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1

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姓名:張三學號:088888888班別:

一、調查目的

有90、5%的學生是健康的,但也有9、5%的國小生存在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如學習焦慮、衝動傾向、恐怖傾向、對人焦慮和自責傾向等等。從而提出應重視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儘快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同時需進一步重視家庭教育並特別重視女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沿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輕德、重表(身體)輕裏(心理)的現象,學生的心理問題較少受到重視。近幾年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日益被人們所認識,為此我國已明確提出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口號,學生的心理素質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二、調查對象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和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為宗旨的,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但現階段涉及較多的還是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大中學生,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由於社會的發展、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許多心理問題都表現出了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同時大中學生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們的國小時代。因此,對國小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非常有必要。有鑑於此,我們對國小生的心理狀況作了調查,旨在瞭解國小生的心理現狀,分析國小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和困擾國小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及其成因。從而為在本市有效地開展國小生心理素質教育提供參考。

三、調查步驟與方法

我們的調查選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編制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作為測驗材料。MIIT由八個內容量表構成,分別為:

(1)學習焦慮。(2)對人焦慮。(3)孤獨傾向。(4)自責傾向。(5)過敏傾向。(6)身體症狀。(7)恐怖傾向。

(8)衝動傾向。每一個內容量表的得分可以轉換成標準分,八個內容量表的標準分相加即為全量表總焦慮傾向的標準分。

然後我們從茂名市區四所普通國小的四和六年級八個自然班抽取被試共32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54人。年齡為11—13歲,基本上來自工人、一般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調查內容如下:

(一)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

MHT測驗中若焦慮分≥65分,表示這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較嚴重的不適應行為,可認為其存在着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下表是327名國小生總焦慮傾向標準分的分佈。總焦慮傾向標準分65分以上0-64分的人數是296人、

由此得出該市國小生中存在比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比率為9、5%,此即為本市國小生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

(二)國小生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

若學生在某個內容量表上的標準分在8分以上,表示他在這項內容上存在着適應不良,需對其制訂特別指導計劃。對31名高焦慮學生的各項內容量表得分進行統計後,按需要制訂個別指導計劃項目的人數及其所佔比例見表2。

表2中31名高焦慮學生在各內容量表上超過8分的人數分佈內容量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人數16、12 、1、 14所佔比例(%)51、6 、38、7 、3、2、 45、2

名次2 、5 、8 、4內容量表過敏傾向身體症狀恐怖傾向衝動傾向

人數5、 7 、15、 22所佔比例(%) 16、1 、22、6、 48、4、 66、7

名次7 、6 、3 、1

由表2可知,8個內容量表在31名高焦慮學生中按標準分超過8分的人數從多到少依次排列為:衝動傾向、學習焦慮、恐怖傾向、自責傾向、對人焦慮、身體症狀、過敏傾向、孤獨傾向。

還有許多學生,雖然總焦慮分在65分以下,而其個別內容量表的標準分卻在8分以上(見表3),説明他們雖然在總體上不表現出明顯的心理問題,但在某些方面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對這些人同樣應該進行心理指導。

表3全體學生在各內容量表超過8分的人數分佈內容量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

人數34 、25 、3、21所佔比例(%) 10、39 、7、64 、0、9 、6、42

名次1 、4、8 、5內容量表過敏傾向身體症狀恐怖傾向衝動傾向

人數12 、10、 26、 32所佔比例(%)3、67、 3、06 、7、95、 9、79

名次6 、7 、3 、2

表2和表3中的名次都是按內容量表中學生超過標準分8分的人數從高到低排列而來,對兩者求等級相關係數,得r[,d]=0、93,存在顯著高相關。這表明不管是全體學生還是高焦慮學生,二者在哪些內容量表更易產生心理問題方面是非常一致的。從表3可知,學生較易產生心理問題的量表內容依次為學習焦慮、衝動傾向、恐怖傾向、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這些量表中標準分超過8分的人數比例大於5%)。國小生中相對不易產生心理問題或產生心理問題的人數較少的方面為孤獨傾向、身體症狀、過敏傾向(標準分在8分以上的人數比例小於5%)。

(三)不同性別學生在總量表和分量表得分的差異比較

表4為327名學生在總量表和分量表上得分的性別差異比較。從中可知男女學生在總量表及四個分量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恐怖傾向上存在着顯著差異。

表4男女學生在總量表及各分量表上得分的差異比較量表名稱性別人數@① S Z P

總量表女154、 43、68、 14、96學習焦慮男173 、4、82、 2、17、 4、11 p<0、01

女154、 5、93、 65對人焦慮男173、 4、61、 1、90 、9、07 p<0、01

女154 、5、98 、0、51孤獨傾向男173 、3、07 、1、29 、0、89 P<0、05

女154 、3、42 、1、71自責傾向男173、 5、41 、1、89、 2、21、 0、01

女154、 5、86 、1、77過敏傾向男173 、5、24 、1、95 、1、10 p>0、05

女154 、5、61、 3、74身體症狀男173 、5、27、 1、50、 0、57 p>0、05

女154、 5、43、 3、19恐懼傾向男173 、4、44 、1、79 、5、40 P<0、01

女154、 5、78 、2、57衝動傾向男173 、5、23 、1、92 、0、13 P>0、05

四、調查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總檢出率為9、5%,這個比例略低於國內外文獻中所估出的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但基本接近。如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國國小生各類行為問題的總檢出率為12、93±2、19%。陳永勝認為國小生的心理衞生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情緒、行為等方面,國小生在學習方面存

在問題的人數約為10~15%,情緒方面問題約在10~20%之間等等。在這裏我們不能得出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好於其他地區的結論,因為每個研究所採用的測量工具不盡一致,或者説每個研究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評價標準不同。但仍可得出兩點結論:

1、大多數的國小生而言,心理髮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

2、國小生中的心理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這既包括心理問題較明顯、其總焦慮分≥65的佔9、5%的那部分國小生,也包括雖然總焦慮分<65,但在個別內容量表上卻顯示出某一方面心理問題的國小生。我們既要對這9、5%的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和矯正,同樣也要對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學生進行指導。

從表3可知,學習焦慮是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問題,有10、39%的國小生存在學習焦慮。學習焦慮是指對學習的過分擔憂。學習焦慮由來自於有關學習的各方面壓力引起。近幾年來,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習競爭加劇,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重分數,把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1996年5月3日的《錢江晚報》上有一篇題為《遺憾的鞠躬》的報道,非常引人深思:某國小某班舉行了一次考試,班主任邵教師當場批卷,發現成績不理想,她要求20餘名成績在92分以下的學生走上講台,給她鞠一個90度的躬致歉。發人深省的是這位教師因此事被調離班主任崗位後,這20餘名學生的家長聯名要求讓邵教師重回班主任崗位,理由是邵老師的行為雖然有點偏激,但出發點是好的,孩子學習不好,用一些必要的手段未嘗不可。這説明在對分數的看法上,教師和家長是何其一致。教師評價學生是以分數論,而家長認為只要為了孩子成績好,採取一些手段,哪怕是以損害孩子的自尊為代價的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例子在我國教育界還相當普遍。而教師、家長評價學生的標準又是和學校乃至整個社會評價學生的標準相一致的,應試教育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在這樣的人才觀下,國小生作業負擔過重,晚睡早起現象相當普遍。據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資料,1995年中國小生課外作業量高於國家教委規定標準的60%,而許多家長還要給子女開“小灶”,使學生夜讀時間越來越長。杭城有近70%的中國小生睡眠時間少於9小時。

衝動傾向和恐怖傾向的發生率在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中排第二、第三位。這二者都是情緒方面的問題。衝動傾向是指無緣無故地想大聲哭、大聲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這首先和家庭教育的不當有密切關係。如果家庭對孩子的要求過分滿足,就易養成孩子任性、固執及情緒易變的特點。造成恐怖傾向的原因則主要是

由於從小嬌生慣養而形成了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性的性格,往往表現為只要一個人就會焦慮或對於本來不需要恐懼的東西卻抱有一種恐懼心理等等。其次,衝動傾向和恐怖傾向的形成也與應試教育下

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兒童人格和個性的培養有關。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又沒能在家庭和學校裏學習到對付挫折和困難的辦法,就易情緒失調。

對人焦慮在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中排行第四,主要表現在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説了什麼總是想不開,在人際關係上容易產生焦慮。對人焦慮過強的學生往往沒有魄力,缺乏組織能力,搞不好人際關係。這種傾向在當今國小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人焦慮的產生一和學生普遍較任性、固執、依賴性重有關,二和學校教育忽略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有關。

