孢蘑菇1萬多噸。

4、促進了農產品質量的安全與提高。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品牌,制定了一系列產品的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如:梅氏茶業專業合作社實行“五統一”,即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對外宣傳、統一建立無公害基地、統一價格,打造福鼎白茶品牌;前岐蘑菇、秦川蔬菜等專業合作社的示範基地和主導產品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和基地雙認證。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查中發現,我市在引導和扶持合作社發展中面臨着以下四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還不夠到位。由於宣傳普及不夠到位,一些幹部和多數羣眾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缺乏瞭解,不清楚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何物,更不清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性質與作用。多數農民羣眾也不清楚組建和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給自己能帶來什麼利益,即便知道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怎麼一回事,也因受傳統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影響,認同度不夠高,參加的積極性也不高。

二是內部管理有待進一步規範。由於合作社的會員大多是農民,他們的專業知識、政策水平、市場競爭能力、管理經驗都還比較缺乏,導致專業合作社規範化管理水平偏低。部分合作社雖然登記成立,但還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理事會、監事會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二次分配”大部分沒有實行;合作社與會員的聯結鬆散,利益關係不緊密,多數合作社都是由公司在操作,服務停留在生產或銷售的個別環節上,沒有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甚至“政社不分,村社不分,企社不分”的現象在一定範圍內存在。

三是發展水平和服務層次不高。目前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體上還是處於起步的階段,合作社規模小、檔次低,總體經濟實力不強,服務能力較弱。創辦合作社的發起人少,參加合作社的農民社員數不到全市農民總數的15%。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限於產前的農資服務統一採購,產後農產品銷售這些環節。多數專業合作社還沒有做到統購統銷,農户基本上是各自為戰,一些新的服務領域還未拓展。雖然我市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數量不斷增加,達279家,註冊商標只有42家和無公害認證2 家,有數量,沒質量,重發展,輕規範的現象存在。有的純粹打政策擦邊球,或由少數人操作,缺乏帶動性,甚至名存實亡,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發展水平和層次較低。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融資困難是調研中合作社反映最多的問題。20XX年初,中國銀監會和農業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省銀監局和農業廳聯合下發了《轉發銀監會農業部關於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從調查情況看,雖然農業部門積極與銀監局和農村信用社聯繫,並多次組織合作社貸款,但由於缺乏扶持合作社融資的具體措施,而商業性貸款利息偏高,多數合作社望而卻步。

四、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工作建議

為推動我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健康快速發展,針對當前的突出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氛圍。對於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樣一個新生事物,目前在幹部和羣眾中還普遍存在模糊認識。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各種宣傳媒體,集中宣傳造勢,通過組織宣講隊伍、開展農村幹部專題培訓、與羣眾座談面商等方式,做到幹部重視,羣眾歡迎。重點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合作社的作用、意義及典型經驗,用事實教育羣眾,激發他們的入社熱情。有計劃地對市、鄉鎮駐村幹部和各鄉鎮主管農業領導進行嚴格培訓,賦予他們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指導任務,組織精幹有力的發展專業合作社的指導員隊伍,不斷提高其服務指導能力,拓寬服務領域。同時做好辦社帶頭人和農民骨幹的培訓工作,充分調動農業生產經營大户、農村能人、涉農企業、村幹部辦社的積極性。