自責傾向在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中排行第五。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是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的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會形成自責傾向。如:當父母、教師對孩子過分嚴厲、專制、挫傷了兒童的自尊心時,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的渴求過強時,一點小事就會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孩子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男女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恐怖傾向和總量表得分上存在着顯著差異,女生的得分普遍高於男生。這裏有一個現象需引起重視:男女生存在顯著差異的量表內容恰恰是國小生最易發生心理問題的五個量表內容中的四個,這説明了女生焦慮問題的嚴重性。對女生比男生更焦慮的原因國內外曾有不少研究,如國外流行的社會角色期待理論認為由於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社會對女生的要求更高,女生的一舉一動要符合社會規範、社會道德,因此女生想得較多、焦慮水平也較高。相對來説,社會對男生的要求不怎麼高。除了社會角色的期待作用外,女生比男生更為焦慮的原因應該和高年級女生的生理、心理髮展特點有關。許多女生在國小高年級進入青春期,但她們還不能完全自然地接受這一切,因此會引起焦慮、自責、恐懼等反應。女孩子雖然觀察問題較細緻、全面,但也比較斤斤計較,過分要求別人完善,並且比較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別人,就易產生自卑心理。另外,女孩子的依賴性較強,獨立性不如男孩,都可能使女生產生比男生更重的焦慮。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2

一、在走訪校長時,他講了:國小校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職責:

1、在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領導、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2、建立合理有效的學校心理健康工作體制,加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管理;

3、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教育水平,營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4、提供必要的經費、場地與設施,配備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必要的條件;

5、督導心理輔導室擬定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教育計劃;

6、主動與家長和社會人士溝通,爭取社會力量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

就如何在國小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隨堂聽了陳忠祥老師的一節數學課,事後陳老師談了自己的做法:

二、發放調查問卷61份,設計的問題是:

1、學習疲勞2、學習困難3、厭學4、拒學5、多動傾向。回收調查問卷60份,感覺學習疲勞的有25人,佔總人數的41.6%,學習有困難的有10人,佔16.7%,厭學的佔10%,拒學的佔2%,多動傾向的佔1%,年齡在8-10歲,男孩多於女孩。

三存在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

1、學習疲勞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從國小生的實際情況看,學業負擔重是導致一些學生疲勞的重要原因。其中學校作業每天在2小時者佔50%,家庭作業每天在2小時者佔12.69%,結果使得許多學生天天圍着課堂和書本作業轉,很少有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和其他活動。臨近期中和期末考試,學生的課外作業量為平時的2倍。學校還頻頻要求家長代惠子抄寫已考過的試卷,要學生重做,理由是加深印象,減少錯誤,使得家長和孩子叫苦不迭。

2、造成兒童學習困難的原因較多,有兒童本身的原因,也有來自家庭學校方面的因素。

①國小生自身原因:大腦左右半球整合功能偏差。人類大腦左右兩半球各自掌管着不同的認知領域。大腦損傷,它影響兒童的感知、思維及情緒等方面,從而產生學習困難。疾病、虛弱身體障礙。有些兒童體質弱,還有的長期患病,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能力。

②家庭原因: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寄予孩子過高的期望、管教嚴厲,常用粗暴的方法對付孩子,致使孩子對學業失敗感到無助,產生了厭學情緒,考試成績總不理想,懼怕家長的懲罰,造成心理障礙。缺乏指導。有些家長本身文化水平較低,孩子在課堂上學不好的課程在家得不到父母的指導。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培養上缺乏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③學校原因。教學方法不當,教師缺乏耐心。缺乏學習方法的指導;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耐心,往往還挖苦諷刺,使學生自尊心嚴重受挫,失去學習興趣。

3、厭學原因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學校方面,老師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如“填鴨式”教學,強迫學習,濫用懲罰,學生學習負擔重、作業多、壓力大、考試頻繁、學習過難、缺乏活動、遊戲,同學關係緊張等都有可能是造成厭學情緒的因素。家庭教養方式不當,也往往使孩子在學習上感到挫折感,考試不好,學習不好,就遭父母的責罵與毒打,使孩子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和厭煩情緒。社會上不良風氣如“一切向錢看”,“讀書無用論”等也是造成兒童厭學的社會誘因。

4、拒學原因:個別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差,形成極端退縮的性格特點,產生拒學現象。個別兒童不適應學校生活,害怕學習,害怕老師,害怕考試,害怕同學,不去學校是潛意識裏的一種逃避方式。孩子出生後一直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分離就產生分離恐懼而影響上學。學校中功課太多、太難,使孩子感到焦慮,千方百計想逃避它,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就可能轉化為疾病症狀,以此為藉口,獲得暫時的解脱。

5、多動傾向的原因:兒童聽講容易受外界干擾分散注意力,頻繁地從一項活動轉向另一項活動,做事有頭無尾。個別兒童不分場合,特別好動。在課堂上經常扭動,做小動作。好動、衝動造成一系列違反紀律、打架鬥毆等行為,為逃避懲罰,經常表現出説謊、逃學或離家出走等行為問題。

四、解決以上原因的措施:

1、學習課程若安排不當,難度較大的學科相繼排列,易使學生陷入高度疲勞狀態。課程安排要科學,有難度的學科與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適當調和。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趣味性強,易被學生接受;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當採取多種教學手段,靈活運用,常教常新,多加指導,在教學環境上,為國小生安排一個舒適温馨的教室。課間休息雖然短暫,但對於學生恢復腦力十分重要,教師切忌拖堂。課外作業量要嚴格控制,儘量做到當堂講授,當堂練習,不留家庭作業,給學生留下適當的遊戲空間。保證兒童每天睡眠時間應為9到12小時。

2、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和家長應給予方法指導和情感支持。學習困難的學生大部分是學習不得法,雖然很努力,但學習效率不高。在學習方法上,教師和父母應給予具體的指導和訓練,使孩子掌握學習方法,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情感上認可孩子,鼓勵他克服困難,不斷取得成功,注意及時表揚,使其樹立自信心,增加喜悦,增加生活的力量。另外,教師和家長要清楚他到底在哪個或哪些方面存在困難,並根據困難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訓練。教師對學生的輔導時一定要有耐心,具有誠意。讓孩子相信他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學習方法不當,讓他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增強信心。

3、解決厭學的措施與方法:首先,教師要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做他們喜歡做的事,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事,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悦。要儘量減輕孩子的學習、作業和考試負擔,多開展一些“第二課堂”活動,讓孩子在做中學習,體驗積極的情感。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充滿愛心和責任感,積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藝術性,大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瞭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

4、國小生拒學的措施:首先,要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對教師來講,就是以真誠和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他能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温暖,在學校裏有安全感和舒適感。就是還要準備一些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校更有吸引力,讓他們喜歡學校,願意學。根據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提出適當的要求,多鼓勵,多幫助,多表揚。

其次,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悦。在學習方面,要求要適當,難度要適宜,讓孩子體驗到學習活動本身的快樂,產生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在活動和遊戲上,讓孩子們發揮各自的專長,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自己的主人。

5、訓練兒童採用較好的認知活動改善注意力、克服分心;其次通過一定程序的訓練,減少兒童的過多活動和不良行為,逐步消除不良現象。根據兒童的個性特點可以開展一些娛樂活動,如唱歌、聽音樂,讓兒童在活動中陶冶性情,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並在活動中給予指導、矯正其行為偏異。開展兒童心理衞生保健及諮詢,及時發現,及早治療,必要時轉入專門的心理治療機構進行治療。

缺乏學習興趣,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厭煩的心理,把作業看成是老師制約學生的一種手段,同時完作業也是一種應付的心態。久之,就會伴隨出現馬虎,學習成績下降。要想防止學生這種心態的出現,就應避免單調乏味的教學,結合教學內容,運用遊戲、教學本身的趣味、美感、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等不同形式,來調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3

摘 要:中學生(12、13——17、18歲)正處於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是心理髮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的性格、情感、認知水平、價值觀等都會有巨大的變化,稱為“黃金歲月”;同時,又是心理障礙的易發期、初發期和多發期,稱為“多事之秋”。因此,在這一時期必須為中學生提供系統、有效、全面、科學的輔導和幫助.為此,我們在暑假對湖州市吳興區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對目前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城鄉國中生心理動向及其差異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觀依據。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學習和生活

一、調查目標和方法

(一)調查目標

城鄉國中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心理狀況,當前城鄉國中生的心理特徵及其二者的差異性,當前城鄉國中生的學習和生活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鄉國中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心理狀況,當前城鄉國中生的心理特徵及其二者的差異性,當前城鄉國中生的學習和生活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活動

本次調查圍繞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展開,內容涵蓋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學習目的、人生觀、價值觀、人際關係以及相關的心理髮展狀況等。着重瞭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小見大,呈現出浙江省國中生心理的發展狀況,並積極提出相關的對策和解決途徑。調查從7月15日開始,於7月24日結束,在湖州市吳興區當地幾所中學展開,包括實地訪問和問卷調查兩部分。

(一)實地訪問

儘管正值酷暑時節,我們走訪了湖州市吳興區和遂昌縣妙高鎮當地的幾所中學,在學校同學和老師的配合下,順利地訪問一些學生,詢問了他們一些關於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並作了一定的記錄。