2、健全領導體系,制定發展規劃。充分發揮XX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規範管理領導小組作用,領導小組每年召開2次以上的專題會議,協調解決具體問題。各鄉鎮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把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鄉、村合作社領導體系和長效協作服務機制。建議市政府每年圍繞優勢產業或特色產業,培育10家市級示範社,作為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試點示範和推廣工作。對農業、林業、海洋與漁業、供銷、經貿、財政、質監、金融、國土、工商、税務等部門統一調度,建議涉農部門每位副科級以上的幹部與示範合作社結成幫扶對子,明確責任,形成合力,協調和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3、規範內部運作,夯實發展基礎。一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合作社的權力機構和日常管理機構。確立社員(代表)大會制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社員代表、理事會和監事會。二要規範內部管理制度。合作社組織不同於公司和鄉鎮集體經濟組織,有其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運行特點。應當儘快建立和健全符合合作社要求的內部管理制度,包括財務管理制度、項目責任制度、獎勵制度等,以保障其操作運行的規範化。三要健全利益分配製度。為了兼顧生產者與投資者雙方的利益,可分配盈餘應當實行按交易量(額)和按資分紅相結合的方式分配,並以按照社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額)比例為主。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規範內部運作,更好地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

4、加強引導扶持,規範管理服務。作為新的經濟組織在起始發展階段,不可避免地要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一方面,市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對示範社的指導、培訓、服務和扶持工作,同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加強監管,進行適當干預非常有必要,對合作社在經營管理中,是否損害社員和農户利益進行了解監管,對政府補助給合作社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了解,如發現違規經營的合作社,將列入“黑名單”,確保合作社建設有序推進。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的作用,成立服務中心,幫助合作社拓展服務領域,特別是要幫助合作社抓緊完善管理方式、財務制度、“二次返利”等制度。

5、明確思路目標,制定實施意見。最近,省政府制定了《關於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建設的若干意見》。建議市委、市政府按照省政府《若干意見》,結合福鼎的實際,儘快制定出台《關於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建設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市級示範社評定的具體規定,積極開展示範社的創建活動,進一步明確包括税收優惠、信貸支持、土地流轉、用地、電力供應、技術人才、農業保險、績效評價等方面政策措施。同時,財税部門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業產品,視同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業產品免徵增值税。市財政預算中每年應安排不少於30萬元的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資金,各鄉鎮也要安排相應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基礎設施配套、項目等建設補貼和獎勵基金等,形成一整套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體系,為加快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科學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18

為進一步摸清失地農民的有關情況,切實做好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根據上級有關精神,近期,我局組織有關人員,對我縣失地農民的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土地徵收和失地農民基本情況

(一)1999年1月1日以來,我縣在城市規劃區內,經依法批准,由國土資源局統一徵收了771.6畝耕地。

(二)按照村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2畝統計,自1999年1月1日以來,我縣目前共有失地農民617人。

1、自1999年1月1日新《土地管理法》頒佈實施至2003年省政府[2003]115號文件下發之日以前,我縣共有失地農民272人。其中18週歲以下75人;18―男59、女54週歲的105人;男60、女55週歲以上的92人。

2、自2003年省政府[2003]115號文件下發之日至2005年5月31日,我縣共有失地農民345人。其中18週歲以下111人;18―男59、女54週歲的156人;男60、女55週歲以上的78人。

(三)我縣失地農民失地後就業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335人,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86人。

二、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情況

(一)根據省政府[2003]115號文,我縣對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初步擬訂了有關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保障對象。在城市規劃區內,經依法批准,由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實施統一徵地,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有關規定,失地時享有第二輪土地承包權、且失地後人均農業用地較少的在冊人員,均列入保障對象。具體保障人員,經村民大會討論通過,報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核准後確定,並予以公示。

2、保障形式。一是男60週歲、女55週歲以上人員的養老保險。建立個人專户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制度。個人專户由集體和個人繳費組成,記帳利率按不低於1年期銀行同期利率確定。政府出資部分全部記入縣級社會統籌帳户用於調劑。繳費標準主要根據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標準、全省平均預期壽命和我縣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含增長幅度等因素)等綜合確定,一次性繳足。保障對象享受的待遇按繳費水平確定,以確保年老後的基本生活為原則,保障標準不低於最低社會保障線。保障對象死亡後,其個人專户中的餘額可依法繼承。二是男60週歲、女55週歲以下人員分次繳納養老保險費用(區分年齡分檔繳納),建立個人專户和統籌帳户。個人專户由集體和個人繳費組成(記帳利率同上),政府出資部分全部記入縣級統籌帳户用於調劑。繳費對象未達到領取年齡死亡後,其個人專户中本息可依法繼承。繳費對象屬農民身份的,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納入農村低保;“農轉非”的,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家庭,納入城市低保;就業的,按規定參加企業擴面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對象男滿60週歲、女滿55週歲開始領取養老金。實行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前,已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失地農民,原個人帳户保持不變,到達領取年齡後其相應的養老金領取額,可與參加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享受的領取額合併,統一發放。

3、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管理。一是多渠道籌措保障資金。採取“政府出一塊,村集體補一塊,個人繳一塊”的辦法,共同出資籌集。政府出資部分原則上不低於保障資金總額的30%,從縣政府土地收入中列支;村集體和個人承擔部分,從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中列支或抵交,集體補助應占大頭,其餘部分由個人承擔。二是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保障資金由縣財政部門和國土資源部門在徵地費用撥付過程中統一辦理,及時轉入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專户,單獨建帳,確保專款專用,不得擠佔、截留或挪用。縣農村養老保險處,參照現行農村養老保險個人帳户管理辦法,建立專門的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個人專户檔案和相應的繳費證、領取證,確保失地農民進入領取年齡後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

但由於政策不夠完善、財政比較困難及各方面認識不足等原因,我縣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尚未實施。

(二)截止今年5月31日,我縣失地農民中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有68人,參加企業養老保險的有366人。其中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有31人,每月領取養老保險金最高的17元,最低的0.4元。

三、存在的問題

(一)各方面認識不足。一是農民認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對社會保障不不甚瞭解。部分農民失去土地後心裏較虛,擔心以後沒有退路。有些農民儘管目前生活還過得去,但由於打散工收入不穩定,擔心以後的生活問題,希望有比較穩定的工作維持生活。二是村集體沒有認識到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的重要意義,生怕出資有去無回。三是地方財政困難,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失地農民就業非常困難。一是就業崗位有限,失地農民就業難。二是受下崗職工和的衝擊,就業崗位越來越激烈。三是農民素質低,尤其中老年農民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更難。由於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術難度較大,就業困難重重。目前大多數失地農民主要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行業,如裝卸工、建築業等。

(三)醫療、教育沒有保障。醫療、教育支出大,部分農民不堪重負。調查農户中大多數家庭上有老,下有小,醫療佔有很大的開支;有的兩個小孩同時在上學,讀中專、大專、大學的開支更大,農民靠本身的收入很難維持,更沒有資金為自己參加技術培訓。

四、有關建議

隨着城市化建設力度的加大,土地徵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農民隊伍將越來越大,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關注失地農民問題。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必須綜合考慮,統籌兼顧,既要有利於開發建設,又要從保障農民的'生活需要出發,還要從保障農民長遠利益出發,探索制定深化體制改革的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和出路問題,以維護社會穩定。

(一)儘快建立完善醫療、養老社會保障機制。在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尚未立法,而且制度建設基本空白的情況下,應當儘快把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與城鎮社會保障的對接。建立失地農民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其資金籌措應按國家、集體、個人及市場徵地主體“四個一點”的思路解決,明確各類徵地主體無論作何種用途的土地徵用,均應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塊作為農民失地後的社會保障金,並專户儲存、專門機構管理。引導農民從土地補償資金中拿出一點,有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補貼一點,政府從經營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點,購買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除此之外,還應在補償和分配上予以保障,一是退休年齡段農民因其已基本喪失勞動力,安置補償標準應適當提高。二是應考慮土地增值部分農民也有權享受,要探索新路子,逐步實現讓失地農民以多種方式比較持久地參與被徵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二)建立教育培訓保障機制。重視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一是加大以職業技術、崗位技能為重點的就業培訓,提高失地青壯年農民轉崗就業能力,建立健全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的、多層面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網絡體系。二是對失地農民進行現代市場經濟知識和轉崗再就業技能培訓;四是把失地農民的培訓工作納入城鎮下崗人員再就業培訓體系。