(二)問卷調查

問卷發放的地點主要在湖州市吳興區附近和遂昌縣妙高鎮。我們採取當場回收問卷的方式,隨機抽取了附近的路人以及居民幫助我們完成了問卷的填寫。問卷的回收率在八成以上,問卷回收後,我們對問卷答案經行了統計冰作了一定的分析,以便得出有關結論。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在我們本次調查中我們調查了多數中學生其中選取了部分較為有代表性的學生進行研究其中1.選擇學習壓力還可以的學生佔被調查人數的70%左右,壓力過大的學生佔12.9%,在選擇壓力過大的國中生中,城市學生佔64.2%,農村國中生佔35.8%。由此可見,許多國中生的學習壓力適中,因為畢竟不是高中,會考遠沒有大學聯考那樣緊張、隆重和麻煩。經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國中生的學習壓力要比農村學生大。我們認為這可能跟城市競爭日趨白熱化這一社會大背景有關。

2.選擇現在的學習壓力來自於家長期望的學生佔61.3%。選擇來自於自己的期望佔25.8%,而來自於同學的競爭佔12.9%。而來自於老師的期望的比例幾乎是零。結果表明,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學生學習壓力的重要來源。在訪談中我們瞭解到,一些家長的“重點中學、名牌大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緊箍咒無疑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一些家長常將自己孩子的成績和親朋好友的孩子的成績進行比較,形成一股攀比風,這也會給孩子產生一定的壓力。

3.在一般情況下,有38.7%的學生會用聽音樂的形式來緩解自己的壓力,因為音樂能舒緩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也有29%的學生選擇用網絡。隨着電腦和網絡的不斷普及,網絡媒體的力量不容小覷。

4.在一次考試失利後,有48.4%的同學會選擇更加努力,和以前一樣。保持一顆平和淡然的心態的同學佔41.9%。而認為自己很無能的學生的比例幾乎為零。由此可見,目前的國中生總體還是積極向上、奮發拼搏、充滿自信的。一次考試的失利並不能挫敗他們,使他們一蹶不振,反而使他們更加努力。同時,目前國中生的心態還是讓人感到欣慰的,能夠寵辱不驚,以平和的心態看待考試的失利。

5.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是青春期問題佔了42%左右,而選擇父母師生關係緊張的學生佔了16.1%。由此可見,青春期問題是困擾學生心理的主要問題。在訪談中我們瞭解到這些國中生青春期情感上更深刻,但敏感多變而不穩定。同時,看待問題存在這一定的偏激性。對人對事有時感到很美好,有時感到很糟糕;興趣愛好比較廣泛,但容易見異思遷;當考試取得好成績往往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容易悲觀、沮喪失去信心;情緒易激動、感情易衝動。主要是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後,對理想的追求、人生的探索、知識的渴求、友情的尋覓、熱情的釋放、才幹的顯露等日趨迫切,因而感情也日益豐富。但由於受年齡、閲歷、經歷、財力等方面限制,情感處於易變不穩定狀態。因此對人對事物都要全面客觀地分析,失敗時不要泄氣,成功時不要驕傲;對人要多看長處,要學會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遇事要有毅力,有恆心,逐步增強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緒和情感的能力,使心理、品質健康發展。同時,同父母關係緊張,和父母存在代溝。

6.在空閒的時候,有42%的學生選擇上網遊戲,20%左右的學生選擇看電視電影。而只有12.3%的學生選擇做運動。無怪乎現在的中學生近視率越來越高,而體質卻越來越差,肥胖率顯著增加。再者,只有10.8%的學生在空閒時做家務,而在做家務的同學中農村學生佔將近75%。由此可見,農村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比城市學生要勤勞、能幹、生活能力要強。另外,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女生在空閒時會選擇逛街。

7.遇到不順心的事時,71%的學生會選擇向朋友傾訴,只有12.9%的學生會想父母傾訴,而向老師傾訴的比例幾乎為零。可見,學生跟父母老師存在着一定的代溝,尤其是和老師的關係。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關注。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主要的煩惱和壓力也大多來自於學習。然而,學生和老師之卻是非常的疏遠。這導致老師不能即使瞭解學生的心理,不能真正的瞭解學生心裏的想法,而這又反過來加劇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在問題出現時,老師不能即使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因而在很多的情況下,問題不僅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反而會因為彼此的不理解而加劇。做為老師,應該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只有瞭解他們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在學習和生活上更好的幫助他們。在新時代中,我們倡導的師生關係應該是亦師亦友。在隨後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和父母親近感是一般的佔了41.9%。而和父母不親近甚至有敵意的學生各佔4%。

8.有74%左右的學生認為學習上最大的不適應是缺乏約束力和自制力。隨着科技的日新月異和電腦網絡的不段普及,一些電子產品正嚴重影響這學生的學業和使學習效率顯著下降。我們在調查中瞭解到,一些國中生沉溺於網絡遊戲和QQ聊天,欲罷不能。另外一些國中生上課時拿手機發短信、玩遊戲,更有甚者又來作弊。同時,也有3.23%的學生缺乏自理能力,其中城市學生佔多數,這説明城市學生的自理能力亟待提高。

9.目前,多數國中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自於為了今後有顯赫的地位,或者將來有一份高而穩定的薪水。這説明目前的國中生很現實,對於學習的目的比較清晰,有明顯的動力:有絕大多數的學生是為了今後的生存在努力的學習着。這部分學生認為,未來的社會將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信息社會,而知識則是信息社會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必須努力學習,全面掌握知識。這個層次的學生代表了中學生思想發展的方向。當然,也有一部分的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父母。現在的社會是知識的社會,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想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以便能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不被淘汰,能夠擁有自己的成功。但是,值得提出的就是,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為了父母而學習的動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很有可能會放棄。學生必須對學習擁有正確的認識。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為了某人而學習,只有對學習擁有了正確認識,才能做到在困難面前不退縮,才能真正從中找到真正的動力。也只有這樣,在學習上,我們才能擁有好的成績。

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希望得到多層次和橫向聯繫的知識,他們不滿足於縱向的傳統的封閉式的知識,以求更新知識,擴大知識面。新穎、獨特、先進是當代學生所追求的:解題時獨特的解法,探討時逆向的思維,爭辯中與眾不同的見解,寫作中新奇的構思,他們用自己的視覺去觀察事物,審視世界,用自己的多向思維去分析問題,探索規律,不喜歡人云亦云。

好奇、愛幻想也是當代中學生的特點。“缺乏幻想的學者只能是一個好的流動圖書館和活的參考書,他只掌握知識,但不會創造。”萊辛的這句話千真萬確,當代的中學生可不願做“兩腳書櫥式”的學者。

當代的中學生不僅求知慾強,而且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據反映,許多學生跟父母思想有隔閡,其主要原因是不少父母喜歡用老眼光看待他們的一言一行。不是嗎?隨着物質生活的富裕,人們的追求也在提高,愛美是青年的特性。中學生也不例外。穿戴得漂亮些有些家長就説什麼思想變了,忘記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所謂“艱苦本色”。課餘時間聽聽音樂,唱唱歌,也説什麼不行。這些都為中學生普遍反感。時代在前進,五彩繽紛的生活火花,對中學生也產生了多向性的吸引力。多數同學呼籲,請父母理解,我們追求樸素大方的美,不追求資產階級墮落的“美”。我們的美,反映出時代的生氣,我們沒有忘記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輕鬆明快,熱情奔放的音樂使我們興奮、愉快,能使我們更好地投入學習。渴望大自然的薰陶,渴望友誼,也是年輕人的心聲。

10.有61.3%的國中生打算畢業後讀完高中後再上大學。有25%左右的學生準備讀中專,學門技術,而準備讀中專的學生中農村學生佔多數。直接去打工的人數非常少。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這在為祖國培養更多的人才的同時,也滿足了許多同學對大學的渴望,以至於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我們在調查中瞭解到,一些農村學生家中並不寬裕,而上大學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這無疑給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伴隨着大學生畢業後的工作越來越難找,畢業後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所以他們認為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太大了。他們選擇上中專,使自己有一技之長。總的來説,他們都堅信科學文化只是對他們今後事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當代的中學生,對於自我清晰的認識和對未來精細的打算,説明我們的中學生們已經成長,能夠根據自己的判斷作出正確的認識。對此,我們感到非常的高興。

四、思考與啟示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及其必要性

1.青少年成長過程的心理需求成才的心理需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下,知識經濟已初見端睨,無知便無生存之本的理念成為人們的共識。在家長望子成龍的慾望促使下,涉世不深的中學生祈盼自己成才的心理日趨發展。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受尊重被理解是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對於處在成長中的中學生來説更是如此。獨立的心理需求,中學生身心正處於漸趨成熟的過程, 他們有一定的判斷力和自信心,但有時對學習、生活中及社會上遇到的問題則缺乏判斷力。歸屬的心理需求,中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對結交的來自同學的朋友羣體有依附感。被異性關注的心理需求,中學生因生理的漸趨成熟,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得到異性注意和肯定的心理需求。自省的心理需求,中學生容易衝動,遇事缺乏冷靜分析,因而做錯事時有發生,待冷靜後又後悔。青少年存在上述心理需求,需要學校教育工作者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反之,極易造成心理疾病,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而最終導致人格上的缺陷。如教師不尊重學生“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極易造成學生對教師的牴觸情緒, 這種牴觸情緒會使教師的一切教育歸於失敗。

2.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成長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日趨複雜,身心發展受到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較以前更為突出。近年來大量的研究和調查表明,當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會同世界衞生組織(WHO) 和美國夏威夷大學聯合對上海市中國小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大規模調查,數據顯示有27 %的學生心理異常(包括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上升的趨勢。浙江省心理衞生工作者對全省城鄉不同類型學校 2 961名大中國小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測查,學生中存在着嚴重心理問題的國中生為13. 6 % ,高中生為18. 7 % ,而大學生高達25. 9 %。令人擔憂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導致了學生自身的身心疾病,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和學習生活,同時還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品德發展和正常的社會適應性。如因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離家出走,甚至犯罪等,給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造成了不良的後果。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存在着片面的理解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對部分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心理矯正。因此,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點放在心理諮詢室,認為心理諮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做法就是等候學生上門諮詢。其實,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當着眼於學生的健康和發展,而不是問題矯正,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它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活動為載體。

2.過分偏重學習心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提高升學率的一種手段,一切圍繞提高升學成績。比如,進行智商測驗、學習焦慮測試,學習方法指導、考前心理調試等。其實,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學習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際關係指導、健全人格培養、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及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等。

3.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表現在有些學校採取簡單生硬的説教,生搬硬套心理學概念,心理教育課以傳授心理學知識為主,甚至大量考名詞解釋。有的還不恰當地按學科知識體系的方法,規定出不同年級每一學期的訓練目標與任務。對此,上海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傅安球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模式應當是生活經驗型的,而不是知識傳授型的,不應當有固定的模式,更不應當有考核,應當進行行為訓練,加強個別輔導。從廣義上來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包括班級心理教育活動、團體心理輔導等顯性課程,也包括教育教學滲透、環境陶冶等隱性課程。

(三)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與對策

1.努力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環境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環境

學校內部心理環境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主環境建設 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重要任務, 包括教學大樓、實驗室、運動場等等在內的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儘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把各種建築物構建在綠化環境中,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教室,讓池塘、名花異草、茂林修竹、綠色草坪和曲徑通幽的小道,也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文化、藝術、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技藝,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係的目的, 改善學生心理環境。校園校風建設 培養良好的校風,既能反映學校的特色,也是穩定心理環境的因素。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只有在良好的校風校貌這個心理環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學校還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學校可以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使家長既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更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佔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2.以課堂為主渠道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應作為一門學科走進課堂,納入教學計劃。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針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還要面向全體中學生,作預防性輔導,運用現代心理科研成果,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特點有所瞭解,掌握一些調控自我心理的常識,學會自我修養、鍛鍊的具體方法,養成健康的心態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有益的活動之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學生髮揮才智,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良好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4.開展個別心理諮詢

學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對此應通過個別諮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行為中存在的問題採取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信箱、輔導或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此外,加強對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還必須努力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增強實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學校要組織教師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引導教師開展討論,讓教師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4

調查內容:

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

調查目的: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和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為宗旨的,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但現階段涉及較多的還是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大中學生,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由於社會的.發展、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許多心理問題都表現出了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同時大中學生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們的國小時代。因此,對國小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非常有必要。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

調查過程:

1、我們的調查選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編制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healthtext,簡稱MIIT)作為測驗材料。

2、從璜山鎮小的四和六年級八個自然班抽取被試共32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54人。年齡為11—13歲,基本上來自工人、一般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

調查結果:

1.就璜山鎮小大多數的國小生而言,心理髮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

2.國小生中的心理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的一塊誤區。受中國傳統意識的影響,也受社會、學校的片面人才觀的影響,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許多家庭存在着“重養育輕教育,重生理輕心理”、“智育中心論”等錯誤的家教觀念。一方面對孩子過分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對孩子過分保護,在許多事情上包辦代替,養成孩子依賴性強、任性固執等個性,使之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發展,把聰明、有知識、學習成績好作為孩子的唯一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沿用的應試教育模式則不但忽視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還由於一味追求升學率、以分數論學生好壞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總之,從上述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杭州市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應該重視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2.解決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本是由應試教育真正向素質教育轉軌,在國小廣泛開展心理素質教育。

3.要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改變錯誤的家教觀念,保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4.要特別重視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5

一、問題的提出

1.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能適應於新世紀競爭的人才,需要具備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三方面全面發展、和諧統一,構成完善人格的整體。學校是培育新型人才的搖籃,作為基礎工程,國小教育需要從培養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能經受全球挑戰的人才目標出發,加強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2. 受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國小生在不合理的學習負擔壓力下,他們的身心潛能不能有效開發,個性特長不能和諧發展。

3.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受"富不思進"的影響,國小生在"過剩"的物質擁有背後,承受着嚴重的精神營養"饑荒"和精神"消化不良"。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化的狀況下,受物慾和金錢背後不良風氣的影響,國小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觀產生了模糊。

4. 受獨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國小生在"小太陽"、"小公主"般的"寵養"中,孤僻、自私、依賴之類的"併發症"正不斷滋生蔓延。離異、單親、貧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現比重的增大,受這些不利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國小生帶來多種多樣嚴重而複雜的心理衝突和精神危機。

5. 一位有十幾年教齡的國小老師對我説:“現在國小生説謊的人太多了,而且説謊不打草稿,隨口而出。”我也經常會遇到一些年輕的父母,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有説謊的壞習慣,感到心煩。在一項由班主任填寫的兒童行為問卷中發現,國小生中有説謊行為者隨着年級的上升,人數亦逐漸增多。這就是説,説謊行為與年齡成正比。據不完全統計,有説謊行為者一年級佔1-2%;二年級佔3-5%;三年級約8%;四年級約9%;五年級和六年級約各佔10%。

綜合上述原因,對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迫在眉睫,我們課題組着手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以馬醫科中心國小低中年紀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着重對學生在説謊心理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

1. 説謊,是一種有意向別人提供虛假陳述,給人造成誤導,並且竭力使受誤導者覺察不到被誤導的現象。兒童則表現為有意編造與事實不符的話。

2. 心理學研究表明:説謊者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偶爾説謊者”、“病態説謊者”和“社會病態説謊者”。

但無論哪一種説謊,都是在兒童時期養成的説假話的壞習慣,它是在兒童入學後需要獨立地面對問題或責任時才正式產生的,極易發展成問題行為和不良品德。因此,在國小階段需要及時地正確引導,使國小生告別謊言,做個誠實的孩子。

三、理論基礎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關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

2.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加強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

3. 《國小生情感教育校本課程綱要》中的人格優化訓練內容。

4. 《兒童的道德判斷》看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觀。

四、研究目的和意義

1.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衝擊和挑戰。調查表明,在我國中國小生中間,約1/5左右的兒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説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鬱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着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2.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影響國小生心理髮展有兩個主要條件:一是個體的生理髮展條件,二是客觀環境的變化。處於低年級的國小生,包括他們的身體外形、體內機能、神經系統的發育等的生理髮展正處在一個重要"飛躍"時期。而在客觀環境變化方面,他們是剛剛步入國小,開始有系統地學習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開始有意地訓練學習和實踐技能,培養能力;開始有層次地進行分析、比較、判斷、綜合、概括、推理等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發展;開始有調控地接受羣體生活,學習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係。因此,他們又同樣地處於一個重要?"突變"時期。由此可見,國小低年級學生正處在一個心理髮展的關鍵階段,加強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十分重要,決不能錯誤認為低年級學生認識能力還相對薄弱而忽視了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輔導。

3.誠實既是國小生必須遵守的日常行為規範,也是國小生的一種優良品質,其根本特徵是實事求是,説真話、説實話、不誇大、不掩蓋、不歪曲事實真相。相反,國小生説謊,是一種問題行為,不僅影響教育,而且影響他們自身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時糾正國小生的説謊,終會導致國小生形成不良習慣,以致形成不良品德。因此,要了解國小生説謊的內在根源和分析國小生説謊的外在原因,採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方法及措施,及時幫助國小生克服和糾正説謊的壞習慣,培養國小生誠實的良好品質。

五、研究的主要內容

1. 通過調查問卷綜合分析低年紀孩子説謊的原因。

2. 針對原因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進行説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 如何讓學生形成不説謊的自覺行為,以道德規範約束自己。

4. 如何與家長建立有效溝通,共同為學生創造民主、寬鬆的教育環境,如何理解、信任自己的孩子,讓他們不必為懼怕批評或懲罰而説謊。

六、調查對象和研究方法

1. 被試:馬醫科中心國小二、三年紀抽取一百名學生。

2. 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

主要設計了九道説謊心理的測試題:

(1)向同學説你已有了某樣十分想要的東西,其實事實上沒有得到。

(2)向老師報告沒有搞清楚的同學之間的糾紛,以致彙報錯誤。

(3)逃避現實或逃避責罵而用假話來取得家長或老師的信任。

(4)留了作業,説沒留,作業沒做完,説做了。

(5)考試成績不好,説卷子沒發。

(6)報喜不報憂。

(7)需要買什麼東西,報價高一些。

(8)學校沒讓交錢,卻跟家長説要交錢。

(9)明明買了喜歡的東西或吃的,卻説買了別的東西或説錢丟了。

第(1)、(2)題是測試學生由於記憶想象上的錯誤而説出了與事實不相符的話。

第(3)題是測試學生由於想逃避現實或逃避責罵而撒謊。

第(4)——(9)題測試由於孩子自控能力較弱,不能抵禦物質的誘惑,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也會出現不誠實的言行。

3. 測試結果(出現該行為的比例)

測試題出現行為的比例總比例

二年級(30人)三年級(70人)

人數佔年級比例佔總人數比例人數佔年級比例佔總人數比例

九種情況都沒有發生只佔9%。

以上説謊的三種原因平均為27%、19%、18%。

4. 調查後的分析與思考

從自測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都有有意無意的説謊的行為,二、三年紀比較,年級越低出現的頻率越高、種類越多。由於受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國小生在不合理的學習負擔壓力下,他們的身心潛能不能有效開發,個性特長不能和諧發展。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化的狀況下,受物慾和金錢背後不良風氣的影響,國小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觀產生了模糊。受獨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離異、單親、貧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現比重的增大,受這些不利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國小生帶來多種多樣嚴重而複雜的心理衝突和精神危機。家長的期望值過高,大部分學生都有報喜不報憂的習慣,由於大腦成熟原因1、2題比例較高,如果長期下去説謊將成為學生的壞習慣。

5. 建議與對策

(1)儘量引導學生把事情經過想完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2)老師平時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儘量鼓勵孩子承認錯誤,讓孩子自己找出錯誤,糾正錯誤,分清是非,培養其誠實的品質。

(3)正確教育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應該如何正確對待。

6.研究原則

(1)自主性原則。有研究過程中,要以如何引導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為主線。

(2)整體性原則。要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素質都能獲得發展,以心理素質的發展促進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為實驗的價值目標。

(3)可行性原則。在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要明確區別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條件、不同學生對象,注意切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重針對性、實踐性、操作性。

(4)靈活性原則。在目標確定,運行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可以隨機而動,靈活調節,優化研究,提高實效。

7.研究方法

(1)調查分析法。

(2)實驗法。

(3)個案法。

(4)經驗總結法。

七、實施步驟

(一)課題前期工作(20xx.3——20xx.8)

1. 課題確定

2. 制定調查方案、實施課題研究前測。

(二)實施階段(20xx.9——20xx.7)

1. 第一階段(20xx.9——20xx.2)撰寫第一次調查報告,按課題計劃實施課題研究。

2. 第二階段(20xx.2——20xx.2)總結實施方式,形成可操作的多元的在課堂教學中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進一步驗證完善。

3. 第三階段(20xx.2——20xx.7)形成第二次調查報告,彙集研究資料,進行第二次檢測,完成調查分析報告,進行總結。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6

一、調查目的

隨着社會的飛速變革,人類將迎接來自許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在機遇與競爭並存,希望與痛苦並存,光榮與苦難並存的時代,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了將來在社會上立足的重要條件。而學校作為培養人的機構,在心理健康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和輔導是義不容辭的。

再者國小生的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可塑性強,如果在學生時代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必將對他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瞭解學生現在的心理健康狀況,也為學校以後能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幫助,我們對學校三——五年級學生進行了國小生心理健康現狀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對我們瞭解我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把握其心理動態,分析心理問題成因,尋找合理的教育對策提供了有益幫助。

通過對學校學生(三——六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學生的愛心、關心、同情心、孝心、自信心等方面主流尚好。但少數學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自卑等心理問題。

二、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我校三——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基本情況見表:

調查對象問卷發收情況一覽表:

問卷人數回收問卷回收率有效卷

三年級1010100%

四年級1010100%

五年級1010100%

六年級1010100%

總數4040100%

(二)材料與方法

調查問卷是由我校學生心理健康課題組根據愛心等方面設計的問卷,共21個小題,均為簡單易行的單項選擇題,由學生按問卷各題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情況逐一實情回答。

(三)統計:

以年級為單位,按實際答題人數統計各題各項目人數,以實際答卷總數作基數計算百分比。

三、調查分析

雖然題目簡單易行,是非明確,但是在統計過程中,我們還是發現學生在學習目的、愛心、關心、同情心、自信心五方面存在着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同時也發現少數學生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自卑等心理問題。

(一)大多數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少數學生態度有待糾正。

題目:你上學讀書時為了什麼?

A:沒有知識不能生存;B:能考上好的大學;

C:長大後找工作。D:讀書後賺大錢。

調查統計表明:多數學生在家長和老師的教育下明白沒有知識不能生存的道理,選A的學生佔34%,選B的佔27%,選C的佔25%,選D的佔14%。可見,少數學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而選擇了D,這也是社會上一些沒有文化照樣掙大錢的人影響的結果。

(二)大部分學生對考試很重視,説明對學習也很重視。

題目:期末考試時選擇心情:

A:心情緊張;B:有點緊張;

C:無所謂;D:有信心;

調查統計表明低年齡段的學生對考試非常重視,認為考好了不僅老師會表揚,家長更會表揚,三、四年級的學生選A的分別是:82%和79%。而高年齡段的學生可能經歷的考試較多,對學習和考試的態度差距較大,這也表明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態度。選擇A的佔54%,選擇D的佔17%,還有個別學生選擇C,這也呈現了他們的年齡特點。

(三)同情心缺乏,冷漠無情

題目:你看到你的同學在班中出醜,其他同學都笑了,你會

A:一起開心地笑;B:勸阻其他同學不要笑了;

C:當作沒有發生;D:覺得他活該;

調查統計表明當發生事情時,學生對別人的不幸表現較為冷漠,認為不關自己的事情而無動於衷,表現平淡,缺乏與之相對應的情感體驗和表情,表現出冷漠。隨着年齡的增長,同情心逐年流失。表現為選擇“B:勸阻其他同學不要笑了”的同學逐年下降,選擇比例為三年級學生佔42.11%,四年級佔37.21%,五年級佔30.23%,六年級佔29.13%,而選擇“D:覺得他活該”的學生則從中段的1.66%猛增到高段的2.3%。

(四)自信心兩極分化,膽怯心理

題目:在全校的大會上,老師要求你來朗誦一段文章,你會

A:害怕緊張,但還是會上去朗誦;B:大膽上去朗誦;

C:如果讀錯了會很難為情,不上去;

調查統計表明學生的自信心呈現不穩定狀態,有兩極分化的表現。自信心比較充足的顯現在調查範圍的兩頭,在四、五年級階段學生的自信心較為低落,表現為選擇“B:大膽上去朗誦”選擇比例為三年級學生佔33.68%,四年級佔25.58%,五年級佔23.26%,六年級佔24.41%,而膽怯心理總體上也有上升的趨勢,即選擇“C:不敢朗誦,當作沒有聽見”中段年級4.97%到高段年級上升為5.47%。特別是到了六年級,膽怯心理表現更為突出,學生選擇比例高達7.87%。

(五)大多數學生對父母很關心,但年齡越大,對父母的依賴性越小。

題目:爸爸媽媽回家晚了,你會

A:很不安;B:很高興,繼續玩;

C:不會不安;D:打電話詢問。

調查統計表明學生逐漸懂事了,年齡大的學生會比較理性,即選擇“D:打電話詢問”三年級學生佔57.89%,四年級佔62.73%,五年級佔68.72%,六年級佔75.34%,只有極少數學生會選擇C:不會不安。説明這部分家長平時應多與學生交流,多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培養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同時,高年級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期,他們會比較獨立,他們詢問父母的情況,但他們會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如今父母都比較忙,應多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四、成因分析

學校原因:

雖然在最近幾年裏,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重視,但是重視程度還不是很好,加上心理教師和必要設施的缺乏,導致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後。再者學校重智育而輕德育,對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關注甚少。導致了學生有心理問題後束手無策。長久的積累,使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嚴重。

家庭原因:

在我校學生家庭中,有大概70%的家庭父母忙於在外打工賺錢,屬於留守兒童。孩子的學習基本上完全由學校負責,同時也因為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嚴重缺乏,這些不爭的事實使家長對孩子無心進行輔導,也無力進行輔導。

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對抗中,導致出現兩種極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對孩子百依百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上對孩子疼愛有加,什麼事情都圍繞着孩子來轉,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的觀念,而家長對孩子的寵愛默許,使孩子更認為長輩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愛應該得到別人的愛,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賴性和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有些家庭則認為“打罵教育,黃荊棍下出好人”,對孩子實施棍棒教育,孩子一有錯誤,家長就對孩子動粗,給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兩種不良現象對孩子的捆擾,使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