(三)建立再就業創新機制。農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農民就業社會化、非農化和充分化。順利實現就業是解決失地農民生活來源,加快其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重要保證。應按照市場化原則,制定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平等的勞動力就業市場,實現城鄉統籌就業。引導和教育失地農民轉變觀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謀職業、競爭就業的自覺性和能力,積極主動地參加市場化就業。對吸納失地農民達到一定數量的二、三產業應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對失地農民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前提下,對消化失地農民、促進失地農民就業為主而興辦的二、三產業,政府應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19

根據主任會議安排,xx縣人大教科文衞工委於7月中下旬對以中醫藥事業發展為主題的“xx農民健康行”xx活動開展情況進行了調查,聽取了縣衞生局情況彙報,抽查了縣合管辦相關檔案,召開了中醫藥從業人員座談會,先後深入到縣中醫院、xxx衞生院、xx衞生院、xx中心衞生院等醫療單位實地查看了農村中醫工作開展情況。現將調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績

(一)突出政策扶持,中醫藥發展環境逐步優化。

縣政府按照省市相關文件要求,把中醫藥工作列入“xx農民健康行”活動主題,成立了“xx農民健康行”xx活動領導小組。制定出台了中醫藥事業“xxx”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同時按照《湖南省中醫管理條例》的要求,制定了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將中醫院納入新農合、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緊急救援網絡體系;提高了中醫藥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的地位。將中醫院整體搬遷工作納入了縣城建設整體規劃並提到議事日程,中醫院經費實行了財政預算,今年預算安排45萬元。 xx年,我縣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

(二)突出網絡建設,中醫藥服務領域不斷擴大。

一是加強中醫院建設。目前中醫院擁有業務用房9400平方米,開放病牀101張,年門診7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4000人次,年手術1500台次。全院有專業技術人員184人,中高級職稱人員比例達到35%。xx年與xx年相比,中醫院資產總值由1700萬元增加到2100萬元,增長23%。為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要求,縣政府決定將縣中醫院整體搬遷到馬鞍新區,計劃徵地30畝,建築總面積15000平方米,開設病牀200張,總投資4000多萬元。目前已完成可行性論證和環評工作,省發改委已立項呈報國家發改委,徵地工作、建築設計正在抓緊進行。二是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建設。全縣60%以上的鄉鎮衞生院均設有中醫科、中藥房。3家鄉鎮衞生院創建為“湖南省鄉鎮衞生院中醫興院示範單位”。治河渡衞生院地處城郊,面對縣級醫院的競爭壓力,通過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走出了一條不斷髮展壯大的新路子。該院橋頭門診部全部為中醫藥科室,其中醫藥收入佔全院業務收入的20%。團洲衞生院有中醫藥技術人員10人,佔全院醫藥人員的30%。能提供中草藥300多種,中成藥100多種,同時,注重中醫藥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建立了轄區內農民健康檔案,針對個體差異,為農民提供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中醫藥治療方案。全縣50%的村衞生室均能運用中醫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和參與預防保健。基本形成了縣鄉村三級中醫藥服務體系。

(三)突出專科建設,中醫藥特色優勢逐年顯現。

通過專科建設,極大提高了我縣農村中醫藥服務比重和服務能力。目前,全縣共創建省級重點中醫專科4個。其中,縣中醫院的骨傷科是該院的拳頭科室,也是省級重點專科。該科室年收治病人佔全院病人總數的40%。中醫院的鍼灸康復科、顱腦外科、中風專科日益受到全縣人民信任。治河渡衞生院的肝病專科已開設10多年,在全縣享有盛譽,曾治癒了大量危重肝病患者。縣注市中心衞生院設有中醫骨傷科、中醫肝病專科、風濕理療專科、慢性頸肩腰腿疼痛科等四個中醫特色專科,開展了鍼灸、推拿按摩、牽引、小針刀和封閉等項目的綜合治療,特別是中醫的定點介入治療對慢性頸肩腰腿疼痛的患者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元至6月份,中醫定點介入治療患者234人次,中醫中藥治療患者245人。xx年上半年全院中藥收入43.1萬元。通過專科的建設,中醫藥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