社會原因: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一些改革中產生的負面現象無聲無息地影響着國小生。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自我中心論,讀書無用論,盲目的攀比,以及那些不適宜兒童的影、視、報刊、電子遊戲及網吧,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看到社會上的一些腐敗現象,有的學生就產生了巴結權勢,投機鑽營的不健康心理。造成兒童醜惡不分,是非不明,冷漠無情,思想複雜,缺乏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準則。

學生自身原因:

我校學生都是邊遠山區,見識少,學生認知評價水平低,應對技巧差,遇到一些挫折事件難以正確對待,同時缺乏社會支持,特別是國小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容易產生衝動,往往由於教師、家長的行為不當或社會不健康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心理問題。

五、對策

世界衞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國德育專家詹萬生主任更是精闢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由此可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視,成為了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問題。

學校:

學校應建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的機構設置,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國小生年齡和身心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各學科教學之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入課堂。同時建立和完善專用心理諮詢室的配置,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擺在學生良好心理行為的訓練和引導上,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諮詢指導,矯正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學生帶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家庭:

很多家長的忙碌使他們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甚至從來都不過問孩子在學習和生活情況。因此父母要經常看一些有關家庭教育書刊,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跟孩子講講話,談談天,靜心聽一下孩子的心聲,和孩子一起探討分析遇到的困難,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幫助。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升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社會:

大力加強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和培訓。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關鍵還在於教師心理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須大力加強我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培訓,着力指導教師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以適當的方式增進師生感情,掌握學生心態,提出合理要求,指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同時在廣大家長中,以召開家長會、講座、分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對家長進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傳授,提高其認知評價水平和應對技巧,以便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有基本的應對方法和措施。

學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功能,改革教育方法,開闢多種溝通渠道,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和場所,改變學生所有煩惱自己扛的局面,營造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不僅如此,還要加強與兄弟學校之間的聯繫,經常交流經驗,探討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問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縮國小校之間的差距。也可以組織學生互相聯誼,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傾訴,學會交流,取得共同的進步。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只有從小注重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才能有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為社會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7

一、調查目的

知識化、信息化、競爭化程度日益加劇的當今社會是機遇與競爭並存,希望與痛苦並存,光榮與苦難並存的時代,人類將迎接來自許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心理素質將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素質,心理健康將成為21世紀對人才選擇的重要條件。為了更清楚地瞭解國小生心理健康現狀,把握其心理動態,分析心理問題成因,尋找合理的教育對策,我校對三~六年級200名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現狀問卷調查。現將過程和結果記錄如下:

二、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

我校於20xx年10月對三~六年級20名學生進行調查,基本情況見表:調查對象及問卷發收情況一覽表:表略

(二)材料與方法

調查問卷是根據學習動機等八方面設計的問卷,共10個小題,均為簡單易行的單項選擇題,由學生按問卷各題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情況逐一回答。

(三)統計

以年級為單位,按實際答題人數統計各題各項目人數,以實際答卷總數作基數計算百分比,

三、調查結果(備註:中段—三、四年級;高段—五、六年級)

調查統計表明國小生的學習心理、交際心理、情緒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較好,但仍有少數學生存在學習動機扭曲、冷漠,情感閉鎖,缺乏愛心,競爭意識不強等心理問題。

(一)學習動機扭曲:

題目1:你上學讀書是為了A沒有知識不能生存B替老師學習C替父母學習D讀書後找大錢E同學間好玩

題目2:課堂上教師提問

A馬上回答B想一會再回答C等別人答D老師抽問才答,一般不回答

統計表明學生學習目的不夠明確,中段學生有48%,高段有19%的國小生學習動機扭曲,其中,中段有43%,高段有8%的學生認為讀書是為了“D以後掙大錢”;2%的學生認為讀書是“C替父母學習”;2%的學生認為讀書是“B替老師學習”。還有1%的學生認為讀書是“E同學間好玩”。正因為動機缺乏,因此相當部分國小生學習積極性不夠高,體現在課堂回答問題上,中段有21%,高段有14%的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習變成了一種負擔,一種應付。他們選擇的是“D老師抽問才答,一般不回答”。國小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應引起高度重視。

(二)焦慮心理

題目3:期末考試時

A心情緊張B有點緊張C無所謂D有信心E不緊張

題目4:爸爸媽媽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A是B不是

面對考試,10%左右的學生情緒緊張,高年級學生因面臨的壓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動機,已能體驗或預計到考試結果對自身潛在威脅,因而擔憂更為明顯,29%出現輕微焦慮,7%屬於過度焦慮。“有信心不緊張”的選擇率由中段的74%下降到高段的64%。這種心理障礙如果處理不好,可能給學生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問題4同樣顯示了學生擔心發生威脅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這部分學生焦慮不安,緊張擔憂,顧慮重重,形成心理障礙,並且這種焦慮由中段的28%上升到高段的40%,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

(三)冷漠

題目5:看電視遇到傷心或感人處時

A跟着流淚B沒有眼淚C那是假的D非常激動

看電視遇到傷心,感人的情節,中段有35%,高段有25%的國小生不會流淚,或認為那是假的而無動於衷,這實際上是對平時能鮮明感情反應的刺激表現了平淡,缺乏與之相對應的情感體驗和表情,表現出冷漠。

(四)膽怯、羞澀

題目6:家裏來了陌生客人:

A喜歡B主動招呼C不理睬D怯生

家中來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中段佔58%,高段佔45%,這表明了國小生中膽怯、羞澀心理比較突出,特別是農村孩子,由於平時見的世面少,同時也因為缺乏正確的心理引導,顯得不夠大方。

(五)交往情感閉鎖

題目7:與新朋友在一起

A主動邀請一起玩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顧自己玩

統計表明,部分國小生存在交往障礙,中段有19%,高段有21%左右的學生與新朋友在一起時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顧自己玩,不善於與夥伴溝通。進一步分析發現,導致部分農村國小生交往的心理問題是自卑、怯弱、排斥、閉鎖等。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之間的交往(也包括親子交往、師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誼。

(六)愛心的流失

題目8:對小動物,你

A喜歡B不傷害C捉弄D喜歡弄死

5%的學生捉弄小動物甚至以弄死為樂,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態,這表明少數農村國小生的愛心正在流失,連可愛的小動物也不能喚起他們的愛心。這可能與部分家庭的溺愛式教育有關,這種教育導致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對他人或物的關愛。

(七)競爭意識不強。

題目9:競選幹部時

A我能行B努力爭取C當幹部要多做事D無所謂E不願當F

我不行

20%左右的學生不積極參與競選幹部,其中近5%明顯缺乏自信而放棄競爭,10%左右是缺乏服務意識,不願多做事而不願參加競爭,5%持無所謂的態度。

這表明,部分國小生競爭意識不強或服務意識不強,不想通過競爭成為勝利者,或不想為別人服務,有懶惰思想。而競爭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頭,都面臨着挑戰和競爭,同時,總想着別人為自己服務也是不現實的。

(八)不良情緒:

題目10:你到學校的心情是

A愉快B一般C有時煩D不愉快

調查發現,學生存在在校情緒不良現象,特別是高段,感到有點煩或不愉快的20%,低年級也有10%的學生每天上學心情煩悶,不愉快。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走出情緒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學習、生活中。

四、學生心理成因分析

從調查統計來看,國小生心理現狀令人擔憂,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問題也有一定的差異,進一步調查分析表明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既有其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這些狀況的主要因素有:

1、學校原因: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引起重視,但鑑於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師資等條件的限制,普及不夠,方法簡單。

教育行政部門重教學骨幹教師的培訓,輕心理教育專業的培訓;重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輕教師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師教學業績的考核,輕教師健康心理的養成。沒有心理健康的教師,誠然會出現諸多的學生心理問題。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導致國小生出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素質教育喊得震天響,新課程改革理念與實踐嚴重遊離,學生學業越來越重,考試越來越頻繁,分數越來越看重。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濤聲依舊”,考試指揮棒依舊左右學校、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試教育”變成了“理直氣壯抓質量”,還沒有走進新課程的教師不得不直面迎面而來的“應試教育下放權”(國小考試也要排名次)。隨心所欲的測試卷,漫無邊際的拓展,教師勞累,學生更遭殃。教師的壓力也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學生過重的心理及學業負擔。學校教育是影響國小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有大概30%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祖字輩照顧,家長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同時也因為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嚴重缺乏,這些不爭的事實使家長對孩子無心進行輔導,也無力進行輔導。

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對抗中,導致出現兩種極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對孩子百依百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上對孩子疼愛有加,什麼事情都圍繞着孩子來轉,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的觀念,而家長對孩子的寵愛默許,使孩子更認為長輩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愛而應該得到別人的愛,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賴性和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有些家庭則認為“棍棒之下出人才”,對孩子實施打罵教育,孩子一有錯誤,家長就對孩子動粗,給孩子在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兩種不良現象對孩子的困擾,使孩子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