(四)突出人才培養,中醫藥人員素質逐步提高。

一是培養臨牀技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採取師承教育、外出進修等形式,培養12名縣級中醫藥技術骨幹。二是培養基層中醫藥人員。以集中脱產培訓,繼續教育等形式,共培訓鄉鎮衞生院中醫臨牀技術骨幹17人。三是加大學歷教育力度。共選送110人蔘加了中醫藥大中專學歷教育,已有68人獲得畢業證。鄉鎮衞生院從事中醫藥工作的都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四是採取學術講座、專題報告等形式開展學術活動,邀請省市知名專家來xx傳授學術經驗。並選派48人到市中醫院參加了“冬病夏治”技術培訓活動。

二、困難和問題

(一)中醫扶持政策難以到位。近幾年,國家雖然加大了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但沒有像發展公共衞生事業一樣發展中醫事業,即使有一些扶持的政策,也很難落到實處。

一是中醫院預算經費沒有增加。我縣中醫院預算基數為45萬元,且去年和今年沒有變化,而醫院各項費用逐年增多,按照同步增長要求,預算嚴重不足。

二是中醫專項經費沒有列入常年預算安排。中醫藥服務設施設備配置和建設、中醫專科建設、人才培養等經費得不到保障。

三是提高中醫藥在新農合報銷比例的政策得不到落實。省市縣都出台了要提高中醫藥在新農合報銷比例的政策,但因各種原因,沒有落實到位。西醫與中醫以相同比例報銷。

(二)中醫人才青黃不接。農村中醫藥優秀人才匱乏,高職稱高學歷的人才已寥寥無幾。在全縣農村中醫藥人員中,近幾年,雖然開展了農村中醫藥人員的學歷教育,但目前仍存在學歷層次低,技術水平不高,整體素質差的矛盾,在解除羣眾疾苦方面沒有優勢。

(三)中醫西化現象嚴重。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中醫醫院及其他醫院中醫專科門診為了生存,迫不得已採用西醫的診療手段和治療方法,嚴重影響了服務價格相對低廉的中醫藥的'應用和發展,致使傳統的中醫逐漸淡化。部分中醫藥人員為了追求個人利益,逐漸放棄簡便、廉效的中醫治療手段,而採用西醫診治,中醫被邊緣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收費低廉。據調查:一次鍼灸理療僅收15元,與西醫的一次注射費相當。一副中藥湯劑也就幾元錢,利潤低,報酬少。同一所醫院,同樣職稱,同樣上班,中醫醫生比西醫醫生要少幾百元一個月。據反映:一脛骨骨折病人如採用中醫手法復位和中草藥治療,僅需xx餘元,通過西醫開放性手術治療,則需1萬元左右。因此,絕大部分醫院和醫生都會採取西醫治療手段。

(四)中醫管理機構不健全。縣衞生局設立的中醫股併入在醫政股內,中醫管理職能難以履行到位。我縣作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沒有單設中醫股,僅有1名兼職管理人員,與上級對我縣中醫藥工作的要求不相適應。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農村中醫工作的領導。縣政府要堅持“中西醫並重”方針,建立協調機制,健全中醫管理機構,進一步加強農村中醫工作的領導,積極扶持農村中醫藥事業發展,加速中醫院整體搬遷工作。

(二)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中醫事業的經費投入。要結合當前醫療衞生體制改革工作,調整時財政支出結構,將中醫藥經費在財政預算中單列,確保中醫事業費和中醫專項經費佔縣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同時將中醫藥在新農合報銷比例提高5 %的政策落到實處。

(三)進一步加大農村中醫人才培養力度。一是建立基層醫療機構用人優惠機制,吸引優秀專業人才和中醫院校的畢業生紮根基層。二是要採取多種形式加速培養人才,注重發揮名老中醫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採取名醫帶高徒的形式培養高層次的學科帶頭人,注重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培養基層實用型的中醫臨牀人才。切實提高農村中醫藥人員的整體素質。

(四)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知識的宣傳與普及。中醫藥是我們祖先與疾病抗爭實踐經驗的總結,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縣政府和醫療衞生部門要認真做好中醫藥的宣傳工作,提高對中醫藥地位作用的認識,讓廣大羣眾成為中醫藥服務的受益者和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促進者。

農民工情況調研報告 篇20

在我局組織安排大下基層開展備春耕生產前調研活動中,利用10多天的時間,深入到我區三鎮一鄉相關村,圍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建、運行、發展等情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走訪與村幹部和部分農民座談,初步掌握了我區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有關情況、存在的問題。

根據調查統計,目前我區三鎮一鄉共有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6個,其中:種養殖專業合作社54個,產加銷型合作社39個,服務作業型專業合作社13個。20XX年申報省級專業合作社示範社4個。

1、農民專業合作社起點較低。全區10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無論從規模、數量,還是功能作用的發揮方面,都還是較低層次的。一是規模小、經濟實力弱、服務功能不強。一些合作社的註冊資金僅三、五萬元,缺乏配套的場地、倉儲、加工設備,服務手段有限。由於規模小、帶動農户的覆蓋面也小,服務範圍窄,形不成大的產業帶,基本上限於本鄉、村,能提供跨鄉鎮經營服務,形成規模效應的屈指可數。二是一部分農民在產業規模小、成員户數少的情況下,為了獲得上級資金扶持,盲目確定合作社產品、項目,缺乏根據地效仿其他已經成形合作社的制度、章程、機構,紛紛申報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樣一來就造成了相當一批專業合作社缺乏優勢產品或項目,運營穩定性較差,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使得一批專業合作社雖然已組建很長時間,但也難以形成規模經營趨勢,始終處在停滯不前的狀態。

2、大多數專業合作社內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健全。許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靠個人的權威來維持管理,靠合作社法人個人的能力經營運作,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的管理運行不規範,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財產和資金,開展共同經營活動的較少。多數合作社內部沒有建立合作社成員檔案及各類資金收支財務帳目,收益分配和監督保障等機制不完善。

3、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管理人才缺乏,合作社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少。無論是專業合作社法人自身還是合作社廣大成員都沒有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文化結構就決定了整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羣體素質還是較低的,再加之部分農户合作意識不強,“搭便車” 心態嚴重,就更淡化了對各類專業知識的學習,造成整個合作社所有成員素質低下,難以應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帶來的各種挑戰和衝擊。

4、三鎮一鄉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方式目前來看多數以法人的家庭成員運行方式為主,沒有實現以合作社法人為引領,廣大合作社成員積極融入,達到羣策羣力、合舟共濟、管理民主、利益均沾的運行方式,沒有真正形成以專業合作社為核心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在這種運行方式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引領、輻射作用很難發揮出來,必將嚴重地影響到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影響到廣大農民的'增收。

圍繞服務農業主導產業,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二條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因此,要充分發揮合作社的服務功能,建立健全各類專業合作社的服務機制體制,圍繞全區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和產品因地制宜組建專業合作社。將一些規模小、經營分散、經濟實力弱、服務範圍窄的專業合作社組織起來,按照合作社法的規定,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形成具有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為一體產銷聯合的專業合作社,實行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幫助農民增產增收,通過合作、服務、利益共享、實現共贏,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水平。