3、社會原因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三結合力度不夠,對學生心理影響難以形成合力,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與家庭輿論、社會氛圍不一致,這也是國小生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極為關注,視其為關係到一個學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首要問題,鄰里之間經常問及的是孩子的學業,經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績。成年人的健身觀念增強,卻缺乏對孩子們“健心”的觀念。大教育觀尚未在社區有效樹立。

五、對策

世界衞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國德育專家詹萬生主任更是精闢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由此可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視,成為了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問題。

1、學校:學校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機構設置,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國小生年齡和身心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各學科教學之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入課堂。同時建立和完善專用心理諮詢的配置,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擺在學生良好心理行為的訓練和引導上,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諮詢指導,矯正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學生帶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2、家庭:很多家長的外出使他們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甚至連一個星期見一次面的機會都沒有。農村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質上的需求,而是缺少父母的理解和關心。因此父母要經常看一些有關家庭教育書刊,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跟孩子講講話,談談天,靜心聽一下孩子的心聲,和孩子一起探討分析遇到的困難,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幫助,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升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3、社會:學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功能,改革教育方法,開闢多種溝通渠道,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和場所,改變學生所有煩惱自己扛的局面,營造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不僅如此,還要加強與城鎮之間的聯繫,經常交流經驗,探討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問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縮國小校與城鎮學校之間的差距。也可以組織學生與城鎮學校聯誼,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傾訴,學會交流,取得共同的進步。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只有從小注重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才能有利於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為社會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8

一、調查目的

國小生是祖國的未來,這個羣體的健康與否,預示着國家的發展是否處於一個良性狀態,同時,國小生處於身心發展階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強國小生的心理指導,可以儘可能的減少未來的心理疾病人數,對我們建設現代化強國,改善人口結構都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未成年人的身體和心理能否健康發展,關係到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加強對國小生的心理指導,是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重要一環。要做好這項工作,認真進行國小生的心理情況調查,對我們分析、瞭解情況,對我們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是必不可少的。20xx年10月5日——11月15日,我對我校店子二小四——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國小生心理健康現狀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對了解我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把握其心理動態,分析心理問題成因,尋找合理的教育對策提供了有益幫助。

二、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xx國小四——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基本情況見表:

調查對象問卷發收情況一覽表:

問卷人數回收問卷回收率有效卷

四年級3030100%

五年級3030100%

六年級3030100%

總數9090100%

(二)材料與方法

調查問卷是分別從國小生的人際關係、挫折適應、青春期心理,考試焦慮、厭學及性格等六個方面設計的問卷,共21個小題,均為簡單易行的單項選擇題,由學生按問卷各題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情況逐一實情回答。

(三)統計:

以年級為單位,按實際答題人數統計各題各項目人數,以實際答卷總數作基數計算百分比。

三、調查分析

從調查情況看,學習上存在問題的集中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注意力不集中、馬虎、自主性、厭學情緒等。根據統計,這一類學生達到41人(當然,這其中有交叉現象,下同),佔49%。其次所佔比例較大的是社交障礙。在調查過程中,這類學生有2人,佔2.2%。主要反映在不會和同學、老師,家長溝通,不愛主動與他人交往。

自私,以自我為主。缺乏自信也是現在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這類人羣有5人,佔5.5%,主要表現在膽子小,聲音小,不敢説話,不敢發言,不敢與老師溝通。排在後面的是個性問題15人,考試焦慮15人,挫折適應問題7人,青春期教育問題8人,情緒問題12人,感覺無助的有2人,情感缺失和適應障礙各1人。總體看,全校心理方面存在問題的佔全校的21%。

以上的調查情況表明,就我校大多數的國小生而言,心理髮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儘管其中的各個項目間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但是其絕對數字還是非常龐大的,其中所藴含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可能會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認真分析造成國小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緩的工作了我們既要對這些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和矯正,同樣也要對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學生進行指導。

四、成因分析

造成國小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學校原因和各種生理原因。

家庭原因:就家庭教育而言,它具有啟蒙性、長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殘缺家庭對孩子的心理髮展是很不利的。殘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離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員不全的家庭,亦稱單親家庭。我國心理學者曾對我國28個省、市、自治區1564名1—5年級的國小生的情緒情感進行比較分析(其中離異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發現離異家庭的兒童則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情感,如焦慮、冷漠、自卑、孤僻、萎縮、敵對等,並因此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在雙親不全的家庭中,以雙親不和對國小生有更大的影響,父母長期的分歧、爭吵、敵對會使孩子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矛盾、神經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及反社會行為。

社會原因: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一些改革中產生的負面現象無聲無息地影響着國小生。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自我中心論,讀書無用論,盲目的攀比,以及那些不適宜兒童的影、視、報刊、電子遊戲及網吧,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看到社會上的一些腐敗現象,有的學生就產生了巴結權勢,投機鑽營的不健康心理。造成兒童醜惡不分,是非不明,冷漠無情,思想複雜,缺乏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準則。

學校原因:以往的時間裏,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提高升學率,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極為關注,視其為關係到一個學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首要問題。所以,教師在課內只抓智育,而課後家長又讓學生參加多種補習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學生沒有多餘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主要表現在考試緊張、厭學、偏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產生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值又過高,加上社會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使學生心理負擔過重,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沒有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

五、解決措施

學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功能,改革教育方法,開闢多種溝通渠道,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和場所,改變學生所有煩惱自己扛的局面,營造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不僅如此,還要加強與兄弟學校之間的聯繫,經常交流經驗,探討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問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縮國小校之間的差距。也可以組織學生互相聯誼,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傾訴,學會交流,取得共同的進步。

家庭層面,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巨大。就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環境而言,孩子們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有1/3之多。而且,對於心智正在發育的少年兒童來説,家庭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社會。因此,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很多家長的忙碌使他們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甚至從來都不過問孩子在學習和生活情況。因此父母要經常看一些有關家庭教育書刊,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跟孩子講講話,談談天,靜心聽一下孩子的心聲,和孩子一起探討分析遇到的困難,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幫助。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升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社會層面,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社會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普遍破除迷信思想,科學對待心理問題,使人們遠離迷信,使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得以及時的科學治療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社會宣傳力度提高對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正確認識,來提高全社會特別是家長和教師對心理學、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視,使心理學真正早日走進人們的生活。

學校層面,學校應建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的機構設置,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國小生年齡和身心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各學科教學之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入課堂。同時建立和完善專用心理諮詢室的配置,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擺在學生良好心理行為的訓練和引導上,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諮詢指導,矯正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學生帶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9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

一、時間:

二、地點:

三、方式:訪談

四、內容: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

五、過程:訪談座談、調查

六、調查的問題、體會、結論

《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中國小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着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閲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帶着這些問題走訪了東港區西湖鎮豎韓國小校長2人,教師6人,學生61人。在調查中瞭解到:從學校內部來説,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需要建立在校長的領導下,以思想品德課和班主任、少先隊幹部為主體、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幹,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管理體制。從校長到教師各負其責,共同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在走訪校長時,他講了:國小校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職責:

1、在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領導、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2、建立合理有效的學校心理健康工作體制,加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管理。

3、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教育水平,營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4、提供必要的經費、場地與設施,配備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必要的條件。

5、督導心理輔導室擬定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教育計劃。

6、主動與家長和社會人士溝通,爭取社會力量對學校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的支持。

就如何在國小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隨堂聽了陳忠祥老師的一節數學課,事後陳老師談了自己的做法:

二、發放調查問卷61份,設計的問題是:

1、學習疲勞2、學習困難3、厭學4、拒學5、多動傾向。回收調查問卷60份,感覺學習疲勞的有25人,佔總人數的41、6%,學習有困難的有10人,佔16、7%,厭學的佔10%,拒學的佔2%,多動傾向的佔1%,年齡在8-10歲,男孩多於女孩。

三、存在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

1、學習疲勞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從國小生的實際情況看,學業負擔重是導致一些學生疲勞的重要原因。其中學校作業每天在2小時者佔50%,家庭作業每天在2小時者佔12、69%,結果使得許多學生天天圍着課堂和書本作業轉,很少有時間參加體育鍛

煉和其他活動。臨近期中和期末考試,學生的課外作業量為平時的2倍。學校還頻頻要求家長代惠子抄寫已考過的試卷,要學生重做,理由是加深印象,減少錯誤,使得家長和孩子叫苦不迭。

2、造成兒童學習困難的原因較多,有兒童本身的原因,也有來自家庭學校方面的因素。

①國小生自身原因:大腦左右半球整合功能偏差。人類大腦左右兩半球各自掌管着不同的認知領域。大腦損傷,它影響兒童的感知、思維及情緒等方面,從而產生學習困難。疾病、虛弱身體障礙。有些兒童體質弱,還有的長期患病,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能力。