加強規範引導,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序發展。一是規範各類專業合作社內部的章程和制度。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社員為獲取合作效益而組建的利益共同體,因而重點要解決好利益分配問題,做到這一點,必須按照2007年6月29日農業部下發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章程》的基本要求,嚴格制定、執行章程,堅持按社員與合作社交易量和按股份分配的原則。全區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規範的專業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崗位職責、生產管理、收購營銷、財務會計、檔案管理等運作制度。二是規範財務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應按財政部頒佈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2008年1月1日施行)規定,設置和使用會計科目,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加強合作社財務管理,要實行獨立建帳,規範會計核算,定期向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送財務和會計報表,定期向合作社社員公佈財務狀況,接受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審計和監督。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按照《會計檔案管理辦法》(財政部[1998]32號)的規定,加強對會計檔案的管理。建立會計檔案室(櫃),實行統一管理,專人負責,做到完整無缺、存放有序、方便查找。三是規範專業合作社運行制度。加強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理事會、監事會、財務人員的教育培訓,加強內部運作規範,按照合作社章程建立並嚴格執行議事、經營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收益分配、公開、獎懲等制度。

加強宣傳培訓,提高合作社整體素質。一是通過深入基層舉辦涉農培訓班、農村勞動力引導性培訓班、印發宣傳單、召開專題培訓等多渠道多形式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文件的宣傳貫徹,同時採取有效措施大力宣傳合作社典型經驗和合作理念,通過宣傳引導,使廣大農民羣眾瞭解和掌握農民專業合作社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增強廣大農民羣眾合作經營、依法辦社的意識,增強廣大農村基層幹部支持和促進合作社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營造支持合作社健康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和工作氛圍。二是按照適應市場競爭的需求,圍繞農業主導產品和產業,通過深入基層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等形式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財務人員、成員大户、市場營銷管理人員、龍頭企業代表、農户代表等相關人員,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和相關知識培訓,加快培育一大批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市場營銷基礎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用人才,增強農民從事主導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進而提高合作社社員的整體素質。

以典型帶動全面發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目前,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還需要以合作社典型來吸引、激發更多農民羣眾加入合作社發展。一是對全區各類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民主鄉新立胡蘿蔔合作社、龍達生豬養殖合作社、東風苗木合作社)機構比較健全、制度比較完善、運行比較規範和農户聯繫比較緊密、發揮作用比較好、輻射面較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典型示範,總結推廣典型經驗。通過典型引路,合作社法人現場説法等形式,帶動更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健康發展。二是圍繞種植、蔬菜、畜禽、水產、果品、林業和農機服務等七大農業主導專業合作社方向,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省、市各類科研院所對接,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拓展新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大力引導和扶持發展潛力好的專業合作社創建自主品牌、銷售等經營鏈條,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從初級農產品生產銷售向深加工發展,在延伸合作領域的基礎上拓展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功能,進一步擴大合作社對優勢產業和基地農户的覆蓋面。三是鼓勵有能力的各類主體積極牽頭興辦,廣泛動員全區各村種養專業大户、產品營銷經紀人、農產品加工企業、基層供銷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等組織和個人領辦、合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多元化主體競相參與的格局。四是選擇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大力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區5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要結合自身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組建各類獨具特色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五是發揮優勢,打造品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化經營。積極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及時申請商標註冊,各類有機、綠色、無公害等食品標識認證,加快推行農產品生產標準和質量標準,大力幫助更多合作社取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力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七章規定了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扶持政策措施,明確了四種扶持方式。一是產業政策傾斜。《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國家支持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建設項目,可以委託和安排有條件的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二是財政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五十條規定,中央和地方財政應當分別安排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服務。三是金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商業性金融機構應當採取多種形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務。四是税收優惠。《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五十二條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享受國家規定的對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和其他涉農經濟活動相應的税收優惠。通過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財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實力強、帶動力大、輻射面廣、科技含量高的龍頭專業合作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baogao/v7kg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