②家庭原因: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寄予孩子過高的期望、管教嚴厲,常用粗暴的方法對付孩子,致使孩子對學業失敗感到無助,產生了厭學情緒,考試成績總不理想,懼怕家長的懲罰,造成心理障礙。缺乏指導。有些家長本身文化水平較低,孩子在課堂上學不好的課程在家得不到父母的指導。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培養上缺乏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③學校原因。教學方法不當,教師缺乏耐心。缺乏學習方法的指導。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耐心,往往還挖苦諷刺,使學生自尊心嚴重受挫,失去學習興趣。

3、厭學原因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學校方面,老師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如“填鴨式”教學,強迫學習,濫用

懲罰,學生學習負擔重、作業多、壓力大、考試頻繁、學習過難、缺乏活動、遊戲,同學關係緊張等都有可能是造成厭學情緒的因素。家庭教養方式不當,也往往使孩子在學習上感到挫折感,考試不好,學習不好,就遭父母的責罵與毒打,使孩子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和厭煩情緒。社會上不良風氣如“一切向錢看”,“讀書無用論”等也是造成兒童厭學的社會誘因。

4、拒學原因:個別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差,形成極端退縮的性格特點,產生拒學現象。個別兒童不適應學校生活,害怕學習,害怕老師,害怕考試,害怕同學,不去學校是潛意識裏的一種逃避方式。孩子出生後一直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分離就產生分離恐懼而影響上學。學校中功課太多、太難,使孩子感到焦慮,千方百計想逃避它,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就可能轉化為疾病症狀,以此為藉口,獲得暫時的解脱。

5、多動傾向的原因:兒童聽講容易受外界干擾分散注意力,頻繁地從一項活動轉向另一項活動,做事有頭無尾。個別兒童不分場合,特別好動。在課堂上經常扭動,做小動作。好動、衝動造成一系列違反紀律、打架鬥毆等行為,為逃避懲罰,經常表現出説謊、逃學或離家出走等行為問題。

四、解決以上原因的措施:

1、學習課程若安排不當,難度較大的學科相繼排列,易使學生陷入高度疲勞狀態。課程安排要科學,有難度的學科與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適當調和。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

際情況力爭做到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趣味性強,易被學生接受。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當採取多種教學手段,靈活運用,常教常新,多加指導,在教學環境上,為國小生安排一個舒適温馨的教室。課間休息雖然短暫,但對於學生恢復腦力十分重要,教師切忌拖堂。課外作業量要嚴格控制,儘量做到當堂講授,當堂練習,不留家庭作業,給學生留下適當的遊戲空間。保證兒童每天睡眠時間應為9到12小時。

2、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和家長應給予方法指導和情感支持。學習困難的學生大部分是學習不得法,雖然很努力,但學習效率不高。在學習方法上,教師和父母應給予具體的指導和訓練,使孩子掌握學習方法,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情感上認可孩子,鼓勵他克服困難,不斷取得成功,注意及時表揚,使其樹立自信心,增加喜悦,增加生活的力量。另外,教師和家長要清楚他到底在哪個或哪些方面存在困難,並根據困難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訓練。教師對學生的輔導時一定要有耐心,具有誠意。讓孩子相信他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學習方法不當,讓他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增強信心。

3、解決厭學的措施與方法:首先,教師要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做他們喜歡做的事,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事,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悦。要儘量減輕孩子的學習、作業和考試負擔,多開展一些“第二課堂”活動,讓孩子在做中學習,體驗積極的情感。

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10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是在南陽市方城縣洋樓鎮第一中心國小全校1-6年級18個教學班進行的、共隨機抽取針對六年級發出的問卷22同學,共收回問卷22份。

二、調查工具

本次調查採用的是華東師大心理系周步誠教授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也是目前我國中國小普遍採用的一個測試量表,該問卷我們針對學情隨機抽取共25個項目,八個內容量表為: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由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恐怖傾向、衝動傾向。內容量表總分反映個體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同時,根據各分量表統計結果,可診斷個體在某一方面的心理問題傾向與嚴重程度。心理健康總體水平焦慮傾向的標準分即由八個內容量表的標準分相加而成,以此來衡量心理健康總體水平。

三、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座談調查。問卷調查利用6年級各班信息技術課上課時間,以班級團體測驗方式進行。在學校微機室用電子表格問卷進行調查。調查數據運用電子表格操作和處理。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1、問卷調查

我們從六年級22人在一些問題的統計數據中很容易看出一些情況。

如,第10題“你上學讀書是為了什麼?”六年級有6人被調查學生選擇的是“A沒有知識不能生存”,其中有15人選擇的是“D讀書後賺大錢”。首先我們説無論有多少同學是隨意性選擇的,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被調查同學中大部分是明白或者説是在家長、老師、社會的影響下了解沒有知識不能生存是一條真理。而少數學生的讀書為賺大錢多多少少受傳統思想“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影響,受社會上一些沒有文化照樣掙大錢的人的不正常現象的誘惑。

第11題“課堂上老師提問”六年級11人學生選擇的是“想一會兒再回答”,其中3人選擇了“A馬上回答”,6人選擇了“D老師抽問才答,一般不回答”,2人選擇了等別人答。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同學們大多能認識到老師提問以後必須思考好了再作答,但是因年齡和學習現狀等問題,六年級學生與低、中年級學生不同,不願意舉手,等老師抽問才回答是課堂中比較常見的狀態。

第13題“期末考試時”選擇A “心情緊張。B有點緊張。C無所謂。D有信心,不緊張”,我對六(1)班學生的選擇做為分析,其中選擇A的8人,選擇B的8人,選擇C的3人,選擇D的3人,可見學生對期末考試都比較重視,因為這關係到成績報告單,也可能是家長比較關注而影響到學生。3位有信心不緊張的學生並不是學生成績拔尖的,而是心理素質比較好,這與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培養分不開。第14題“爸爸媽媽回家晚了感到不安”,仍舊是分析六

(1)班學生,其中19人選擇會不安,3人選擇不會不安。從這一問題中可以看出學生對父母的依賴程度,作為高年級學生來説,他們中已經有一部分開始進入青春期,比較獨立,就問卷分析看,他們的內心深處仍十分希望有父母做伴。如今,父母時常因為忙於工作、應酬,忽略了對孩子成長的一種關注,本人認為這是造成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第15題“看電視遇到傷心或感人處時”我以六(1)班學生的回答做了統計,其中3人選B“沒有眼淚”,4人選C“那是假的”,6人選D“非常激動”,其餘同學均選擇的是“跟着流淚”。對於這個結果我還是有些意外的,我發現被調查的孩子比我想象中的要理性的多,但同時也感到一點焦慮,他們的理性會不會給他們的情感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今的孩子越來越個性,越來越缺少同情心也是社會必須要關注的。

第20題“你心中的祕密最想告訴”A老師。B家長。C好朋友。D誰也不説。我對同學的回答進行了統計,選A的2人,選B的1人,選C的13人,選D的6人。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此班的孩子特別需要心理輔導課,因為一個人總把事情藏在心裏,不能得到釋放,長此以往對健康成長不利。還可以看出一點——六年級學生對教師已經沒有了依賴,對家長的依賴也不多,同伴交往成了他們主要的情感溝通渠道。

第21題“當別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腳”,其中選A的是13人,選B的2人,選D的6人。從這道題目的回答也可以看出班級與班級的學生之間存在着不協調性,此班的學生比較頂真,若正確引導,讓它在學習、工作發揮其長處,那就是好事,若沒有正確引導,讓它存在於人際交往中,那將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第22題“對左右為難

的事要果斷選擇一種方法”,我也是對六(1)班同學的回答進行了統計,選B的15人,選B的7人,從這兒能看出學生還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需要增強自信。這對他們的未來是非常需要的。

第16題“21”,我對同學的回答進行了統計,選A的14人,選B的2人,選C的4人,選D的2人。我認為選A

的學生比較有個性,我喜歡。選B的學生比較會做事,成功的機會更多一些。選C的同學比較容易放棄,當然也不排除明智的特例。

從問卷情況來看,學生需要老師對他們進行一些心理輔導與諮詢,相信心理輔導與諮詢對學生的成長來説是非常渴望的,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高年級的老師應該努力學生相關的心理衞生知識,做學生的心理顧問,及時為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營造更和諧的師生關係。

2、座談調查

根據國小國小生心理問題檢出表內容量表統計結果顯示,我校國小生有一定心理問題傾向其嚴重者的分佈依次主要集中在學習焦慮、自責傾向、身體症狀等方面。

(1)學習焦慮該項內容量表在1-6年級國小中共檢出153人,檢出率為51、69%,列八個項目首位。整體來看,我校國小生學習焦慮水平偏高。學習焦慮不僅阻礙了學生的學習,而且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據調查,有學習焦慮的學生70%以上伴有頭痛、心慌、胸悶現象,嚴重的經常出現精神恍惚、失眠、頭暈等疾病症狀。他們害怕學習,對學習有畏難情緒,對學習有厭煩心理而不願意去學習,一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4rjwog.html